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需要智能汽车,吗?
最近,「 人民」 特别忙。 自从五菱打出了「 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 的口号后,「 人民」 就成了汽车圈里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 为人民造车」、「 定义属于人民的智能汽车」、「 人民需要智能汽车」…… 这些标题看得我不禁好奇: 人民真的需要智能汽车么? 什么是智能汽车? 我们先来看看,提供给人民的智能汽车是什么样子的吧。 自从清洁能源代替传统燃油的政策推动下,新能源汽车成了主流发展的趋势,汽车的智能化就迎来了更大的空间。 电动化、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成了当代智能汽车的标配三件套。 在这” 三件套” 的配合下,清洁能源逐渐代替了传统燃油;智能驾驶可以辅助人类开车,甚至将完全解放人类的双手双脚;座舱里多样化的交互也给用户带来了不一样的服务。汽车不只是代步的工具,在大家对未来智能化的美好畅想之下,汽车甚至被赋予了「 第二卧室」、「 第二办公室」 的功能。 站在上帝视角,我们当然需要智能汽车 在这个家里的扫把都逐渐被扫地机器人取代的时代,智能汽车取代传统汽车似乎是历史的车轮下必然发生的事实。 更何况,在能源产业和汽车产业的转型之下,智能汽车创造了更多的新机会。 看看最近发布的 2021Q1 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排行榜,TOP5 中,传统燃油车领先的车企中,只有大众上榜,另外四家中有三家是中国车企:五菱宏光、比亚迪和欧拉。这在过去的传统汽车时代是不敢想象的事情。而这种对汽车行业格局的颠覆,正是电动汽车,或者说智能汽车带来的。 (数据来源:TrendForce) 不只是汽车行业,智能化和万物互联也让其他行业看到了新的机会。看看最近的造车新闻,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手机厂商、家电企业甚至白酒领域,都加入到了智能汽车「 大战」 中来。 是的,时代需要智能汽车,汽车行业需要智能汽车,中国企业更需要智能汽车。 但是,你,真的需要智能汽车么? 科技进步的「 殉道者」,不应该是人民 汽车电池续航里程眼看朝着 1000 公里的目标努力、芯片算力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到了厘米甚至更精确的级别、5G 技术下通信时延到了微秒级,这些技术的革新,让智能汽车承载了无限想象力,似乎触手可得。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任何新技术从实验室、试验台下放到量产车上,都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的投入、成百上千次的试错、新产品无数次的可靠性验证和数据迭代更新。目前车企们选择「 边普及,边研发」 的路线,通过提早把产品投入市场,来平衡研发的高额资金投入和时间消耗,推高大家对智能汽车的热情和股价的估值,同时通过已经上市的产品带来的用户反馈,来进一步优化功能。 这种模式,的确让我们更快用上了智能汽车,但是研发的成本、迭代的时间、可靠性的验证等等,是没办法通过技术普惠就完全抹去的。 「 命运所有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智能汽车也一样。当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用「 边普及,边研发」 的方式进入市场,电动汽车自燃、自动驾驶失控、电控系统失效等事故,就是血淋淋的代价;还有车内摄像头下的用户隐私,软件数据的安全,早期电动汽车突然趴窝等等问题,虽然无关生命,却给用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困扰。 