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轻量化?极狐说:我都要

· Sep 02, 2021 333

在今年成都车展上,ARCFOX 极狐并没有向我们带来什么新的车型,而是举办了一场名为极「 智」 安全的车身架构解密。 从世界上第一款汽车被发明以来,车身材料在不断地变化,从木材到钢材,从普通钢材到高强钢材,再到轻质材料的应用。 其实,现在有不少人都在争论钢车身和铝车身到底谁好? 我们都知道,全钢车身的几个优势: 成熟、坚固、成本低,但缺点在于重量大。 而全铝车身则弥补了全钢车身的缺点,但同时也带来了几个问题: 硬度低、成本高、工艺复杂。 所以,钢铝混合车身的出现,融合了以上二者的全部优势,并弥补了部分缺点。 于是,如今的车身架构材料形成了三大流派: 全钢车身; 全铝车身; 钢铝混合车身。 ARCFOX 极狐 IMC 架构 目前 ARCFOX 极狐的两款量产车型极狐阿尔法 T 和极狐阿尔法 S 都是基于 IMC 平台架构打造的,这个 IMC 平台是蓝谷与麦格纳一起开发的纯电动智能模块化平台。具有扩展性和不同技术,搭载了高性能、高安全的三电关键系统,驱动形式也支持多样化。 从 2016 年底,IMC 平台架构便开始进行开发。如今的 IMC 架构可以覆盖不同车型的规划,轴距范围覆盖 2.5-3 米,车型可以衍生出 SUV、轿车、跨界车和 MPV 等等。 依托 IMC 平台,ARCFOX 极狐采用了「 上钢下铝」 的笼式框架车身结构。 钢铝混合,上钢下铝 以前总有人说的几个话题:日系车铁皮薄、钢车身特结实、全铝只有豪华车才用,这里就涉及到了几个误区: 第一,所谓的铁皮薄指的是车身外附件,对于车辆安全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第二,其实车身需要有的地方强、有的地方弱,保证碰撞事故发生时的溃缩性及乘员舱的坚固性; 第三,全铝车身成本高,所以车卖的也贵,但全铝车身并不一定是「 正解」。 对于 ARCFOX 极狐的上钢下铝车身结构: 包括 A 柱、B 柱及门槛梁等位置,应用了强度 1500MPa 的热成型钢,同时 A 柱、B 柱及 C 柱的结构环保证了乘员舱关键位置的强度,也为碰撞过程中乘员舱的完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为车身侧面的空间非常有限,所以门槛采用了分载梁的概念,把一段铝型材嵌入到钢的门槛梁内部。保证了强度,而且满足侧柱碰撞的要求; 前后轮包区域的总成采用了高压铸铝工艺,实现了多零件集成化设计; 前纵梁采用新型铝合金材料,溃缩弯折角度达到了 110°以上,让车辆在碰撞过程中拥有更好的吸能表现。 简单点说就是: 上车体采用了不同强度的钢材,实现高强度和碰撞安全性能,并对关键结构进行加强。下车体全部采用铝合金材料,实现轻量化同时保证碰撞吸能和碰撞力传递。 由此可见,钢铝混合车身既延续了全铝车身轻量化特点又让车身结构更加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全铝车身的生产成本和维修成本。 那么,钢铝混合车身的优点这么多,但是为什么很多车企都没有使用? 大部分车企不选用全铝或者钢铝混合车身的一个原因在于: 铝合金材料价格高。 并且与钢材相比,同样强度的情况下,铝合金材料所需要的结构更复杂、占用的空间也更大。 除此之外,还有一大原因是: 生产工艺难度高。 全钢车身和全铝车身通过焊接即可完成材料连接,而钢铝的两种材料无法通过传统的焊接工艺进行连接。 ARCFOX 极狐在制造车身的时候,应用了例如 SPR 自冲铆接技术、FDS 热熔自攻螺接技术和胶接技术等等,来完成钢铝混合车身的连接: SPR 自冲铆接技术: 通过液压缸或伺服电机提供动力将铆钉直接压入待铆接板材,待铆接板材在铆钉的压力作用下与铆钉发生塑性变形,成形后充盈于铆模之中; FDS 热熔自攻螺接技术: 通过螺钉的高速旋转产生高温,软化待连接板材,并在压力作用下旋入板材,下层板底部形成螺纹套管,包裹住螺钉。 胶接技术: 当车身中用到铝合金等不易焊接的板材时,胶粘剂粘接成为了一种更加合理的选择。相对于 SPR 自冲铆接和 FDS 热熔自攻螺接这类机械紧固连接技术而言,胶粘剂会使得板材的应力分布更均匀,并且胶粘剂还可以调节不同材料之间热膨胀差异,同时还可以起到防腐、密封的功能。 作为新能源汽车,ARCFOX 极狐的动力电池从设计之初就融入了车身和底盘之中。动力电池与整车通过 26 个连接点紧密连接,既保证了车身整体刚度,能够保证碰撞时车身吸收大部分能量,从而保护电池安全。 这些连接工艺,不仅保证了整个车身的强度,也使得 ARCFOX 极狐阿尔法 S 的整车气密性达到 58SCFM。 最后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动力电池安全成为了如今老生常谈的话题。没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固然重要,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涉及所有车型的安全领域:车身安全。 车身设计及制造的时候会涉及包括安全、技术、成本以及结构造型等等方面。当然,安全总会是第一位的。 在电动化时代,汽车对轻量化设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相比全钢车身而言,铝合金等轻型材料的加入势必会对汽车轻量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车身结构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保证结构安全、乘员安全的前提下,使得更多的轻型材料上车。

