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星 Precept:如何用一辆概念车展现未来趋势?

· Feb 25, 2020 333

对于一个汽车品牌来说,发布概念车无非有这么几个目的:不是为了展示自身设计能力以及技术储备,就是想要展现品牌理念… 当然,我们也见过通过发布概念车来吸引品牌关注度的行为。 总之,概念车对于汽车品牌来说,虽然不能直接产生订单或者利润,但依然有很重要的意义。 今天,极星(Polestar)通过直播平台发布了极星 Precept 概念车。 虽然极星已经发布了 Polestar 1 和 Polestar 2 两款量产车,但作为一个创立不久的汽车品牌,一辆能够承载设计风格、品牌理念以及未来产品方向的概念车,显得尤为重要。 在极星 Precept 概念车上,极星究竟想展示些什么呢? 我打算分别从几个维度分别来讲。 极简的北欧设计 作为有着北欧血统的品牌,极星的设计一贯都带着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在产品层面,极简风格成了极星最显著的标签。 极星 Precept 作为一款四门 GT 轿车,有着 3.1m 的超长轴距。而对于一款电动车来说,超长的轴距代表了可以容纳更大的电池,并且在车内空间和车身整体线条上,设计师们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在极星 Precept 上,无论是线条更抽象的雷神之锤大灯或者车身腰线的勾勒,都和现有产品 Polestar1 以及 Polestar 2 有着很好的延续性,但是又有那么些新元素。 在车前部,取消的进气格栅变成了极星 SmartZone,通过集成传感器实现驾驶辅助功能。 上方机舱盖处设计了一个导流板,加速空气在机舱盖上的流动,可以使空气更快地流过机舱盖,并有效提高续航里程。电子后视镜的应用也使得车身风阻得到了优化。 极星 Precept 的车顶采用了一整块贯穿式的玻璃,直接覆盖到了后排座椅之后。不考虑防晒的话,视觉效果还是非常优秀的。 尾部大灯采用了贯穿式的简洁设计风格,线条转折非常干脆,很好的体现了极简的设计风格,科技感十足。 当然,极星 Precept 的设计风格和目前的量产车相比还是有些激进,可能和大众审美还有些偏差。不过对于一款概念车来说,这绝对体现出了品牌的设计能力和延续性。 环保材料的应用 在环保这件事上,极星和沃尔沃保持了高度一致。极星 Precept 在材料的选择贯穿了全产品链以及生命周期。 在内饰材料的选择上,极星 Precept 相比传统内饰减重 50%,并且减少了 80%的塑料使用。座椅使用的纤维源自可回收的 PET 塑料瓶,内衬和头枕由可回收的软木纤维制成,地毯则源自可回收的渔网。 原先只应用在高端服饰和运动鞋上的 3D 飞线技术,也被应用到了座椅上。这样一来,面料按照座椅形状定制,杜绝了边角料的产生,使得材料的利用率达到了 100%。 从产品图的直接观感看,极星 Precept 的内饰并没有因为材料的改变而显得廉价,而是以一种全新的风格体现了科技感。而这种风格,在极星看来则是和传统豪华区分开来的「 不妥协的豪华」。对于汽车这个集成的各种材料的大号工业产品来说,这样的变化一定是趋势。 更未来的人机交互 在人机层面,极星和 Google 的合作会延续下去。