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CEO 说,短时间之内自动驾驶汽车还无法取代人类驾驶员
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逐渐火热,一些关于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取代人类驾驶员的言论也越来越多。只不过,最近 Uber CEO Travis Kalanick 却给这些言论泼了一盆冷水。 他在旧金山举办的一个会议上说,自从自动驾驶汽车诞生以来,许多经济学家就为此感到担心,他们害怕自动驾驶汽车将会夺走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只不过,Travis Kalanick 认为,自动驾驶汽车短时间之内依然还无法取代人类驾驶员,经济学家们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今年 8 月份,Uber 收购了自动驾驶卡车公司 otto 并与沃尔沃达成了结盟,随后 otto 的自动驾驶卡车在美国高速公路上进行了上路测试。针对自动驾驶卡车的运营问题,Travis Kalanick 也在会议上做出了解释。他认为,短期之内,自动驾驶卡车不会正式开始运营。此外,自动驾驶卡车的行驶环境也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只能在一些特定公路上行驶。 未来,即便是自动驾驶卡车可以上路,可能也需要配备一名人类驾驶员在一旁看管。如今,在事故责任划分、后勤保障以及市场监管等方面,依然没有完善的解决方案。因此,距离自动驾驶汽车的正式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现阶段,Uber 已经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开始了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工作。此外,Uber 还从卡内基梅隆大学招募了大量的机器人专家,并且建立了一座研发中心。Travis Kalanick 在会议上亲自证实,Uber 的地图数据收集车辆也已经在旧金山地区开始上路工作。 谈到 Uber 的商业模式时,Travis Kalanick 说,未来 10 到 15 年,Uber 很有可能会采用混编车队的运营模式。这也就意味着,自动驾驶汽车将与人类驾驶的传统汽车共同组成 Uber 的运营车队。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Uber 自动驾驶出租车终于要上路了,背后都经历了什么?
在自动驾驶这件事上,各种收购、投资和合作的新闻已经让人有点应接不暇了。 关于 Uber,这家公司的上一个大新闻还是 Uber 中国被滴滴收购。其实有各种证据表明,Uber 也正在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并且切入点是相对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 如今,Uber 终于宣布与沃尔沃达成合作,将在美国匹兹堡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提供服务的车型是沃尔沃 XC90,其实这也意味着 Uber 和沃尔沃早就有实质性的合作了。 坐自动驾驶出租车得「 靠运气」 Uber 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计划在下个月上线,服务范围是匹兹堡市区。 选址匹兹堡,主要是因为这里是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部门的所在地,当年 Uber CEO 曾亲自来这里挖人。今年年初,Uber 宣布要在匹兹堡建造自动驾驶测试场,并设立一个研发中心。总之,匹兹堡对于 Uber 来说就是自动驾驶大本营。 了解完当地背景后,来看看这次合作细节。 Uber 和沃尔沃合作改装的 XC90,配备了激光雷达、摄像头、GPS 等一系列传感器。为了保证绝对的安全,Uber 在车内安排了两名工程师,一名工程师坐在驾驶位,双手还是会放在方向盘上「 假装」 在开车,另一名工程师坐在副驾驶,用笔记本电脑对车辆进行监控。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用户都有机会坐到这款车。Uber 会「 随机」 挑选叫车的用户,然后把自动驾驶版的 XC90 派过去,免费送你到目的地。在后座有一个平板,可以让乘客弄明白一切是怎么回事。 Uber 不建议大家上车后和工程师交流,因为这样可以营造出「 无人驾驶汽车」 的氛围。按照 Uber 的风格,或许这是为了保密,怕工程师走漏了风声… 在未来几个月,双方会逐渐扩大车队规模,在年底争取达到 100 辆车。Uber 和沃尔沃的最终目标,是在 2021 年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双方还签署了一份合同,将会共同投资 3 亿美元用于研发工作。(但是未公布投资比例)Uber 的自动驾驶之路 一家专车公司,怎么就做着做着就成了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其实,做自动驾驶完全可以看做是 Uber 早期的计划,专车服务只是他们的一部分。 在 2014 年末,Uber 创始人 Travis Kalanick 特地飞了一趟匹兹堡,就是为了招募自动驾驶技术专家。 当时,John Bares 是一个在卡耐基梅隆大学国家机器人工程中心工作了 13 年的资深工程师。在拒绝了 Kalanick 三次的邀请后,他终于被 Kalanick 说服,加入 Uber。 在 2016 年初,Uber 总共招募到了上百名工程师、机器人专家,还有一些汽车机械师。今年 2 月,Uber 宣布在匹兹堡设立自动驾驶测试基地,还要建立研发中心。