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组 CP 营销玩出花 欧拉白猫售价 7.58 万元起震撼上市

· Jul 16, 2020

别出心裁的「 喵星人」 轰趴、跨界「 应援团」 集体打 CALL,只为迎接一个神秘的「 新物种」。7 月 15 日,「 长城欧拉智游奇喵夜」 在厦门精彩开启,长城汽车旗下新能源品牌欧拉第三款新车——欧拉白猫正式上市,推出 NEDC 综合工况 360km 和 401km 两种续航版本,补贴后售价 7.58 万-8.88 万元。同时,欧拉白猫与天猫平台跨界组 CP,强强联合开辟新零售新赛道,创新玩法再升级,带来线下线上一体化的场景营销新体验。 「 长城欧拉智游奇喵夜」 当晚线下精彩纷呈,同时还在天猫、B 站和抖音等平台开启了线上直播狂欢,更有欧拉白猫专属服务政策,以及 9.9 元抵 5000 元购车优惠券、赠送价值 2000 元购车礼品等 10 重豪礼钜惠购车权益,为后浪们献上诚意满满的新车福利。 奇喵夜「 吸猫」 升级,创新营销玩出圈 从出乎意料的命名,到别出心裁的上市方式,以及跨界联合的渠道战略,长城欧拉白猫的创新营销「 出圈」 思维十分鲜明。正如长城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余飞在致辞中所说:「 长城欧拉不是传统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而是更年轻、更个性,能够与年轻人亲密沟通的纯电动新潮牌。」 神秘的「 喵星人研究院」、侃侃而谈的「 研究院」 大佬、热辣唱跳 slay 全场的「 喵星应援团」,还有欧拉品牌代言人沈梦辰在线打 call,通过「 云吸猫」 的方式召唤欧拉白猫现身,欧拉白猫趣味性十足的上市玩法,打造了一场「 个性潮流」 的视觉 party,充分贴近后浪们的多样化时尚与情感诉求,传达了欧拉白猫「 不被定义,智游向往」 的个性理念,将欧拉品牌的「 花式营销」 推向高潮。 另外,在活动现场长城欧拉正式宣布欧拉白猫与天猫强强联合,发起「 双猫出击」,为用户带来更新鲜的「 吸猫」 升级体验,开辟了欧拉创新营销模式的新通路,欧拉新零售 2.0 时代进一步深化。 此前,欧拉白猫登陆天猫开启预售,不到 24 小时便突破上千笔订单,开创精品纯电动车预售新纪录。「 加码」 线上渠道营销是长城欧拉对新零售模式与产品品质的自信,成为汽车新零售又一次创举,并将引领汽车新零售行业迈出关键一步。 「 新物种」 个性无敌,引领智游新生活 欧拉白猫无论是从造型设计、技术品质,还是从智能配置等方面来说,都打破了行业定义,从年轻人的个性需求出发,引领后浪开启猫式智游生活,树立精品电动汽车的潮流新标杆。 极简设计,高颜值圈粉后浪。欧拉品牌产品总监谭健表示:「 欧拉白猫秉承极简主义设计理念,椭圆形前杠呼吸式散热孔以及长圆形前大灯,形成超高辨识度「 萌猫」 脸;全高清 23 英寸一体连屏等内饰设计科技感十足,打造「 猫式」 潮流个性。」 优质三电,长续航畅行无忧。得益于 ME 专属纯电平台,欧拉白猫具有高度集成、高效节能、动力强悍、智能化、稳健可靠等特点。401km 的超长续航领先同级,快充 5%-80%,仅需 45 分钟;6.6kW 充电机,慢充只需 5.5 小时,超低电耗,每公里仅需 5 分钱。 智趣相投,高配置惬意驾乘。智能化配置方面,欧拉白猫专属的智能家居互联系统,以及车机互联功能、科大讯飞云端语音识别系统等智趣贴心、有求必应。人性化配置方面,欧拉白猫主驾驶座 6 向调节、副驾驶 4 向调节功能,全方位满足驾乘需求;手机高速无线充电,反应迅速即刻秒充更便捷;首创单踏板驾驶模式,省力、省电,还能提高城市拥堵路况驾驶的舒适性。 这样的欧拉白猫谁能忍住不心动?开启智游新生活,从拥有一辆欧拉白猫开始。现在上天猫长城汽车官方旗舰店购买欧拉白猫,还能享受 8 重购车豪礼+2 大贴心服务。用户支付 9.9 元意向金即可到手 5000 元购车优惠券,并获赠价值 2000 元的购车礼品;前 300 名支付 2000 元大额定金的用户,还能与意向金权益叠加再享 6 重豪礼。同时,欧拉白猫车主专享 2 大贴心服务,包括率先升级的维修补偿服务,以及贴心周到的免费上门服务。钜惠 8+2,心动 10 重礼,欧拉白猫诚意满满,你就别再犹豫了,快把「 吸猫」 提上日程! 从新潮出圈的独特命名,到出奇制胜的上市营销手段。欧拉摸准了时代潮流的脉搏,如今,欧拉正在用花式创新营销玩法,不断升级新零售模式,在新零售的道路上乘风破浪一往无前。作为长城欧拉的又一重磅力作,欧拉白猫已成为电动汽车细分市场最为抢眼的「 新星」。未来,长城欧拉「 猫系家族」 还会有更多个性丰富、实力硬核的新成员加入,值得期待。

