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集团的下半场:模块化动力电池+自动驾驶+汽车创新基金

· Sep 18, 2017

苹果用一台 iPhone X 带足了节奏,全面屏的出现让 iPhone 爱好者们又忍不住要卖身剁手,但是在这背后,全面屏供应商三星可能已经笑晕在厕所。然而跳出消费电子这个领域,其实在苹果带节奏之外,三星最近在汽车领域的一些举动,也有些「带节奏」的感觉。

这家汽车行业里的「供应商」,看起来正拼尽全力,希望能够在汽车出行领域攫取更大的话语权和市场份额。

法兰克福车展,几大德系品牌纷纷用言辞和展车表达了自己全面电动化的决心,再加上之前一段时间欧洲几大国家纷纷出台和燃油车禁售有关的时间表,经过这周的车展,所有人都看到了电动化的未来以及它所蕴藏的巨大的产业链机遇。

三星也是如此,他们在车展上展出了「模块化」的锂电池组。

这个概念产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以自由改变电池模组的数量,因此也可以带来不同续航里程的表现。按照三星的说法,当安装 20 组电池时,整套电池组可以提供 600-700 公里的续航里程,而如果在一辆普通轿车上安装 10-12 个模组,可以实现约 300 公里续航。在这个概念产品上,三星可能想展示的是自己在电池成组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因为把电池做成电池组,也是件有学问的事。比如,如何保证电池成组的效率最大化,如何进行 BMS 控制,等等。

除此之外,三星还想帮助整车厂更好的设计电动车的乘坐空间。目前各个厂商的电动车平台基本都会选择把电池组平铺在底盘上,这相当于变相压缩了车辆乘员舱的垂直空间,而三星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把电池组的高度降低。相比普通电池组,三星的设计可以降低约 20%的高度。1505178656454-750x500

三星的第三个「法宝」是 21700 圆柱形电池和基于此的电池组,也就是特斯拉 Model 3 所使用的电池规格。而实际上,三星也是特斯拉 PowerPack 储能产品的供应商。

从以上几个展品可以看出来,三星在动力电池这件事上想的很「周全」,同时提供了几种不同的电池形态和解决方案,而且有一种「处处为整车厂着想」的感觉。

这几个解决方案并不是三星的「新品」,事实上在年初的北美车展上,他们带来的也是这套东西,不过这次在德系厂商的大本营秀肌肉,想必会受到更多目标客户的关注。

而之所以重点发力在电池领域,理由也显而易见,毕竟未来电动车行业的重要「命脉」之一,就是电池。一切的商业模式、规模效益,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电池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电池的成本呈什么样的趋势递减,电池的能量密度如何进化,这些看似和整车产品无关的变化,其实都会影响汽车厂商在设计、定义产品时的决策,例如,我的车到底要搭载多大容量的电池组,获得多少续航?如何在电池组容量和成本之间取得平衡?甚至它还可能会决定某些产品推出的时间节点。

看起来电池厂商的话语权十足,但三星的对手也不少。LG 化学、松下、国内的宁德时代,别忘了整车厂,比如自建 Gigafactory 电池工厂的特斯拉,同时也开始有一部分整车厂表达了在电池研发和生产制造方面的决心……

显然,只把宝押在动力电池上是不行的。作为一个相对综合的汽车供应商,三星也在寻找其他突破口,比如自动驾驶。

他们今天宣布成立一个专门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的业务部门。

这个新部门会隶属于去年被三星以 80 亿美元收购的哈曼旗下,他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顶级的技术平台,以供整车厂把它整合到自己的车子里。

整合到哈曼旗下的目的很明确:哈曼自身在车载娱乐系统方面有很强的积淀,把自动驾驶和它进行融合,相当于可以为车厂提供打包的解决方案,同时,在自动驾驶场景下,车内信息娱乐方面也会有所变革。所以这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而在前不久,三星已经取得了美国加州的自动驾驶测试牌照,跻身众多科技公司和整车厂玩家行列里。

在自动驾驶领域,三星并非现在才开始起步。早在 2016 年,他们就投资了自动驾驶创业公司 nuTonomy,著名的激光雷达公司 Quanergy 也曾经被三星投资过。

说到投资,三星这次同时设立了一个三亿美元的「汽车创新基金」(Samsung Automotive Innovation Fund),这个基金的首笔 9000 万美元投资,给了一家名为 TTTech 的公司。这家位于奥地利的公司,业务是「为客户提供可靠的控制单元平台以及软件解决方案」。奥迪、英飞凌也投资过这家公司,而奥迪和 TTTech 合作,正在进行自动驾驶系统相关的研发工作。tttech-samsung_acex_high-res

三星的自动驾驶研发,应该还是集中在软件层面,总体路线在很多人看来有点类似 Waymo,因此,和整车厂达成合作,也是三星自动驾驶发展的应有路线。

总体来看,其实三星也在构筑着自己的「汽车生态」,从硬件到软件,从底层(电池)到应用层,阵线拉的也不短。只是不知道, Tim Cook 和他的苹果对此作何感想~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1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