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期待让夺冠成为习惯

· Jul 20, 2021 333

新势力车企,从诞生之初就不被各方看好;之前理想对外宣称预计从 9 月份开始月销量破万,更是被不少人所质疑。但对于车企来说,销量是击破所有质疑最好的武器,也是检验产品力和车企整体体系能力的最好标尺。 6 月的理想,以无可辩驳的销量登顶国内新势力造车排行榜。用实打实的销量成绩,让质疑抛到九霄云外。 销量,是击破所有质疑最好的武器 根据中汽数据终端零售数据,理想 ONE 2021 年 6 月上险量为 7827 辆,首次超过蔚来(7777 辆)、小鹏(6639 辆),加冕中国造车新势力品牌。 相比于厂家公布的批售或者零售数据,上险数据的含金量是最高的。而这仅仅还是依靠理想 ONE 一款车型取得,单一车型销量超过蔚来 3 款车型、小鹏 2 款车型,理想所取得的这个成绩,无疑难度更大,证明理想 ONE 出色的产品力得到市场和用户充分认可。如果放眼整个新能源 SUV 市场,理想 ONE 也仅次于 Model Y,其在市场上的受青睐程度可见一斑。 除了在和蔚来、小鹏的 PK 中领跑,理想 ONE 也进入了主流豪华品牌品牌竞争范围:6 月份首次闯入豪华品牌销量排行榜前十并超过路虎、林肯等诸多老牌豪车品牌;蝉联中大型 SUV 销量冠军,销量超过上汽大众途昂、雷克萨斯 RX、宝马 X5 等。如果不出意外,这种领先优势还将持续并不断扩大。 产品力的表象下,是理想对消费者的阅读高人一筹 理想 ONE 的产品力,表面看是一连串的产品亮点,背后是理想汽车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洞察,以及在此基础上结合技术发展、用户体验、成本等综合因素做出的有效平衡。 在电池能量密度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提升的前提下,电动车要改善续航里程,只能通过堆砌更多的电池。这不仅会大幅增加电池的成本,也会推高能耗。比续航里程更影响用户使用的,是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带来的补能效率低下和补能体验不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理想汽车都通过产品本身来解决了。2021 款理想 ONE 的增程式系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NEDC 综合续航 1080 公里,WLTC 890 公里,热机油耗 6.05L/百公里,这样的能耗水平在市面上的四驱中大型 SUV 中很难找到第二款。 辅助驾驶方面,2021 款理想 ONE 是全球第一个标配 NOA 导航辅助驾驶的车型。自研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配合地平线双 J3(征程 3)专用芯片、800 万像素高清摄像头、5 颗全新的毫米波雷达以及高精地图等,提供更安全、更智能的驾驶体验。 此外,理想 ONE 的 6 座超大空间深受家庭消费者喜欢,2021 款理想 ONE 又做了进一步提升。全车座椅舒适性显著提升,前两排四个电动座椅均配有电动腰部按摩,第三排腿部空间增加了 4 厘米,车内语音助手「 理想同学」 也变得更加聪明,为更多家庭用户提供一个更宽敞、更舒适、更聪明的空间。 智能交互方面,在全球首创的四屏语音基础上,理想 ONE 也即将通过 OTA 实现全车语音交互实现全车语音交互功能,成为全球首个支持跨音区交互的智能座舱。 产品力之外,理想在商业模式上的成功,也是支持其销量屡创新高的关键因素。透明公开的价格,全系只有一个配置,看车试驾都在城市热门商圈的零售中心,让买车告别了郊区一日游和比价,高效省心。截至 7 月 10 日,理想汽车在全国已有 100 家直营的零售中心。到今年年底,这一数字有望增加到 200 家。零售网络的拓展将让更多用户近距离机会接触、体验和认识理想 ONE,为实现更高的销量目标打下基础。 理想汽车,正式迈入豪华品牌的圈子 从 OEM 的角度看,相比于打造一款成功的产品,树立起自己更高的品牌定位更为关键。在终端售价上,理想 ONE 平均售价 33.8 万,不仅超过奥迪,仅次于奔驰和宝马,更是将包括凯迪拉克、沃尔沃、英菲尼迪等一众二线豪华品牌抛在身后。熟悉国内豪华品牌汽车市场的消费者都清楚,对于二线豪华品牌来说,动辄官方指导价上打 7 折、8 折都是常态。作为一个初创的中国汽车品牌,理想汽车能够不卷入价格战,做到这一点非常不易。 支撑起这个售价底气的是理想 ONE 比传统豪华品牌更全面的智能座舱配置、更优秀的人机交互体验、标配的辅助驾驶系统,以及在解决了里程焦虑和补能焦虑后的纯电驱动驾驶体验。正因如此,在数码科技圈流传着一句话——「理想 ONE 不能试,试了就想买」。也正是这种代际上的领先优势,才让更多的消费者愿意为理想 ONE 这款超过一众老牌豪华品牌平均售价的车型来买单。 有时候我们觉得打造一个豪华品牌很难,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产品的积淀。但在智能电动车浪潮下,行业技术变革给了中国市场一个打造全新品牌的绝佳机会。根植于中国市场的本土品牌第一次有机会站在舞台上与传统豪华品牌同台共舞,并且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比传统豪华品牌更好的智能座舱,更优秀的人机交互以及标配的辅助驾驶都是中国在人才培养和汽车行业里不断深耕的结果,也是智能电动车赋予中国的历史机遇。抓住这一机遇的品牌,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远超期待的产品,就能获得中国家庭用户真金白银的销量选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寻汽车的本质而放弃并不合理的品牌溢价,并且享受智能汽车带来的体验升级。这是综合国力的进步,也是中国人自信心的展现。在智能电动车赛道上,中国有希望走出类似智能手机领域的属于自己的全球化高端品牌。而首次迈入豪华品牌排名前十的理想汽车,目前看是一个有竞争力的种子选手。

