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Uber 在德国被禁谈德国出租车现状
北京时间 9 月 3 日早间消息,德国法兰克福一家法院周日发布禁令称,在今年召开听证会,决定 Uber 是否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之前,将在德国全境封杀美国租车服务提供商 Uber 的一款最热门的服务。这是该公司首次遭遇完全覆盖某个国家的禁令,也是也是其创办五年来面临的最严重的法律障碍。 法兰克福的法院发现,Uber 对当地出租车行业施加了不正当竞争。该法院指出,Uber 的部分司机没有获得必要的牌照和保险,而且存在选择性接单的问题。但按照德国法律的规定,出租车必须接受任何人的打车要求,不允许拒载。Uber 方面表示他们会继续在德国提供服务并提出上诉,但倘若 Uber 违反临时禁令,将会面临 25 万欧元的罚款,而且其员工(不包括司机)将面临最高 6 个月的监禁。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之 6.12 日伦敦出租车集会反 Uber 的活动,经过伦敦出租车司机罢工后,Uber 注册用户增长了 9 倍。所以出租车司机的 No zuo no die 行为,客观上促进了 Uber 的普及。谁让伦敦的 black cab 又贵服务差还没发票呢? 也许,这只是法院的借口。在德国,出租车的市场份额并不高,极少人出行会选择搭乘出租车。除了汽车普及率高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其他更廉价的交通工具也很方便。另外一点要说明的是德国有很多私人出租车公司,每个公司有自己的收费标准。所以德国并不能形生一个抵制类似 Uber 打车软件联盟。话说回来,Uber 真的能通过不正当「 竞争」 影响出租车那微乎其微的市场份额吗? 德国情况和英国不同,Uber 目前并不对出租车行业构成威胁。在德国出租车服务质量很好,大部分出租车司机给人感觉是值得信赖的。只有年轻人才会选择使用 Uber 之类的打车软件,大部分中老年人做法是翻开企业黄页打电话叫出租车。毕竟即使对价格敏感的德国人来说,自身安全恐怕会考虑首要因素。 法院判决理由中无牌照无保险经营这个理由就更牵强了。在德国年轻人中流行城市间搭车(Mitfahren) 文化:首先去网上找搭车信息,比如时间地点集合以及往返城市。然后订好座位就可以准备出发了。如无特殊情况,司机一般不会取消订单。搭车价格很低,甚至可以请求司机将你送到哪个具体地点,极为方便。当然,这种私人搭车服务也不需要任何牌照。 如果非要加上不正当竞争罪名,我想可能是指 Uber 没有加入所谓的出租车价格联盟。要知道,长途大巴也是去年才被允许运营的,之前可是德铁 (Detusche Bahn)80 年垄断保护期呢。 Uber 是一个新鲜事物,有些人敢于尝试,有些人会产生畏惧心理。谁能以开放包容心态对待新鲜事物,谁就能在占领未来的先机。
为什么说 Uber 的商业模式可能是在自取灭亡?
