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入局+Apollo 幕后助力:百度要做智能出行时代的变革者
1 月 11 日,百度正式官宣,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而在此前,百度 Apollo 明确表示要「 用智能化帮助车企造好车」。于是,一个看似「 割裂」 的事情发生了:本是行业技术供应商的百度亲自下场造车了。 虽然大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一定有这样的顾虑: 百度要和整车厂抢饭碗? 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还是来好好聊聊百度 Apollo 和其造车公司的关系,理解百度 Apollo 这样做背后的逻辑。 百度为什么要造车? 首先回答那个问题:百度为什么要造车? 百度从 2013 年开始布局自动驾驶,2017 年正式发布了 Apollo 计划,到现在,在智能化领域拥有 8 年的经验积累。在智能汽车方面,拥有 4 大系列产品:智驾、智舱、智图、智云,称之为「乐高式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成果斐然: Apollo 智舱:与超过 70 家车企 600 款车型展开合作,已实现超过 100 万台的小度车载 OS 前装量产搭载,在 2020 年智能新车市场占比第一; Apollo 高精地图:已蝉联市占率第一名多年,成为本田、广汽、长城、北汽、蔚来、威马等头部车企的选择; Apollo 智驾:已开启大规模量产,与广汽、威马、长城等品牌在 AVP(自主泊车)开展量产合作; 也即是说,技术,百度是有的。但是其志不止于此。百度想要成为智能出行时代的变革者。如何能够更快的推进更先进的技术产品落地,重塑智能汽车产品形态,唯有造车耳。 其实,从百度造车公告中,我们也能看出端倪。百度汽车公司独立于母公司体系,保持自主运营。此外,有消息称,百度在新公司中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这也就意味着百度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将 Apollo 的技术进行下放以及验证。反过来,通过造车,也能让百度进一步增进对于技术以及产品的理解,反哺现有的 Apollo 平台。 用百度自己的话来说,造车「既是人工智能技术的 最佳实践 ,也是在智能出行领域的 重要战略布局 。」百度 Apollo:帮助车厂造好车 另外一个布局,自然就是 Apollo 平台。在平台诞生之初,百度对它定义就是:「Apollo 计划就是自动驾驶的安卓系统,甚至比安卓还更开放、能力更强。所以,它的任务就是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智能汽车」。这里的车企不仅仅包括其他车企,也包括百度自己的汽车公司。 在公告中,百度这样写道:百度将人工智能、Apollo 自动驾驶、小度车载、百度地图等核心技术全面赋能汽车公司,支持其(百度汽车公司)快速成长。也就是说,百度 Apollo 对于所有公司来说,一视同仁。 就像刚刚说到的,造车可以帮助百度实现从技术到产品端到端的闭环,更快的进行技术下放验证,待真正在其他 OEM 客户量产上车时,将会是更成熟好用的技术和解决方案。 至于如何帮助车厂造好车?威马和百度 Apollo 的合作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就在昨天(1 月 25 日)的「WeLab 威马科技开放日」 上,百度威马双方展示了合作双方合作成果:AVP 无人驾驶泊车。这项技术由威马汽车深度联手百度 Apollo 平台研发打造,用户可通过手机一键式完成在无人干预情况下的自动驾驶、躲避障碍物、车位智能搜索和自主泊入、泊出等功能,实现高频停车场景下的无人驾驶能力。 AVP 将在威马全新智能纯电动 SUV W6 上进行搭载,新车将于今年 3 月预售、4 月向消费者交付,这也是国内首款实现特定场景下 L4 级自动驾驶的量产智能电动车型。同时这标志着威马成为第一批进入 L4 级无人驾驶研发领域的先行者。 而在这样的成就背后,百度 Apollo 功不可没。还是以 AVP 这项技术为例,除了在技术上的加持,百度 Apollo 与城市、OEM 及商业地产集团等建立了强大的合作生态。车企不需要一一对接这些资源,即可实现 AVP 的落地。 显然,威马已经从这份合作中尝到了甜头,在其官微一篇文章中发了这样一段话:「 在可预见的未来, 威马与百度的联手不止于一款车和一项技术 ,最强智能盟友将携手探索行业前沿领域,更好融合造车与互联网技术,更快落地科技成果。威马相信,在共同的愿景下,同行,走更远。」 简单总结就是:双方合作愉快,同时合作不会止于现在的一款车一项技术,未来还会有更进一步的合作。这其实就是百度 Apollo 帮助车企造好车的最佳范本。 其实不止是威马,像头部自主品牌车企广汽和长城也和百度 Apollo 就 AVP 量产达成合作。这就是百度 Apollo 平台魔力所在。 对于百度造车与 Apollo 助力车厂,PC 圈其实也有类似的案例。我们知道很多笔记本品牌,比如:苹果、戴尔、华为、华硕、小米……等等,但是常用的电脑操作系统只有两个:Mac OS 和 Windows。我们只谈后者。它的所有者是美国微软,微软将自己的软件授权给其他厂商开发自己的笔记本产品。与此同时,微软也有自己的笔记本产品 Surface。所有搭载 Windows 系统的厂商都相安无事,共同发展。 同理,百度造车和 Apollo 助力车厂,两件事并不冲突,甚至相辅相成,都是百度在智能出行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 全栈自研 or 开放合作? 于是乎,就引出了另一个讨论:自动驾驶,究竟是应该自研?还是与平台型公司合作? 对于众多主机厂们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自研自动驾驶技术,将使车企拥有从地图定位到感知算法,从底层系统到控制策略的全栈自研能力。同时拥有更多的成长性,车企可以掌控完整的研发流程,最快速度实现新技术的下放以及功能迭代,与其他 … 继续阅读
恒大汽车的资本狂欢
