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ekCar Daily」10.09:滴滴获专车牌照、Uber 成立新公司
1. 滴滴获得首张专车牌照 10 月 8 日,滴滴出行宣布获得由上海市交通委颁发的《上海市出租汽车经营资格证书》,成为了国内(乃至全球)第一个获得网络约租车平台资质许可的互联网公司。不过这里的约租车只针对专车,并不包含顺风车和快车业务。有关部门表示会增强对相关运营车辆和司机的管控,但在价格方面却未做具体要求,只是要求高于出租车。不管怎样,专车合法化的步子总算是迈开了… 第一张牌照来了,第二张还会远吗?上海来了,别的城市还会远吗? 2.Uber 中国成立公司 就在滴滴宣布获得牌照的同一天,Uber 宣布正式入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成立的这家公司名为上海雾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个名字总有觉得有些在黑我们大雾霾),注册资本 21 亿元人民币(Uber 承诺在中国的投资总额将达到 63 亿元)。同时,Uber 也透露正在申请专车平台资质,一旦准备完善将会在第一时间递上申请材料。 如果披上合法化的外衣,Uber 的战斗力应该更惊人吧。 3. 标致雪铁龙无人驾驶汽车成功行驶 580 公里 在波尔多召开的智能交通系统全球峰会(ITS)上,标致雪铁龙向外界展示了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在完全自动驾驶模式下,雪铁龙的无人驾驶车在高速公路上成功行驶了 580km,从巴黎到达了波尔多。这辆无人驾驶车能够根据路况和交通来调整车速,并能在拥堵路段自行更换车道,整个行程没有发生交通事故。 从今往后,无人驾驶车的新闻还能算新闻吗? 4. 宝马、本田、雅马哈联手打造更安全摩托车系统 还是在智能交通系统全球峰会(ITS)上,宝马、本田、雅马哈宣布合作成立联网摩托联盟 (Connected Motorcycle Consortium) 中央协调部门。三方合作的主要内容为协作式智能交通系统 (C-ITS) 的研发及推广,将开发一套能够让摩托车驾驶者制定安全高效出行计划的信息共享系统。 交通出行工具不一定是四轮的,我们不能偏心。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传乐视 10 亿美元控股 Uber 中国
放假不消停是我汽车科技圈的传统。 今天中午,微博上一个加 V 的历史作者周海滨 po 出一条消息:据某创投公司合伙人透露,乐视以超过 10 亿美金的巨资拿下了 Uber 中国的控股权。 这绝对是能干扰朋友圈摄影大赛的那种大新闻了,虽然事情的真实性还没有被证实,但是想想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一个月之前,Uber 创始人兼 CEO Travis Kalanick 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说,Uber 中国的融资仍在进行,12 亿美元已经到账,百度参与了这轮投资。 在此之前,他们给自己的估值是 50-70 亿美元。但是,滴滴太火了,Uber 中国的融资进行的不顺利是众所周知的事儿,在这种情况下,预期的估值就有可能大幅缩水。如果乐视真的给 Uber 中国投了 10 亿美元,以这个出资额,获得控股权也有可能。也间接说明,这一轮百度没掏多少钱。 放下控股这条线不说,我们还可以想想乐视到底有没有可能拿出 10 亿美元给 Uber。如果真投了,那为的肯定还是「 生态」 俩字,就像之前投资充电桩企业一样,据说乐视对电桩的投资额是 5000 万人民币。 既然乐视想布局汽车生态,那么投资一个出行服务公司,逻辑上就是说的通的。剩下的就是该拿出多少钱的问题了。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这种生态链布局,是绝对有远见的。 不过,依乐视的性格,要是真的有投资、控股的事,不该这么低调。所以,到目前为止,这只是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而我们也只是做了一些合理性上的分析。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乐视控股 Uber 中国,在出行以及电动汽车两个领域,都会是一次重新洗牌。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9.29: 被鲁冠球买下的 Fisker,要在明年复产