这些代价最终都是由用户来承担,用户,成了智能汽车进步路上的「 小白鼠」。 汽车的智能化,比想象中慢 智能汽车的鼓吹让我们觉得智能汽车会很快到来,觉得代价和付出只是暂时的、有限的。可事实上,智能汽车进化的步伐,比我们想象的慢得多。真正的智能汽车,跟我们还有距离。 我们先来看看消费者最敏感的价格问题。 在百年历史的传统汽车供应链面前,智能汽车的供应链还是个孩子,销量也只是燃油车的零头,成本自然更高。更何况,智能汽车上芯片、传感器等一系列智能化零部件和前期的研发成本,都使得目前,智能汽车的价格普遍比传统汽车高。以最近发布的北汽极狐αS 为例,华为 HI 版 38.89 万起的价格,比普通版高了 50%。尽管高出了十几万的价格,很可能也只够覆盖这套 HI 智能设备的成本而已。 如此高的成本和逼近 40 万的售价,有多少用户买得起呢? 在一份 2017 年的汽车销量统计中,国内用户选择最多的价位区间是 8~16 万,占了 45.8%,接近一半;而愿意花 40 万以上的价格买车的用户,只占 4%。(数据来源:Daas-Auto)尽管近一年来,电动汽车的成本和价格都下调了不少,但是在 8~16 万这个区间,我们想买一台续航里程够用、有自动驾驶功能、座舱内功能齐全的智能汽车,选择并不太多。 事实上,智能汽车衍生的新销售模式,已经降低了汽车价格的门槛,避免高额的成本价格劝退用户。 比如,采用硬件预埋、软件 OTA 升级的形式,把软硬件的价格分开,像特斯拉的 FSD、小鹏的 NGP,都是将自动驾驶作为选装功能;有的直接把不同软硬件和智能功能作为新的版本,像前面提到的北汽极狐αS 华为 HI 版。 但这就意味着,用户以为物美价廉买到的「 智能汽车」,很可能只是刚迈进门槛,想真正体验智能化功能,还需要「 内购」。 当然,智能汽车产业链的逐步成熟,产量的逐年增加,都会让成本逐渐降低,让智能汽车可能会像传统汽车一样便宜。不过,这些都还需要时间。 如果不考虑钱,智能汽车就能随便买到么? 事实上,就算不考虑成本和价格,智能化技术的进化依然没那么快。 以智能汽车必备的智能驾驶功能为例。最近一年来,激光雷达的量产上车、4D 成像效果,新一代芯片算力的提升,都让汽车的感知能力得到了飞跃的提升,深度学习的运用让汽车尽量像人一样智能。可是真实路况远比仿真系统和试验台复杂得多,就算是真人,在面对陌生的环境、没遇到过的情况时,也会不知所措。现在的智能汽车也一样,软硬件性能提升,但汽车遇到 corner case 时,还是只能用打补丁的方式标记下来,在下次遇到同样问题时就知道怎么解决了。至于这次怎么办?还是交给驾驶员处理吧。 这就意味着,真正让驾驶员脱手的自动驾驶,需要海量的测试,尽可能经历过所有真实道路的场景,把 corner case 的占比降到 0.1%,0.01%,甚至更小。 自动驾驶巨头 Waymo 截至 2020 年 9 月,已经自动驾驶行驶了 1000 万公里,这个距离足够从地球到月球往返个 10 多次。然而就算是这么长的测试距离下,依然出现过 18 次事故,还有 29 次人为干涉,以避免车辆碰撞的情况发生。上个月华为展示的脱手自动驾驶测试惊艳了很多人,这背后有华为硬核技术的支持,也离不开高精地图和同一路段前期大量的测试。 高精地图海量数据的采集、每分钟甚至每秒钟动态数据的更新频率,实际道路反复测试需要消耗的时间和成本,这些也都是自动驾驶前进路上的深坑。 所以,尽管上海车展上已经有品牌喊出了「L4 级自动驾驶量产车「 的口号,而实际上,行业里的绝大多数企业,依然在深耕 L2+、L2++级自动驾驶,在瞄准停车场、高速公路等特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功能,」 脱手「 这个看似简单的目标,依然让各家头疼。 所谓的 L4 甚至 L5 级自动驾驶,离我们还很远。 座舱的功能那么多,真的有用么? 不只是自动驾驶,看起来对安全” 无伤大雅” 的智能座舱也一样。 与自动驾驶相比,智能座舱的概念更「 年轻」,也正因为「 年轻」,智能座舱还在面临探索的阶段。在座舱里能看到各种尝试、甚至能看到手机软件的影子。 这其中有很多功能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比如智能语音交互,解放眼睛的盲操功能,空调、座椅的调节等等,都让座舱比以前更舒服。