2021,谁把特斯拉推上新能源「王座」?

· Jan 11, 2022 333

近日,乘联会中国汽车销量数据显示,特斯拉 12 月交付量达 70,847 辆,闯入纯电动汽车月销 7 万阵营,不仅让 BBA 等传统燃油豪强都倍感压力,也再次展现出其探路新能源十年有余的深厚积淀。 2021 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以 484,130 辆的年度交付量,率先冲击 50 万的年度交付大门,同比增长 235%。值得注意的是,在特斯拉刚刚公布的 2021 年 936,000 辆的交付成绩单上,仅特斯拉中国占比就高达 51.7%,占据其全球版图的「 半壁江山」。 在这之中,上海超级工厂贡献了超过 16 万辆的海市场外交付,满足欧洲、亚洲等 10 多个国家的需求,仅 Model 3 在 2021 年的出口量就已突破 13 万辆。 同时,Model Y 作为 2021 年才在中国市场开启交付的新生力量,仅一年时间就突破 20 万辆的市场规模,以 200,131 辆交付的成绩登顶豪华 SUV 第一阵营,尽显「 黑马」 潜质,马斯克也多次点赞并持续看好 Model Y 的未来发展。 向上的一年,逆境中破风浪 2021 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共为全球市场交付了 48.41 万辆汽车,而 2020 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为 49.95 万辆。也就是说,上海超级工厂以一己之力就贡献了去年特斯拉全球的交付量。 而特斯拉高速奔跑的一年,同样是不平静的一年。 舆论裹挟下的特斯拉展露出了非凡的意志力,同时也通过时间自证了卓越的安全性和优秀产品力,最终用产品和服务赢得了用户的认可。嘈杂过后,目前几起特斯拉车辆发生的事故,经由交管部门、法院等相关主管部门调查鉴定后,结果都显示车辆无任何问题,原因均为驾驶员操作失误。 与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相呼应的是,国际各权威机构也盖章立传特斯拉的安全性。如公认全球最为严苛的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就在 12 月 22 日公布,使用纯视觉方案的特斯拉 Model 3 和 Model Y 取得了最高安全评级 Top Safety Pick+(顶级安全+)的最新安全测试结果,尤其是在主动安全评测中获得了高分成绩,再度体现特斯拉安全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销量数字不降反增,生态布局稳步完善。这并非是其与生俱来的主角光环加持,而是其品牌理念和技术实力的外化表现。一直以来,特斯拉坚持将成本都用在提高效率和整车质量等最重要的地方,通过创新降本增效,不断提高产品的可负担性,让消费者无需再在可持续性、经济性及性能之间权衡。目前,中国消费者购买到的 Model 3 和 Model Y,是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价格最优的。 全球近百万消费者「 用脚投票」,造就了这个全球新能源领域的销量记录;而全年 32 万多辆的中国订单,也让其成为了 2021 年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无冕之王,更是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中国车主的坚定立场。消费者认可程度持续提高的同时,特斯拉保证消费者最优利益的车价波动,也在市场波动的多次磨合下,终获消费者认可。 向着未来出发,达成目标从不停下 对特斯拉来说,技术创新只是手段,通过技术创造价值才是最终目的。无论是在极客狂欢的 AI Day 上,还是面对行业困境「 芯片危机」 时,特斯拉总是用行动告诉世界,通过科技突破,汽车公司也可以创造出世界顶尖的超级计算机和芯片,也可以通过自主技术研发解决供应链短缺等问题。而 2021 年 10 月,特斯拉上海研发创新中心的落成投用,更是将对技术的执着和人才的培养,延伸入中国本土。 这种目标导向的思维模式,也体现在特斯拉以消费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直营模式上。不仅价格透明,为了让车主尽可能省时省力,特斯拉系列售后服务组合拳成为了行业标杆;「 增配」 的神仙操作,也让特斯拉车辆愈发具有超高的性价比;开放专利 300 余项以培养后起之秀的做法,更是堪称业界良心。 将创新和创意前置到产品端,确保科技进步成为全社会的福利,这是特斯拉给大众的深刻印象。也正是基于对产品力的细心雕琢和精心打磨,特斯拉才能在好事多磨的 2021 年,创造出 93 万辆的精彩卓绝。 上海建厂的第二年,特斯拉仅凭借两款车型,就在中国实现了销量同比增长 235%的「 小目标」,而特斯拉全球交付也实现了 87.4%的年化增长。由此看来,马斯克「2030 年销量达 2000 万辆」 的豪言壮语,也将在不远处的未来,成为波澜壮阔的现实。

