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发布自动驾驶数据闭环合规方案

· Nov 02, 2022 333

2022 年 11 月 2 日,百度 Apollo「 自动驾驶云 2.0 预发布沟通会」 在北京亦庄举办。会上披露,百度将为车企提供自动驾驶研发全栈的数据闭环合规解决方案,满足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数据采集安全合规要求,助力车企研发、运营、商业化等全场景闭环,为汽车产业注入数据驱动力,赋能车企打造创新的智驾应用,推动自动驾驶场景安全快速落地。 此外,据了解, 百度自动驾驶云 2.0 全景图也将于 12 月正式对外发布 。 百度自动驾驶云 2.0 预发布沟通会现场 过去几年中,我国的智能汽车行业蓬勃发展,汽车数据处理能力日益增强、汽车数据规模愈发庞大,汽车数据安全问题和风险隐患也日益突出。今年八月底,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维护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的通知》,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测绘主体和测绘活动的开展提出明确要求。政策指引下,车企在智能网联汽车以及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量产过程中的行为正逐步合规化。但与此同时,数据确权、数据防护、数据流通三大自动驾驶数据合规的挑战依旧存在,而大量车企急需相关技术、经验与资质,合规服务成为行业发展的焦点。 沟通会现场,百度 Apollo 信息安全负责人刘健皓介绍了百度自动驾驶云 2.0 关于在自动驾驶数据闭环方面的技术方案。刘健皓表示, 百度自动驾驶云联合百度智图,秉承「 原始数据不出车、测绘数据不出云、测绘成果不关联、资质图商全管控」 的安全合规思路,助力车企满足自动驾驶数据闭环合规 。 为了贯彻落实合规原则,百度提出了 「 一个中心、三重防护」 的安全合规建设理念,保障地理信息安全。 一个中心是通过图商建立数据安全监管中心,监测自动驾驶数据闭环合规的数据使用过程、数据内容、数据载体的安全性。全面满足监管机构对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的安全合规要求。 三重防护是指工具链合规、数据防护、云平台防护。 工具链合规 :通过点云抽帧、图像脱敏、可控标注、车辆监管等方式保证自动驾驶数据在训练过程中的操作合规,不接触测绘数据,不将测绘数据带走。 数据防护 : 对于智能网联汽车时空数据进行端到端的加密改造,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有效性、机密性、以及不可抵赖性,通过图商的密码服务体系保证数据由图商进行管控。 云平台防护 :基于对云基础设施的网络边界隔离,容器防护,数据审计,安全存储等措施,保证智能网联汽车时空数据在云平台环境中的安全性,由图商监控网络边界连接状态,不会将测绘成果外发,造成数据的滥用、泄露等风险,抵御黑客对数据平台的攻击,防止数据被黑客窃取。 「 未来,我们还要在数据合规托管服务、合规专有云服务、自动驾驶研发工具链服务等三个方面继续深耕,为车企提供更加优质的自动驾驶技术能力。」 刘健皓说。 据悉,百度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能力已经有 10 多年的实践沉淀,累计自动驾驶里程超过 3400 万公里,能有效支撑千 P 级海量存储,万台弹性计算集群,测绘数据的采传存管用在百度地图均已大量实践,因此百度自动驾驶云 2.0 合规方案,不仅具备全栈式优势,也兼具高效迭代、海量场景数据等特点,可基于用户反馈构建车云数据闭环,快速提升效果。 同时,百度 Apollo 近十年取得的大量资质同样是其构建全栈自动驾驶数据闭环合规能力重要依托。百度不仅是全国 19 家拥有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测绘资质企业之一,还拥有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可信云相关的认可。车端落地方面,百度有专业的汽车网络安全工程能力认证,功能安全认证,隐私保护认证等全面的安全资质,使得百度能够在测绘主体基础上结合各类资质,发布合规采集方案,保证车企量产项目能够实现端到端的合规。 数字时代,自动驾驶已走至台前,在技术演进和出行变革中孕育出新的动能,为民众出行生活带来切实变化。百度今后还将持续探索自动驾驶的安全合规发展,深入为车企升级安全合规需求服务,不断强化自动驾驶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自动驾驶行业扩展发展空间。