80 万元自主纯电「天花板」,高合 HiPhi X 四座版开启交付

· Sep 02, 2021 333

2019 年,华人运通在上海发布了全新品牌「高合」以及英文名「HiPhi」。去年 9 月,高合的首款量产车型 HiPhi X 正式上市,57-80 万元的售价使得这款国产品牌的首款产品引发热议。 如今,高合 HiPhi X 六座版开启交付 100+天,累计交付 1000+辆。听起来好像并不多,但我想说的是,高合 HiPhi X 绝对是属于少数人的产品,毕竟价格和产品定位就摆在这里。 在今年的成都车展上,高合宣布开启 HiPhi X 四座车型的全国交付,80 万元的售价让这款车成为了如今自主纯电品牌的「 天花板」。 豪华纯电的新标杆? 高合 HiPhi X 四座版的外观与售价 57-68 万元的六座版基本没有差别,唯一不同的就是专属「 钛金灰」 车漆了,而最大的特点就在车内了。 高合 HiPhi X 四座版采用了行政 4 座布局,座椅采用半苯胺真皮包覆,并提供了调节靠背、腿托、脚托、通风、加热、按摩等功能。 四座车型还提供了车载智动冰箱,并且可根据需求选配豪华香槟托架或标准托盘。 除此之外,8 英寸的后排高清触控屏可以进行座椅、氛围灯、二排空调、车载冰箱等的调节控制,中央扶手采用贵金属定制按键,还配备了第二排桌板、进口羊毛精编地毯。 没错,高合 HiPhi X 四座版的定位是一款「 豪华行政级四座车型」,夸张点儿说就是「 壕无人性的大佬座驾」。 豪华、智能,是高合的底气 高合 HiPhi X 采用了开放式智能电子电气架构:H-SOA 超体电子电气架构,强大的硬件实力是软件定义汽车的基础。 6 大计算平台、500 多个传感器、300 多个执行单元再加上通过千兆以太网打通所有硬件,高合 HiPhi X 可以实现不同功能的及时调用和自由组合。用户还可以通过可视化编程语言来让高合 HiPhi X 实现属于自己的功能。 或许,科幻电影中搭载着高度人工智能的汽车是我们对未来的畅想,那拥有人车间与车际间交互能力以及高度自定义能力的高合 HiPhi X 就是我们将畅想变为现实的第一步。 面对汽车科技的发展,以往搭载在高端车型上的自适应远近光、车辆追踪遮蔽等功能已不再是什么新鲜技术,多数配备 LED 矩阵式大灯的车型都可以实现这个功能。 但高合 HiPhi X 搭载的 PML 可编程智能大灯不仅有着传统 LED 矩阵大灯可以实现的功能,还可以根据一些特殊的驾驶场景对地面进行「画面投射」。与此同时,ISD 智能交互灯还可以向过往车辆及行人播放预设动画以及用户自定义动画。 我们固有思维会认为车外灯光是为了给予驾驶员更好的驾驶视野,但高合 HiPhi X 重新定义了这一点,它还可以成为驾驶员展现情感和意图的媒介。 除此之外,四轮驱动、后轮转向、空气悬挂、六门电控 NT 展翼门也是高合 HiPhi X 的全系标配。 对于一款纯电车型,动力、续航以及补能肯定是重中之重。 高合 HiPhi X 采用前后双电机布局,搭载前后 220 千瓦双电机,百公里加速 3.9 秒。电池组容量为 97kW·h,NEDC 工况续航达 550km。 高合充电服务网络 HiPhi Energy 正在逐步建设,除家用充电桩以及品牌快充网络外,高合还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小桔充电等伙伴实现了深度合作。计划在今年第三季度实现全国 23 万根充电桩的充电网络,将覆盖全国 500+个城市及主要高速路网。 最后 从一台电动车最基本维度来看,高合 HiPhi X 的三电是足够能打的,这保证了它能满足一台「电动车」的基本需求。众多前瞻科技和配置的加入,高合 HiPhi X 绝对称得上一款「 够新颖」 的车。 随着高合 HiPhi X 四座版的交付开启,让高合有了更多的底气成为中国最豪华新能源品牌。