上周 GeekCar 一篇《Uber 整蛊竞争对手 Lyft 内部部署全纪实》披露了 Uber 挖 Lyft 墙脚的始末,一时,Uber 革命者的正面形象受到了影响,无所谓是政治暗斗还是商业杀伐,搏出位的勇猛之下其实是狰狞,多么痛的领悟!然而,有天一辆巴士上的车身广告让我注意到了另一件事。在广告中,一辆黑色丰田普锐斯正在喷射钞票,旁边是 Uber 的 LOGO 和一句话:「 开车就能赚 5,000 美元」。 在下面的一行小字里,Uber 向准司机们保证第一个月的「 保底工资」 是 5,000 美元。我查了查该广告的链接,发现此项待遇仅限于每周工作至少 40 小时,并完成了至少 90%所接订单的 UberX 新司机。折合下来每小时约 30 美元,比 UberX 司机的平均工资多一点。 广告明确地告诉了人们 Uber 在如何支配它从风投那里拿到的这数十亿美金。Uber 需要司机,它也不怕花钱,无论是雇人给 Lyft 捣乱取消订单玩,还是大幅让利消费者并开给司机们固定工资。在 Uber 称之为 Operation Slog 的拼车项目里,Uber 也必须在那些一眼看穿这一战术本质的人眼皮子下边承担公关战的巨额开销。 但,对 Uber 而言真正的危险并非每次的公关危机,而是招聘司机的成本,是与传统软件公司相较而言稍显另类的商业模式。有更多司机并不等于更多的附加价值。他们对 Uber 仅仅意味着保命。 真实世界的包袱 为了壮大司机团队,Uber 必须以谷歌或者 Facebook 从来都不需要的方式在营销、运营和保险上砸大钱,而这样的实地支出并不能保证投资的指数型回报。在高科技产业,花费在产品、研发和人才上面的钱才会创造出巨大优势,创业者和投资人喜欢将其形容为不对称的杠杆作用。 以 Dropbox 为例。这家文件同步创业公司只需几百名员工和为数不多的数据中心就能达到数十亿美元的估值。Uber 除了这些,还需要一个司机军团。(Uber 表示其「 每个月都会创造 20,000 个司机的工作岗位」)虽然 Uber 是一家高科技公司,然而如果它不能两栖在物理世界那就没有意义了。而物理世界是出了名的效率低。 纵观在线商业不长的发展史,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企业也是相似的,成由轻装上阵,败则源于未能摆脱现实世界的沉重肉身。亚马逊利用网络省下了盖零售商店的砖石开销,而报纸则被看似微不足道的纸张和油墨拖垮。至于 Uber,它并不是要利用高科技将物理世界虚拟化,而是要用移动技术改造现存业务——扬招或者调度车辆——使之更有效率。需要在地面上进行的物理操作丝毫没有缩水。 另一方面,Uber 占据的物理空间不断扩大。上周四,该公司宣布又有 24 座新城市成为了 Uber 的新据点,这也是全球 45 个国家的第 205 个城市。正如它自己所言,Uber 想要无处不在。 「 今天,我们离「UberEverywhere」 的愿景又近了一步,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即无论你身在何处,5 分钟就能用上可靠的 Uber 车辆。」Uber 在博客里这样说道。 大胆么?是的。但没有足够的司机一切都白搭。 可靠性是一切 Uber 平衡司机与乘客供需的算法有诸多变量。有些相当复杂,有些则比较简单:想用 Uber 乘车的人数越多,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司机。是的,Uber 必须与竞争对手如 Lyft 争相拼杀有限的订单和称职的司机,而 Lyft 在最近获得的曝光量更是让 Uber 如坐针毡。 不过,外交战归外交战,它能否应付每天的日常需求才是立命之本。对于 Uber 以何种手段挖来司机的批评它可以不予理会,而一旦它不能够应付乘客的需求,这会是足以终结 Uber 的致命错误。 从某种意义上说,司机招募会是场狂风骤雨般的恶战。对 Uber 而言,可靠性是指在 Uber 服务的任何一座城市,用户在任何时间打开应用程序都能在数分钟之内打到车。要是打不到车的次数多了,任是脑残粉都会考虑转会。相比于招募司机时涉及到的道德问题,Uber 对自己被用户认为不可靠的危机感要更为刻骨,要全力应对的优先级也更高。 不信你可以观察一下,看看那些听说了 Uber 劣迹斑斑挖角事件的用户,看看他们真正在乎的有几个,义愤填膺到抵制 Uber 的又有几个?历史告诉我们,道德义愤在改变用户行为上的作用微乎其微。速度、便捷性和价格才是建立数十亿美元帝国的真正要素。忘了在哪看的,两个老对头,生死契阔时执手相看泪眼:只要价格公道,下辈子咱们还做生意。 编译自:Wired
