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福:汽车才是主语,互联网只是定语

· Dec 04, 2015 333

(本文作者: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总裁兼高德集团总裁 俞永福)最近两年,汽车领域诞生了很多时髦的词:智能汽车、互联网汽车、车联网,意味着这个产业正在经历一些深刻的变化。场面很热闹,但我们需要想想:哪些会变化,哪些不会变化? 变化,起源于 2004 年的一个行业总结:从互联网的视角看,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在四个中心以内——PC、Phone、TV 以及 Car,整体互联网产业也围绕着这四个中心在迭代。最近十几年来,我们最先经历的是「PC 中心」 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一种生活方式,延展出许多细分行业;第二,就是过去 8 年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 随身中心」,也就是智能手机革命、移动互联网,颠覆了许多原有产业格局,典型的例如卡片式照相机、MP3 的消失;第三就是传统客厅生活的中心——TV,从传统家电企业到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全力布局;最后一个中心就是汽车,从 Feature Car 向 Smart Car 进化。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十几年也是计算机屏、手机屏、电视屏、车机屏四块不同屏幕互联网化的交替演绎。 其中,我认为汽车将会出现 4 块屏幕中、想象空间最大的变化,围绕着导航、数据、金融、通信、操作系统等多个维度,会引申出一系列的产业跨界,每个新名词背后都将会出现史诗级的机遇。而要完成这种产业交接的基础,最重要的第一个变化就是通信,汽车将从单机走向联网。 这样的变化——汽车互联网,未来十年内我们将会共同经历。而变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几种专业能力的跨界整合。我认为智能汽车会是三个产业的跨界:第一,传统的汽车产业;第二,地图导航产业;第三,互联网产业。这三个产业,分别代表着三种重要专业能力的积淀,交集在一起就是 Smart Car 产业。这里边每个产业背后的积淀我不展开讲,想强调的只是:汽车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有它很多方面的专业积淀,不是短期内可以快速被效仿的。换句话说,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再大,但用户对于汽车本身的安全、动力的专业要求是不会变化的——你不可能因为能在车里上网聊天,就对车本身的专业性能要求下降了。 当年特斯拉刚出来之后,我第一时间就拥有了一辆。使用下来的最大感受就是,互联网服务方面做得不错,但在汽车驾驶、车内舒适度方面,与其他专业的老牌汽车厂商相比,的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这个角度看,「 互联网汽车」 这个概念的主语还是在于「 汽车」,「 互联网」 只是个定语。对互联网来讲,最重要的特性就是「 快」,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市场渗透,使用互联网方式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让用户对你的服务和产品产生认知。但另一方面,主语才是我们能走到未来、走到终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对于智能汽车来说,在互联网的另一边,是传统的地图导航和造车能力。相比之下,这些业务转型的时候,或许会有比较慢的反应,但放在五年、十年的视角里看,其实这些所谓的传统行业才能保证你发展得更长远。 打个比喻,互联网能力是一个人的肉体,能让你跑得更快,而传统业务能力则是一个人的灵魂,能让你跑得更远。在发展互联网相关的跨界业务、例如互联网汽车时,千万不能让肉体跑丢了灵魂。 这就是在互联网地图这个行业,高德在过去一年多能保证自己增长率超过 100%的重要原因:我们对于传统业务能力的敬畏。作为国内唯一一家「 地图导航数据+地图导航应用+云服务平台」 三合一的专业企业,我们在大力发展汽车业务时,也明晰了自己的能力范畴和边界,只是专注于导航互联网化,同时利用背后阿里巴巴生态的电商、营销、云计算等资源,帮助合作伙伴的汽车实现互联网化,合作共赢。此前与本田的合作,最近与长安、吉利达成的合作都是这样的模式,我们负责互联网地图导航的部分,合作伙伴则专注于他们擅长的汽车设计、制造环节,希望能够创造出真正推动产业前进迭代的变量。 冷静地说,经过 PC、TV 及手机互联网的洗礼,到了汽车互联网,其实产业整体目前仅仅处于预热期,要真正爆发、进入高潮,至少还需要三、五年。所以所有智能汽车这个产业的参与者,是不是有发展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理准备,愿意把自己的根基和底蕴做得更扎实? 这个问题的答案才是能否跑到终点的关键。