1.Fisker 明年复产 鲁冠球在陪同习大大访美时透露,万向集团收购的美国插电式混合动力跑车制造商菲斯科(Fisker Automotive),将于明年在加州复产 Karma 车型,这个项目获得了美国副总统和加州政府的大力支持。 加州政府需要万向建厂来吸引就业,帝国主义看来也是水深火热。 2. 东风雷诺将生产电动车 根据外媒消息,东风雷诺将会基于雷诺 Fluence Z.E. 来打造一款电动车,于 2017 年在武汉投产。根据为数不多的信息来看,这款车将仅供中国市场。 目前版本的 Fluence Z.E. 搭载的是 22kWh 的锂电池组,电机功率 70kW,226Nm。 雷诺国产,想用纯电动车打开市场,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不知道能不能看到呆萌的 Twizy 行驶在国内的马路上…… 3. 滴滴宣布参与 Ola 新一轮融资 滴滴快的宣布参与了印度最大的打车软件 Ola 的最新一轮投资,但并未透露具体金额和细节。Ola 在最近也宣布将投入 7.54 亿美元用来增加服务车辆的数量,目前 Ola 占据了大约印度市场 80%的份额。 从东南亚(GrabTaxi)到美国(Lyft)再到印度(Ola),滴滴真的是朋友遍天下,那谁你怕了吗? 4.Uber 推新服务 UberEvents Uber 最近计划推出一项新服务——「UberEvents」,主要满足用户组团出行或者组织聚会的需求。如果你刚好要举办一场活动或者企业团建,那么你就可以用 UberEvents 预定车辆满足多人出行需求。 总觉得越往后发展,滴滴跟 Uber 的业务真的是越来越像了。 5. 呱呱洗车和赶集易洗车宣布合并 自从 58 和赶集宣布合并之后,双方的业务也开始逐渐进行整合。58 到家投资的呱呱洗车和赶集易洗车宣布合并,合并之后双方业务将有呱呱洗车负责,赶集易洗车原有数据也将全部倒导入呱呱洗车。 后市场也要出现巨头了吗?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9.25:Elon Musk 吐槽排放门事件:很糟糕
1. 宝马 X3 被传尾气超标 继大众之后,宝马车型可能也要出事。汽车媒体 Auto Bild 的测试发现,宝马 X3 柴油版车型也存在尾气超标,其氮氧化物排放超标 10 倍。宝马随后发表声明,声称自己并没有造假,X3 的排放也是符合标准的。不过,宝马股价还是因此大跌。 那么,接下来还有谁? 2. 大众高管变动 作为排放门事件的后续,大众多名高管将离职。据外媒报道,大众汽车将解雇其美国区 CEO Michael Horn,奥迪品牌研发负责人 Ulrich Hackenberg 以及保时捷研发负责人 Wolfgang Hatz 也将离职。而曾经掌管大众中国的范安德,将会有可能去美国大众接替空缺。 文德恩都说了,大众需要一个新的开始,先从高管入手吧。 3.Elon Musk 吐槽排放门事件 特斯拉 CEO 伊隆·马斯克 (Elon Musk) 周四表示,大众柴油车的尾气排放造假事件「 很明显非常糟糕」,而真正应当关注的问题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马斯克在柏林的研讨会上表示:「 重要的是我们今天就应当采取行动,并承认我们正在对大气和海洋的化学组成造成明显的影响。我们应当去做些什么。」 大众排放门事件之后,各新能源厂家估计要笑的合不拢腿了。 4.Uber 中国计划扩大融资至 25 亿美元 Uber 中国在 8 月底刚刚完成了 12 亿美元融资。仅不到一个月后,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Uber 中国正寻求扩大融资规模至 25 亿美元。据说,在完成本轮融资之后,Uber 母公司仍将持有 Uber 中国的控股股权。 滴滴投资了 Uber 的对手 lyft,Uber 干脆直接入股滴滴算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优步同行」开始测试,Uber 这是要跟滴滴「死磕」?
