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针刺只是入门标准,吉利银河 L7 首搭神盾电池安全系统

· May 22, 2023 333

5 月 13 日,吉利银河专属的「 神盾电池安全系统」 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简称中汽中心)完成了首次基础安全测试。中汽中心新能源检验中心出具的试验报告表明:在业内公认难度最高、条件最严苛的电池针刺试验中,神盾电池未起火、未爆炸、未冒烟,测试全程最高温度未超过 40℃,顺利通过试验;在电池包海水腐蚀浸泡、三面跌落重击、外部火烧三项试验,神盾电池同样以超过国家行业标准要求的试验标准顺利通过,成为神盾电池安全系统刷新动力电池安全新标准的有力证明。 同时,吉利汽车也正式加入由寰球汽车联合中汽传媒发起,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汽中心新能源检验中心、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汽车安全碰撞试验室、汽车之家、阿里云等多家专业机构、高校、媒体、供应商组建的「 电池安全生态伙伴计划」,致力于多方协同提升动力电池安全标准,推动整个行业朝着更安全、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 四大试验高标准完成测试  「 电池针刺」 只是神盾电池安全入门标准 此次神盾电池首次连续挑战「 电池包海水腐蚀浸泡、三面跌落重击、外部火烧以及电池针刺试验」 四大电池安全试验并以远超国标的测试标准完成,意味着神盾电池将动力电池的安全标准大幅提升,引领新能源汽车进入电池安全新时代。 「 电池针刺」 试验通过钢针将动力电池电芯刺穿,造成电芯内部大面积短路,是行业公认的对电池电芯安全性最极端、最严苛的测试方式,试验堪称电池安全测试领域的「 珠穆朗玛峰」。本次试验选用一根直径 8mm、顶角 45°的钢针进行针刺。相比陶瓷等其他材料,钢针具备更好的导电性能,可以加剧针刺后电池短路的严苛程度,更贴近实际破坏工况。钢针 45°的顶角,可以在增加短路面积的同时,又保证能刺穿电池,不被短路电流熔断,尽可能对神盾电池造成长时间、大面积的剧烈破坏。 试验表明,神盾电池被 8mm 钢针瞬间穿透,静置观察 24 小时后,神盾电池未起火、未爆炸、未冒烟,电压保持稳定,测试全程最高温度未超过 40℃,足以见得针刺试验只是神盾电池安全的入门标准。 在电池包海水腐蚀浸泡试验中,将神盾电池电池包浸入到深度 1 米、浓度为 3.5%的氯化钠溶液中,连续浸泡 24 小时,取出静置观察 2 小时,未发生泄露、起火、爆炸等现象,远超浸泡 0.5 小时的国标要求。神盾电池的绝缘电阻值测试结果为 17.75G 欧,换算后约为 48.6 兆欧/伏,远大于国标要求的 100 欧/伏,证明试验通过。 电池包三面跌落重击测试中,电池包在 2 米高度,以底面、左侧面、右侧面分别连续自由跌落到水泥地面,静置观察 2 小时,电池包未发生电解液泄露,未起火、未爆炸,远超国标要求的单次 1 米高度跌落。 在外部火烧试验中,将电池包置于试验设备上进行火烧,直接燃烧 105 秒+间接燃烧 90 秒,远超直接燃烧 70 秒+间接燃烧 60 秒的国标要求,静置 24 小时后,电池包未起火、未爆炸。 创新四大安全新标准 层层守护,神盾电池持续刷新行业电池安全新纪录 此次挑战四大试验的神盾电池安全系统,是吉利独创、吉利银河专属的电池安全技术,不仅传承吉利「 安全基因」,秉持「 以人为本」 的理念,也在行业内率先实现电池系统与智能架构的高度融合,是一整套基于电池,同时融合架构、整车、智控、云端的「 无盲区」 安全防护系统,以软硬件融合的方式,为动力电池和人身安全构建层层高标准「 护盾」。 神盾电池安全系统首创基础安全、整车安全、智能安全、健康安全四大安全标准,定义和刷新了电池安全的新标准。在基础安全方面,神盾电池采用低反应活性电解液、耐热涂层涂覆技术、PACK 层「 田字型」 电池结构保护等新材料和新技术,并以全场景极限工况对电池不断进行 100 多项电池包级测试。 在「 整车安全」 方面,首款搭载神盾电池的吉利银河 L7 基于世界级 e-CMA 架构打造,拥有同级领先的 7 系铝合金防撞梁、一体式热成型硼钢门环等,不仅保护电池安全,更让银河 L7 成为坚不可摧的「 移动堡垒」。 在「 智能安全」 方面,「BMS 3.0 电池医生」 以吉利独创「 多维融合 AI 决策算法」,对电池安全进行 7×24 小时的全天候监测。拥有超强算力的星睿智算中心可以支持 350 万辆在线车辆的智算需求,能实时感知在线车辆的「 三电」 安全状态,实现云端在线实时诊断、故障统计分析等诸多功能。 更值得一提的是,神盾电池首创深入细胞层级的电磁防护体系,对高压电池包内部、高压电缆、电池、电驱等系统,都采用了有效的降辐射措施,对「 电磁敏感人群」 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此前,搭载神盾电池安全系统的吉利银河 L7,已获得国内首张新能源汽车电磁防辐射 001 号证书,树立新能源汽车防辐射健康安全新标准。 电池安全技术体系力构筑技术护城河 吉利银河 L7「 八重护盾、八级防护」 铸就最安全新能源汽车 不断刷新行业标准的「 神盾电池安全系统」,是吉利在电气化时代造车体系力的缩影。吉利围绕「 神盾电池安全系统」 构建起「 神盾新能源安全技术中心」,基于电池安全实验室、电磁辐射安全实验室、整车安全实验室以及可提供强大算力支持的星睿智算中心,展开全方位、贯穿整个电池生命周期的安全技术研发和验证。对于供应链体系,吉利也要求供应商都统一使用「 神盾标准」 严格要求,保障产品一致性的「 门槛」。吉利在动力电池安全领域所有看得见或看不见的角落,都以更高、更极限的标准进行要求,才成就神盾电池的优异安全性能。 即将上市的吉利银河 L7,是首款得到吉利神盾电池安全系统赋能的新能源汽车。从架构十宫格专利到整车笼式防护;从快充安全到母婴级防辐射;从电池针刺不起火到电池包防爆设计;从行业领先的 BMS3.0「 电池医生」 智控系统到 24 小时星睿智算中心云端守护,吉利银河 L7 拥有「 八重神盾、八级防护」,安全性远超想象,必将成为一款超越期待的中高端新能源车。

三问领克,路在何方?

