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赛车梦」之后,他们仍然年轻

· Nov 15, 2016 333

如果说有一个东西能同时具备荷尔蒙、造车、极客、坚持这些关键词, 我想这应该就是「 大学生方程式」 了。在 GeekCar 关注、报道这个比赛、这群学生两年之后,喜欢赛车的我才终于有机会到现场一探究竟。 我这次看的是电车赛(「 电动」 这个关键词又是和 GeekCar 调性相契合的),从去年开始,电车成为一项独立赛事,比赛场地也从湖北襄阳搬到了上海嘉定的上赛道。当然,油车比赛还是在襄阳。 场地条件好了不止一个档次。在襄阳,临时搭起的帐篷就是各个车队的篷房,地面赶上下雨就变成泥地,蚊虫多到难以想象。而把比赛放到上海的专业赛车场里,硬件条件显然不是一个等级了。再加上更方便的住宿、更方便的物流,同时还有安亭强大的汽车氛围做烘托,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比赛会一如既往的艰苦,但是少了一些节外生枝的困扰。 不过,你也不要以为他们就一下子变成 F1 车队那样的存在了。首先,赛道里的维修间不对他们开放,车队篷房被放置在看台内部以及场外的空地上(仍然有临时帐篷),而赛道也只是部分开放。对于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来说,根本没必要用到整条上赛道。 并不简单的比赛 整个比赛的安排是这样的:7 号车队注册,电池箱检查从这天下午开始;8 号其他车检项目开始;9 号动态比赛开始,车检继续;10 号车检最后一天,动态赛继续进行;11 号,耐久赛最后一天。在这四天里,34 个车队的上千名学生聚到一起,像是来赴一个大 party。期间,他们要经受静态、设计、营销、直线加速、高速避障、耐久等多个比赛项目的考验,当然,还有严格的车检。 千万不要以为造一辆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是件简单的事儿,也因为这个,这群学生会对于「 大学生方程式=卡丁车」 这样的说法嗤之以鼻。事实上,用来约束车辆技术指标和解释比赛规则的规则手册,有 150 页之多,而负责车检的裁判私下对我说,其实这本手册写的非常笼统不细致……其实,当你亲眼看见他们的赛车时也会发现,它真的比卡丁车复杂多了。这个时候,作为一个 80 后文科生,我对这些理工科小鲜肉们是肃然起敬的。 最有实力的十个车队被安排到了同一个篷房里,其中就有被特邀参赛的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车队,今年德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的世界冠军。他们的车刚一到现场,就被各个学校的学生围的水泄不通。我们的粉丝、长安大学的姚弘毅本来想在现场编辑一条公众号推送发布车子到达的消息,结果发现所有人都已经去看过赛车了…… 这辆车能来中国也非常不容易。因为电池组没有做相关的安全认证,所以按照物流的相关规定,高压电池组不能整包运输,于是这些德国学生只能把电池组分拆成一个个低压单元,到了比赛场地之后再组装成完整的电池组,这让他们花掉不少时间,也让他们在 75 米直线加速赛里大失水准。 我到现场的时候已经是比赛的第三天,卡尔斯鲁厄的维修区仍然有很多人围观,有些学生在和他们交流,一方面算是膜拜,另一方面也是学习。另外我还听见有的国内学生聊天说,接下来这一年一定好好学英语或德语,争取明年跟这些外国学生好好交流。 不过,他们最需要面对的还是眼前,比如严格的车检。车检对比赛结果影响很大,如果不过关,甚至没有参加后面比赛的资格。负责电检的大学生方程式「 老裁判」 郭雨告诉我,在进行电池组检查项目时他们拆开电池组之后发现,各个车队的电池组成组技术参差不齐,按照电池部分的技术规则来看,绝大部分车队不能一次通过「 电池组检查项目」。整车电检能做到一次通过的也是凤毛麟角。 对于学生来说,辛苦一年造出一辆车来参赛,如果连车检这关都过不去,那种失落感是巨大的。不排除有的车队会通过人脉、关系来争取通融,而有的车队,选择最简单直接的办法——跟裁判软磨硬泡。有些车队一次又一次的跑来车检处,就想让裁判给通过,好参加后面的比赛。甚至跟裁判哭也要排队才能等到,而直到车检结束,有的车队也没等到哭的机会。这种坚持,让我这个旁听者也不免动容。 虽然没亲眼看见有人在车检时哭,但当车检遇到问题时,学生们的焦虑和无助,却很明显的刻在他们的脸上和眼神里。 郭雨说,在他这里,不会有什么特殊照顾,也不会开后门。在我看来,尽管这很残酷,但是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件好事。辛苦努力固然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要让他们意识到「 规则」 的存在。要知道,他们中的很多人未来可能都会进入车厂工作,到那个时候,「 裁判」 就变成了消费者,哭显然是没用的。 钱: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不过,任何赛车比赛都会有「 小车队」 存在,大学生方程式也不例外。仅仅就车本身来说,你能很明显的从观感上分辨出哪些车队的赛车工艺精细,哪些赛车「 粗制滥造」。「 粗制滥造」 不是个贬义词,事实上,车子看起来粗糙,无非是受到资金、技术能力、资源等方面的制约。而这些赛车在车检里的挑战就会异常巨大。 姚弘毅跟我说,他打听到卡尔斯鲁厄的赛车造价是 50 万,与之对应,某个国内车队的成本仅仅是几万块——那 50 万后面跟的还是欧元。 一般来说,国内车队获得赞助不外乎这么几种形式: 第一种,有人愿意拿出真金白银赞助。国内车队里,有钱的是同济这样的院校,据说今年他们得到了某个公司 200 万的赞助。不知道花几万块造车的车队,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里作何感受。 金主们通常愿意选择那些曾经成绩出色的学校来赞助,而这些学校往往是技术实力或者知名度比较高的,比如同济、清华这种。所以这会造成一个死循环:强队越来越强,小车队越来越容易沦为「 打酱油」 的角色。几千块钱的支持,对这些车队来说都很及时。 开云汽车的王超曾经告诉 GeekCar,当初他们 CSG 准备赞助哈工大,提出每年几十万的条件,车队方面意外的不知所措。 另一种赞助模式是提供资源。很多电动车产业链里的供应商都会这么做,比如深圳科列会免费为一些车队提供 BMS,这队企业来说有的只是研发成本,物料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如果车队单独购买,花费会很高。电池厂商欣旺达今年给华农车队免费提供了电池组,在各个车队里这还是第一次。华农车队的队长汤超龙告诉我,这个如果正常购买的话,需要花掉 5-8 万,对于电车来说,这笔开支占了很大比重。 另外,对于一年只造一台车的学生们来说,如果有零部件厂商能直接供应某些零件,这也算是解决了大问题,因为很多零件虽然属于标准件,但是很难从市面上购买,而找供应商的话,一般都需要很大的订货量,对方才愿意出货。 