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 2020 | 地空一体?现代与 Uber 共谋出行大计
拉斯维加斯,当地时间 1 月 6 日。现代汽车与 Uber 在 CES 上出人意料的发布了电动飞机,与飞机一同到来的还有双方共同谋划的未来出行大计。 近些年,传统汽车厂商正面临着严峻考验,除了新势力的崛起,汽车行业也不再是汽车厂商独权的领域,物联网使人类出行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内忧外患之下,闭门造车的企业终究要挥别这个时代。 如此环境,谋求转型的车企不在少数。从现代汽车近两年的动作不难看出,它们也正为转型寻找人才。例如,现代汽车与中央美术学院及韩国国立艺术大学每年都会开展产学研项目,其主要课题就是围绕未来城市出行的解决方案。 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设计师,反而不会受固化思维影响,做的创业概念更是天马行空,而这些概念恰恰是现代在转型中的重要因素。 在这从 CES 上,我们所获悉的现代汽车正加速转型为智能移动出行方案的供应商。如此看来,它们的确该用一架飞机开启对未来城市出行的全新定义,而与 Uber 的合作,向未来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了三种创新模式和三位一体的出行概念。 UAM-空中交通工具 UAM 是 Uber 和现代汽车公司的合作计划,为未来的空中交通共享网络开发空中出租车,并在 CES 上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全尺寸飞机概念。 在这次合作中,现代将生产和部署空中交通工具,Uber 将通过空中交通工具共享网络提供空域支持服务、地面交通连接和客户界面。双方正就基础设施的概念进行合作,以支持这类新型交通工具的起飞和降落。 「 我们对城市空中交通的愿景将改变城市交通的概念。」 现代执行副总裁兼现代城市空中交通 (UAM) 部门负责人 Jaiwon Shin 说。「 我们希望 UAM 能够刺激城市,为人们节约更多的时间。我们相信,Uber Elevate 是合适的合作伙伴,能够让尽可能多的客户随时使用这款创新产品。」 现代在展会中发布的飞机则是与 Uber 一同开发的首个模型——S-A1,一款利用创新设计流程优化后的电动垂直起降飞机。巡航速度最高可达 180 英里/小时(290 公里/小时),巡航高度约 1000 – 2000 英尺,飞行行程最高可达 60 英里(100 公里),高峰时段充电约 5-7 分钟。 从 S-A1 公布的各项数据可以看出,Uber 概念下的空中出租车更适合市内高速运输,而与其搭配的 PBV 则要承担乘客陆地移动的重任。 PBV-所有生活方式的终级移动出行方案 产品设计课程上,曾有老师定义过,能且只能解决一种问题的产品是最好的产品。比如钥匙,它的职能是打开它所对应的那把锁,即便集成了开车窗、开后备箱等功能在上面,它也没有脱离钥匙本身的定义。但如果加上一块显示屏,你空掉的钱包会告诉你那个叫做「 智能钥匙」 的玩意鸡肋无比。 但在本届 CES 上,现代好似违背了产品设计的法则。「 所有生活方式的终级移动出行方案」 这个 Title 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让我一时间想不到它究竟能做什么。而现代就是想要这种效果,你可以慢慢想,想到什么 PVB 就是什么。它可以是餐厅、咖啡馆、酒店甚至是诊所和药房。 PBV 的内部可以通过组装模块化部件来满足个人需求,将它从交通运输领域转入生活空间领域。跨领域设计的产品,这已经超越了传统产品设计的范畴,就像没有几个人能准确定义自己手中的手机是怎样的产品。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具有高度融合的属性,但鱼肚与鸡肋也不过差之毫厘。 于此同时,PVB 为 UAM 解决路上运输的问题,如何将二者无缝衔接,这就要说到现代与 Uber 设想的未来交通枢纽——HUB。 HUB-地空枢纽 现代与 Uber 的概念中,乘客可在 HUB 枢纽进行 PBV 和 UAM 的换乘,同时可以根据组合方式的不同,让空间实现无限的可能。据了解,合作双方希望它可以成为未来人们的活动中心,为载具进行集中充电,并且可以在这里把 PBV 当作临时住所,一定程度上解决住房问题。 现代汽车集团执行副主席 Euisun Chung 说:「UAM、PBV 和 Hub 将通过消除城市边界、给人们时间去追求他们的目标并创建一个多样化的社区。」 构想未来城市似乎已经成为本届 CES 的主旋律,不过城市与交通本就是一起规划的类目。人类度过的每一天都离不开「 衣食住行」,将「 住行」 打包成一个问题解决,在许多人眼中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个人交通出行将会进行纵向发展,成梯度的交通体系会是未来城市中的主流。
「国企元老」迈腾的革新之路
12 月 18 日晚,全新迈腾家族于北京鼓楼边的时间博物馆进行上市发布。之所以选择时间博物馆,大众可谓用心良苦,自 2007 年迈腾由一汽大众国产以来,它已经陪伴中国消费者走过了 13 载光阴,同时见证者 B 级轿车从新兴力量到中流砥柱的变迁。 本次发布会的核心信息总结成两个字就是「 网联」。过去三年中,无论是新势力车企还是重新自我定位的传统车企,都喜欢用车联网技术提升自己的产品力。就好比时代变革中的私企与国企的关系,大众就像是家资历雄厚的国企,但就目前来看它们的确要与时代脱节了。 欧洲人作为汽车的发明者,它们更知道如何造好一台标准意义上的汽车,迈腾就是这样的产品。过去,如果你想买一台 B 级轿车,可选的车型非常多。比如想要极端经济实用的,可以选一台日系车,追求个性外观、花哨功能的人则需要一台美系车。而当你在毫无头绪时,买迈腾是绝对不会错的选择,因为它是最全面、最标准的 B 级车。 然而,现在已经不单单是消费者接受不了 old school 的迈腾,物联网的高速发展让每个封闭的个体显得格格不入。加之极度开源的本土自主品牌对 B 级车市场的围剿态势,想要保住 B 级领头羊的位置,摆在「 老干部」 迈腾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下岗,要么学习进步。 所以我们迎来了全面拥抱互联网的 B8 代改款迈腾,其售价为 18.69 万-30.99 万元。新迈腾家族在新能源技术、智能互联、智能驾驶等方面变革求新,携 GTE 插电式混合动力、「 众行家」 汽车互联服务、IQ.DRIVE 驾驶技术、IQ.LIGHT 灯光技术四项首发科技主导新迈腾的变革。 