今天,Uber 中国正式宣布在成都开始测试顺风车项目——「 优步同行」(UberCommute)。 Uber 车主可在每次出发前,在司机端选择预设的路线或手动输入目的地,之后发出拼车申请,Uber 会通过算法进行智能匹配,推荐最合适的一位顺路乘客,费用则按照路程计算,双方分摊。 对于乘客来说,不会在 App 中看到任何变化,叫车过程还是和之前一样,通过「 人民优步+」 入口输入目的地,然后预约就可以。这样的做法降低了用户对于产品变化的感知和学习成本,用最小的变化提升了用户体验。 Uber 中国区负责人柳甄表示,「 优步同行」 是 Uber 针对中国市场「 定制」,首次在美国以外地区首发的功能,灵感也来自于中国。虽然目前「 优步同行」 只在成都进行测试,未来会在全国范围推广(当然还有海外地区)。 在这之前,我们能够接触到的拼车软件,无论是滴滴顺风车,嘀嗒拼车等等,他们的产品逻辑都需要乘客提前预约,然后司机查看路线进行「 选单」。这种模式最直接的问题在于,用户是否被搭载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男司机会更倾向搭乘女乘客,女司机也会更倾向搭载女乘客或好看的男性乘客(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司机其实更多的占据了主动权。 因此我觉得「 优步同行」 最大的优势在于算法,即「 即时+派单+同路匹配」 的模式。派单模式对于乘客可以说是提升拼车体验的「 杀手级」 功能,至少我觉得不用担心因为个人因素影响拼车成功率了。虽然现在很多拼车软件都在强调出行的「 社交属性」,但还是有部份人(比如我)只是想搭个车,「 优步同行」 目的性相对更纯粹。 对于 Uber 的司机群体,其中有不少人是利用空闲时间兼职拉活。由于 Uber 派单算法的不确定性,他们往往会去到很远的地方,等到要回程时很难找到刚好顺路的乘客。为此他们大多会「 顺便」 注册一个顺风车,用于分摊回程的成本。当然,这样的问题也同样存在于专职司机,不过以后可能就不需要这么做了。 单从产品来看,我觉得 Uber 的产品逻辑是优于滴滴顺风车的,毕竟 Uber 在算法上的优势很明显,滴滴也一直在模仿(「 人民优步+」 的多人拼车概念最近就出现在了滴滴快车选项中),只不过这回变成了 Uber 模仿滴滴。 当然,目前「 优步同行」 还处于测试阶段,我也只是针对产品逻辑进行推测,实际拼车的成功率还是得经过体验之后才能确定,不排除被打脸的可能。 在拼车这件事上,决定双方胜负的关键还是如何吸(za)引(qian)更多的司机。 在国内市场,滴滴和 Uber 中国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双方在最近都完成了最新的融资,新一轮竞(bu)争(tie)在所难免。从全球范围来看,滴滴投资了 Uber 在美国的竞争对手 Lyft,局势之错综复杂简直令人发指。Uber 选择在这个时间发布拼车产品,到底想干什么也就不用多说了。 不过我最后还有一个疑问,「 优步同行」 上线了,你们有谁考虑过主打拼车概念的「 人民优步」 的感受?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9.14: 谷歌计划生产「数百辆」无人驾驶原型车
1. 谷歌将生产「 数百辆」 无人驾驶原型车 还记得谷歌那辆呆萌小车吗,最近,Google X 实验室政策部门负责人 Sarah Hunter 的一句话让人们联想翩翩。Sarah Hunter 披露,公司将增加这款车的产量,谷歌目前计划生产至少「 数百辆」 这款汽车,并暗示未来可能量产。 无论这款车的自动驾驶水平如何,光是呆萌的外形就吸引不少人吧。 2. 在加州,这些公司可以合法测试无人驾驶汽车了 美国加州不只有加州旅馆、加州牛肉面,还是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天堂。近日加州承认了无人驾驶汽车的合法性,批准了十家公司可以在路上测试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分别是:美国大众汽车集团、梅赛德斯 – 奔驰、谷歌、德尔福汽车、特斯拉、博世、日产、Cruise Automation、宝马、本田。 