Uber 整蛊竞争对手 Lyft 内部部署全纪实
此前 GeekCar 曾报道了 Uber 员工假冒乘客,挖竞争对手 Lyft 墙角的消息 。现在,我们获悉了这一破坏计划的缜密行动方案。Uber 雇佣它称之为「 品牌大使」 的承包商,从 Lyft 和其他竞争对手那里虚假叫车、招募司机,并采取多种预防措施以避免被发现。这一 Uber 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打击行动,已造成 Lyft 被迫取消数千订单,使得它更难以在新市场站稳脚跟。Uber 将这一计划称谓「SLOG」,以下我们即将披露 Uber 对竞争对手施以无情打击的大量未曝光内容。 我们与 Uber 前承包商们的访谈和文件会勾勒出一个为最大程度遏制竞争对手的势头无所不用其极的 Uber 的形象。这家旧金山初创公司在资本市场筹集的 15 亿美金,成了支撑它与 Lyft 等竞争对手作战的巨额战争资金。虽然该公司残酷本性已是众人皆知之事,不过从 Uber 经理处流出的电子邮件能就 Uber 的战略转变给我们提供新的洞察,它使用这一战略从竞争对手处吸走司机们,而绝不会被发现。我们能通过这一纸文书看到 Uber 对彻底打垮 Lyft 投注的浓厚兴趣,而 Lyft 是其在乘用共享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目前正处于全国性扩张的关键阶段。 Uber 作为这一事件的当事人一直未有正面回应,直到拖无可拖才发表了一篇博文将「SLOG」 计划晓以世人。 它说,「 我们从未使用妨碍司机营生的营销战术——这包括我们从未故意取消乘车订单。」 本月早些时候,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说,Lyft 的一份分析显示,美国全境的 Uber 员工恶意下单并撤销 Lyft 乘车服务共计 5560 件。而 Uber 则断然否认它对竞争对手使坏:「Lyft 对 Uber 的指控毫无事实根据,根本就是空穴来风。」 不过曾与 Uber 共过事的承包商称 Lyft 所言非虚。 「 真实的情况是,Uber 对此不仅心知肚明,他们事实上在见天积极鼓励这些行为,他们这样做是对客户、媒体和投资者的赤果果的欺骗,」 承包商说道。到现在为止,取消 Lyft 订单的行为一直被理解为像恶作剧电话,不过是调调皮罢了,为的是让竞争对手的司机不在道上。不过,采访和内部文件则表明还另有一种原因:Uber 的招募行动在规模和精度上都已大大增加,招募人员取消乘车订单部分原因是防止被 Lyft 发现。 Uber 破坏活动的地面部队是公司的大使,他们之中的有些人是通过 Target CW——一家位于圣地亚哥的职业介绍所——招募进来。在大多数情况下,大使出现在各种活动现场或大学校园宣传 Uber 这种新兴的交通共享方式。其主要目的是招徕乘客,Uber 将这种推广称为「slanging」。不过至少自仲夏起,一些在纽约的大使开始将他们的才华用来对付 Lyft。这些承包商们拿一部装了 Uber 的苹果手机和信用卡扬招出租车,上车就与司机搭讪,并争取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将这些司机入编。(在其他城市猎头们拿一件「 司机工具箱」 四处寻觅,这个「 工具箱」 里包括 iPhone 和司机能够上手使用 Uber 所需的其他物品。)承包商们每成功拉到一名司机进入 Uber,就会拿到 750 美金的提成。 