真·车和家 本次发布会最值得关注的是一汽大众布局中国市场的首套互联网生态——「 众行家」。这套系统可以提供语音交互、导航规划、服务生态、出行体验、智能手机控车等核心功能。「 众行家」 支持混合语音识别等语音交互功能;此外,其通过地理围栏、智能家居、应用服务、电子支付等交互功能,建立了「 人、车、场景」 的智能信息交互平台。 车机系统方面,新迈腾搭载均胜车联 CNS 3.0 系统车机,这也说明「 顽固」 的大众也开始重视车机本土化带来的优势。CNS3.0 结合语音控制系统让新迈腾的驾驶体验更上一层楼。目前,这款车机的语音识别可自定义为普通话、粤语和英语三种。 新迈腾与京东的车联网合作更让这套系统配备了 15 项远程服务功能。除了常规信息查询,比如车窗、后备箱、灯光状态,车况健康状态,油量、行驶里程,行驶记录统计等,颇为实用的远程开锁解锁,远程寻车,以及电子地理围栏等也相继实现。 在京东的构想中,未来所有远程功能都可以依托任意智能家居实现,比如对着你家里的台灯说「 我想开车出门」,这时车内的空调就会开启并调到何时温度等待你上车。看来,「 车和家」 的时代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 你好,迈腾,欢迎来电」 除了全新的车联网系统,迈腾 GTE 车型也是首次登陆中国市场的重点车型,配备大众全新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新迈腾 GTE 的 0-100km/h 加速时间为 7.7 秒,峰值扭矩 400N·m,最高车速可达 200km/h。与此同时,官方宣称综合油耗仅为 1.8L/100km,综合电耗 16.5kwh/100km。 在纯电行驶模式下,新迈腾 GTE 的续航里程即可达到 56km,就目前市场形势来看,这项数据还有极大的进步空间。不过,新迈腾 GTE 更加追求人性化功能,支持智能充电、空调预约等功能。 什么才能俘获当代奶爸的芳心? 没有什么比辅助驾驶更能治愈奶爸,如果有那就是更高级别的辅助驾驶。我们知道辅助驾驶级别从 L1 到 L5,可现在的车企越来越喜欢在此之上加佐料,前有某自主品牌大佬提出 L1.9,新迈腾又来了一套 L2+。不过,不管白猫黑猫,能逮耗子的就是好猫。 所以新迈腾的这套 IQ.DRIVE 究竟能不能受得起 L2+的头衔?这就要看看它究竟能力几何了。 这套系统涵盖了与驾驶、泊车及改善行车安全性相关的驾驶辅助技术。其依托于雷达和摄像监控系统,集成众多驾驶辅助功能:Travel Assist 一键式驾驶辅助系统、ACC 3.0 高级自适应巡航、PLA3.0 泊车辅助、交通标志识别、车道保持、变道辅助等。 除此之外,更强大的灯光系统也必不可少,新迈腾采用 IQ. LIGHT 智能安全灯光系统,高配矩阵式 LED 大灯,还包括具有可辨识 Click-Clark 效果的全 LED 尾灯、外饰氛围灯,以及 30 色可调的内饰氛围灯四部分。 小结 其实,在此次改款之前迈腾的销量在同级别中任然非常可观。但我在开头也说了,B 级车是目前中国销量最大的车型类目,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如果老牌车企不赶快适应网联趋势的话,空间马上就会成为新势力和自主品牌的升量市场。因此,「 国企」 的变革刻不容缓。
看《极速车王》之前,你需要了解这些「真相」
对于汽车爱好者来说,2019 年最值得期待的电影非《极速车王》(《Ford v Ferrari》)莫属。当然,《极速车王》作为一部商业影片,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有演绎的成分在里面。截止到目前,该影片的国内上档日期还是个未知数。不过没关系,在它与中国观众见面之前,我们本着还原历史的初衷,探究这场跨越大陆的战役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福特为什么要收购法拉利? 福特和法拉利,在汽车还没有高度全球化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它们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家车企。一家是推进汽车生产进入现代化流程的美利坚霸主,另一家则是沉浸于汽车赛事不能自拔的亚平宁枭雄。 二者身处不同大陆,也不是相同领域里的竞争对手,它们的处境更是天壤之别。1960-1970 年,对于福特乃至所有美国车企来说都是爆炸增长的黄金十年。那十年里,福特主品牌下的单款车型年产量从 30 万台增长到近 80 万台,对于面向普遍受众的福特来说,它们有足够的资本干些出圈的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法拉利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临着随时揭不开锅的处境。赛车是项非常烧钱的运动,一家车队背后要有大老板注资,赛事部门则需要依附车企来获得资金。当时的法拉利就像个单打独斗的「 铁憨憨」,无论何时何年,跑车都只被少数群体拥有。靠卖跑车,或是卖赛车给独立车队来养活整个研发团队形成闭环,这条路被法拉利越走越窄,直到 1963 年,恩佐·法拉利与亨利·福特二世坐上了同一张谈判桌。 就福特而言,它们的目的非常明确——进军欧洲汽车市场。当时的欧洲对美国车企来说是增量市场,但有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摆在面前:即便美国车企再怎么强大,欧洲才是汽车的发祥地,起码在汽车领域,美国人在欧洲土地上没有任何优越感。 福特早就在欧洲设立了相关部门,不过在它们看来,从一到二要比从零到一难得多。于是它们希望搞个大新闻,而收购法拉利在当时看来是一举两得的好买卖。福特可以借此收获法拉利在欧洲积攒下的声量基础,同时进军赛车领域。 交易为何在最后一秒被终止? 福特想收购法拉利,法拉利也需要找一个「 金主爸爸」 当靠山,这看似你情我愿的交易,应该会一帆风顺才对,究竟是什么使得交易崩盘?当然,并不是因为有「 内鬼」。 关于这次交易终止的原因,坊间流传最广的是因为恩佐不希望出让法拉利的控制权,这么说虽然没有错,但太模糊了。收购协议中有很多条款,恩佐究竟接受了哪些条款,又是哪项条款让他愤然离场,留下面面相觑的十四名福特高层?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讲明白最后一场谈判究竟发生了什么。 法拉利的私人秘书 Franco Gozzi 曾在一家意大利的汽车杂志上撰文提及福特收购法拉利一事。他提到让法拉利最为愤怒,并且导致他直接离席的条款——「 每项超过 4.5 亿里拉(当时约合 25.7 万美元)的车队预算,恩佐都要向福特提交申请,才能获得批准」。