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电动车补贴政策让宝马 i3 大卖

· Jul 14, 2016 333

据《美国汽车新闻》报道,德国为提升电动车的销量,决定砸下 10 亿欧元作为补贴。宝马新 i3 借助这一促销政策实现了销量的大幅增长。 5 月份,德国政府批准了新的促销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以提升电动车销量,实现到 2020 年使 100 万辆电动车上路的目标。从今年 5 月份起,在德购买纯电动车的车主将得到 4000 欧元补贴,购买插电式混动车的车主将得到高达 3000 欧元的补贴。补贴费用由政府和汽车制造商分摊。 新 i3 在全球范围内收到了 5000 份预订单,其中德国就贡献了 1000 份订单。宝马负责人对记者说,「 德国的促销补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据宝马内部的消息说,续航里程达 300 公里的新 i3 将在 7 月中旬开始交付,和老款 i3 交付前的预订单量相比,新 i3 收到了「 多出数倍」 的订单。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在自动驾驶时代,「结盟」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 Jul 08, 2016

(本文由朱玉龙、Jesse 联合创作)一周前,宝马和英特尔、Mobileye 三家公司的老板齐聚慕尼黑召开了一场发布会,宣布要联合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巧合的是,就在发布会之前,特斯拉公开了首起 Autopilot 功能致死事故。 这次发布会从形式上来看比国内的发布会「 简陋」 多了,也没有公布什么爆炸性的大新闻。但这次分属于汽车、IT 和机器视觉行业的三家公司达成合作,在汽车历史上是值得「 纪念」 的一件事情。 组团征战自动驾驶 把这三家公司召唤在一起的,就是未来 100 年可能会成为「 技术竞赛」 的自动驾驶技术。 他们宣布在 2021 年之前,推出基于宝马 i Next 概念车打造的自动驾驶汽车,目标是在高速和郊区环境中都能实现高度的自动驾驶,甚至还要把这辆车用于共享交通领域。 除了这辆车,这三家公司还将会联合打造出一个开放的「 自动驾驶平台」。说简单点,就是为了拉更多的人「 入伙」,别人买不买账再说。 下面来看看这三家公司的在此次合作中的分工: 作为德系三架马车之一的宝马,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是顺理成章的事,毕竟竞争对手都在做这件事。在这次合作中,宝马负责协调搞定「 车」 的问题,包括车上的传感器、执行机构以及增加 V2X 和车载信息服务。 英特尔的本职工作是做「 计算」 这件事,负责提供计算平台。在 2014 年,英特尔曾投资了日本 ZMP 公司,ZMP 公司成立于 2001 年,致力于研发汽车智能平台、各类传感系统、可视化及分析、技术咨询、实地测试及车联网信息系统等自动驾驶相关技术。 ZMP 公司有一个「IZAC 计算平台」(全称 Intel ZMP Autonomous Computer),IZAC 使用的是英特尔 i7 处理器。它可以接入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以及 GPS 等传感器,再与车辆的 CAN 总线连接,在 Linux 上运行自动驾驶应用软件。