双方在前几天就宣布,将会继续基于原生安卓车载系统(Android Automotive OS)开发下一代人机交互系统。 极星 Precept 大屏交互风格和已量产车型保持了很高的延续性,依然是仪表和竖置大屏的搭配。当然,在内饰风格上这次明显更有未来感。 和量产车相比,极星 Precept 屏幕尺寸有所改变,有着 15 英寸中控触摸屏以及 12.5 英寸的数字仪表盘。 虽然屏幕的物理尺寸变大了,但极星 Precept 的设计理念却并不是盲目加大交互面积。 在中控面板上,极星 Precept 集成了大量的传感器,能够实现用户视线追踪以及手部动作的捕捉。当用户抬手或者视线聚焦在屏幕某个点时,屏幕会自动点亮并且放大对应内容方便用户进行操作。 另外,视线追踪技术的应用,在驾驶安全层面也能有效保障用户注意力集中,一旦检测到用户疲劳或者分心,车辆会提醒用户直至减速停车。 通过追踪用户视线,车辆还能自动匹配驾驶风格,结合驾驶辅助功能信息,与实时地图进行数据整合,从而实现分段道路的全场景化导航体验。 在人机层面,和谷歌的深度绑定使得极星在车机生态扩展能力上有了很好的保障。并且获得了谷歌在软件层面的全力支持,我对这套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以扩展性都有了很高的期待。作为全世界最棒的科技公司之一,我也很期待 Google 能在极星的车机娱乐系统上给出很好的软件体验。 自动驾驶传感器和设计结合 自动驾驶是智能汽车无法避免的一个命题。如何把自动驾驶功能的传感器和车身进行融合,实现功能和美观的完美结合,则是主机厂们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极星 Precept 通过无脸化设计,把两个雷达传感器和一个高清摄像头集成在了极星 SmartZone 上,并且设计成一整块漂亮的透明智能面板,为主动安全技术和自动驾驶辅助技术的升级做好了准备。 另外,玻璃车顶上方集成的激光雷达也将为未来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提供支持。 从极星 Precept 上我们能够发现,在各种传感器提体积逐渐减小的趋势下,自动驾驶传感器在车身的应用会变的越来越不可察觉。 更多车型会通过设计把传感器美观的集成在车身。而对于主机厂来说,保持这样的设计「 洁癖」 非常重要。 通过设计、环保、人机交互以及自动驾驶这几个技术点,我们能够清晰的感知到通过极星 Precept,极星想要展现出怎样的品牌理念。事实上,这几个维度也是极星自从成立以来,一直都着重宣传的品牌特征。 这辆概念车的发布,也意味着极星会在这条路上更加坚定的走下去。 「 极星 Precept 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了极星的价值和愿景。如今,汽车行业面临着社会责任和行业发展的双重挑战,这些挑战未来都将得以解决。极星的未来就在眼前,Precept 指明了我们未来汽车的方向,通过极致的设计和创新的科技,将汽车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极星首席执行官托马斯·英格拉特的这段话,就是极星 Precept 最好的注解。