· May 08, 2023 333

在短短的一条南山路上,领克(6 月开业)和极氪两家体验中心参差坐落。这里不仅是老杭州的地标,更是本土文化艺术的集聚地。最关键的是,这里寸土寸金。 两大品牌如此的不惜血本,一方面暗示了吉利系内部「互卷」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外界认为吉利对自己两员虎将「亲疏有别」的猜测。 领克和极氪是吉利集团在不同时期品牌向上的产物,从各自对应的发展阶段来看,两个品牌都是成功的: 领克在燃油时代建立了独树一帜的品牌形象,数年间收获了 80 多万的用户群体;极氪站在纯电热潮之上,首发车型 001 在一年间就创下了 7 万台的销量。 作为吉利高端品牌的两位担当,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把领克和极氪摆在台面上反复比较,尤其是小兄弟极氪风头正盛的今天,领克作为老大哥不得不面对一些刺耳的质疑声。 领克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在与媒体的面对面交流中,他就被反复问及三个问题: 1、在新能源领域,领克和极氪如何作区分? 2、领克是不是被极氪「掏空」了? 3、销量瓶颈期的领克,如何突破? 那么面对这三大灵魂拷问,领克林杰又是如何作答的呢? 被极氪掏空? 领克是诞生于燃油时代的高端品牌,它实际上是吉利和沃尔沃的合资身份,因此用林杰的话来说「领克担负的不仅是在中国的销售,领克是面向全球市场的。」从数据上来看,2022 年,领克全年出海 35,588 辆,新能源占比 97%,是中国品牌 25 万以上车型的出运量第一。 当然,有了领克成功出海的经验,极氪自然也是对海外市场虎视眈眈,极氪甚至喊出了「在欧洲,为欧洲」的战略口号。只是就目前来看,无论是品牌认可度还是出海的一系列打通,领克都是打在头阵的。 可以预见的是,两大品牌早晚会在海外市场相遇。 事实上,最让外界疑虑的是两者在产品的布局上,这也是多品牌汽车集团必然会遇到的质疑,尤其是领克和极氪的定位都面向高端,两者主打的品牌调性在某种程度上是接近的。 对于产品规划,林杰的态度是明确的,领克会坚持多种能源形式并行。 可以这么理解,领克会坚持燃油、混动、纯电三条腿走路。此时此刻,插混会是领克发力的重点,而林杰也透露,领克的纯电产品会在明年推出。「纯电是新能源发展最重要的一个线路,所以,领克不会缺席,也不能缺席。」至于「极氪已经有电动车了,领克为什么还要?」这样的追问,林杰说「这个要,是领克的用户想要。」那么在能源形式相同的情况下,领克如何在产品与极氪作区分呢? 1. 重体验,不过度追求指标 领克打造纯电车型的思路是以用户体验为重,而不会过度追求超级技术指标。设计作为体验的一部分,领克的纯电车型号称和中国市场上的现有车型都不同,而是有着鲜明的领克态度。 何谓超级技术指标,比如续航里程,领克会倾向于普遍适合大众的续航里程,不会直接出一个 1200 公里这之类的。 至于更多层面上的体验,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 2. 继承「领克标准」所谓「标准」即一个品牌的造车规范,在这一点上,领克是一直都是向沃尔沃看齐的。在领克内部,他们又将其称之为「领克安全法」。 除了硬安全,鲜为人知的是软安全层面。领克要求旗下所有车型,其座舱用料必须是 0 杂棉,0 有害溶剂,0 沥青,类似的标准同样会在领克的纯电车上得到继承。 前卫的造型设计、独特质感的做工、环保至上的用料,这些都是领克发展至今的深厚积累。很多人说领克很像「中国的沃尔沃」,这话不无道理,这一点甚至成为了支撑领克圈粉 80 万用户的核心竞争力。 在造车的方方面面,领克确实继承了沃尔沃种种的先进经验和独特审美,并且迎合本土的潮流文化树立了坚实的品牌旗帜,我认为「调性」是领克多年围筑起的壁垒,这种「软实力」是很难被替代或者被逾越的。 更有意思的是,种种迹象表明,脱胎于领克纯电项目的极氪也是有意无意地在回避这些「领克特征」,极氪这种「去领克化」的默契显然是为了更好地做品牌隔离,让双方能够有各自不一样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下,所谓「领克被极氪掏空」的说法就有些站不住脚了。 林杰对此也是明确作出了否定:不存在的。 对内而言,出于吉利「赛马文化」的原因,极氪的崛起确实短时间会对领克造成一些影响,但只要领克品牌能够持续做好,它依然可以在残酷的内卷环境中跑出来。 对外来看,领克的用户往往比较注重自我的认知,他们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只在意自己的喜好。这种独特的受众个性大大确保了领克的品牌忠诚度,让自身的发展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瞻前顾后。 全新的领克? 从燃油切入到混动,再布局纯电,能源形式的转变不单单是车辆硬件本身的改变,还有品牌方方面的革新,林杰向我们阐述了他体系化的思考。 以目前领克主推的混动产品为例,他们为领克 08 首度搭载了 EM-P 超级增程电动方案,这是一套「更接近电动车驾驶感」的解决方案,它可以让车辆在更多的工况下是用电驱动。 很关键的一个指标就是可以把纯电续航最高做到 245km,而不是像很多传统插混产品一样卡着 50km 及格线去换得一张绿牌。更重要的是,EM-P 超级增程电动方案在保证纯电驾驶感的同时不会像传统增程一样败倒于高速油耗和加速性能,兼顾了体验和成本。 车机方面,领克 08 更是引入了魅族赋能的 LYNK Flyme Auto 系统,此系统一经发布就备受关注,行业内很多人评价这是手机和汽车最深的一次融合。 品牌调性、三电技术、车机 OS,领克正在恪守品牌初心的同时经历着一场电气化、智能化的全新变革,这更是领克为了扭转销量瓶颈的重要一步。「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推广无法进行。我们的产品变化都不是外显的部分,导致大家认为领克也没有新产品,用户对升级的产品力的感知也不够强。这方面,的确影响了领克去年的表现。」林杰说明了去年销量不佳的两个主要原因。 今年,林杰很有信心。信心源自于自领克 08 起,领克的产品线将迎来全新的时代。相比之前的 01、02、03,领克 09、08 有着跨代的升级,它们将通过更强的产品力将把领克品牌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对于如何释放自己的市场影响力?领克的答案是:让客户体验到。 按照规划,领克 08 会在五、六月份进行静态展示,七、八月份会有动态的体验。领克表示,软件层面的体验将会是营销的重点,领克会进一步地让媒体和用户更多的与产品面对面体验。 关于软件,领克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会让最新的 LYNK Flyme Auto 和之前的 LYNK OS N 两个系统会并行存在: LYNK Flyme Auto 作为开源系统会开放更多的厂家使用,它作为主线发展可以应用更高算力的芯片; LYNK OS N 基于 8155 开发,还有很多老用户的车需要维护,并且 8155 还可以发展很大一段时间。 领克团队认为,两者在技术上没有那么大的差异。最大的区别点在于 LYNK Flyme Auto 在用户使用魅族手机的情况下,体验感会特别好;得益于芯片,它的的三维感觉更酷炫。「其他用户正常应用来说,两个系统相差不会太大的。」最后 在与林杰的交谈中,我们能够明确地感受,他对领克的信心与「外界的唱衰」有着鲜明的反差。在领克的发展路线上,林杰有着清醒地认知,燃油、插混、纯电三线并行的方案和极氪有着显著的差异化。 按照林杰的说法,目前的领克会着重发展插混,他深知「现在市场增长量最大的是插电」。对于最有可能「同门相残」的纯电产品,林杰并没有过多展开,这让我们尤为期待领克的纯电车:它除了调性和体验不一样,其他方面与极氪的产品究竟会有哪些不同? 纯电市场虽说百花齐放,但激烈的军备竞赛下却鲜有让人为之眼前一亮的产品。当年横空出世的领克在品牌营销和产品硬实力上都刷新了国产燃油车的新高度,接下来的纯电又是否能再现这一辉煌呢?