在 iX3 的座舱里,我们看到了宝马智能化的雏形

· Jan 11, 2022 333

在如今汽车智能化、网联化飞速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场,似乎智能座舱产品力较高的车型多数是自主品牌和新势力。其中,创新、便捷的交互模式,更贴近消费级产品的 HMI 交互设计,再加上更懂国人用车需求的本土化应用和功能,让这些车型产品的智能座舱体验更符合中国市场需求,也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也正是如此,拥有深厚造车底蕴的合资品牌以及全球化品牌们需要做出不小的改变,才能够更快迎合中国市场的变化。 今天的主角,是一辆来自合资品牌生产于中国、销往全球的纯电 SUV 车型——宝马 iX3。 在 2021 年 6 月份,宝马曾通过 OTA 推送了最新的 iDrive 7.0 车机系统,其中最明显的升级就是加入了腾讯小场景。从它身上我们也能够看到宝马所探索的智能座舱雏形,和为顺应中国市场而做出的改变。 先从硬件聊起 宝马 iX3 的座舱沿用了燃油版车型宝马 X3 的设计,搭载了同为 12.3 英寸的全液晶仪表和触控中控屏。 车机电脑采用的是 2019 年更新的 MGU 19,所对应的车机系统则是 iDrive 7.0。在宝马 iX 和 i4 两款车型上,车机电脑则更新为 MGU 21,对应的车机系统则是 iDrive 8.0。 座舱内的两块屏幕显示效果都很好,并且都做了磨砂的防炫光处理,在日间驾驶时虽然能看到模糊的倒影,但不至于像「照镜子」的效果,并不会影响驾驶员对仪表和中控信息的获取。 液晶仪表上方留有一个「外置」DMS 红外摄像头,主要用于辅助驾驶相关的功能。 与许多新势力产品不同的是,宝马 iX3 依然保留了大量实体按键,其中也包括了沿用至今的 iDrive 旋钮。即便在搭载了 iDrive 8.0 的宝马 iX 和 i4 上,宝马也并没有舍弃 iDrive 旋钮的应用。 在 BBA 三个品牌中,他们都曾经在中岛区域设置了旋钮亦或是触控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近两年的车型产品中,除了宝马以外,奔驰和奥迪都在开始迎接触控屏的到来。 至于 iDrive 旋钮的体验,我先说一下我的观点。 相比于触控屏而言,实体按键和旋钮的存在更符合驾驶场景中的「盲操」设定,可以大幅提升驾驶场景中驾驶员交互的准确性和减少交互时视线偏离的时间。但随着如今语音助手能力的不断提升,实体按键的存在感也呈现了逐渐削弱的趋势。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搭载一套好用的语音助手。 宝马 iDrive 旋钮的操作方式包括了上下左右四方向的拨杆、旋转、按压以及手写输入。在车机内的输入法也包括了手写输入、语音输入以及旋转拼写。旋转拼写的设计与目前多数新势力采用 26 键键盘输入产生了明显的分歧。 在驻车状态下,26 键键盘会更加便捷,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日常使用移动设备和外设已经用惯了 26 键键盘。 但在行驶过程中,iDrive 旋钮的旋转输入和手写输入和会更加安全和便捷。 在一周的体验过程中,无论是触屏操作还是通过 iDrive 旋钮进行操作,整体车机的流畅度非常高,没有出现任何卡顿、延时,包括页面滑动、深层级的进入与退出、应用的开启与关闭。 但是在应用的使用体验中,包括 QQ 音乐等内置应用以及腾讯小场景,同一环境下偶尔会遇到网络连接不稳定的情况,有时加载时间比较长,有时出现了图片长时间加载中的情况。 地图导航很细节 宝马 iDrive 7.0 的原生导航由四维图新提供,先说几个特点: 1. 在极大比例尺下,依然可以显示很多兴趣点和路况的图标,包括充电站、道路施工、交通事故、交通管制等等; 2. 可以实时查看列出 5km 半径范围内的局部交通情况信息; 3. 路径引导规划偏好虽然并没有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更多,但也提供了最快、高效、避开收费三种; 4. iDrive 的地图导航在功能性上的体验还算不错。比如:出口前会显示渲染的实景地图、在中控屏显示交通指示牌信息、道路引导及实景地图会实时同步至 HUD…… 总结来说,相较于如今主流的第三方地图厂商,比如高德和百度来说。这套地图导航的 HMI 的设计确实略显 old school 了,很像零几年我们所使用的外置导航平板一样。 但在导航功能、细节信息等方面,要更加全面一些,更为详细的路径引导信息能够与 HUD 打通也进一步为驾驶员提供了便利。 聊一聊轻应用 其实对于宝马 iX3 的 iDrive 7.0 系统来说,我认为它带着明显来自传统豪华品牌的「味道」。在交互设计和功能应用方面相对比较保守,并没有做激进的创新。但在许多细节方面,却又能够给到用户一些细致的人文关怀,也为中国市场的消费者做出了一些本土化处理。 宝马 iX3 的 iDrive 7.0 车机系统内置了 QQ 音乐和喜马拉雅,但是宝马并没有将这两个在线音频应用作为独立应用,而是将其与车机系统的多媒体融为一体,并不会显得突兀,并且可以使用应用中的推荐、分类、搜索、收藏等全部功能。 在 QQ 音乐的推荐里,宝马还为用户定制了「BMW 精选私享」歌单。 说到应用这方面,iDrive 7.0 … 继续阅读

