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暧昧」,日产抱紧「电动& 智能」
「 拥抱变化」 是本届上海车展的 Slogan,此时距离车展开幕已经过去了一周的时间,至于变化是什么,我想大家已经心知肚明,那就是「 电动化」 和「 智能化」。有意思的是,面对变化不同背景的车企给出的态度大相径庭。自主品牌和新势力品牌紧抱变化的大腿试图完成「 弯道超车」;传统品牌则是疯狂地向外界传递转型的决心极力保住市场份额,其中也包括一直与「 电动化」 保持「 暧昧」 关系的日产。 日产将在中国市场全面布局 e-POWER 技术 在上海车展上对日产品牌的专访时,日产高层表示,中国、日本和北美是日产的三大核心市场,而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正处在世界汽车舞台的中央,中国消费者对「 智能化」 和「 电动化」 的需求也得到了日产方面的高度关注。所以日产将在短时间内向中国市场投放 e-POWER 技术,计划到 2025 年推出 6 款搭载该技术的车型。 从技术角度来看,e-POWER 的驱动形式更像是目前中国消费者熟知的增程式,技术路线与本田的 i-MMD 相似,不同的是 e-POWER 采用串联形式,发动机并不驱动车轮。日产高层表示,e-POWER 的技术优势在于电池全时驱动车轮,让驾驶者能够享受到电动车的静谧感和加速感,同时具备高效的闪充闪放能力和较高的燃油经济性。 很多人会想无论混动还是增程,在中国市场上都不是新鲜技术,那么 e-POWER 的优势在哪呢?首先,与本田的 i-MMD 相比,e-POWER 技术是电池全时驱动车轮,同时具备高效的闪充闪放能力,它的加速特性和形式质感更像纯电车型。未来,e-POWER 所搭载的高性能电机,峰值扭矩达到 500N·m 以上,比同级 HEV 高 15%以上,起步超车更快,先进的电控技术配合 1.5Kwh 高性能电池,实现了 1/10000s 的电机响应速度。 目前,国内的增程式电动车市场中真实落地的只有理想 ONE 一款产品,日产的 e-POWER 与理想 ONE 的增程技术相比,优势在于搞热效率的内燃机带来的高效油电转化能力。国内内燃机的发展脚步一度被新能源浪潮阻断,只有少数大厂在潜心钻研,近年来,也有几家拿出来了赶上国际潮流的增压发动机和混动专用高效发动机。而理想这样的新势力车企受制于技术积累的欠缺,或是供应商制约,缺乏高效发动机与增程系统配合,导致整体系统效率不高。 由于 e-POWER 的内燃机不驱动车轮,所以在高速行驶时,也就是内燃机的高效工作状态时,增程式并不占优势,尤其是在不配备大电池的情况下。油电转换时会出现更多的能量损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将增程混动形式的能量效率最大化,日产用了一套非常硬核的手法:将内燃机热效率压榨到极限。 下一代 e-POWER 上将使用热效率高达 50%的内燃机作为增程器。在测试中该内燃机已达到 46%的热效率,剩余的 4%将通过余热回收技术实现。日产表示将在几年内量产 50%热效率内燃机,但近期肯定不会出现在中国市场。不过消费者可以放心的是,目前日产的内燃机技术已经足够成熟,使用效果绝不会逊色于市面上的混动车型。 e-POWER 技术的劣势在于电池过小使得它无法外接充电。