在协议上,恩佐用他紫色墨水笔圈画出了「 提交」 和「 获得」,并在旁边写下「 不可接受」。 恩佐是个桀骜不驯的人,也正是因为他的脾气秉性造就了汽车历史上许多广为流传的佳话。在他看来,福特给他的条条框框严重影响了他对车队的管理自由,纵横赛场数十载的他哪受过这气啊。(谈判桌上的恩佐·法拉利)根据福特部门经理费雷的描述,在双方近一个月的交涉过程中,也存在着其他的不和因素。比如,恩佐曾忌讳谢尔比与福特的关系,而其希望进入印地 500 赛事的想法也受到了福特方面的阻挠。 90 天超越法拉利? 忽悠?接着忽悠?《极速车王》电影中的谢尔比声称九十天超过法拉利。不能否认卡罗尔·谢尔比对美国汽车运动的深远影响,但他真的功高盖世?能在 90 天之内「 反杀」 法拉利? 是的,他做到了。 1963 年的谢尔比只作为车手参加过勒芒比赛,但他从来没有造过勒芒赛车。当满心怨火的福特二世寻找合作伙伴时,他的首选目标还是有经验的工程师。(1959 年参加勒芒比赛的谢尔比)1963 年 7 月福特成立了它的前沿汽车部门,同时启动了研发赛车的工作。他们最先任命了 Roy Lunn 作为项目的主负责人。Lunn 是英国人,曾为阿斯顿马丁的赛事部门工作过。项目运作至 12 月,面对新的一年里即将到来的比赛,为了缩短研发时间,福特决定购入成熟的技术来打造它们的初代勒芒赛车。 福特最初的合作对象有 Lotus、Lola 和 Cooper。经过多方面考量,Lola 最合适不过。1963 年的勒芒比赛上,Lola 就凭借搭载福特 V8 发动机的 MK6 赛车取得不俗的成绩。经过谈判,Lola 方面愿意为福特的 GT 赛车提供底盘,并提供位于英国的场地给福特进行研发工作。1963 年底,福特的团队就已经抵达英国,全身心投入于全新赛车的建造工作。 转过年来的 3 月 16 日,第一部底盘移交至福特。随后,编号 GT/101 的全新福特 GT40 于 4 月 1 日在英国首次亮相,以 GT40 命名是因为其车高 40 英寸。自此拉开了福特在 1964 年的赛事征程。 然而好景不长,在 1964 年的各项赛事中,GT40 非但没有出色的表现,反而暴露了诸多问题。比如空气动力学的欠缺使其在勒芒的慕尚直道上很难有较大的极速突破;悬挂和变速箱很难承受整场耐力赛的高强度运转。 1964 年 11 月 29 日,Nassau Race 的比赛中有四台 GT40 参加比赛,最好成绩只不过是第三名,之后整个 GT40 的项目就被全权交至卡罗尔·谢尔比手中。从这个时间开始计算,谢尔比启动了「90 天计划」,此时距离转过年来的第一场戴通纳 2000 公里耐力赛正好 90 天的时间。1965 年 2 月 28 日,谢尔比车队中由迈尔斯和队友罗比驾驶 73 号赛车在戴通纳比赛中获得冠军,而谢尔比超越法拉利正好用了 90 天时间。 拿下戴通纳冠军后,肯·迈尔斯(左),卡罗尔·谢尔比(右)究竟是谁夺走了那个男人的「 大满贯」? 肯·迈尔斯,一个让年近八十的谢尔比老爷子仍闻之落泪的名字。如果不是因为《极速车王》这部电影的话,这个名字也许只会留在少数人的记忆中。他曾是退伍的英国坦克兵、谢尔比手下的车手、GT40 的功勋试车员,除此之外,他也是最接近世界汽车耐力锦标赛大满贯的男人。 大满贯的故事要从谢尔比与迈尔斯一同调试 GT40 说起。在谢尔比升级 GT40 MKI 的过程中,迈尔斯功不可没,他一圈又一圈地测试新的 GT40,不断向谢尔比反馈着其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卡罗尔将 GT40 … 继续阅读
仿生学与汽车设计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探全新一代捷豹 XEL
11 月 21 日,全新捷豹 XEL 设计沙龙在广州车展前夕举行。 活动伴随着娓娓道来的捷豹故事拉开序幕。毫无疑问,捷豹是过去六十年时间里最注重轿车运动性能的品牌。如今多元化的汽车市场是由复杂的细分市场构,每个细分市场都有它的缔造者,而运动轿车这一细分市场的开创者就是捷豹。 1959 年捷豹 MKII 面世,流线型车身曲线搭配溜背造型,在当时可谓是创新大胆的设计。除了极具颠覆性的造型设计,捷豹 MKII 更拥有优异的公路性能,高功率版车型搭载了 3.8 升 6 缸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和最高时速分别可达 220 英制马力和 125 英里/小时。在此之后,运动轿车的理念愈加深入人心 面对捷豹品牌的悠久历史。捷豹路虎中国与奇瑞捷豹路虎联合市场销售与服务机构产品和市场营销执行副总裁胡波先生表示:「 一直以来,我们秉承着创始人威廉·里昂斯爵士提出的设计价值与理念。面对目前汽车行业所遭遇的各项挑战,我们将凭借创新精神和无限创意一一应对。」 随后,远道而来的捷豹内饰设计经理 Jonathan Sandys 先生,详细解读了全新捷豹 XEL 的设计理念。 市面上以动物命名或当作文化图腾的汽车品牌有很多,但像捷豹这样,从品牌、企业调性、产品理念和设计都围绕 jaguar(美洲豹)来做的,世界上只有这一家。全新 XEL 也多处采用仿豹子形态的元素,如车灯、车身造型走势等。 为满足都市青年的个性化需求,全新捷豹 XEL 创新采用了「 一车两款」 的外观设计,包含优雅系列和运动系列。优雅系列专为中国市场打造,运动系列则沿袭捷豹 XEL 具有张力的造型特征。二者最大的区别来自前后包围和轮毂造型,优雅系列的 XEL 前脸设计更加舒张,前杠处的横道设计半掩着蜂窝造型的格栅,使其更加内敛。镀铬中网和多条幅轮毂也是优雅系列标志性的造型特征。 运动系列则采用了更具凌厉锋芒特征的前保险杠,下进气口以飞机机翼为灵感进行了特别设计,营造出更动感的视觉效果。与捷豹 F-TYPE 类似的大尺寸黑色蜂窝进气格栅,诠释力与美的结合。不仅如此,全系标配主动式进气格栅,可根据车辆数据和外部环境自动调节冷凝器受风量,达到降低风阻、节省燃油、提升效率的目的。 LED 大灯及尾灯采用了全新造型设计,配备标志性「 豹锋眼」LED 前大灯并带有独特的激光蚀刻「Jaguar」 标识,凌厉的大灯与车侧腰线完美融为一体。 在运动轿车的细分市场中摸爬滚打数十载的捷豹很清楚它们现在的位置,前有宝马新 3 系,后有凯迪拉克 CT5 和全新沃尔沃 S60 等等强劲对手。所以外表之下,XEL 还需要有硬核实力,其车身架构从设计之初就有为运动性能做打算。前后车身配重比接近 50:50 的后驱布局,没有后驱也可以是豪华,但没有后驱绝对不算运动。XEL 同样搭配了来自 F-TYPE 的铝制前双叉臂悬架,让它的操控成为细分市场中的佼佼者。 值得一提的是,全新 XEL 整车采用轻量化航空级铝合金比例达 75%。如今铝制车身的车型在市面上已经不少见了,但它们基本上都被用于 D 级车领域,在 B 级运动轿车上大幅使用铝制车身的还非常少。可见捷豹在整车成本上已经下了血本。 全新捷豹 XEL 搭载同级领先五屏联动交互系统。InControl 智能驭领 双屏尊享触控信息娱乐系统由 10.2 英寸上屏与 5.5 英寸下屏构成,可独立显示和操作,允许运行多重任务,导航信息从此不再被来电干扰。下屏保留两个多功能动态拨盘,集中控制空调温度、座椅加热、座椅通风。12.3 英寸 TFT 虚拟仪表盘,提供全新图形界面,可显示信息面板,亦可显示车载导航界面。 据悉,全新捷豹 XEL 即将在本月底上市,奇瑞捷豹路虎同样履行着「 不断向中国市场提供全球一流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的诺言。并且为加速在华市场的投入,接下来捷豹路虎会大幅丰富产品整容,预计在 2021 年在中国市场推出 30 款产品。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而可闭缸发动机值得最后一个「金球奖」 | 极客考古