好看还需要这么努力吗?欧拉闪电猫上市即爆款

· Nov 02, 2022 333

10 月 31 日,以「 不止惊艳 内外兼修」 为主题的欧拉闪电猫上市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欧拉闪电猫共发布四款车型,综合补贴后售价区间为 18.98 万元-26.98 万元,官方指导价区间为 20.12 万元-28.25 万元。荟萃长城汽车 30 年造车底蕴的欧拉闪电猫,定位于超流线纯电轿跑,用自然灵感设计美学诠释动感之美,通过超流线美学的外观设计、领先行业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安全优先的「 无忧电池」 及高强钢笼式车身,实现「 内外兼修」、「 一眼裁决」 的靓丽外观和卓越产品力,为新时代青年才俊打造「 不止惊艳」 的驾乘体验。 「 欧拉品牌发布四年来,我们选择并做对了一件事——改变旧的规则,发现新的价值。」 欧拉品牌 CEO 董玉东表示:「 尽管欧拉还很年轻,但在长城汽车集团强大的体系赋能下,欧拉『 出海』 的步伐愈发笃定。中国的欧拉,已成为世界的欧拉。以全球化大单品思维,为产品与服务开发理念,让我们既关注产品的时尚观感,也强调了产品的硬核技术指标,从而创造让女人悦心,让男人放心的综合体验。所以,大家看到的闪电猫,是不止惊艳,内外兼修!」 百万级超流线造型,源于自然诠释动感之美 作为契合都市新潮思想与消费理念的超流线纯电轿跑,欧拉闪电猫传承欧拉家族风格,采用自然灵感设计,不仅周身大量运用了曲线设计元素,让美观的腰线、高曲率车窗、饱满的溜背与炫酷的自适应电动尾翼相结合,营造惊艳的视觉效果,同时以超跑环抱式驾舱配合 T 型镂空中控台设计,琴键质感实体按键,包裹舒适的人体工程学座椅以及延贯车尾的穹顶式全景天幕,创造出精致、轻奢、运动的第三空间,尽显精致格调。 现代折纸艺术家刘通受邀出席本次发布会,他表示:「 如果说超流线的轮廓击中了人们的第一眼审美,那么闪电猫的细节则是给了我们『 惊艳』 更高维度的升级。以轮毂为例,我们在街上经常能见到的大多是直线、射线的风格,但闪电猫的轮毂我们可以看到是猫爪的拟态;前格栅模拟了波光粼粼的水面;车灯圆润有神,自动升起的电动尾翼,像极了猫科动物,肌肉紧绷,仿佛下一刻就会摆脱束缚,疾风般扑向猎物。」 欧拉闪电猫超流线的造型带来了 0.22Cd 的超低风阻系数,搭载全新三电系统,双电机四驱,扭矩智能分配,最大功率 300kW,最大扭矩 680N·m,零百加速 4.3s。同时 19 英寸猫爪仿生轮毂+米其林 PS EV 轮胎拥有更好的抓地力和支撑性,为驾驶者带来了「 动如闪电,御风而行」 的驾驶感受。 从安全优先到智能守护,精炼内在媲美百万轿跑 在安全层面,欧拉品牌秉持安全优先的理念,为整车设计高强钢的笼式车身,并搭载业内领先的「 无忧电池」。此前,欧拉汽车携手中汽中心,针对「 无忧电池」 进行了四项严苛挑战,并且在整车测试阶段匹配更为极限的测试实验项目,成为首个接受中汽研「 模拟真实事故工况的试验」 测试的新能源车型,引领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提升,为用户增加更多安全感。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安全技术分会秘书长张金换教授受邀来到发布会现场,代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为欧拉闪电猫颁发 TOP Safety「 顶级安全碰撞挑战证书」,并用「 经得起严格考验,可以让用户放心」「 首个权威挑战者」 的评语,对欧拉闪电猫电池及整车安全给予高度评价。坚持安全「 执念」 的欧拉,将让用户的每一段旅途都安全相伴、无忧而行。 用颜值和性能满足用户对超跑的梦想,以极致的安全解决用户对电动车的顾虑的同时,欧拉闪电猫也带来了优秀的智能科技体验。欧拉闪电猫整车搭载 28 个智慧传感器,包括 1 个 ADAS 摄像头,5 个毫米波雷达,12 个超声波雷达,4 个环视摄像头,4 个侧视摄像头,以及 1 个 3D 面部识别摄像头,同时搭配 5G 多卫星高精地图的融合方案 ,实现同级别更强的感知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欧拉闪电猫在同级当中,唯一搭载了紫外线杀菌系统。可以有效杀灭流感病毒、螨虫、乙肝、大肠杆菌等常见的细菌和病毒。波长 253.7 纳米的紫外线,被公认为杀菌作用最强,欧拉闪电猫使用的 UVC 系统正是波长在 200nm-280nm 的高频紫外线,正处于此范围之内。看不见的细节,更能彰显欧拉闪电猫的态度,贴心保护成员健康。 售价 18.98 万元起 丰厚权益重磅来袭 本次发布会,欧拉闪电猫公布四款车型,分别为 600km 四驱高性能版,综合补贴后售价 26.98 万元;705km 长续航版,综合补贴后售价 23.98 万元;555km 尊贵版,综合补贴后售价 20.38 万元;续航 555km 豪华版,综合补贴后售价 18.98 万元。此外还包含「 无忧购车」、「 无忧用车」、「 选装折扣」 三重惊喜上市权益。诚意十足的价格,让更多的年轻人、家庭用户都可以享受到闪电猫带来的惊艳之旅。 百万级实力派 目标 B 级纯电轿跑新王者 成立四年来,欧拉品牌积极迎接时代变革,致力于改变旧的规则、发现新的价值。欧拉闪电猫不止有令人惊艳的外观、犹如猫一般的优秀感知力和安全智能的满格产品力,更有超值的价格定位、全面完善的购车用车权益与用户服务,一眼即倾心,一见即钟情。 在竞争激烈的纯电市场,唯有以综合产品能力取胜,才能驾驭潮流。「 不止惊艳 内外兼修」 的欧拉闪电猫破局登场,将继续提升欧拉品牌在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成为更多都市青年才俊的时尚座驾,并正式向 B 级纯电轿跑的新王者发起冲击。