在这次合作中,英特尔提供的应该就是 IZAC 计算平台。 Mobileye 公司提供的是「 环视图像的深度学习」 技术,Amnon Shashu 认为以下三方面内容是支撑整个自动驾驶系统的重要支柱。 一是「 环境感知技术」,也就是 Mobileye 做了十几年的视觉提取技术,而宝马则负责建立完备的冗余体系。传感器组合感知道路环境得到环境数据后,通过计算单元,建立环境模型。 二是「 驾驶策略」,自动驾驶系统需要「 学习」 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比如车应该何时走、何时停,这是对机器「 训练(DNN)」 和「 规定(Rule based)」 的一个过程。 三是「 地图绘制」,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建立非常精确的地图,方便应对路况,同时也能确定自己在哪里。在这里,宝马建立的冗余体系包括感知冗余(传感器的融合),高精度地图&REM(路网采集管理)冗余和 GPS+IMU 定位冗余。 关于 Mobileye 详细的技术路线,可以参考 GeekCar 在 今年 CES 上的一篇文章 。 和友商比比呢? 宝马选择和英特尔、Mobileye 的合作,主要还是对未来自动驾驶技术的布局。着眼现在,宝马和竞争对手相比,他们做得怎么样了?在此我们以奥迪为例。 目前在 ADAS Level 0-1 级别的功能中,宝马和奥迪的产品体验其实差别不大。因为在硬件方面,宝马和奥迪的零部件无非是来自于博世、大陆或 Kostal 等公司。实际上,车企在采购过程中,对 77G 毫米波雷达的选择也会趋于相同(采购价可能不同)。另外,宝马和奥迪的摄像头模块都是来自于 Mobileye 公司。 做自动驾驶,除了要采购传感器外,车企要自己做传感器融合和处理平台。在这方面,宝马却落后了奥迪一个身位,因为奥迪在 2015 年初就联合 TTTech、Mobileye、NVidia 和德尔福,研发出了第一代「zFAS」 自动驾驶控制模块。随后,他们又推出了集成度更高的第二代 zFAS 模块,目前第三代产品也在研发之中。 我们以第二代 zFAS 为例,上面集成的芯片包括:Altera’s Cyclone V SoC FPGAs、32 位 TriCore Tm based multicore uController、Mobileye EyeQ3、NVIDIA Tegra K1 处理器,可以实现完整的数据、规划、决策处理,而且从传感器到 zFAS,使用的是以太网传输数据。除了自动驾驶功能,它还集成进了很多和车辆控制有关的功能。 奥迪更倾向于选择「 多传感器融合」 的技术路线,视觉只扮演辅助的角色,而宝马则更倚重于视觉。但这只代表两家公司选择的技术路线不同,是考虑了安全、成本、性能和可靠性后的结果。到底哪种技术路线更「 靠谱」,现在我们还不能下定论。 既然宝马「 公然」 拉来了英特尔、Mobileye 宣称要做自动驾驶平台,相信奥迪也需要拉更多的帮手一起来战斗。 简单来说,现在是德国车企拉着美国和全球的科技企业,一起打造一个数字化的计算平台,配合德国的底盘电子和 EE 总线来革新自动驾驶技术。所以自动驾驶的发展需要多方的努力,「2021 年」 只是一个估算的时间节点,到时候会不会跳票只能看三方合作是否顺利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奔驰、大众都说要造电动车,宝马 i3 表示「其实我也挺忙的」