总之,钱是一个大问题。 都是电动,但是技术差异明显 资金的多少、学校和学生的技术水平,决定了车子的差异。相比于资金,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更直接的体现在车子上。卡尔斯鲁厄的赛车采用了四个轮边电机驱动(四轮分布式驱动技术),完全自主研发,每个电机的扭矩可以独立控制,车队又可以通过遥感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和管理电机的功率扭矩。他们的车子重量控制在了 200 公斤以内,百公里加速 2.5 秒。近看车子,能明显感觉到做工的精细。 另一个采用四电机的车队是同济,这是他们第一次使用四电机方案,从这个举动也可以看出,他们是瞄着世界领先水平做的,而且足够资金和技术积累,也是能让他们把方案变成现实的必备基础。 除了这两个「 异类」 之外,有些车队采用了双电机,比如哈工大,更多的车队,还是在使用单电机的动力方案。 更改技术路线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足够的实力,很难折腾得起,同时也需要承担技术不成熟的风险。以同济电车队为例,他们的队员就说,第一次采用四电机,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经验,但是仍然有一些技术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比如电控的成熟度、电机本身的水平、簧下质量等等。哈工大的指导老师也告诉我,采用双电机的设计,确实会有一些新挑战。不过总体来说,他们最终的成绩都很不错。 另外,F1 里面的单体壳车身、DRS 动态尾翼,也出现在了今年某些车队的赛车上。而且,如果你看外观,可以很明显的发现,车和车之间在空气动力套件上有很大差异。像吉大、同济这样的车队,自己学校有风洞实验室,就可以把赛车拿进去做风洞实验,也就能做出更好的空气动力学套件,而更多不具备这种条件的车队,就只有眼红的份儿了。 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车队人员是否足够稳定,决定了车队技术的积累程度。有些车队人员更迭频繁,所以技术根本得不到「 传承」。而对于「 小车队」 来说,保持足够的人员稳定性,每年持续进行技术积累,也是逐步变强的一个办法。 KIT 碾压了国内车队 所有比赛项目里最后进行的是耐久赛,也是整个比赛里最好看的。赛车三公里长的赛道上,采取静态间隔发车的方式,分别由第一车手跑四圈,再由第二车手跑三圈。根据高速避障的成绩,从第 6 名 开始正序发车 ,再 等到赛道最棒的时候进行清场,top5 出场。 虽然是在上赛道的长横上用桩桶摆成,但各个车队的队员们还是能在看台上「 居高临下」 给自己的车手加油。 每个车队赛车的真实实力,在耐久赛里一览无余。不同的赛车声音有大有小,速度有快有慢,当然车手的实力也参差不齐。 有的车跑到半截就出现问题,按照规则规定,在规定时间内不能自主启动,就算是退赛。而大学生方程式比赛不允许中间推车出来修理,必须等到比赛全部结束,才能推车回去。比赛没有结束,也没办法对这些车进行救援,于是它们只能静静的停在赛道旁边,映衬着其他车飞驰而过。 车手的一个失误也可能影响最终比赛的结果。中南大学的车手在一次打滑之后,处理失误,径直撞向了赛道旁的隔离墙上,退出比赛。看台上发出一阵叹息。那个车手不停的拍自己脑袋,靠着墙坐了很久,赛车就停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头盔这个时候成了最好的掩体,不知道头盔后面他是不是已经泪流满面了…… 最紧张的还是 top5 出场。所谓 top5,指的就是高速避障比赛的前五名:KIT、同济、哈工大、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广东工业大学。 KIT 最先发车,跑过第一圈,显示屏上显示出 2 分 40 秒的圈速,全场一片惊呼,要知道,国内车队之前最快的也在三分钟开外。这绝对是碾压级的优势了。 广东工业大学的赛车在耐久赛的最后一圈出现问题,时走时停。此时其他四大车队都已经完赛,看台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他们的赛车上。广工的车手跌跌撞撞的坚持把车开过了终点线,得到了全场最热烈的欢呼。 而两节耐久赛结束之后,KIT 毫无悬念的排在第一,最快圈速领先第二名 17 秒之多……国内有实力的车队由于太想挑战 KIT,所以在耐久赛里开的相对激进,出现了不少失误。 最终,综合各个单项的成绩,哈工大(威海)电车队获得了今年 FSAE 的国内总冠军。 不过,据说德国车队的学生很多都不用管学业如何,只需要一门心思扑在造车上。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这种情况肯定是不被允许的。 无人车上赛道 有意思的是,在耐久赛之后,北理工还把自己的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 开」 上了赛道。这辆车自动完成了绕桩等表演。 在比赛前一天,我在篷房仔细看了看这辆无人车。它用到了 Velodyne 的激光雷达、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极客味道十足。在此之前,北理工的同学已经在北京的赛道上做了试跑,而在篷房和我聊天的那个同学,也已经被保研了。 据说明年的德国赛要开始加入无人驾驶比赛,而国内也计划明年开始这项比赛,所以北理工的无人车在赛道上跑跑,或多或少有些宣传意义。 比赛之后呢? 耐久赛结束,也就意味着今年整个比赛的结束。在我这个「 外人」 看来,激情之后戛然而止,不免有一些失落。后来和不少同学交流才发现,他们的失落感比我更强。 赢了的哭,输了的也哭…… 这也难怪,没日没夜的干了一年,其实就为这几天的比赛,比赛结束了,对很多人来说也就忽然间失去了目标。更别说其中有些人会是最后一年代表学校参加比赛。 而当很多人拿着这份车队经历去找工作的时候,可能会发现,这个经历并不像他们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对用人单位那么有吸引力。也有些人,参与大学生方程式之后,到了「 走火入魔」 的地步,一门心思要把自己的未来投入到赛车事业里。 很难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因为坚持一些东西,就势必要失去一些东西。而参加大学生方程式,却真真切切的改变了很多学生的人生轨迹。 在这样一个人生阶段能有这样的经历,从我的角度来看是特别羡慕的,不管成绩如何,在有限的大学生涯里造出一辆方程式赛车,这个经历绝对要比很多他们的同龄人丰富很多。 关键是,哭过、笑过、在车间里熬过夜、在赛道上拼过命,经过这一切之后,他们却仍然年轻。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我们如何用一年时间造一辆方程式赛车?

