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停车场运营商:Uber 正在让停车需求越来越少

· Feb 26, 2018 333

文章来源:网易科技 2 月 26 日消息,据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停车场运营商 Ace Parking 首席执行官约翰·鲍姆加德纳(John Baumgardner)日前在电子邮件中,描述了 Uber 和 Lyft 等叫车服务需求增加对停车场业务的影响细节。至少对于那些拥有租停车场的人来说,鲍姆加德纳描述的前景令人感到暗淡。 鲍姆加德纳在公司报告中宣称,圣迭戈的酒店停车需求下降了 5%到 10%,而餐厅停车场需求下降了 25%。毫无疑问,受叫车服务影响最重的停车业务是夜总会,那里的代客泊车需求下降了 50%。这些数字似乎都是估计值,鲍姆加德纳没有停车需求下降的时间框架。 2017 年 9 月份发布的这份评估报告也仅限于圣迭戈市,不过 Ace Parking 的高管表示,该公司在美国各地的 750 个停车场都看到了「 类似的」 下降。该公司专注于使用技术,包括更好的停车安排和预订选择,以维持业务运营。 但与停车场业务收入下降相比,城市将会因停车需求下降而受益无穷。相对于商业运营而言,停车位和停车场的税收或经济活动相对较少,而停车业务的扩张实际上可能会损害像洛杉矶这样的城市的经济。 即使是在 2015 年,城市已经开始放宽分区要求,规定了最低的停车配额,现在甚至有更多的迹象表明,城市规划者对停车的看法已经发生改变。也许最引人注目的是,为大卫·贝克汉姆(David Beckham)的迈阿密拓展队计划的曼联球场,这里可能不会有停车场,但将为 Uber 和 Lyft 指定接送区。 只有当无人驾驶汽车普及时,停车场的减少才会加速。这一改变将使人们更容易在远离城市的地方找到停车位,并进一步减少汽车拥有率。这对 Ace Parking 这样的运营商来说是个坏消息,但其他所有人都应该欢迎城市停车场的衰落。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自动驾驶第一案」始末——Waymo 和 Uber 达成庭外和解之后

· Feb 17, 2018 333

(封面图片来源:Tech Crunch)在从谷歌分拆出的独立公司 Waymo 控诉 Uber 自动驾驶商业机密侵权案开庭的三天后,2 月 9 日,双方突然宣布了一个让观众们意外的结果:他们达成了庭外和解。和解方案是 Waymo 获得 Uber 价值 2.45 亿美元的股份,且根据协议,Uber 日后不能使用和 Waymo 相关的商业机密技术——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上。 如果按照 Uber 720 亿美元的估值来算,则 Waymo 获得其股份的比例为 0.34%。Waymo 在去年 10 月要的赔偿金是 10 亿美元,2 月初他们把这个要求降低到 5 亿美元,但是也被 Uber 拒绝了。最终的和解方案是股份转让,这一点从 Uber 的角度看是好事,因为至少他们不再需要支付现金。 不管怎么说,两个公司选的这个和解时间点,不是一般的奇怪。Waymo 是在 2017 年 2 月对 Uber 正式提起诉讼的,称 Uber 侵犯了自己的专利和商业机密。比起让闹剧持续一年,等开庭审判到一半了嘎然而止,何不一开始就定出和解协议呢? 当然,就算等到判决结果下来后,他们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调解,但他们还是选了庭审的第三天。为什么是这一天? 庭审中途和解的原因 答案很简单,因为 Waymo 要拿出一位新的证人,来指认 Uber 的前 CEO 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的罪行,这个人就是整个事件里的核心人物——莱万多夫斯基。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案件的经过。最初 Waymo 提起诉讼时,控诉的是长期在 Google 工作的前工程师安东尼·莱万多夫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在 2016 年 1 月辞职创立卡车自动驾驶公司 Ottomotto 前,把 14000 份文件重要的技术文档,包括他帮助开发的激光雷达传感器的设计图下载到工作电脑里,然后转移进他的个人电脑,最后导出到其他硬件上。并且在莱万离职前,他已经和 Uber 的 CEO 特拉维斯·卡兰尼克交情甚好了。 几个月后,Uber 以 6.8 亿美元的股权收购了莱万多夫斯基的初创公司 Ottomotto,并让他作为副总裁负责 Uber 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工作。Waymo 发现技术文件被盗,是因为他们和 Uber 的共同供应商把 Uber 的激光雷达设计图发给了他们,技术证明文件显示,两个公司的设计图相似度很高。Waymo 方面称:「 莱万多夫斯基和 Uber 盗用了 Waymo 的商业秘密,加速了他们的开发工作。」 对于上述莱万多夫斯基带走了 14000 份包含无人驾驶汽车设计的技术文档,以及他在离职前和卡兰尼克有交往的情况,Uber 方面从未否认过。但是,Uber 强烈反驳了这个控诉:在 2015 年 12 月莱万多夫斯基从谷歌离职前,Uber 和莱万多夫斯基合谋偷走了那些技术文档到 Uber。 Waymo 在 2017 年 2 月提出指控后,5 月,Uber 因为莱万多夫斯基拒绝配合调查,最终将他辞退。莱万多夫斯基在拒绝时引用了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的这句话——「 任何人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作为自身所涉案件的证人。」 莱万多夫斯基的不配合,让人感到这里面肯定有问题。但是这种有问题的感觉并不能代表 Waymo 一定赢得诉讼,他们翻箱倒柜地花了一年找遍 Uber 的证据,但还是被指证据不足。当 Uber 在 2018 年 2 月初拒绝 5 亿美元的赔偿金后,第二天 Waymo 将莱万多夫斯基作为证人,而不是被告请上了法庭,接下来两个公司就在新一次谈判中达成了庭外和解。 莱万多夫斯基登上证人席,不一定证明 Uber 剽窃了 … 继续阅读