· Jun 28, 2016

前几天我在文章里提到过,不管德国是否在 2030 年禁售燃油车,德国的车企却已经行动起来了,比如奔驰、大众都推出了专属的电动车平台,也都有很多电动车产品在计划或者研发中。 不过,好像哪里有些不对……奔驰、大众(奥迪)聊的那么嗨,宝马哪去了? ok,这篇文章聊宝马。 咱们先说说在战略层面,最近在宝马身上都发生了什么事。 新的策略 5 月份的时候,宝马推出了新版的「 第一战略」,和展望下一个百年相比,这是宝马未来十年里一个比较务实的指导策略,其中,他们把电动出行作为重点,这和最近大众公布的 2025 战略不谋而合。看起来,打造了 i3 和 i8 的宝马 i 部门,会在未来承担起更重大的责任。 不过事情在六月份有了一些变化。根据路透社的消息,宝马董事会成员 Klaus Froehlich 透露,他们正在计划进行重大战略调整,把研发的重心转向自动驾驶,其中就包括了 i 系列子品牌的转型。还是贴出原文: 电动车是趋势,宝马怎么就让 i 系列转型了呢?这可能也是被迫的,还得从团队说起。从去年开始,宝马的电动车团队就在流失人才,而这些人的新去处,几乎都是和中国有关的新造车团队。其中,从宝马挖人最狠的是和谐富腾(Future Mobility),i 部门里的几个大牛都去了和谐富腾,其中 Carsten Breitfeld(毕福康博士)还当了 CEO,他在宝马的时候,是 i8 项目的总负责人。另外,蔚来汽车也从宝马挖走了不少人,包括研发、设计等员工。 经过这些中国团队的松土,这些宝马员工跑得比西方记者还快。不过,这也是外界对 i 部门以及整个宝马在电动车理念以及研发能力上的认可。如果被挖角人数能够证明自己的实力,那宝马和特斯拉在这方面有得一拼。 而在我看来,i 品牌的战略转型,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停止新能源的研发,只是说,像 i3 和 i8 这种革命性的产品,可能出现的频率要低很多,也不会在短时间能上太多的纯电动车项目,而更有可能基于 i3 和 i8,来拓展更多衍生车型。至于常规的插电混动车,应该不会受到太多影响。当然,转型也意味着,他们会更多的去研究怎么把自动驾驶和电动车有机结合到一起。 续航更长的 i3 以上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宝马需要靠 i3 和 i8 来继续保持自己在电动车领域的良好形象,并且也需要它们带来一定的销量,因为短时间内可能不会有更大众化的电动车新品出现。所以,相比 i8,i3 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电池性能的小幅提升,几个有代表性的电动车产品其实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升级,比如特斯拉 Model S 就一直在小幅迭代,日产的 Leaf 也有了比原来更长的续航里程,i3 那个让人蛋疼的续航能力,再不更新的话,实在说不过去。 好在 2017 款 i3 终于来了。续航里程的提升是最明显的变化,按照 EPA 工况测试方法,新款车型可以达到 120-125 英里的续航能力(192-200km),而老款的数字是 81 英里(130km)。横向对比的话,这个续航水平其实还是不占优势,不过考虑到 i3 的设计理念和产品思路(轻量化、城市通勤),这个提升比例还是挺不错的。 电池组从原来的 22kWh  60Ah 升级到了 33kWh 94Ah,电池组体积并没有变化,这主要还是得益于电池技术的提升,不过,电池组容量的增加带来的「 副作用」 是,普通充电情况下,充满电的时间增加了一小时(快充时间也有相应增加)。2017 款 i3 的电机没有变化,还是原来那颗 125kW 的永磁电机。 新版本的车型什么时候能引进国内不得而知,喜欢这车又对续航里程不满意的那群人,可以多等等。 另外,这两天又有消息说,宝马可能会造纯电动版 i8 的原型车,动力系统有可能是三电机设计。从混动版变成纯电版,很有可能是把驱动后轮的 1.5T 汽油机换成两台电动机。据外媒报道,每台电机都可以输出 268 匹马力。 像特斯拉、奔驰一样做个能源公司? 特斯拉、奔驰都有了各自的家用储能产品,日产早就展示过电动车反向给电网输电的概念,而宝马在能源解决方案方面也没闲着。最近,他们和 Beck Automation 公司合作,展示了自己的家用储能电池概念产品。 这种储能电池有 22 和 33kWh 两个版本。看到这两个数字你应该发现了,这和 i3 的电池组容量是一样的。事实是,不只容量一样的,宝马其实就是把 i3 里的高压锂电池组,直接取出来做成了家用储能电池,当然,变压器是需要的……不管怎么说,这还是第一个这么做的汽车厂商。 它的作用和特斯拉的 Powerwall 类似,可以给家庭或者公司提供备用电力或电能储存。而这样直接把 i3 电池组拿来用的好处在于,当这些原本安装在车里的电池经过长期使用,不再符合动力电池的技术指标时,可以有一个「 下岗再就业」 的去处,因为家用储能电池在技术指标上不像动力电池要求那么严格。 目前宝马并没有给出这个产品的商业化时间表,当 i3 的保有量积累到足够大的时候,估计这个计划就会愉快的开始了。 而就整个电动车计划来说,i3 和 i8 足够让宝马领先对手好几年了,这两个车的「 超长待机」 是需要的,但是毕竟大宝马,我还是挺期待他们能推出足够 exciting 的电动车新品。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 继续阅读

Drive Now 体验:正宗德味儿的分时租赁怎么样?