目测未来大量路试谍照要从加州流出了。 3. 想体验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去上海了 国内首个智能物联网汽车试点示范区将落户上海嘉定,而该项目将以自动驾驶为重点,以安亭汽车城核心区 25 平方公里为主要示范区,逐步扩展到嘉定全区 465 平方公里范围。将三年内计划投入示范车辆达到 2000 辆以上,包括轿车、SUV、轻型客车、公交、环卫车、卡车、物流车等多种车型。 除了加州,媒体老师们又多了一个拍谍照的地方。 4. 苹果将关闭公交指南 HopStop 服务 苹果公司在 2013 年 7 月斥资 10 亿美元收购了 HopStop,但是要在今年 10 月份关闭这项公交指南服务了。鉴于苹果在 6 月份的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公布了 iOS 9 操作系统和公交地图服务,它关闭 HopStop 是合乎逻辑的。苹果今年 6 月还证实,已经在利用所谓的「 苹果地图汽车」 收集数据,用以改进地图服务。 苹果一步步打造属于自己的地图,目的可能是为了给将来的智能穿戴设备、无人驾驶汽车铺路。 5. 据传「 滴滴」 投资 「 饿了么」 最近有投资人透露,滴滴正在考虑投资「 饿了么」,双方将联手打造全球最大的城内配送系统。滴滴将派出旗下车辆给「 饿了么」 用于送餐(主要针对特色餐厅和中高档消费者),之后会向快递、生鲜领域发展。 滴滴果然不满足于做出行平台,看起来更像是要做「 第二个 Uber」。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通过「Uber for anything」计划,Uber 想全盘接管你的生活
Uber 计划开发多款应用程序,以满足用户那些「 即时请求」 的需求。Uber 希望用户通过点击他们的应用程序,就能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这些应用程序将包含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有专门遛狗的 App,一起去买醉的 App,甚至还有一款专门为警察开发的 App。Uber 要在移动应用的领域里,打造属于自己的应用帝国。 Uber 通过开放 API 接口的方式,使其他做移动应用的公司也可以参与到应用开发中来。现在,已经有人在开发洗衣类的应用程序了,之后会逐渐开放其他的服务功能。 Uber 公司创新项目的负责人 Andy Miller 认为:通过开放应用程序的 API 接口,最终可以创造一种新的服务方式,甚至可以为小众用户专门开发定制版的应用。 它怎么工作? 以洗衣服的应用举例,首先,应用程序会根据发送请求的用户的位置,挑选出附近的洗衣店信息,推送给用户。用户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家洗衣店。这个应用的亮点在于,可以帮助用户不断发现附近新增加的洗衣店,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如果有需要的话, Uber 会在需求比较集中的地区,开设一家干洗店,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项目的可行性有多大? 这个模式在互联网行业似乎并不新鲜,不过 Miller 认为,「 这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商家自我推广的方式。「 想象一下,商家可以直接在 App 里发送简介和优惠信息,这样可以给商家带来更多的客户。 这个项目由 Uber 公司里专门负责创造新项目的 「 创新团队」 负责。Miller 表示:Uber 的创新团队并不会像 Google 那样去做太超前的创新项目,团队更倾向于那些能给公司带来新商机的创新项目。并且,Uber 的创新团队并不会仅仅把视野局限在互联网领域,比如这次 「Uber for anything」 的 App 计划,就是一个为公司寻找新商机的项目。 不过 Miller 同时也表示,虽然这是一个很有雄心的项目,但是目前实现商业化的难度还比较大。「 我们把这个项目叫做一步登月计划,很有可能这个项目初期只有 Uber 自己在开发。」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 9.11: 为了打败 Uber,滴滴投资了 Lyft
