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互联网汽车的工厂是什么样子?探访荣威 RX5 南京工厂

· Dec 29, 2016

号称全球第一款「 互联网 SUV」 的上汽荣威 RX5 到底有多火?至少订单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目前工厂的产能,甚至上汽都要把自己的南京浦口生产基地划出一些产能来生产这辆车。也就是说,你买到的 RX5,可能是上海临港工厂产的,也可能是南京产的。 这个时候,准车主们可能就该心里打鼓了,这两个地方产的车子,质量能一样么?根据咱们以往的购物心理来判断,这种猜测绝对会有。于是,上汽索性把我们一众媒体拉到了南京,参观他们的浦口基地。(顺便说一句,你们作为一家汽车科技媒体的读者, 不定期的领略一下汽车工业之美,绝对是有好处的……)首先解释一个疑问:上汽怎么跑到南京搞了个工厂?这是因为在 2007 年的时候,上汽集团全面收购了南京汽车集团,所以浦口工厂也顺理成章的归属了上汽。而南汽集团在 2005 年收购了英国的 MG 名爵(也就是罗孚汽车公司及其发动机生产分部),收购合并之后,新公司就是所谓的「 南汽名爵」,所以 2007 年的时候也就改为了「 上汽名爵」。 好玩的是,在这个工厂车间里的一些电子信息牌上,出现的字样还是「 南汽」。至于这里生产的车型,MG 品牌的轿车、SUV 当然是必须有的,除此之外,荣威 360 以及 RX5 也都会在这儿共线生产。 浦口工厂目前正在进行扩建,扩建之后,整个工厂设计年产能可以达到 45 万台,同时可以帮助 RX5 车型的月产能达到 3.8 万台(上海工厂的产能也包括在内)。也就是说,在上汽看来,目前月销量 2 万多台的 RX5,仍然有极大的销量提升空间。而整个浦口工厂扩建项目的总投资要达到 38.67 亿,相当于 5.5 亿美元。感兴趣的同学,不妨拿着产能、投资数据和那些新造车团队做个比较。 再来列举几个关于浦口工厂的关键信息点: 它是上汽集团乘用车生产基地里产能最大、工艺水平最先进的一个工厂 焊装车间共有 646 台焊装机器人,自动化率达到 99% 新建的涂装车间采用环保水性漆和 2C1B 免中涂工艺 总装车间是目前国内单体柔性最大、生产节拍最快的厂房,达到 70JPH(每小时生产 70 台车)而根据上汽方面发布的数据,在整个 RX5 的总销量里,带阿里 YunOS Auto 系统的互联网版本占到了 70%,GeekCar 在不同渠道和我们的朋友分享过这个数据,其中大部分人表示不可思议。或许,一个大屏对于用户的吸引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好玩的是,这次参观工厂的活动里,荣威还设计了一个「 智能外设体验」 的环节,本意还是想强调自己的互联网属性和玩法。比如用手机 App 控制或者在车内通过语音控制车辆执行某些操作,以及通过车载大屏对运动相机、无人机等智能外设进行控制。 背后的潜台词可能是:作为一辆互联网汽车,炫酷的功能、互联基因以及较高的生产制造工艺其实是同等重要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荣威的互联网汽车 RX5 发布了,这篇文章告诉你它为什么长这样