福特中国,换个姿势卷?

· May 08, 2023

近日,福特官宣了第一季度的财报数据。除了漂亮的财务数据外,福特中国的动向引发了各方的高度关注。下一步,福特将调整在中国的战略,通过引入全新的商业模式,来强化进口车和商用车这些利润率较高的业务,为福特在中国找到新的生存之道。 全球范围内,2023 年第一季度,福特交付量达到了 110 万辆,同比增长 9%;营收同比增长 20%达到 415 亿美元;净收入达到了 18 亿美元,相比于去年同期的 31 亿美元亏损改善非常明显。此外,一季度末公司营运现金流为 28 亿美元,现金净额近 290 亿美元,流动性资产超过 460 亿美元。在消化了 Rivian 股价大幅下跌对财报的影响后,福特的财务指标逐步回归正常。 但相比于这份不错的财报,福特在中国的调整无疑更加吸引外界关注的目光。2023 年国内汽车市场内卷程度尤胜以往:年初特斯拉掀起的价格战还未平息,国六 b 切换的降价潮让雪铁龙 C6 卖出了 A 级车的价格,直接引爆市场。更不要说特斯拉以及其他一众中国本土传统自主品牌和新势力在新能源汽车对传统跨国车企巨头发起的持续冲击,让福特以及其他一众外资车企们感到了史无前例的竞争压力。 福特静待东山再起 在当下的国内汽车市场,通过投放一两款重磅车型来实现销量破万的场景恐难再现。这几年,福特在长安福特和江铃福特两家合资车企相继引入了包括探险者、EVOS、领睿等多款车型。但从效果来看,无论是造型和配置非常出挑的 EVOS,还是性价比极高的领睿,都没有帮助福特打造出一款新的「 福克斯」。 即使是在电动车领域,让福特在国内同样存在感极低。有数据显示,2022 年 Mustang Mach-E 累计在华销量仅为 4860 辆。这款在北美市场对标 Model Y 的车型,在国内市场全年销量不及 Model Y 一周的交付,表现远未达到预期。在福特短时间没有强有力的纯电动平台车型在国内问世的情况下,摒弃过往的通过新车效应拉动来经营中国市场的思路是情理之外,却也是预料之中。 此外,大部分跨国车企巨头在电动车领域的转型较慢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软件方面更是和市场上领先的新势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距,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 对市场趋势判断上出现误判,尤其是对于蓬勃发展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了误判,导致了新能源车型的产品投放出现了空白期。而汽车是一个长周期的项目,从规划一款车型到最终投放一款车型需要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旦踏空一个时间节点,就会带来几年时间内新车型的接济不上。 2.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跨国车企巨头将重心放在了车身和动力总成上。而在「 新四化」 时代,特斯拉的强势崛起对于传统跨国车企巨头在底层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大。以特斯拉为例,不仅是电芯、电驱动系统、整车控制器,包括芯片、甚至车机端的操作系统这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领域,特斯拉也希望来自研。所以在智能电动车时代,特斯拉开创出了很多新的赛道,让习惯了做整车集成的传统车企难以招架。而特斯拉的巨大成功又逼得整车企业不得不俯下身来,在很多核心技术方面寻求自研来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皮卡加进口车成为福特中国发力新方向 既然老的思路行不通,那进口车和商用车(皮卡车型)接过乘用车的接力棒,成为福特新的发力重点。 在皮卡市场上,福特 F150 猛禽长期占据全美最畅销车型的榜首,并多次问鼎全球销量冠军车型。能够同时兼顾较强的动力性、功能性和越野能力通过性的 F150 猛禽,是不少美国中产家庭的首选车型。而随着国内皮卡政策的解禁,中国皮卡正在逐步从工具车属性向乘用车属性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即将在江铃福特国产的 F150 猛禽的姊妹车型——中型性能皮卡 Ranger,成为今年上海车展上的一大亮点。全球销量突破 800 万的 Ranger,无疑可以大大增强福特在国内皮卡市场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其联手以进口车形式在国内销售的 F150 猛禽/F150 Lightning 等,将让福特在国内皮卡市场上掀起一股新的进攻浪潮。彼时在国内市场「 独孤求败」 长城炮和山水炮将迎来全球最强皮卡企业的正面挑战。 进口车型向来是利润比较丰厚,尤其是对于 Bronco 这种在全球市场长时间来一直是一车难求的车型。硬派越野 SUV 向来都是市场上的热门车型:吉普牧马人、铃木吉姆尼以及长城的坦克 300 等,都是风靡一时。如果能够在性价比上比牧马人更高,那这款造型硬朗,底盘扎实的福特传奇 SUV 在国内热销也将是大概率事件。彼时福特中国要做的就是需要向总部协调资源,确保 Bronco 车源可以优先供应中国。 福特中国也要赶「 整车出口」 时髦 既然专注在那些相对小众的市场,那如何解决现有的产能空置就成为下一个迫切的课题。为此,福特将利用国内控制出来的富裕产能,向福特全球市场供货。对于汽车行业来说,空置产能带来的设备折旧损耗是车企主要的利润出血点。因此福特要让中国业务快速回归正轨,就不得不把其和长安与江铃两家合资企业的产能纳入到全球网络当中。 2022 年,国内整车出口首度超过 300 万台,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家。除了一众自主品牌之外,特斯拉、Stellantis、宝马以及通用都有将国内企业生产的车型出口到海外市场,供应全球用户。尤其是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为确保特斯拉这两年的销量目标的达成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大众汽车,也有外媒报道其将利用在安徽的工厂,向全球市场供应新品牌 Cupra 旗下的 Tavascan 纯电动车型。 通过过往 20 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构建起了非常完整的整车和零部件产业链。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国内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在诸如电池等核心零部件上,拥有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巨大产能。大量的人工成本较低的技术工人以及便捷的物流运输渠道,让中国无论是从成本,还是从制造质量来看,中国制造的汽车都不输欧美国家工厂生产的汽车,帮助中国成为了一个有较强竞争力的「 全球汽车生产工厂」。 更具竞争力的车型的投放是一个长周期的事件,而包括软件、电池相关核心零部件的能力的构建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这种情况下,福特在国内市场采取守势,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做法,至少短期内能够让企业将更多的资源集中在收效最大的领域,尤其是福特可以有更多的资源用来强化自己在北美市场的优势,并能够在包括电池、自动驾驶以及智能座舱这些核心技术方面的深层次研发,使得自己完成一个从传统汽车制造公司,向一个科技创新公司转型。 而从更加长远来看,中国汽车市场整体已经告别了高速增长。过往那种粗放型的通过投放大量的车型来实现业务快速增长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车企需要更加深耕细作,通过更好地解决用户的痛点以及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把皮卡和性能车这些福特传统优势发挥到最大的这个角度来看,福特不是卷不动了,而是找到了一个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存活的新途径。

