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口大众 e-Golf 看德系纯电动车的产品思路

· Dec 05, 2019

大众的纯电动野心路人皆知,ME 纯电平台的大名和一系列 ID. 概念车的推出,也预示着他们将要发起的猛烈的纯电动攻势。 但在此之前呢?大众品牌纯电动化的主力是 e-Golf。 主力到什么程度?前不久,大众在德国德累斯顿透明工厂向一名车主交付了第 10 万台 e-Golf 纯电动车。虽然在中国它的能见度不高,但是这个销量意味着在欧洲和北美市场,它的受欢迎度还是不低的。 上图为 2019 年 1-9 月欧洲市场新能源车销量,粗体为纯电动,Model 3 排名第一,接下来是雷诺 Zoe、宝马 i3、日产 Leaf 和大众 e-Golf。 在北京我们拿到了一台进口版 e-Golf 的试驾车,五天的时间里,对它有了一个大概印象。 这辆「德原高」的补贴后指导价是 24.08 万,目前有大几万的优惠。值得注意的是,国产 e-Golf 上市之后,这台进口版并没有退市。 进口版 e-Golf 的工信部续航里程是 255km,放在 2019 年末来看并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指标,这是它绕不开的问题。后面的内容里也会提到续航表现,这里我们先放一放。 从外观上来看,如果没有一块绿牌子,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这就是一台普通的 7 代高尔夫,稍微多看两眼,可能又觉得哪里有点奇怪。 实际上它主要的标志性特征就是轮毂和前脸,而前脸的不同又在于蓝色饰条、C 型日行灯以及头灯灯组。这个日行灯,也是北汽新能源车型的「灵感来源」。 整体来说,e-Golf 的外观比普通高 7 略精致一些,不过和 PHEV 版的高尔夫 GTE 相比,它看起来又没那么「战斗」。(高尔夫 GTE)内饰和燃油版也没什么太大区别,主要就是一些彰显新能源身份的细节点缀。12.3 英寸全液晶仪表有些奥迪「虚拟座舱」的感觉。 外观内饰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台车的电驱动实力。 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常说的那种「油改电」车型。但 e-Golf 改得还是挺花心思的。 怎么得出的这个结论?有几点可以解释。 首先,e-Golf 最大的优点,就是它相当德味的行驶质感。车在我们手上的那几天,轮流开它的人不少,包括公司同事和新造车团队的产品经理,他们刚一上手,都对这台车的操控和底盘赞不绝口。因为电池组压身,e-Golf 开起来感觉比燃油版高尔夫更扎实稳重,悬挂颇有韧性,在驾驶层面,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远好于国产电动车的「油改电」,甚至有同事觉得它比 Model 3 的底盘质感更高级一些。要知道,基于燃油平台做电动车,悬挂和底盘的重新标定、调校大有学问,要调得很好也不太容易,在 e-Golf 上,确实能看出德国人对于汽车工程的严谨。 其次是它的电耗控制。进口版 e-Golf 的电池组容量是 35.8kWh,永磁同步电机的最大功率是 100kW,最大扭矩 290 牛米。我们开的这几天基本是城市工况通勤,电耗维持在百公里 11-13kWh。这台车的换挡杆上有一个 B 档,挂到这个档位,然后上下推动换挡杆,可以调节能量回收力度。在最大回收力下,基本上可以做到单踏板驾驶。另外,它还提供了标准、经济、经济+三种驾驶模式,不同的驾驶模式下,电机输出功率和空调功率各有不同。(市区行驶,能耗控制在 11-13kWh 百公里是比较容易的)在市区内驾驶,如果脚法控制得当,跑出标称续航里程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在能耗控制、驾驶模式设定和能量回收设定策略上,这辆 e-Golf 让我想到了宝马 i3。这两台车在这几个方面颇为相似,或许是德系品牌某些共有的基因所致? 第三,e-Golf 的剩余续航里程显示相对较准。切换不同的驾驶模式、设定不同的空调运转状态,表显剩余续航都会随之产生变化,可见工程师还是对它的 SOC 显示策略花了些心思的。而在体验层面,这样的设定多多少少能减轻一些里程焦虑。 我们也对 e-Golf 的充电性能做了一些测试,分别使用国家电网充电桩和特瓦特充电桩进行了两次充电。在国家电网充电桩,我们用 35 分钟充入了 17.1 度电,电池 SOC 从约 55%到 85%,用了 20 分钟,从 85%到 99%,用了 15 分钟。在 95%时,充电电压可以达到 15kW 左右。而在特瓦特充电桩,我们用 40 分钟充入了 22.3 度电。 当然了,前面提到,较低的续航里程是聊 e-Golf 绕不过去的话题。255km 的工信部续航,适合什么样的人群?首先你得认可和追求原汁原味的德系品质,其次你家里得有充电条件,并且还要有燃油车,把 e-Golf 单纯作为城市代步用车。 这其实也是 e-Golf 和 i3 这两款车的产品理念:它们就是为城市内通勤而设计的产品。所以都没有搭载太大容量的电池组,而是在降低电耗这方面做努力,从而让百公里用车成本降低。 试完 e-Golf,我对大众 MEB 平台的新车更加期待了。

