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汽车编辑部眼中的 2021

· Jan 11, 2022

截屏2022-01-11 下午1.58.24

辞旧迎新时刻,总是感触颇多。

喜悦、伤感、希望、惆怅,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

当抖音、网易云、B 站、豆瓣和各个工具、娱乐、社交平台在忙着帮你总结大数据时,当各大媒体和自媒体在忙着做跨年演讲和对话时,geekcar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聊聊这一年我们编辑部的故事、我们感受的生活、我们看到的行业变化、我们体验过的产品、我们采访过的人和我们吐过的槽,大家就当作工作总结来吧,也算是给 2021 年画一个稍微有点仪式感的句号。

2

look up?or don’t

如果说 COVID-19 将我们这个世界从物理属性上做了隔离,那么更加可怕的是思想上的偏见和排异反应。旧世界即将离我们远去,新故事才刚刚开始,人们总是要寻找寄托。能源革命、可持续、人工智能、科技颠覆,面对这个不断割裂的世界,这些看似是技术革命的话题,同样带来了各种「政治正确」,那么可以被技术拯救吗?

上天还是入地?比特还是原子?马斯克还是扎克伯格?燃油还是电动?数据安全还是自动驾驶?男权还是女权?大眼睛还是眯缝眼?科技信仰还是娱乐至死?看起来这些问题不仅让工程师头疼,微博网友们的一年也挺忙碌。

3

火星计划不会抛弃地球;元宇宙不会让你家的狗饿死;电动车不是扼杀 V8、V12 的元凶;自动驾驶不会那么快就取消掉你的方向盘;摄像头和人工智能也不会成为家庭矛盾的根本原因;缺芯不会阻挡智能汽车发展的大趋势。别慌。

4

但如果极客也需要「政治正确」,那么不如就让这个地球原地毁灭吧。

别急,和时间做朋友,这是今年在采访我们 geekcar 的好朋友,也是我的好大哥开云汽车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超时,他说过的一句话。对于生活在同一星球的我们来说,似乎时间是最公平的。

但同样时间也是最不公平的,就在我写完这几段话的同时,那些在浩瀚宇宙中绕地飞行的飞船已经飞出了 2.8 万公里的距离。

5

希望在 2022,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并且更加热爱生活。

3641641881509_.pic_hd


 

截屏2022-01-11 下午1.55.53

陪伴智能汽车成长的路上, 有生生不息的爱

「穿新衣啦,剪新发型呀,轻松一下 windows98……」

耳机里的《NEW BOY》已经把我的灵魂带入了跨年气氛,不过我的肉体还坐在办公桌前,看着朋友圈里晒的各 APP 用户年报,打算用 2021 年最后剩下的这点儿时间给自己盘点一下。

让我为过去一年选一个标志性节点的话,我可能会把时间拨回年初,1 月 7 日马斯克以火箭般地速度短暂地取代了亚马逊总裁贝索斯成为世界首富,汽车公司的 CEO 反超了在过去二十年里一路领跑的互联网大佬。

7

如果说一切皆有预兆,也许这就是 2021 年汽车行业的「祥瑞之兆」。

这一年,无论你是否喜欢电动汽车,都无法忽略电动汽车的爆发。年中的时候,纯电动车在国内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 10%,曾经被嘲笑的头部新势力们,在年底前站上了月销破万的门槛;在 SUV 的销量排行榜上,新能源与燃油车并驾齐驱;那些曾对电气化转型不紧不慢、甚至不屑一顾的传统车企,也开始了电气化的绝地反击。

比我们更快感受到行业爆发的是资本,造车 2.0 大军扑面而来;而与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合资企业逐渐呈现的颓势,以及一批倒在电气化转型面前的传统车企和造车「旧」势力们。

很多人把这一年形容为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拐点,这一半来自于产品和技术的逐渐成熟、充电网络的完善;另一半,则是能源变革带来的不可抗力。5 月,「宁王」市值突破万亿,超过了化石燃料时代的王者「两桶油」;与此同时,在「碳中和元年」,能源革命不再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与车型、工厂、原材料相关的一条一条举措,使用可持续原材料甚至之间成为豪华品牌的新标签。