百年 LEVC 脱胎换骨,吉利下的这盘棋「活了」

· May 08, 2023 333

你知道英国汽车文化中最经典的 Black Cab 车型吗? 如果你看过动作电影《王牌特工(Kingsman)》,那你一定还记得电影中出现的「特工座驾」TX4,它就属于的 Black Cab 车型。同时,它来自一个诞生自 1908 年的品牌 LEVC。 所以,LEVC 到底是谁?(LEVC TX4 – 电影《王牌特工(Kingsman)》剧照)它们曾在 1958 年打造了经典的 FX4 车型,这是第一款以四门、柴油发动机和自动档为标准的伦敦出租车,FX4 经历多次改款并作为伦敦出租车使用了 39 年,直至 1997 年才结束了它的使命。(1958 FX4)被锰铜公司 Manganese Bronze Holdings 收购后更名为 LTC 伦敦出租车公司,它们也曾推出过世界上第一辆包含轮椅无障碍设施的出租车车型 Fairway,充分体现了这个品牌对出行服务的理解。(Fairway 车型)在这 115 年中,这个品牌开创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包括全球第一的最小转弯半径技术、首创安全隐私舱隔断、首创出行对向会客座椅、首创副驾行李舱、首创隐藏斜坡踏板、首创无障碍关怀功能…… 不过这个打造英国出租车的品牌,如今成为了「收购狂魔」吉利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吉利集团在 2006 年与锰铜公司 Manganese Bronze Holdings 合作,在中国成立了一家出租车制造合资企业。2009 年吉利入股锰铜控股,并在中国市场开始推出新的车型产品。如果你还记得吉利曾经推出的吉利英伦车型,当时吉利英伦还使用的是 LTC 伦敦出租车公司的 LOGO。(吉利英伦 C5- 图片来自汽车之家)(LTC 伦敦出租车公司 LOGO)2012 年锰铜控股宣布破产,在 2013 年吉利收购了 LTC 并继续向英国出口经典的 Black Cab 出租车车型。2017 年开始,LTC 伦敦出租车公司正式更名为 LEVC 伦敦电动汽车公司,并开始建立全球化新能源高端出行布局。 最开始可能很多人认为,吉利的野心只是向英国出口出租车车型,抢占英国的出租车市场。但是,好像这一切都被我们想的简单了。 这不,前两天刚刚过完五一假期,LEVC 就正式发布了首个「空间导向型」的纯电架构:SOA 架构(Space Oriented Architecture)。在这套架构之下,LEVC 试图重构空间与出行的关系。 并且,LEVC 基于 SOA 架构和 L.OS 移动数字空间打造了由五类车型组成的「Xspace Family」。 从此,有了吉利赋能的 LEVC 真真正正的成为了一家具备电动化、智能化研发生产能力,以及对出行场景有着独特思考的「新时代」汽车制造商。 新架构,为进一步转型而生 这次 SOA 纯电架构的发布,其实这并不是 LEVC 第一次「触电」,此前 LEVC 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增程技术:eCity。 在海外市场基于 eCity 技术的 TX 和 VN5 车型分别能够达到(在 WLTP 工况下): TX:纯电续航里程 78 英里(约 126km),总续航里程 333 英里(约 536km); VN5:纯电续航里程 73 英里(约 117km),总续航里程 333 英里(约 496km)。 现在,SOA 架构作为一套以空间为导向的纯电架构,与其他纯电架构最大的竞争核心在于: 舱内空间利用率。 01 深挖空间极限 如今多数的纯电平台已经赋予了电动车足够强的车内空间表现,那为什么还要再一次深挖空间的极限? 或许,如果你体验过 LEVC 的 … 继续阅读