Lyft 很快有所察觉,迅速找出对策屏蔽这些「 钓鱼者」,Uber 也被迫改变策略。自上个月 Lyft 高调进入纽约后,Uber 组织了一个「 街头团队」 来分析 Lyft 的扩张战略。 7 月 9 日,Uber 一位营销经理给该公司承包商在纽约市的分支发送了一封邮件,告诉他们这个新机会。 「 我们打算下周推出一个特殊项目,我需要 8 到 10 个人来做这件事,」 他写道。 「 此事完全基于你们的个人安排,因为它并非常规的现场活动。我们需要大家在业余时间帮我们寻找司机,而且每拉一个人你都会有巨额佣金。 这一特殊项目也有个不同的代号:SLOG。回复这份邮件的纽约承包商会与 Uber 的营销经理进行长达一小时的单独会议,这些营销经理从洛杉矶和华盛顿专程赶到纽约,监督这一项目的执行。 随着 Lyft 正式进驻纽约的日期临近,Uber 建立的这个「 街头团队」 紧锣密鼓地收集有关 Lyft 的情报,同时负责把 Lyft 的司机挖到 Uber 来。承包商们然后会拿到两部装了 Uber 的 iPhone,以及一系列用于创建虚拟 Lyft 帐户的有效信用卡号码。Uber 假设每个承包商最后都会被 Lyft 抓到;这第二部就是保证你有一部备用手机。 后续的电子邮件描述了招募 Lyft 司机的详细过程。它强调在不同地理位置叫车的重要性,以免引起 Lyft 的怀疑,Uber 还会给出招募方法的建议,并逐步列出了在 Uber 平台上注册司机的流程。 … 继续阅读
免费打车啦!Uber 旗下「人民优步」即日起免费一周
今天,优步(Uber)宣布:针对「 人民优步」 服务,为用户提供为期一周的免费搭乘优惠(单程最高 60 元)。 “ 人民优步」8 月初开始在北京试运营,现在的免费搭乘,意味着优步开始大力推广这项「 公益性质的拼车业务」。 打开 Uber 手机端 App,就可以看到推送的优惠信息,从 8 月 27 号开始到 9 月 2 号,使用 App 选择「 人民优步」 预约车辆,到达目的地后无需支付车费。 为期一周的免费搭乘,对于旗下车辆还不是很多的优步来说,并不会承担过大的成本,而用户数量一定会有大量的增长。 相比 UberX 和 UberBLACK,「 人民优步」 服务拥有更低的价格。虽然系统提供「 分摊车费」 功能,看上去像是拼车性质,但是,往往并没有人和你同车同行,所以「 人民优步」 其实可以看成是更廉价版的普通 Uber 服务。我的同事使用这个功能叫车之后,App 里显示车型为现代索纳塔。如果对车型没有太高要求,「 人民优步」 自然更容易让人接受。事实也证明,在「 人民优步」 上线的几周时间里,人民优步司机的评分就创造了 Uber 全球历史新高。当用户开始接受并使用优步的时候,价格更高的 UberX 和 UberBLACK 就有了更大的发展基础。 在北京,私家车车辆都可以加入「 人民优步」 平台,通过平台搭载路线一致的乘客,并收取相应的用车成本费用。 在优步官方给出的资料中,这次免费活动还与中国民促会「 绿色出行基金会」 有关,优步和他们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虽然拼车的好处众所皆知,但它们早在 20 年前就已介入此领域并在行业内颇有权威。 优步与」 绿色出行「 的合作将一起探讨大城市中拼车行为对环境,经济和交通拥堵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和好处。」(标题图片来自 Uber 北京微信公众号)
Uber 推出 Uber Corner Store 送货服务,向谷歌亚马逊正式宣战