拿到续命钱的蔚来,仍需舍命狂奔

· Feb 25, 2020 333

2 月 25 日,对于蔚来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在这天,蔚来第三款车型电动轿跑 SUV EC6 量产项目启动,除此之外,蔚来还与合肥市政府签署了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的框架协议, 项目计划融资超百亿元 。 这意味着,蔚来获得了来自合肥政府的投资。 他们终于拿到了续命钱。 这笔钱对于蔚来到底有多重要? 说这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过去。在 2019 年 5 月的第一季度财报上,蔚来表示将获得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简称「 亦庄国投」)的百亿投资,但是最终不了了之。彼时的蔚来状况是:净亏损为 26.236 亿元,截止 2019 年 3 月 31 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限制性货币资金和短期投资共 75.365 亿元。 2019 年 10 月,蔚来又被爆出正在和浙江湖州市吴兴区洽谈一笔超 50 亿元的融资,但是最终同样告吹,时间往前推一个月,是蔚来第二季度财报的发布:净亏损 32.85 亿元,账面上所有钱加上现金等价物仅为 34.556 亿元。 年底,蔚来发布第三季度财报:净亏损 25.217 亿元,截止 9 月 30 日,蔚来所拥有的全部资产总额不足 20 亿。蔚来在财报中写道:「 公司持续亏损,负资产经营。公司的现金余额不足以提供未来 12 个月持续经营所需的营运资金和流动资金 。」 而且,截止到 2019 年底,蔚来除了 2019 年年初的 6.5 亿美元的债券融资以及 2019 年 9 月的 2 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外,再未获得比较大的资本输入,已近弹尽粮绝。 好在,今年 2 月,蔚来陆续获得两笔 1 亿美元融资,暂解燃眉之急,同月,蔚来还调整了薪资发送政策,即员工可自愿将 2019 年「 十三薪」 全部或部分置换成限制性股票(RSU)。 由此,你能看到蔚来对于钱有多「 饥渴」。而这次疫情,更是让所有新造车团队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此前,陆续传出广汽、吉利要投资蔚来,但是并未见有下文,直到与合肥政府的这次框架协议的签署。 这笔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超百亿融资可以为蔚来带来什么? 蔚来在 2019 年 NIO Day 上发布了不少新东西:轿跑 SUV EC6、100kWh 电池包、新款 ES8……蔚来要拿这些死拼 2020 年,而这些都是烧钱的项目。 除了这些,别忘了,此前蔚来还与 Mobileye 在 L4 自动驾驶上达成合作,双方将在蔚来第二代整车平台上打造自动驾驶出租车,同时还有一款基于该平台的轿车。在这次弹药补充到位之后,这些新的技术、产品的研发将再次提升日程。 蔚来目前最重要的任务还是要多卖车。更多的 NIO Space、进一步的渠道下沉,依然很有必要。 除此之外,和特斯拉类似,蔚来也在构建自己的 NIO Power 能源体系,目前,蔚来已经在全国部署 123 座换电站,同时也在积极开展超充桩的建设,这是蔚来产品护城河的一部分,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都需要钱。 显然有了这笔巨额资金注入,蔚来可以稍微松一口气。 不过,蔚来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付出。为了能够拿下这笔融资,蔚来将在合肥设立「中国总部」。还记得和亦庄国投的谈判吗?当时的说法是,蔚来中国将把总部设在北京。那么上海呢?没关系,它可以是蔚来的「全球总部」。 而且,这笔钱可不是那么好拿的,我想政府同样对于蔚来有一定要求。类似特斯拉和上海政府签订的对赌协议,特斯拉的对赌协议中规定:2023 年年底开始特斯拉每年的纳税额必须达到 22.3 亿元,否则特斯拉建厂的土地将会被收回,同时特斯拉未来 5 年在上海工厂的投资要达到 140.8 亿元。我们暂时无法得知合肥政府与蔚来的协议细则,以及双方给出的条件。 值得一说的是,按照官方说法,「 蔚来将在合肥建立研发、销售、生产基地」。也就是说,后续蔚来自己的新工厂也将落地合肥,有了政府背书,生产资质将不会是问题。同时「 蔚来中国落户合肥 5 年内将打造一个千亿产值的龙头企业, 加速合肥新能源汽车集群发展,引领带动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 可见政府对于蔚来项目的重视程度。 至于李斌对蔚来的掌控权问题,到此应该可以告一段落了。没有李斌的蔚来是没有灵魂的,引入政府资本,化解了李斌控制权丧失的问题。 小结 2019 年的蔚来承受了很多的磨难和挫折。但是这些困境的存在让蔚来这个企业快速成长,去年几个月蔚来销量连续不断获得喜人的成绩,这里面有蔚来员工的奉献、有 NIO Space 渠道下沉的功劳、更有蔚来用户的支持,蔚来砸重金构筑的「 用户企业」 理念初见成效。 这几个月,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务实的蔚来。但这远远不够,它需要进一步向资本市场展现自己的价值。 蔚来接下来要做什么?在 2020 年开年的内部信上,李斌已经讲过了:1、服务好用户;2、更好的成本控制,在有限预算下进行高水准的新产品研发;3、尽快提升毛利率;4、卖更多的车。 短期来看,有了这笔资金注入,蔚来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但是就像李斌说的那样,蔚来跑的是「 泥泞赛道上的马拉松」,在稍做休整之后,仍将舍命狂奔。