给 AR-HUD 泼点「冷水」

· Jul 16, 2020 333

随着奔驰全新的 MBUX 交互系统正式亮相,搭载在下一代 S 级轿车上的巨型 AR-HUD 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从官方的视频中,我们能看到其中巨大尺寸的 AR-HUD。为了实现这项功能,据说奔驰在仪表台挖出了 27L 的空间来放置 HUD 模组。 从展示的效果来看,这套 AR-HUD 无论是功能和页面设计都相当酷炫。特别是除了基础的通过 HUD 显示车辆信息之外,AR 功能的加入使得 HUD 在功能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其中的驾驶辅助功能显示,AR-HUD 中就会根据道路中的车辆来动态标注内容,并且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和意图实时显示。 不得不承认,这是非常酷炫并且吸睛的一项配置。在之前的大众 ID.3 的宣传片中,类似功能也已经出现。 换句话说,连奔驰大众这样体量的头部车企都开始布局的功能,一定会成为未来几年的行业趋势。我甚至都能预见这么一个场景:肯定有不少车企都准备迅速推出类似功能,给自己的科技感标签加上厚重的一笔。 但 AR-HUD 真的这么美好吗?答案其实没那么确定。 没那么容易量产 首先,AR-HUD 的应用门槛很高。 事实上,AR-HUD 的概念从几年前就开始出现了。但真正能落地到量产车型中,也经历了一段长期的过程。最终也只能由奔驰或者大众这样有着足够底气的车企来实现。这已经从一个侧面说明,这是一项非常高投入的技术。 就以奔驰为例。AR-HUD 需要实时在画面上标注内容。这就涉及到了画面的获取、识别以及动态标注。为了保证精度,系统还需要实时匹配人眼的位置,从而纠正画面的显示。一旦出现偏差,很容易对用户判断造成干扰,得不偿失。 所以说,AR-HUD 的功能需要和车辆的状态有非常及时准确的匹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引发更多的危险。另外,作为整车人交互的一部分,如何设计 HUD 和原有车辆交互方式的融合,也不是简单的命题。 例如奔驰展示的通过 AR 提示自动驾驶相关信息,就需要车辆本身在电子电气架构和软件层都有很高的水准。这类信息要和 AR 功能有及时且高精度的匹配。同时,画面的标注又要兼顾安全和高效。 这背后就代表了高昂的软硬件和研发成本,最终会分摊到车辆的售价中。奔驰作为豪华品牌,有足够的底气来支撑这种配置,大众也有足够的体量来承担这种成本。 从我们接触的行业内信息来看,AR-HUD 还是一项供应链都没彻底成熟的技术。所以在眼下,如果有大量车企盲目迅速跟进,其中大多数无非是两种后果:要么虚有其表但体验不佳;要么成本失控。 AR-HUD 的初心 其次是第二个问题,AR-HUD 对驾驶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HUD 在被带入车内之初,是为了让用户减少低头看仪表以及导航的频率,从而保障用户的驾驶安全。但观察一下现在的产品,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很多 HUD 都在往大尺寸、多信息的方向发展。 当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没有达到很高水准的时候,用户视线中有太多元素,反而会影响注意力集中。随着 AR 技术的加入,HUD 显示的内容也从偏静态转向了动态信息时,视线被投影内容干扰的可能性其实是增加了的。并且,这还是在 AR 功能标注不出现误差的前提下。 所以 AR-HUD 的页面和功能设计,如何平衡安全和信息提示的有效性,就是个不小的难题。 如果你说,全新奔驰 S 都说会 L3 级别驾驶辅助,HUD 的干扰因素肯定就不会那么明显了吧。有这种观点的小伙伴,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刚才提到的问题,HUD 的出现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人类不需要把视线集中在路面时,HUD 还有多大的意义呢? 当然,我也并不是全盘否定 AR 技术在车内的作用。例如斑马前一阵展示的基于仪表盘的 AR-Driving 3.0 技术,一方面降低了软硬件的成本和研发难度,其次也不会太过于影响用户的驾驶注意力。系统能在低速状态下将车道导航信息、道路标识、驾驶参数、周边设施信息等显示在车辆仪表盘,在很多场景下就相对更实用且安全。 所以说,AR 技术的应用,不论是和 HUD,或者是仪表这些传统硬件结合,都必须考虑到实际的功能设定和用户体验。 我并不排斥车企通过各种行为来给自己贴上「 科技」 的标签,但前提一定不是牺牲用户体验和安全稳定。 AR-HUD 虽然看着很美好,但背后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太多。在投入大量资源研发之前,车企还是得先考量一下自身的能力是否与之匹配。特别是目前来看,AR-HUD 的软硬件和供应链都还不够成熟,盲目追新追酷,真的不一定是好的选择。

