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电动车够「绿」么?

· Jun 11, 2021 333

提到汽车和环保,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电动汽车。 在 6 月 3 日宝马集团首届可持续发展中国峰会上,宝马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为客户提供「最绿色的电动车」。 什么是「最绿色」的电动车呢?难道我们平时使用的电动汽车不够环保么? 减过肥的朋友可能很熟悉一个词——热量缺口,就是说一个人每天吃下去的热量比消耗的热量少,产生热量缺口,才能真正的减肥。这个热量缺口不是简单的少吃一顿饭而已,要平衡一天的饮食和运动。 低碳环保就是一场给地球的「减肥」。当我们开一辆电动汽车时,的确不会产生尾气排放,可如果这辆车在生产阶段工厂排放超标,充的电来自于污染严重的火力发电,电池报废后污染了土地,那就好像减肥时饿了一天肚子,却在夜里暴食了一顿火锅炸鸡小龙虾,达不到真正低碳环保的效果。 所以在评价一辆车是否环保时,不仅要看它使用的是不是清洁能源,也需要看: 这辆车的原材料是否环保? 生产阶段有没有做到减少碳排放? 车辆报废后,车的绝大部分能不能被回收再利用? 这辆车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有没有做到碳减排? 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那显然,这辆车「绿」的还不够彻底。   那怎么让电动车「绿」的更彻底呢?   作为人类最复杂的消费品之一,一辆车由 3 万多个零部件组成,每辆车都凝聚了上下游行业、无数个企业的智慧。 有统计表明,一辆车在使用时产生的碳排放仅占 14%,而供应链环节产生的碳排放占 86%。这 86%的碳排放,贯穿了一辆车的一生:从一堆原材料变成一辆汽车,运输到用户手里,到汽车报废后回收处理。 也就是说, 用电动汽车逐渐取代燃油车,的确为汽车的碳减排做出了贡献,不过想要更彻底的减少碳排放,还要从这 3 万个零部件的供应链环节入手。 所以,给汽车减排、让汽车更「绿」这件事儿上,不仅需要车企努力,也需要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的协同合作,就像一场全民行动,没有一家企业能「独善其身」。 在这次峰会上,我们看到宝马发起了「产业链绿色转型倡议」,参与者不仅有宝马这样的车企,也有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不同领域的企业,如提供电池的宁德时代,提供内外饰的延峰国际,提供车身钢材的首钢集团,提供充电服务的国网电动和特来电等等。 只有让这些企业协同合作,从一辆车初始设计的环节就考虑低碳环保,并在原材料的选择、生产制造、使用、回收利用等全产品生命周期去减少碳排放,才能造出「最绿色的」汽车。   汽车的碳减排,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2020 年 9 月,中国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开启了中国的碳中和元年。我们的起步并不算早,正因如此,就需要用更快速的步伐去追赶,实现绿色转型。 幸好,碳中和并不是一个速战速决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需要团体作战的马拉松接力赛。这场「接力赛」中,要想获得胜利,让团队中每个成员都不能掉队,就需要丰富的经验来带动,需要技术创新作为能量补给,也需要 AI 技术带来更科学的管理手段。 经验、技术创新、数字化管理,三者缺一不可。 半个世纪前,宝马生产了第一台爷爷辈的纯电动汽车——BMW 1602e,算是一个自带经验的领跑者。 这个领跑者在碳减排上也是「优等生」:华晨宝马工厂里 100%使用绿电,2020 年单车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比 2019 年下降了 7.5%。 