对于八零九零后球迷来说,今夜绝对是不平凡的,梅西拿下职业生涯的第六个金球奖。而此时的他与 C 罗两人同为 34 岁,英雄迟暮,也意味着这座奖杯可能会是属于「 绝代双骄」 的最后一个金球奖杯。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汽车行业同样面临着内燃机时代的终结。所谓终结,并不代表它会退出人们视野,但当各大汽车集团纷纷构建完整的电动车生态体系时,停止内燃机研发的时间也在逐渐逼近着。在汽车内燃机近百年的历史中,如果给某项技术颁发一个「 终身成就奖」 的话,我想,「可闭缸发动机」最合适不过。 当然,绝代双骄时代的足坛也存在着众多实力超群的球星,就像内燃机技术也不止闭缸一种,但它有足够的理由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在环保法的重压之下,可闭缸发动机的概念被提出,从高效先锋到能源卫士,可闭缸发动机在过去四十年中随着需求的变化,扮演者不同角色,顽强地撑起了内燃机最后的「 倔强」。 在我看来,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时代更迭的时期,也是汽车发展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迈进的过程。汽车产业的第三阶段会是什么样我们还不能确定,但它一定是以高度电气化为主旋律的。主旋律之下会出现一个核心概念引导整个行业的发展,可能会是蔚来式的服务、拜腾式的屏幕,更有可能是 Canoo 那样依托地板式电池布局而针对「 用户体验」 层面的造型设计。 而发动机电脑则是第二阶段的主旋律,它被发明出来之前,汽车产业还处于元年时代,也就是汽车产业的第一阶段。人们造出了数以百万计的车辆,但我们只能控制他的速度与方向,对发动机内部的情况一无所知,只知道它在运转或已经停止。 当代信息技术和环保法为发动机「 续命」 发动机是什么?曲轴、气缸、活塞、节气门?就算把所有硬件全都列出来也只不过是发动机的一半而已,我们永远都不能忽略掉过去四十年里计算机(软件)对发动机的重要性。 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一个更加前沿的概念深深根植于工程师们的脑海里——发动机不单纯是硬件组成,软件对于突破发动机的瓶颈来说更为重要。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使得传统工业也成为了集成电路和微型处理器的受益者,而最早着手研究汽车领域发动机控制单元的是日本人。 在日本汽车工业随着电控元件的发展突飞猛进之后,美国人也不甘被高新技术抛弃。福特初代电子发动机控制系统 EEC 于 1975 年开始量产,而它们用的处理器则是来自东芝的 TLCS-12。 在车企们纷纷进入这一领域之后,出现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这一概念,也被叫做「 行车电脑」。(注:此处特指控制发动机的 ECU,而非车内其他 ECU 元件)。它的作用更像是发动机的大脑,通过各种传感器的数据来分析发动机内的状况,从而加以控制。早期 ECU 的能力并不像现在这样强大,信息技术的革命让发动机内部的数据变得透明。而真正让发动机拥有「 自我管理能力」 的却是一纸环保法。 坦白来讲,一个只能进行信息采集的 ECU 是非常鸡肋的。在环保问题愈演愈烈的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 ECU 一起进入公众视野的还有电喷技术——虽然电喷比 ECU 诞生的时间更早,但没有 ECU 的电喷与有 ECU 的相比,就好像是算盘与计算机的关系,后者的反应速度更快也更精准。 如果说电喷是 iPhone,那 ECU 就是苹果公司本体。随着 ECU 的发展,发动机内部的零件基本都能被它调配,随之推演出的技术也越来越多,其中就有发动机闭缸技术。 勇敢的开始同样造就了无数「 翻车现场」 「 所有伟大都源自一个勇敢的开始」。通用的这句 slogen 可以说是恰如其分。它们历史上的确有很多勇敢的举动,然而成就伟大的道路一定是坎坷的。石油危机之后,凯迪拉克一直是被给予最大希望的美国品牌,当日本车大肆侵蚀美国市场时,美国人希望看到本土品牌的改革。 凯迪拉克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发动机闭缸概念的车企,也是第一个量产带有闭缸技术发动机的车企。1981 年凯迪拉克量产了 L62 V8-6-4 型发动机,并将这款发动机装配到了它们的所有产品上。而「V8-6-4」的意思就是发动机可以在 8 缸、6 缸和 4 缸之间切换,与这款发动机同时到来的还有凯迪拉克当时最先进的发动机电脑,它们宣称可以进行每秒 30 万次运算。 对于可闭缸这项当时的新兴技术,凯迪拉克当然毫不吝惜笔墨为其宣传: 然而这个故事却是以「 车毁人亡」 来收尾。不得不说凯迪拉克真的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它们并没有在这款发动机面世之前进行充足的道路实验,这也使得消费者成为了新技术的小白鼠。 即便是每秒进行 30 万次高速运转的计算机,也没能 hold 住变幻莫测的道路情况,所有 V8-6-4 的消费者反映出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发动机反应迟钝、急加速时无法快速地完成变缸操作。甚至有人这样吐槽: 「Taped to the car’s dashboard was a hand-written note with two speeds written on it—something like 45 mph and 68 mph, as I recall. When I asked what the reason for the note was, the driver explained that it was a reminder to avoid those velocities—at those speeds, the engine was especially apt to 「hunt」 between cylinder counts, … 继续阅读