但也有很多功能,显得有点「 鸡肋」,比如很多需要长时间注视屏幕的功能。 目前,自动驾驶没有完全解放人类的阶段,我们开车时的行为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双手要握着方向盘,双眼要时刻关注路况。在这种情况下,看视频、打游戏、购物、点外卖……恐怕只能在停车时被偶尔用到。 而在完全自动驾驶还没实现的阶段,如果车企把花哨的功能作为智能座舱的卖点,就陷入了新一轮的内卷之中:比谁的功能更花哨,更能吸引眼球,而不是谁的功能更实用。 除了花哨的功能,座舱内的生态也是目前很多车企的卖点。SOA 平台,车辆与手机、智能家居互联等等,吸引着渴望让汽车智能起来的用户。不过,就像初代的 iphone 系统,因为不支持 3G 网络、没有应用商店和大量适配的 app,被用户吐槽难用。 现在汽车的智能化平台虽然已经搭好,但是生态还处在「 各自为战」 的阶段,可选择功能并不多,而车与万物互联的功能也更依赖智能手机、智能基础设施的普及,这些都使得座舱的智能化,远没有想象中丰富多彩。 最后 看到这里,你也许觉得全篇都在唱衰智能汽车,太保守了。 「 这还是极客汽车么?说好的极客精神呢?」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期待汽车的变革和智能汽车的实现,也渴望用自己的声音跟随、推动技术的发展。正因如此,在智能汽车诞生之初,我们抱着包容、鼓励的态度拥抱这个新生事物;而当智能汽车驶入高速发展期,当企业、厂商甚至公众都对智能汽车开始「 上头” 时,我们更希望泼盆冷水,给智能汽车降降温。 … 继续阅读
5000 人一起「敞开跑」,2021 长城汽车智慧工厂马拉松活力开跑。
5 月 16 日上午 8 时,保定市大王店科技产业园区的阴雨连绵依然不能阻挡 5000 名选手的热血沸腾,随着发令枪的响声,以「 敞开跑」 为主题的长城汽车智慧工厂马拉松正式开。跑友们齐聚长城汽车工厂,这不仅是 一场运动盛宴,同时也是长城汽车硬实力的展现。 本次马拉松实现了三大赛事升级,一是赛事规格,由半马升级为全马,并由自办赛事升级为中田协认证赛事,参赛人数升至 5000 人;二是服务升级,从赛事补给到医疗防疫,从赛场互动到赛后体验,人性化服务贯穿始终;三是机器人服务,以多项行业领先的智能科技为跑友打造 360°沉浸式全新体验。 大赛共设置全马、半马、健康跑、家庭跑四大组别,赛道穿行长城汽车徐水智慧工厂总装、冲压、焊装三大车间及高环试验场,选手在不停奔跑中尽情领略长城汽车工厂赛道的智慧魅力。上午 11 时,河北籍选手孙晓阳率先冲破终点线,以 2 时 23 分 34 秒的成绩取得男子马拉松冠军,女子组冠军被江苏籍选手朱晓琳以 2 小时 46 分 14 秒的成绩摘得。半程马拉松男子组、女子组第一则分别由叶尔兰·达吾列提、宋璇获得。 大咖 跑 团各显身手 科技赛道活力四射 作为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跑进工厂的马拉松,本次赛事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马拉松选手的广泛参与。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带领 100 多人高管跑团齐下赛道,并和跑友们频频互动;专业跑团火力全开,人人分秒必争,只为跑出个人最好成绩,赛场上的拼搏身姿也点燃了赛道外的热情,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欢呼。 赛事独有的高环+车间赛道为跑友们提供了难得一见的跑马场景,带来独一无二的跑马体验。此次赛道设在徐水工厂,这里是长城汽车旗下明星车型诞生地。高大灵活的机械臂,全自动的生产线,充分展示出长城汽车工业技术与制造实力,让众多选手与跑友们亲身感受到中国智造的无穷魅力。 除了领略长城汽车智慧工厂的高端科技外,奔跑在时速可达 290 公里的高环赛道,也让无数跑友们大呼过瘾! 