这些还只是宝马自己在碳减排上的工作,要想获得汽车碳减排这场接力赛的胜利,宝马这个「优等生」还需要用自己的经验,带动供应链上的队友们一起碳减排。 比如,协同宁德时代使用 100%绿电生产高压动力电池;与延锋国际共同开发环保型智能方向盘;与首钢合作形成钢料供应到回收的闭环式循环,让钢铁这个碳排放大户变得更环保;与国网电动探索绿色能源的充储,让我们在给电动汽车充电时,能使用到更多的清洁绿电等。「优等生」能带来经验和动力,但是支撑大家在低碳环保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的,还是技术创新。 正是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让燃油车的尾气排放降低;电动化技术的创新,让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我们用上了续航里程更高的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技术的突破,让汽车用上更清洁、零排放的氢气燃料。 这种技术的创新不只是在汽车的驱动环节,从一辆车的构思、设计环节开始,围绕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就贯穿它的「一生」。在设计环节,可以通过对车型的设计来降低风阻系数,减少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内饰设计时,用天然橄榄叶的提取物来制作植鞣皮,减少座椅织物的污染;在电机中不再使用稀土,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这些针对汽车每一个零部件、每一个环节的创新技术,让一辆车在不牺牲驾驶乐趣、舒适、动力十足的同时,变得更绿色、更环保。 除了技术创新外,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数字化管理,可以让「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个看不见摸不到的目标,变成看得到的数值。 利用大数据和 AI 技术,可以对汽车生产、使用、回收利用各环节的能效进行跟踪,检测整个环节的碳利用率,对汽车生产进行优化管理。就像数学题里求最优解一样,利用 AI 技术可以对汽车生产中不同的创新技术进行排列组合,让它们共同协作,达到 1+1>2 的效果。 同时,数字化管理也让汽车碳减排变得更直观。利用大数据能够跟踪动力电池退役后的去向,比如用在叉车、工具车上,最后将废旧动力电池拆解的原材料再利用,发挥废旧电池的最大贡献,做到物尽其用。 今年 3 月,宝马集团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报告与企业财报合并公布,也是业内首次把碳减排方面的进展公开透明化。这种可以衡量的目标,就是对碳减排进行数字化管理的结果。 目前,宝马各部门已实现了 400 多项 AI 技术的应用,正是基于技术创新推动的绿色转型、产业链上下游和协作,和科学直观的数字化管理,宝马集团提出了「到 2030 年,单车全生命周期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较 2019 年降低三分之一」的具体目标,计划到 2030 年,将供应链环节减排 20%;在生产流程减排 80%;同时加速电动化转型,在车辆使用环节减排 40%。   最后   做「最绿色的电动车」,不只是一句口号,更需要生产线的调整、新设备的更换、创新技术的研发、产品线的转型,意味着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投入。 这让我们产生疑问:  如此大的投入,值得么? 如果只看现在,这笔投入的确巨大,甚至需要花费精力去说服产业链的合作伙伴一起碳减排。但是如果放眼未来,看着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攀升,抢占燃油车的市场;看着不论是欧盟还是国内,对碳减排的考核都越来越量化,碳积分成为可以交易的市场;看着市场和政策都在迫使车企和汽车供应链的企业们加快步伐;那现在绿色转型的投入就是一笔对未来的投资,一笔选择主动出击而不是被迫转型的投资。 