· Jul 23, 2016

本文是一篇投稿,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FSAE-华汽车队 2016 赛季的技术总监卢臻。我们之前也对大学生方程式比赛有过报道和关注,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的 FSAE 人给我们投稿,聊聊你们的故事。 赛车是一个烧钱的运动,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这项运动只属于「 土豪」。然而,在大学中,有我们这么一群人,自称是 fsaer,在「 玩」 着赛车。这辆赛车由我们自己设计与制造,从每一颗螺丝的建模到每一条钢管的焊接,都凝聚着同学们的心血。 在每年的十月份,我们都会聚集在湖北襄阳的梦想方程式赛车场,来场狂欢的「 聚会」。 这场「 聚会「 就是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 2015fsc 车队合影 via 赛事组委会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简称「 中国 FSC」)是一项由高等院校汽车工程或汽车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组队参加的汽车设计与制造比赛。各参赛车队按照赛事规则和赛车制造标准,在一年的时间内自行设计和制造出一辆在加速、制动、操控性等方面具有优异表现的小型单人座休闲赛车,能够成功完成全部或部分赛事环节的比赛。 一年制造一辆赛车,我们是怎么做到的?下面,是我们的故事。 先自我介绍下,我是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FSAE-华汽车队 2016 赛季的技术总监卢臻。我主要负责整车总装配,督促各组进度,决定各组的最终方案,还负责设计答辩、ANSYS 答辩及各种报告的提交。 我们一般在上一个赛季比赛完回来就开始着手准备下一个赛季的工作。 11 月:制定新赛季的预算和时间计划。各组设计人员开始研究上一赛季的车有什么问题,下一赛季要怎么改进,并研究从赛场拍回来的照片,看看别的学校有什么巧妙的设计可以借鉴。 12 月:测量旧车的质心位置,确定新车的基本参数(车重、轮距、轴距、前后制动比等),然后开始初步设计。 设计过程一般是先画悬架正视几何、立体草图,确定悬架硬点坐标。车架根据悬架硬点建模。其它各组再根据车架布置建模……一般在寒假回家之前要把整车(建模)初步装配好。 寒假的时候,车架组、制动组、转向组及车手组的小伙伴还要共同完成新赛季赛车的人机工程设计。车身组的小伙伴则会用发泡剂初步做出座椅的模具。 过年完回来就开始检查各部件的装配干涉、检查各组的设计问题及优化,一直到 3 月底冻结设计方案。 华汽第四代赛车车架渲染图 冻结设计方案之前,车架组的小伙伴会用 PVC 管做出一个 1:1 的车架模型,对比建模,检查有没有什么问题。 冻结方案后,整车的设计建模基本就不会改动了。然后我们就开始出工程图及订加工用的毛坯。在这期间,我们还会通过模拟器、卡丁车驾驶和理论考核的综合成绩来选出我们新赛季的车手。 4-5 月:主要的任务就是加工,各组要找好加工厂商,盯紧加工进度,检查好零件尺寸,看有没有加工错误。这段时间也是挺辛苦的,一边要上课一边又要经常跑加工厂。这段时间发动机组的小伙伴要做台架实验,调试我们的发动机。车身组的小伙伴也要开始加工我们的碳纤维空套和车身。 发动机台架试验 6 月:开始定位车架、悬架。我们要把车架的管切好和做好的悬架杆件一起放到定做的夹具上来确定它们的位置,保证好轮距和轴距没问题后就可以开始焊车架(氩弧焊)。 车架焊好后要把之前的夹具切除。然后各组就开始根据车架定位,一步步把加工好的零件和一些购买件组装起来。  华汽队员脱模出第三代赛车的底部扩散器 我们的新车大概会在 7 月中旬落地。落地之后我们会推车到学校 B6 实验楼门口的大直道进行前期调试。车子基本稳定后我们才会运到外面的卡丁车场进行练车调教,让车手适应我们的新车,把车调到最佳状态。 在国庆前后,我们就会开始装车,把车运到襄阳练车并做最后的准备。 在襄阳,不同的车手会针对自己参赛的项目进行训练。我们也会把车子的问题在比赛前的最后几天解决好。 华汽第四代赛车在赛场等待跑「8 字绕桩」 10 月中旬开始比赛,比赛分为静态项目和动态项目。静态项目包括营销报告、赛车设计和成本与制造分析。动态项目包括直线加速测试、8 字绕环测试、高速避障测试、耐久测试和效率测试。 一年付出的成果也就看这最后的几天了。 看完本文后,可能大多数读者都会有一个疑惑:造车的费用是怎么来的? 目前,绝大多数的 FSC 车队的经费主要来自学校和各大赞助商的支持。每个车队的经费可能不一样多,但是,绝大多数车队的每一滴费用都被「 压榨」 在了赛车身上。 而在车队造车的 fsaer,付出了自己几乎所有的大学时光,没有假期、没有物质偿还地去追逐自己一直坚守着的「 赛车梦」。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10.19:传乐视将控股易到用车