Uber 已经是个把你从一处直送到另一处的个中好手。现在,这家公司又开始寻思怎样把货物也给你送上门去。 周二,Uber 公布了称为 Uber 街角店(Uber Corner Store)的试点方案,该服务允许华盛顿地区的 Uber 用户从当地商店买到牙膏、绷带这样的日常用品,并且享受送货上门。据 Uber 博客的说法,该计划将只会持续几个星期,不过它也透露了公司 CEO Travis Kalanick 的长期愿景,就是让 Uber 从一个纯粹的交通玩家蜕变成成熟的物流公司。 自成立伊始,Uber 就一直在与监管机构斡旋,前段时间还传出和竞争对手 Lyft 玩阴的。但是,所有这一切跟接下来要上马的这个项目比起来都是小巫见大巫。随着街角店的上线,这个成立五年的创业公司将全面打响与两个高科技超级王国的战争:谷歌和亚马逊。 它透露了公司 CEO Travis Kalanick 的长期愿景,就是让 Uber 从一个纯粹的交通玩家蜕变成成熟的物流公司。 近年来,两大巨头都在积极争夺「 当天送达(same-day delivery)” 的市场份额。本月早些时候,亚马逊将其「 今天收货(Get It Today)」 服务又扩张到了六个新城市。与此同时,谷歌也一直在持续增加购物快车服务(Shopping Express service)的零售商合作伙伴。这些举措既是对不断增长的按需经济的响应,也是将消费者从始至终绑定在单一供应商的策略,到最后,他们再也不会有另觅他处的想法。正如连线杂志的 Marcus Wohlsen 近来对这场战役的描述:「 物流——高科技产业的无聊杂耍——现在已崛起成为舞台最中间的大戏。」 阴影区域为 Uber Corner Store 服务区 当然,Uber 要做很多追赶工作。但该公司也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它在这种按需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的许是最重要的角色。Uber 教我们把手机当做现实世界的遥控器,我们用它可以呼风唤雨,从汽车到比萨到买口锅,一个按钮即可。这就是为何我说人们或许更愿意用 Uber,而不是别的服务去购买他们现在马上立刻就要的东西,这绝非空穴来风。 Uber 教我们把手机当做现实世界的遥控器,我们用它可以呼风唤雨,从招呼汽车到订比萨到买口锅,一个按钮即可。 既然要全情投入这一战役,Uber 则必须想出将这一服务变现的方法,无论是采取销售分成或向客户收取运费的方式。目前,该项服务是免费的,用户只需要支付商品的价格。 当然,是战争就会有伤亡。像 WunWun 和 Postmates 这样的初创企业就是在专门围绕快递及送货服务开展业务。随着谷歌、亚马逊、甚至是 Uber 等巨头继续为现有客户提供此类相同服务,消费者们没有理由不用这些水到渠成的东西。而这会严重限制像 WunWun 与 Postmates 此类创业公司的市场份额,将它们贬谪到历史的荣光里。 现在,Uber 称这个角落商店仅仅是一个实验。不过,博客接着写道,「 你越爱它,它就会存在越长的时间。」(The more you love it, the more likely it will last.)编译自:Wired
美国联邦航空局新裁决有效地禁止搭车飞行
美国联邦航空局最近的一项裁决,已经让 AirPooler 和其他创业公司成为空中 Uber 的希望破灭。该机构昨日表示,在没有政府颁发特别营运执照情况下,私人飞行员禁止向搭机乘客收取费用。据称,这项裁决是为了让消费者和不熟练的飞行员保持距离,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但它也使得飞行员每次飞行成本更加昂贵,也使得 AirPooler 等飞行分享公司难以开展业务。 这项裁决是为了澄清一个 1963 年的建议,即允许飞行员私下要求乘客分摊差旅费如燃料等成本。截至目前为止,飞行员可以寻找愿意分摊成本的乘客,而像 AirPooler 和 Flytenow 公司已经开始进入飞行市场,为有兴趣的旅客提供新的旅行途径。 美国联邦航空局现在裁定这种情况是有代偿性质的,这意味着飞行员正在出租服务。现在,除非飞行员取得出租飞机运营执照,否则飞行员使用像是 AirPooler 等服务是非法的。 AirPooler 目前正在努力,希望美国联邦航空局可以进一步阐明其中关系,希望以后的裁决有利于其自身运营。 转自:CNbeta
他们都喜欢在 App 上租车,政府你在意吗?
