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Bot 融资 600 万美元:OBD 创业团队的「一念生死」?

· Jan 26, 2015 333

不得不说,有的时候一款产品确实能够救活一家公司。 比如 AutoBot。这家公司曾经做了号称「 史上最美」 的 OBD 产品,但是过高的售价影响了销量。在腾讯、元征、博泰这些厂商纷纷推出个人 OBD 设备的时候,它的生存空间看上去小而又小。同时,过去的这一年人们对 OBD 产品也从热捧转为质疑。因为这些主观和客观因素,我非常担心 AutoBot 在 OBD 市场的前景。 后来,他们推出了低价版的 AutoBot mini。低到什么程度?众筹价格只有 99 元。原来一台 AutoBot 的价格,可以买 5 台 mini 版。外观方面,「 史上最美」 变成了「 史上最小」,但是销量却成倍上升,在众筹平台预订量已经过万。 上周五,AutoBot 的 Fendi 告诉我,他们刚刚拿到了一笔融资。我追问数额,但是她说「 周一见」(我又不是陈赫)。于是今天满怀期待的等她的邮件,结果,融资额还是震了我一下:600 万美元。目前 AutoBot 估值 1.5 亿人民币。 推出低价版的 AutoBot mini,现在看来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因为靠着那款售价将近 500 块的 AutoBot,是无论如何拿不到这笔钱的。由 OBD 引发的想象空间,还是得靠用户量作为保证。 我不清楚 AutoBot 做了多少思想斗争,才下决心做低价产品。99 的价格意味着 AutoBot mini 的单个利润会很低,如果说之前 400 多块的 AutoBot 可以不靠走量生存,那这个 99 块的 AutoBot mini 就必须要有足够的量才能得到利润,同时,出货量大,工厂才有耐心陪着一起玩,因为对于工厂来说,单品利润会更低。 这相当于拿 OBD 的市场前景做了一个赌博,做还是不做?如果 99 块钱的 OBD 设备都没人买账,那 AutoBot 团队就可以改行了,同时也意味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OBD 智能硬件或许真的不是一个好生意。 从目前来看,AutoBot 算是暂时赌赢了。这证明了两件事,第一,OBD 不是刚需,但如果价格足够低,还是有人愿意买来玩玩。第二,资本市场并没有停止对于 OBD 的遐想。 遐想是什么? 具体到 AutoBot 来说。首先,AutoBot mini 的硬件销量会有很大上升的空间。据我的了解,他们今年给深圳供应商下的订单会是一个比较大的量级,这说明在众筹平台的表现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 然后是玩法。AutoBot mini 里面会集成 iBeacon 功能,同时会通过 App 向车主提供基于 O2O 的服务,比如,根据本车状况提供的保养信息和提醒,附近的 4s 店和维修保养店铺的查看,保养费用的详细提示和清单。 同时,Fendi 告诉我,他们将会在 2015 年年中发布的新产品上做出更多硬件层面的整合和先进技术的探索,包括类 Mobileye 的自动防撞预警,OBD、GPS 导航记录等等。 这句话基本表明了他们将会做更多形式的车载智能硬件,而不仅仅局限于 OBD 本身。 手握 600 万美元,对于一个做汽车智能硬件的团队来说,确实可以在生产线、产品形态、商业模式上获得更多的掌控能力,并且有能力去规划更多的产品。同时,这一笔融资或许也能给同样想用 OBD 产品切入车联网的团队一些信心,前提是他们真的懂车,而不只是仅仅觊觎车联网的巨大市场潜力。 AutoBot 想做的是品牌,而不是 OBD 产品。在几个大公司的包围之下突围成功,对他们来说确实很不容易,现在腰板硬了,也确实有了向「 品牌」 发展的底气。 GeekCar 看着这个团队从第一款产品做起,直到现在获得 A 轮融资, 真心替他们感到高兴。这比元征、博泰或者腾讯在 OBD 上获得成功更具有代表意义,这说明小的互联网创业团队并不是不能成功,关键是思路要对,产品要对。 不过,对于 AutoBot 来说,仍然任重道远,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看好 OBD 的发展前景,AutoBot mini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只是个「 敲门砖」。  