不列颠的传奇生生不息,广州车展探宾利全新阵容
1919 年,W.O.Bentley 在伦敦北部的克里克伍德创立了宾利汽车有限公司。今天,宾利迎来了它的 100 岁华诞。 最近开幕的广州车展上,宾利带着它的全新车型家族与中国消费者见面。宾利是不列颠最传奇也是命途多舛的品牌,甚至差点走向折翼陨落的命运。大众集团将宾利招致麾下后,给它注入了新鲜血液,突破与创新的设计理念让这个「 英国老炮儿」 焕发新生,而细节之处无不尽显 British 的精髓。 1997 年,汽车大师皮耶希主持收购了劳斯莱斯汽车公司,宾利在当时还只是劳斯莱斯的附属品。不久之后,皮耶希却将利益纠葛中的劳斯莱斯抛弃,只留下宾利来塑造大众在超豪华轿车领域中的形象,他的做法在当时并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很遗憾,皮耶希先生已经看不到宾利今日的辉煌,但这足以在他非凡的一生中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宾利全新飞驰 飞驰作为宾利入门级豪华轿车产品,到现在已有 15 年的历史。早期的飞驰与 GT 同属欧陆车系,并依托大众辉腾平台打造。如今它们已经全部成为大众最前沿的 MSB 平台下的产品,欧陆 GT 与飞驰所针对的细分市场也更加明确。 宾利全新飞驰首次亮相广州国际车展。全新飞驰基于新平台打造,配备全新铝材与复合材料打造的底盘。也是首款装配电子全轮转向系统的宾利车型,科技配置方面有:主动式全轮驱动系统、48 伏宾利动态驾驶系统,以及一系列新增的「 驾驶员辅助」 功能。 全新飞驰的动力部分由一台 6.0 升双涡轮增压 W12 发动机承担,配合双离合八速变速箱。最大功率为 635 马力,峰值扭矩达 900 牛·米,官方 0-100 公里/小时加速时间仅为 3.8 秒,最高时速可达 333 公里。 宾利全新欧陆 GT 全新欧陆 GT 与全新欧陆 GT 敞篷版首次同台亮相广州国际车展。全新欧陆 GT 车系外观设计沿袭品牌历久弥新的经典设计美学,与 100 周年概念车 EXP100 有着诸多相似的设计理念。 全新欧陆 GT 配备了多达 12 个超声波传感器、6 个摄像头以及近程和远程雷达。这款车标准配置功能包括:远光灯辅助、盲点提醒、下车提醒。而选配的「 都市套件」 包括另外五种辅助系统:交通标志识别、城市守护(行人预警功能)、车后交叉车流报警、全景视图、泊车辅助。另外,选配的「 旅行套件」 强化了辅助高速公路行驶及长途驾驶的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 宾利三面翻转中控面板」(Bentley Rotating Display),首次应用于全新欧陆 GT 车系。当按下发动机起动按钮时,用户可在 12.3 英寸数字触摸屏、模拟表盘,与木饰面板之间进行切换。 全新添越插电混动版 添越是宾利针对超豪华 SUV 细分市场的首款产品,而这次广州车展,宾利带来了添越车系的新产品——添越插电混动版。同时标志着宾利品牌迈向电动化的第一步。该车采用电动技术和高效的新一代 V6 汽油发动机,或将成为宾利有史以来能效最高的一款车型,也是首款超豪华 SUV 插电混合动力车型。添越插电混动版以纯电模式行驶时,续航里程可达 50 余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 75 克/公里(NEDC 欧洲行驶工况)。 装配于添越汽油版车型的发动机启停开关被替换为电动控制控件,其可在三种模式进行切换:电动、混动及保持模式,以便于行程中对电池进行有效管理。 宾利除了可通过车载充电口充电,还可通过智能手机远程控制充电。智能手机 App 还提供「 充电站搜索」 功能,可根据搜索条件列出附近或相关的充电站,并可选择在车辆导航系统中将其设置为目的地。 在 NEDC 欧洲行驶测试表示,宾利添越插电混动版的纯电续航里程可达 50 余公里,采用家用电源插座充满电需 7.5 小时。如果车主家中装有工业用电源,2.5 小时便可充满。 全新慕尚长轴距版 慕尚作为宾利目前的旗舰车型,在本次广州车展上,我们迎来了它的长轴距版。说到长轴距版的慕尚,就不得不聊下它的后排,毕竟买它的人哪还有自己开车的?长轴版慕尚的轴距加长 250 毫米(从 3,266mm 加长到 3,516 毫米),为后排乘客提供了更大的腿部空间。 为充分利用额外的后排空间,宾利研发了航空式电子腿托,组装在两个后排座椅的基座上。腿托可以向外延伸和旋转,为后排乘客提供直立、放松、倾斜等不同座椅位置。在慕尚长轴距版的两个后排座椅之间有一个控制台,提供各种实用功能,例如 USB 接口、笔架、杯托和玻璃盖储存区。如果乘客想在行车过程中处理工作,还可以为后排座椅选装折叠桌板。 小结 2019 年对于宾利来讲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旗下主力产品都迎来了「 质变」 的换代,同时也成为了第一波「 触电」 的超豪华汽车品牌。今天的宾利在宣扬奢侈豪华的同时,更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此看来,不列颠的传奇依旧生生不息。
全面布局新能源,领克 01 HEV Pro 广州车展上市
广州车展上,领克发布了 HEV 产品线中的首款产品,领克 01 HEV 车型。自此领克 01 组成了由燃油版、PHEV 和 HEV 构成的产品家族。 本次车展上市的领克 01 HEV Pro 版车型市场指导价为 18.28 万元,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领克为 01 HEV 推出全面覆盖购车、用车、养车的用户福利。购买 01 HEV 的首任车主,可享受领克品牌终身免费质保、终身免费数据流量、终身免费道路救援的三免政策,并可享受 24 期 0 利率贷款政策,以及至高 6000 元的置换补贴。 基于 CMA 电气化基础模块架构正向开发,领克 01 HEV 采用将电机集成在变速箱内的 P2.5 高效能混合动力技术,搭载 1.5T 高效米勒循环发动机和西门子高效电机,搭配最高效率可达 97%的双离合 7DCT-H 混动专用变速器,官方称可达到 4.8L/100km 综合工况油耗。01 HEV 动力电池采用中置式布局,在确保电池安全的同时平衡前后车重配比。