「卡脖子」这病,车企有得治么?

· Nov 02, 2022 333

自从华为被制裁,全国人民对于「 卡脖子」 这个词都有了一个具象的载体——芯片。在过去两年里,汽车行业可能更深有体会。 新车交付了,但遥控钥匙要后补;明明设计了 5 颗毫米波雷达,但只能先安装 3 颗;一颗 13 块钱的 ESP 芯片,被黑市炒到 4000 元…… 这一系列闹剧都是芯片短缺导致的。由于芯片短缺,去年全球汽车减产近 900 万辆。无论是蔚小理这样的新势力,还是大众福特丰田这样的传统车企,缺芯面前人人平等。 最近,关于芯片短缺断供的声音似乎少了,但是「 缺芯」 给车企们带来的心理阴影远没有消退,反而让车企与芯片的关系更密切了:投资芯片公司,与国内芯片厂商共同研发,甚至自研芯片。从比亚迪、吉利、上汽,到蔚来、理想、小鹏、零跑,越来越多车企下场抢产芯片赛道,试图用自研解决「 芯病」。 最近,又有一家车企走上了造芯片的道路:长城汽车与魏建军、稳晟科技 (天津) 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芯动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 5000 万元。芯动半导体经营范围包括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代理服务、集成电路制造等。 被芯片「 卡脖子」 这病,车企自研能治么? 布局芯片,车企「 蓄谋已久」 一辆车上有多少芯片?有机构统计,一辆新能源汽车上的芯片搭载量约 1500 个。其中随便一个指甲大小的芯片,就能卡住一辆车的「脖子」,比如去年一度让全球车企崩溃的 ESP 芯片。 除了「卡脖子」、「涨价」的危机感外,芯片也直接关系到了智能汽车电子架构的核心和智舱智驾等功能。因此车企对于芯片的布局,可以说「蓄谋已久」。 要说在芯片领域的布局,国内车企里起步最早的要数比亚迪。 2002 年比亚迪就成立了集成电路设计部门,几乎跟比亚迪的整车和电池业务同时起步。当时汽车对于芯片的需求还没有如今这么强烈,比亚迪经历了前期投入巨大、利润率极低的阶段。直到最近开始显现出提前布局的优势。 在过去两年的芯片慌中,比亚迪凭借自家比亚迪半导体在芯片产业链中的布局,以及订单规模大的优势,受缺芯的影响较小,跃居新能源销量一哥的位置。 比亚迪半导体不仅可以自给自足,目前还为国内其他品牌提供芯片,进入小鹏、岚图、小康、长安等车企的供应商体系,开启了比亚迪半导体单列 IPO 的计划。 也许正是比亚迪的前车之鉴,让国内车企看到了布局芯片的「甜头」,越来越多车企走上了自研芯片的路:蔚来成立独立硬件部门「Smart HW」,自研自动驾驶芯片;理想成立了芯片设计业务的子公司理想智动;小鹏组建了芯片研发团队;吉利与 ARM 中国联合成立的芯擎科技等等。 就连最近宣布自研芯片的长城,这两年间在芯片领域也是频频落子。 2021 年初,长城汽车对国内芯片公司地平线进行了战略投资,为自己的自动驾驶芯片寻求一个更为可靠的保障;随后自家旗下的蜂巢易创落地了第三代半导体模组封测制造基地,该项目规划了车规级模组年产能 120 万套;在三电系统必不可少的功率半导体领域,长城汽车与同光半导体签署战略协议,共同开发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的第三代新型宽禁带半导体碳化硅。 这一年多来从单纯到资本投资,到投入封装生产线、共同开发,再到这次芯动半导体的成立,长城在芯片领域的参与逐步深入。 自研芯片,车载 MCU 是第一步 过去两年来芯片慌的主角之一,就是 MCU 芯片。 说来奇怪,扼住了整车生产命运喉咙的,并不是动辄 7nm、5nm 制程的高阶智能座舱芯片,也不是算力 100TOPS+的大算力智能驾驶芯片,反而是那些看起来并不「高精尖」的 MCU 芯片,它们的以 28nm、56nm 制程为主的芯片,甚至还有不少 90nm 以上的芯片。 随着电子化程度提升,MCU 芯片遍布在车身动力、辅助驾驶等领域。 如果单从晶元制程和芯片设计加工难度来看,这类芯片的难度并不大,据统计,目前国内 MCU 芯片厂商有 100 多家。但是,能满足车规级标准的寥寥无几。 汽车上复杂苛刻的环境,远超过消费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以及关乎性命的稳定性可靠性需求,导致车规级 MCU 芯片的难度直线升级。 