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评车:Tesla 走「群众路线」了,你让那些极客怎么想?

· May 06, 2015 333

本期极客——阿禅:「轻单」、「可能吧」博客创始人、极客公园前 CEO 本期评测车型:Tesla Model S P85D 从今年开始我们发现,特斯拉在中国已经变了。原来它是互联网人群和极客人群(也就是我们这群人)的「 心头好」,被这帮人吹到了天上,但是现在特斯拉中国的人说,他们要考虑怎么卖出更多的车了,于是,原来「 四个轮子上的手机」 变成了「 豪华四门电动轿跑车」。 听到这样的消息,说实话我是有些失落的。当初我用 iPhone 1 代的时候,可有优越感了,后来到了 iPhone 4 和 4S 的时代,忽然发现洗剪吹小哥都用上了苹果,那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情。一方面,小众、个性的东西开始变成了街机,让人不开心。另一方面,原本是我深爱着、并且用来衬托自己极客身份的手机,被越来越多的人当成了炫耀甚至显摆的工具,愤愤不平。 为了把这种感受说清楚,我自黑一下没什么,但是,在 Tesla 这个案例上,有以上心理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我的三观急需纠正,而我的同事 Sid 为了治病救人,特意借来了最新的 Model S P85D,然后又转借给了一个纯极客,生于 1987 年的「 轻单」App 创始人禅叔。我的任务就是,在禅叔体验过两天之后,接受他对我的再教育,顺便还车。 听 Sid 说,禅叔开上 P85D 之后五分钟就喜欢上他了。理由是,那个自动收缩的车门拉手,帮助他俩成功的拒绝了等红灯时扑面而来的燕郊楼盘小广告。在 Sid 的「 指导」 下,每当有发单员过来,禅叔都会从 P 档挂回 D 档,于是拉手自动收进去,小广告自然没了立足之地。 身为 IT 人士,禅叔说,虽然这辆 P85D 有一些问题,比如语音识别不好、系统操作有卡顿、打开网页慢等等缺点,但这些软件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在线更新解决的,除此之外,它的动力以及充电等等,绝对值回票价。 不过,我更关心的是他对于 Tesla 在中国的定位究竟怎么看。 下面内容来源于对禅叔的采访: 对于极客来说,为什么喜欢 Tesla? 1. 它源自硅谷,代表的是一种极客文化。 2. 从产品的功能体验到销售运营模式,Tesla 都是在按照互联网的方式来做,它追求的是减少人力成本。 3. 大屏幕、触摸交互、快速充电、手机 App 远程控制,这些都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4. 总体来说产品体验很棒,给人带来的那种科技感和极客感,足够掩盖它的不好。 5. 在极客心里,都希望被人认为自己有极客元素,喜欢和谈论 Tesla 会起到这个效果。 6.Elon Musk 的个人魅力。在 Elon Musk 和 Tesla 身上有一种理想化的感觉。互联网人群里,理想主义者居多,会景仰这样的公司。 在中国,他们会是 Tesla 的主要客户吗? 不会。原因是:穷。 在国内,互联网从业者以及极客人群的平均工资要低于美国。举例,在美国,12 万美元年薪在 IT 人群里算中上水平,以这样的收入水平,是可以负担得起 Tesla 的。但是可能国内互联网从业者的平均年收入是 12 万人民币,对他们来说,30 万的车可以负担,但是花 80-100 万买 Tesla 不那么容易。 但是,极客人群是很好的传播者,极客也有土豪朋友,极客也有很强的传播能力,可以影响到很多人。比如小米一开始就定位在满足手机发烧友的需求。 在北京,影响 Tesla 销量的很大一个因素是,它能否获得免费的新能源车牌照。 改变了定位的 Tesla,极客还会喜欢吗? 会。原因:固有的印象。 如果其他品牌的车也像 Tesla 一样加入互联网元素,就不一定会被贴上 Geek 的标签,这是跟过往的定性有关系的。 对于一个品牌来说,它在早期给人的印象会很难抹去。比如,看见奥迪 A6,就会觉得开这车的都是党员,都得腐败,都是去洗浴的。很多人有这种预判在里面。对于 Tesla 来说,由于它很早就在极客人群里进行传播,所以就给了人们标杆的印象。Tesla 即使走「 群众路线」,也不太容易改变极客人群对它的固有印象。 采访完毕。看来,我还是内心太阴暗了,因为极客都很专情。