阿里汽车日的俞永福

· Apr 23, 2015

「 手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用 3 年完成了产业转型,汽车从工具汽车到智能汽车之路需要 10 年。」 俞永福说,「 因为产业链不同,手机大部分是标准品,而汽车不是。」 上海车展期间的「 阿里汽车」 日,俞永福首次以高德集团总裁、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 阿里妈妈」 总裁的身份做了《互联网+汽车》的主题演讲。从中,GeekCar 看到了「 鸡血」 和「 未知」,「 兴奋」 与「 紧张」,「 通用」 与「 专业」,「 大原则」 和「 执行」,总之这是一次让人兴奋,但仍然有一些隔阂的交流。中间大家相互调侃几乎都没有成功。 虽然是阿里汽车日,但是最终的采访具体还是集中在了高德融入阿里,以及高德的未来。 俞永福抛出了阿里巴巴对汽车产业链的布局:1. 打造汽车电商体系;2. 车联网应用体系;3. 互联网汽车产品。 只是,用互联网语言包装过的「 高德」 和原来的「 高德」 相比让人有点陌生,用很多通用逻辑来解释的高德战略,和此前专业逻辑演绎的高德有很大差异。而此前庞大的针对 B 端服务的体系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格局?这是外界对高德的好奇。高德能否从一家服务汽车公司的地图导航公司转型成服务用户的公司? 互联网的通用思维是,有了 C 端就有了一切。然而高德此前的 B 端生意占据了他们几乎 80%的收入、精力,包括人员构成。从大原则来说,有了 C 有了万事万物,但是转变基因必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背后的人才结构、相互信任的成本都非常高。 产业升级的高德 在稍后的采访过程中俞永福给了高德的定位:高德就是满足用户出行服务需求和基于位置的服务需求的公司。而高德分成三大业务团队:一个围绕手机;一个围绕车机;还有一个围绕数据服务。高德要融入阿里巴巴集团,要做 3.0 的产业升级,变成真正的应用。 2013 年前高德创立的时候,是专业导航数据服务商(整车厂和整车厂制定的导航软件的合作伙伴),5-6 年前高德由数据服务商升级成数据加应用的服务商(数据+软件,高德 2.0 阶段),融入阿里巴巴集团后高德需要进入 3.0 阶段,要变成真正的应用,以「 服务」 为核心。高德现在是手机端地图和汽车导航地图两个业务平台并举,现在高德汽车导航业务比重仍然占 50%以上,对于仍要服务于 B 端这一点没有变,变的只是升级。 同时,对于汽车导航要求的精准性、输入输出等特性,高德在 13 年的自驾导航经验上会对产品有更深理解。比如公交导航,高德会以第一视角去考虑产品设计,关注公交导航用户需求的到站提醒、公交事实信息等。 当 GeekCar 问到未来车机导航地图数据是否会像手机端一样免费提供给车厂的时候,俞永福谈到了这是在高德从 2.0 到 3.0 的升级中,商业模式的探索。 他用了类比的例子来解答我们的问题,汽车厂商里面的 ABB(奥迪宝马奔驰)为了提供更好的车主服务而免费,并没有考虑很多货币化的东西,但是一些普通汽车厂商还觉得服务也是一种商品,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前者厂商汽车产品本身利润高所以关注点主要是后续车主服务,互联网里面硬件不挣钱靠服务的思维确实是一个未来趋势,不过汽车产品价值重的特殊性等原因暂时还不会是这种情况。 互联网+时代下更需要专业 总理说了句「 互联网+」,于是这个词就火了。互联网时代下各行各业都在这个新的工具下有了很大的变化,大家都谈互联网带来了思维上的延展和突破,俞永福则强调了各行各业的「 专业性」 仍然是最重要的元素。比如「 互联网+汽车」 那最后必然是因为汽车专业性到位才能赢得市场。对传统行业的敬畏之心,是互联网植入传统行业的基础。 拿高德举例,俞永福谈到高德就是一家地图公司,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地图数据的专业。比如声音,高德除了做导航的语音外,不会做声音的内容。音乐等声音内容会提供给所有的合作伙伴(如交通广播)。 在手机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变的过程中,不同公司以不同的身份进入了 smartphone 的时代。俞永福在 2004 年提到过人生活的三个中心,分别是 PC、TV、随身设备(手机),现在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再增加 car 这一中心,未来的产业链会围绕这四个中心来发展。当然多屏链接和互动是必然,不过用户希望是一份数据,让链接更容易。 时代在变化,供应商的角色现在应该理解成为合作伙伴,大家都在面对一个新的时代。大家需要关心的是需求、个性化。互联网+商对应的是阿里,互联网+地图对应的是高德,互联网+移动对应的则是未来的互联汽车。 找到增量和变量,才是面对未来的好办法。而怎么找增量和变量,需要的是强悍的专业性。 阿里与汽车的「 际遇」 与其说阿里拓展业务范围将触角伸到了「 大而重」 的汽车领域,不如说是基于阿里的数据、阿里的云、阿里的生态等,汽车和阿里开始了一场有未来的约会。 俞永福谈到,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未来销售一定是线下到线上的趋势,汽车也会这样。所以阿里互联网汽车事业部门将会在汽车电商方面大力发展。这也是我们从淘宝、天猫电商平台结合汽车容易想到的:在阿里的生态圈体系中,淘宝将定位为最大的车主市场和线上汽车后市场,天猫则定位为最大的线上整车市场、最大的线上汽车首发平台,聚划算将会是最大的汽车团购和品牌时间平台。 互联网时代下云端和前端的结合为阿里巴巴和汽车拉了一条姻缘线。汽车应用服务主要是阿里生态中为汽车尤其是未来智能汽车提供的应用服务,比如最强需求就是地图(高德),还有音乐音频(天天动听)等,互联网汽车产品是阿里的强大数据和云等能力去使汽车产品智能化互联网。 采访结束后,心中默念:「 今天的金句真多啊。」 大原则大方向都对了,现在就是捏好团队往前冲吧。

郭德纲笑了,俞永福也笑了,但高德还是原来那个高德吗?