2021 年交付近百万的特斯拉,会继续踩下电门吗?

· Jan 11, 2022 333

1 月 2 日,特斯拉对外发布 2021 年度的销售成绩。 2021 年全年,特斯拉全球交付超过 93.6 万辆汽车,其中特斯拉 Model 3 和 Model Y 两款车型共交付超 91.1 万辆汽车,成为特斯拉的销量支柱,而定位更高的 Model S/X 一共交付了 2.49 万辆。 汽车是一个向规模要利润的行业。单车毛利率早已经转正的特斯拉,随着销量的持续扩大,其从整车制造销售环节获得的收益也将越来越可观,而这也能够支持特斯拉将更多资源投向底层核心技术的研发。 而特斯拉在规模上迫近百万台,在整体规模上基本仅次于豪华品牌的 BBA,超过雷克萨斯、沃尔沃、捷豹路虎、凯迪拉克这些二线豪华品牌。有特斯拉这种品牌作为榜样,豪华品牌全面转型电动车的步伐将更加坚定。 芯片问题短时间难以得到解决 随着 2022 年柏林和德州工厂的投产,尤其是 Cybertruck 开始交付,特斯拉新年销量将大概率再创新高。当前,能够对特斯拉交付量产生最大不确定性的将是芯片供应。 2021 年贯穿全年的芯片不足,导致了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全球主要车企交付量都下滑了不少。从官方回复来看,特斯拉会从垂直整合全球供应链能力以及强化自身自研芯片能力两方面来突破供应的困境。 其实要想真正解决芯片不足的问题,就需要从根本上降低智能电动车对于日益增加的芯片数量的需求。 随着整车智能网联程度越来越高,芯片的需求也成指数级上升。特斯拉要想完全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可以在整车电气架构上下功夫。打破当前每颗芯片都分管一部分功能、存在较多的算力冗余的现状,转而充分发挥一颗高算力芯片的潜力,让其负责更多的职能领域,才是真正降低对于芯片数量依赖的根本。 当然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不过考虑到未来芯片供应紧平衡还会持续不短的时间以及特斯拉拥有自研芯片的能力,以全新的电气架构来彻底解决缺芯问题是可行的。 相比于缺芯,特斯拉还有一个软肋来源于埃隆·马斯克的倔强。 从小鹏 P5 开始,国内的智能电动车都已经将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驾驶辅助硬件的重要一环,长城沙龙智行的首款车型更是一口气搭载了 4 颗激光雷达。我们不是说激光雷达搭载得越多就越好,但是激光雷达能够有效弥补摄像头的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未来,在激光雷达成本已经大幅下滑,且更容易满足车规级要求的当下,特斯拉是否还会坚持纯视觉的识别方案,还是转投视觉+激光雷达方案,目前并不好说。不过在短期内没有激光雷达可以上车的方案,会否成为消费者,尤其是国内消费者购买特斯拉时的一个障碍,目前还比较难下结论。 特斯拉的中国业务不仅仅是造车 特斯拉今年能够实现超过 93 万台的交付量,上海工厂功不可没。当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年产能已经超过 45 万台,其不仅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也成为出口海外市场的主力。 即便未来一段时间内德州和柏林工厂投产,上海工厂依然在特斯拉的全球生产版图中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利用中国工厂出口海外市场,对特斯拉和中国来说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一方面国内汽车配套成熟,在国内生产的整车车型在成本和质量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另外一方面,特斯拉持续向海外市场出口,也为国内带来了不少就业机会,并产生了大量的 GDP 和税收。当前中美在经济与科技领域的全面竞争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如果特斯拉在中国工厂持续扩大产能,对于中国来说也具有不小的政治意义。 整车之外,特斯拉在国内持续布局充电桩业务。 在特斯拉的上海工厂内,其还拥有 5 条半自动化组装线,年产第三代超级充电桩 1 万件。截至 2021 年 12 月 17 日,特斯拉在国内的充电网络已经覆盖了超过 360 座城市,建设开放超 1000 座超级充电站,超 8000 个超级充电桩,配合超 700 座目的地充电站,超 1750 个目的地充电桩。随着充电桩的国产化,其在国内持续完善补能网络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与其直球对决,不如搭上「特斯拉号快车」无论是美国本土的 Rivian、Lucid Air,还是国内的蔚小理,亦或是极氪、沙龙智行、阿维塔,这些年很多新品牌层出不穷。这些品牌,尤其是出自美国本土那两个品牌,都被从特斯拉杀手的角度来反复审视,而国内这些新势力品牌所打造的车型,也被媒体和业内人士拿来和特斯拉的车型进行反复对比。 所谓双拳难敌四手,这些品牌在前期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就参考了特斯拉的相关技术指标,并选择其中的核心点进行技术攻关,因此在某些参数上超过特斯拉并不奇怪。 其实从特斯拉的本意出发,它目标所指一直都是传统的燃油车。在庞大的燃油车市场,借助碳中和与碳达峰这种政策的照拂,最大程度做大电动车蛋糕,才是特斯拉的初衷和本心。从目前的销售局面来看,特斯拉在销量上迅速向 BBA 迫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长远来看,新兴的电动车品牌们应该和特斯拉联起手来,利用传统车企船大难掉头的情况,搭上特斯拉快速发展的列车,才是能够持续做大做强的关键。 2022 年,随着柏林和德州两座工厂投产,尤其是 Cybertruck 的上市,特斯拉的销量有望更上一层楼。 对于掌握「三电」以及自动驾驶底层核心技术的特斯拉来说,虽说要实现 2030 年 2000 万辆的目标还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以其当下的体量已经到了垂直整合供应链的时候。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特斯拉拥有了在核心零部件上进一步降低成本,在现有 30%左右毛利率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只要特斯拉自己不折腾,2022 年我们看好特斯拉的销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EQXX,有点 XX