+51.67%! 恒大汽车(00708.HK)用一条定向增发引资的新闻,预订了本周一港股涨幅榜的冠军位置。 1 月 24 日晚,恒大汽车(00708.HK)宣布以每股 27.3 港元定向增发 9.52 亿股新股,共引资 260 亿港元。这不仅是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大规模股权融资之一,也让恒大汽车的股价在今日盘中最高涨幅达 67%。截至收盘,恒大汽车暴涨 51.67%,总市值已经达到 3998.32 亿港元。 一辆车还没造出来的恒大汽车,市值已经逼近老牌车企宝马,更是恒大集团原本的核心业务——恒大地产市值的 2 倍。这资本的疯狂,不禁让人感叹。 属于电动车的资本狂欢 何止是恒大汽车,放眼望去,近一年的电动车市场,疯狂似乎是常态。 2020 年,在全球汽车总销量下滑 1/5 的情况下,电动汽车销量暴增 43%,其中 41%来自中国市场的贡献。电动汽车销量的暴增,伴随着的,是电动车企业股价的飙升。 作为目前仅占全球汽车市场 1%的特斯拉,市值已经是丰田、大众、通用、现代、宝马等公司的总和,一度将埃隆·马斯克推上世界首富的宝座; 国内造车新势力蔚来的股价也是从 1.19 美元涨至 57 美元,涨幅超过 47 倍,市值达到 968 亿美元。 …… 就像《新能源智能汽车估值过高是泡沫吗?》文中讲到,目前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越来越前置,资本对未来科技前景的憧憬远比实体产品更让人期待。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下,估值泡沫必然存在,然而风险伴随着机遇,人们对电动汽车的投资情绪也空前高涨。 或许是投资人疯了? 这轮股价暴增的导火索,就是恒大新一轮的融资。查看一下这次参与增发的投资者名单,成宇控股有限公司、上宇有限公司、和益荣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翠林集团、陈凯韵(甘比)、刘明辉,几乎都算是恒大的老朋友了。而半年前,恒大就有过一轮融资,当时腾讯、滴滴、红杉资本等投资大佬注资 40 亿美元。还没有造出汽车的恒大,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投资? 投资人疯了么? 看看目前的投资市场,似乎能找到点苗头。 2020 年在全球已经影响下,各领域经济严重受挫。同时,2020 年全球主要八大经济体共新增了 14 万亿美元货币,约合人民币近 100 万亿。在全球实体经济萎靡和金融「大放水」的背景下,寻找投资渠道的热钱们也是非常着急。 更何况许老板的「 朋友圈」,可以说最不缺的就是钱。 在这波投资浪潮中,新能源汽车无疑是大热门,也是二级市场疯狂追逐的对象。这样看来,资本们在恒大还没造出车时投资,似乎也不算疯狂。 至于「众人拾柴」之后,恒大汽车是否会继续「火焰高涨」,还需要时间来给我们答案。 恒大的疯狂? 自从 2018 年开始跨界造车,恒大就开启疯狂的「买买买模式」: 2019 年 1 月,恒大收购了 NEVS(国能)51%股份,拿到了造车资质和整车生产的能力;随后陆续收购了动力电池企业上海卡耐新能源、瑞典超跑柯尼塞格母公司、电机行业巨头荷兰 e-Traction 公司和英国 Protean 公司;注资广汇集团获得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渠道…… 恒大斥资近 300 亿,欲买下整个汽车产业链,这是疯了么? 目前恒大的核心业务有两个——地产和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相比,作为恒大的传统核心业务,地产行业似乎尽显疲态。2020 年末,监管部门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表示将密切监控银行对房地产的融资,住房市场「去杠杆」的趋势无疑给房地产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而与房地产相反,目前政策对电动汽车行业青睐有加。不只是新能源补贴,各地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入驻也是开放怀抱,税收优惠、资金支持、建厂批地,甚至「 拎包入住」…… 对于恒大来说,通过涉足汽车领域,获得更多的资本青睐、更优惠的政策、更联动的商业模式创新等等,汽车业务给恒大能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 这样看来,恒大推进汽车领域的投资,颇有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的意思。 造车,并没有那么简单 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变革,造车的门槛看似在逐渐降低,特别是造车新势力们纷纷量产崛起后,似乎给大家一种造车「so easy」 的感觉。然而,造车并没有那么简单。 无论是特斯拉,还是蔚来、理想、小鹏,都曾传出过资金链断裂风险的传闻。而且想要在产品上有创新和体验上的突破,更多要依赖于自研的核心技术,这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恒大汽车作为一个跨界的新入局者,除了要解决造车的技术问题,也同样面对资金的挑战。恒大和它豪横的「 朋友圈」 能否保证现金流的稳定、能否搭建起强有力的人才团队、能否做出好的产品体验、能否做起有调性的品牌… 这些都是恒大汽车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前提是在资本狂欢之后,恒大汽车可以踏踏实实去做产品和服务。 最后 从宣布造车开始,恒大「 高举高打」 的风格就吸引了不少火力。毕竟在高度工业化和集成化的汽车行业,稳扎稳打似乎是大家更熟悉的风格,恒大这个新入局者似乎有些「 不按套路出牌」,这样的做法,似乎在媒体和舆论形成了一种所谓的「 恒大原罪论」。 不过恒大汽车是否太疯狂,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毕竟此前恒大宣布了恒驰 1 即将在年内量产,我们还需拭目以待。其实资本狂欢背后的操盘者从来不慌,也希望投资人可以更加理性,价值投资更加考验人性和信念。 哦对,最后还有一句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