蔚来 NIO OS 3.0 发布:十全大补丸

· Sep 02, 2021 333

对主机厂来说,每次 OTA 升级,比起一场盛大的发布会广而告之,还是和那些最关心的人一起 face to face 聊聊来得更加实在。 2021 年 8 月 31 日晚,蔚来汽车在上海召开了一场小范围的面对面交流会,主题是最新的 NIO OS 3.0 版本,以及后续的升级计划和一些想法。 蔚来产品体验负责人李天舒表示,最新的 NIO OS 3.0 包含了全新用户界面及交互设计(UI\UX)、车载 AI「NOMI」、NIO Pilot 等体验的优化和改进。 自 8 月 31 日起,蔚来将分批对当前版本为 NIO OS 2.9.0 及以上的车辆进行推送。   新的用户界面和交互设计:不只是为了好看 在整场线上直播中,我们注意到演示中的新系统始终停留在深色模式下。 Mr.Yu 认为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 首先,我们和 HMI 设计领域的专家一致认为,就蔚来的设计语言而言,深色模式下界面的「 高级感」 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其次,李天舒在公布后续计划时也谈到,后续的升级中会加入浅色模式。也就是说,新版 NIO OS 的浅色模式还在制作中。 可能有朋友会问,换个颜色的事情,为什么要搞得如此麻烦? 实际上并非这么简单。用微信的深色模式来作比喻的话,因为涉及很多视觉和认知层面的问题,会有大量的元素需要重新设计和调试,而非简简单单换个颜色。 不信的话,可以在手机或电脑中找张照片直接反色,看看会不会像多数人一样产生瞬时的视觉不适。   话归正题。 按照蔚来方面的说法,新的版本中引入了全新的用户界面和交互设计,对中控屏、仪表屏及抬头显示(HUD)的界面布局、交互逻辑、动画效果及整体视觉做了一次彻底的更新,旨在提升数字座舱的科技感与品质感。 中控屏 在新版本中,以往的地址搜索框由纵向调整为横向排布,并额外添加收藏夹按钮以方便使用;将原两侧平铺的按钮整合至左侧「设置」按钮中,使桌面更加简洁有序。 为了提高利用率,新的媒体卡片改为半屏设计,并于半屏内放置了最常用的功能入口,同时支持上拉全屏; 车控卡片集成了更多信息,如天气、能耗等,支持左右滑动自定义; 卡片栏新增 Mini 模式,可将卡片下拉收起,以扩大导航地图的显示区域。   在 NIO OS 3.0 中,中控屏的底部 Dock 栏也进行了多项调整: 在最左侧增加了车辆设置的快速入口,并将循环模式按钮移至左侧,前后风窗加热按钮移至右侧; 支持在空调温度、风量按钮附近区域点击拖动进行快速调节; 点击风量图标或从 Dock 栏上滑,可以进入新增的舒适控制面板,面板内集成了空调、座椅、香氛调节,并同样以半屏形式呈现。 Mr.Yu 很喜欢此处的设计,主要的交互逻辑在视觉和操作上都更为集中,不仅方便查找,交互层级也控制在了相对合理的范围。在切换、滑动等动画的表现上也出现了较高的画面帧数,质感得到了提升。   在新的设置菜单中,系统整合了 NIO 账户及「 我的爱车」 信息,并调整了部分功能所处的子菜单。现在,所有开关控件均由右侧移至左侧对齐,方便驾驶员进行操作;负一屏快捷控制菜单现在支持上下翻页,并移除了部分按钮。 