· Jan 11, 2022 333

或许因为奔驰 VISION EQXX 的出现,北京时间 2022 年 1 月 4 日的凌晨一点将被历史铭记。过去十年,特斯拉的所作所为逼迫着传统车企不得不将智能化和电动化转型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同时前者也在「挑逗」着后者的想象力。 当奔驰对外宣称 VISION EQXX 是他们向电动化和软件驱动型企业转型的重要标志时,他们正式打开了蕴藏着一切有关于电动车的奇思妙想的潘多拉魔盒,那种焕然一新的感受,正如初次见到奔驰 VISION EQXX 时一样。 昨晚的发布会上,奔驰现任 CTO Markus Schäfer 表示「EQXX 非常接近于我们将在 2024 年看到的产品系列,它将成为现有的最高效的电动汽车之一。」通过这句话我们能够获得两个信息,一是「高效」,二是接近量产。 用更高的效率  改变电动车出行体验 高效在奔驰 VISION EQXX 上会从两方面体现,第一点是提高传动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的效率,解决用户的出行焦虑;第二点是结合全新的屏幕布局和奔驰零层级交互逻辑,提升用户使用在智能座舱交互上的效率。 奔驰 VISION EQXX 上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它的续航表现。官方表示 EQXX 的单次电池充电续航里程超过 1000 公里,每 100 公里消耗不到 10 千瓦时的能量,电池包的整体能量密度不到 100 千瓦时。为了得到如此出色的续航表现,奔驰将 EQXX 的风阻系数降低至 0.17cd(目前量产车中的最低风阻系数是奔驰 EQS 的 0.2cd)。同时通过轻量化设计、电池创新和新材料,进一步提升该车的续航表现。 从目前奔驰公布的信息来看,VISION EQXX 的整体车重在 1.75 吨左右,目前市面上少有整备质量低于 2 吨的标准尺寸纯电动车型,保时捷 Taycan 的重量也已经达到了 2.2 吨。奔驰与创新型初创企业合作,利用先进的数字工具,在 3D 打印的辅助下降低了多余材料的消耗,从而减轻重量并减少浪费。同时 EQXX 上采用 F1 级别的轻量化副车架,进一步降低了整车重量。 奔驰 VISION EQXX 的开发得到了梅赛德斯-AMG High Performance Powertrains 部门的帮助, 这个部门为梅赛德斯 F1 车队研发了高效的 V6T 混合动力单元。该部门为 VISION EQXX 打造了高效且紧凑的传动系统和轻量化电池包结构,传动系统的效率能够达到 95%,而目前主流民用级电动车的传动效率在 75%左右。 除此之外,奔驰 VISION EQXX 概念车的内饰布局采用简洁美观的轻量化设计,并广泛配备轻量化的可持续性材料,在保证豪华感与舒适性的同时迈入零排放的未来。 奔驰 VISION EQXX 概念车的门把手采用可生物降解的纯植物丝绸;座椅应用了两款出众的皮革替代品——分别由仙人掌原材料及菌丝体制作而成;其地毯更采用 100%竹纤维编织。 凭借专业的工程设计和一级方程式思维,奔驰的电池化学家将 EQS 的能量挤压到紧凑型车的尺寸中。奔驰 VISION EQXX 中的电池组可容纳近 100 千瓦时的能量,但体积比 EQS 的基准电池组小 50%,重量轻 30%。 在智能座舱方面,奔驰 VISION EQXX 概念车搭载品牌首款完全无缝 47.5 英寸超薄一体式屏幕,并引入游戏引擎和全面优化用户界面。研发团队更是跨界合作,联合开发了首款可与该尺寸屏幕兼容的 3D 实时导航系统,在 3D 城市视图中,可将卫星画面放大至 10 米高度。 从奔驰的人机交互逻辑上来看,他们将屏幕做大并不是单纯为了「bigger than bigger」,而是更好地将零层级的交互理念融入其中。这点在 EQS 的 MBUX Hyperscreen 中也有体现。(MBUX Hyperscreen)屏幕做大之后,界面中能够展开更多信息,信息栏也能做得更大更便于用户选择目标项并读取目标信息,提升交互效率。 … 继续阅读