比亚迪,又一次充满勇气的进攻

· Apr 27, 2023

有了 2023 款 e2 与整个「 海洋网」 的助力,比亚迪 2023 年的整体表现非常可期。 就在本周,乘联会正式公布了 3 月及整个一季度成绩单。虽然整个中国车市遭遇到种种不可抗力,销量端出现了一定波动,但新能源市场却依旧表现十分亮眼,响起一片「 涨声」。 其中,3 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零售销量均创下新高,并且有着较大幅度的同比增长。与此同时,3 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零售渗透率,也分别创下了历史最佳成绩。 毫无疑问,一场真真切切的变革正在汹涌的发生。电动化转型的浪潮,远比想象中来的还要猛烈。 而将视线进一步聚焦,身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 明星车企」,比亚迪无疑成为了最亮眼的领跑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 206,089 辆,同比增长 97.5%。 只不过,作为旁观者,同样清楚地知晓今年它想要追求的目标,有多么具有挑战性。所以在此过程中,必然需要更多充满勇气的进攻。 好在,一项项积极的信号正在迅速展现。 2023 款 e2,一位崭新的「 搅局者」 北京时间 4 月 6 日,比亚迪 2023 款 e2 焕新上市,售价 10.28 万元-10.98 万元,CLTC 续航里程为 405km。而结合综合产品力,在经过诚意满满的焕新后,其无疑成为了 10 万元价格区间最有力的搅局者。 作为论据,从官方定位来看,前者是专为追求品质生活的家庭用户打造的纯电优选,凭借设计焕新、技术升级、智能进阶,将为更多家庭用户提供更时尚、更高效、更舒适的绿色出行新体验。 外观方面,比亚迪 2023 款 e2 采用海洋网专属的「 海洋美学」 设计理念,外观更年轻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整车的新能源属性。前脸造型承袭概念车 OCEAN X FACE 设计,造型饱满,整车线条简约流畅,兼有轿车的动感、SUV 的实用。 内饰方面,比亚迪 2023 款 e2 同样简约且运动,海蕴简雅舒享座舱与海洋之心中控营造出富有流动性、充满活力的整体氛围,体现了「 优雅于心,运动于型」 的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比亚迪 2023 款 e2 全系标配高安全长寿命刀片电池,兼顾了电池安全与系统能量密度。3H 高强度车身结构,高强度钢占比达 50%以上,时刻为用户提供最直接的安全保护。 基于 e 平台 3.0 的技术基因,比亚迪 2023 款 e2 搭载全球首款深度集成八合一电动力总成,系统综合效率高达 89%,兼得性能与能耗,百公里电耗低至 10.3kW·h。 并且全系标配热泵空调配合电池包直冷直热技术,对动力电池温度控制更精确、高效,低温续驶里程提升 10%以上。 除此以外,比亚迪 2023 款 e2 还全系标配专为新能源车打造的智能动力制动系统,具有完备的主动安全功能、更高的能量回收效率和更舒适的驾乘体验。 智能配置方面,比亚迪 2023 款 e2 搭载全新 DiLink 智能网联系统,为用户提供影音娱乐、智能导航等功能,覆盖用户的绝大多数生活场景。全新的 UI 设计,目录层级清晰,操作简便。通过智能语音交互,驾驶者可以轻松完成对车辆的大部分控制功能。 新车还升级了 8.8 英寸组合仪表,屏幕更大,信息显示更全面。智能旋转 Pad 升级为 10.1 英寸(舒适型)和 12.8 英寸(豪华型)两个尺寸,看视频、玩游戏都有更好的体验。 当然,用户还可以使用蓝牙钥匙、手机 NFC 车钥匙解锁车辆。通过智能 APP,还可完成车辆远程控制,轻松实现「 一部手机安心出门」。全系标配的 VTOL 移动放电黑科技,更能实现野炊烹饪随心畅玩。 总之,自 2019 年上市以来,比亚迪 e2 以专业技术,舒适空间,高动力、低能耗的优秀表现,收获了良好的口碑。 此刻,随着 2023 款的到来,无论对于合资品牌也好,自主品牌也罢,都给予它们很大的压力与冲击。 至于其本身所肩负最大的重任,就像文章开篇所提及的那样,给予整个海洋网销量层面有效的支撑,并且继续拓宽对应的用户画像,最终祭出一次充满勇气的进攻。 海洋网,一位高效的「 开拓者」 本段开篇,更想将视角放大,聊聊比亚迪 2023 款 e2 所处的「 海洋网」。 实际上,回顾过往,它的前身为 e 网销售事业部,2021 年才正式更名。而从 e 系列开始,到宋 PLUS 车系,再到海豚、驱逐舰 05,包括海豹、护卫舰 07, 每一款产品的推出都可谓恰如其分。 … 继续阅读

不就是「你说我做」吗!可要做好语音交互为什么这么难?