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被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吸引,当两款价格相近、体验类似的产品摆在我们面前时,更多的用户会选择环保的那一个;对公司的考核,也从传统的财务绩效逐渐转变为 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绩效)的综合评价。可持续发展成为一辆车、一个企业越来越重要的加分项。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不持续,无豪华」会成为大家评价一个豪华车品牌的新标签,不过在这之前,还需要更多的车企和供应商们共同协作,努力。 做「最绿色的电动车」,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新能源出行有里程焦虑?那你应该试一试这个神器

· Jun 10, 2021 333

今天是高考结束后的第一天,过两天还又赶上端午节假期,你有没有计划着出趟远门儿、散散心?如今,电动车用于通勤、代步对于城市生活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我也相信很多人对电动车中长途出行抱着怀疑的态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里程焦虑」。 以往开着电动车出远门,我们不光在开车,也在时刻计算着车辆的剩余续航里程以及高速服务区的距离,很多时候都是在车辆电量见底之前再用导航搜索附近的充电站。 想要在假期畅快地玩耍,开着电动车还能抛掉所有焦虑? 事实告诉我们:这个可以有。 因为,你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智能规划充电路线,同时可以实时显示充电桩动态的导航应用。这不,上周我就和同事开着一台长测电动车去古北水镇耍了耍,顺便替大家在假期出行前体验了一把百度地图的新能源导航功能。 电动车车主的出行神器 如果你是电动车车主,你是不是每次出门前都会查路线、搜索沿途充电站、看每个充电站之间的距离,在路上开车还要时不时地观察着剩余续航里程? 百度地图的新能源导航就为我们提供了多项功能:通过就近充电、沿途充电以及目的地充电,在出发前智能规划充电路线,还能在行驶中实时展示推荐充电站,语音播报充电提示。那么,它的体验到底如何? 出发前,我们首先要在百度地图新能源导航中完善车辆信息,包括车牌号以及车型,百度地图新能源导航会自动识别车辆的满电续航里程、行驶能耗以及限行信息。同时编辑好出发前车辆的剩余里程、充电偏好等信息。 然后就可以进行路线规划了,我们计划从国贸附近出发前往古北水镇。 输入目的地后,百度地图新能源导航就会在我们的路线中标记出推荐充电站,我们出发前车辆剩余续航还有 180km,全程虽然只有 137km,但是电动车跑高速毕竟还是比较费电的,导航推荐我们在密云服务区的充电站进行充电。 点击路线中的「快充」图标,我们可以看到充电站的详细信息,包括距离、收费标准、充电功率以及预估充电时长等等。 随后就可以将推荐充电站添加为此次行程的途经点了。 完成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正式出发了。138km 的行程虽然不算远,但这天北京的天气格外的好,又正值周六的出行高峰,路上还是有些拥堵。 在路上,导航实时显示推荐充电站的剩余距离以及充电桩的空闲情况。点击图标,我们还可以看到距离目的地的剩余里程、剩余服务区/收费站/充电站的数量。 抵达服务区的充电站还是非常顺利的,充电桩信息也很准确。刚充一会儿,我们就遇到了一汽大众和一汽奥迪的电动车测试车队,有 ID.4、ID.6 还有国产 e-tron。但此时的充电桩只剩 2 个了,他们就不得不在一旁等待我们充电完成。 当充好电后,我们再次出发。规划到古北水镇,百度地图会显示目的地周边的充电站,同样我们也可以获取到充电站的动态信息。 当我们抵达目的地充电站后发现,不少空闲充电桩都被当做停车位给占用了。