不只是头盔,还是导航仪、HUD——Skully AR-1 智能摩托车头盔

· Jan 26, 2015

什么是【酷玩儿】: 当我们想让交通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无法仅仅寄希望于庞大的汽车公司。Geek 精神从来不是坐等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所以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比如,在这里给你推荐有趣的、好玩的、任何和交通有关的产品。 免责声明:看完之后心里长草、钱包变空,我们概不负责。 扯闲篇: 几乎所有人都跟我说,摩托车有多危险,谁谁谁骑摩托出事死的老惨了。似乎摩托车天生就是带血的,他们危险、狂躁、野蛮,无法靠近,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我承认我被吓到了,一度胆怯。但是作为男人,天生的雄性激素指引我一次又一次的被这「 危险」 的交通工具吸引。哈雷代表的霸气,GP 跑车代表的挑战极限,休旅车表达的享乐主义,Vespa 体现的浪漫,似乎也只有摩托,能把雄性的全部性格表达的如此完美。摩托是一种毒,他对于车主的意义已经远大于两个轮子和一个发动机的价值。就像一位摩托车爱好者说的那样:「 汽车是一种交通工具,而摩托,是我的生活方式。」 每次说到关于摩托的一切,我都会自然不自然的怀着崇敬之心。就像我对 Geek 的感觉一样,感谢上帝,有一个 Geek 喜欢摩托车,所以他们为骑行者创造了一款头盔。 酷玩儿: Skully 公司创始人兼 CEO Marcus Weller 设计了一款 Skully AR-1 摩托头盔,这款头盔的出现会让驾驶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旅途,而不是一种安全负担。 这款头盔拥有的几项别技术,甚至可以甩一般智能头盔好几条街,感觉就像用锛凿斧锯和钢铁侠对殴。 Synapse(神经突触)系统——Skully AR-1 摩托头盔的 HUD 抬头显示信息整合自头盔内部的传感器、微处理器以及摄像头,另外附带分段行进式导航功能,能够在距离车手约 3 米远的位置播报建议路线。这些转向图标只会在你需要的时候才出现,当你不需要时会自动消失。 自动无级变焦显示技术——无论车手用什么角度来看,头盔上显示的地图都是清晰的,不会因为对焦而转移注意力。而且画面是在透明的远处漂浮显示。通过独有的光学技术,显示效果可以始终处于眼睛焦点,无论你往哪儿看,都可以瞬间读懂 HUD 的内容。 后视系统——AR-1 的后视摄像头是实时无死角全景式捕捉的,拍摄的影像就显示在抬头信息的正下方,不会分散你的注意力,可以确保驾驶者将注意力放在路面的行驶车辆上。当然,你可以根据不同的骑行姿势以数字方式调整使用 Skully 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摄像角度。另外,摄像头的可视角度超宽,超高挑,这意味着你可以看到你身边的一切。 作为头盔,防水能力也很重要,Skully AR-1 具有高度耐候性。电子装置被密封起来,并使用特殊的涂层和注射模制箱的保持元件进行保护。至于电池,你也不用担心,电池的设计续航能力是 9 小时,可以使用 Micro-USB 线来给它充电。 当然了,语音控制,查看信息,蓝牙电话这种「 低科技」 对于它来说肯定没问题。 如果对以上描述没有概念,那就勇敢的点下面的视频看看吧: 有话说: 问「 你还要不顾危险地摩托下去?」 答:「 我很清楚自己的担负,我会尽可能规避危险,我会对你们尽责!但离开了摩托,我将觉得自己一无所有!」——致每一个摩托车手! 怎么买: 这款头盔已经准备开始预订了!早期的预购价格是 $1,399,实际定价为$1,499。并且将在 2015 年 5 月出货。

车轮社区做线下活动的背后,是平台野心?