特斯拉接上了地气,于是 P85D 在金港跑赢了法拉利

· Apr 03, 2015

特斯拉在中国正式发布 P85D 的同时,变得更接地气了。 自从位于金港汽车园的展厅被关掉之后,今天或许是特斯拉在官方层面第一次和金港扯上关系。他们把 Model S P85D 的国内发布仪式选在了这里进行。 今天金港赛道有超跑在跑圈,所以耳边全是发动机轰鸣和排气的声音,但是我知道这完全不属于特斯拉。 超跑输了 不过,到了特斯拉的活动场地才发现,这里也不乏超跑,甚至平时难得一见的 Gumpert Apollo 都到场了,其他诸如法拉利、兰博基尼、GT-R 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车都是来和 P85D 比直线加速的。 百公里加速 3.4 秒的 P85D 和这些超跑相比,在 0-100 加速时间上可能并没有太多优势,但是两颗电动机可以瞬间输出最大扭矩,超跑们在加速初段和它比根本占不到优势,而且它们大多有复杂繁琐的弹射起步流程,因此,在距离不长的加速比赛里,P85D 轻而易举的就赢过了它们,而且优势明显。 我们都知道,距离越长,超跑在后半程的优势会越明显,或许把跑道距离加倍,最后的胜负结果就不好说了。不过,当时的结果已经足够让在场的人对这个电动车好感倍增了。 这些人里有很多都是特斯拉的潜在购买者。在我旁边,一个人边看比赛边说,「 准备买一辆」。而在接下来,不管是朱晓彤的演讲,对外事务总经理陶琳和四位车主的「 面对面」,还是「 充电网」 公司负责人王振飞宣布推出的「 车主尊享计划」,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给新老车主和持币待购者一份信心。 特斯拉的重新定调 我私下里跟朱晓彤说,这次还挺接地气的,他说:「 这也是好事嘛」。其实这个简短的问答,高度概括了 2015 年以来特斯拉营销策略的转变,以及官方的态度。从 Model S「 四门豪华电动轿跑车」 的定位一出,我们就知道,特斯拉中国要好好在「 卖车」 这件事上下功夫了。这也意味着,以前那些传播和营销策略,多多少少会发生变化。 这次借着 P85D 在中国的发布,特斯拉中国也算是在公开场合重新定调了。一位车主说的话很有代表性:「 原来以为特斯拉只是属于极客人群的,现在发现它是卖给精英人群的。」 当然,这个话可能在特斯拉看来不会完全赞同,但它表明,Model S 的受众人群在以后或许会和之前有些不同。 这是好事吗?从市场角度来说,肯定是。但是这种策略的改变,是否会让极客们心生某些不适?这说不好,不过和极客人群相比,特斯拉现在要争取的是一个更为庞大的人群。从这个角度来说,「 牺牲」 是再所难免的。 对于特斯拉这样的新生事物来说,到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线,此前并没有先例可参照,所以其实现在怎么玩都说得过去,只要能让自己高速发展就好,毕竟现在他们还只是一个创业公司。 而这些传播营销策略对于产品本身来说,都是「 身外之物」。没有一个好的产品,什么样的策略都会是外强中干。好在在这方面,P85D 的到来又是一个强心针。 它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 Model S 后驱版和 Model X 之间的车型断档,或者说,期望断档。在后驱车型的基础上开发出四驱版本,对于特斯拉来说,研发成本不会太高,但是得到的会很多。有了这款车,特斯拉可以继续保持在电动车行业的领先地位和高端地位。 特斯拉交了一年的学费 我很想把一年之前 Model S 的首次交车仪式和今天的场面相比。当时也是 4 月,在特斯拉中国位于望京的总部,Elon Musk 亲自为 8 位车主交车,当时的场面极度混乱。人们把对于它的不解和好奇,一股脑的抛给了那次交车仪式,特斯拉像一个刚出生的「 小怪物」 一样被人们各种打量。 而一年之后的四月,活动地点变了,车型变了,基调变了,特斯拉也已经物是人非。但是,和谐代替了混乱。对于特斯拉来说,这肯定是他们愿意看到的情景。 另一个感受是,现在的特斯拉,越来越开始以传统汽车厂商的方式在做公关。最近我们的邮箱里接二连三的收到特斯拉的公关公司发来的新闻稿,而在此之前,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显然,他们已经开始主动加强和媒体的联系。 一年的时间,特斯拉经历的事情多到数不过来,一年的时间,也已经足够让他们按照更中国的方式去做事。这个学费对于一个新生来说,是必须要交的。关键是,真正把东西学会。 不过,用 P85D 和超跑比直线加速这事,官方层面上就别再做了,这一次足够。还记得比亚迪的「 秦战列国」 吗?今天的某一刻,我甚至有了这种感觉。