虽然这些占位的车里绝大多数都是电动车,但我认为并不是说电动车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占用空闲充电桩,这样还是会给需要充电的车辆造成不小的影响。 有了它,电动车出行不再费脑筋 就像开头说的,以往多数电动车车主出门前都要查路线、搜索沿途充电站、看每个充电站之间的距离,在开车时也要时刻计算着车辆的剩余续航里程以及高速服务区的距离。 我们的这次旅途,全程一共 130 多公里,沿途有很长一段高速公路。那么我们到底选择哪个充电站进行充电?按照以往的习惯,都是在高速上看情况再做决定。 但这次使用了百度地图的新能源导航功能之后,我们在出发前就可以通过车辆的信息直接规划出一条最合理的充电路线。 当然,如果你是严重的「里程焦虑患者」你也可以在百度地图新能源导航中直接查看附近的充电站,将车辆充满之后再出发。 最后 如果放在三四年前,问你里程焦虑是什么?很多人肯定是回答:续航和充电。但如今的电动车技术在不断发展,主流续航已经达到了 400~600km,高电耗的高速续航也基本上可以满足 250~450km。所以,我认为现在的里程焦虑更多的是「充电」。 实际体验下来,百度地图的新能源导航功能可以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痛点。从出发前的就近充电,沿途充电,再到目的地充电站推荐以及充电站信息的实时获取。它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我们在出发前就可以规划出合理的充电路线和引导,以及动态提示充电信息。 百度地图的新能源导航功能就像是一名聪明的「领航员」,能够为我们提供精准、智能的充电路线。在旅途中你只需要安心开车,尽情地享受假期。

有了 Ultium 平台的上汽通用,就像拥有战斧的金刚

· Jun 09, 2021 333

对于「科技日」这个名字,我相信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尤其是在「新造车」蓬勃发展的过去五年时间里,「科技」是他们常挂于嘴边的两个字。但我时常会思考一个问题:科技到底代表着什么?起码这个词的核心应该落在「技」上,也就是技术。这样看来,我们原来参加的众多「科技日」中,那些单纯采购高算力平台和堆叠电池能量密度的属实是在「挂羊头卖狗肉」,很多事情也都经不起推敲, 如果新技术可以在资本的簇拥下一蹴而就,又要历史积淀作何用?2021 年 4 月 8 日,上汽通用科技体验日在上海举行,在本次科技日上,我看到的除了创新技术还有传统车企主机厂的想象力。活动中透露的信息量非常大,主要围绕:底层平台、电子架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四大板块展开,同时也将多项创新技术和升级功能带到了公众面前,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对上汽通用四大板块中发布的各项技术进行拆解分析。 首创无线电池管理技术的 Ultium 平台 Ultium 是上汽通用布局电动化进程中的一款具有革命性的三电平台,平台优势包括:高安全性、高灵活度和高智能化,而这三项优势均来自一项物联网跨界创新技术——wBMS 无线电池管理技术。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电池管理技术分为:集中式、半分布式和分布式,大众的 MEB 平台和特斯拉所用的就是分布式电池管理技术。分布式的优势是将电芯归为模组布局,电池的健康状况能够以模组为单位进行管理,避免出现一个模组受损殃及整个电池包的情况。而弊端也非常明显,由于控制网络成多层级布局,需要非常多的线束来完成模组间的沟通工作。无线管理技术能够直击分布式电池管理技术的痛点,模组之间通过无线电互通信息,电池内部可减少 90%的线束,降低线束的信号衰减,优化了电池的空间和重量的同时降低成本。 安全方面,无线电池管理技术能够为整包电池构建双层保护。第一层是软件保护,Ultium 平台通过 wBMS 无线电池管理系统搭建起了一套独立整车系统的实时智能电池监控系统,这套管控逻辑能够对电池包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分化整个电池系统的安全风险到单个电芯的预先检测上,并随之调整模块和传感器以保障电池在车辆生命周期内的健康。 