正因如此,MCU 是车企入局芯片赛道的一个契机。从技术上来讲,相对门槛降低,能够填补自家需求的短板;从市场来讲,目前国内能够满足需求的厂商并不多,竞争尚且不算激烈。因此无论是这次下场造芯片的长城,还是其他自研芯片的车企,从车载 MCU 入手都是机遇。 但是如何满足车载芯片苛刻的工作环境、寿命要求和稳定性,如何打破被英飞凌、恩智浦、瑞萨、德州仪器等国外芯片公司的垄断,是每一个入局者要面对的问题。 先进制程芯片,决胜未来的关键 就在前不久,通用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 Cruise 官宣正在自研自动驾驶芯片。 如果说国内车企选择芯片自研是担心「卡脖子」,那通用选择自研的原因很简单——「自动驾驶芯片(GPU)太贵了」。 无论是被 Cruise 嫌贵的自动驾驶芯片,还是智能座舱芯片,都是汽车上先进制程芯片的代表,以目前普遍被采用的英伟达 OrinX 自动驾驶芯片和高通 8155 智舱芯片为例,都是 7nm 制程。 先进制程芯片技术的稀缺性和需求远大于供给的局面,导致车企很难拥有议价权。而比议价权更重要的是,这类芯片直接决定了一辆汽车在智能化上的竞争力。 因此,不少车企下场自研,直接就选择了自动驾驶芯片这个高难度模式,比如早就开始自研芯片、如今已经在发布会上跟英伟达掰手腕的特斯拉。 以智能驾驶芯片为例,自动驾驶是一种需要软硬件高度协调一致的嵌入式系统,不同公司的自动驾驶算法差异较为明显,这就意味着需要芯片高度定制化才能最大化满足研发需求,实现差异化。 最近两年大量车企自动驾驶芯片从 mobileye 转投英伟达,原因之一就是英伟达 Orin X 能够提供更高的开放度;不少车企与地平线等国内芯片厂商共同开发、深度合作,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软硬件的协调一致。 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持续升级,芯片产业链成为美国打压中国的最大抓手,芯片已经单纯从一个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先进制程芯片首当其中。 从上游的芯片设计所需的 EDA 软件,到代工芯片必不可少的 ASML 的光刻机,再到英伟达的 A100 和 H100 这样的用于云端大规模模型训练等高算力应用的高端 GPU 芯片,美国对中国开展全方位的打压,遏制中国的战略崛起。 尽管自研先进制程芯片的需求迫在眉睫,但无论是自研芯片,还是向先进制程芯片攻关,难度都不小。芯片制程越高,意味着其内部集成电路密度越高,分布电容、信号串扰等负面影响也越小,需要的工作电压更低,所以工作效率更高。这直接提升了研发一款芯片的投入和难度。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7nm 芯片光前期的设计成本就高达 20 亿元左右,设计后的流片环节同样需要花费巨大,之前华为设计芯片之后的单次流片成本高达 2 亿元左右。 就算产品能够成功面试,一款 SoC 芯片也需要百万级的出货量,才能支撑持续的研发投入。 更何况,除了高额的研发投入之外,芯片还是一个产业链及其长的领域,设计、生产、封装、测试各个环节各司其职,即便是搞定了设计,随后环节的任意一个突发情况,都可能影响最终产品的交付。 最后 芯片「卡脖子」落下的「心病」,总归要依靠芯片来解决。特别是随着智能汽车对芯片依赖的提升,车企把芯片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念头也越来越重。 车企芯片自研会成为一个趋势么?不一定,毕竟不是每个车企都能如比亚迪和特斯拉一样,经历巨大的资金和人才投入,熬过漫长的研发周期,还拥有庞大的汽车出货量消化自家研发的产品。可以说在芯片自研这条路上,这几点缺一不可。 但是随着智能化程度提升,特别是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领域,为了更高的软硬件融合效果和差异化,车企越来越深入的参与到芯片设计、研发之中,是不可避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