「接近 L2 级」的辅助驾驶系统「接近 L2」是领克 01HEV 对于自己能力的评价。通过配置单我们会发现,这个评价并不能算是实至名归,倒是有点谦虚的意思。 其配备 ACCQA,也就是带排队功能的自适应巡航、AEB 主动式紧急刹车系统(带行人识别)、FCW 前方碰撞预警系统、LDW 车道偏离警示系统和 LKA 车道保持系统。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领克带来的全新 01HEV 还配备了 TSR 交通标识识别系统,若能像特斯拉一样嵌入自适应巡航内,我相信领克 01 HEV Pro 的辅助驾驶系统会给消费者带来高质量的驾驶体验。 极具北欧风格的外观 领克 01 HEV Pro 秉承领克都市对立美学设计理念,首次采用极光绿设计元素,这次尝试也可以用极具创意来形容。撞色 19 吋轮毂、撞色双拼内饰等专属设计,进一步演绎了领克 01 的时尚气质。 领克在自主品牌中,一直以来扮演者「 破局者」 的角色。曾经国产新能源汽车都喜欢在外观上加些或蓝或绿的装饰条来作为「 新能源专属造型 IP」,但现在的消费者对此越来越不买账。面对消费者的审美疲劳,领克采用极具品牌特色的处理手法展现了它们对新能源汽车的理解。 发布会上,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领克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杰表示:「 领克 01 HEV 是继日系品牌之后唯一进入广州节能车目录的中国品牌车型,不仅能享受广州市节能车牌照等政策,还是该目录上唯一一款 20 万元以内的混动 SUV 车型, 为崇尚节能高效出行的用户带来了更高价值选择。」 在产品投放两周年之际,领克 App 2.0 版本也将于 11 月 28 日全新改版上线,它集领克精选、Co 客生态、多维用户评价、专属销售服务以及车联网体验于一身,目前已经拥有注册用户 60 多万人,月活用户超 7.6 万人次,成为领克和用户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 小结 车市寒冬远比预想中来得早,这对势头正盛的中国本土汽车品牌来说非常不利。但我们可以看到以领克为首的一众车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应对着日趋多元化的中国汽车市场,和更加挑剔的消费者们。领克在过去两年里的表现我们有目共睹,带来了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同时也为国产性能车市场定下基调。 就领克品牌来讲,得益于吉利和沃尔沃的支持,使它有充足的技术储备推进产品研发,这也是它快速进入新能源市场的先决条件。虽然目前领克还没有透露有关纯电产品的消息,但如果未来它进入纯电动车市场,能否继续延续「 破局」 之势?我们拭目以待。
剑指宝马 3!沃尔沃全新 S60 开启预售
在全新沃尔沃 S60 海外发布一年后,沃尔沃终于将它带到了中国市场。让中国消费者翘首以盼了这么久,想必全新 S60 是沃尔沃一记积攒已久的「 大招」。豪华版和运动版预售建议价为 28.7 万-38 万元,E 驱混动车型预售建议价为 39.99 万元起。据悉,全新 S60 将于 12 月正式上市。 全新沃尔沃 S60 在市场中的地位值得我们重新分析,因为老款的 S60L 与时代脱节了太长时间,局促的车身造型、old school 的中控设计和毫无竞争力的车内空间,让 S60 在最近几年内逐渐淡出了消费者的视野。 如果以常规思路看沃尔沃 S60 的竞品车型,首先会想到的肯定是二线豪华品牌的中坚力量,比如最近风头正盛的凯迪拉克 CT5 和深陷「 加价门」 的雷克萨斯 ES,S60 的预售价格与它们都有较大的重叠区间。不过,S60 的尺寸暴露了它的真实身份,与上一代的 S60L 相比,全新 S60 的尺寸全面升级到 4761mm×X1850mm×1437mm,车长和轴距比起上一代产品分别增加 46mm 和 16mm。 车长方面,全新 S60 比 ES 和 CT5 短了将近 20 厘米,而这个尺寸恰恰与全新宝马 3 系的短轴版接近,就售价来看,二者无论是入门级还是旗舰版的售价都极为接近。与此同时,在动力方面 S60 燃油版搭载 2.0t+8 速变速器,并且有低、中、高三种功率可选,分别是 T3、T4 和 T5,T3 最大输出功率 120Kw 最大扭矩 265Nm,T4 车型为 140Kw、300Nm,T5 车型则为 180Kw、350Nm。S60T5 的数据也直指宝马 2.0T 高功率的 330 车型。 上述车型并不是沃尔沃 S60 的全部,它还有个杀手锏——T8 高性能版。T8 高性能 E 驱混动系统配合 eAWD 智能四驱,最大输出 390 马力和 640Nm 的扭矩,从静止加速到 100 公里/小时仅需 4.6 秒。T8 真的是性能与节能并行的一款车。 在车企们纷纷加长轴距和车厂来迎合中国消费者的今天,沃尔沃仿佛「 异类」 般的存在。全新 S60 像它的前辈们一样专注于性能的打造,相对短的车身让驾驶更加纯粹,但它并没有让 S60 与奶爸们的期望背道而驰,因为它依然是安全的代名词。 新车采用可喷涂阻尼材料(SSD)和丁基胶,实现更低的 VOC 可挥发性有机物质排放,全新升级的 CLEANZONE 清洁驾驶舱,新增了 AAC 双效增强型空气净化系统,在开放道路环境下 PM2.5 的净化效率高达 95%。 作为沃尔沃汽车 SPA 可扩展模块架构的最新力作,新车全系标配 City Safety 城市安全系统、道路偏移预防和保护系统、LKA 车道保持辅助、DAC 疲劳警示系统等安全配置,搭配全系标配的 6 安全气囊系统、高强度笼式安全车身、SIPS 侧撞保护系统和 WHIPS 头颈保护系统等全面保护系统。 值得关注的是,新车拥有的 Pilot Assist 领航辅助系统结合 ACC 自适应巡航系统,能在 0-130 公里/小时的全速域中工作,主动控制加速、刹车,且无需跟随前车即可在车道中心行驶。结合 … 继续阅读
如果把广告比作烹饪,那么在电动车领域呈现的会是一席盛宴