当时他们的目标很明确:以最快的速度,把 Uber 公司下的 100 万名司机替换为机器人。 对于这个看似疯狂的计划,Kalanick 是这么说的:「 我们就是为了商用,这不仅是和科学有关的事。」 2016 年 7 月,Uber 收购 Otto,后者是一家为卡车提供自动驾驶「 改装包」 的公司,有 91 名员工。根据知情人透露,为了收购 Otto 公司,Uber 花了 6.8 亿美金,并且未来 Uber 的自动驾驶卡车业务的利润要给 Otto 的员工们分 20%。 2016 年 8 月初,有外媒报道 Uber 计划投资 5 亿美金,用于建立全球范围内的自有地图服务。长远来看,高精地图对无人驾驶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搞定地图这件事,Uber 曾收购地图软件公司 deCarta、购买微软的绘图技术、和 DigitalGlobe 签署高分辨率地图使用协议。 随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Uber 又和沃尔沃勾搭上了。这起合作达成的原因很简单:Uber 没有造车的基础,等不及从零开始造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所以 Uber 选择了沃尔沃。 沃尔沃同样是一家热衷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公司,和 Uber 合作后,可以加速他们的自动驾驶技术落地。有意思的是,去年 10 月沃尔沃还说要在「2020 年」 推出自动驾驶汽车,和 Uber 合作后,这个时间点变成了「2021 年」。 在这个技术待发展,法规不完善,目标都很清晰的阶段,其实「 站队」 已经开始了,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的合作。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 继续阅读
测绘全球地图很麻烦,但 Uber 为什么还是这么义无反顾?
昨天注定是被 Uber 刷屏的日子。 如果你已经被滴滴和 Uber 是否要合并的消息搞得有点疲劳,我们来看点别的。还是关于 Uber,不过这件事和中国、滴滴可能没太大关系。 有外媒报道,Uber 计划投资 5 亿美金,用于建立全球范围内的自有地图服务。目前,他们已经开始在墨西哥进行地图采集测绘的工作。Uber 副总裁布赖恩·麦克伦登(Brian McClendon)表示这个计划最终将扩展至全球各地,尤其是 Uber 运营的 450 个核心业务城市。 显然,测绘全球地图听起来就是一件吃力的事情。无论是工作量,和各国政府、法规协调角度考虑,这都不是容易的事。至于讨不讨好,这个问题可能得等到整个计划完成才能知道。不过对于 Uber 来说,测绘自家地图是有很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的。 从现在阶段看,地图影响的更多是产品用户体验的问题。 使用第三方地图服务,虽然可能只是接入了标准化的 SDK,但依然不是完美匹配自家产品的需求。特别是对于专车服务来说,定位精度、导航路径规划等功能,都是决定用户体验细节的基础。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定位精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司机接乘客的时候,需要付出多少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在北京这样路况复杂的大城市,如果乘客和司机分别在路这边和那边,在堵车的时候可能中间就像隔着银河。嗯,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长远来看,Uber 希望能在未来通过无人驾驶技术,提供更高效的出行服务。 高精度地图对于无人驾驶的重要意义其实不需要再强调。例如 Google、苹果、特斯拉、HERE、TomTom 等国外企业都在进行高精度地图的开发。 如果没有掌握自己的高精度地图,那么未来必定会受制于人。参照 Uber 想要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出行服务的愿景来看,他们显然更乐意把这一块基础内容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这个角度看,自建地图背后其实是数据归属权的问题。当自动驾驶车辆数目达到一定基础的时候,那么每天产生的地图数据开发价值其实空间非常大。 再加上 Uber 虽然使用了 Google 地图,并且在资本层面有谷歌的身影,但是,Google 也正在开发无人驾驶车,双方业务在未来某个时间节点必然会发生直接的冲突。等到那个时候,如果还在用着竞争对手的地图服务,简直不敢想。 事实上,Uber 也确实从去年开始就针对地图、无人驾驶进行了很多布局,比如挖角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团队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收购地图软件公司 deCarta、购买微软的绘图技术、和 DigitalGlobe 签署高分辨率地图使用协议。不久前,Uber 的一辆自动驾驶车也开始在匹兹堡的公共道路上测试,并且承担了「 绘制街景地图」 的任务。 扯点别的,由于一些你知道和不知道的政策,Uber 测绘地图在国内几乎是没有任何可执行性的,所以这么一来,Uber 和滴滴的合并,在地图层面也变相的避开了这个难点。就算到了自动驾驶时代,中国业务由本土血统的滴滴来做,也要比 Uber 来的更可行。这两个新闻在同一天被曝出来,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和谐。 总之,Uber 自建全球地图绝对不是件轻松的事,但一定是正确的方向。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Uber CEO 是怎么说的?
