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你想好该怎么玩了吗?

· Jun 10, 2015 333

对于滴滴来说,拼车可能真没想象中那么容易玩。 上线已经一周的「 滴滴顺风车」 看起来仍然没找到合适的玩法。在上周初的一篇文章里,我们对它进行了一次分析。不过,这一周里它又变了很多。 变化围绕着司机端的「 补贴」 展开。因为补贴政策的变化,在短短几天里,它的使用体验有了很大不同。(以下讨论仅限于北京地区)补贴带来的狂欢 作为一个滴滴顺风车司机,我自己都有点被滴滴的补贴策略弄糊涂了。最初,滴滴设计的奖励政策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它变成了这样: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滴滴最初设计的奖励政策,被他们自己推翻了,而且是在第一周还没结束的时候。不过对于司机来说,调整后的补贴方案,力度更大了。 滴滴为什么要加大补贴力度?这应该跟他们推出的「 免费坐快车」 活动被迫暂停有关系。更多的钱可以被拿来补贴顺风车司机了。另外,或许也是因为前期的补贴没有达到预想效果。 这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司机的积极性变高了。在每天最高仅有 70 块补贴的时候,乘客搭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很难被接单,因为司机或许觉得「 无利可图」。身边的朋友不只一个人吐槽这个问题,尤其是在有嘀嗒拼车做对比的情况下。 后来,滴滴给每个订单都赠送 35 块的补贴,于是,所有订单几乎都处于「 秒抢」 的状态,手快有,手慢无,而且那些短途订单尤其抢手,因为它可以让司机用最少的时间成本来获得补贴。 在我周末半天的「 接客」 过程中,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刷新「 附近订单」,不停的刷,只有保证一直处于刷新状态,才不至于被别人抢到合适的单。而当我的角色转化为乘客时,下单之后被瞬间接单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种抢单竞争有多么「 残酷」。 当然,我更多的是在以「 出租车司机」 的心态接单,而脱离了这个产品的初衷:顺路搭乘。不过,在面对每天 140 块钱的补贴诱惑时,可能大多数人都愿意去尝试一下「 当个出租车司机」 是什么样的体验。 只不过,在这个周末,绝大部分的司机都是「 干完四票」 就回家的心态。从上午开始,抢单、接客,像是一场大面积的「 狂欢」,到了晚上,趋于平静。 滴滴在司机端推送订单时,在价格显示上动了些小心思:司机看到的价格,是直接加了 35 块补贴之后的价格。三四公里的路程,订单显示 40 多块,不得不说,作为一个司机,我还是挺激动的。不过,滴滴对于乘客的约束做的不太好,各种虚假订单(刷单的)、错误订单让路线匹配并不是那么容易。 但是到了这周一,非高峰期的订单价格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补贴没有了。于是,大量的订单「 滞留」 在「 附近订单」 那一栏里。工作日、没补贴,接单积极性变低,非高峰时段的乘客端用户体验,想必并不会好到哪去。 激进的补贴方式能抢下市场吗? 用户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确实有不同的出行规律,基于此采用不同的补贴机制,有一定合理性,但是滴滴顺风车的问题在于,它的补贴机制总是那么激进,按照他们最初的设计,六月的二三四周,对于司机至少会有每单 10 元的补贴,但是现在看来并没有得以实现。由此引发的,是用户体验上的落差,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 相比之下,嘀嗒拼车在北京的补贴政策相对「 温和」:乘客给出五星好评,司机可以得到 5-10 元补贴(视评价字数而定,每天上限也是 4 单),没有时段差别。其实分析滴滴最初的补贴政策会发现,它就是想比嘀嗒「 多给一点」,以此来吸引更多车主到自己的平台。「 攻城」 和「 守城」 确实不一样,但是当一个拼车平台用大额补贴来吸引用户(主要是吸引车主)的时候,拼车的味道多少就有点不纯了。这让滴滴顺风车更像「 顺风车」 而非「 专车」。作为大哥,进入一个新细分市场,用砸钱的方式抢市场份额这事本来没什么错,但拼车这市场还是有它的特殊性的。 况且,这样的办法真的有效吗?也未必。从我个人来说,后来的这几天玩滴滴顺风车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补贴就在那里,但是我还真不太想每天去猜游戏规则了。这样「 受伤」 的其实还是乘客,十分钟没人接单,二十分钟没人接单,然后,然后可能就没下次了。不过总体来说,经过一周的发展,滴滴的乘客端等待时间是变短了,同事在聊的适合还特意提到这一点。 不过,钱是砸了,用户也增加了,但是怎么留住这些用户,是滴滴需要想明白的。拼车是一个带有公益性质的产品,完全靠补贴去培育市场,容易让很多人心态发生变化。补贴可以是一个调控的杠杆,但绝对不应该是主要手段。 另外,那些想靠滴滴顺风车发家致富的车主,散了吧,这个产品适合不以赚钱为目的的那群人。其实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拼车市场离饱和也差的很远,就看滴滴什么时候想好正确的玩法。广阔天地,还是大有作为的。(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财大气粗的滴滴推出顺风车,别人还怎么玩?