· Jun 23, 2016

本文作者:赵逍遥,一个在德国留学的 GeekCar 「 外围」。 注:Drive Now 是宝马在德国推行的一个共享用车项目,通过分时租赁的形式提供车辆给用户使用。 虽然身在德国,但是我也「 心系祖国」。比如,之前在 GeekCar 公众号的推送里看了 大白老师关于 car2go 的测评 ,我突然觉得,是不是也可以体验并且写写 Drive Now——这个由宝马推出的分时租赁项目(car2go 是戴姆勒家的),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先简单介绍一下 Drive Now 的情况。 目前,Drive Now 在德国五个城市提供服务,分别是柏林、科隆、杜塞尔多夫、汉堡、慕尼黑。在德国境外还有哥本哈根、伦敦、斯德哥尔摩、维也纳也可以使用。 虽然 Drive Now 还没有进入中国,但是我相信,既然奔驰的 car2go 已经开始在重庆运营,宝马在国内推行 Drive Now 是大势所趋。所以,在 Drive Now 还没进入中国之前,聊聊它在德国的体验也是个挺有意思的事儿。 本着这个目的,我开始了 Drive Now 的探索之旅。 首先,第一步肯定是注册。这个步骤很简单,在网上填写好个人信息和付款方式, 然后等待确认 e-mail 就可以了。 收到确认信息之后,你只需要带上自己的护照、驾照、信用卡,去任何一家指定取卡地点取客户卡,然后就可以出发了。(遗憾的是,中国的驾照不能使用 Drive Now,只能是欧盟驾照才可以)Drive Now 最方便的就是它高效率的 App 了。打开之后,App 会显示你周围以及与你距离最近的车辆。图片中背景是绿色的, 表示我现在处于 Drive Now 的服务范围,离开绿色区域就不能停放车辆了。在我所在的慕尼黑,它的服务范围基本覆盖了城市中心区。 目前在慕尼黑的 Drive Now 基本上覆盖了宝马 1 系、2 系、i3 以及 MINI 的绝大多数车型,这点是相对于 car2go 只有 smart 的巨大优势。在 App 里,你可以用 car filter 来选择你喜欢的车型。 至于价格,不同的车型会有不同的定价,比如宝马 1 系的价格是每分钟 31cent,而 X1 和 i3 则需要每分钟 34cent。具体看图: 当你在 App 上选择了一辆车,它会显示车辆的基本状态, 比如与你的距离、油量或者电量(包括续航里程),以及变速箱的种类。 当你找到了你想要的车辆,你可以点击预订按钮去预定。你有 15 分钟的时间去取车,超过 15 分钟预订就无效了。预定好车辆就沿着 App 上导航的路线走,就可以找到你预定的车辆了。 上车之后输入 PIN 码,系统确认你的信息。上车之前记得要检查一下车辆的损坏情况,发现损坏可以打电话向 service 汇报。 Drive Now 的价格还是很划算的,只按分钟收钱,不算公里数。不知道到了国内这个方式会不会改变,毕竟慕尼黑相对于京沪这样的大城市还是小很多的,每次也跑不了几公里。到了国内,南北城一跑随随便便就是 20 公里出去了,再按分钟算钱岂不是要亏了?当然遇到堵车一个小时走一两公里的情况,也是很赚的。Drive Now 还有一些优惠政策,比如预付费送免费时间,按小时包车优惠之类的项目。 我租的是一辆 i3,驾驶感受就不谈了,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说一说到达目的地之后吧,还记得刚才的绿色区域吗?只要你的目的地还是在绿色区域范围内,只要不违章,就可以在路边车位随便停车 (停车费包含在租车的费用里了)。不过要是在我大北京这么不好找停车位的地方,你就得花点耐心了。 地库和停车楼是不可以停车的,不然下一个用车的人还要交额外停车费,估计在国内也会是同样的政策。如果车辆需要加油呢?Drive Now 不但报销油钱,还会送你 20 分钟的免费驾驶时间。如果驾驶 i3 的话,导航地图会显示你附近的充电桩位置,如果电量不足可以开过去充电,也会送 20 分钟免费驾驶时间。 那万一出了事故怎么办?你的租车费也包括了保险,你个人最多支付 750 欧就可以了。要是在国内也是这个形式,那我就开宝马撞劳斯去了,哈哈。 对于 Drive Now 的整体感受就是方便,像我这种平时不开车的人偶尔出去一趟还是很实用的。这次租车我开了 54 分钟,大约花了 18 欧元。 如果放在国内的话,我觉得 … 继续阅读