极客汽车编辑部眼中的 2021

· Jan 11, 2022 333

辞旧迎新时刻,总是感触颇多。 喜悦、伤感、希望、惆怅,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 当抖音、网易云、B 站、豆瓣和各个工具、娱乐、社交平台在忙着帮你总结大数据时,当各大媒体和自媒体在忙着做跨年演讲和对话时,geekcar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聊聊这一年我们编辑部的故事、我们感受的生活、我们看到的行业变化、我们体验过的产品、我们采访过的人和我们吐过的槽,大家就当作工作总结来吧,也算是给 2021 年画一个稍微有点仪式感的句号。 look up?or don’t 如果说 COVID-19 将我们这个世界从物理属性上做了隔离,那么更加可怕的是思想上的偏见和排异反应。旧世界即将离我们远去,新故事才刚刚开始,人们总是要寻找寄托。能源革命、可持续、人工智能、科技颠覆,面对这个不断割裂的世界,这些看似是技术革命的话题,同样带来了各种「政治正确」,那么可以被技术拯救吗? 上天还是入地?比特还是原子?马斯克还是扎克伯格?燃油还是电动?数据安全还是自动驾驶?男权还是女权?大眼睛还是眯缝眼?科技信仰还是娱乐至死?看起来这些问题不仅让工程师头疼,微博网友们的一年也挺忙碌。 火星计划不会抛弃地球;元宇宙不会让你家的狗饿死;电动车不是扼杀 V8、V12 的元凶;自动驾驶不会那么快就取消掉你的方向盘;摄像头和人工智能也不会成为家庭矛盾的根本原因;缺芯不会阻挡智能汽车发展的大趋势。别慌。 但如果极客也需要「政治正确」,那么不如就让这个地球原地毁灭吧。 别急,和时间做朋友,这是今年在采访我们 geekcar 的好朋友,也是我的好大哥开云汽车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超时,他说过的一句话。对于生活在同一星球的我们来说,似乎时间是最公平的。 但同样时间也是最不公平的,就在我写完这几段话的同时,那些在浩瀚宇宙中绕地飞行的飞船已经飞出了 2.8 万公里的距离。 希望在 2022,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并且更加热爱生活。   陪伴智能汽车成长的路上, 有生生不息的爱「穿新衣啦,剪新发型呀,轻松一下 windows98……」耳机里的《NEW BOY》已经把我的灵魂带入了跨年气氛,不过我的肉体还坐在办公桌前,看着朋友圈里晒的各 APP 用户年报,打算用 2021 年最后剩下的这点儿时间给自己盘点一下。 让我为过去一年选一个标志性节点的话,我可能会把时间拨回年初,1 月 7 日马斯克以火箭般地速度短暂地取代了亚马逊总裁贝索斯成为世界首富,汽车公司的 CEO 反超了在过去二十年里一路领跑的互联网大佬。 如果说一切皆有预兆,也许这就是 2021 年汽车行业的「祥瑞之兆」。 这一年,无论你是否喜欢电动汽车,都无法忽略电动汽车的爆发。年中的时候,纯电动车在国内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 10%,曾经被嘲笑的头部新势力们,在年底前站上了月销破万的门槛;在 SUV 的销量排行榜上,新能源与燃油车并驾齐驱;那些曾对电气化转型不紧不慢、甚至不屑一顾的传统车企,也开始了电气化的绝地反击。 比我们更快感受到行业爆发的是资本,造车 2.0 大军扑面而来;而与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合资企业逐渐呈现的颓势,以及一批倒在电气化转型面前的传统车企和造车「旧」势力们。 很多人把这一年形容为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拐点,这一半来自于产品和技术的逐渐成熟、充电网络的完善;另一半,则是能源变革带来的不可抗力。5 月,「宁王」市值突破万亿,超过了化石燃料时代的王者「两桶油」;与此同时,在「碳中和元年」,能源革命不再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与车型、工厂、原材料相关的一条一条举措,使用可持续原材料甚至之间成为豪华品牌的新标签。 这一年在汽车行业与电气化并驾齐驱的是智能化,各家车企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软硬件上的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内卷大战,那些前几年在 CES 上展示的技术们,逐渐走上了量产车。 