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研发自动驾驶,小鹏汽车挖来了前特斯拉机器学习专家谷俊丽

· Oct 23, 2017

最近有传闻说机器学习专家谷俊丽将加盟新造车团队小鹏汽车,今天这个消息得到了小鹏汽车官方的确认。在此之前,谷俊丽供职于特斯拉,任 Autopliot 机器学习团队主管。加盟小鹏之后,她的 title 是「自动驾驶研发副总裁」,直接向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汇报。

WechatIMG55

小鹏汽车官方是这么介绍谷俊丽的:

「谷俊丽博士精通诸多领域,在机器学习、异构计算、高性能计算以及处理器设计方向都有深厚的研发经验。在清华大学读博士期间,谷俊丽作为核心人员研发过超长指令字数字信号处理器,后赴美参与 UIUC 超级计算机的研究工作,并曾工作于 Google 总部。2012 年 7 月之后的四年,谷俊丽曾任国际芯片巨头 AMD 主任工程师,负责大数据和深度学习软件的研究开发。」

而之所以加入小鹏这家新造车团队,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她在特斯拉的工作经历。在 Linkedin 上,谷俊丽详细描述了自己在特斯拉的工作内容:

在特斯拉,我创建并领导了 Autopilot 机器学习团队(技术、管理的双料负责人),我们的任务是建立垂直的机器学习堆栈和产品来解决自动驾驶问题。我的工作内容是创建 AI 路线图,带领团队进行算法创新,并且研发出高质量的自动驾驶系统,并保证功能的正常推送。具体来说,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对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创新,以此来驱动自动驾驶的核心技术,实现大规模的物体检测、车道检测和各种复杂驾驶场景的建模;

2. 开发应用在汽车上的高性能机器学习推理引擎。我设计并开发了业界领先的推理技术,使 Autopilot 系统能够在搭载了第二代自动驾驶硬件的特斯拉车型上使用;

3. 建立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定义和培训软件和系统,以增强算法的开发和演化;

4. 高质量的功能开发和推送。

屏幕快照 2017-10-23 上午10.13.41谷俊丽在 2016 年 2 月加入特斯拉,彼时 1.0 版本的 Autopilot 已经在量产车上搭载,显然她的主要工作内容应该集中在 Autopilot 2.0 版本的研发上。在这个新一代 Autopilot 上,特斯拉在硬件层面使用 8 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实现自动驾驶,并且用到了英伟达 Drive PX 2 计算平台。而在软件层面,机器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v2-54069d3d59430770df200c5c168e555c_r

而在国内,几家新造车团队也会或多或少的参考特斯拉的技术方案来研发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小鹏汽车要邀请谷俊丽加盟。

特斯拉的工作经历,让谷俊丽看起来多了些「高大上」的外衣,对于小鹏汽车来说,这或许会有助于他们后续的人才引进。

引进顶级人才的思路应该是何小鹏亲任小鹏汽车董事长带来的结果,自动驾驶则是一个重要的人才引进方向。9 月 14 号,他在微信朋友圈写了一段自己在美国考察之后对于自动驾驶的认知:

最近连续去两次美国,深刻感觉现在 L4 自动驾驶的泡沫比两年前的 VR 还要大太多,18 个月后肯定会出现非常多问题。

自动驾驶起码分感知,规划,控制和整车集成,往往我们第一次看到的 demo,第一印象觉得很惊艳,仔细了解后实际上离真正无人驾驶还有十万八千里。大部分团队还仅仅是做感知的工作(而且大部分还是很贵的硬件),Google 四年前,Uber 两年前就做到了,但是今天他们都还需要五年以上才可能将算法基础调整得更好,这还仅仅是部分的算法。而且还有一堆的事情,硬件体系,一致性,可靠性,经济性,车规性,规模性等无数问题没有解决。汽车行业的要求是 99.999%,但是今天的 demo 还可能仅仅是 10%,和 Tesla 和很多团队聊,做自动驾驶 10 个月的就认为是资深专家,而这样的团队几个人就可以随便融到天使,真是太疯狂了。我认为乘用车的 L4 在硬件和软件上基本可行起码要到 2022 年,然后还需要大量测试和优化 5 年,这样我们都可能不敢在黑夜中行驶中的车上独自睡觉,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一个多项全能的团队才可能,绝对不是一个马上就可以看到钱的市场。

半个月后,他再次发朋友圈进行「招聘」:

改变真的不容易,但是会很非常刺激,小鹏汽车在广州、北京和硅谷需要大量的人才,从汽车设计,三电,座椅,内饰,品质控制,生产,销售,售后,充电到互联网系统,产品,app 开发(地图,音乐等),测试,设计,论坛,大数据,车联网到 L3 和 L4 自动驾驶,PR,GR,法务,行政,HR 等大量的人才。

可以预见的是,何小鹏出任小鹏汽车董事长后,小鹏团队会迎来一定程度的重构和更新,在招兵买马之后,整体实力的提升几乎是必然。这对于产品的大规模量产以及后续产品的研发,都将会是非常关键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极市     (微信号:geeket)。

0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