交互设计元素的统一,保持视觉层面美观的同时使触控操作更加简便。   仪表屏:合理化 高效化 美观化 仪表屏方面,除字体、色调等设计元素与中控屏保持一致以外,整体信息布局也进行了多项调整。 速度、档位、驾驶模式、续航里程等驾驶强相关信息,现在统一集中在仪表屏左侧,当前播放、多媒体信息等多功能菜单仍然保持在右侧; 随着天际线的进一步上移,现在自车位置处于相对靠下的位置,为动态模拟显示区域内的辅助驾驶状态和环境模拟留出了更多空间。 同时,车辆辅助状态下的所有动画效果都进行了重绘。其中进一步提升了如长期脱手报警等需要高度关注的信息的醒目程度,针对不同的车辆类型、行人、非机动车等目标模型也一并做了优化。现在,可以支持按照真实车道线进行还原和显示。 李天舒表示,新的动态模拟显示效果将比之前更加清晰和精致,也更具科技感。 此前在我们试驾蔚来相关车型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仪表盘中非机动车道上相关人车显示位置「 瞬移」 的情况,希望在这次更新中能够得到一并解决。   更新后的 HUD 从 NIO OS 3.0 起,相关车辆的 HUD 将可显示更丰富的内容,包括道路限速信息、电子眼信息、电子眼距离等将显示在左侧区域; 新的 HUD 显示界面中,右侧区域增加了导航状态下的车道线模拟显示,同时结合模拟车道线,将提供 NOP 主动变道、转向灯控制变道(ALC)、道路保持辅助(LKA)、车道变换辅助(LCA)等功能触发时的动效显示。 此外,HUD 中原有信息的布局也有细微调整,如辅助驾驶状态标识及巡航速度等信息位置调整到上方;导航路口转弯(TBT)剩余距离进度显示条改为横向显示等。   终于补齐的「组队出行」功能 以往 NIO OS 中的车载版百度地图并没有组队出行的相关功能,既不支持车队语音,也无法实时分享车辆位置。 庆幸的是,蔚来产品团队终于想起来补齐这个短板了。新的版本中添加了支持在车机端和 App 多端混合使用的组队出行功能。使用者只要在主界面电机左侧的「 双车」 按钮即可进入组队模式。 进入该模式后,带头出发的成员将默认成为「 领队」 身份——注意,与创建队伍的「 队长」 身份有所区分。所有在线队伍成员之间的位置将实时共享,成员间可以通过车内设备进行语音聊天,并支持对讲模式和聊天模式。   直观地理解,新版的 NIO OS 将我们熟悉的手机微信中的实时位置共享功能体验搬到了车上。最直接的好处是,所有的交互逻辑仍然基于蔚来车主熟悉的 NIO OS 导航主界面,而非在不同应用间切换,车辆的行驶导航和车辆控制仍然在视野之中。不管是实时对讲还是类似微信语音发送的语音聊天,都可以通过方向盘上的物理按键或中控屏上的图标来实现。   在和一些对智能座舱持观望态度的传统车主的对话中,Mr.Yu 最常听到的一个说法,就是他们认为车内应用既不丰富、使用体验也不好,车辆的智能化完全可以通过手机搭配应用来实现。 我们必须承认,产品和路径是动态发展的。尽管组队出行功能并非重点,但我们还是看到了蔚来产品团队在补齐车内体验的过程中,建立了一个良好的范式。   你笑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