· Jan 26, 2015

周六下午,本着周末也要好好写稿的心情,我参加了车轮互联举办的线下「 车友见面会」。这是车轮所谓的「 百城见面会」 的北京站,车轮 App 上的直播贴同步直播,其中穿插了各种互动与抽奖环节。当然,以我连唐的试驾都抽不上的人品来说,这肯定跟我没多大关系了。 其实这个线下聚会主要说了这么几件事: 最主要的就是组织百万车主自驾回家,是这么回事:车轮将联合 100 个 App(暂时还没那么多),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给春节自驾回家的车主在路途中的各大城市提供必要的帮助。活动属于公益性质,相同路线的车主可以组成小分队,沿途城市的负责人则组织提供各种必须资源。车轮会提供 100 吨汽油和保险等免费福利发放给车主。 还有一件事,比这个自驾回家要重要得多:车轮将转型向平台化发展。车轮将目前这种互联网 O2O 思维称为 2.0 时代,将自己想要做的整合平台称为 3.0 时代。车轮互联将在今年推出一款新的 App,叫做车主福利大全。目的是想要在现有基础上,接入第三方服务,把车主周边与车相关的服务进行整合。乍一看你可能会觉得这没什么新奇的,甚至觉得这名字好土,不就是汽车行业的团购网站么。其实,这件事的关键在于车轮想要建立的是一个服务平台,将所有与汽车服务相关行业都纳入这个范围。 从初期的工具到如今的社区再到未来的平台,这就是车轮的发展路线图。如今,已经走到了由二至三的关键节点。 其实不难看出,车轮组织的百万车主互助回家,与其说是一个公益性质的活动,不如说是车轮想借这个活动,将自己的用户群体更加壮大与稳固。有了一群忠实的用户,社区向平台的转化才能够更加顺畅。 我们甚至能够感觉到,车轮的目标并不只是汽车服务相关的市场。在现场,创始人吴峰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当我们的用户达到一亿之后,我想我们也有资本去跟汽车厂商去谈一谈了。大家听出来了吧,他的目标是整个汽车市场,从销售这一环开始,直到车辆退休,基本上一辆车的整个寿命周期,车轮都想参与。毕竟,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腰板才能就硬的起来,说话也会更有底气。 不过,现阶段车轮更多的还是以社区的形态存在。那么,用户为什么选择车轮而不是其他的传统汽车论坛?在吴峰看来,在移动互联网阶段,车轮的产品形态更符合用户碎片化的使用习惯,用户可以获得相比传统汽车网站论坛更加好的使用体验。不管是内容形式还是互动性,他们的存在感都会得到提升。 对于曾经玩爱卡论坛的吴峰来说,他对于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应该看得很清楚, 也更知道该怎么把移动端社区做好。同时,不能否认的是,车轮现在的确拥有非常庞大的用户基数,但是这些是否可以支撑他们向平台转型? 或许这也正是这个「 百城见面会」 的用意所在——借线下活动增强用户的粘性。这样往下走的时候,步子才能迈得更大更稳。

宝马、大众将联手打造电动车充电网络

· Jan 26, 2015 333

特斯拉正在如火如荼地建立充电网络,特斯拉车主已经可以在美国横贯东西、在中国也已经可以进行一些特定的长途城市之间的旅途,如北京到上海、北京到深圳,甚至是可以到达西宁、达到拉萨。然而对于其他品牌的电动车车主来说,来一趟稍微远一点的旅程目前来看完全是个奢侈的想法。最近汽车之家的电动车队京沪行就因摆设般的充电站而首站告吹。 对这些品牌来说,没有像特斯拉那样的大规模充电网络,电动车远距离旅行的问题怎么破呢?好消息来了:最近宝马和大众汽车准备联手建立可以面向任何厂商电动车的充电网络。 在不久的将来,宝马和大众会建立打通美国东西海岸的一个快速充电网络。这个充电网络将会面向所有品牌的电动汽车,只要它的充电接口满足 SAE J1772 或者 CHAdeMO 标准。有了这样的充电网络之后,i3 和 E-Golf 这样只有 100 多公里续航里程的电动车就可以考虑长途跋涉了。 宝马和大众联合筹划的充电网络,在未来将会交给 ChargePoint 这家美国最大的充电服务提供商来具体建设和管理运行。目前 ChargePoint 在美国已经有大约 20000 个充电站。充电网络未来的定价会有一定的浮动,但是大约是平均 50 美分一千瓦时的标准。 在东部区域,充电网络可以使电动车沿着 95 号公路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在西部,可以驾驶电动车从波特兰到达圣迭戈。充电站会提供 50kW 的快充(30 分钟充满 80%),以及 24kW 的慢充。目前 ChargePoint 的 CEO Pasquale Romano 透露,规划中每隔 90 公里就要设立充电站,并且每个充电站能够同时接纳 2 辆或以上的电动车充电,以后还会扩建。第一座这样的充电站已经在圣迭戈建好,今年底将会有多于 100 个的充电站建成。 宝马和大众为什么不像特斯拉那样各自为政建设自己的充电网络呢?究其原因,这可以使自己用同样的预算拥有成倍的充电网络,提供更大范围的充电服务。 宝马和大众筹划的充电网络为什么如此开放包容?那是因为在现阶段,对于电动汽车生产厂商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把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普及工作做好,这样在有利于扩大整体市场的规模,使得自己的电动汽车能够迅速在市场中发展。(编译自 w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