无钴电池,是特斯拉崛起的必经之路

· Feb 25, 2020 333

「 特斯拉和宁德时代在商讨在中国工厂使用宁德时代无钴电池的事宜。」 这是一条来自几天前的报道。 此消息一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首先闻风而动的还是资本市场,钴业「 三巨头」——洛阳钼业(603993.SH)、华友钴业(603799.SH)、寒锐钴业(300618.SZ)开盘即下跌。 在一开始看到这个消息之后,我是持怀疑态度的,甚至于觉得,这就是一场资本市场的炒作,但越是细想,越是觉得有趣。 震惊吗?震惊。意外吗?不意外。 事实上,关于无钴电池这件事早就被马斯克提过了, 只是后续海量信息的冲击让大家逐渐淡忘了它。 早在 2018 年 6 月,Elon Musk 就在 Twitter 上表示:「 目前我们电池中钴的用量少于 3%,下一代产品就是『 无钴电池』。」 似乎,一切解释都可以 make sence 了。 不过,事情还不算完,在大家热议特斯拉会采用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时,特斯拉官方在抖音直接回复一句:「 只能说,请大家留意四月的特斯拉电池发布会, 无钴,不代表一定是磷酸铁锂电池 。」 这就让整件事更加扑朔迷离。 顺便说一句,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抖音竟然成了特斯拉电池疑案进一步发酵的源头。 无钴电池,就是磷酸铁锂?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个概念:无钴电池到底是什么? 目前主流的动力电池方案主要有 3 种,NCA(镍钴铝)锂电池、NCM(镍钴锰)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关于无钴电池的解释其实有 2 种,一种是完全无钴的,磷酸铁锂电池;另外一种就是电池正极中依然有钴的存在,只是将其降到低于一定含量,然后名曰:无钴,其 本质还是一种高镍低钴材料 。马斯克定义中的「 无钴」 应该是后者。 那么,问题来了,特斯拉购买的宁德时代的无钴电池到底是哪种?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应该是 CTP 磷酸铁锂电池。 这和特斯拉官方的回应有差异,对吧?我们来分析一下。 目前来看,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技术相较于特斯拉合作伙伴松下来说,棋差一筹,一个例子是彼时特斯拉 Model 3 中使用的 2170 电芯将正极材料中所需钴的含量降低到 10%以下,宁德时代最多只能降到 10%左右,而且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 另外根据著名分析机构瑞银在 2018 年 11 月的拆解报告,特斯拉/松下电池成本只有 111 美元/kWh,LG 化学 148 美元/kWh,相较之下宁德时代电池成本超过 150 美元/kWh。当然,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宁德时代电池技术肯定也有一定进步,但是与老牌电池巨头松下相比差距依然会存在,所以三元锂无钴方案排除,剩下的就是磷酸铁锂电池了。 其实最开始我也会纳闷,特斯拉为什么会如此有勇气尝试采用「 磷酸铁锂」 电池,但是想到特斯拉自研电池已经从之前一直固守的 NCA 路线转为 NCM 路线之后,这一点似乎也能说得通。 至于特斯拉为什么会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其实原因已经被大家提了很多次了——降成本。这一点还是要从特斯拉国内建厂说起。特斯拉在中国建厂,一方面是国内政策导向、市场环境均利好特斯拉,而且 这是一个确定的增量市场 ,未来有望取代美国成为其第一大市场;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实实在在的降低成本,提升毛利以及产品竞争力,再进一步说就是,更好的卖车, 国产 Model 3 销售利润已经是写在其 2020 年财报中的确定性增量。 那么,如何降低成本?答案是提升零件国产化率。目前国产 Model 3 的本土化率是 30%,也就是说,从目前来看, 国产供应链的触手尚未涉及核心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和电控),要想进一步降低成本,下一步要突破的点就是三电,牵手宁德时代正是此意。 相比于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价格成本控制能力很强,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说,2019 年中国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做到 0.6 元-1 元/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可以到 0.6 元/Wh,也就是说,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可以做到 100 美元/kWh 以下,而这个目标值,在很多人看来正是电动车能否和燃油车抗衡的分水岭。 此外,宁德时代的 CTP 技术(直接从电芯到电池 Pack)由于省掉了电池模组组装环节,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高了 15%-20%,电池包零部件数量减少 40%,生产效率提升了 50%, 电池包能量密度提升了 10%-15%,同时可以大幅降低动力电池制造成本。 这里有一个案例。2019 年 10 月宁德时代和大众商用车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合同,大众的 VWCO 全新电动货车系列 e-Delivery 搭载的就是 CTP 磷酸铁锂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来到 160Wh/kg,这个表现已经相当不错。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今年下半年,国产 Model 3 车型的售价就有望降至 25 万元,而在汽车行业中有这样一条定律:汽车每降 5 千美元(约 3.5 万人民币),潜在买家数量就会翻番,试想一下,如果特斯拉降到 25 万之下,销量将会有怎样的增长? 相对不低的电池能量密度、较低的成本、巨大的销量空间,这都是特斯拉想要的。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和大家分享一下:此前宁德时代宣布将 从 7 月 1 日开始 为特斯拉供应电池,特斯拉表示要在 今年年中 把 … 继续阅读

吉利 ICON 线上上市,健康和科技会是「杀手锏」吗?