昨天,滴滴和优步中国达成合并。我们好奇的是,Uber 全球 CEO Travis Kalanick 到底是怎么想的?下面是他的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借此站在 Uber 的立场上看看这次合作: 中国优步与滴滴出行已经达成战略合并。根据协议,Uber 将持有滴滴 20%的股权,成为滴滴的单一最大股东。 三年前,我们的小团队来到北京,来考察我们如何能在中国落地生根。 这曾是一个大胆的想法,特别是当时优步还是一个相对小的创业公司,并且在中国没人听说过我们。当然,在任何时候,当我们论及在中国可能取得的成就,大部分人会认为我们或幼稚、或疯狂,又或两者皆是。当然,我们并不这么看。作为一个令人振奋的国家,中国拥有令人惊叹的机遇。世界上很多的大城市和超大都市都在中国,并且他们对交通创新的渴望也是无人能比的。优步的使命——让出行如自来水般顺畅,无处不在,随手可及——在中国获得尤为强烈的共鸣。 作为一个创业者,意味着你在经历一次探险,怀着对未知的积极看法去做任何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在滴滴成立两年后,优步于 2014 年 2 月踏入这片充满未知的领土。作为一个年轻的美国企业,我们带着一个还需本地化的产品进入到一个大多数美国互联网公司都未成功突破的国家。我们在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代表了 Uber 的创业气质,因为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必须从头开始。 上线仅仅两年多时间,我们已经在中国超过 60 座城市开展业务,每周完成超过 4,000 万订单。我们的中国团队现已拥有 800 多名精英,他们热情无畏地服务着所在的城市。Uber 的用人哲学一贯是优中选优,因而我们在中国所取得的难以置信的成果归功于你们每一个人。你们是最聪明、最具创业精神的中国儿女,你们的使命是在每一个中国城市构建高效出行体系,服务这些城市以及当地的百姓。 在北京乃至中国的创业圈里,我们的员工和我们赋权本土团队的体系为中国科技公司树立了最佳标杆。你们的努力——包括在旧金山付出同样努力的中国工程师和产品团队——不仅鼓舞了我们全球的数千名员工,同时也真切的给我个人以启示。 然而,作为一个创业者,我懂得成功的秘诀是既需要聆听理智也需要遵从内心。只有实现盈利才可能持续地服务中国城市和城市中的乘客和司机。此次合并为我们与合作伙伴滴滴铺平了道路,让我们可以共同面对一个巨大的使命。合并同时释放了大量的资源,从而使我们能集中这些资源大胆探索城市的未来——从无人驾驶技术到未来的食品速递和物流产业。 我们在中国的经历使 Uber 得以成为更好、更强大的公司。滴滴是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我尊重滴滴和其团队所取得的成就。中国优步迎头而上,你们的不畏艰险和兢兢业业已经成就一段传奇。在这个不同凡响的中国之行里,能和你们所有人一起工作和学习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最了不起的经历之一。 我想要感谢整个中国优步团队带领我们走到了今天。同时也要感谢 Uber 的产品和研发团队,感谢他们的辛勤工作与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中国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场冒险,我为我们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之后我将和所有中国优步员工谈论我们的新旅程,以及我们将如何同新的合作伙伴一起一如既往地为中国城市提供服务。请大家继续关注。 心怀对中国优步永恒的爱 Travis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上午还辟谣,下午就合并,滴滴和 Uber 中午到底经历了什么?