古时候的战场讲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今商场上更应该是「 产品未动,营销先行」。所有类型的产品都是共通的,产品还没落地,营销团队就已经到达战场,上市发布会还没开,广告已经铺满了各大写字楼的电梯间…… 汽车市场更是广告业的重灾区,当然,大家都想多卖产品多挣钱。汽车进入世界人民家庭的百年历史中,广告营销方面,各家车企都诞生过无数金点子。将历史长河中耐人寻味的创意广告都「 盘」 明白是项庞大的工程,所以,今天的主题将聚焦在 电动汽车广告 。 纵观百年汽车历史中的电动车广告,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广告营销是门深奥的学问,而没有正统专业知识的我决定发挥自己「 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 的个人属性,将电动车的创意广告「 炒」 成一本菜谱。思路作锅,创意为材,煎炒烹炸则是各路营销手段,具体菜品口味怎么样?还得各位客官里边儿请,听我一一道来。 电动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优越性 最早的电动车广告,诞生自上世纪初期的二十年里。当时的汽车市场正处在「 三足鼎立」 的形式之下,蒸汽机车、电动车、内燃机车三方势力割据整个市场,这种现象在北美和欧洲的表现尤为突出。或许有的朋友认为,一百年前的人都很单纯,大家都在比拼真才实干。实则不然,即便当年汽车市场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但营销团队已然成为车企中的重要环节。 不过与现在形势不同的是,一百年前的电动车简直是「 天选之子」 般的存在。在各项技术都还不成熟的时代,电动车拥有着绝对的优势。首先,电动车启动只需要拨动电门,而蒸汽机车在运行前需要先热车准备,这项工作就需要耗费 30-60 分钟;早期内燃机车的启动更依赖体力,如同二十年前国人常见的农用拖拉机需要手摇发动一样;除此之外,电机驱动也不会有蒸汽机和内燃机那样的抖动和噪音。 电动车的充电问题是它发展之路上一块亘古不变的绊脚石,但我能肯定的是,在一百年前,「 充电」 实际上是电动车值得拿来宣传的卖点。在欧美这种非石油出产国地区,石油是非常不易获取的资源。一个小镇配一家油站都是奢望,一家油站供应多个镇子更是常态。 当续航问题普遍存在的时候,获取能源更便捷的电动汽车自然成为了更加优秀的选手。除非作为燃油车主的你想在家中屯油,除却极度危险之外,我相信没有人会愿意为每天早上在庭院里的「 吨吨吨」 声所困扰。 邻居的内心:「 几个菜啊,喝成这样。」 头盘:鲍汁捞饭 俗话讲「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山珍海味乱炖一锅也出不了好滋味。广告文案的编写和做菜一样,每道菜都要有主料和配菜,主次分明非常重要。 一百年前的广告表现方式无非是报纸头版或者街头海报,面对电动车的众多优势,一张纸的宽容度对于庞大的信息量来说极为有限。好比大厨面对案板上数十种上等食材,却只能做一道菜一样。不过在策划们与「 甲方爸爸」 死去活来的博弈后,他们终于拿出了一个「 鲍汁捞饭」 般精致的点子。 鲍汁捞饭是传统粤菜美食。虽叫鲍汁,但汤汁中并没有鲍鱼,而是由老母鸡、活鸭、猪骨、金华火腿等陆地「 神仙」 烹制而成。与其让各路食材争奇斗艳,倒不如将他们的鲜美融合在同一碗饭中。 就像一百年前的电动车广告,如果把所有优点一一罗列,会给人读课文一般的感觉,所以营销团队别出心裁地将目光聚焦在了「 女性」 这一群体上。困难的启动方式、强烈的抖动、噪音和相对较差的加油体验,燃油车身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对于纤细柔弱的女性来说极为不友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百年前的很多电动车广告的画面主体都是女性。试想,如果一台汽车可以被娇弱的淑女们轻松使用,谁还能质疑它的性能呢? 开胃菜:小葱拌豆腐 是什么让电动车快速地退出历史舞台?不是人性的泯灭也不是道德的沦丧,而是由于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内燃机车的用车成本也随之降低,这使得内燃机车在这场博弈中占据了上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是电动车最黑暗的十年。亨利福特更是凭借着流水线式的内燃机车生产流程,亲手埋葬了好友爱迪生的电动车公司。 在那之后的三十年里,电动车这个词基本上是凉了。直到二战之后。战争无疑给那些石油储量并不充足的国家敲响了警钟——一旦战争爆发,石油供给被切断,对于战乱中的国家来说无疑等于被割断了动脉。这次,日本人被深深震撼了。 当今的日本车企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丰富的技术储备,产品也具有多元化特征,这种传统也正是从二战之后演变而来。二战刚刚结束,日本车企就迎着电动车的「 冰河时代」,启动了他们的电动车项目。这并不是追名逐利的选择,更多的是以备不时之需,防备资源匮乏带来的隐患。 拿日产举例。上世纪五十年代,日产开始部署它们的电动车产品。不过当时日本车企做的所有尝试都停留在科研阶段,1947 年日产的科研部门完成了 Tama Electric,两年后又完成了增强版 Tama Senior EMS。其实年代则推出了多款针对商业化需求的车款,其中包括卡车车型 Nissan EV4。 日本车企一向低调做事,其电动车产品不面向民用市场也就不需要广告。但市场部门仍然为每台车做出了宣传册,类似我们在 4S 店拿到的配置单。就像小葱拌豆腐一样,没有花里胡哨的外观,普通的食材,简易的做法,却也不失风味。 以 Nissan EV4 的广告为例,整齐的排版,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将车辆的性能、技术、特点等方面阐述的非常到位。朴素又不失大气,对于潜在的有着商业化合作需求的客户也有足够的吸引力。 甜品:三不沾 地域文化的差异同样也造就了风格迥异的汽车品牌,如果说日本人在营销上保守内敛,相比之下上个世纪的欧洲人在这方面就不是那么考究了。 宝马算得上是最具欧洲气息的汽车品牌,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宝马也借着慕尼黑奥运会的契机,玩票了一把电动车。我们都知道很多国家在筹备奥运会期间都会在社会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奥运会举办国受到世界瞩目,也正是营销自己的绝佳机会。 1972 年,伴随着奥运会而来的还有令人悲痛的慕尼黑时间和动荡的海湾局势。当能源问题摆在人们面前,电动车死灰复燃,重新拉开了电能与石油相互缠斗的序幕,这一斗又是半个世纪。那一年,宝马决定向电动车这块它们从未触碰过的神秘领域发起冲锋。 1972 年宝马首次在旗下 1600 系车型上改造出了一款纯电动车型,而营销团队也是用尽奥运会之势,推出了一款「 奥运联名版」 电动车海报。三年之后,宝马又出了一款名为「LS」的电动车,它的广告则充满意境,一名女子驾驶 LS 来到乡下田间,暖色调的画面对于当时身处动荡局势中的人们也是一种安慰。 