第二层是来自结构保护。电池内部减少的 90%线束为工程师留出了更大的设计空间,其中最简单的做法是将空间再次用电芯填充,提高整包电池的单位体积内的能量密度。Ultium 平台的确通过更富裕的空间提高了整包电池能量密度,但工程师们只用了一部分空间来这么做,另一部分则是设计出一条排气通道和安全阀,增强电池从模组到包级别的热扩散能力,目前 Ultium 平台上的这项设计属于专利。 消费者看得最多的一项电池安全测试试验,估计就是外界被传得最多的针刺试验,其试验目的是让单个电芯快速发生短路,使电芯内的能量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和释放产生热量。但是大部分情况下,电池包面临挑战更多的是挤压、充电异常等其他短路问题带来的热失控。 对此,Ultium 平台上设计了包括实时智能监控系统、纳米级航天材料气凝胶、安全阀和排气通道的专利设计、防拉弧设计、集成式全独立液冷系统、气凝胶防火毯在内的七重保护。此外,全新电池物理防护架构采用高强度的井字形框架结构,超高强度钢占比 37.5%,高强度钢占比约 61%,抗挤压能力达到国标的 3 倍,加上 IP67 防尘防水和 IP6K9K 高压喷水防护的密封等级,Ultium 平台可以全方位满足电压、电能、物理防护、电力系统负载端绝缘的电动车五星安全的设计标准。wBMS 无线电池管理技术加持下的 Ultium 平台在智能化方面也得到突破。在这项技术之上,平台的开发空间和技术灵活性得到大幅提升,配合通用汽车全新一代 VIP 智能电子架构,将支持更精细化的系统管理和功能的迭代升级。 没有线束负担,让 Ultium 平台获得了更高的电池组灵活度。它采用可替换、可升级的电池模组,以及可灵活排布的电芯方案,可轻松支持功能的升级和电芯配方的优化。无论是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池,还是未来可能应用的锂金属电池、固态电池,都能为其所用。 此外,通过电池和电驱的模块化设计,Ultium 平台以 12 至 16 个电芯为一组可组合成 6,8,10,12 和 24 模组的电池包,同时电池包还可以横置、纵置或叠层排布在电池托盘内。6 种不同能量密度的电池包配合三款电机,将组合出多达 19 种动力单元。目前已知的是,Ultium 平台将在中国市场上提供 7 种驱动形式,其中包括多种尺寸的车型,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者需求的同时,降低产品开发周期,加快上汽通用转型电动化的速度。 我们一直认为在电动车时代,世界上的所有车企都会面临重新洗牌的过程,而此刻正是互联网车企大举进军汽车行业的机会,然而上汽通用的科技日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车企和互联网企业的差距。在 Ultium 平台上我们看到了传统车企对于汽车的想象力,一项 wBMS 无线电池管理技术可谓「包罗万象」,打通了平台结构、布局和功能在内的多个环节。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落地」。汽车有别于消费级产品,它的使用周期更长,所以对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更高。尤其在汽车智能化时代,汽车上的每个部件在行驶过程中都需要时刻保持通信,如果通信环节出现问题对于智能电动车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而具备 wBMS 无线电池管理技术的 Ultiun 平台,需要通过无线电沟通最重要的电池组件,不仅要保证稳定性,避免信号干扰、跳频和数据损坏,还要通过严苛的车规级测试。 Ultium 平台在 ISO26262 功能安全标准评定中属于 ASIL-D,也就所有主机厂都在极力避开的最高等级。