· Apr 21, 2023

对于近些年上市的新车来说,车内语音交互已经是标配的功能了。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中国乘用车智能语音交互功能的搭载率高达 86%。 可就是这样一项看似基础的能力,车厂想要把它的体验做好却也并不容易。 作为智能汽车的用户,在使用车机语音时,以下的尴尬场景大概率你是碰到过的,我们编了一组顺口溜: 跨域指令成难题,响应贼慢遭嫌弃; 下达指令要唤醒,一直加载等出病; 识别错误成常态,还没小音箱厉害; 多人说话就混乱,你说奇怪不奇怪。 ……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不完善甚至是糟糕的体验,很多消费者把那些不好用的语音助手戏称为「人工智障」。作为当下座舱与人最直接的交流窗口,某种程度上车内智能语音的体验几乎已经成为 C 端评判智能汽车是否「智能」的重要标准之一。 因此,做好语音交互逐渐成为了主流车厂的必修课。 语音交互体验不佳的「症结」语音交互,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人下达的语音指令,让机器作出对应的反馈,它可以是回答问题,也可以是执行动作。 比如:「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导航去天安门」「把空调打到 20 ℃」…… 它基本的技术逻辑链条并不难理解,无非是唤醒—语音识别—自然语音处理—语音合成。可是,只要其中的某一环做得不够好,那么体验打上折扣。 尤其是车内场景不同于居家,它首先不能过多地转移驾驶者的注意力、再者车内环境相对嘈杂,尤其是多乘员的情况下不被干扰、最后是执行的功能深度,这也考验车辆的底层打通能力。 如果把前文提到的糟糕体验转换成技术语言,那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项痛点: 1、连续对话:用户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唤醒语音,而且需要语音系统播报完成并且处理完上个指令后,用户才能下达下一个指令。 2、自由对话: 用户指令需要刻意记住关键词才能识别,考验用户的记忆力; 3、音区锁定:一人开口,其他人都要「闭嘴」,如果车上有熊孩子在一旁捣乱,往往会导致语音无法正常识别用户指令; 4、并行多意图: 一个指令成功执行之后,用户才能下发下一个指令,用户需要耐心等待。 也就是说,只有做好以上四点,才能确保语音交互系统的体验感。 长城 Coffee OS 2 给出的「解药」带着上面提到的几个痛点,我们深度体验了长城最新推出的 Coffee OS 2,它的表现可以说是让人印象深刻。总结为几个关键词就是实用、高效、聪明。 文章篇幅有限,体验的过程我们暂时按下不表,我们重点来看一看长城究竟是如何从技术角度解决业内这些普遍存在的技术难题的。 对此, Coffee OS 2 给出了四项关键的功能指标: 瞬间响应:系统唤醒速度做到了 250 毫秒,已经远超行业第一梯队 300-350 毫秒的平均速度,毫秒级的响应速度也同样秒杀行业第一梯队 1-1.5 秒的平均速度; 多领域多意图指令精准识别执行:系统支持一句话包含多领域十意图复杂口令; 后排抑制:通过多音区声源定位,后排闲聊不影响前排语音交互,大大降低语音控制误报、漏报率; 语音车控:系统具备超强的上下文理解和泛化理解能力,极限逼近真实口语习惯。 那么,长城 Coffee OS 2 究竟是如何做到「又快又准」的呢?相关专家给我们进行了解惑。 一、唤醒速度 Coffee OS 2 采用了低帧率低延时的深度学习模型,搭配唤醒快出逻辑策略,在保障唤醒性能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了计算量与本地解码网络延时。 1、唤醒模型采用 DNN 神经网络模型,减少特征提取对缓存音频的帧数,从而提升响应速度,唤醒模型响应时间 150ms; 2、采用 tts 离线固化音频,替换在线请求合成,并减少空帧时间,优化 audiotrack 音频播放逻辑,减少音频播放切换延时,整体上层音频链路优化至 100ms 响应时间; 二、响应速度 1、Coffee OS 2 实现了识别语义联合建模,流式语义解析引擎采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模型和自动机规则解析引擎结合的方式,将「领域分类」的时机大幅提前,将「提取槽位」的动作提前,这样大大降低语义解析的时间在流式语音识别输出结果的同时,可以输出流式语义解析的命令结果,实现边说边执行,提升响应速度。 2、常用识别文本建立预测模型,做到话未说完,语义提前 ready,比如说「今天」,可预测「天气」、「股票」、「航班」等技能。 三、多意图并行 业内常用规则模型,只能实现一句一意图的理解能力,长城创新性地将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和递归子句解析算法相结合,少量样本,训练复杂模型,实现了单意图到多意图的理解技术革新,极大提升了多意图理解的句准率,并结合模型解码深度递归子句算法,实现并行多意图,使得能够颠覆业界传统的一问一答式机器理解。 例如,「打开车窗,打开后视镜」可以将后视镜进行分词提取,在车控技能里面进行递归执行,实现多指令并行实现能力。 四、可见即可说 1、极速可见即可说采用本地热词的方案,声学模型共享,不同的场景热词可独立注册为一个识别解析解码网络,也可根据不同场景配置不同,动态插槽,解码快,响应快。 2、自动分词以及自动泛化技术,提升文本选中概率。 五、连续对话 在连续对话的能力上,Coffee OS 2 的设定是 30s 内识别常开,自主选择 15s、20s、30s 延时聆听。专家着重阐述了背后的拒识逻辑,所谓「拒识」指的就是用户在与车机进行连续对话时不被干扰。对此,Coffee OS 2 设置了三重「关卡」: 第一重识别拒识,拒识背景噪声; 第二重利用统计语义结合规则语义分类解析,拒识背景人声以及跟产品无关的说法。 第三重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因子策略非交互语音拒识模型,拒识非人机交互说法或杂乱说法。 结语 针对车载语音交互上的种种体验问题,长城 Coffee OS 2 能够给出「解药」的背后并非偶然,这依赖从车端到云端一套完整的体系能力。 Coffee OS 2 的技术专家说:「长城技术产品架构布局自研能力,端云已完成自研架构,底层算法深度参与模型精细化定制,端到端实现语音每个模块性能,并采用敏捷开发方式,来快速解决用户核心痛点,结合产品体验用户分析调研,全面提升产品交互体验。」语音交互的例子告诉我们,智能座舱从功能实现到极致体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需要车企有贴近用户的思考、完整的技术布局以及细细打磨体验的耐心,能够兼顾这几点才是最难的。