胜利终将属于「互联网造车」?

· Jul 16, 2020 333

事实证明,「互联网造车」是唯一正确的路径 。 在看到我的标题之后,你可能会心生抵触:「 说的什么屁话」,「 想多了吧?」,「 一群小毛孩干得过老人精?」。 不急,我们慢慢往下看。 备受质疑的「 互联网造车」 时间先退回到四五年之前,那个时候,好像整个社会都对「互联网造车」这个现象充满了质疑甚至敌意。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互联网造车」在最早期被贴上了不靠谱、PPT、忽悠、下周回国…… 彼时大家认为,新能源汽车之于传统燃油车机械结构被大幅简化,降低了新进入者的门槛,同时「 互联网造车」 在网联化智能化方面更有优势,甚至对之还有一种殷切希望——这批新晋者中可能会出现中国的特斯拉。于是,大批造车新势力涌现。 根据数据统计,从 2014 年-2018 年,中国有 300 多家新注册企业进入造车领域,与此同时,数千亿资金流入汽车行业。 项目早期,没有任何基础的「 互联网来者们」 靠着一页页由情怀和美好理念浓缩成的 PPT 成功拿到一笔又一笔的融资,弹药补足之后的他们开始了造车之路,而这一举动后来被称为「PPT 造车」。 构想自然是好的,但是毕竟是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在这一系列理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众多「 初生牛犊不怕虎」 的新势力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造车太过于烧钱,让李斌有了「 没有 200 亿就不要来造车」 的论断,同时有了何小鹏「 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 100 亿太夸张, 现在自己跳进来才知道 200 亿都不够花」 的言论。甚至于关于代工还是自建工厂的问题,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引起争论。 而从大背景来看,当时的电动车续航里程集中在二三百公里,很是鸡肋,用户并不买账,众多传统车企虽然也有投身新能源事业,但大都只是因为政策驱使,这就让这群「 互联网造车」 地位更加弱势——这帮家伙就是来圈钱的吧? 逐渐被大众接受的「 互联网造车」 那么,是什么让「互联网造车」开始逐渐被接受?大概是从蔚来、小鹏等品牌逐渐开始站稳脚跟、越来越多的新电动车品牌产品开始出现在路上开始。广汽有广汽新能源、北汽有北汽新能源,大吉利更是成立几何品牌、极星品牌以及枫叶汽车三个品牌;此外,国际大厂如 BBA 都推出了对应电动化车型,加入智能电动车这条赛道的竞争。 一直以来,行业内存在一种论调:「 传统主机厂并非做不了电动车,只是不屑于去做,要是去做,分分钟把特斯拉打趴下。」 但是实际情况是,传统巨头在涉足这个领域之后,没有想象中的力挽狂来,也遇到了销量低迷、自燃起火、电池供应不足、产能地狱、软件缺陷等问题。 与之对应的是,新势力们对于「 智能汽车」 的理解反而更深。虽然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了如此多的电动车,但是真正拥有整车 OTA 的车型屈指可数,而这些车型大都出自蔚来小鹏这类新势力中。 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 6 月,特斯拉以 14954 辆的销量在纯电动市场销量份额 23%,这已经成为其常规表现。同时,国内新势力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升,占到了 14%,对比之下去年同期市占率仅为 6%。 同时这些企业的用户运营也要更对消费者的胃口。甚至于,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开始借鉴新势力的运营经验,甚至直接从后者挖角人才。比如,长城聘用蔚来前用户中心副总裁赵昱辉推进品牌升级和用户运营,与此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造车新势力高管回流到传统车企。 从某种程度来看,这都是大众对于「 互联网造车」 的认可。 有人可能会说,今年不也爆出了很多失败的「 互联网造车」 案例吗?