撕了将近一年后,Waymo 与 Uber 诉讼案终于开庭

· Feb 07, 2018 333

商业世界里,最不缺的戏码就是爱恨情仇。针对自动驾驶窃密事件,Waymo 不知道与 Uber 撕了有多少次。去年 2 月,前者更是提起诉讼,指控后者商业侵权。 而在昨天,两家公司之间的诉讼案终于开庭,陪审团成员也加入到了听证环节。双方争论的核心点在于:Uber 是否使用了 Anthony Levandowski 此前从 Waymo 处下载的商业机密文件。由于案件所涉及到的所有知识产权已经被封存,因此文件本身无法被公众审查。另外,由于 Waymo、Uber 对于商业机密本身存在争议,所有案件实质很有可能永远不会被公开。 有些媒体希望捕捉到 Travis Kalanick 崩溃的表情,不过他本人脸上却没有任何表情。唯一的迹象就是不停在喝水,不到一小时的作证时间里,他一共喝了四小瓶。 Waymo 的证据是,前工程师 Anthony Levandowski 从公司离职前夕,下载了 14000 份自动驾驶机密文件(共 9.74G),随后 Anthony Levandowski 创立了自动驾驶公司 Otto 并被 Uber 收购。在 Waymo 看来,Uber 在研发自动驾驶的过程中用到了这份商业机密,于是提出 14 亿美元的索赔需求。索赔遭到拒绝后,也就有了现在的故事。 起初,谷歌的雄厚实力让他们在招聘自动驾驶人才方面占尽优势。不过,后期 Uber 也开始发力,他们甚至直接从卡耐基梅隆大学挖走了 42 名自动驾驶研究人员。为了在自动驾驶竞赛中占据先机,Uber 在 2016 年 8 月收购了 Otto,而这也为后期的窃密案埋下了伏笔。 处理此案的联邦法院法官 William Haskell Alsup 也谈到了自己的看法,Alsup 此前负责过甲骨文起诉谷歌的案件。在他看来,Waymo 过于集中使用外部文件证明 Uber 违法,而这种行为也遭到了他的指责。同时,Alsup 还拒绝了 Waymo 关于禁止 Uber 进行自动驾驶测试的请求。 目前,Waymo 准备的文件包括一封前 Uber 员工的投诉信,其中讲到了 Uber 的黑客、网络间谍行为。另外,Waymo 还将 Uber 前安保组成员 Ric Jacobs 带到了庭审现场,Jacobs 曾与 Uber 有过商业纠纷。尽管 Alsup 表示不予受理这些证据,Waymo 还是将 Ric Jacobs 列入到了证人名单中。 Uber 的看法是,他们愿意承认 Levandowski 下载文件是不应该的,不过这并不代表 Uber 或者 Levandowski 本人做了任何违法的事情。 就现在来看,即便 Waymo 胜诉,他们也只能要求 Uber 交付赔偿金,同时禁止使用激光雷达。而这对于 Uber 来说并不算也特别困难,一些证据显示,Uber 目前已经摆脱了 Levandowski 的设计方案。相比于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变革,本次诉讼案对于自动驾驶人才流动方式的影响或许更大。 如果 Uber 败诉,他们今后可能会改变招聘策略,尤其是招聘那些身怀多项商业机密的工程师。而要是 Waymo 败诉的话,很有可能就会产生另外一种状况,自动驾驶人才跳槽将会成为一种更加频繁的现象,工资也会继续增长。 至于本案核心人物 Levandowski,他则选择行使第五修正案权利,保持缄默避免在审判期间自证其罪。虽然 Waymo 未必确保能胜诉,不过有人认为他们已经伤害到了 Uber 的对外形象。这一切不再仅仅是例普通案件,而是一出精彩的戏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Uber 将在旧金山市上线共享单车 半小时 2 美元