理想 ONE 智舱 HMI 体验度量

· Jul 20, 2021 333

作为智能汽车的「两条腿」——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最近走上了两条不同的路。自动驾驶在如何将 L3、L4 落地这个共同的目标上勇往直前,比拼的是各家技术的「深度」;而对于智能座舱,各车企则试图用「广度」来打败彼此,让尽可能丰富的功能上车。 环视 2021 年推出的新车型们,座舱已经不满足于更多更大的屏幕和导航、语音、放音乐等基本功能,车家互联、手机与车辆无缝切换,甚至在座舱里唱卡拉 OK、打游戏、社交互动,已经成了车企们吸引眼球的卖点。 用户一边被科技感十足的新功能吸引,一边也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在 L4 到来之前,人依然是驾驶的绝对主角,安全依然是驾驶的头等任务。 如果说科技感十足的功能和丰富生态给智能座舱加分了十倍、一百倍,那安全就是这无数个「0」前边的「1」,没有安全,一切智能化都将化为乌有。更何况这些新的交互方式、丰富功能和生态上车后,真的好用么?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想开个「倒车」,站在驾驶人的角度来给车机系统最基本的需求——安全& 好用,打个分。 因此,GeekCar 极客汽车与 ThoughtWorks 联手,基于 ThoughtWorks HMI 动态可用性评价体系,对开车时那些最实用的功能进行测评,尽可能将测评的结果量化,给出具体的分数。不论一款车机系统是否极客、创新、充满科技感、具有突破性,在可用性评价体系中,我我们评价的标准是: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是否好用。 第一期,我们就给新势力代表理想 ONE 车机系统的「可用性」打一打分。 凭什么给「 可用性」 打分? 好用 or 不好用,听起来是一个很主观的评价。怎么让主观的感受尽可能客观、量化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通过 Q&A 的方式,来具体了解一下评价的规则。 Q1:量化车机系统「可用性」的指标有哪些? A:站在驾驶人的角度,来评价一款车机系统好不好用,首要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否影响开车?二,操作是否流畅顺利? 遵循这两个原则,ThoughtWorks HMI 动态可用性评价体系全面地建立了对车机可用性产生影响的 4 大维度、12 个评估指标,包括主驾驶任务表现、视觉行为表现、软件任务表现、主观感受等。 通过实际测评,删掉对驾驶体验影响不大的指标,最终将驾驶时的车机可用性评价体系确定如下: 量化车机可用性的三大指标:车机单次扫视时长;车机总扫视时长;车机操作完成时长。 Q2: 测评哪些交互方式? A:本测评包括目前座舱内主流的交互方式:语音交互、触屏交互和物理按键交互(包括按键、拨杆和旋钮)。 对于手势交互、多模态交互、情绪交互等新颖的交互方式,很多座舱还只是在起步的尝试阶段,为了保障打分的公平性,我们会体验并给出感受,但不计入可用性的评分中。 Q3:需要测评哪些任务? A:驾驶员开车时,常用到的车机五大任务分别是:空调、蓝牙、音乐、导航、辅助驾驶。 这次的可用性测评,也是从这五大任务中选取了 20 项典型任务。每项任务取样不同的主导型交互方式,尽量保证不同车型间测评的任务、交互方式相同。 