创新性的商业模式出现的时候,总会遇到政策法规的障碍,因为他们走在了法规的前面。昨天,北京市运输管理局发布《关于严禁汽车租赁企业为非法营运提供便利的通知》, 互联网用车成为又一个被打压的对象,但是,不用对此太过担心。 互联网公司斗政府 这篇通知在一开头就明确了打击对象:「 一段时间以来,借助互联网和手机软件预约租车的消息频繁见诸媒体。」 看上去,易到用车和 Uber 这种对传统出租车行业冲击最大的汽车共享模式「 最受伤」。 再赘述一下这个「 通知」 的基本内容:第一,从事汽车租赁经营必须依法登记注册备案。第二,不许把私家车用于汽车租赁经营。第三,租赁车辆不能作为未经许可的出租等行业运营,在没有取得合法客运经营资质的情况下,借汽车租赁名义从事营运活动的行为是违法的。第四,严禁汽车租赁企业为非法营运者提供便利。 综合这几点「 精神」 来看,有价值的关键词有两个,一是「 私家车」,二是「 非法营运」。易到用车这种集合私家车开展带司机租车的模式,中枪最深。但是在易到用车 2 月底发布的一则公告里,他们把自己定位为「 提供用车信息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向汽车租赁公司和劳务公司提供客户需求信息,向有用车需求的客户提供汽车租赁公司和劳务人员的供应信息,是预约用车供需双向信息的提供者。」 在这场博弈中,灵活多变的互联网公司不一定就是吃亏受罪的角色。 另外,在规范租车用车市场的同时,政府顺便又提醒了一下屡禁不止的黑车司机:别太过分,别以为加入租车用车平台就可以洗白自己。大公司禁得住吓唬,私家车主就不一定,在今后加入租车平台之前,掂量掂量,也许就断了这个念头。 出租司机招谁惹谁了? Uber 在全世界开疆拓土,随之产生的是与各地法律法规的冲突。只不过,在中国阻碍来的有些快:7 月刚刚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8 月政府就发文加以规范。 在法国,Uber 通过线上付款规避了许多法国法规,司机不用缴税,也不需要巴黎出租车执照,不用缴纳要价 20 万欧元以上的执照费用,而且还不受限量的巴黎出租车执照的人数限制。这直接导致今年初法国出租车司机的两次大罢工,造成当地的大堵车和暴力事件。 而在北京,根据新浪科技的报道,几家大型出租车公司因为互联网租车的问题,已经联合「 告了好几次状」。以 Uber 和易到为代表的租车公司因为价格不高,宣传攻势猛烈,其实已经对传统出租汽车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政府发文加以「 压制」,安抚出租车司机情绪的意图不能说是没有。 互联网改变了什么? 互联网入侵各个传统行业,带来的结果是这些行业被极大的改变,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话语权其实已经弱化了很多。但是,该有的立场不能丢,该说的话不能不说。不管是因为出租车市场既得利益受到侵袭,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形象不得已而刷脸,对于互联网用车,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不支持。 但是,执行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黑出租的屡禁不止就是非常好的例证。仅仅通过发一个通知就想让各个互联网公司规范行为,这个想法有些过于简单。 互联网行业侵入各种传统领域,带来了很多颠覆性的改变,颠覆正是他们的特质。从另一方面来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于传统行业的冲击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些都可以认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这个年代,政府还试图想对此加以抵制,无论如何是不明智的。与其抵制,不如合理的引导。年初发布「 小客车合乘参考意见」 正是对于拼车行为的引导。基于这种政策上的认可,哈哈拼车等应用才得以快速发展。 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目前的互联网租车用车市场,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行为,比如对于车源的争夺,比如对于价格和补贴的设计。政府在这些方面加以适当的管理未尝不可。 出门问问的李志飞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硅谷的创业环境非常好,创业公司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氛围,而在中国,这几乎是不能想象的。