· May 06, 2015 333

就在最近,酝酿了小半年的滴滴顺风车页面终于在滴滴打车 App 里出现了。和之前的专车服务一样,这个主打拼车概念的服务同样没有单独使用一个全新 App,而是作为一个新增的版块。目前这个页面还处于招募车主的阶段,等到正式上线之后就会提供在线拼车的服务。 由于拼车服务的合法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因此在随着各地政府出台了各种管理规定等等政策来支持鼓励拼车出行之后,拼车的市场才逐渐明朗起来。大概的时间节点是在今年年初,在这个时间前后出现了一大批拼车软件。 在滴滴顺风车进入市场之前,拼车业务主要还是集中在几家相对较小的公司,例如嘀嗒拼车,51 用车等等等等。Uber 的「 人民优步」 以及快的的「 一号快车」 业务,虽然在推出的最初都是打着拼车的旗号,但经过实际的体验之后却还是以专车的形式在运营,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在价格上会贴近拼车服务的定价原则。在这一点上,快的以及 Uber 的行为看起来就有那么点名不副实的意味了。 作为行业巨头,滴滴在去年年底融资超 7 亿美元并且在今年情人节与快的合并。目前的体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的任何一家同类公司。而且如果你想在现在的互联网行业找到一家企业身后同时站着「 阿里爸爸」 和「 企鹅妈妈」,相信除了滴滴快的之外也没有别的可能性了。 而在出行领域,补贴是永远的主旋律。 基本上所有出行软件打开市场的方式都是大量的补贴。烧得起钱才能活下来,这样的思维基本上已经成了行业内的共识。但目前的拼车市场暂时还没有资本巨头的出现,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一旦滴滴进入市场,可能未来的拼车补贴力度就不会像现在这样「 小打小闹」 了。在我的印象中,滴滴始终和一句话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在顺风车业务上,滴滴的烧钱之路从招募车主就已经开始了。具体的补贴是这个样子:对于注册的车主首先奖励 20 元,完成首单后奖励 100 元,成功推荐车主的也能享受 10 元奖励,而奖励的形式是出租车券。这与别的软件只是在服务过程中对车主提供补贴的模式相比,在注册期就可以对车主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对于真正服务的阶段,以滴滴的财力来说,补贴力度肯定不会少于目前的几家公司。 其实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并不会关心你们的业务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性质。只要能够满足其出行的需求,如果服务好还不贵的话,这就够了。所以当某个软件在一段时间内补贴力度特别大的话,就会出现短期内用户量疯涨的现象。 对于车主其实也是这样,当注册的流程逐渐被简化,现在几乎所有的拼车业务申请都只需要在线上就可以完成。更换平台的门槛已经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不用谈什么忠诚度了。谁的补贴多就去哪家,对于车主和用户来说其实就是这样的逻辑。 滴滴推出了顺风车,对于那些小的企业来说既是风险也是机遇。其实这完全可以参考专车服务的发展轨迹,当经历完最初的洗牌之后,最后还能活下来的怎么都不会太差。当然,活下来的关键还是钱。就在我写稿的刚才,嘀嗒拼车宣布完成 C 轮融资,规模为 1 亿美元。51 用车在早前也接受了百度的融资,看起来都已经准备好接受「 战争」 的洗礼。他们都清楚的意识到资本巨头已经进入市场,烧钱也就成了无奈之举。跟着烧下去的话还有机会活,如果不烧那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了。 与此同时,易到用车和神州租车都计划在近期发布自己平台的拼车业务。越来越多的「 狼」 都要来了,拼车的战争其实才刚刚开始。 滴滴顺风车计划在 6 月 1 日正式上线。