8

这一年在汽车行业与电气化并驾齐驱的是智能化,各家车企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软硬件上的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内卷大战,那些前几年在 CES 上展示的技术们,逐渐走上了量产车。
身处 2021 年的汽车行业,就像在看一个刚学会走路的 baby。每天它都在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同时,每天也都有新的不确定性,迫使我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 我们为新势力们每个季度的新高财报欢呼,也无法忽视它们依然不能仅依靠产品为自己输血;
  • 我们关心智能座舱功能是否丰富完整,也要考量「堆料」是否能提供优秀的体验;
  • 我们希望看到车企在智能化上的发力,也思考作为用户是否有必要为高溢价和不确定的智能化买单;
  • 我们期待完全自动驾驶的早日到来,也为现阶段智能驾驶的潜在威胁敲响警钟……
  • 这些令人头疼的惊喜与困扰,让我像在陪伴一个 baby 共同成长:我们见证智能汽车从「痴人说梦」的畅想到落地的一辆辆产品,也会陪伴它从如今的青涩逐渐走向成熟。在陪伴智能汽车成长的路上,有生生不息的爱。

这些令人头疼的惊喜与困扰,让我像在陪伴一个 baby 共同成长:我们见证智能汽车从「痴人说梦」的畅想到落地的一辆辆产品,也会陪伴它从如今的青涩逐渐走向成熟。在陪伴智能汽车成长的路上,有生生不息的爱。


 

截屏2022-01-11 下午1.50.06

别着急对电动化和智能化 Say No

我是小胖子,如果问我做汽车媒体的本心是什么?我可能会回答:体验为王。

没错,我是一个关注产品体验的人,无论是整车产品还是单一技术,我都想去试一试。我会去了解它们搭载的技术、原理,但对我而言,我更愿意用用户的角度去感受它们所带给我的体验。

回顾整个 2021 年,在汽车品牌的规划、汽车产品的体验中,我看到了不少改变和趋势。

先从电动车说起。

电动车的出行越来越「靠谱」

以今年的电动车产品来看,多数消费者依然在关心续航的问题,而厂商也在不断推出高续航能力的产品。

去年多数产品的主流续航区间维持在 NEDC 工况 400-500km,而今年的主流续航达到了 NEDC 工况 500-600km。当然也有一部分车型达到了 700+km 的 NEDC 工况续航能力,甚至有的产品已经将工况续航标到超过 1000km。

在实际的体验中,今年大部分的电动车的真实综合续航能力较以往而言也有了不小的提升。

8

除了续航越来越长、真实续航越来越扎实以外,在今年体验过的电动车中,值得庆幸的一点则是电动车的表显预估续航越来越准确。以往一些车型的表显续航则是:NEDC 工况满电续航×电池 SOC,所以会呈现给用户急速下降的表显续航,以及难以预估的出行计划。

9

如今越来越多的车型加入了「动态表显续航」,表显续航的显示则会根据车内硬件的用电量、行车环境对电池的影响、用户以往的驾驶习惯等等诸多因素来进行界定,最明显的就是满电表显续航会低于官方声称的工况续航,但是续航准确性会有明显的提升,误差进一步降低。

10

随着电动车三电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动车的续航能力在不断提升。但对于电动车而言,我们也并不能把目光仅局限在续航方面,影响电动车使用体验的另一方面则是补能。

11

在今年,我们也能够看到不少电动车品牌开始与国家电网、特来电等充电服务品牌达成合作,使得电动车出行产品的补能越来越方便。并且,对于那些自有充电站/换电站的品牌也在不断铺设站点,完成跨城、跨省的补能线路铺设。

比如:

今天特斯拉在新疆乌鲁木齐建立了特斯拉中心。进一步完善了特斯拉「丝绸之路」、「独库公路」充电网络的布局。

蔚来目前已经建设了 733 座换电站、3348 根目的地充电桩和 3136 根超充桩,而在明年蔚来计划将充电网络扩充至 1300 座换电站、6000 根超充站,和 10000 根目的地充电桩。

……

虽然,现在电动车「出远门」并没有真的做到像燃油车那样便利,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所有品牌都在努力。所谓的「让加电比加油更方便」更多的是时间问题。

12

传统车企不断「发力」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在今年正式公布了电动化转型的计划,比如奔驰、宝马、丰田、本田等等。当然,也有不少的传统车企在今年发布或量产了迈入电动化转型第一步的车型产品,比如大众 I.D 家族、凯迪拉克 LYRIQ、福特 Mustang Mach-E、宝马 iX、本田 e:NS1、奔驰 EQS 等等。