安全标准评定分为 QM、A、B、C、D 五个等级,每上升一级所需要的研发成本和技术难度都成几何倍增长,Ultium 平台实现系统功能安全的难度系数,不亚于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由此可见 Ultium 平台的诞生绝不仅是资本的力量,技术积累和造车经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新 VIP 电子架构 和高通 8195 芯片驱动的智能座舱 在智能化时代不得不提的一件事就是电子架构和智能座舱,上汽通用的全新一代 VIP 智能电子架构作为连接和控制车辆几乎所有功能的强大技术中枢,具有高速网络数据传输能力、整车级 OTA 更新功能、航空级网络安全以及无限可持续拓展潜力。它打通了「云、管、端」,为软件定义汽车及汽车智能化提供了有力支持。到 2025 年之前,上汽通用汽车旗下三大品牌所有新车型都将应用这一全新的电子架构,基于该架构的产品和技术将持续为消费者带来更迅捷、安全、智能的出行新体验。 基于全新一代 VIP 智能电子架构所开发的全新一代 VCS 虚拟座舱系统,集成了全球顶级的硬件配置和行业领先的交互技术,从功能、交互到服务带来智能高效、无缝连接的多维体验和丰富功能。该系统配备行业最强的高性能车规级 SoC、33 英寸环幕式超视网膜屏、全球领先的双景深激光 AR-HUD、新一代智能语音助手等高规格硬件和技术,互联生态与智能场景引擎完美结合,提供无感停车、智慧补能、异地出行、通勤规划等场景服务,并与百度地图、QQ 音乐、爱奇艺等互联应用合作。本次科技日上汽通用在智能座舱方面也爆出猛料,他们将在未来的产品上搭载高通的 8195 芯片。大多数与高通合作的主机厂使用的还是 820A 和 8155 芯片,我们已知的是虽然这两款芯片已经成为主流的座舱芯片,但仍有很大潜力待主机厂开发。并且现在有一种趋势是将图像识别需求较强的 ADAS 功能,比如主动刹车 AEB 和驾驶员检测系统 DMS 融入座舱芯片中。所以在上汽通用公布要搭载 8195 芯片时,我们的一种猜测是上汽通用会将部分 ADAS 功能整合进座舱芯片。 进一步了解后,我们发现上汽通用并不是这样。首先,全新一代 VCS 虚拟座舱系统搭载的 33 英寸环幕式超视网膜屏的分辨率很高和又具备双景深激光 AR-HUD 功能,对驱动资源和算力要求非常高,所以他们现人一步布局 8195 芯片来驱动多屏需求输入。其次,就芯片本身来说,8195 和 … 继续阅读

在这台落地程度高达 99% 的概念车上,我看到了豪华电动 SUV 该有的样子

· Jun 09, 2021 333

车展上最不缺的就是概念车,但概念车也分很多种,其中大部分用作表达接下来的设计趋势,还有一部分为了给某个重点车型做预热。我本以为凯迪拉克 LYRIQ 概念车和量产版会有所区别,却没想到现在的它就是「明天的样子」。4 月 19 日亮相上海车展后的第二天凌晨,通用在美国发布了 LYRIQ 的量产版本,样子与概念版几乎一摸一样。 所有的伟大,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智能电动车的时代,传统车企需要一次新的开始。它们不但要打造纯电动平台以适应电动产品的特点,还要在软件上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凯迪拉克 LYRIQ 概念车正是通用汽车以及凯迪拉克品牌为电气化时代的角逐所打磨的利器。凯迪拉克 LYRIQ 将会由上汽通用国产投放至中国市场,有望于今年启动预售并于明年上半年上市,为豪华电动 SUV 市场注入新鲜血液。 次世代智能电动车的造型 能否让消费者进一步了解一款产品,取决于它的造型是否足够吸引人,凯迪拉克 LYRIQ 概念车的造型正是它核心竞争力之一。「雕塑感」是凯迪拉克近几年来一直在设计上追求的感觉,凯迪拉克 LYRIQ 概念车流畅、简约、精致的前瞻造型,也是呼应了雕塑的精致与流线的律动。   前脸设计打破了车灯与格栅间的界限,BLACK CRYSTAL 黑晶光曜格栅与凯迪拉克直列式闪电车灯相辉映。由于电动车需要更好的风阻系数来改善续航成绩,所以我们见到的大多数电动车都采用了「无格栅」设计,但时至今日,这种设计语言已经变得乏味且普通。所以凯迪拉克 LYRIQ 概念车在前脸的设计上融入了大量灯光元素。当驾乘者靠近车辆时,车头氛围灯将会起始于中央并向两侧逐步点亮,增强仪式感的同时更具科技感。 电池组的布局降低了车辆重心,使得前后轴的载荷分布接近 50:50。配合 23 英寸亚光漆面的空气动力学轮毂造型,使得车身的侧面造型能够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感。