· Oct 19, 2015

乐视 7 亿美金控股易到用车 有消息称,乐视即将和易到用车达成股权收购交易。乐视汽车将大约以 7 亿美金的金额入股易到,成为易到的单一最大股东,并拥有控股权。好玩的是,这次的消息来源和之前透露「 乐视控股 Uber」 的是同一个。 不过,易到确实得做点儿什么了。 2015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落幕 2015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FSC)在襄阳落幕了。作为已经举办的第六届比赛,共有 71 支车队报名参加,现场报到注册 69 支车队、赛车 67 辆,1559 名同学参赛。(今年电车组独立出来,这次比赛只有油车组)整个比赛总共分为设计(150 分)、制造成本分析(100 分)、营销报告(75 分)、直线加速(75 分)、8 字绕环(50 分)、高速避障(150 分)、耐久赛(300 分)、燃油经济性(100 分)八个项目,共 1000 分。最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以总分 880.11 分获得总冠军,厦门理工学院总分 847.7 分获得亚军,湖南大学以 840.69 分获得季军。 嗯,这些就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 英国首条智能人行道亮相 英国的宽带服务商 Virgin Media 在一个叫做切舍姆的小镇铺设了一条「 智能人行道」。行人可以在走路时体验到免费的高速 Wi-Fi,网速最高可以达到 166Mbps ,比英国平均网速快了近 7 倍。实现这种网络覆盖的技术其实不难,Virgin Media 使用各种公共设施的空间来放置设备用于提供 Wi-Fi 网络,以此实现了 80 米的有效网络覆盖。 在路边装满路由器就是智能了? AT&T 与 Uber 合作测试联网汽车搭乘服务 从今以后,你可以在乘坐 Uber 的时候看电视了。通过与 AT&T 的合作,乘客可以在车上通过后座的平板电脑观看大学橄榄球比赛的直播,不过这个服务暂时还仅限于美国的 4 个城市。 我就想问能换台么?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百公里加速 1.8 秒,这是世界上最快的电动汽车