13

在中国市场,也有不少自主品牌开始在电动品牌及产品上发力,努力组建「高端新能源子品牌」,相较于新势力而言,我们更愿称它们为「新实力」。比如:岚图(东风)、极氪(吉利)、极狐(北汽)、沙龙(长城)、飞凡(上汽)、阿维塔(长安)等等。

14

新势力仍在「求生」

对于「智能电动车」这个产品而言,如今能够有发言权的大多都为新势力产品,但随着传统车企转型和新实力的入局,新势力的产品优势将会日益缩减。

15

更进一步地来看整个汽车行业,相比于传统车企出身的产品或品牌,它们大多有着深厚的支持及资源,而新势力们则更多是「白手起家」。即便我们看到了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品牌销量不断提升、财报越来越好看,但说到底,它们现在依旧是在「扭亏增盈」。

并且,还有几家新势力虽然坚持到了现在,但它们依旧在寻找 IPO 的机会,拿到支撑自己活下去的资本。

16

增程式电动车或不再「一家独大」

我所接触过的最早的增程式电动车式宝马 i3 的增程版本,但那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产品,销量也不尽人意,并且宝马 i3 已经正式退市。而让增程式电动车真正「火爆」的产品则是理想 ONE,并且在近两年形成了「一家独大」的态势。

17

随着今年岚图 FREE 开始交付,岚图梦想家、天际 ME5 增程式和 AITO 问界 M5 的发布,我们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品牌、产品开始入局增程式电动车。以短期来看,先入为主的理想 ONE 必然会保住霸主的位置。但长远来看,随着越来越多的产品入局,今后或许会有品牌抢走一块不小的蛋糕。
18

当下的「L2」

如果说如今最主流的智能驾驶,那肯定是 L2 辅助驾驶,哪怕是所谓的 L2.5、L2+、L2++、L2+++…… 不管厂商给它起了多么好听的名字,只要没有达到 L3、L4,那它们依旧还是 L2 辅助驾驶。

19

不过,名字不仅仅是好听而已,区别还是有的。

作为 L2 辅助驾驶的基础操作,它们已经可以完成 ACC 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车道居中保持的功能。而 L2 其实在前几年就已经开始盛行,并且在售价更低的车型产品上上车。比如在 2018 年,10 万级 SUV 吉利缤越就已经搭载了 L2 辅助驾驶功能。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品牌在 L2 辅助驾驶上发力的点则是「领航辅助驾驶」,比如小鹏的 NGP、蔚来的 NOP、理想的 NOA、特斯拉的 NOA 等等。这个功能可以在导航引导的路径规划下、满足 L2 的基础功能外,实现自主变道、自主上下匝道等等功能。在这一年的体验中,我个人认为体验最好的是基于 XPILOT 3.0 小鹏的 NGP。

20

不难发现,刚刚提到的搭载领航辅助驾驶的产品多为新势力,但今年有一个传统品牌也开始布局这项功能。就是长城旗下的毫末智行,在今年广州车展前夕我也体验了他们的工程样车,虽然还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完善,但是也算是有了和新势力领航辅助驾驶一较高下的能力。

至于还没有正式上线的产品中,我对小鹏基于 XPILOT 3.5 的城市 NGP 功能(双激光雷达)更加期待。因为相较于高速路段来说,城市出行环境更为复杂。

21

将来的「L4」

对于 L4 这个话题,今年一定是最火热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今年越来越多的车型开始装上了激光雷达。而且不仅装上了,还「卷起来」了,各个厂商打起了激光雷达的「军备竞赛」。

但理性一些来分析一下,对于 L4 其实会分为商用车和乘用车两个方面。

22

在今年我体验到的 L4 无人驾驶商用车都是百度的产品,一个是百度 ANP、一个是百度 APOLLO GO,另一个是百度 Apollo 萝卜快跑。这两个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平台都开启了小范围、小区域的试运营,比如北京的亦庄、首钢园等等。

64023

至于体验来说,受到安全方面的限制,目前还未能彻底摆脱主驾安全员的限制(首钢园为园区封闭道路,萝卜快跑体验时没有安全员),而且车辆行驶的速度也很受限。与人为驾驶的车辆在体验上还是存在一定差别。但生活总要充满期待,不是吗?

24

在这里其实我想问一句,如果某一天,L4 无人驾驶网约车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你会去尝试吗?