从「BMW VISION NEXT 100」看宝马交互设计趋势:直觉很重要

· May 23, 2016 333

在展望未来这件事上,车厂大多爱用概念车的方式实现。不过事实上,其中很多车的生命周期也只是停留在了概念阶段。 宝马不久前展出了「BMW VISION NEXT 100」概念车,更是号称代表了宝马未来 100 年的设计趋势。为此,我和宝马集团汽车设计总监哈比(Karim Habib)和客户体验设计总监韩霍格(Holger Hampf)聊了聊。 有意思的是,「 客户体验设计总监」 这个职位据说是宝马在不久前刚刚设立的。我们也能从中看出,宝马开始系统性的把用户体验提高到产品层面,而不是包含在某个体系之下。当然,这里的客户体验不单纯是驾驶场景下的体验,还包括了基于车辆衍生出的各种服务。 直觉交互 不过在采访中,我们讨论的话题更多还是概念车的细节出发。毕竟作为整车厂,我们也更关心宝马对于汽车用户体验的发展有怎样的看法。 虽然「BMW VISION NEXT 100」只是辆概念车,但车上的很多细节都已经体现了宝马的未来设计理念。 宝马汽车设计总监哈比(Karim Habib)从视觉上,我们看到最直观的肯定是布满车身,甚至有些「 密集恐惧」 的三角形方块。在前轮转向的时候,这些排列有序的方块甚至看上去有些像「 蛇」。宝马官方把这样的设计叫做「 灵动结构」,整车有 800 块不同形状的三角,每块都是可神作结构,由 3D 打印而成。 对于这样的设计语言,哈比从车内外两个方面进行了解释。在车身上覆盖的灵动结构,除了降低风阻(解决包裹轮胎后的转向问题)、可改变车身结构的原因之外,还承担向外界行人车辆传达信息的作用。比如转向时,灵动结构的缝隙会变成红色,提示行人。 在车内,「 灵动结构」 出现在了仪表台上面。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驾驶员和乘客更直观的感受到车辆的当前状态。举例来说,当车辆右转的时候,这些三角就会进行从左向右波浪式提示,这比单纯数字或标识更本能直观;当前方有情况需要减速的时候,这些三角会像动物竖起皮毛一样,提示人集中注意力。不过灵动结构并不会完全取代数字提示信息,而会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补充。仔细想想,这么一惊一乍有时候还挺吓人的… 这种更多依靠直觉(或者说本能)的设计理念还体现在车内的其他交互设计逻辑中。比如车内的按钮几乎消失了,原因是这样的操作需要用户投入更多精力,流程上相对复杂。韩霍格告诉 GeekCar,宝马在未来希望人们通过语音的方式进行操作,这样就能更好集中注意力。 客户体验设计总监韩霍格(Holger Hampf)所以很明显,宝马对于交互的设计理念就是弱化交互形式,减弱车内人员对间接信息的处理压力,而是以更符合人类直觉和本能的方式展现。 不过这种理论并非宝马首创。日本著名设计师深泽直人首次提出了类似的设计理念,叫做直觉设计或者无意识设计。意思就是将无意识的行动转化为可见之物。这个概念听起来有些抽象,简单理解就是尽量让人用更直觉、本能以及条件反射的方式去处理信息。   伞柄凹槽提示可挂东西而不需要特别说明 能够把这样的理念以概念产品的形式系统的展现,特别是和驾驶场景结合(需要处理大量信息),这需要深刻的理解和大量的实例积累。不过这也刚好是宝马本身的优势所在,这种整体性的设计理念或许不是一些刚进入造车行业的团队能够轻松实现的。 当然,从理念到产品要经过的阶段还很长。我们见过那么多酷炫的概念产品,但怎样保证落地产品在理念上的还原度,其实很多厂商都做的不理想。 保证人的主导地位 说完宝马对未来交互的理解,再来说这么做的原因。很多人都认为未来会是自动驾驶汽车的世界,人类只需要承担乘客的角色就可以。不过作为主机厂,宝马认为车辆的角色是辅助,决策者还是驾驶员。 也就是说,未来宝马的汽车都会有自动驾驶功能,但不会抛弃方向盘。用户可以决定车辆的驾驶模式,但在人工驾驶的时候,系统会尽可能去提高驾驶的体验。 除此之外,宝马也会推出不同版本来满足用户的需求。例如有的车会主打驾驶乐趣,但也会有主打乘坐舒适性的版本。不过这些车会有一个共同特点——零排放(并没有确定能源体系)。 由于需要强调人和驾驶行为的存在,这导致宝马必须更多考虑汽车驾驶场景中能提供什么形式、内容的辅助。这才使得宝马设计了这套由内到外的交互系统,而不是像谷歌一样去掉例如方向盘等传统部件,单纯设计座舱。 虽然都在朝着无人驾驶或自动驾驶方向发展,但用户的需求总是多样化的。我们需要谷歌这样的公司满足用户从 A 到 B 点的移动需求,但依然不能缺少宝马这类更强调驾驶体验的思路。 至于那种方式最优?还是得把选择权还给消费者。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5.23: 宝马将为更多车型配备第四代 iDrive 系统