· Apr 25, 2016

2014 年的 7 月份,在那场著名的签约仪式上,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达成合作,双方联手推出互联网汽车战略。不到两年之后,第一辆「 互联网汽车」 终于来了。 这辆车叫荣威 RX5,估计很多人都已经被它刷屏了。对于这辆车,我的心情是激动的,毕竟是第一辆打着「 互联网汽车」 旗号的落地产品,这种感觉,就像当初你参加了新郎新娘的结婚典礼,如今人家小两口即将生娃,虽然我不是新郎,孩子也不是我的,但好歹也算是个见证者,再联想到它或许是一次「 意义深远」 的结婚生子,我的这种激动心情就更强烈了。 这辆车在今天开始的北京车展上展出,这两天它的无码大图也已经铺天盖地。但是,在这一切之前,我有机会在上海提前看到了这辆车,这对我的好奇心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满足。看车地点是上海安亭的上汽车设计中心(SAIC DESIGN),由上汽设计总监邵景峰从设计角度对它进行讲解。 我们去的时候,车子还处于保密阶段,进入设计中心之后禁止拍照。当时我下面这几个模型车摆在 SAIC DESIGN 的接待大厅里,都是他们的作品,你们感受一下: RX5 是量产车,当然不会这么炫酷。从几张预告图上,其实已经能大体看出来这辆车的轮廓和某些设计细节,再结合实车来看,它走的不是那种繁复路线,而是想传达出舒展、锋利、简洁的感觉,整体看起来比例比较合适,是比较耐看的那种设计。矩阵 LED 大灯、锐利的腰线在我看来是这辆车最重要的特征。这个外观,你想到了什么?没错,就是「 德味儿」。它的设计手法很像德国车的风格,而设计元素越少越简洁,则意味着要更注重细节,对于制造工艺的要求也就越高。做个类比,当一张 A4 纸上只有一条黑线的时候,人们的关注点自然都集中在这条线上,任何一个瑕疵,都有可能成为扣分项,而当一张纸上有非常非常多元素时,原本那条线画的怎么样,就很难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关于这个段落,还是用官方 PPT 来解释吧(想要 RX5 完整版设计解读 PPT 的,请联系 GeekCar): 至于内饰,最显眼的是一块竖置的屏幕,尺寸目测在 10 寸左右,这也符合「 互联网汽车」 该有的样子,另外,它并没有采用特斯拉那种摒弃物理按键的极端做法。在屏幕下方,有一个很显眼的指纹识别器,这个东西虽然不起眼,但是一定会是 RX5 被称之为「 互联网汽车」 的关键所在。 关于这辆车的互联网玩法,等有了更详细信息时我们再细说,现在更想结合邵景峰当时的分享内容,聊聊它的设计。 邵景峰今年 40 岁,2011 年之前在上海大众,之后在上汽做自主品牌设计(荣威、MG)。他最著名的设计是服务于上海大众时期时的朗逸,另外,可能还有很多人记得当时的「 哪吒」 概念车。 他觉得,自主品牌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化设计,具体到荣威这个品牌上,他们想把「 律动设计理念」 作为核心,传达「 自信式优雅」。 私以为,「 自信」 这个词用在这儿,其实颇有深意。怎么说呢?荣威强调设计要「 自信」,那也就是说不能「 不自信」,那什么样的设计算是「 不自信」 呢?它的潜台词应该是抄袭、没有自己的想法。(具体车型的图片,就不配了,你们都懂)仔细想想,「 自信」 还确实是区分自主品牌设计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大家都知道哪几个品牌在设计上有突破,也都知道哪些品牌总是那么不自信的奉行「 拿来主义」。大家都喜欢好看的外观,对于那些在设计上花大力气的品牌也越来越有好感,而对于厂商来说,用户的好评会体现在销量上,导致的结果一定是让自己更自信了。 自主品牌想有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普遍采用的一个方法是给车子添加「 中国元素」。但是在邵景峰看来,中国元素不等于中国设计。说到这一点恐怕很多人会有些共鸣,我们总是看到「xx 设计灵感源于中国的 xx」 这种描述,但是它真的好看吗?或者说,真的有意义吗?其实,这也不仅仅局限于汽车设计领域…… 还有另一种非常流行的设计方式,是借鉴国外畅销车型的经典元素,比如最近火得一塌糊涂的悬浮车顶,比如蜂拥而上去「 玩灯」。荣威 RX5 也玩灯,矩阵式 LED 大灯被作为前期宣传的亮点之一,而它的尾灯点亮效果,在我看来和奥迪有些神似。据说 SAIC DESIGN 有一个专门的灯光设计小团队。对于 RX5 在灯光上下功夫的做法,邵景峰解释说,「 要把设计放到趋势里去」,具体到灯光上,趋势就是越来越有科技感,越来越考究。这个不难理解,所谓「 什么火就卖什么」 嘛。但是其中的尺度我觉得并不好把握,有些产品用力过猛,就难免被人指责为抄袭。 从另一方面来说,所谓的「 趋势」,副作用是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同质化产品,车子和人的情感交流越来越少。还记得 S90 的前脸吗?有人把不同品牌的家族式前格栅 PS 到这个前脸上,结果居然不觉得有什么违和感。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不同的汽车品牌,确实都在跟着同一个大趋势去走,比如越来越线条化的灯光,越来越趋近于 X 布局的前脸。当然,这里没有批判 S90 设计的意思,跟随趋势就要面对随之而来的一些无奈,但是好处是,不会让人觉得你做错了什么,是一种稳妥的处理方式。 正是因为以上种种理论和观点,才有了现在荣威 RX5 的外观造型。关于这辆车的设计解读文章你应该已经看过一些了,如果没看过,推荐你看 汽车之家 的版本,结合车子的细节,讲述的非常详细,所以我没必要再做重复劳动。 其实听完邵景峰的整个分享,给我一个最大的感触是,中国品牌在设计上必须要想明白用什么样的方法论以及走哪条路,而这其中,又伴随着很多迷惘和纠结。现在都讲究品牌化设计,对于中国品牌来说,这应该是确立自己品牌设计风格的决定性时期,所以在这个时候想好以后怎么走就更加重要,也就是所谓的「 定调」 的重要性。具体到荣威品牌,他们在去年广州车展上首发的 VISION-R 概念车代表了自己未来的设计方向, RX5 算是这个基调下的第一款量产车。 邵景峰讲了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倒退数十年,那时国内的汽车设计师在别人眼里还只是「 会画画的技术员」……由此可见汽车设计的地位。 而现在,「 设计」 的地位越来越重,自主品牌也越来越重视设计,就拿 RX5 所在的这个细分市场来说,漂亮的自主品牌 SUV 真的不少,再不拼设计,很难吸引越来越「 外貌协会」 的消费者。上汽花大力气宣传荣威品牌的设计理念,恐怕也是一种主动+被动相结合的策略。 对于上汽来说,这辆车实在太重要了,既要承担起荣威品牌新的设计风格,又要在竞争激烈的自主品牌紧凑型 SUV 里面获得不错的市场表现,同时它还是上汽阿里互联网汽车的第一个落地产品,各种「 责任」 和「 光环」 加持,真不是容易设计的。所以,现在这个结果,你还满意吗?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