· Feb 01, 2018 333

文章来源:新浪科技 据 Gizmodo 报道,Uber 将于下周在旧金山市上线一个试行共享单车项目,由初创公司 Jump Bikes 提供服务, 该创业公司最近刚获得旧金山市交管局批准在该市开展无桩单车业务。最近,Jump Bikes 被旧金山市交管局允许可以运营 250 辆电动自行车,在九个月后,被允许的车辆数量将翻倍。 类似的,美国汽车企业福特也在旧金山运营着一套共享单车系统,下辖 7000 辆有桩自行车,但这和 Jump Bikes 在哪都能上锁的无桩自行车是不能比的。 Uber 用户可以通过已安装的 Uber 手机应用来使用该新服务 Uber Bike。选择改功能后,即可在地图上看到附近的可用车辆并提供预定功能。据 Jump Bikes 称,该共享单车收费标准是每半小时 2 美元。 Uber 交通政策与研究部门主管安德鲁·萨尔兹伯格(Andrew Salzberg)表示,Uber Bike 计划向旧金山以外的城市扩张。他说:「 这和我们的愿景相符,那就是通过 Uber App 提供多种出行方式选择。」 这意味着 Uber 准备通过与其他公司合作来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但是,无桩共享单车可能成为城市的一个麻烦事。因为它们可能占据人行道和路边的自行车桩。在某些城市,市民将无桩共享单车更多的视为一种麻烦而不是便利。当标上品牌的多彩自行车涌入公共空间,一些当地作家将这些挤进他们所居住城市的东西描述为入侵者。上周,达拉斯市交管局局长称该市计划出台政策管理这如洪水般的无桩共享单车,该市大约有 2 万辆共享单车。 随着 Uber 开始进入共享单车市场,其他城市可能也将准备出台相应措施管理共享单车。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Uber 将在 18 个月内推出自动驾驶汽车共享服务

· Jan 24, 2018 333

据外媒报道,Uber CEO 日前证实,公司争取在 18 个月内让自动驾驶汽车共享服务正式上路。虽然这家公司目前还在跟 Waymo 就自动驾驶技术打官司,但这并不妨碍它的道路测试。Uber 首席执行官 Dara Khosrowshahi 在瑞士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活动上谈及了其对这款基于沃尔沃 SUV 打造的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雄心。 「 我们认为交通极其发展方向有 3 个关键因素:自动、电动、共享。我不想给出具体的年份,但这个核心业务– 共享业务将在未来 3 年内实现盈利。我们将继续在开发自动技术上积极投资,因为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 我相信,在未来 18 个月内,我们将让自动驾驶汽车上路。不是测试,而是实实在在的服务。」 另外当 Khosrowshahi 被问及关于当下出生孩子未来是否需要考驾照这个问题时,他回答称:「 现在出生的孩子?我认为不需要。」 推动自动驾驶项目发展对于 Uber 来说并不轻松,除了跟 Waymo 的官司之外,这家公司还在去年跟旧金山市政厅因自动驾驶问题陷入尴尬局面,一开始表示自动驾驶汽车不需要测试许可的它后来又改口称需要这样一个许可文件。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为什么 Uber 总是赚不到钱?