· Jul 22, 2015 333

德国时间 7 月 19 日,斯图加特大学的电动方程式车队(Green Team)通过 Facebook 宣布:他们再次打破了电动车 0~100km/h 加速时间的吉尼斯世界记录,这次的时间是 1.779s。这比之前的记录保持者,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 1.785s 快了 0.006s。 轻量化是关键 刷新世界记录的赛车是 Green Team 的第五代电动赛车 E0711-5。整车重量 165kg ,搭载的电池组容量为 6.26kWh。由于在创造记录时,车子没有安装尾翼,所以当时的重量进一步减轻到了 160kg,这样更有利于提升加速的成绩。 动力方面,E0711-5 在每个车轮中装了一台轮毂电机,四台各 25kw 功率的电机能产生共 1200n/m 的总扭矩输出。电机产生的动力通过行星齿轮把动能传递到车轮上。 车子的设计极速其实不高,只有 130km/h,但由于车子自重较轻,所以比功率相对较高。(比功率具体指汽车发动机最大功率与汽车总质量之比。一般来讲,比功率越大,汽车的动力性越好。)为了尽可能的减重,Green Team 还机智的选择了一位女车手作为驾驶员。同时,车身多处采用了轻量化设计,例如轮圈就是全碳纤维的材料。 在悬挂系统方面,Green Team 也进行了专门的设计。他们采用的双横臂悬挂和横向推杆的设计,具有转弯时侧倾小,可调参数多,轮胎接地面积大,抓地性能好等优点。 在这样的极速环境下,任何一些小的改进都会对成绩的提升产生很大的影响。显然,结果证明他们做的不错。 经常破纪录的团队 Green Team 最初是由斯图加特车队和几名斯图加特大学的校友,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研发能力和组建电动方程式比赛用车,才成立的一个团队。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壮大到 40 多人的规模,并且其中有一半的成员都是在校学生。 这次的破记录也不是他们第一次刷新吉尼斯世界记录,事实上他们经常这么干。 早在 2009 年 10 月,第一代编号为 E0711-1 的电动赛车就已经开始参加电动方程式了。这款车是在斯图加特车队一款内燃机赛车的基础上改造来的。他们把原车的四缸内燃机换成了一台电机,并且优化了车辆的结构设计。 在 2012 年的夏天,Green Team 的第二代赛车 E0711-2 就打破过当时的电动车 0~100km/h  加速时间的吉尼斯世界记录。成绩是 2.681s。这个成绩保持了一年之后,才被别人打破。 我一直认为破纪录这种事情是会上瘾的,Green Team 显然也是这样。为了能够再次刷新记录,他们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赛车,直到今年的威廉港, E0711-5 再次成功了。 比赛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因为吉尼斯记录有要求,必须在两次不同方向的加速成绩都满足达标才可以。不过由于第一天相反方向的风力太大,车子在回程的时候始终不能做出理想的时间,所以一直没能成功。好在第二天风力减小了一些,这才成功创造了新的吉尼斯记录。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再造一个「新」汽车——极客的造车宣言

· Feb 07, 2015

【活动总结】再造一个「新」汽车: 第一部分: 王超:「新兴造车团队要对传统汽车厂商心存敬畏,找准市场切入点」祝凌云:产品源于兴趣,好玩儿是我的态度 黄修源:「游侠」的造车进行时 第二部分: 董路宁:大学生们的造车梦 原树宁:汽车产业风口在哪里 单德伟:「我们不做中国的特斯拉,我们做中国的长城华冠」  「 中国做电动车的人有一半儿都来了。」 这是一位投资圈朋友在参加 GeekCar「 再造一个新汽车」 活动时在朋友圈 po 出的留言。 当大家用年会照片刷屏朋友圈的时候,我们 GeekCar 也在今天下午刷了一次屏。但是,我们的「 年会」 不是在高档酒店,不是在三亚海边,也不是在三里屯的酒吧,而是把年会办到了只属于 Maker 和造车者的地方——北京理工大学的工程训练中心。(这个地方其实是北理工大学生方程式车队的工作室和车间)我们希望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过去一年我们对这些造车团队的关注。 在这样一个有着「Top Gear 演播室即视感的场地,各个造车团队们也把他们的「 劳动成果」 带到了现场。 比如,凌云两轮自平衡车: 比如,大学生方程式赛车: 比如,第一张图片里的长城华冠电动跑车。很多人问,长城华冠和长城有什么关系?答案是,没关系,只不过名字里都有「 长城」 二字。当然,这款车在活动里被「 重度围观」 了。 今天我们听了太多的造车故事,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造车不易,且行且珍惜。 凌云电动车的创始人祝凌云,活动结束之后像长城华冠一样被「 重度围观」: CSG 中瑞德科设计公司的创始人王超。在传统汽车行业和造车领域有着多年经验的他,分析了目前创业造车团队的问题所在,以及设计、技术和市场切入点等方面的解决方案,他的分享有着极大的启发性。 交通工具的变革离不开智能交通这个大环境和基础,更离不开智能交通网络和系统的建立。来自中国车联网先行者博泰电子的原树宁博士从大交通和 V2X 技术等方面讲述了他眼中未来交通的趋势。 除了这些大叔级的嘉宾,来自北京理工大学方程式车队的前任队长董路宁,上台分享了他和同学们制造方程式赛车的艰辛历程。 「 我们不做 Tesla。」 来自长城华冠的设计总监单德伟最后一个上台,并说出了这句话。这个被很多人误以为和「 长城」 有关联的独立汽车设计公司低调地做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 前途」 概念车。这位在业内颇受关注的设计师从设计角度讲述了他们团队是如何研发并制造这辆电动车的。 当然,还有黄修源分享他的游侠团队的经验。当初很多人质疑他,但是,他还是在踏踏实实的做事情。据说,今年八月份就会看到他们的产品了。 我们不是要炒作「 造车」 这个话题,也不是要「 唱衰」 和「 完全质疑」 它,而是希望大家用更冷静更成熟的看法看待造车这件事。我们希望在未来有更多的团队加入到造车运动之中,用更成熟和专业的方式来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希望能看到这些团队相互学习,甚至能够通过合作,让未来的交通工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可行性。 所以我们接下来会持续关注造车团队和未来交通工具,我们希望这次活动仅仅是个造车运动的开始,未来会有更多造车团队将梦想付诸现实,我们 GeekCar 也愿意做这个运动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如果你今天没来,那看看下面的照片感受一下气氛吧。