自诩车内「今日头条」的听伴,是否生正逢时?

· Dec 05, 2019 333

我们在以往的车机评测中,总能看到考拉 FM 的身影。后来慢慢接触到了 K-radio(一个车载音频产品),再后来在蔚来、长安等车型上又看到了品牌电台。这些产品都源自一家企业的支持——听伴。 听伴是一家车载音频服务商,它的产品已经接入到不少车型当中。截至目前,听伴已经开播和正在 POC 测试阶段的品牌电台超过 10 家,接入 K-radio 的汽车品牌超过 30 家;前后装设备激活 1500 万,车载 MAU 达到 670 万,单车日收听时长达到 55 分钟。目前听伴已与 66 家主流汽车品牌达成合作,预计未来 5 年听伴将覆盖 6000 万车主。 而且李斌曾以个人名义投资过这家公司,今年它也迎来了四维图新的投资。听伴创始人俞清木表示,资本市场非常看好智能座舱和车载音频,而且他们还在不断和更多意向投资人沟通。 为什么听伴能够受到资本青睐?我们从俞清木对听伴的定位大概能理解三分:可以把听伴理解为车载音频领域的「今日头条」。 一家公司,自诩车载电台中的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这个产品的特点(魅力)我们都清楚,它会分析你的使用行为,越来越了解你的喜好,从而用相似的内容绑住你,延长你在这个 App 上的时间。这背后是算法和大数据的功劳。 电台,本来是一个快被视频替代的娱乐行为。但是随着汽车走进我们的生活,智能网联走进汽车,汽车救活了电台。在车里,我们可以去听歌,但是还要手动去调;我们可以听有声书,但是注意力经常被各种事情打断,体验都不是很好。 这时,能智能推送的车载音频成为了一种需求,至此,听伴应运而生。 听伴如何像今日头条般有吸引用户的能力,听伴表示,一是和品牌合作,根据车主属性进行内容推荐;二是场景推荐,目前已经细分了 150 个场景,比如有一个场景叫加班狗的回家路;三是「此时此刻」功能,算是通过时间维度划分的一种场景;四是通过 LBS,向车主推送可能需要的信息,比如餐厅推荐、景点介绍或者停车位等等。 除此之外,听伴还推出了「音频直播」,车主还可以直接和电台互动。玩儿法就很多了,比如在今年的广州车展上,长安的品牌电台就进行了直播,还邀请了 KOL 与粉丝互动。未来,车企的发布会或售后活动,都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以上是听伴推荐内容的规则和互动形式,下面来看看具体产品。(听伴创始人俞清木)两个产品,站稳车载电台的阵地 听伴目前有两个产品。一个是任何品牌都能用的 k-radio,算是通用产品;一个是为企业定制的品牌电台,算是定制产品。 k-radio 包含了我们上述讲的所有核心功能。它通过各种细分标准,为用户提供更喜欢的内容,还具有互动性。 品牌电台会有更多贴近品牌的声音表达,它可以描述品牌的魂,可能让品牌有更具象、更生动的形象。比如启动时的问候语,官方的声音社区,建立自己的用户阵地,从而经营品牌的私域流量。 目前我们能看到不少「五感」在车内的延伸。比如今天聊的车载电台,以及根据场景不同,从而释放不同香氛的气味王国,还有各种各样的触感反馈……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看到这儿,可能不少人会觉得,听伴是不是一个内容集成商?答案是不完全是。 俞清木的说法是,听伴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通道。