· Dec 30, 2017 333

原文:Why Can’t Uber Make Money? by Forbes 编译:黄晚 如需转载,请注明「由 GeekCar 黄晚编译自福布斯」无论从哪个角度讲,Uber 这七年来走过的路都可谓非比寻常:没有哪个项目像它那样募集了如此多的资金,增长如此迅速,运营如此全球化,市值如此之高,以及亏损如此之大。 上个月,Uber 的报告中指出,其第三季度亏损约为 15 亿美元,而其 2017 年总亏损由此也已高达 32 亿美元。这样的情况毫无疑问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亏损如此巨大?如何才能生存下去(暂且不论进一步的发展)? 自从创始人 Travis Kalanick 从 CEO 的职位上离任之后,有关 Uber 的话题大多集中在令它困扰不已的公司内部的一些不道德或非法行为上。Kalanick 不择手段取得胜利的信条不仅没有在事业上助 Uber 一臂之力,反而还损害了它的声誉。与此同时,Uber 面临的一个更深层次问题也被掩盖起来了:显而易见,Uber 商业模式已经破灭了。以出租车行业的历史发展为背景来评估 Uber 的商业模式,将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缘由。 2010 年在旧金山推出 limo 服务后,Uber 创始人 Garrett Camp 和 Travis Kalanick 就意识到,他们有可能打破全球 1000 亿美元的出租车行业现状。毕竟这一行业一直受到监管,且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什么创新,乘客必须忍受出租车提供的不及时、不方便的昂贵服务。而 Uber 将 GPS、谷歌地图、计算能力等已广泛应用的技术结合起来,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 App,给用户带来了以智能手机为基础的愉悦的城市交通服务。 Uber 不仅改善了城市的交通出行,而且与普通出租车相比,它也更加便宜、方便。打车和付款都在手机上进行,且费用低廉。凭借着更好、更快、更便宜的服务,Uber 很快在消费者中打开了市场,这也给了它快速扩张的信心。为了招募司机,Uber 承诺高额的报酬以及弹性工作时间,这些条件对那些想增加收入的个人来说有着极大的诱惑。 风投家们被 Uber 雄心勃勃的商业模式所吸引,纷纷加入投资人的行列。通过 18 轮融资,Uber 筹集到了 115 亿美元,其估值也最终达到了 680 亿美元。资金充足的 Uber 将业务扩展到了 84 个国家的 737 个城市。在我撰写这篇文章时,Uber 已为用户提供了超过 50 亿次的出行服务。 这一切看起来风光无限,但是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 Uber 想要打破的出租车行业本身在无监管市场扩张时就没有盈利过,这反映了行业的低准入门槛、高可变成本、低规模经济和激烈的价格竞争,而 Uber 当前的商业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产业结构特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Uber 本想避开监管,结果却使自己陷入了不盈利的艰难处境,就像出租车行业在监管前所经历的那样。 为了对比,这里先介绍一点儿历史。1907 年,第一辆燃气出租车出现在纽约街头,开始取代马车提供出租服务。但是,当在消费者承受范围内的福特 T 型车被推向市场后,一些提供更低价格出租服务的经营者涌现出来了,而这对那些以更高成本提供出租服务的旧公司来说意味着极大的威胁,因此在许多大城市中引发了强烈的抗议和不满,他们要求加强监管,严格限制新成员的加入。 听起来很熟悉吧? 虽然一些城市立法限制了出租车经营者的数量,但美国最大的出租车市场——纽约——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都还处于无监管状态。随着大萧条的开始,许多失业工人转而开起了出租车谋生,但却给出租车行业带来了灾难。由于出租车供应过量,出租车公司和司机们打起来价格战,以此来吸引顾客。司机的净收入和出租车公司的盈利蒸发了,司机和出租车的质量以及乘客的安全都无法得到保证,城市交通更是陷入瘫痪。 这一历史经验与 Uber 当前的商业模式十分相似,也预示了其惨淡的财政状况。缺乏监管的出租车行业需求有限,供应过量,服务质量普遍一般,差别不大,行业准入门槛奇低无比,用户转化成本低,可变成本高,几乎没有规模经济可言。 Uber 以及它在共享出行市场的其他竞争对手目前的处境与此十分相似。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消费者都享受到了低廉车费和等车时间短带来的好处,但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这一行业的产业结构特征决定了其盈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80 年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纽约以及一些其他主要大城市做出了一个政治决定:以市民利益为代价换取出租车公司和司机的利益。1937 年的《哈斯法案》(Haas Act)建立了一个许可机制,要求在纽约市内运营的出租车必须要有牌照,而无牌运营将被视为非法运营。这对公开拍卖牌照的政府来说是有利可图的,而拍得牌照的竞拍者则可以在政府控制竞争的保证下高枕无忧地运营。 起初,纽约将牌照数量限制为 16900,二战后减至 11787,50 年后,略微增至 11900,而今天的数量则为 13587。相比较而言,缺乏监管的共享出行市场上,运营车辆数量超过 6 万辆。 通过监管强制限制纽约的出租车数量是一项影响深远的举措。自 1937 年《哈斯法案》通过以来,纽约的人口数量增长了 20%,与此同时,出租车牌照的数量则减少了 20%。其结果就是乘客不得不长时间等待,并为劣质的服务支付高昂的费用。而出租车运营者则享受着不断上升的利润和价格高涨的牌照带来的好处。 纽约出租车牌照二级市场作为行业预期盈利能力的首要指标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1975-2013 年期间(即主要在 Uber 进入之前),纽约出租车牌照价格上涨超过 2700%,远超道琼斯股价指数。 但是,2011 年 Uber 强势进军纽约,使出租车行业重回无监管扩张的时代,以更低的价格极大改善了城市交通出行,但也使行业再度进入了以牺牲盈利为代价的残酷竞争状态。出租车牌照价格因此暴跌,从 2014 年 140 万美元的最高点跌至三年后的 15 万美元。与此同时,Medallion Financial,一家经营出租车牌照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过去 … 继续阅读