从此,滴滴和快的过上了 XXXX 的生活

· Feb 14, 2015 333

如果为对方花了好几个亿,最后还没能在一起,那真的没法儿相信爱情了。 所以滴滴和快的选在情人节这天在一起了。从此,他们过上了****的生活(此处可填空)。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如果传言有了,然后所有人都在辟谣,那往往这事就是真的。前一阵滴滴和易到合并的消息刚要冷下来,滴滴和快的合作的传言就又来了,直到昨天,滴滴的人还在忙不迭的辟谣。而从滴滴易到的传言开始的那一刻起,恐怕就有人已经感觉到了,在未来的某一天,用车市场没准会迎来巨大的变动。 不过,虽然滴滴快的是「 合并」,但是这可能只是对外的口径,两家公司内部怎么「 合并」,几个月之后也许就会有个答案。谁还在,谁走了,也就能一目了然了。 对于两家公司本身,以及他们背后的金主来说,「 合作」 的另一层意思是「 停火」。很多人都分析了,目前这种持续烧钱的局面再继续下去的话,对双方都没什么好处,与其这样,不如坐下来好好聊聊怎么把钱花在更有用的地方。 所以该轮到用户恐慌了——你们两家不打了,那我们的优惠券怎么办?我以为,以后打车券就别想太多了,专车券倒不至于没有,只是力度可能不再有之前那么大了。毕竟,在专车市场滴滴和快的还是有对手的,比如易到,比如 Uber,比如刚开始做的神州专车。对用户来说,不给优惠,很可能就意味着不跟你玩。 合并之后的公司可以不用为怎么发优惠券伤脑筋了,他们终于可以把精力放在未来的发展和布局上。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志向不仅仅是「 专车」 这么简单。 这件事情还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朋友,更没有永远的对手,两家公司拼了命的烧钱抢用户的时候,恐怕很少有人能想象到今天的结果。感谢这两家公司给我们带来的用车实惠,并且免费让我们看这么精彩的剧本。 之前「 被合并」 的易到,也为这对新人送上了真挚的祝福:你去拥抱你的 bigger,易到还是那个 winner。我们要去的地方很远,不能随便转身。 不知道写这个文案的时候,易到小伙伴的真实心情如何。不过,以后我们终于不用再欣赏「 谁家优惠券给得多」 这种低级别的竞争游戏了。 滴滴和快的的故事就这么结束了么?并没有,这只是个开始而已。  

用车市场,从「零售」转向「团购」?