我和大学生方程式的故事(3):湖南大学队——冠军之路不平凡

· Oct 26, 2014 333

大学生方程式的那些故事接着讲:让参加了比赛的年轻人讲讲自己的故事。这些投稿我们基本不去做内容上的编辑,为的就是看看真实的他们到底是什么样子。 今天这篇的作者是湖南大学易车 FSAE 方程式赛车队的魏帅,她是车队的车队经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个纯文科女,随着一群工科男,融入这个赛事」 是怎样的故事。此次方程式大赛,湖南大学获得了油车组总冠军。(作者声明: 本文所有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车队)首先要说的是感谢。很感谢所有队员在这一赛季的努力,我们很幸运能够携手走过这一赛季;很感谢每一位支持过我们的其他车队队友,最感动莫过于有人走到我们 P 房跟我说很喜欢湖大赛车队;很感谢湖南大学易车 FSAE 赛车队。不能说我的大学比别人过得精彩,但是绝对与众不同。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在想,一个纯文科女,随着一群工科男,融入这个赛事,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我从一个头脑里对赛车的唯一概念就是舒马赫和 F1,到现在能够认识很多赛车零部件,和队友们一起喷那些不懂 FSC 的人,我其实挺佩服自己的。 有人说 FSC 从来没有回头路,一旦进入到这个圈子,你会看到别人的努力,你会看到一群大学生在没钱没精力没支持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着,你没资格放弃。从大一时懵懵懂懂的知道方程式赛车到现在的大三,会一次一次地跟别人解释什么叫 FSC,什么叫方程式汽车大赛。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但是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梦想的权力吧我想。 有人在赛场上跟我说,湖大赛车队是 FSC 精神的代表。07、08 年参加两节美国赛,五年中国赛,终于,五周年的时候完成了冠军成就,开启了德国赛时代。 湖南大学每年都有所成绩,但是夺冠一直是 HNURACING 的目标,2012 年车队耐久赛没能完赛使车队信心一度跌至低谷,我便是 2012 年底加入车队,这一赛季我看到所有队员们的辛苦:学长们永远顶着一张面瘫脸在办公室和工作车间穿梭;加工期间,指导老师每每都是档期爆满;迎着长沙烈日跑加工装配零件。 我不想为这群人喊苦喊累,但是我想每位造车人都知道造车的艰辛,我只是想诉说每个结果的得来不易。2013 年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上,我们离成功近了一步:第三名。整场比赛下来,所有的队员无不紧紧地绷着心里的弦,知道耐久赛完赛,赛车冲线的那一刻,所有的人才放松下来,这是转变的开始。 2013 到 2014 赛季,我们完成了冠军的转变。可能我们柴哥都不记得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事情一辈子只有一次。我们的队员第一次跟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头脑一片空白,我知道柴老师对我们的期许,却没想到会是这样一种感情。我想柴哥对 FSC 的感情我们都懂,却并不是真的明白,等到我们愿意将生命里最激昂的八年全部奉献给 FSC 这项事业时,也许我们就会懂这种情感,这种精神。 2014 年 10 月 18 日,耐久赛进行时。HNU2014 在场上疾驰,也许在别人看来湖大与斯图加特的超车与被超车是一场视觉盛宴,只有坐在看台一角的我们才会明白那是怎样揪心的十几分钟。 最后完赛的那一刻,所有队员都冲向了赛场出口,迎接我们的战车,当时的想法不是能不能秒杀斯图加特,只是在想不要在这次比赛留下任何遗憾。提前来练车的队员们支着行军帐篷在赛场坚持了两周,不顾风吹雨淋,不停地练习,不断的调试,后来正式比赛的时候看到他们,我都不自禁的嘲笑他们比暑期跑加工又黑了一个度。最后的结果总算对得起他们的辛苦吧。 在赛场出口,我们朝每一个出来的队员欢呼,我们的动力小王子于振东走出来的时候,所有的男生直接冲到前面将他抛入空中,队员们都在感谢振东大神的努力,正是因为他在这一年的造车期间跟着发动机组的同学一起调试,一起做台架实验,我们的发动机才会呈现这么完美的性能,我不懂发动机,所以只能多用点华丽丽的词来堆砌起我对他的崇拜…… 其实对于这次襄阳的比赛,心里满满的全是激动,甚至狂喜。我几乎感觉不到心中还有任何其他的情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还是感谢一下吧。最后最后,感谢车队给予我的一切,尤其是车队赐予我的男神曹宇。   记得《平凡之路》中曾这样唱道: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这一赛季,相信所有人都会铭记湖南大学易车 FSAE 赛车队的精彩表现,希望所有人回归平凡,回归初心,我们明年见。