同时,车展上的 LYRIQ 概念车采用非同寻常的 14 层油漆工艺,调制出了「棱镜」(Prism)色的漆面。 除此之外,LYRIQ 概念车在细节之处还留有彩蛋。车尾的 L 形尾灯致敬了凯迪拉克的传奇车型 Eldorado 的火箭尾造型,中控台末端的小鸭子图案也是凯迪拉克车标中的经典元素。 新一代智能座舱带来的交互升级 智能座舱已经成为评定智能汽车豪华程度的标准。凯迪拉克 LYRIQ 概念车是首款搭载全新一代 VCS 虚拟座舱系统的车型。全新一代 VCS 智能座舱系统具备业内首创的 33 英寸环幕式超视网膜屏幕和两块后排娱乐屏幕。33 英寸屏幕采用了高密度分区的背光技术,屏幕背部布置了数千个 LED 矩阵,通过精准控制每个单元分区的亮度,可提供超过 10000:1 的超高动态对比度;采用视网膜屏,像素密度 PPI 达到 271,为行业最高,可显示 10 亿种颜色,提供 9K 超高清分辨率。 在交互逻辑上,VCS 虚拟座舱系统采用了多应用、卡片式、自由搭配的界面设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自由组合。 与普通双联屏设计不同的是,凯迪拉克 LYRIQ 概念车上的 33 英寸座舱屏幕是一体成型,中间没有隔断。即便是奔驰新推出的 MBUX Hyperscreen 也是在一个巨大体积的中控板上分出三块屏幕而已,所以 LYRIQ 概念车上的一体式屏幕对技术和做工要求更高。 除了 33 寸屏幕,LYRIQ 概念车上还搭载了双视激光全息现实增强飞航显示仪 Dual-plane AR HUD。拥有远、近两个投射显示区域。近屏负责显示常规信息;远屏可通过全息技术与 Laser LED 实现宽视角、高亮度、高分辨率、广色域的视觉体验。借助与外部实景相融合的增强现实技术,AR-HUD 可以实现目的地实景标记,实景导航,前向碰撞预警,指令变道等各种效果。 以往都是新势力车企在智能座舱上大做文章,因为中国高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是它们最强有力的背书,但不要忘了,中国市场也是上汽通用的底盘,他们也拥有本土资源优势。未来,极致的座舱体验也会让 LYRIQ 成为行业内的标杆车型。 硬核的底层架构与上层功能 辅助驾驶能力是评判一台车智能程度的重要维度,但在这层维度之上我们还需要了解底层电子架构的能力,毕竟底层架构决定着上层功能的上限。 在底层架构方面,凯迪拉克 LYRIQ 概念车搭载了全新一代 VIP 智能电子架构。拥有超高速网络数据传输能力、整车级 OTA 更新功能、航空级网络安全设计以及无限可持续拓展潜力,将为软件定义汽车及汽车智能化提供有力支持。 作为车辆的神经中枢,VIP 智能电子架构采用了 CAN-FD 总线,数据处理能力高达 4.5TB/h,同时还支持 10Gbps 高速车载以太网通信,让车辆可以实现车内、外数据的超高速传输。强大的通信能力为自动驾驶、V2X 智能交通等技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高性能处理器可支持分辨率更高的屏幕及更快的人机响应,大大提升了车辆的交互体验。 在底层架构之上,上汽通用在 LYRIQ 概念车上率先布局了增强型 Super Cruise 超级智能驾驶系统。基于更灵敏的外部环境感知和更精准的车辆控制,增强型 Super Cruise 超级智能驾驶系统增加驾驶员指令变道等更多智能驾驶辅助功能,进一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得益于通用汽车全新一代 VIP 智能电子架构强大的整车级 OTA 升级能力,Super Cruise 超级智能驾驶系统可以频繁地更新厘米级高精度地图数据,不断扩展使用场景。 目前,Super Cruise 超级智能驾驶系统全面覆盖中国境内超过 30 万公里城际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及与高速公路相连的城市高架道路。预计到 2025 年,高精地图的覆盖里程将扩展至 70 万公里,在使用场景上,高精地图的覆盖范围将扩展至省道级别。 … 继续阅读

无人驾驶出行市场的一杯羹 滴滴& 广汽埃安也来了!