· Jan 30, 2015 333

你知道么?用车 App 们在拼命的向个人用户发优惠券之外,还在打着「 团体」 的主意。 滴滴、快的:「 企业用车服务」 前段时间滴滴打车推出了「 滴滴企业用车」 的服务,这是滴滴发力专车市场以后,对于专车这一细分用车市场下的「 再次细分」。它解决的需求是那些因公务需要用车的广大人群。具体来说,包括商务差旅过程中机场往返市区、接送客户、加班情况下用车等场景。 这个服务与企业采取公对公结算的形式,员工使用此项服务时,不需要自己垫付车款和收集发票。对于员工来说,这减少了很多的麻烦,不用好好保存每次用车的发票,也不用担心公司拖着不给报销了。而对于公司来说,这种服务的好处是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财务流程,同时还可以防止员工虚报出差用车费用。 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项服务于 B 端的业务,但实际上它相当于企业为员工的用车需求进行了「 团购」。 当然,这种服务带来的好处还有更多。如果把基于个人的「 共享用车」 上升到公司层面,那么就可以有效的把公司的那些闲置车辆充分利用起来。或许企业可以因此减少固定车辆购置以及司机成本,并且省下不少的维修保养费用。从整个社会的层面来说,这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浪费。 目前滴滴已经与腾讯、蒙牛、中国移动等企业达成了合作。 这个服务颇有创意,我们看看能不能有更多的企业单位参与进来,尤其是……你懂的。那些黑色的奥迪 A6L,说你呢! 与此同时,滴滴的老对手快的也推出了类似的企业用车服务,目前一号专车合作的企业包括中国电信、三菱集团、史泰博、阿里健康、HMD、宝库在线、建设银行及深圳航空等 100 多家企业。 巴士「 拼」 了 这几天,「 易到巴士」 服务上线了,用户可以在「 易到巴士」 微信号里面预订巴士座位。但目前可供选择的线路还很少,只是往返于天通苑和中关村的 4 趟上下班班车。如果试水效果不错,相信易到以后还会增加更多线路。易到进入「 拼巴士」 的领域可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这完全就是「 共享社会「 的理念」 作祟」,「 搅合」 了出租车,再接着「 搅合」 公交车。 另外,创业团队「 接我拼车」 也推出了「 接我」 大巴服务。 对于「 接我」 来说,这或许是在用车大战里避开正面战场,开辟的「 敌后根据地」 的打法。他们在保留了传统拼车的业务的同时,把重心转向「 拼巴士」 这个方向上。目前「 接我」 大巴服务包括两块儿内容:一是固定线路的「 社区班车」,另外则是「 定制线路」。目前社区班车已经开通了 20 个线路,涵盖了帝都主要的工作和居住聚居区之间的通勤路线,目前内测期间只需要 1 分钱就可以搭乘。 如果用车需求超出了这些通勤线路之外,还可以选择订制线路,当人数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线路就会开行。值得一提的是,「 接我」 的巴士上还带有车内服务员,甚至提供饮料、早餐、Wi-Fi。当然,保险也是少不了的。  公交集团在干什么? 「 订制巴士」 或者「 商务班车」 这个业务,其实公交集团早已涉猎,在北京公交集团官网上查看相关页面会发现,线路还挺丰富,定制化路线一般筹齐到 10 个人就可以开通,并且这个业务也推出了手机 App。 一方面是传统公交公司,一方面是互联网用车 App,他们瞄准了相同的市场。拥有丰富巴士车辆和司机资源的公交集团,能否战胜这些 App 公司呢? 结果可能是「 不能」。缺乏商业化的压力的公交集团在服务观念难免陈旧,像早餐、饮料、W-iFi 这种增值服务,基本上不用想,而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也很难让人乐观。另外一个原因是,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公交集团定制公交这个业务,想到了这个个性化服务,但是没有有效的推广,没有对用户的教育,恐怕也很难做成什么气候。 其实,不管是滴滴快的的企业用车服务,还是易到接我的大巴业务,这些都可以看作是用车公司不断挖掘细分领域的试水。对于大一点的平台,如滴滴快的易到来说,这可以丰富产品线;对于「 接我」 这样的创业公司来说,细分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生存的策略。