虽然日产表示这样做会免去外部充电的困扰,但不能否认的是部分消费者对外接充电是有需求的,比如拥有独立充电桩的用户能够在晚间对车辆进行补能,解决短途能量需求的同时燃油补充仅作备用。不插电的做法很难体现出 e-POWER 与传统混动形式的差异,将会使日产失去一部分市场竞争力。 除了 e-POWER,本次对日产的专访中还有提及关于纯电车型的问题,目前我们能看的即将量产投入市场的车型还是那台 Ariya。就像我们曾经预测过的那样,日产还是将 Leaf 聆风的辉煌功绩搬了出来给自己的电动化布局做背书。从去年七月份正式亮相以来,Ariya 的动静并不大,上海车展上 Ariya 还是静静的呆在「 贵宾席」 上迟迟不能「 下场」。日产着重宣传的却是改款后的新奇骏。 未来五年里,纯燃油动力车型会被混合动力车型替代,汽油在短时间内仍然会是汽车的主力能源,所以留给日产在纯电动产品的布局上仍有时间。但在中国市场中,电动车掌握着多种利好政策,不同城市给电动汽车的福利虽不同,但目的都是促进电动车市场走向繁荣。所以现在是消费者认知纯电动汽车品牌和产品的高峰期,如果错过这个机会,日产日后的纯电动产品将很难深入人心。 「 智能化」 是日产深入中国市场的关键 在「 电动化」 方面,日产还需要一些时间,而「 智能化」 方面日产已经迈出了革新的步伐,这点在新一代奇骏上就有体现。 新奇骏的智能化转型主要体现在智能座舱上。硬件方面,新款奇骏配备双 12.3 英寸大屏和 10.8 英寸 HUD。仪表是全液晶屏幕,车机系统支持三屏互联,同时搭载了全新升级的 Nissan Connect 超智联 2.0 系统。这套车联网系统拥有开源生态,其中包括超过 200 个品类、1000 多家的合作伙伴打造的车和人之间的互动、车和家之间的互动应用。 与此同时,日产也为全新一代奇骏配备了增强型 ProPILOT 超智驾辅助驾驶系统。在基础的 ACC 和车道保持功能的基础上,日常对增强版的辅助驾驶系统的使用感受进行了调整,通过增强对前方车辆和物体的智能识别能力,优化了自动跟车时的用户体验,加速和刹车的感受变得更加平缓舒适。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人性化功能比如智能躲避大型车辆等功能。 现如今,中国汽车用户对智能车机和辅助驾驶的需求越来越高。我认为在车型定位、空间、动力、驾驶感受之后,智能化程度已经成为用户选购新车时需要考虑的第五大产品点。而随着智能汽车的发展,考虑智能因素的消费者会越来越多。从新奇骏上我们能看出,日产在智能化的底层架构和上层功能上还是个「 追赶者」,比如车机内置 卡拉 OK 功能和车家互联生态等配置已经不再新鲜了。在这点上日产和东风都需要开动脑筋,不求功能有多么丰满,只要新颖就能在智能化时代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总结 面对「 电动化」 和「 智能化」 日产不再是「 暧昧」 的态度,但在中国市场上,他们需要加快步伐,e-POWER 是一项非常有竞争力的技术,但任何车企都无法脱离时代来研发技术和产品,固然传统车企坐拥丰富的传统造车经验,也应付不了过互联网加持下汽车行业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改变。
全球自动驾驶竞争力榜单发布,百度 Apollo 凭什么还是第一梯队?