· May 23, 2016 333

宝马为更多车型配备第四代 iDrive 从今年开始,宝马在欧洲市场将陆续为 1 系、2 系、3 系以及 4 系车型配备第四代 iDrive 系统,新系统还将配备无线充电以及 WLAN 热点功能。第四代 IDrive 系统将搭载全新的 UI 界面,系统分辨率相比于旧款也将有很大提升。唯一遗憾的是,与 7 系相比,1 系、2 系、3 系以及 4 系车型上搭载第四代 iDrive 系统不会配备手势感应系统。 花 1 系的钱,体验 7 系的技术。 比亚迪秦等车型进北京新能源车备案目录 北京市经信委官网发布了新一批新能源车备案目录,纯电动小客车方面共有 6 款车型入围:比亚迪秦 EV300、华泰路盛 E70、江淮 iEV6S、东风 E30L、华泰新圣达菲以及知豆 D2。未来,这几款车都可以在北京市完成上牌。目前,共有 15 家企业的 31 款车型入选备案目录。 北汽你慌不慌? 滴滴出行日订单量破千万 滴滴出行宣布,在刚刚过去的 5 月 20 日,滴滴专车的订单量首次突破一千万,这项数据相当于全美打车应用日订单量的 5 倍。滴滴专车于 2014 年 8 月正式上线,从第一单到日成交一千万单用了 21 个月。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滴滴专车占据了国内 88.4%的市场份额。 苹果肯定在偷笑。 首批 Uber ArtSTATION 落户北京 Uber 宣布全球首批优步艺术车站(Uber ArtSTATION)将在北京正式启动。同时,Uber 还将于 6 月初正式上线「UberLife」 功能。Uber 北京市场经理称,首批上线的 8 个 Uber ArtSTATION 将分别坐落于京城的各个热门商圈,每个车站都将展示一位青年艺术家的雕塑作品。 文艺青年的最爱。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VOL.106:大尧大白双飞去上海 CES 看展,竟被大凶妹吸引!

· May 15, 2016

刘能从韩国带礼物给你们惹!记得评论里举手,我选一个可爱的小伙伴送礼物啦!下周节目开奖啦!!! 转发 100 期节目中你最喜欢的一期到朋友圈,安利给你的小伙伴们!奖品现在任性由你来定!赞越多的获奖概率就越大哦!(其实就想让你们在朋友面前真心实意的夸夸我们嘛~)(着急的小伙伴,可以跳过前戏,从 9 分钟之后开始听!)在周四的节目里,大尧和大白集体消失去了 CES Asia 看展,除了我们在文章里写的内容之外,他们还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变化和新的产品,让人眼前一亮。先锋展台歪果大胸妹子的事儿我们先按下不表,你们还是听节目里怎么说吧(反正我说不出口)······ 这次的 CES 上我们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汽车科技产品在进行展示。宝马和奔驰作为汽车行业的大哥,无疑要显示出领头羊的决心。我们说了那么多次的 V2X 概念,也终于在奔驰的 Car2X 中感受到了概念成为现实的可能(都说要做 Car2X,看看谁最先做出来!)。而宝马则毫无例外的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决不能放弃驾驶体验的未来汽车的概念。还有什么好玩儿的?听节目就知道! 记得点赞打赏和评论哦! 本期人物介绍: 大尧——GeekCar 最具洞察力的运营官。北京土著外加 UK 留学背景,专业性极强又超接地气,一个能顶俩!记住:跟他聊什么都行,但就是千万别提吃饭的事儿,谁提谁 S*B! 大白——GeekCar 最没节操的内容官。这是一只活生生的段子手,热爱科技但绝不乏味,五大三粗还常常害羞脸红。记住:千万别跟他聊天,小心你的节操被他说没了,这你找谁说理儿去! 刘能叔叔——GeekCar 最不正经的铲屎官。虽然是个妹子,但非得给自己起个叔叔的艺名儿,而且自打公司来了三位猫爷,就变成了专注的铲屎官。记住:惹她可以,别说猫不好!别说! GeekCar 有话说: GeekCar 叨逼叨是我们一次新的尝试,有任何意见和建议都可以直接留言告诉我们!你也可以表达你的观点你的态度,让你的声音也出现在我们的节目当中~欢迎吐槽欢迎么么哒~