网红潮车齐上阵 引领赛道智先锋 本次马拉松在 2019 智慧工厂半程马拉松的基础上,实现了三大品质升级,不但赛事规格与服务水准全面提升,更首创机器人赛事服务,创新的将长城汽车旗下多款明星车型、网红车型用于赛事配套服务,让长城汽车领先科技走上赛道,为选手们带来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与智慧新潮的跑马体验。 本次赛事首创智能先导车服务,由 WEY「 摩卡」 担任领航员,以非凡的智慧之姿,引领众多选手与跑友们超越自我,稳步向前。赛事同样首创智能配速服务,由哈弗赤兔化身赛道配速员,陪同众多选手与跑友们跑出好成绩,成为赛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赛道配速员哈弗赤兔 除了两大明星车型的加持,本次智慧工厂马拉松还首创赛道智能移动补给舱,以及智能物流板车服务,解决了马拉松赛道上补给站拥挤一大难题。更有萌感十足的赛事跟随机器人「 小汤圆」,实时提供贴身服务,让选手在赛道上也能享受五星管家式的优质服务。 潮玩跨界嗨出圈 打造行业新标杆 赛事现场,时尚多元的赛事潮玩特色,新颖有趣的赛道互动设置,也为广大跑友带来一场全民同嗨的马拉松新体验。 多款新车以百变造型玩转赛场内外。哈弗初恋领衔初恋青春啦啦队为选手现场呐喊助威;哈弗大狗化身赛道萌宠,以萌力十足的造型、元气满满的口号为选手陪跑加油;哈弗 H6 以 SUV 销冠之姿圈粉无数,「H6 冠军荣耀领奖台」 吸引跑友纷纷打卡留念。 摩卡则为赛事打造一股清新的小资情调,让跑友们放松心情,在咖啡驿站享受休闲时刻。长城炮,不但在赛场建起装甲后勤营,为跑友提供硬核补给品,更是打造了野战体验营,一展跑友赛道外的英姿风采。硬派潮范的坦克 300,将后备厢打造为潮流集市,还有各种时尚多元的文创潮品,嗨爆马拉松赛场! 2021 智慧工厂马拉松的举办,源自长城汽车「 每天进步一点点」 的企业精神与马拉松精神的高度契合。历经三十余载,长城汽车的发展也正如一场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的马拉松,生动诠释着创新、年轻、有活力的精神文化理念。未来,长城汽车将继续笃行创新变革,与广大用户携手前行,不断向中国汽车品牌新高度发起挑战。
威兰达高性能版:小孩子才做选择题,省油和动力,我全都要。
丰田作为汽车制造龙头企业,在燃油车时代依靠广汽丰田汉兰达、凯美瑞等车型被国内消费者贴上了保值、耐用的标签。随着电气化时代的到来,其混合动力技术带来出色的经济性,得到了消费者的心口相传,但广汽丰田并不满足于此,于是进行再次升级,将性能属性融入产品之中,带来了威兰达高性能版。 基于 PHEV 平台的高性能 SUV,威兰达高性能版搭载丰田 PHEV 插电混合双擎动力科技,采用 2.5L 直列四缸发动机,匹配新一代 E-CVT 电子无级变速箱,这套强动力低油耗的动力总成配合新开发的三元锂离子动力蓄电池,最高可达 306 马力,同时达到了零百公里加速 6.6 秒的成绩,作为一款 SUV 车型的威兰达高性能版依靠着丰田电气化时代的最新技术做出了优异的数据。 在汽车日常使用场景中,性能表现与燃油经济性就像是天平的两端,大量的动力释放必然提升油耗,消费者在进行选购的时候,多半是要在二者之间抉择出一个轻重。而丰田通过在技术上的创新,将这个天平调整为「 平衡状态」,并且希望将两端同时向上发展。 虽说是 phev 车型,威兰达高性能版将插电技术与混动技术合二为一,在日常通勤时,EV 纯电动驾驶模式可以提供 95km 的续航里程。当需要距离过远,蓄电池电量低时,威兰达高性能版能够自动切换 HEV 混动驾驶模式。当充满电后,续航里程可以达到 1152km,官方给出了惊人的 1.1L 每百公里的综合油耗。这样的成绩使得威兰达高性能版跨出了城市新能源 SUV 这一领域,出色的燃油经济性和续航能力让威兰达高性能版也可以实现远距离通行。 威兰达高性能版配备了丰田当下的最新技术,E-FOUR 电子四驱系统能够实现前后动力独立输出,依靠混动系统为前轮提供动力输出,后轮则依靠电动机进行动力输出。在达到四轮驱动的同时减去了传动轴连接前后动力,避免了动力损耗。