身处 2021 年的汽车行业,就像在看一个刚学会走路的 baby。每天它都在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同时,每天也都有新的不确定性,迫使我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我们为新势力们每个季度的新高财报欢呼,也无法忽视它们依然不能仅依靠产品为自己输血; 我们关心智能座舱功能是否丰富完整,也要考量「堆料」是否能提供优秀的体验; 我们希望看到车企在智能化上的发力,也思考作为用户是否有必要为高溢价和不确定的智能化买单; 我们期待完全自动驾驶的早日到来,也为现阶段智能驾驶的潜在威胁敲响警钟…… 这些令人头疼的惊喜与困扰,让我像在陪伴一个 baby 共同成长:我们见证智能汽车从「痴人说梦」的畅想到落地的一辆辆产品,也会陪伴它从如今的青涩逐渐走向成熟。在陪伴智能汽车成长的路上,有生生不息的爱。 这些令人头疼的惊喜与困扰,让我像在陪伴一个 baby 共同成长:我们见证智能汽车从「痴人说梦」的畅想到落地的一辆辆产品,也会陪伴它从如今的青涩逐渐走向成熟。在陪伴智能汽车成长的路上,有生生不息的爱。   别着急对电动化和智能化 Say No 我是小胖子,如果问我做汽车媒体的本心是什么?我可能会回答:体验为王。 没错,我是一个关注产品体验的人,无论是整车产品还是单一技术,我都想去试一试。我会去了解它们搭载的技术、原理,但对我而言,我更愿意用用户的角度去感受它们所带给我的体验。 回顾整个 2021 年,在汽车品牌的规划、汽车产品的体验中,我看到了不少改变和趋势。 先从电动车说起。 电动车的出行越来越「靠谱」以今年的电动车产品来看,多数消费者依然在关心续航的问题,而厂商也在不断推出高续航能力的产品。 去年多数产品的主流续航区间维持在 NEDC 工况 400-500km,而今年的主流续航达到了 NEDC 工况 500-600km。当然也有一部分车型达到了 700+km 的 NEDC 工况续航能力,甚至有的产品已经将工况续航标到超过 1000km。 在实际的体验中,今年大部分的电动车的真实综合续航能力较以往而言也有了不小的提升。 除了续航越来越长、真实续航越来越扎实以外,在今年体验过的电动车中,值得庆幸的一点则是电动车的表显预估续航越来越准确。以往一些车型的表显续航则是:NEDC 工况满电续航×电池 SOC,所以会呈现给用户急速下降的表显续航,以及难以预估的出行计划。 如今越来越多的车型加入了「动态表显续航」,表显续航的显示则会根据车内硬件的用电量、行车环境对电池的影响、用户以往的驾驶习惯等等诸多因素来进行界定,最明显的就是满电表显续航会低于官方声称的工况续航,但是续航准确性会有明显的提升,误差进一步降低。 随着电动车三电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动车的续航能力在不断提升。但对于电动车而言,我们也并不能把目光仅局限在续航方面,影响电动车使用体验的另一方面则是补能。 在今年,我们也能够看到不少电动车品牌开始与国家电网、特来电等充电服务品牌达成合作,使得电动车出行产品的补能越来越方便。并且,对于那些自有充电站/换电站的品牌也在不断铺设站点,完成跨城、跨省的补能线路铺设。 比如: 今天特斯拉在新疆乌鲁木齐建立了特斯拉中心。进一步完善了特斯拉「丝绸之路」、「独库公路」充电网络的布局。 蔚来目前已经建设了 733 座换电站、3348 根目的地充电桩和 3136 根超充桩,而在明年蔚来计划将充电网络扩充至 1300 座换电站、6000 根超充站,和 10000 根目的地充电桩。 …… 虽然,现在电动车「出远门」并没有真的做到像燃油车那样便利,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所有品牌都在努力。所谓的「让加电比加油更方便」更多的是时间问题。 传统车企不断「发力」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在今年正式公布了电动化转型的计划,比如奔驰、宝马、丰田、本田等等。当然,也有不少的传统车企在今年发布或量产了迈入电动化转型第一步的车型产品,比如大众 I.D 家族、凯迪拉克 LYRIQ、福特 Mustang Mach-E、宝马 iX、本田 e:NS1、奔驰 EQS 等等。 在中国市场,也有不少自主品牌开始在电动品牌及产品上发力,努力组建「高端新能源子品牌」,相较于新势力而言,我们更愿称它们为「新实力」。比如:岚图(东风)、极氪(吉利)、极狐(北汽)、沙龙(长城)、飞凡(上汽)、阿维塔(长安)等等。 … 继续阅读