如果去问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最头痛的事情是什么?恐怕很多人的回答都是「 和政府打交道」。Uber 在全球的遭遇已经说明互联网用车行为无论在哪里都会遇到阻力,所以在中国,这种模式遇到政府的干预基本是必然的事情,想必各个公司早就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当互联网公司变得足够强势的时候,被改变的除了我们的生活,恐怕还有政府。当初打车软件火到不行的时候,也曾面对和现在如出一辙的情况,现在,人们依然用的不亦乐乎。
Uber 被曝不正当竞争:让员工假冒乘客刁难 Lyft
为了控制打车市场,打车服务公司 Uber 正使用一种攻击性和受人质疑的策略。Uber 的竞争对手 Lyft 曝光称,自从去年 10 月份以来,Uber 员工冒充其客户预定和取消了 5000 多次 Lyft 打车服务。 这并非一两个流氓员工所为,Lyft 宣称在全美有 177 名 Uber 员工参与该计划。这种虚假请求服务导致 Lyft 司机效率大打折扣,将更多用户推给 Uber。此举不仅令 Lyft 公司损失惨重,Lyft 旗下司机收入也受到很大影响,因为他们需要花费更所时间和更多油钱。 即使 Uber 员工没有取消打车预定服务,Lyft 司机也向总部抱怨称,这些人经常利用利润超低的短途路线,游说他们为 Uber 工作。 Lyft 宣称,将那些取消打车服务的电话号码与已知 Uber 员工电话号码互相参考对照后,他们发现,自从 2013 年 10 月 3 日以来,共有 5560 份虚假打车预订服务与 Uber 有关。但没有证据显示 Uber 办公室委托这些人取消预订服务,也没有迹象显示他们对此知情。 一名 Lyft 乘客已被 7 名不同 Lyft 司机认出身份,他是 Uber 的招聘人员。从 5 月 26 日到 6 月 10 日之间,他曾取消 300 次打车服务。这名用户的电话号码还与另外 21 个账户有关,这些账户共取消了 1524 次 Lyft 打车服务。 另一名 Uber 招聘人员创造了 14 个不同的账户,共取消了 680 次 Lyft 打车服务。仅洛杉矶一名 Uber 代表的一个电话号码,在去年 10 月份到今年 4 月中旬之间,就曾取消 49 次 Lyft 打车服务。 据 Lyft 司机反映,通过汽车引擎盖上的红胡子标志,一些 Uber 的招聘人员可识别出 Lyft 出租车,并努力隐瞒身份。一名 Uber 员工的电话号码与 102 次取消打车服务有关,据说他在打车时使用不同名字开的账户。 这并非 Uber 首次被指通过取消服务方式打击竞争对手。今年早期,CNNMoney 就曾报道称,Uber 纽约员工曾在 3 天内预定和取消另一家打车应用 Gett 的 100 多次服务。此事被曝光后,Uber 发表声明称,他们会改变销售策略。但是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 Uber 发表声明后,该公司员工依然取消了 Gett 的 5492 次打车服务。 Uber 周一发表声明称:「 我们招募成千上万名企业家,帮助他们在 Uber 平台上建立起自己的小商业。对于司机们来说,这个平台提供的经济机会在行业内都无人能够匹配。」 该公司还暗示,被 Lyft 认出身份的某些人可能只是普通乘客,他们只是想赚钱,而非专业的 Uber 招聘人员。Uber 称:「 我们最近正展开一个计划,需要数千名乘客从众多平台中招募司机。每为 … 继续阅读
Uber 为了让你愉快地用它,造了座假城
Uber 是真的,真的想要把自己的服务提供给每一个人。正因如此,他们不辞劳苦地造了一座假城,只为更好地分析 Uber 系统的运作方式,告诉司机如何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将收入最大化。这是天才之笔,让我们来看看 Uber 为我们能愉快地使用这款用车软件愿意历经的种种。 他们本可以利用我们实现这些。做做调查,找司机问问反馈,最后把数据凑一块就结了。他们不,他们不这么干,他们造了一座假城,聘请了数据分析师和科学家,正正经经地做起了这件事。 Uberg,就是这座假城,它存在于 Python 的虚拟世界,这是 100 乘 100 的城区,有 500 名司机,250 名乘客,每名司机都有一个随机的目的地。 他们发现,在城市繁华地段的司机们表现得更好,虽然有些时候他们可能需要空驶很远。另外,有个「 大本营」 能增加班次数量,提高乘客幸福感和整体效率。 编译自:Slashg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