怎么做好语音控制?长城汽车 Coffee OS 2 交卷了

· Apr 21, 2023

在智能座舱中,语音控制功能已经司空见惯,是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智能座舱中的功能之一。因此,语音控制功能成为人们衡量智能座舱整体表现并且会影响人们驾乘体验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市场上智能座舱或者语音控制产品虽然种类繁多,但是使用体验却天差地别。有没有语音控制功能和语音控制功能是不是好用,还是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 语音控制行业现状——痛点不少 当前上市的新车虽然几乎都搭载了语音控制功能,但是通过实际体验和功能分析,我们总结出了语音控制功能主要存在如下痛点: 1. 无法实现连续对话。有些语音控制功能需要用户一遍又一遍地唤醒语音控制功能,且需要在语音系统播报完成并且处理完上个指令后,用户才能下达下一个指令。 2. 无法进行自由对话。在某些车机系统中,用户需要刻意记住关键词才能够让系统实现对语音功能的识别,不支持用户的口语化指令。 3. 音区锁定困难。当某一个用户在使用语音控制功能时,周边的其他声音会让干扰系统对语音的识别。在举家出游,尤其是车上有「 熊孩子」 时,语音控制功能体验较差。 4. 并行多意图难以识别。车机系统难以识别用户一句话中的多个指令。用户需要耐心等待一个指令完成后,才能再下达一个新的指令。当用户上车之后,往往需要对包括车窗、天窗、导航、多媒体、座椅位置、空调等多个系统进行调整。无法并行多意图实现的语音控制系统,往往需要花费用户比较长的时间来逐步调整。 从用户痛点出发,长城 Coffee OS 2 构建自己的产品亮点 通过着力对上述提到的四个痛点进行解决,长城 Coffee OS 2 的语音功能具备了四大行业领先的优势: 1. 相应速度快。瞬间响应 Coffee OS 2 仅需 250 毫秒的唤醒速度,而汽车行业第一梯队的唤醒时间普遍需要 300-350 毫秒。同时毫秒级的响应速度也同样秒杀行业第一梯队 1-1.5 秒的平均速度。 2. 多域多意图的精准识别。当我们用一句涉足多个领域且包含多个意图的复杂指令时,Coffee OS 2 能够精准识别我们的指令意图,并且逐一高效执行,没有发生任何错漏的情况。 3. 后排抑制。Coffee OS 2 通过多音区声源定位,能够有效规避后排闲聊对前排语音交互的干扰,即便后排聊天的内容和车辆控制有关,Coffee OS 2 也能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捕捉到前排驾驶员的目的,大幅降低误报率和漏报率的同时,也让后排乘客在行车过程中能够更加自如随意地进行聊天。 4. 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Coffee OS 2 具备比较强地上下文理解和泛化理解能力,其能够极限逼近真实口语习惯,在和竞争对手的对比中,优势比较明显。 此外,可见即可说、免唤醒、全双工多轮对话、车机闲聊、跨域知识上下文等功能,都在 Coffee OS 2 上得到了实现,使得其语音控制功能非常强大。如果再结合触控交互、手势交互、头姿交互等各种自然交互模式,搭载 Coffee OS 2 的整车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好玩但却也是更加安全的智能交互体验。 Coffee OS 2 背后的核心技术 整体来看,能够实现这些市场领先的功能,得益于长城汽车在新一代座舱系统——Coffee OS 2 中,以「1 个自研中间件」,立足 App 和 HAL2 个自研统一接口,来实现「N 种硬件配置+应用服务生态「。「1+2=N」 的底层架构,让 Coffee OS 2 的算力、迭代效率更快,语音交互功能更强。 具体来看,在硬件层面,Coffee OS 2 不仅搭载了满足不同用户视听需求的显示屏,同时也具备了超级 AI 算力、16G 大内存以及可集成适配不同 AI 算法的千兆级以太网接口并采用了实现高速读写速度的 UFS 2.1 储存协议。 在软件层面,Coffee OS 2 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1. 唤醒相应速度。为了能够实现 250ms 的唤醒响应速度,Coffee OS 2 在算法层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采用了低帧率低延时的深度学习模型,搭配唤醒快出逻辑策略,在保障唤醒性能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了计算量与本地解码网络延时;唤醒模型采用 DNN 神经网络模型,减少特征提取对缓存音频的帧数,从而提升响应速度;采用 tts 离线固化音频,替换在线请求合成,并减少空帧时间,优化 audiotrack 音频播放逻辑,减少音频播放切换延时。 2. 命令响应速度。Coffee OS 2 的流式语义解析引擎采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模型和自动机规则解析引擎结合的方式,将「 领域分类」 的时机大幅提前,将「 提取槽位」 的动作提前,这样大大降低语义解析的时间在流式语音识别输出结果的同时,可以输出流式语义解析的命令结果,实现边说边执行,提升响应速度。此外,Coffee OS 2 还建立了常用识别文本的预测模型,做到话未说完,语义提前 ready。 3. 多意图识别。Coffee OS 2 创新性地将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和递归子句解析算法相结合,少量样本,训练复杂模型,实现了从单意图到多意图的理解技术革新,极大提升了多意图理解的句准率。结合模型解码深度递归子句算法,让 Coffee OS 2 颠覆业界传统的一问一答式机器理解。 4. 可见即可说:Coffee OS 2 采用本地热词的方案,声学模型共享,不同的场景热词可独立注册为一个识别解析解码网络,也可根据不同场景配置不同,动态插槽,解码快,响应快。此外,其还可以通过自动分词以及自动泛化技术,提升文本选中概率。 深刻洞察用户的需求,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是长城 Coffee OS 2 能够取得细分市场领先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这个初衷的实现,也离不开长城对于 Coffee OS 2 车机系统的全部自研。由于自己掌握了多项底层核心技术,因此长城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和自身的不断积累,对系统持续进行优化升级,带给用户不断更新的语音控制体验,让整个智能座舱具备更大的想象空间。