除了商用车以外,虽然乘用车的 L4 自动驾驶现在还是「将来时」,但随着越来越多汽车厂商、自动驾驶公司、硬件供应商的努力,在今年呈现出了一种「加速中」的态势。越来越多厂商在感知硬件和决策硬件上发力,越来越多的车型宣布硬件已满足 L4 或更高级自动驾驶的需求,比如:蔚来 ET5、蔚来 ET7、ARCFOX 极狐阿尔法 S(华为方案)、沙龙机甲龙、威马 M7、智己 L7(momenta 方案)等等……

25

当然,这里依旧有一个「千年不变的意外」就是特斯拉,特斯拉的 FSD 依然保持采用纯视觉+神经网络的方案。

26

小总结

对今年我所听到的、见到的、体验到的这些产品进行一个小总结的话: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是在明显加速的,在 2022 年我们或许还能够见到更令人意外的产品。

每家的产品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毕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完美无瑕」的。不过,至少我们能看到的汽车产业在这一年的快速发展是美好的,电动化和智能化在未来的前景也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再见 2021。


截屏2022-01-11 下午1.50.21

「大家好,这里是 GeekCar 智能座舱情报局,我是 Mr.Yu」。

过去的 2021 年里,我许多次在《智能座舱情报局》开篇的部分,向大家这样问候。

身边有很多朋友,会告诉我「所谓的汽车智能化,不就是座舱里放个 iPad 吗」,言语之间不无轻蔑。诚然,以燃油动力为代表的汽车作为发展了一百多年的成熟事物,相比之下我们仍处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初级阶段。

我历来不是智能化的狂信者,也不是传统的卫道士。相反,放下偏见,跟大家一起走进座舱,用自己的耳濡目染与深度思考来代替偏听偏信,才符合这一切的初衷。

28

这一年里,我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和伙伴们坐进一辆又一辆汽车的座舱里,抱着表格和采集设备,在车机屏幕上指指点点划来划去,声嘶力竭地唤醒智能语音助手,想方设法地交互测试,记录数据和信息点……于是,我看到了千变万化的座舱产品,和其背后的人们。

有人将智能化与生态开放做到自己想象力的极致,智能语音助手的表现令人惊叹。在他们身上,我能看到的是激进但不冲动。计算机可以堆料、汽车可以堆料、甚至装修也可以堆料,但体验是无法靠堆料与炫技实现的。这背后少不了深度的规划、设计、打磨、倾听、迭代……

有人尝试将车与家连接起来,在生态上为每个人提供符合自己使用习惯的选择,又将驾驶者之外的乘员尽最大可能考虑进去。我在座舱内看到的,是史无前例的「科技平权」,是用户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除了装载着乘员从 A 点运动到 B 点之外,汽车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甚至用户会愿意主动走进座舱、留在座舱之中。

有人在智能化大潮席卷行业之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于老对手与新玩家们。于是挣扎着一跃而起,开始了自己的「曲线救国」之路,与转型成为技术供应商的互联网、ICT 巨头们深度合作,来强化自己的竞争力。有人自认为获得了新生,也有人呐喊着不想失去「灵魂」……但其实,这些用尽全力的奔跑,只是不想掉队、不想失去下个时代的游戏资格。

29

另外一边,GeekCar 智能座舱社群中的行业同仁们,也有着自己的观察与洞见。现实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几乎每款车型在官网与 APP 的商详页中,大量的篇幅与精美的图片无一不在向你强调,这辆车的座舱是如何先进如何智能……但花些时间体验下来,再与身处行业链条各处的朋友们去尝试发掘背后的可能性,才发现宣传的美好与体验的骨感之间,差了多少个尴尬。

2021,这是我跟汽车、座舱、供应链、出行行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年。

接手成为《智能座舱情报局》的主理人,大概是我今年做的最为正确的选择。因为我终于有机会将自己对 AI、对智能、对产品的观察和思考付诸实践,终于有机会用起「Mr.Yu」这个笔名。

日复一日的奔波,我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观察车上的人间百态。这一年下来顺带着,我连滴滴出行的用户等级都维持在了最高的黑金 PLUS 等级上。(苦笑)

希望我们的文字与想法,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能够为你带来有价值、有意思的信息。

最后,感谢花时间阅读《智能座舱情报局》栏目的每一个你。有你们的阅读、思考、问题、建议、意见、甚至质疑,这档栏目才有了意义。

30


截屏2022-01-11 下午1.50.31

就让创新技术和玩法  颠覆这个无序内卷的行业吧!