也正因如此,威兰达高性能版可以不受限制地提高后轮动力的输出,E-FOUR 电子四驱系统在保证经济性的同时做到对于高动力需求的提供。 在威兰达高性能版的整体外观上与普通版威兰达没有明显的差异,更多是在细节上进行了修改,例如竖条日间行车灯、网状前格栅、轮毂样式等,但那些泛着蓝色的标识和特有的红色车身足以让人轻松辨别出其是威兰达高性能版。 在车内配置上,顶配版车型的 12.3 英寸的全液晶仪表配合智能化中控屏幕营造出了一个略带科技感的座舱,威兰达高性能版整车内饰布局相较于普通版本区别不大,仅在细节上通过大量红色手缝线和抬头显示来彰显其高性能版本的身份。 虽说作为高性能版本,其由内而外都没能为消费者带来足具效果的夸张视觉体现,但这并不影响威兰达高性能版对于配置的提升,除了动力配置,威兰达高性能版配备了 220V、负载功率 1500W 的外部供电、后备厢感应、前后排座椅和方向盘加热等等。 电气化转型自然离不开科技智能,威兰达标配全新一代 Toyota Safety Sense 智行安全,在达到 L2 级别辅助驾驶的同时达到远光灯自调节以及主动刹车等功能,配合车内语音交互,通过 OTA 在线升级,丰田希望能够达到安全,合理的智能化出行。 伴随威兰达高性能版车型的加入,整个威兰达家族产品阵列扩充至 15 款,由 2.0L 自然吸气、2.5L 双擎混动、2.5L 插电式双擎混动 3 种动力总成组合,依靠多元化的产品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作为家族高性能代表,威兰达高性能版售价 25.88 万元起,在高配售价 29.98 万元,将动力与经济性能结合,对于驾驶性能正有所需消费者来说,或许这就是真香的选择。 作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汽车产品多元化的发展让消费者拥有了更多选择,虽说威兰达是广汽丰田产品多元化发展的结晶,但威兰达高性能版并没有像他的名字一样做出 「 唬人」 的视觉效果,在这辆车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丰田的「 内涵」。作为丰田加速最快的国产车,技术和配置的武装加上油耗和动力的精彩表现已经令其超越了家用 SUV 的定义。
开上了这台第五代途胜 L,我感受到的是现代的用心和诚意。
16 年前途胜进入中国市场时,当时消费者将是否皮实耐用作为衡量一辆好车的标准,正巧那时的首都北京在筹办着奥运会,大批量的北京现代伊兰特被引入出租车市场,随着越来越多出租车的投放,得到普及的现代品牌顺理成章地贴上了实用的标签,卖进了千家万户。 但是随着全球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国内经济的大步提升,皮实耐用逐渐不能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国人对于个性化、舒适性以及豪华配置的需求愈发提高,而北京现代在这汽车工业快速更新迭代加上先进技术不断产出的重要节点,选择了保守求稳的战略,因此,作为一度爆款的北京现代逐渐变得黯然失色,皮实耐用可靠性高的特点也沦为了消费者眼里的中规中矩…… 科技到动力,满满的都是诚意 在第五代途胜 L 的驾驶舱内,环绕式座舱加上 10.4 寸中控屏配合 7.8 寸开放式仪表令整个座舱显得简单又实用,在全民追逐科技时代浪潮的背景下,第五代途胜 L 将大部分车载功能和软件都融入于带有可触控实体按键的竖置中控屏幕之中。 在发展座舱智能化的背景下,「 大屏幕」 成为了汽车制造商们的兵家必争之地,但这并不代表产品仅仅拥有屏幕即可。作为一辆 20 万级别的紧凑型 SUV,我想第五代途胜 L 更应该注重的是消费者在日常使用时的感受,关于中控屏幕实际操作时的稳定性和流畅性等使用感受我认为还是存在可提升空间的。 关于辅助驾驶这一主流配置,第五代途胜 L 上配备了名为「 智心合一」 的驾驶辅助系统,这套 L2 级别自动驾驶能为驾驶员提供车道保持、自动跟车等多项辅助功能,系统开启和距离调整等功能都被整合在方向盘上,便于驾驶者进行操作 。在高速跟车行驶时,第五代途胜 L 出色的表现为驾驶员减轻了负担。 