Q4:如何打分? A:根据大量实车测试数据分析,对测评的指标(视线离路时间和任务完成时长)进行数学拟合,得到每个指标的概率分布曲线。 以下图曲线为例:横坐标代表这个指标完成所用时间,纵坐标代表分数。图中(7.26,88.60)表示:7.26s 这个时长超过行业 top4 大车厂 88.60%的任务,所以得分是 88.60 分。   将每项任务三个指标的分数加权,就得到该任务的总分。 将 20 项任务的总分求平均值,就得到车机系统可用性的综合分数。 Q5:如何保障打分的公平性? A:既然要给车机系统打分,保障分数的公平就很重要。 根据控制变量的原则,在测评不同车型时,保证除车型变化外,其他因素尽可能不变。所有车型采用同样的度量框架:三大评测指标、20 项评测任务、三大交互方式、打分使用的数学拟合曲线。此外,测评操作人员有专家用户组来模拟半年以上操作经验的熟练车主水平,每次的结果取多次测评的平均值,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 打分示例   理想 ONE 座舱内共有 4 块屏幕:仪表盘、多媒体屏、副驾娱乐屏、车控屏。驾驶员在开车时会用到的交互模式有:语音交互、屏幕触摸、方向盘上的多功能按键交互。 理想 ONE 车机系统中一个特色的功能—— 盲操调节空调温度、风量 。在车控屏中间区域向上/向下划动,调节空调温度;向左/向右滑动,调节空调风量大小。 下面我们就以「盲操调节空调温度」为例,看一下具体测评的过程。 任务:用中控将空调温度调至 23 度。 通过对座舱里几处特殊位置标定,配合眼动仪来测量三个指标:完成任务时长 6.24 秒、总扫视时长 4.21 秒,单次扫视时长 1.95 秒。 把三个指标时间带入拟合曲线:得到各指标的分数:任务完成效率 73.60 分(优于市面上 73.6%的任务),车机单次扫视时长 63.02 分(优于市面上 63.02%任务),总扫视时长 64.94 分(优于市面上 64.94%任务)。 最终得到「调节空调温度」这项任务的分数:66.48 分-谨慎操作 。 虽然理想 ONE 给调节空调温度配备了「盲操」功能,但从测试的过程和结果看来,想要精确调节空调温度和风量,盲操还差点意思。 问题一:需要扫视车控屏内无按键区域 屏内布局为回字型,在四周的功能图标区域滑动屏幕,无法调节空调。这导致用户想使用「盲操作」时,需要先低头扫视车控屏、确认找到无按键区域后,才能调节温度。 问题二:难以精确调节 用户在进行纵向滑动操作时,空调的数值也在「丝滑」地变化,很难精准的调节到期望的温度值,容易调节过大或过小,需要来回滑动进行纠正,导致用户视线长时间注视仪表。 如果给盲操手势增加一个声音、振动的反馈,或者配合 AR-HUD 将温度显示在挡风玻璃前方,也许用户可以不注视仪表,就能精确调节温度了。 问题三:仪表反馈的呈现会延迟和消失 a.   用户通过「盲操作」方式调节温度时,仪表的数值反馈需要 1 秒才呈现出来,导致听觉反馈与视觉反馈不同步,用户视线长时间注视仪表,带来危险性。 b.  用户的操作停顿时,仪表的数值反馈会消失。用户如果想要看数值确认温度,需要继续滑动调节,数值才能再次缓慢出现。   测评结果 依据这种方式,我们对 20 项常用任务场景进行测评,得到每种任务在不同交互方式下的分数: 根据这些分数,我们分别对车机系统的语音交互、触屏控制、方向盘按键控制三种交互方式进行评估。三种交互方式下各项指标的综合评分如下: 语音交互:74.49 分-操作顺畅 在常用的任务场景中,语音交互控制了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