我和大学生方程式的故事(2):重大 FSAE 车队—比赛中的对手,赛场下的朋友

· Oct 25, 2014 333

虽然 FSC(大学生方程式)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是背后的故事还有待挖掘。接着上次的故事《我和大学生方程式的故事(1):晋翔车队—第一次出征,做自己的冠军》,我们继续让这些参加了比赛的年轻人讲讲自己的故事。这些投稿我们基本不去做内容上的编辑,为的就是看看真实的他们到底是什么样子。 今天的这篇作者是重庆大学 FSAE 易车方程式赛车队的杨斯略,他今年大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在车队工作内容是市场部兼车身车架组成员。杨斯略同学加入学校赛车队后,逐渐加深了对车的热爱。今年重大车队油车获得了新闻传播奖、电车在耐久赛上获得三等奖并且获得了轻量化的奖项。 下面我们就来听听杨斯略所讲的故事。 重做悬架 10 月 8 日,车手兼技术总监同哥正在赛道上训练。他驾驶的是今年第一次做的电动方程式赛车 Rocker,此前已有数位车手用这辆车训练过,同哥该是今天最后一个驾驶这辆车的人。可是当驾驶到一个低速弯道的时候,同哥减速打过方向盘,突然感觉车子剧烈震了一下,左后方传来「 嘭」 的一声巨响。同哥心里纳闷车子出了什么问题,还未等车子有下一个反应便迅速松开油门和刹车并打回方向盘,车子摇摇晃晃停稳后其他车队成员围上来检查,同哥听到问题所在后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悬架立柱断了。」 悬架立柱是悬架跟车轮的连接件,立柱断裂,就相当于车子的其中一个轮子突然跑飞,所幸同哥当时并没有受惊踩刹车,否则断的可能就不仅仅是立柱,而是同哥自己的脊椎骨了。 车队先头部队并没有带去悬架组的任何成员,但同样作为车手来到赛场的技术顾问西班牙人 Alex 仍然在仔细的检查和测算后,给出了自己的意见:立柱的设计有问题,但更大的问题在于悬架的设计存在缺陷,导致后轮存在摆动现象,给立柱施加了过大的力。第二天 Alex 将事情报告给了尚在重庆准备收拾东西奔赴襄阳的大部队。悬架组成员获悉后在车队 QQ 群上与 Alex 用英语进行了长达 3 小时的讨论,最终作出决定:重做整个悬架系统。 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决定,当天已经是 10 月 9 日,车队用于制作悬架和立柱的钢管和铝块全都已经告罄,重做整个悬架系统意味着要从头开始设计、买材料、加工制作,而这天离大赛开始的日子就剩下短短的 5 天时间。 但当天晚上,车队 q 群沸腾了: Alex 和悬架组成员热火朝天地对悬架设计展开了讨论,全悬架组俨然像背起了上膛的枪一样,当晚 11 点设计方案就宣告完成。为了缩减加工时间,车队经理洪诗韵在设计方案出来的同时向全国所有的车队发出了江湖救急令,征求适合规格的钢管,而令人感动的是就在江湖救急令发布的 1 分钟后,南昌大学赛车队就私信了洪经理表示有多余的钢管, 10 分钟内,北华大学、盐城工学院、辽宁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等车队同仁都纷纷出现在了洪经理的 QQ 对话框里,短短 10 分钟时间就凑齐了 6 米所需钢管,足足是所需量的 3 倍。悬架组和车队全队成员也迅速发动人脉关系找到了所需的铝块。 10 月 11 日,悬架组拿着刚到手的铝块和北华大学寄来的第一批钢管开始了加工工作,加班加点通宵加工终于在次日凌晨完成。 10 月 12 日,悬架组两名成员带着新加工好的立柱和悬架踏上了前往襄阳的火车, 10 月 13 日两套全新的悬架系统送到了襄阳赛场。而这天离悬架断裂的那天,还不到 5 天。 在 5 天内重新做出悬架系统,是车队的团结和通力合作的成果,更要感谢北华大学等车队同仁的拔刀相助。像这样车队之间的互帮互助的例子还有很多: 「 我们可是东道主」 说到襄阳本地学校湖北文理学院,可能所有学校都要竖起大拇指。几乎所有参赛的车队都曾经接受过他们的帮助,我们重庆大学 FSAE 易车方程式赛车队也不例外。 10 月 5 日,物流比预先设想的早了两天到襄阳,而车队先头部队尚未到位,车子就这样孤零零地放在了赛场。这时赛场叉车需要移动装车的箱子到停车场,于是悲剧发生了:出于某种我们至今不知道的情况下,悬架杆件被压弯了。 洪诗韵经理电联了已到赛场的湖南大学于振东学长,让他帮忙接收一下车子并看管几天,于是当天我们就听到了来自于学长的消息:「 你们悬架弯掉了,估计得重新做一根。」 为了不耽误车手训练,即将上火车的同哥无奈找到了离赛场较近的湖北文理学院队长李浩然:「 浩然,我们悬架断了,到时候我们人到了能不能在你那儿借个机子重新做一根?」 李浩然:「 规格给我,我给你做一根。」 结果就是浩然队长给我们重做了悬架并把焊接工作也做完了。 整个比赛当中,湖北文理学院几乎成为了各个车队的后勤和仓库,所有的快递收件地址都是「 湖北文理学院 XX 栋李浩然收」,也不知道浩然哥给多少车队提供了机器、人员甚至亲自代工。文理学院新车发布会时我开玩笑地说了一句:「 浩然哥你简直已经是大赛后勤仓库保管员了!」 「 嗨,东道主嘛。」 浩然笑道。 「 废什么话,上车上车!」 河北工程大学队长帅帅笑着说。当时笔者和洪诗韵经理正准备一起坐公交赴赛场,碰到了开着自家金杯的河北工程大学赛车队。 先头部队基本上全是车手,并没有太强的修车能力,而车子经过搬运又各种出问题,这个时候帅帅队长出现了。 「 工具我有!去我那儿拿!」 「 焊机我有!搬!」 「 缺氩气?这一瓶你们拿去用!」 「 哎你这个发动机声音怎么怪怪的,来我给你看看。」 连技术顾问 Alex 都感动地说:「They really did help us A LOT. They are really really nice people..」 (他们真的帮了我们很多,他们人真好。) 后记 这个大赛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所有人都只是为了能够亲手做一辆好车而奋斗着,又或者说这个大赛本身就是一个梦想,是一个美丽而又可以努力触及的伟大赛车梦。而有着共同梦想共同目标的这样一群人,就像家人一样,无论是同一车队还是不同车队,彼此都相互扶持相互关心着往前进发,既是对手,更是知心朋友。(重庆大学 FSAE 易车方程式赛车队  杨斯略)