已经不记得前前后后传了多少天,也不记得到底有多少个版本,滴滴和 Uber 中国合并的消息终于在今天下午被官宣了。 不过,首先要恭喜的还是那些提前写出「 确认」 稿的媒体老师们,你们终于证明了自己的预言能力,也不用再担心被人说造谣了。 回头再看看合并这件事,简单说就是滴滴正式收购了 Uber 中国的业务。完成收购之后,Uber 全球和滴滴将互相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双方创始人程维和 Travis Kalanick 进入对方董事会,Uber 全球将持有滴滴 5.89% 的股份(但是能获得 17.7% 的经济权益)。另外,Uber 中国将继续保持品牌和运营的独立性。 相信很多人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前,至少已经看到了两位数的分析稿。事实上,你也确实可以在一些稿子中从资本、市场、用户以及未来可以想象的空间等层面,深入的了解这件事。所以,GeekCar 并不想再让你看多一遍这些「 头头是道」 的行业分析。 不管怎么说,合并只是开端。无论是出于新政策规定还是减少内耗的考虑,专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涨价几乎必然会发生。 事情已经无法改变,生活还得继续。我们换个轻松的角度,看看行业内的小伙伴以及普通用户是怎么「 吐槽」 这件事的。 一些来自朋友圈、微信群、微博的各种黑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们的朋友圈里有不少行业小伙伴,先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比如说,有人就解释了标题中吐槽双方为什么上午还辟谣,下午就合并的原因。 1. 为什么双方一直在辟谣? 有人说,在交易之前,是不是真的都必须否认。保密协议里一定约定清楚了,以免交易前大量热钱流向 Uber 中国,造成交易困难。道理很简单,假如滴滴要并我,我的投资人一定会追资拉高估值,而他手里钱不够时,别的投资人就会进来。因为一旦合并成功,这部分投资估值会迅速拉高,Uber 当然希望自己估值高,而滴滴当然希望对手估值低。滴滴否认,就是让这笔蠢蠢欲动的钱风险极高,不敢轻易进来,待到交易锁定期就进不来。 而 Uber 的某位前员工给出的不同说法是,如果已经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的话,一方再大规模进投资者的可能性不大。除非这个投资者,事先已经有约定在先。 2. 今天的主角「 建军」 要伤心了,朋友圈被 diudiu 霸屏! 3. 滴滴 Uber 中国合并,一堆文科生媒体记者全挂了,算不过来。 4. 终于搞清楚滴滴和 Uber 的关系了:你「Uber」可以坐享我「滴滴」的成长收益「20%股权」,但我要做什么事情你没权利 bb「17.7%/3=5.9%≈5.89%投票权」。 5. 他们合并,主要还是不想再做消耗。而且,政策对他们真的是好的。合并专注做大,投资人更欢喜。 6. 5.89%其实是投票权的概念,并不是股权的概念。 7. 再比如说这个刚刚办了卡的小伙伴,就感受到了深深的恶意。 下面是一些从微博收集来的普通用户评论。 这和杜兰特去勇士有什么分别(@姜邵爷)Uber,没想到你这浓眉大眼的也叛变革命了(@这人有点 naive)易到 5 折的时候后悔没多充点钱(@dbggggg)苹果看了一眼三星(@三个柠檬黄)上午还辟谣,下午就承认?好奇你们中午经历了什么?(@-心先生)热评那个说上午辟谣下午就承认,好奇他们中午做了什么的,相信我不要怀疑,他们中午肯定啪啪啪了(@变变变身成超人)滴滴出行和 Uber 合并了,那些前几天说合并就直播吃翔的有种给我站出来(@水头大寨六公子)易到完成了行业第二的任务了(@MartinZack)大家没人吐槽滴滴说自己是科技领袖么(@仰望沃野)资本主义低下的产物优步,还是没有抵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车软件滴滴的攻势。这说明资本主义的劣根性啊。(@佩莱 GrazianoPelle)滴滴 CEO 是柳传志的女儿柳青,优步中国区 CEO 是柳传志的侄女柳甄,神州租车是联想自己旗下的,哎,最大的赢家是柳传志啊!(@涂攀 style)以后还是 滴~学生卡。滴~老年卡。吧。(@笑了多久_)最后,虽然双方业务宣布会继续保持独立运营·,但还有不少人为他们的爱情结晶取名操碎了心,比如 diudiu、dierdier 等。也有不少产品进行了借势营销,下面宣布我心目中的今日最佳,花式贴热点,我只服杜蕾斯!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8.1:滴滴和 Uber 中国确认合并!