有人认为自动驾驶是未来,也有人认为自动驾驶是泡沫。 定位为提供各类 Robotaxi 网约车服务及车队管理平台的 Lyft 最近宣布,将自动驾驶业务以 5.5 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丰田子公司 Woven Planet。继老对手 Uber 于 2020 年底将自动驾驶部门 ATG 出售给 Aurora 之,仅仅过去还不到半年。 道阻且长,有人半途折返,自然也有人继续攀登。 全球知名咨询机构 Guidehouse 在近日发布了最新的自动驾驶竞争力企业榜单。根据执行能力(Execution)和策略能力(Strategy),Waymo、NVIDIA 等企业和来自中国的百度一起,被认为是处在头部的「领导者」位置,近年来风头无两的特斯拉则被划分在「跟随者」队列中。 这是 Waymo 第二年在 Guidehouse 报告中进入「领导者」阵营。同样第二年连续进入该榜单「领导者」位置的,还有百度。 人们不得不承认,自动驾驶的研发、落地和演进其实是相当长线的过程。不管是开放还是封闭,保守还是激进,终归离不开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 对行业来说,只有那些技术扎实、落地转化高效的参与者,才有资格进入接下来的对局。 勇攀高峰、沿途下蛋:百度的技术转化路径 Guidehouse 自动驾驶竞争力榜单是从企业愿景、市场策略、合作伙伴、生产策略、技术、商业化程度、研发进度等十个维度出发,对全球 15 家自动驾驶企业进行综合评估之后发布的榜单。 作为中国唯一一家连续杀入自动驾驶第一梯队的企业,这背后是百度作为入局自动驾驶领域多年的领悟。 百度 Apollo 在推进技术演进与落地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注定要迈过去的坎儿。「尽管 L4 级自动驾驶车辆的体验越来越好,但对于实现真正的无人化与安全,其实存有一些不确定性。」在百度 Apollo 生态大会上,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总经理李震宇曾坦言道。 他用「人所共知的 bug」来形容自动驾驶车辆的实际体验。 商业环境中对 L4 级自动驾驶鼓吹、甚至向用户玩起文字游戏的营销,这一切令人不安。 路上的问题无分大大小,对于如何解决,百度 Apollo 的解法是车路协同。 在百度看来,车路协同具备全方位无死角感知的特性,全域的感知信息与场景语义的分析,能够让自动驾驶更安全、更智能。同时,道路设备与边缘计算转移了单车智能的成本,车载传感器成本能降低 30%。此外,路口的红绿灯通过传感器更精准的感知路面的情况及优化的配时,从而使保证交通的高效率和实时安全,节省警力,大幅度提升通勤的效率。 百度选择了将「聪明的车+智能的路=自动驾驶最优解」作为技术路径,用百度 Apollo 内部的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勇攀高峰,沿途下蛋。 完全的自动驾驶就是终极高峰,沿途下蛋就是在过程中寻找机会。短期内寻找可商业化落地方式,用商业落地来反哺长期自动驾驶的实现。 适逢 2021 年上海车展,作为百度 Apollo 掌门人的李震宇公布了百度自动驾驶业务方面的最新进展: 百度 L4 级自动驾驶累积测试里程数突破 1000 万公里,由 L4 级自动驾驶技术打造的量产车型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展开规模化运营; 百度 Apollo 已与全球 70 多家汽车品牌建立起合作关系,已有 600 多款车型搭载 Apollo 汽车智能化产品; 2021 年下半年开始,百度 Apollo 自动驾驶每个月都会有一款新的量产车型上市,未来 3 到 5 年内预计前装量产搭载量达到 100 万台; …… 从百度 Apollo 掌门李震宇公布的信息中,很多是已经成型的既成事实,更多的则是已经上路的合作推进。 百度 Apollo 选择的路径已经初见成效。 灵活、开放的「乐高式解决方案」一直以来,百度都对外强调自己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之于汽车业务,百度也正是将智能驾驶作为抓手进行布局。 经历九个版本的迭代,如今 Apollo 自动驾驶平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自动驾驶开放方案。百度 Apollo 已经从最早的单车自动驾驶策略,发展为融合了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 V2X 的成熟体系。 随着对旗下业务产品进行了梳理,百度在 2020 年 12 月发布了「乐高式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形成智驾、智舱、智图、智云四个不同系列的产品线,灵活的定制组装方式对需求不尽相同的业务伙伴更加友善。「智舱」面向对智能座舱和车载 OS 等前装需求的合作伙伴,已经有超过 100 万台智能汽车实现小度车载 OS 前装量产搭载; 在「智驾」即自动驾驶技术的相关合作方中,威马、广汽等厂商赫然在列。百度通过提供 AVP 自主泊车(Automated Valet Parking)、ANP 高级别智能驾驶解决方案(Apollo Navigation Pilot)、ACU 核心计算单元等产品,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灵活赋能; 百度 Apollo「智图」则是基于百度 AI 地图数据生产技术打造的智能领航系统,已经能够实现自动驾驶和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