Uber、Waymo 之间的自动驾驶机密窃取事件,又有了新进展

· Nov 29, 2017 333

今年,当大多数时候 Uber 的名字出现在大家视线里的时候,不是因为技术和产品,而是因为丑闻。公司内部的性骚扰事件、黑客入侵导致 5700 万用户资料外泄事件、甚至还被谷歌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 Waymo 告上了法庭。 今年 2 月份,Waymo 起诉 Uber 涉嫌窃取公司自动驾驶技术的机密文件。起因是前谷歌自动驾驶工程师 Anthony Levandowski 在离职前,盗取了数千份机密文件,离开谷歌不久后,他成立了自动驾驶卡车初创公司 Otto,最终 Otto 被 Uber 收购。Waymo 的律师认为,这是伪装成公司收购的窃取机密文件行为。 这两天,Waymo 与 Uber 的案件又有了新进展,在 28 号的听证会上,一封长达 37 页的信件成了这个案件的新证据,原定在这一天进行的案件审理被推迟。 这封信件是由 Uber 前安全分析师 Ric Jacobs 起草的,信里提到,Uber 专门成立了一个叫「 市场分析」 的间谍团队,专门窃取海内外公司的情报,其中就包括竞争对手 Waymo 的机密文件。内部人员还通过 Wickr 等自毁式 App 来交流,不留下任何证据,来掩盖自己的违规行为。 信里还提到,Jacobs 曾经试图阻止 Uber 的这种违规行为,结果反而被降职甚至解雇。 不过,在 28 号的听证会上,Jacobs 表示,对这封信里所说的 Uber 在美国境内窃取商业机密一事并不知情。当时,他正在和妻子度假,这封信件是由律师以他的名义拟定的,在发送之前,他漏看了这一细节。 联邦法官 Alsup 对 Uber 隐瞒证据的行为很愤怒,并表示已经无法相信 Uber 的律师,因为他们说了太多谎。Alsup 决定将原本定在 28 号的案件审理推迟,他表示,哪怕这封信件只有一半是真实内容,也不应该强迫 Waymo 按照原定时间参加案件审理,这是不公平的。 Uber 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面对如此巨大的公关危机,他们的心应该挺大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无人驾驶还没来,Uber 已经为它准备了一套防晕车系统