Uber 中国和滴滴出行确认合并 滴滴官方发布消息,正式宣布收购 Uber 中国。完成收购之后,Uber 全球和滴滴将互相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双方创始人程维和 Travis Kalanick 进入对方董事会,Uber 全球将持有滴滴 5.89% 的股份。另外,Uber 中国将继续保持品牌和运营的独立性。 恭喜易到成为国内专车市场第二。 Uber 计划投资 5 亿建立自己的地图服务 据外媒报道,Uber 打算投资 5 亿美元建立自己的全球地图,这样他们就能摆脱对谷歌地图的依赖。谷歌地球的创始人 Brian 已经被 Uber 挖走,他说,现在的地图不够详细,这样影响了 Uber 的用户体验。现在,Uber 已经在美国和墨西哥开始了地图测绘工作。 想知道 Uber 打算怎么搞定中国的地图服务么,看看第一条。 IBM 日本公司和阿尔派合作开发车载系统 IBM 日本公司将要和阿尔派合作开发新的车载系统。他们会把 IoT 平台在汽车方面的解决方案「IBM IoT for Automotive」 和阿尔派的导航系统结合,给自动驾驶和 ADAS 提供数据支持。另外,新系统还能学习司机的驾驶习惯,自动调整保险费,远程诊断和故障预测等。 点火之后看见 IBM 的 logo,不少人大概会一个恍惚吧。 松下为特斯拉电池工厂投资增至 38.6 亿美元 今年 5 月松下说,要给特斯拉的超级电池工厂投资 16 亿美元,现在这笔钱增加到了 38.6 亿美元。尽管在第一财季,松下的利润下跌了 13%,但松下觉得汽车领域的业务仍然有很大潜力,长远来看利润是会增长的。去年松下汽车系统公司的总收入有 99.9 亿美元,排名全球第 21 位。 感觉松下恨不得要掏空自己。 美国成立电池研究中心,开发能量密度 500Wh/kg 电池 美国的多个国家实验室和大学联合成立了「 电池 500」 研究中心,专门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动力电池。美国能源部未来 5 年,每年会给这个中心 1 千万美元的研发资金。负责人说,「 电池 500」 的含义是希望开发出能量密度达到每公斤 500 瓦时的电池,现在的电池能量密度在每公斤 170-200 瓦时。 考虑过电池包的感受吗?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35 亿美元!Uber 获沙特主流基金投资,估值升至 625 亿美元
转载自 36Kr,作者 Nicolas 滴滴获得苹果投资后,Uber 也不甘示弱,他们近日宣布获得了沙特阿拉伯主流基金(Public Investment Fund)的 35 亿美金投资。完成投资后,Public Investment 基金的董事长 Yasir Al Rumayyan 成为 Uber 董事会成员。 投资后 Uber 估值为 625 亿美元。 Uber 表示沙乌地阿拉伯 80%的 Uber 用户是女性,这可能是因为该国不允许女性开车。Uber 已经在中东积极拓展,获得这笔资金后,Uber 表示将在中东地区投资 2.5 亿美元。目前 Uber 在中东当地 9 个国家的 15 个城市开展业务。在 2016 年 第一季度中,当地有 39.5 万名活跃司机,较上年同期增加了 500%。 Uber 称,这一投资计划也符合沙特最近提出的 「 愿景 2030」(Vision 2030) 计划。所谓愿景 2030,即沙特计划在未来 15 年 降低对石油的依赖性。 此前不久,日本丰田公司也宣布投资 Uber。 与此同时,Uber 的竞争对手也正在猛烈融资。苹果公司向中国的滴滴出行投资了 10 亿美元,而通用汽车则向 Lyft 投资了 5 亿美元。印度的 Ola 去年也募得 5 亿美元。 沙特的注资也是 Uber 从单个投资者那里获得的最大一笔资金。据 Uber 称,这使得其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和可转换债券总额超过 110 亿美元。根据道琼斯 VentureSource 的数据,此前美国创业公司的融资记录是 28 亿美元。 这也是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融资之一。今年早些时候,蚂蚁金服融资 45 亿美元,而美团点评曾完成 33 亿美元的融资。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丰田、大众投资打车 App:来不及解释了,先上车再说!