1. 滴滴快的投资 Lyft 滴滴快的联合腾讯阿里(双方家长)给 Lyft 投资了,融资之后的 Lyft 估值大约为 25 亿美元。作为 Uber 在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Lyft 已经讨论了与中国投资者合作与 Uber 展开战略竞争。 滴滴快的和 Uber 打的火热,Lyft 笑了。 2.Uber 向卡内基梅隆大学捐赠 550 万美元 为了研发无人驾驶技术,Uber 之前从卡内基梅隆大学国家机器人工程中心挖来了 50 名科学家。不过 Uber 最近好像有些「 良心发现」 了,宣布为卡内基梅隆大学捐赠 550 万美元,用于招募新的机器人学院院长以及 3 名院士。 有什么问题是钱解决不了的呢?财大气粗我只认 Uber …… 3. 丁磊加盟乐视 乐视 CEO 贾跃亭在微博上宣布丁磊加盟乐视。丁磊出身上海通用,从工程师一直做到了总经理,前两年担任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可以说是汽车圈和政界圈的跨界选手了。对于乐视来说,这类人才带来的资源已经不仅仅在于车了,人脉资源也是很大部分原因。 我就想问,用钱挖人真的那么容易吗? 4. 专车监管意见最快本月发布 酝酿了许久的专车监管意见终于有消息了。据称监管意见中规定私家车可以作为营运车辆,但需要把车辆属性变更为营运车辆;同时司机需要获得上岗证;价格方面专车价格要高于出租车定价的 50%。 如果真这么规定,那么私家车数量肯定减少,有关部门这招还是机智啊~ 5. 考拉班车宣布停止服务 互联网共享大巴平台考拉班车宣布将在 9.11 号结束服务,这是自考拉班车上线之后整整半年的日子。考拉还宣布之后的服务将由滴滴巴士提供。用他们的话说,结束服务唯一影响因素是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冬天来的还是挺快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滴滴改名的今天,我们来聊聊为什么 Uber 不会更名为 「Uber 出行」
上线三周年,滴滴选择了在今天将自己的品牌更名为 「 滴滴出行」,并启用全新 Logo,新版 APP 也会在今晚 19:09 放出更新。 随着驾乘类型和出行业务的多元化,从 「 滴滴打车」 更名为 「 滴滴出行」 显然更符合滴滴现在 「 移动出行平台」 的定位。从滴滴更名这件事联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做打车,Uber 中国会不会也改名为 「Uber 出行」? 答案是肯定不会,原因在于滴滴和 Uber 底子里是两家截然不同的公司,他们的核心定位和做事情的逻辑不一样,尽管目前在业务上两家看起来是竞争关系。 滴滴 滴滴像是一个交通公司。 滴滴的目标是建造一个综合性的交通出行系统,它希望解决的是你怎么从 A 点挪到 B 点。围绕这个核心,滴滴深挖出行领域的服务,打造了出租车、快车、专车、巴士、顺风车、企业用车一系列战线。通过在出行领域里不断增加多元业务,滴滴获得的好处是服务层次非常丰富,公司能更快的从中找到某一项拥有盈利能力的点。 基于这套战线,它选择的扩张逻辑应该是线性的——滴滴会尽力在整个链条上做垂直整合,以此创造更大的价值。交通出行服务是滴滴向外扩张的原点,这块根据地左右分别连接着上下游两端的 「 车」 和 「 人」:车可以延伸出车险、车保养等车后市场,「 人」 则可以延伸出其它增值服务,比如地图、LBS 营销、广告投放、对接 O2O 等。 顺着这套逻辑,未来滴滴要做的事情无非就两个维度: 继续不断丰富 「 交通出行」 这块的服务内容,推出更多元的搭乘类型,巩固自己的大本营和根据地; 等交通出行服务完善得差不多之后,开始向上下游动手。 