Coffee OS 2 智能座舱,给你比你想要的更多

· Apr 20, 2023 333

智能网联时代,用户对智能座舱的需求日益增加。人们不仅希望更多的功能嵌入其中,同时也对智能座舱的人机交互能力、响应速度、场景体验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持续迭代和优化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必选项。为此,长城汽车打造了新一代座舱系统 Coffee OS 2,力求为驾乘者带来更加智能和更加便捷的用车体验。在功能上,Coffee OS 2 不仅支持多种交互模式,还融入了地图导航、影音娱乐、生态服务、场景引擎等多种功能,成为其征战国内智能网联市场的一柄利器。 智能座舱第三空间的发展趋势 当前,智能座舱技术发展非常迅猛。汽车智能座舱已经从最初的听听音乐,导航地图拓展到如今越来越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第三空间。现在的智能座舱已经具备娱乐、工作、学习以及休憩等多种属性,而车机系统更是从最初的娱乐导航升格为人们的移动出行助手。从看电影、K 歌、车载专属的游戏甚至冥想,现在的智能座舱几乎无所不能。作为汽车智能网联的重要载体,车企在平移智能手机的功能属性到座舱的同时,也希望利用座舱这个较为独特的沉浸式场景打造出新的亮点。这样不仅能够大幅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同时也有望在「 软件定义汽车」 的时代为自己找到一个新的收入来源。 而要达成更好的智能座舱的体验,就意味着车企需要具备自研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前期在硬件方面预留足够的冗余的情况下,后期可以持续实现系统的优化升级、引入更多 APP 甚至在接入整个互联网生态上都能够掌握主动权。以 Coffee OS 2 为例,在硬件层面,其在配置了大屏、大算力芯片和高达 16GB 的内存外,同时其也部署了实现高速读写的存储协议以及可集成适配不同 AI 算法的千兆级以太网接口;在软件层面,其自研了框架层以及 APP 和 HAL2 个自研统一接口,可实现「N 种硬件配置+应用服务生态「。 Coffee OS 2 的三阶段思考 长城汽车的智能座舱工程团队将 Coffee OS 2 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分为三个逐次递进的阶段: 1. 获得用户信赖。车机系统最初且当下最为常用的功能还是导航以及路线规划功能。通过为用户提供精准的导航信息,可以得到用户的信任。 2. 与用户的默契配合。在得到用户的信赖之后,和用户能否默契地相互配合,成为车机系统的下一个重要实现的目标。所谓默契配合,就是车机系统能够理解包括语音、手势、物理按键等多种交互方式,且能够给予较为智能且有温度的反馈。更进一步来看,车机系统需要通过车舱内布置的包括摄像头、麦克风、座椅压力传感器等主动提供服务。尤其是在检测到用户处在通话过程中、感到疲劳以及在节假日的时候主动进行问候。 3. 得到用户的认同。在这个阶段,智能座舱需要通过搭载的更多的功能来吸引用户,成为促成客户购买车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以 Coffee OS 2 为例,其所具备的手机蓝牙钥匙,导航手车互联,语音场景全覆盖, 540°全景影像等,这些功能都极大地便利了用户的日常用车过程,并且让用户开始认同 Coffee OS 2 车机系统带来的更多价值。 通过三个阶段的递进深入,可以让用户感受到长城在智能座舱方面的产品力,并逐渐培养用户对 Coffee OS 2 的使用粘性,进而支持用户对整车产生依赖。就像很多习惯使用苹果手机的用户,其实让他们转换成安卓的难度是很大的。 Coffee OS 2——「 交付只是开始」 打造 Coffee OS 2,长城汽车秉持的是「 交付只是开始」 的理念。 由于 Coffee OS 2 是长城全栈自研的座舱系统,因此长城汽车掌握了从底层操作系统、中间件、用户界面和应用软件的全链路话语权。这样后期在迭代更新时,不仅速度更快、频率更高,且安全性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为了真正践行「 交付只是开始」 的承诺, Coffee OS 2 会通过 OTA 持续引入新的功能,让用户不断感受到新鲜感的同时,现有的很多功能都还具备继续优化和迭代升级的能力。 其中,语音功能相应速度可以更快,且识别更为精准,能够覆盖的场景和功能更多;导航功能可以在车道级导航的基础上,再增加道路渲染功能以彻底解决路盲症;而组队出行的功能,在增加驾驶趣味性的同时,也是越野用户提供郊野出行必不可少的配置;至于新能源地图,可以将最新开放的沿途充电接口位置和是否可供充电的信息提供给驾驶员,后期更是可以开放充电桩提前预约功能,避免驾驶员长时间的等待。 此外,Coffee OS 2 的驾驶员监控功能,能够把智能驾驶的灵敏度和用户的疲劳程度以及是否分心结合在一起。智能调节智能驾驶的反应灵敏程度,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的出行保障。以高速 NOA 领航功能为例,当 Coffee OS 2 识别到驾驶员存在分心状态时,为提前进行预警,并在离开障碍物更远的距离时就开始进行制动。在进行驾驶员监控时,Coffee OS 2 还充分考虑到个人隐私的需求,拍摄驾驶员人脸的是红外黑白画面识别,且数据留存在车内不出车,并在使用前得到用户的授权。 未来,已经定义好了系统接口的 Coffee OS 2 还将推出应用商城,实现车机和手机之间的功能平移,把用户在手机端常用的应用全部移植到 Coffee OS 2 的车机系统中。此外,Coffee OS 2 还将打通车机与安全座椅、冰箱、香氛等交互,实现更加便利的控制的同时,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的 APP 也将和车机端打通,带来更加便利且闭环的用户用车体验。 车机系统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是从底层研发做起对于车企的挑战不小,但也唯有从底层自研做起,车企才能牢牢将未来优化升级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上。正如秉持着「 交付只是开始」 的 Coffee OS 2 智能座舱,会在今后给你比你想要的更多。

更快更强,长城汽车 Coffee OS 2 单挑语音交互天花板

· Apr 13, 2023 333

在前两天的「长城汽车 Coffee OS 2 智能语音公开课」上,我们找来了在 2022 年 GeekCar 智能座舱评选中「语音交互」表现最好的产品:小鹏汽车 Xmart OS。让长城汽车新一代智能座舱系统 Coffee OS 2 与它在语音交互能力上进行了一场严苛的无差别测试。 那么,不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 Coffee OS 2 遇上 Xmart OS,会有怎样的表现: 在用车场景中,用户在语音交互上所遇到的痛点总结一下的话:多意图指令不能跨域、响应速度慢、识别率低、无法做到全局免唤醒、车内其他乘员聊天会影响语音交互的识别…… 但是在我们对 Coffee OS 2 的测试中,能够发现这些让用户诟病的痛点,都被一一解决了。 通过这次的测试,我们能够看到 Coffee OS 2 有着更高的唤醒率、识别率、极速响应,这些是一套好用的车内语音交互的基础,同时也应该是语音交互最核心的能力。 在此之上,如何让用户用一句话就能执行多个指令、还可以跨域执行,而不是一个指令一个指令去下达,成为座舱语音交互应该被重视起来的方面。 简单举个例子,就像曾经上学考试一样,卷面有 100 分基础题和 20 分加分题。解决用户痛点和提供更便利的交互方式是其实是 100 分的基础题,因为这些是用户在真实的用车环境和交互习惯中真正所需要的。 两款座舱系统在「加分题」项目的表现各有优势和亮点,表现得都足够「聪明」。但 Coffee OS 2 明显解决了用户用车场景中的体验痛点,这 100 分的基础题,显然 Coffee OS 2 拿得要更多。 所以,你如何看长城汽车新一代智能座舱系统 Coffee OS 2 在语音交互上的表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