有一辆开往几年之后的大巴车,名字叫「 打车软件」,两家大公司丰田、大众选择在同一天「 打卡上车」。 丰田坐在了一个叫 Uber 的座位上,但是他们没说票价是多少。大众集团坐在了名为 Gett 的座位上,花了 3 亿美元。 至此,几大汽车巨头在共享用车领域,确切的说是打车 App 领域,都已经先后上车。 先说说丰田和 Uber 的事。 丰田说这是一次战略投资,但是拒绝透露投资额。不过,投资人并非丰田自己,他们的金融服务子公司以及丰田参与的投资基金,会一起进行投资。 为什么要拉上做金融服务的公司?其实,丰田想的是,让 Uber 司机通过丰田金融服务来获得运营车辆(当然是丰田牌的)。翻译一下就是:想开 Uber,但是没车?没事,我给您一辆丰田车,您先拿走用着,钱呢慢慢还,大不了用您拉 Uber 的收入抵就是了。 这个套路不新鲜了,国内的滴滴、易到都玩过。4 月份滴滴推出了一个「 滴滴伙伴计划」,为缺钱买车或者是想拉滴滴又不想买车的那些人,提供融资租赁服务,车主交两万块的保证金,就能从和滴滴合作的厂商那儿拿到一辆新车。至于购车款,不着急慢慢还,反正你也跑不了。 所以,丰田投资 Uber,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卖车考虑。至于和 Uber 一起搞自动驾驶研发,这事也不急,慢慢来。当然,双方的基础都挺好的,丰田有造车技术,有巨大的销量和保有量,至于 Uber 的优势,早就说了无数遍了……另外,他们拉来丰田这个盟友,其实也算是对于苹果投资滴滴的一个回应。 以 Uber 今时今日的估值,虽然丰田不说到底花了多少钱,但是想必投后所持有的 Uber 股份也一定多不了。有意思的是,这还是 Uber 总部第一次接受来自整车厂的投资。此前,Uber 中国获得了中国广汽集团的投资。 2015 年,丰田在全球卖出了 800 多万辆车,在所有汽车品牌里排名第一。 再看看大众这边。 Gett 是一家发迹于以色列的打车 App 公司,目前在全球 60 个城市提供服务。这个平台在欧洲相对热门,但是在美国,明显干不过 Uber、Lyft,他们更多瞄准的是高端车以及出租车市场。 Gett 的负责人不想透露他们的估值。从一些报道看,他们之前期望的估值是 20 亿美元。这个体量别说和滴滴、Uber 相比,就是相比 Lyft,也差得很远。大众想通过投资 Gett 在共享用车方面掀起一阵血雨腥风,目前看还不是特别现实,毕竟 Uber 们可能有一百种方式分分钟搞定 Gett。 联想到大众此前在共享用车领域还少有动作,花上 3 个亿布一布局,也不是一个特别让人意外的事。 总之,共享用车、打车 App 领域,现在市面上可占的坑已经越来越少,那边通用、福特们搞得风生水起,甚至谷歌、苹果都积极布局了,对于丰田、大众这两个体量巨大的公司来说,不管怎么样都得「 赶紧上车」,况且,用来投资的钱,对他们来说其实都是小意思。 毕竟,在这股共享用车的大潮下,谁都怕有一天被革了命。而且,值得投资的公司就那么几个,那些不差钱的整车厂老司机们,还是先上车再说吧……不用解释太多,其实大家都懂。 下一个是谁呢?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5.23: 宝马将为更多车型配备第四代 iDrive 系统
宝马为更多车型配备第四代 iDrive 从今年开始,宝马在欧洲市场将陆续为 1 系、2 系、3 系以及 4 系车型配备第四代 iDrive 系统,新系统还将配备无线充电以及 WLAN 热点功能。第四代 IDrive 系统将搭载全新的 UI 界面,系统分辨率相比于旧款也将有很大提升。唯一遗憾的是,与 7 系相比,1 系、2 系、3 系以及 4 系车型上搭载第四代 iDrive 系统不会配备手势感应系统。 花 1 系的钱,体验 7 系的技术。 比亚迪秦等车型进北京新能源车备案目录 北京市经信委官网发布了新一批新能源车备案目录,纯电动小客车方面共有 6 款车型入围:比亚迪秦 EV300、华泰路盛 E70、江淮 iEV6S、东风 E30L、华泰新圣达菲以及知豆 D2。未来,这几款车都可以在北京市完成上牌。目前,共有 15 家企业的 31 款车型入选备案目录。 北汽你慌不慌? 滴滴出行日订单量破千万 滴滴出行宣布,在刚刚过去的 5 月 20 日,滴滴专车的订单量首次突破一千万,这项数据相当于全美打车应用日订单量的 5 倍。滴滴专车于 2014 年 8 月正式上线,从第一单到日成交一千万单用了 21 个月。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滴滴专车占据了国内 88.4%的市场份额。 苹果肯定在偷笑。 首批 Uber ArtSTATION 落户北京 Uber 宣布全球首批优步艺术车站(Uber ArtSTATION)将在北京正式启动。同时,Uber 还将于 6 月初正式上线「UberLife」 功能。Uber 北京市场经理称,首批上线的 8 个 Uber ArtSTATION 将分别坐落于京城的各个热门商圈,每个车站都将展示一位青年艺术家的雕塑作品。 文艺青年的最爱。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