沃尔沃吹响集结号,最安全品牌的自动驾驶离我们还有多远?

· Jan 11, 2022 333

在 2022 年的拉斯维加斯 CES 展上,2021 年刚刚上市成功的沃尔沃汽车也是接连发布多个重量级消息,向外界展示其在纯电动以及智能网联领域的最新成果。 基于全新纯电动平台打造的沃尔沃 Concept Recharge 之外,包括引入高通骁龙数字座舱平台、与谷歌助手的深度融合以及无人监管的高度自动驾驶功能——Ride Pilot 等一系列战略,宣告了这家北欧传统豪华品牌车企,吹响智能网联技术最强集结号。 Ride Pilot 成沃尔沃 CES 最大亮点 沃尔沃很早就开启了自动驾驶/驾驶辅助功能的研究,其是豪华品牌中少有的将 City Safety 功能普及的品牌。早在 2016 年,沃尔沃就在北京的六环上以 70km/h 的速度巡航,测试了 Drive Me 自动驾驶测试项目。对于沃尔沃来说,其推广自动驾驶除了带给人们更好的驾乘体验外,最大程度降低驾驶过程中带来的各种事故是其更加重要的目标。因此这几年来,沃尔沃一直在打磨自己的自动驾驶系统,直至这次向外界展现的最新成果。 在 CES 上,沃尔沃正式官宣了其将向美国加州用户推出无人监管的高度自动驾驶功能——Ride Pilot。一旦开启了 Ride Pilot,驾驶员可以将所有与驾驶相关的工作都交由沃尔沃汽车来处理,这就意味着其不仅可以从繁重的驾驶负担中被解放出来,还能将更多驾驶时间用来进行阅读、写作、办公、社交等活动。这套由视安全为安身立命之本的沃尔沃打造的高等级自动驾驶系统,自然会被人寄予更大的期待。 要实现高等级自动驾驶,需要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都做好准备。在硬件方面,Ride Pilot 将搭载超过 20 个传感器,这其中 Luminar 的 Iris 激光雷达传感器将成为最大的看点。除 Luminar 激光雷达传感器外,其还将配备 5 个雷达、8 个摄像头 16 个超声波传感器。在软件方面,Ride Pilot 依靠的视沃尔沃旗下的自动驾驶软件开发公司 Zenseact,以及沃尔沃汽车内部来自科技公司 Luminar 的开发团队的联手,力求打造一个能够最大程度发挥硬件功能,并实现自动驾驶功能的软件平台。 在 Ride Pilot 的高速道路安全测试通过后,沃尔沃也将参考特斯拉等其他主机厂的做法,在其在今年晚些时候将发布的全新纯电旗舰 SUV 上为车主提供订阅服务。这为沃尔沃在整车销售收入之外,找到一个新的收入来源。当然,相关的自动驾驶软件还能够通过 OTA 功能持续升级,为消费者逐步解锁更多的自动驾驶场景。 高通与谷歌,助力沃尔沃智能座舱 自动驾驶技术之外,智能座舱也是各大主机厂在智能网联时代比拼的重要领域。在智能座舱方面,高通和谷歌成为驱动沃尔沃保持技术领先的最大依靠。 在 2022 CES 上,沃尔沃官宣了和高通的合作。未来,沃尔沃的纯电动 SUV 将配置高通骁龙数字座舱平台作为高算力中枢。在这个平台支持下,沃尔沃汽车下一代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运行速度将提升 2 倍,图像生成速度将提升 10 倍,以满足客户对图像、音频和人工智能方面持续增长的要求。 此外,沃尔沃还将在下一代智能车载互联系统上进一步深化和谷歌的合作,其将成为首家直接与支持谷歌助手设备融合的车企。 