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你想好该怎么玩了吗?

· Jun 10, 2015

对于滴滴来说,拼车可能真没想象中那么容易玩。

上线已经一周的「滴滴顺风车」看起来仍然没找到合适的玩法。在上周初的一篇文章里,我们对它进行了一次分析。不过,这一周里它又变了很多。

变化围绕着司机端的「补贴」展开。因为补贴政策的变化,在短短几天里,它的使用体验有了很大不同。(以下讨论仅限于北京地区)

补贴带来的狂欢

作为一个滴滴顺风车司机,我自己都有点被滴滴的补贴策略弄糊涂了。最初,滴滴设计的奖励政策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它变成了这样:

屏幕快照 2015-06-08 下午6.47.16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滴滴最初设计的奖励政策,被他们自己推翻了,而且是在第一周还没结束的时候。不过对于司机来说,调整后的补贴方案,力度更大了。

滴滴为什么要加大补贴力度?这应该跟他们推出的「免费坐快车」活动被迫暂停有关系。更多的钱可以被拿来补贴顺风车司机了。另外,或许也是因为前期的补贴没有达到预想效果。

这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司机的积极性变高了。在每天最高仅有 70 块补贴的时候,乘客搭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很难被接单,因为司机或许觉得「无利可图」。身边的朋友不只一个人吐槽这个问题,尤其是在有嘀嗒拼车做对比的情况下。

后来,滴滴给每个订单都赠送 35 块的补贴,于是,所有订单几乎都处于「秒抢」的状态,手快有,手慢无,而且那些短途订单尤其抢手,因为它可以让司机用最少的时间成本来获得补贴。

在我周末半天的「接客」过程中,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刷新「附近订单」,不停的刷,只有保证一直处于刷新状态,才不至于被别人抢到合适的单。而当我的角色转化为乘客时,下单之后被瞬间接单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种抢单竞争有多么「残酷」。

当然,我更多的是在以「出租车司机」的心态接单,而脱离了这个产品的初衷:顺路搭乘。不过,在面对每天 140 块钱的补贴诱惑时,可能大多数人都愿意去尝试一下「当个出租车司机」是什么样的体验。

滴滴顺风车1

只不过,在这个周末,绝大部分的司机都是「干完四票」就回家的心态。从上午开始,抢单、接客,像是一场大面积的「狂欢」,到了晚上,趋于平静。

滴滴在司机端推送订单时,在价格显示上动了些小心思:司机看到的价格,是直接加了 35 块补贴之后的价格。三四公里的路程,订单显示 40 多块,不得不说,作为一个司机,我还是挺激动的。不过,滴滴对于乘客的约束做的不太好,各种虚假订单(刷单的)、错误订单让路线匹配并不是那么容易。

但是到了这周一,非高峰期的订单价格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补贴没有了。于是,大量的订单「滞留」在「附近订单」那一栏里。工作日、没补贴,接单积极性变低,非高峰时段的乘客端用户体验,想必并不会好到哪去。

又抓获一个刷单的。这么短的行程,就是奔着补贴去的
又抓获一个刷单的。这么短的行程,就是奔着补贴去的

激进的补贴方式能抢下市场吗?

用户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确实有不同的出行规律,基于此采用不同的补贴机制,有一定合理性,但是滴滴顺风车的问题在于,它的补贴机制总是那么激进,按照他们最初的设计,六月的二三四周,对于司机至少会有每单 10 元的补贴,但是现在看来并没有得以实现。由此引发的,是用户体验上的落差,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

相比之下,嘀嗒拼车在北京的补贴政策相对「温和」:乘客给出五星好评,司机可以得到 5-10 元补贴(视评价字数而定,每天上限也是 4 单),没有时段差别。其实分析滴滴最初的补贴政策会发现,它就是想比嘀嗒「多给一点」,以此来吸引更多车主到自己的平台。「攻城」和「守城」确实不一样,但是当一个拼车平台用大额补贴来吸引用户(主要是吸引车主)的时候,拼车的味道多少就有点不纯了。这让滴滴顺风车更像「顺风车」而非「专车」。作为大哥,进入一个新细分市场,用砸钱的方式抢市场份额这事本来没什么错,但拼车这市场还是有它的特殊性的。

况且,这样的办法真的有效吗?也未必。从我个人来说,后来的这几天玩滴滴顺风车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补贴就在那里,但是我还真不太想每天去猜游戏规则了。这样「受伤」的其实还是乘客,十分钟没人接单,二十分钟没人接单,然后,然后可能就没下次了。不过总体来说,经过一周的发展,滴滴的乘客端等待时间是变短了,同事在聊的适合还特意提到这一点。

不过,钱是砸了,用户也增加了,但是怎么留住这些用户,是滴滴需要想明白的。拼车是一个带有公益性质的产品,完全靠补贴去培育市场,容易让很多人心态发生变化。补贴可以是一个调控的杠杆,但绝对不应该是主要手段。

另外,那些想靠滴滴顺风车发家致富的车主,散了吧,这个产品适合不以赚钱为目的的那群人。其实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拼车市场离饱和也差的很远,就看滴滴什么时候想好正确的玩法。广阔天地,还是大有作为的。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网站文章微信推广-2

6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