· Mar 16, 2015

3 月 13 号,在「 高德地图欢笑版」 发布的同时,俞永福也完成了对于高德的全面接管。 这两件事碰到一起,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意,但它确实让高德又成为了焦点。 所谓的「 欢笑版」,实质上就是对之前高德、郭德纲合作的一次深化。去年 12 月,高德曾经在德云社举行发布会,宣布和郭德纲达成合作,由他录制的郭德纲语音包同步上线。 从那以后,高德地图的日活跃用户数提升幅度达到 36%,新增用户速率提升了 230%。不能说这完全是因为郭德纲,但郭德纲语音的加入,肯定是有益于高德地图品牌形象塑造的,他们从那时候开始,就一直在宣传「 快乐导航」 的概念。 和郭德纲交个朋友 贴标签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手段,所以高德想把这件事继续。在新版本里,郭德纲语音会增加更多的包袱(笑料)。而这些包袱,大部分都是向用户征集而来的。高德对此进行判断筛选,然后再交由郭德纲进行评估和录制。 但是,作为郭德纲的老乡,我在高德地图里听见他的声音反而有点不太习惯,根据之前的体验,在高速路、快速路出入口以及将要经过铁路道口时,郭德纲都会冒出来一句在我看来并不太好笑的提醒,比如:前方有车辆交汇处,不该碰的车别碰;前方有铁路道口,胳膊拧不过大腿,悠着点儿…… 这些提醒多有重复,听得多了,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例,毕竟天津人的笑点普遍很高,对于郭德纲在高德地图里挠的痒痒,并不太感冒。 不过我仍然认为,邀请郭德纲「 代言」,至少还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在高德用户对林志玲审美疲劳之后,高德确实需要一个男女通吃的明星顶上来。在和百度地图抢夺市场份额的过程中,没有持续的亮点来刺激,很难改变现有用户的使用习惯。至少我身边的朋友们对于地图品牌的「 忠诚度」 还是挺高的。如果不是体验太差,他们一般不会轻易选择其他家。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地图 App 之于他们,已经是一种朋友般的存在。而有个明星当「 朋友」 给你指路,肯定会多多少少给人一种「 私人定制」 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明星语音对于使用者情感上的满足,要远远大于在导航准确性和使用体验等方面的作用。 而百度地图也没有对此视而不见。最近,用户可以在百度地图里自己录制导航语音,并且应用在实际导航过程里。如果说高德的做法是和明星交朋友,那么百度这么做,就是想让用户和自己交朋友。 地图 App 在做「 工具」 之外,又多了一些娱乐和情感上的内容,这是挺有意思的一点。除去 App 里那些越来越臃肿的 O2O 功能,如果单从地图和导航的职责本身来说,它变得越来越好玩,也越来越个性化。 几个月之前,俞永福宣布高德放弃 O2O,专注于把导航做好。现在看来,他们确实是在「 怎么让导航功能更有吸引力」 这个问题上下了些功夫。拉来郭德纲,算得上是一次成功的宣传和营销。 虽然更加娱乐了,但在专注导航这件事上,高德并没有变。「 在导航的时候听相声」,很多人听到这句话,也会好奇的下载一个语音包甚至是 App 来试试。 高德不是「 高德」? 不过,和俞永福出任 CEO 的新闻相比,欢笑版导航的发布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去年 7 月,阿里全资收购高德。阿里 CEO 陆兆禧兼任高德 CEO,俞永福任总经理,这一干就是几个月。现在陆兆禧的交班,毫无疑问是认可了俞永福在这期间的工作成果。 更值得注意的其实是老高德人成从武、张勤的彻底隐退,这意味着阿里的「 去高德化」 已经顺利完成。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阿里想必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不管怎么说,改朝换代的完成,预示着俞永福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去施展,但高德的未来到底怎么走,却是一个问题。「 去高德化」 的步伐是就此打住,还是继续进行,甚至「 去」 的干干净净? 别忘了上汽和阿里的合作,高德在其中势必会发挥自己在地图导航方面的优势。但是,在地图成为越来越重要入口的时候,阿里对于高德的深度整合,很有可能会让高德失去自己的原有的样子。在一定程度上,这个变化其实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