会玩的 MINI,拍了一部会在院线上映的纪录片

· May 13, 2016 333

1959 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导致汽油限量供应。MINI 之父 Alec Issigonis 爵士受命研发一款小型汽车:「 要创造性地利用尽量有限的空间,能够容纳 4 名乘员,确保完美的操控与低油耗」。于是,MINI 诞生了,此后它衍生出众多经典车型。 万万没想到,当年一款主打实用性的车,现在变成了「 最会玩」 的汽车品牌。MINI 从来都不是一个严肃的品牌,这次为了庆祝宝马集团百年庆典,玩的也「 不太一样」。 在之前的宝马之夜上,宝马集团董事长科鲁格大谈宝马未来 10 年的规划「 第一战略」。关于宝马的「 第一战略」,你可以看我们的宝马之夜那篇 文章。 相对于宝马来说,MINI 的庆祝方式就轻松了许多。先把嘉宾们请到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一个小影厅,给大家播了一部叫做《内心引力》的纪录片。是的,一个汽车品牌,投资拍摄了一部 90 分钟的长片。拍摄历时两年,最后拿到了国内放映许可证,计划在院线上映。 如果说 MINI 是个讲情怀的品牌,那《内心引力》这部电影就是 90 分钟的 MINI 情怀纪录片。 这部电影讲述了 7 个人的故事,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都是充满理想主义的创业者。比如,服装品牌「 例外」 和公共空间「 方所」 的创始人毛继鸿、雕刻时光咖啡馆创始人庄仔、大学毕业之后独自去农村创业的淘宝食材网店店主把文翰… 当然,在电影里他们开的车都是 MINI。这部电影,演绎的正是理想主义与现实的交融。从 MINI 的角度来说,他们并不考虑票房,更多的是品牌宣传方面的事情。 在现场,MINI 也请来了几位年轻的创业者,有现代木匠刘哲、HUD 创业者程瀚、创意总监徐嫣雯等等。最终,刘哲获得了去伦敦参加 MINI VISION NEXT 100 概念车巡展的机会。作为一名现代木匠,他想把 MINI 改造成一辆移动木工房,把备胎当支撑放在地面,把覆盖板放在备胎上,就成了一张工作台。做木工用的工具,可以放在后备箱储物格内,方便随时随地开始创作。好吧,都是会玩的。 在 MINI 的品牌展区,有一个玻璃材质的灯光展品。你可以把手放在手印感应区,装置的表面会呈现出参观者衣服上的颜色,这些颜色将随参观者的脉动有节奏地变化。从这个展品上,你也可以看到那辆 MINI VISION NEXT 100 概念车的设计灵感,可能你把手放在门把手上,MINI 的车身会变色… MINI 的宣传策略,可以看做是面向年轻人营销的一个典型。确实,有时候买车的理由很简单:好看,喜欢。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今年的 CES Asia 上,你会看到这些与「汽车」有关的东西