我和大学生方程式的故事(1):晋翔车队——第一次出征,做自己的冠军

· Oct 24, 2014

虽然 FSC(大学生方程式)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是背后的故事还有待挖掘。从今天开始,我们让这些参加了比赛的年轻人讲讲自己的故事。这些投稿我们基本不去做内容上的编辑,为的就是看看真实的他们到底是什么样子。 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太原理工大学晋翔车队的李宝田,他今年大三 ,学软件工程。在车队担任新闻官的职务,负责车队的对外活动和宣传 ,同时参与发动机小组的工作 。 去年的本田节能大赛刚刚落下帷幕,太原理工大学晋翔车队收获了 Fun tec 奖、以及高校排名第五的好成绩,与此同时车队队员和学校共同商量着参加 FSC 的事情,学校计划先搞一个方程式的学习基地,通过学习积累经验再投身这一高规格赛事。 毫无疑问学校计划得长远而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一届即将毕业的队员来说,也许再也等不到亲身参与方程式大赛了。于是,这群毛头小子鼓足勇气迈开第一步,报名参赛先斩后奏只为不留遗憾。能够顺利参赛得到支持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回头看看:现在的我们是多么感谢当时自己的无所畏惧。机会就在自己手里,不是吗? 首次参赛就是一张白纸,我们甚至都没有亲眼看过一场 FSC 的比赛、见过一部参赛的赛车。从零开始,谈何容易?能做的只有抱着一本规则手册,读一遍、再读一遍。然后严格按照规则来造车,保证通过严苛的车检,让梦想与心血能顺利驶上赛道。就这样,8 个月的时间从无到有,赶制出来了一台赛车,几乎没有训练的时间。事实证明我们制作的方向是正确的:赛车顺利通过了车检并走到了动态赛,这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尤为不易。 设计赛车是繁杂的,装配制作也是困难重重,没有亲力亲为的人从不会想象到整车的运行会受到一颗松动螺丝的影响,赛车的飞驰会因一小段程序的不合理而破坏节奏,难以预料的困难绝对让人吃不消。 所以,当发动机成功点火标定,尾气弥漫实验室的那一刻;当车架装配完成,每个人抢着坐上去推走在凌晨 3 点的校园;当赛车总装完成,在校内校外人们的围观下拍摄了跑动视频,当队友受伤,医生让去买绷带皮筋,他萌萌哒问道:要多大劲度系数的……这没有假期、没有闲暇的 200 个日日夜夜,一切都历历在目。这是对我们的青春最好的诠释,迎接挑战,我们无所畏惧! 设计报告答辩时,外籍裁判对赛车的多连杆悬架系统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在赛场内外,人们看过我们的赛车,评价的关键词也是惊人的一致:第一年做得已经不错了。 多连杆:的确,我们不愿被埋没在近百台赛车中,很久之前我们就强调要打造自己的技术标签——太原理工唯一的多连杆。就如同吉林大学独特的涡轮增压、厦门理工优秀的单缸机(还有清华的朱戴维,哈哈)。今年的比赛我们感觉各方面效果还不错,至少我们的到来为这项比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就是我们的标签。 首次参赛,对我们每一个队员来说,感受最大的就是两个字:差距!车手有差距,赛车有差距,团队运作更是有差距。赛后在开会时,我们每一个人细分到自己的每一个设计模块上,都感受到了与其他成熟团队的不足,我们来之前真的可以说是在闭门造车。如果说我们的赛车是合格,那么其他一流车队的赛车就是优秀,国外的赛车就像是艺术品。这么说虽然有一些夸张,但是通过这个平台,让自己的视野更广,思路更宽,心态更平才是最宝贵的,明年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轰轰烈烈的比赛落下了帷幕,在这场盛会里客观来看:我们在最后的耐久赛没有撑下去着实遗憾。但是我们每一个人真的都尽力了,大家谁都没有怨言,青春就是输得起!敢再拼!第一年走到了这一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冠军。晚宴上觥筹交错的场景让我难以忘怀:谁能料到昨日并肩作战的兄弟,今夜推杯换盏的战友,明天将各奔前程,回头看看在生命中,我们也曾共同做过这样一件让自己骄傲而值得回味的事情。北上的火车声响隆隆,青春的时光走得匆匆…… 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超级创造力的群体,给他们一个平台,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在中国,缺乏的不是具有创造力的大学生,而是一个好的平台和一个好的选择机制。FSC(大学生方程式)大赛集合了众多爱好赛车的小伙伴,赛场就像是一个 party,他们在这里能够尽情的展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