Hello 各位,我是 GeekCar 的「资深」实习生王土坡,大学四年中,有三年与 GeekCar 一同度过。

回首间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很远,从一个一心琢磨汽车文化故事的「老车少年」到追随汽车行业最新动向的观察者,「旧」与「新」,以两个截然不同的角度观察行业发展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

31

当我们吐槽传统车企转型电动化速度缓慢时,有没有想过他们能经营百年且长久不衰的秘诀是什么?显然传统车企在过去一百年中面对的危机不止电动化转型,石油危机、泡沫经济、多变的消费趋势都迫使他们不得不在困中思变。面对转型问题是,技术创新是稳固根基的良药。

因为深厚的技术储备,大众汽车在短时间内开发了 MEB 电动平台并在中国市场上布局了三款车型。11 月,大众 ID. 家族的单月销量突破 1.3 万,传统车企入局意味电动车市场再也不是一片蓝海,新造车企业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而通过创新实现破局的压力再次来到了新玩家这边。

可临近年底时又出现了一波造车潮,轻橙时代、牛创、智行盒子、优跑相继入局。

面对中国庞大的乘用车市场,每家车企都想分一块蛋糕,然而多数人都是怎么做的呢?即使自动驾驶技术处于瓶颈,可还是有人在感知硬件和芯片上大搞「军备竞赛」。而创意匮乏时,「用户共创」又成了大多数新玩家必抓的「救命稻草」,当一个创意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行业标配时,它还能称之为「新」吗?实话实说,2021 年是车企「无序内卷」最严重的一年。

可喜的是,在今年内诞生的众多项目中,我们还是发掘了一些值得放大来讨论的技术趋势、创意形式还有他们背后的企业。

IoT 和 AI 技术还处在持续高速发展阶段,我们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也看不到它们的终局会是怎样,但这并不妨碍将阶段性成果融入新型出行工具之中。年初时通用汽车发布了 ultium 三电技术平台,其上的 wBMS 无线电池管理技术便是由 IoT 物联网与底层电池管理技术融合而来。

8 月,我们采访了开云汽车的 CEO 王超。专注末端物流车市场和 B 端物流公司,将配送车、3C、IoT 技术结合,提升末端配送车的运力,突破早已饱和的「单位效率」是开云汽车的蓝图愿景。对于用户来说,他们作出的改变是将服务量化,让判断履约质量的维度更全面,从而实现收费模式的改变,最终收获用户对服务的认可。

除了开云汽车,市场中还涌现出了其他家服务于 B 端的出行企业,比如提供网约车解决方案的智行盒子等等。从 C 端到 B 端,用出行领域的创新技术改变非乘用车市场的格局,这条路在未来是非常值得探索的。

最近五年里,我们能明显感觉到造车门槛正在被拉低。早期的蔚来和小鹏通过「找代工」的方式先人一步实现了造车梦想,随着国内做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公司逐步形成规模,以供应链造车的方式让一台车变得智能也不再是什么难事。那么在未来,车企的发力点在哪呢?

对此,超境汽车给出了一种全新的玩法。「横向造车」是他们独创的新型造车模式,他们没有如传统车企般冗长的供应链,也没有代工厂,旗下产品完全是从已经市售的产品上改造而来。就是这样一家被误以为是改装厂的企业,其首款产品限量 3000 台的赛博坦克 300 却在一小时内被抢购一空。极具科技感的外观造型为个性化汽车市场增添了一份活力,他们正在做的事是在广大消费者中发掘那些不甘于雷同、寻求独树一帜的人,这也使得超境汽车在拥挤的乘用车市场中找到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未来,滑板底盘会不会将造车门槛再次拉低?」

「元宇宙概念何时被引入汽车行业?」

想起那些还待被挖掘的新故事,此时的我已兴奋不已,毕竟那些致力于改变世界的人和事是那么令人着迷。最后,希望明年大家都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不只是我自己和屏幕前的你,还有那些可能成为下一个大趋势的创新技术。


 

截屏2022-01-11 下午1.50.39

你想要一档什么样的汽车节目?