Uber Uber 看起来更像是一家算法公司,它的核心是共享模式和算法。 因为核心不同,Uber 的业务逻辑不像滴滴那样是线性的,而是发散式的:只要算法适用的场景都会想要去尝试。 Uber 并不关心平台连接的一端究竟是不是车(还是直升机),另一端究竟是不是人(还是快递货物),它去尝试一项业务的主要逻辑是——这个东西是不是需要实时调度和按需分配的,如果需要,共享经济的算法就能用上。只不过恰好打车这块市场因为高频和刚需的特点,暂时成为了这套算法最合适的业务落地点。 因为这个核心不同,Uber 在交通出行这块的业务层级相比滴滴来说,表现得相对比较单一,只有专车和前段时间推出的拼车。但跟出行不相干的业务上,Uber 比滴滴更放得开。如图: 当然,Uber 也会在线性维度上做扩展,比如从出行服务这块连接到汽车的金融服务(提供更低利息的贷款购车服务),但总的来说,这种线性维度上的延伸,方向不深,更多的是多点开花。 这点核心的不同,最直观的体现是:滴滴此前是司机抢单模式,Uber 则是派单——抢单是同时考虑司机和用户,尽力整合上下游的表现;派单的核心则是调度算法。 那么,接下来我们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就变成了:出于这套逻辑的不同,滴滴和 Uber 在未来各自会遇到哪些不同的问题? 滴滴:公共交通系统这块硬骨头看起来是绕不过去了 滴滴出发的起点是移动出行领域,但由于国情的不同,滴滴想要真正撼动这块市场,难度也不小。 不同于美国,国内绝大部分人出行靠的主要还是公共交通系统,比如公交车和地铁。打车软件在中国,有点像是利用大规模的补贴,把专车这种更高档次的出行方式,强行拉低并普及给原本消费不起的广大普通消费者。也因此,国内的用户更能接受有补贴的打车出行,如果哪天完全没有补贴了,恐怕很多人还是会一夜退回解放前,继续选择拥堵的公共交通工具。总的来说,打车对普通人来说还是太贵了。 因此,滴滴想要建造一套真正能发挥效力的交通出行平台,必须着重往公共交通系统这块发力,做更多的改造手术——但这件事政府都很难搞定,一家互联网公司能真正做起来吗?目前来看,滴滴巴士或许是个不错的尝试,但还远远不够。 除此之外,滴滴解决这个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不断再砸钱去扩大平台的规模,期望当规模达到另一个体量时,能够利用协同让规模带起平台效应,为用户真正降低出行成本。 Uber:中国市场和滴滴这块硬骨头看起来是绕不过去了 此前的 Uber 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是所向披靡的。但到了印度和中国,Uber 的战斗力几乎遭到了疯狂的反扑。 Uber 中国目前在市场份额上完全落后于滴滴,根据一份基金资料,滴滴据称出租车市场份额 99%,专车市场份额 78%,Uber CEO 昨天给出的一个说法则是,Uber 中国用了 8 个月时间将市场份额从小于 1%提升到了 35%,不过他并没有给出这 35%的具体解释。 不过更致命的问题或许是:滴滴有专门的政府事务团队,和政府的关系一向很好;Uber 作为一块和美国国防部紧密挂钩的洋牌子,政治方面的原因则决定了中国政府不可能放任 Uber 占领国内市场。 但 Uber 几乎无法放弃中国市场。Uber 在前期已经烧掉太多的钱了,中国市场很有可能为 Uber 后期的投资方带来回报,同时,Uber 关于全球化的故事也得靠着这块市场才好继续讲下去。 不过前面说了,Uber 的核心跟滴滴不同,并不局限于交通出行。在面对滴滴的攻势下,Uber 仍然可以在中国战场上采取两种策略: 1、拖住滴滴,打以小牵大的持久战。 2、选择曲线迂回的方式抢占中国市场。避开正面战的同时,Uber 可以更多的从配送、物流这几块(滴滴目前暂时不太会进入的)市场入手,将共享模式的算法更多的应用到除了出行领域之外的其他场景,以寻求其他方面的业务增长。这样其实也符合 Uber 做一个生活服务平台的愿景。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