连接优质内容和车企用户的通道。要想真正做到这个,需要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1. 内容生态。找到大量适合在车内听的优质资源,与优质内容方稳定合作,并建立自己的内容生产团队。(2018 年,由听伴牵头,联合 BMG、摩登天空等知名机构和自媒体,成立中国车载节目联盟。2019 年,包括樊登读书、今今乐道、懒人听书、口袋故事、博雅小学堂、路上读书等 20 多家平台级头部音频内容 CP 均与听伴达成内容合作。)2. 渠道生态。和尽量多的汽车品牌合作,最好让用户在他所有车机上都能听到听伴的智能电台。(K-radio 已于今年 6 月正式向车企开放音频内容运营云平台并获得 30 多家汽车品牌的接入。2019 年,品牌电台在多家汽车品牌落地,日产智行电台、启辰电台、奔腾电台、长安汽车电台、欧尚电台等均已上线开播。目前听伴已与 66 家主流汽车品牌达成合作,预计未来 5 年听伴将覆盖 6000 万车主。)3. 变现方式。和优质内容合作,听伴可以帮忙推广内容付费,从而车厂/听伴/内容方三方获利(收钱)。通过 LBS 向用户推荐消费场所,比如餐厅、景点、加油站等,从而车厂/听伴/服务方获利。 总之,变现的方法有很多,方式也很灵活。这也符合我们对智能座舱未来的想象。(听伴副总裁李建刚)四个关键历史节点 听伴并不是这家企业最开始的名字,相信大多数人会更熟悉考拉 FM,他是听伴的前身,于 2013 年上线。去年 7 月,考拉 FM 宣布品牌升级为听伴,现在的定位是智能车载音频服务商。 至此,这家公司也经历了好几年的风风雨雨,其中不乏一些关键性节点。 1. 最初,考拉 FM 在做手机车机互联的映射方案; 2. 后来觉得效果并不理想,开始专注车载产品的开发; 3.17 年开始,从后装市场转战前装市场,慢慢转型; 4. 从一个 CP 集成商,转型为一个内容运营平台。 整体来说,是在时刻应变中保持不变的思路。 听伴的机遇和困难 一家公司的成败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 国外有一家和考拉定位很相似的公司,叫天狼星 XM,成立于上世纪末,现在发展到 2018 年市值 300 多亿美元。它同样专注于车载市场,客户是通用、丰田、福特等国际汽车企业。付费收听收入有 3430 万美金,每年的广告收入有 58 亿美金,净利润 16 亿多。同样的产品定位,听伴相信,他们在中国也有同样的市场前景。 而且最近两年,车厂越来越关注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意识到智能网联的价值,这给予听伴更多的前装合作机会,这对听伴产品的声量和装机量都有非常大的好处。 听伴的优势还在于,他们有服务 B 端(车厂)的团队和经验,这是很多主攻 C 端的内容平台所没有的优势。 当然,机遇面前更多的是挑战。想吃下车载音频这杯羹并不是易事。 最大的问题是当前汽车大环境比较恶劣,新车销量连年下滑,虽然新车联网比率在逐年上升,但总量才是关键。第二,做好内容推荐非常难,我们身边有太多有推荐功能的互联网产品,真正做得好的太少。毕竟也不是谁都能成为今日头条。第三,内容付费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通过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