先给出肯定答案:确实是这样。但是细化分析来看,其实他们的失败都有共性。 以最近受关注比较多的博郡、拜腾为例。博郡的创始人黄希鸣是汽车行业老兵,在福特、通用工作过;拜腾现任 CEO 戴雷曾担任东风英菲尼迪总经理、东风英菲尼迪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以及华晨宝马营销高级副总裁。 发现了没有?他们具有浓厚传统车企资历。造车梦没能持续下去的原因也很是类似:传统车企的慢节奏、无法适应汽车行业转型、不具备互联网流量优势……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意义上来说,他们并不算是正统的「 互联网造车」。 广义的「 互联网造车」 顺着这个继续说。我们来聊聊更广义上的「 互联网造车」。 「 互联网造车」 的内涵是软件能力、架构能力甚至是思维方式,将这些东西融入到整车生产制造运营中。 要说「 互联网造车」 的最硬核代表,非特斯拉莫属。每三四个月(甚至更短)一次的系统迭代,都会给车子注入新的活力。 而这些能力的延展,又依托于特斯拉非常领先的软件能力、平台架构。当现在大部主机厂们电子电气架构处于由分布式架构向集中式域控制架构的过渡阶段的时候,特斯拉已经来到域融合阶段。 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的领先,使得特斯拉可以不断通过 OTA 升级来推送新的功能,而对于决定未来的自动驾驶来说,软件能力更是必不可缺。 试问,一边是可以不断成长的智能汽车,一边是直至报废都不会再有新变化的传统汽车,你会怎么选? 答案显而易见了。毕竟,又有谁能逃得过新鲜感的诱惑呢。 而这种快速迭代思维不仅仅体现在软件上,还有硬件(整车)上,我们以 Model S 为例。 时间先回溯到 8 年前,彼时 Model S 上市发售,电池容量 60 kWh 的车型 EPA 续航里程为 208 英里,85 kWh 的车型续航 265 英里。 此后,特斯拉基本每年都会推陈出新:60 度电、70 度电、75 度电、85 度电、90 度电……经过这么久在豪华高端智能电动车的摸索之后,Model S 的电池度数最终稳定在了现在的 100kWh,该电池容量下的续航里程(EPA 工况标准)也从 2016 年的 335 英里一直来到现在的 402 英里,整车工程细节也随着每次的迭代有所精进。 在未来,快速迭代将成为「 互联网造车」 的标配。 在运营方面,这些「 互联网造车」 反而更懂用户,更了解如何满足用户需求,与用户建立联结,甚至传统车厂反过来学习前者的经验。一个典型案例就是蔚来。 通过「 打造用户企业」 的理念,蔚来构筑了专属的护城河,而这些反过来又对其销量产生正向激励。此前李斌透露:「 疫情期间蔚来 69%的订单是老用户推荐的」,这个能力,你感受一下。 同时,互联网造车赋予了车企新的活力以及更无限的可能性。 还是以特斯拉和蔚来为例。目前特斯拉的市值达到 2784 亿美元,超过了丰田(1757.34 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的汽车公司,蔚来市值 131.4 亿美元(约 918.4 亿人民币)是长安汽车市值(543.18 亿人民币)的 1.7 倍。其中, 特斯拉成立仅十几年,而蔚来更短,短短五六年,而丰田长安均为百年大厂。So,「 互联网造车」 未来潜力不可限量。 所有车企都应该转型「互联网造车」简言之,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势力已经证明了「 互联网造车」 的可行性,而未来的汽车也一定是以软件为本位,而这意味着,车企一定要拥有很强悍的软件开发能力,同时要有足够的懂得互联网用户。 这意味着什么,我想不必再多说了吧:所有车企都应该向「 互联网造车」 转型。从目前来看,「 互联网造车」 模式依然比不得传统造车,不过前者处在一个动态成长的阶段,尚有无限可能,而后者基本几十年都没怎么变过,也变不出什么新花样。 现在, 作为传统车企中元老级存在,大众已经叛逃传统阵营,向「 互联网造车」 倒戈。 开发专用的 MEB 纯电动平台、斥巨资成立软件部门「Car.Software」,大手笔招揽软件开发人才,自研车机系统;与英伟达合作,基于后者的计算平台进行自动驾驶的开发, 大众要把最重要的软件部分的能力都把握在自己手上。 至 2022 年,大众汽车品牌将为各个重点细分市场提供纯电动 … 继续阅读