· May 09, 2016

又是一年的 CES Asia(亚洲消费电子展),有人逛展写稿,有人逛展心里长草。去不了拉斯维加斯的 CES,你可以去上海参加 CES 亚洲专场。 今年的 CES Asia 上,依然有很多值得你一看的「 汽车科技」。今天只是个「 预热」,过两天 GeekCar 的小伙伴们,会在现场为你带来更为详尽的体验。 整车厂 今年恰逢宝马百年生日,宝马由康思远亲自站台。康思远这次来,主要为了安利宝马为个人驾驶打造的「 生态系统」。 宝马展台的最大看点,就是「BMW BMW i Vision Future Interaction 概念车」。这辆概念车乍一看上去是 i8,重点不在于「 性能」,而是「 交互」。这辆车的交互系统包括 HUD、仪表盘、全景显示器,以及 Airtouch 手势控制系统。虽然手势控制系统在 7 系上已经量产,但这次概念车再次把它升级。 在这辆概念车上,当驾驶者把车切换到自动驾驶状态时,方向盘会向前移动,座椅发生相应形变,方便驾驶者使用全景显示器。相比宝马的 VISION NEXT100 概念车,这辆车离我们更近。除了这辆概念车,宝马展台还有宝马的物联网技术、个性化数字助理、ConnectedRide 概念等等。 驾驶 BMW i Vision Future Interaction 概念车是怎样的体验?推荐你看下面这个视频。   和宝马相爱相杀 100 年的奔驰也来了,奔驰带来的是「IAA」概念车。CES Asia 开展之前,奔驰把这辆车开到了上海街头拍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IAA 有可变长度的车身结构、0.19 的超低风阻,GeekCar 曾做过 详细介绍 。相对于宝马概念车的智能化来说,IAA 概念车更想体现的是未来汽车在车身结构、设计方面的特性。 在奔驰展台,你还会看到加长了 14 厘米的全新长轴距 E 级。 让我们移步雪佛兰展台,在雪佛兰展台你会看到 CHEVROLET-FNR 概念车、迈锐宝 XL 全混动车型、科鲁兹创-战纪定制版。经常关注汽车的朋友们会发现,FNR 概念车已经站台很多次了。(下面这张图就是我在北京车展上拍的)供应商 先来看看传统汽车供应商大厂「 大陆集团」,这次大陆展台主要有两个看点:是「 一体式互联演示车」 和「 动态电子地平线(Dynamic eHorizon)」。这两个概念,主要给人们展示了在车联网时代,人与车、车与车、车与外界之间的沟通。 「 一体式互联演示车」 主要用于展示未来车联网的原理和概念,包括基于场景的服务、更加人性化的交互界面、基于 IP 的架构等等。当车辆从「 封闭」 走向「 开放」,成为互联网的一部分,会在车内服务、大数据方面有很大想象空间。 「 动态电子地平线」 是基于云端的,可以为车辆提供前方道路的准确信息,包括限速信息、交通指示灯、建筑工地、障碍物等等。它能够提前通知车辆弯道后的信息,减少事故发生。 你听说过做 DVD 起家的「 先锋电子」 吗?这次他们也来了,但展示的不是 DVD。 先锋将来要做「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这次他们带来了「 次时代模拟驾驶舱(In-Vehicle Context Awareness)」,模拟的是未来车、云端和人之间的交互。另外还有 carrozzeriaX 车载影音系统,这个就是先锋的老本行了,比如你可以通过这套系统在车里听 HiFi。 先锋不止要做车载娱乐,还有最近两年很火的自动驾驶。这次先锋展台与自动驾驶相关的,有 3D-LiDAR、ADAS 相关的疲劳检测技术、夜视技术、以及 AR-HUD 激光扫描抬头显示技术、AMEBA 电动车续航里程推断系统。在自动驾驶方面,先锋尚处于研发阶段,基本都是样品展示。 来自互联网的「 跨界选手」 今年的 CES Asia 很有意思,四维图新和搜狗地图都来了,看准的都是汽车业务,在车联网方面还会成为竞争对手。 四维图新将会围绕主营业务,展出他们的车联网全套解决方案。除了车联网,四维图新的业务还会涉及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包括高精度地图的研发和生产,为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搜狗地图更倾向于研发人工智能技术,在此之前,CEO 王小川就曾说过要加强在前言技术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 这次 CES Asia 上,搜狗地图将会首次发布「 搜狗智能地图」,可以通过实时更新的路况、天气信息,随时变更最佳的行驶路线。一方面是展示搜狗地图在语音交互、导航算法以及车联网方面的最新技术成果;另一方面,也说明搜狗地图也想成为车联网方面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想从汽车行业赚钱的互联网公司,还有百度车联网。去年百度车联网就曾参加了 CES Asia,从现有的产品来看,他们参展的可能还会是 Carlife、Mycar、CoDriver 等车联网解决方案。(车联网的钱,挺不好赚的…)看了今天的 CES Asia 预告你会发现,今年车联网、自动驾驶依然是主流。越来越多的传统厂商、互联网公司开始进入这一领域,竞争会更加激烈。从展出的产品来看,大部分已经在往届的车展、CES 上露过面。展了这么多次,新鲜感开始褪去,我更期待它们能早点落地。 除了这些「 大公司」,还有一些小公司、创业团队的产品很值得期待,有的是车载智能硬件,有的是个人交通工具,比如 Qrios 游乐士、飞驰镁物、轻客、云马等等等等。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些产品离我们可能更近一些。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