· Nov 23, 2017 333

本文转载自「好奇心日报」,作者徐弢 自动驾驶能不能在 2020 年到来还很难说,但已经有不少着重于自动驾驶对司机、道路、乘客的影响的研究在推进了。 Uber 公司最近获批的专利显示,这家打车服务公司在研究一套系统,希望降低乘客在自动驾驶汽车上的晕车几率。Uber 公司前不久刚订了 2.4 万辆沃尔沃,用于组建自动驾驶车队。 在专利文件中,Uber 公司称,乘客在自动驾驶汽车内,可能因专注于工作、阅读等行为导致晕车。背后原因是因为,乘客对车辆前进运动的认知,例如车辆在转弯、刹车或者超车行为时,跟协调身体平衡感的前庭系统不能协调。有人类驾驶的时候,乘客一般会更关注车的行驶。 Uber 公司设想了一套「 自动驾驶汽车的感知刺激系统」 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希望通过汽车内部的灯带、声音提示、空调气流转向和座椅的震动等,让乘客在做非驾驶操作时,也能让身体感受到车辆行为。这部分将由车辆控制系统传送车辆行驶信息后,汽车调动相应的灯光、改变空调吹风口来运作。 例如在车辆准备刹车时,空调吹出来的气流方向将会改变,将方向从后方吹来改成正面吹出,加上座椅震动。也可能是在车顶上设计一条灯带,用不同的颜色、亮度显示汽车即将进行的转弯、刹车、超车等车辆行为。 有一些设计被看作是有用的,比如通过气流来降低人的晕车。《大脑实验研究》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不同方向的吹风有助于降低晕车时的恶心感受,但座椅震动似乎效果不大。也有一些 MIT 的研究员认为,可能比较好的方式是,让乘客直接躺下来。 自动驾驶汽车还不知道能不能顺利批量上路,包括 Uber、福特等科技公司、车厂都在研究让自动驾驶汽车进入城市生活。像福特之前还做了实验,假装车里没有驾驶员,看行人跟汽车的互动。 但它如果成真,将会带来更多的设计改变。例如原本帮助司机查看周围车辆行车情况的车窗、后视镜等,可能都不再是标准配置。越来越多的公司在为此提前准备。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敌进我退:滴滴和软银向 Grab 注资 20 亿美元

· Jul 24, 2017 333

今天,Grab 获得了 25 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其中滴滴出行和软银集团领投 20 亿美元。截止现在,Grab 的此轮融资是东南亚地区目前规模最大的一笔融资。本轮融资过后,Grab 的估值将会超过 60 亿美元。 目前,Grab 已经在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以及泰国等 7 个国家共 65 个城市开展业务。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出租车打车服务、专车服务以及摩托车服务,他们已经成为了 Uber 在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竞争对手。Grab 还透露,目前已有 5000 万台移动设备下载了 Grab 的客户端,超过 110 万司机在 Grab 平台上提供服务,同时他们的日均处理订单接近 300 万。 滴滴出行创始人、CEO 程维说,今后,滴滴将与 Grab 继续深化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发掘本土化的创新方案同时应对全局性的城市发展挑战。Grab 集团 CEO、联合创始人陈炳耀则认为,滴滴、软银以及 Grab 一样非常看好东南亚移动出行市场。 Grab 成立于 2012 年,公司总部位于马来西亚。2014 年,Grab 曾在淡马锡全资子公司 Vertex 风投募得首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了一百万美元。随后在当年的 11 月,他们获得了来自软银 2.5 亿美元 D 轮融资. 去年 9 月,由软银领投,本田跟投,Grab 获得了 7.5 亿美元的融资,而这轮融资也让他们的估值来到了 30 亿美元。同时,有了本田的帮助,Grab 开始推出摩托车打车服务。今年年初,Grab 还宣布了一项价值 7 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其中包括将业务扩张至印度尼西亚,同时花费 1 亿美元用来收购和投资。 联想到不久前 Uber 的丑闻事件以及 Travis Kalanick 的离开,以及把俄罗斯业务拱手相让,在竞争对手业务不断收缩的情况下,滴滴、软银以及 Grab 这一次用实际行动上演了一出「 敌进我退」。在中国市场被滴滴击败,如今在东南亚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 Grab 又开始迅速扩张,更多的人已经开始感到好奇,Uber 究竟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击?或许此时此刻,Uber 自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