在谷歌助手设备的支持下,沃尔沃车机系统能够与谷歌智能家居生态深度融合。在沃尔沃车内或者是任何支持谷歌助手的移动设备上,沃尔沃车主可以实现各项功能的远程操控。 当车主将车辆与个人谷歌账户同步后,可以直接向车机端的谷歌系统发送语音指令,例如在冬天远程开启车内空调制热,或是远程锁车等各种操作。借助于谷歌助手,用户除了随时调取车辆各种信息之外,其还能解锁包括充电预设功能在内的多种新功能,使得用户可以设置汽车开始充电的特定时间等更多便利操作。 同时,沃尔沃也关注到了中国市场用户的专属需求。其联合谷歌所开发的内置原生安卓车机系统,不仅在适配性、稳定性和流畅性上走在细分市场的前列,同时这也是一个更开放的汽车智能生态。包括高德地图、科大讯飞、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国内领先的科技巨头的服务和应用都可以嵌入在沃尔沃的这套车机系统内,让国内消费者实现日常生活和驾车生活的无缝连接。 亟需加快前瞻技术在中国的落地 当前,国内消费者在购车时,尤其是在购买新一代智能电动车时,将驾驶辅助/自动驾驶能力会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更好的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功能,不仅能够大幅提升行车的安全性,同时也能降低驾驶员的驾驶疲劳强度。 作为沃尔沃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市场何时能够引入 Ride Pilot 将对沃尔沃日后在国内的销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不过 Ride Pilot 的落地,绝不仅仅是完成硬件的搭载,以及 Zenseact 算法的导入就可以实现。正如同其已经在欧洲和美国开展了大量的测试一样,沃尔沃未来也需要在中国开展大量的道路测试,才能实现在国内 Ride Pilot 技术的部署落地。而这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沃尔沃已经指定了年销售 120 万的中期目标,中国市场的支柱性地位不言而喻。在国内竞争对手持续更新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功能的情况下,沃尔沃需要加快在中国市场部署 Ride Pilot。   SPA2 平台上的车型将会在 2022 年逐步揭开面纱,沃尔沃旗下在售的车型将迎来新一轮的更新换代。竞争力更强的新一代的电动车的上市,将助力沃尔沃实现纯电动豪华品牌车企的战略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凭借旗下 Zenseact 自研的自动驾驶软件平台,还是联手谷歌、Luminar 以及高通这样的顶尖合作伙伴的软硬件产品,沃尔沃都寻求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效应,为自己的战略目标的达成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