这两则广告,就好像菜单上的三不沾。这道极具特色的小吃光是图片就足以挑逗食客的味蕾。但是!想要吃到它属实不容易,不要以为找到一家合适的餐厅,正好菜单中也有这道菜就万无一失。对于三不沾,多数餐厅服务员给出的回答是,「 工序太复杂,我们现在不方便做」。 三不沾是乾隆年间传如大众视野中的菜品。虽然材料只用到了鸡蛋黄、淀粉、糖和水,但难就难在厨师对火候的掌握和对炒制时机的把控。如果这道菜的火候做不够精准的话,「 不粘盘子、不沾筷子、不沾牙」 的三不沾就会变成「 全都粘」。就像电动车一样,广告做的再漂亮,产品技术上不深入考究,只能无限期「 跳票」。 创新菜:分子料理 二战之后,美国一直坐拥着世界霸主的地位,除了军备优势以外,世界领先的信息技术更使得美国工业进入立体式发展的全新纪元。 信息技术高速迭代的时代,「 硅谷」 两个字也逐渐从一个美国地名演变成了高新技术的代名词,美国人更是领先世界一步进入了信息指数爆炸的时代。 「 我们还要按部就班的思考问题吗?」 总会有人先行站出来推动时代的变革,面对着石油危机的残局,通用做了一个足以改变他们命运的决策,研发一台「 全新」 的电动车款。之所以要强调全新的重要性,是因为在通用之前,大家其实仍然在用固有思维去考量电动车的发展。在传统理念中,电动车与内燃机车无非只是驱动形式不同,很多产品都是简单粗暴的将内燃机换成电动机草草了事。 当通用拿出 EV1 的初步方案时,电动车在它们眼中与内燃机车已然不是同一纬度的产品。电动车不再是载人从 A 点到 B 点的工具,它可以是台个人计算机,也可以是部电话。甚至连补充能源的模式都有颠覆性的改变。举个例子:不知有没有人思考过,一桩一车式的充电方式是被内燃机车加油方式带跑偏的结果。如果基建允许,EV1 完全可以像现在的手机一样进行无线充电。 通用背后的营销团队则将 EV1 的宣传方案概括为一个词:颠覆! 就像分子料理在餐饮领域的地位,人们对于食物的制作和理解往往是宏观层面的。厨具、食材、调料和烹饪技法,就好像数学里的排列组合问题,传统厨师好比应试教育的受害者,记住了每道题的答案,却没有任何解题思路。 分子料理所传达的是科学家对于食物微观层面的理解。什么物质在刺激人类的辣觉神经?又是哪些分子可以碰撞出香味?量化烹饪过程则是分子料理的解题思路。 通用的营销团队给出了一条惊世骇俗的创意广告。视频中没有性能的展示,没有配置的介绍,更反复强调的 slogen。广告所展现的内容更像是新王加冕,万众朝圣的景象。 可惜的是,通用找到了最符合新时代电动车的解题思路,但答案写到一半又自行放弃了。 后半道题的解答者成为了特斯拉,后者更应该出一条 slogen 叫做「 颠覆,永无止境」。 特斯拉的字典中从来没有循规蹈矩这个词。自问世以来,高调造势加上同样高调的产品,让特斯拉成为了二十一世纪最具影响力的「 搅局者」。除了在广告中不断强调其科技与高级感高度融合的产品特性,就连销售模式也一反常态——取消经销商概念,做到了真正的「 无中间商赚差价」,这样的直营模式,惊掉了传统车企的大下巴。 风味菜:赛螃蟹 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传统车企来说,最难的事情莫过于向电动产品转型。传统市场上各家相互厮杀,却留电动市场给特斯拉独领风骚,这并不是健康的生态环境。当传统车企陆续进入电动领域后,它们发现事情并没有它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互联网造车饱受外界舆论诟病,但我们忘掉了互联网造车企业最关键的一点特质——它们敢于将想法落地。传统车企和新造车企业就像国企和私企的一样,传统车企百年发展中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和顽固的层级制度,每个想法的落地都有层层障碍。 在保时捷 Taycan 之前,还没有一家传统车企可以与特斯拉「 刚正面」。在全新的领域里,各家车企却还秉承着百年发展中赖以生存的技能——「 苟」。设计师和工程师也想做出惊艳的产品,可条件真的不允许。燃油车已经有成熟稳定的盈利,转型研发销售电动车又不一定赚钱。 中庸的产品让营销团队陷入「 无米之炊」 的境地,一筐萝卜土豆能做什么惊艳的菜品? 还得说咱们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一道「 赛螃蟹」 刚好解决了无材可用的尴尬处境。以土豆,胡萝卜为主料,配以香菇、姜丝,加入各种调料,炒制而成,土豆似蟹肉,胡萝卜金黄如蟹黄。此菜软嫩滑爽味鲜赛蟹肉,不是螃蟹,胜似蟹味,故名「 赛螃蟹」。 此次营销团队决定祭出大招:移花接木。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什么词最热?答案是可持续发展。环保永远是政治最正确的营销点,当无料可抖时,这记大招可谓屡试不爽。 最具代表性的两则广告来自雷诺和日产。 套餐:红楼宴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 情怀! 何为汽车文化?就是那些茶余饭后被津津乐道的经典。当今的电动车的营销团队也不忘打一手情怀牌。 卖情怀的营销手法宛如一席红楼宴。红楼梦紧凑的剧情不会给读者带来「 尿点」,但书中对于美食的刻画着实「 下饭」。茄鲞、炸鹌鹑、豆皮包子等著名美食也被现在的很多餐厅「 复刻」,著名的希尔顿酒店都有涉猎其中。 最经典的营销案例来自 MINI。纯电版 MINI 海报上的 slogen:GOD SAVE THE GREEN,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风靡英伦半岛的朋克摇滚乐队性手枪的歌词。我不确定这招在其他国家管不管用,但在英国,真是扎心啊老铁! 而大众集团为走出「 排放门」 的阴霾,将会在美国发力它们的电动车项目。ID. 家族的广告也陆续投放在美国市场。有意思的是,其中一张海报秉承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广告的风格和排版,还复刻了甲壳虫同款的 slogen。要知道,当年甲壳虫是北美市场上本土车企唯一处理不掉的对手,美国人对它真的是爱不释手。 不能否认的是,电动车已犹如汹涌的潮水呼啸而来。未来的汽车市场还会出现哪些变数我们现在不能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各个车企市场营销部门之间的博弈会更加精彩。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信息技术的载体会有千百种变化,单纯几句 slogen 就能了事的时代也会一去不复返。我也更期待着喊上一句「 服务员!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