打车用车市场:不烧钱的时候,那些烧不起钱的 App 都死掉了

· Dec 12, 2014 333

2 年前的百度,李彦宏提到了「 鼓励狼性」;这几年的 Uber 的野蛮生长,则实实在在地诠释了新兴移动互联网企业的「 狼性」 特点。 据悉,Uber 的 CEO 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将会于本月 17 号在百度北京总部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与百度的战略合作。不得不承认,这次传出的百度战略投资 Uber 约 6 亿美金的消息,满足了很多人对于狼性组合的想象。 打车市场一直都充满了「 火药」 的气味:一篇《滴滴打车 App 初期是怎么推广的》的文章就描绘了那种初期众多打车 App 拼得你死我活的局面;到后来大家熟知的滴滴快的 10 亿红包「 烧钱」 大战;哪怕就是在今天,快的先前宣布的双十二打车免起步价,也引来了滴滴又发红包又是专车活动优惠的「 死磕」;当然专车 App,几家也是蛮有诚意,收到易到用车短信「 任性双十二,绝非小打小闹!1000 元用车券已加入账户……」 看完短信,我也是醉了。 Uber 和百度合作在中国用车市场相互「 取暖」 没错,BAT 阵营都有了打车软件,滴滴和快的对战将「 不再孤单」! Uber 进入中国以来一直不温不火,存在着几个原因:一是面对滴滴、快的(包括旗下一号专车)、易到用车在本土市场的快速推进,Uber 缺乏对中国市场的深入理解;二是 Uber 开始的目标业务相对高端且区域集中在城市 CBD,所以量不是很大;三是 Uber 使用的 Google 地图在国内准确度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体验,打消了司机和乘客进入平台的积极性,四是外国公司在面对国内相关法规的时候,和相关部门的沟通不如本土企业…… 上面提到的几个原因恰好是很过国外互联网企业进入中国面临的死穴。那么 Uber 选择和百度这样一家国内互联网巨头来合作,无疑可以一次性解决上述许多问题。百度对于中国市场的深层理解,百度和政府层面的活络关系,百度地图在国内移动地图的高占比、百度的大数据和生态链条,每一项都能够对 Uber 在中国的业务产生很大的帮助。 一言蔽之,百度对于 Uber 在中国的作用就像是 Google 对于 Uber 在美帝的作用。 与其说是 Uber 需要百度,不如说百度更需要 Uber:阿里收购高德、腾讯入股四维图新、小米投资凯立德,百度缺失了;阿里支付宝靠着淘宝的巨量交易在支付领域占据老大位置、腾讯的微信支付(财付通)因微信入口而势头迅猛,反观百度钱包则始终处于「 半隐」 状态。 在出行领域尤其是打车软件的布局中,百度更是没能找准自己的发力点,之前和易到合作推出的「 百度专车」 也是冒了个泡罢了。这次和 Uber 的合作,百度一是看准 Uber 在出行领域海外市场上的良好表现,二是有用车这样高频的服务可以很好的调用百度本身的资源,诸如百度地图、百度钱包、百度直达号等等。 打车 App,烧钱就是王道—Uber 将会如何面对中国式烧钱大战 曾几何时,听到某人说过「 打车 App,烧钱就是王道!」,这种粗暴好使的方法正是滴滴和快的一路杀来的最大绝招。 近日滴滴融资 7 亿美金的消息已经是打车 App 市场里面的最大一把火,对滴滴提出的改变人们出行以及想要多端服务的想法,和某位打车 App 公司前资深员工进行了沟通。对于有些问题还是有些疑惑的:滴滴是要在人们出行上做出改变,那么有提到滴滴有想过远期的可能,诸如滴滴飞机等,我觉得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不具有可操作性。(描绘一个美好的未来,对于滴滴发展和融资肯定是很有好处。)然后对于多端服务中的同城物流,其实这些尝试 Uber 都有过。不过我在想,物流可不是个轻松活:那么滴滴是会利用专车的网络来进行一些同城物流的探索呢,还是会搭建物流车网络然后再利用滴滴的平台进行此项业务呢?这块儿涉及的因素很多,很复杂,不知道滴滴有没有想清楚。 透彻一点,其实 Uber 和滴滴、快的、易到等等这些打车(约车)App 一样最大的优势都是抓流量、争入口:有了这些,啥啥都有可能。怎么获得流量,占据入口呢:我现在脑子里面想到的就是钱。不要说那些优化服务,跨界玩法,甚至是所谓专属感觉、本地化融入,这些东西都没有高门槛,很容易被复制移植。上述这些策略都是一种手段或者是工具,背后最强有力的还是钱!有了足够的钱,红包不是问题、贴心体验也不是问题,普通消费者其实还是见钱眼开的。 或许你会质疑「 不烧钱的时候,拿什么留住客户?」,我只想说,不烧钱的时候,那些烧不起钱的 App 都死掉了……