美中不足的是,激活辅助驾驶后进行变道操作,在并线结束后辅助驾驶很难快速识别当前车道继续进行辅助行驶 ,在实际操作时需要驾驶员在变道操作后进行方向修正直至辅助驾驶再次完全接手。 值得一提的是,家族「 老大哥」 帕里斯帝身上所配备的许多现代汽车尖端技术在第五代途胜 L 上得到了技术下沉,例如中控屏上的 BVM 盲区监测显示系统,在进行变道并线时,侧方盲区影响会在中控屏中显示。在汽车行业发展「 新四化」 背景下,北京现代让我们看到了他也在主动寻求变化,实现高端产品中的技术下放的例子不止这一个,关于第五代途胜 L,现代汽车已经展示出其对于中国市场满满的诚意。 动力方面,第五代途胜 L 搭载了 1.5T 发动机配合 CVVD 技术,实现对气门开启时间的合理控制,在相对降低油耗的同时实现动力性能提升。第五代途胜 L 发动机可输出 147kW 的最大功率和 253Nm 的峰值扭矩,这样的动力对于一款紧凑型 SUV 来说动力已经足够充沛。 在实际驾驶中,车辆加速时变速箱积极参与工作,使得 1.5T 发动机持续保持在高动力输出转速区间,中低速行驶时加速感明显,但因为出于经济性能考虑,较小的发动机排量在高速行驶中后段加速能力略显不足。 对于第五代途胜 L 上搭载的干式双离合变速箱,在急加速时的快速降档和通过换挡拨片进行无延迟的快速换挡实在值得称赞,但在低速行驶时略微的顿挫感是多数双离合变速箱无法避免的。作为一款起售价 16.18 万元的紧凑型 SUV 来说,6.0 升每百公里的综合油耗加上充沛的动力,在保证经济性的同时完全能够满足城市日常使用需求。 由内而外的用心 当第一次看到这台第五代途胜 L 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惊讶的, 全新的外观设计语言搭配新颖的颜色带来现代品牌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贯穿尾灯、熏黑车标、隐藏式后雨刷等无一不是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细节。第五代途胜 L 在外观上彻头彻尾的改变似乎也代表着现代品牌为迎合当今汽车市场和主要消费者群体而做出的改变。 第五代途胜 L 以「 感性运动」 设计语言为基础打造外观造型,为营造车身运动感,车身主体线条全部略微隆起,配合着鹰元素灯组造型设计,日行灯与熏黑的中网格栅融为一体。在第五代途胜 L 的外观设计上很难让人联想到这就是多年前那个「 朴实无华」 的途胜,撞色车顶配上棱角分明的线条为充满活力的年轻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在这追求运动和时尚的背后,我看到的是第五代途胜 L 追求时代发展,用心于产品设计的全新面貌。 第五代途胜 L 这一主打性价比和实用的紧凑型城市 SUV,出众的颜值搭配充足的动力已经足够让人心动,心诚意实的第五代途胜 L 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个性的选择。 有意思的是第五代途胜 L 不仅拥有宽敞可空间同时还可实现后排座椅角度调整,这要归功于现代 i-GMP 平台,短前悬长后悬的底盘设计使得第五代途胜 L 在降低重心的同时提高舒适性,2755mm 的轴距带来宽敞的内部空间,在紧凑型 SUV 中很难见到如此宽裕的后排腿部空间,搭配可调节后排座椅靠背使得后排乘车人身体得以伸展,达到更加舒适的坐姿。 结语 自 2005 年上市以来,深受品牌力影响的途胜车型在第五代车型的产品力上迎来了质的飞跃,第五代途胜 L 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打造了一款主打性价比却又富有个性的产品,我们看到了现代品牌向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第五代途胜 L 用 16 至 20 万的售价带来丰富的配置,现代拿出自己的诚意,用心打造了第五代途胜 L,这样的产品已经足以撼动整个紧凑型 SUV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