· May 17, 2021 333

无人驾驶时代正在加速到来,一个拥有万亿级规模的巨大市场呼之欲出。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中国将在 2025 年于全球率先实现无人驾驶的商业化运营;到 2030 年,自动驾驶汽车总销售额将达 2300 亿美元,基于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订单金额将达 2600 亿美元。 在已经确定的巨大潜力面前,资本疯狂进入自动驾驶市场,去年有超过 30 家相关企业完成融资超过千亿元。2021 年全球第一个国际 A 级车展前,华为在一条视频中秀出了无人驾驶技术,外界惊呼未来已来;车展期间,与华为相关的多家契合车企股票应声涨停。 资本疯狂的背后,是一个真正的共享出行市场。据悉,有人网约 60%以上的成本源于司机,共享汽车也普遍存在着取车、停车难的问题,而全无人驾驶将会彻底革新现有共享出行市场的诸多弊端,带来真正的共享出行时代。此刻,全无人驾驶正在成为新时代的出口和财富的入口,谁能更快进入更高阶无人驾驶阶段,谁就将抢占先机,坐拥万亿出行市场。 5 月 17 日消息,滴滴宣布与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一家是行业内遥遥领先的出行服务巨头,一家是脱胎于传统汽车大厂的造车势力,两者将全新定义并开发一款专门针对出行市场的,可投入规模化应用的「 全无人」 自动驾驶汽车。 滴滴与广汽埃安之间可谓强强联合,两者在无人驾驶领域抢先布局多年,已经取得了行业领先优势。 早 2016 年,滴滴就开始了自动驾驶的研发。与其他对手相比,滴滴坐拥全球最庞大市场和海量出行运营大数据,可驱动算法快速迭代,其入局无疑将加速推动无人驾驶和有人驾驶在出行市场的无缝切换运营,有望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 作为滴滴首选的合作伙伴,广汽是国内最早进入无人驾驶研究领域的汽车企业,同时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兼具 EV 和 ICV 自研实力的汽车车企。 技术上,依靠 6000 人的国际化自主研发人才队伍,广汽成功打造了实力雄厚的全球研发网,陆续推出了领先行业的自动驾驶量产技术。2017 年,广汽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无人驾驶汽车 WitStarⅡ已具备 L4、L5 级水平,并在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中获得了「 领先奖」 和「 最佳跟驰奖」。 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汽车的大脑固然重要,硬件同样不容忽视,自动驾驶的未来一定是软硬结合。 软件方面,广汽埃安拥有顶尖现行技术——ADiGO 3.0 智驾互联生态系统,在自动驾驶系统、智能物联系统、人工智能三大方面完成了全新升级。值得一提的是,广汽埃安还是全球首个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量产的品牌。 硬件方面,广汽埃安独有的 GEP 2.0 纯电专属平台,集电动车平台,三合一电机,. 开放式线控平台,电控转向、冗余制动-ESP hev+ibooster 于一身,是行业公认的接口开放程度、平台稳定性安全性较高的整车平台。百度、滴滴、文远智行、小马智行等自动驾驶领先公司已经明确使用广汽埃安的 AION S 与 AION LX 车型。 滴滴之外,广汽埃安还先后与华为,地平线等业内领先的自动驾驶软硬件企业合作,夯实自身在无人驾驶领域的竞争力。 未来,广汽埃安与滴滴在内的多家企业一同探讨合资、合作新模式,有效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缩短研发周期,彼此间持续激发新动能,共同带领产业突破创新。他们之间的合作不仅将加速无人驾驶共享出行的发展进程,更有望助力广汽和埃安赚取该市场的「 第一通金」。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之下,整个社会都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汽车的赛道愈发拥挤。但可以确定的是,智能汽车已经成为未来竞争的胜负手,中国品牌正在全新赛道上正在成为引领全球汽车百年变革的领头羊。 滴滴此次联手广汽埃安,展示了无尽的想象力和可能性,有望在无人驾驶出行市场第一个撞线。在引领整个行业向前向上发展的同时,也将为自身创造更多的收益和更高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