高精度定位时代来了,六分科技推出多款定位产品

· Jul 16, 2020 333

在智能汽车的进化路线中,高阶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是关键。 目前,主流车型都开始标配 L2 级别的驾驶辅助功能。一些更激进的车型,甚至都已经把 L3 级别的技术进行了量产。 实现自动驾驶的前提中,自动驾驶车辆需要有负责感知外界环境的传感器、运行软件系统计算平台等核心部分。 除此之外,高精度地图也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作为另一种形式的「 传感器」,让车辆准确知道自己的位置是高精度地图的主要任务。但是在这其中,除了高精度的道路数据之外,准确的车辆位置数据也非常关键。 所以说,高精度定位对自动驾驶车辆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过去,我们的手机等设备的定位,精度大约为米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经常会跟着导航走,最后却发现目的地在马路对面的现象。 在自动驾驶的世界中,这样的错误是不允许出现的。车辆必须精确的知道自己所在的车道,才能更安全的通过地图来规划驾驶路线。所以说,高阶自动驾驶的应用,厘米级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前提之一。 作为高精度定位的服务供应商,六分科技也在昨天展示了自己的整体解决方案。六分科技孵化于老牌图商四维图新,是其面向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未来布局的重要构成部分,以「 精准定位助力万物精准互联」 作为核心战略愿景。 根据介绍,六分科技推出了实时厘米级「 六合厘清(Locate-CM)」,事后厘米级 「 六合厘享(Locate-PCM)」,实时亚米级「 六合分明(Locate-DM)」 等差分服务; 以及「 六分随行(WithAuto)」、「 六分随物(WithIoT)」、「 六分随步(WithPace)」 等高精度定位引擎以及高精度定位行业解决方案。 基于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兼容 GPS、伽利略、格洛纳斯、准天顶卫星系统),六分科技依托自主研发的信号接收机等核心设备,2020 年在全国快速组建完成 2200+参考站,同时在虚拟参考站和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原理的基础上,自研「 云阁」 解算平台,计算各类空间误差,并通过自研终端 RTK 算法与终端组合导航算法,形成「 网-云-端」 一体化解决方案,为海量用户提供 5 系统 14 频点、全天候、实时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 高精度定位的应用场景 六分科技副总经理王平把高精度定位市场定义为三类,新兴市场、消费市场和传统市场。 新兴市场主要包括智能驾驶、无人机、智慧城市,对定位精度需求是实时厘米级;消费市场中,共享出行、网约车手机定位,对精度需求是实时亚米级;传统市场包括测量、测绘、驾考驾培、形变监测,对精度需求是实时厘米级,事后毫米级。 基于用户需求,六分科技产品可灵活配置,以保护用户隐私为核心理念,提供高效精准的定位服务。 面对纷繁多样的市场需求,从低配到顶配到定制化,不同频点和不同的系统间,包含 ITRF2014/CGCS2000 等不同的坐标框架中,六分科技都发布了相应的产品对策。在发布会上,六分科技发布了六大产品,共分为两类。 一类是提供实时厘米级定位服务的「 六合厘清」,事后厘米级服务的「 六合厘享」,实时的亚米级服务的「 六合分明」 等差分数据产品; 第二类是面向用户端高精度定位引擎,主要包括「 六分随行」,「 六分随物」 和「 六分随步」。 面对自动驾驶时代,六分科技厘米级的实时动态定位和 7×24 小时的位置结果输出可与四维图新高精度地图数据进行匹配,未来还将扩展更多的高精度地图匹配端口。 在隐私保护层面,六分科技无需用户上传原始数据,云端提供历史 VRS 数据给用户,由用户端自行解算,满足用户数据隐私保护。且支持用户自定义软件解决方案,可通过定制网格化进行用户 GGA 数据加密。 在发布会上,王平还透露了下一步的研发计划。2021 年以后,六分科技将陆续推出六分巡天辅助定位服务以及 PPP-RTK 服务。 在未来,无论是在自动驾驶或者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中,高精度的定位服务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六分科技也透露,将携手更多行业上下游合作伙伴,产生集群效应,共同赋能智能驾驶、物联网产业,服务终端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