滴滴打车:像 Uber 一样融资,像易到一样「专车」

· Dec 10, 2014 333

昨天(12 月 9 号),除了乐视造车计划的公布,另一个大新闻是滴滴打车获得了 D 轮 7 亿美元的融资,这是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数额之巨,让人唏嘘。 打车市场真热闹 事实上,最近的打车用车 App 市场一直很热闹。 国外方面,Uber 刚刚完成新一轮超过 10 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了 400 亿美元,但是各种负面仍然不少,比如发生在印度的强奸事件。而东南亚市场的 GrabTaxi 今年共融资 2.5 亿美元,其中软银也参与了投资,GrabTaxi 在新马泰等东南亚市场上目标直指第一的位置。 至于国内,用「 群魔乱舞」 来形容也并不过分。滴滴最近的专车优惠券金额达到两位数,仿佛让人又回到了当初的「 巨额」 补贴的时代。而易到用车、AA 租车、快的打车这些 App 也并没闲着,各有各的玩法。冬天到了,用车需求又快到达高峰。 既然已经这么热闹了,滴滴的这 7 亿美元融资扔进来,是几个意思? 7 亿怎么花? 在滴滴打车 CEO 程维看来,融资之后的滴滴打车,要做的事情是继续培养中国用户移动出行习惯,巩固现有业务的领先地位、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以及拓展新业务。 「 继续培养中国用户的移动」,这意味着滴滴发红包的行为在一段时间内根本就「 停不下来」,在这上面,滴滴将狠砸银子。当然,不同于上一轮和快的在出租车司机与乘客上的补贴大战,这一次的战火将会烧到较为高端的专车以及其他衍生服务市场上,目标当然就是易到用车。 每天,我都会被朋友圈里面的滴滴红包刷屏,不管是打车券还是专车券。就算我没有打车需求,也会手贱地去抢~抢~抢!一方面,每张打车券的金额从之前的几毛钱「 回暖」 到几块钱,另一方面,十几块甚至二十块的专车券从数字上就让人「 喜上眉梢」。中高端专车市场方兴未艾,后进入的滴滴专车依然会采用简单粗暴却格外好使的补贴方式争夺用户,复制上一场烧钱的「 大屠戮」。关键是,朋友圈的红包刷屏,完全就是一种强制记忆。 滴滴打车 COO 柳青表示,滴滴想要打造一个多端出行平台,涵盖出租车业务、专车业务、同城物流、移动零售、智能公交等多种服务。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想到了 Uber?后者何尝不是想依靠自己的庞大网络全方位的改变现实的交通行业,从滴滴 COO 的话里,我们同样看到了这种野心。做一个大的平台,还想囊括诸多物流、O2O 服务,没钱不行。 这 7 亿美元,由腾讯、淡马锡以及 DST 主投:腾讯就不必多说,未来腾讯整合微信、腾讯地图、大众点评以及滴滴打车在交通和生活、社交等服务上进行融合布局,这是抗衡阿里、百度的大战略;淡马锡大家都很清楚它有新加坡「 国资背景」,所以未来滴滴有很大可能杀入东南亚市场;另外,来自俄罗斯的 DST 集团有过诸多明星互联网公司的投资经历,相信这也让滴滴有了能够像 Uber 一样大刀阔斧进军海外的想象力。 谁会「 受伤」? 滴滴的这些钱,会对谁影响最大? 首先肯定是快的打车。关于二者的用户量,我在朋友圈里进行了一个调查:除了几位不用打车软件之外,只有一人常用快的打车,其余的齐刷刷都是用滴滴打车。当然,这样的调查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为微信本来就是滴滴的「 地盘」,而且样本数量也不大,不过从身边人的反映来看,滴滴已然在打车软件市场占据了有利位置。 虽然快的的「 一号专车」 要比「 滴滴专车」 稍早推出,但是看起来声势不及滴滴。至于今天网上报道「 快的打车占有率超 6 成」,总让人觉得有些蹊跷。 想当初两家背靠大树,从烧钱大战中脱颖而出且不分伯仲,快的真的舍得让滴滴刷爆朋友圈吗?他们没有理由不和滴滴「 死磕」。相信背靠阿里的快的会很快将有大动作——或许又是一场「 烧钱大战」? 除了快的打车,易到用车也面临着滴滴的挑战。 在专车领域,易到起步早,口碑好,并且在持续创新。他们不停的跨界,融合新元素,打造「 专属感」,布局海外市场,等等,这是易到有别于前两家的地方。但是我身边的朋友最近有不少人都从易到转投滴滴专车的阵营,原因很简单:优惠力度大。 之前周航提到过,烧钱有时候不可避免,但是不可持续。那易到怎么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在专车服务「 同质化」 正变得越来越明显的时候,相信易到还是会在用户体验、差异化以及高端用户上面做文章。 起初,只有一个 Uber,易到是易到,滴滴是滴滴,快的是快的,而现在,似乎谁都想做成另一个 Uber,或者说,谁都想用虚拟来改变现实。 而资本市场对于这样的愿景,总是特别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