· Feb 25, 2020 333

疫情对汽车行业的影响不仅仅是销量。 对于在上半年有新车上市或者发布的车企来说,要改变传统的宣发模式,从线下转到线上就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在推迟了 10 天之后,吉利 ICON 的上市发布会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 为了和「 科技」 这个标签绑定,吉利 ICON 在线上发布会也花了不少心思。例如全部直播都猜用了中国电信的 5G 技术完成,还运动了 CG 场景结合 VR 技术的方式进行产品演示。 这场线上发布会给我的感觉是,应用更丰富技术手段的结果就是使得发布会的产品展示更丰满了,甚至比我们一贯更熟悉的科技行业发布会更有科技感。不过在发布会风格上,汽车行业需要改变的还有太多,这里就不赘述了。 接下来说说吉利 ICON。 吉利 ICON 全系分别有 ICON i7、吉利 ICON i7 BSG、吉利 ICON i9、吉利 ICON i9 BSG 四款车型,售价为 11.58~12.88 万,全系标配 1.5T 三缸发动机和 7DCT 湿式双离合变速箱,其中两款轻混车型搭配了 48V BSG 电机。 作为吉利 BMA 架构下的第二款 SUV 车型,吉利 ICON 车身尺寸为 4350、1818、1615mm,轴距 2640mm。作为一款紧凑型 A 级 SUV,内部空间算是比较优秀。 科技标签 在之前的体验中,我已经对吉利 ICON 的车机系统和智能化进行过比较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展开, 有兴趣的可以点击这里查看我的体验 。 总体来说,吉利 ICON 在这个价位上,有很多性价比很高的科技配置。例如 L2+级智能驾驶功能、APA 全自动泊车系统、540°全景影像(包含车身四周以及底盘透视视角)、360°行车记录仪等,都是比较实用的功能。从这些产品配置的逻辑中,我也能感受到吉利确实希望能够通过 ICON 这款车,把科技感的标签和品牌绑定。 在设计层面也体现了这种趋势。吉利 ICON 在概念车的基础上,完成了超过 90%的量产落地。对于汽车工程,这样的量产形式也是一种实力的证明。且不说吉利 ICON 的外观是否足够符合主流审美,在是车身使用的多个配色方案,以及使用包括代表无限的符号作为设计元素,都能看出吉利对于 ICON 科技的定位非常执着。 健康也是重头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让大家都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汽车作为很多人每天重要的出行工具,也需要和大趋势符合。 在不久前,吉利就宣布将投入 3.7 亿研发「 全方位健康汽车」。吉利 ICON 也将成为这个计划的首个量产车型。 在产品层面,全系标配中汽研官方 CN95 认证的真车规级「CN95」 高效复合空调滤芯,升级为具备车内病毒隔离防范功能的 IAPS 智能空气净化系统。 目前,吉利汽车研究院已经成立「 健康汽车专项项目组」,整合吉利国内外资源,力图开发高环保性、低散发性、无菌化、自洁净的汽车移动空间,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汽车出行服务。攻克「 车规级 CN95 空滤「 是吉利项目研发的第一个阶段,下一个阶段吉利汽车研究院将与国内外专业医疗机构、科技研发机构合作,开发应用于汽车的抗菌、抑菌、防范病毒的新材料。 通过吉利 ICON,吉利也展示了从传统车企向科技驱动的新型汽车制造商转变的决心。而年轻化、科技感以及人文关怀也是从我能切实从吉利 ICON 上感受到的品牌标签。吉利 ICON 的上市,也是对于吉利原本的产品序列进行了很好的补充。 可能接下来唯一的悬念就是,吉利 ICON 真的足够吸引年轻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