3651641882375_.pic

随着汽车文化的发展和视频、短视频的兴起,以视频为形式的原创汽车内容在汽车内容消费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作为每天都看汽车节目的小编导,每天都有一个问题萦绕在内心中,究竟用户喜欢看什么样的汽车节目,做什么才能赢多的关注,是 Top Gear 的大制作?还是剧情好看、人设满满的名嘴们?又或是站在车前肤白貌美的小姐姐们?
我想,播放量或许早已告诉了我们答案。
在内容视频化的背景下,「车身外观大气、内饰用料精致、空间必须宽敞、动力十分强劲」已经是各类 up 们的模版式台词,车子的好坏全凭语言艺术来包装,这一套下来车就测完了,说了十几分钟,拍了一堆空镜头,却毫无营养。
诚然,这里面会有甲方爸爸的「审核机制」存在这不可避免,大部分主动权都不会在创作者手里「毕竟要恰饭的嘛」。
但是基于这个现实层面上,我的建议是如果为了纯粹为了好玩、为了长知识,不妨多看看有趣的情怀节目。如果为了自家购车,可以看看去 UP 们在 4S 店的真实探店。总之,有预设立场不可怕;商务合作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明明是缺点说谎变成优点,导致消费者真金白银的花出去,买到手却是个操心货才真的对不起广大网友。
3661641882392_.pic
那简单总结一下,今年下半年个人的产出约 10 余条车评类视频。
最中意的作品是访谈类车评那一期,只聊产品与用户之间最真情实感的东西,包括车主的实际生活体验、GeekCar 的价值观输出、视频动效设计等。再从传播效果上看,产品优秀的点也通过真实案例来呈现,产品有缺陷的地方,也要明明白白的告诉公众。当消费者能接受某个产品的缺点,再结合实际的去选择购买,才是车评最节目的价值向导。基于个人小破站 lv6 的水平来说,我相信 C 端用户也有着一样的心声。

同样的,拒绝「油腻」是 GeekCar 节目组的创作初心,这点在 X5M 这集上也多次提及;用最通俗的话,去解释车企的那些「专业大词儿」也是我们作为媒体的重要任务,相信看过长城智慧线控底盘这期节目的伙伴们也深有体会。当然,GeekCar 节目组距离大 V 的路途还有距离,但我们仍然会继续努力为「观众老爷们」奉上精彩有趣的视频。

最后,让我们保存 2021,打开 2022, 祝愿大家新年新气象,世界无冠状。


 

截屏2022-01-11 下午1.50.50

2021,到底谁在降维打击?

在传统主机厂工作了十多年,2021 年无疑是感觉最落寞的一年。之前是没有电动车或者只有油改电的车型可以卖,我们有一万个理由可以将责任可以推到负责规划和工程的团队上,但是 2021 年,在小鹏 G9 以及蔚来 ET5 面前,依然完全没有声量可言,这不得不说已经不是产品层面的问题了。造车,首先要会吆喝。其实主机厂缺少的不是技术,三电和自动驾驶相关技术,只要给足时间,就足以能和新势力拉平,即便特斯拉,也并非没有反超的机会。只是现在的情况是,没有互联网思维,不懂得客户运维,就会越来越难把电动车车卖好。但是学会客户运维,不是开发一款 APP,送一点精品就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把客户流量留存在 APP 上,本身就不是一个好解决的问题。然后留在 APP 上之后,如何去挖掘相关流量背后的价值,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指导产品开发更是一句说说容易,做做蛮难的事情。在这方面,李斌李想的斗争经验远远比科班出身的大厂高管经验上丰富太多了。

如果说在汽车工程或者三电技术方面,互联网造车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那在客户运维方面,互联网资本介入智能电动车,无疑就是一种降维打击。造车不足的部分,可以通过招人甚至外包代工来解决,只不过这个代工的难度超过手机电脑不少。但是管理团队脑子中互联网思维不足的部分,很难在短期内将这门课给补上,更不要说让那些 60 多岁的国外中老年人能够深彻了解国内的互联网思维和新世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2022 年,GeekCar 会一如既往站在行业最前端,我们不仅用自己的视角来观察整个中国乃至全球车市,给到广大专业读者最前沿的讯息,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解读,为大家提供看到各种事件和问题不一样的视角。我们可以预见,2022 年国内车市竞争会更加激烈。蔚小理中谁能把特斯拉拉下马,自主品牌一众高端电动车子品牌谁能脱颖而出,华为、集度、小米又会有什么样的新动作,都值得我们期待。

 

0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