特斯拉 P85D 评测:世界上加速最快的四门轿车,不是德国制造,而是「加州制造」

· Nov 04, 2014

这可能是特斯拉 P85D 的第一份评测报告。著名汽车媒体 MotorTrend 用非常感性的句子描绘了这款车让人咋舌的加速性能。GeekCar 独家编译。 「 你可以在三种模式之间切换:普通、运动、疯狂」,Elon Musk 环顾左右,然后咧嘴一笑。 「 对,确实可以叫做『 疯狂』」,在两千名观众的注视下,Musk 仍然得意的笑着……尽管华尔街的分析师对他在洛杉矶的这场发布会以及那条神秘兮兮的推特感到失望(Elon Musk 的个人财富在发布会转天早晨缩水 5 亿美元),但是我们想说的是,这些西服革履的哥们儿,肯定还没真正感受过那款 Model S P85D。不过,如果他们不想吓尿裤子,那就最好别去试。因为我们刚刚试驾了它,在疯狂模式下,它让 Charlie Manson 看起来像是 Charlie Rose。(前者是美国著名的连环杀手,后者是美国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到底有多疯狂? Musk 说:「 我们的目标是要媲美有史以来最快的汽车之一:迈凯伦 F1。」 或许在英格兰的某个地方,迈凯伦 F1 的设计师 Gordon Murray 正在怒目圆睁。难道他倾心打造的碳纤维、627 匹马力、足以让法拉利汗颜的传说中的超级跑车,在 0-60 英里/时加速上居然赢不过一辆刚从家得宝购物回来的电动车? 至于答案,只有同时拥有这俩车的人才知道。2007 年,我在 Burbank 机场参加了为 Tesla Roadster 举办的那场又像摇滚音乐会、又像新车发布会的狂欢,结束之后,当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走向车子的时候,我看到了停在前面的迈凯伦 F1。于是我停了下来。太 TM 幸运了,因为当时我碰巧在为了一个项目满世界找这款车。我把我的名片夹在了雨刷下面,这还是我第一次这么干。 后来我知道了,这辆车是 Elon Musk 的。没错,他肯定已经熟悉了这种比较。 22 年前,迈凯伦 F1 3.2 秒的 0-60 英里/时加速时间,几乎是天才的赛车设计师在量产车上可以触及到的技术极限。我测试那辆车的时候,仿佛回到了当年那个黄金时代。尽管只是在被排水渠包围起来的飞机跑道上驾驶,但那却是我人生里最震撼的几秒钟。 前一刻还平静如初,但接下来,随着发动机的吼叫,车舱里像爆炸了一样。转速表顺时针扫过,离合器像是要刺穿我的左脚,变速器像弹子球一样摆动,V12 发动机转速一次一次到达红线,我的右脚情不自禁的往下踩。全世界都在震动。我好像被挂在了地狱入口,全世界就要融化成一个污点。深呼吸,想象一下从地平线上发射一枚 Musk 的 Falcon 9 号火箭的感觉,你懂的。 但同样是从 0 加速到 60 英里/时, Tesla P85D 却是截然相反的一种感觉。它的变速箱只有一个档位,同时也没有上下摆动的档把儿,它就像是冲向一条四分之一英里长的保龄球道的炮弹。没有任何活塞往复,但是感觉所有部分都在旋转。没有任何汽油味道,但是「 燃料」 却是无形的。扭矩冲击着你的身体。这是什么感觉?你坐在飞驰的火车里,这时对面的另一辆火车鸣着笛呼啸驶来,感受一下吧。930 牛米的扭矩可以百分之百的输出,它对你的感官是何等的刺激?电机的声音像鬼魅一样升高,钻进你的耳朵里。强大的加速把你吸向未来,上一秒你在那儿,这一秒你已经到了这儿。 连接他们的「 虫洞」 是来自于前轴上额外增加的那个电机。相比于新款 P85 以及 P85D 后轴的电机,它的动力小很多,但是也可以输出 221 匹马力。掀起前面的盖子, 原来空荡荡的「 前备厢」 的一部分空间被前轴占据了,但是它仍然有足够的溃缩空间,这保证了它拥有五星级的正面碰撞性能。 P85D 相比原来顶级版本的 Model S——P85 重量增加了 197 磅,同时也使车辆前后配重从原来的前 47/后 53 变成 前 51/后 49。防倾杆和减震胶也相应的变得更加坚固厚实,但是米其林 PS2 轮胎并没有变化,这也保持了车子 0.91 g 的侧向抓地力。所有四个轮胎现在都可以参与到牵引力控制系统里来,车子的制动力可以迅速的在前后两个驱动轴之间重新分配 ,以此来保持行驶轨迹,不再受后轮的限制。 本质上来说,两个电机之间的瞬间反应意味着车子的稳定性控制系统实际上就是动力传动系统本身,反过来也是一样。 世界上提速最快的轿车 摧毁你视网膜的不仅仅是右脚的油门踏板而已。你的右脚在踏板上快速拍下去,就意味着打开了电池的电闸,P85D 会以路面允许的最大摩擦力全力加速。当然,听不到轮胎打滑的声音。它的效率高得让人有一种不真实感。它的速度太快了,以至于我们的两台 GPS 在记录的时候甚至丢失了一部分数据;在前 1/20 秒里,它的速度就已经达到了 0.7 英里/时。从 0 加速到 30 英里/时,和我们曾经测试过的加速最快轿车——奥迪 RS7 相比,P85D 领先了四英尺,最终,它加速到 60 英里/时的时间被定格在了 3.1 秒,比 RS7 快了十分之一,和迈凯伦 F1 被公认的加速时间一模一样。他们跑完四分之一英里的用时都是 11.6 秒,但是 RS7 在极速上更有优势一些。(P85D 的极速是 155 英里/时,RS7 … 继续阅读

Tesla “D” 事件的另类解读:科技媒体的盛大狂欢

· Oct 11, 2014

Tesla 的 “D” 事件,是一次成功的汽车营销案例,同时更是一众科技媒体的盛大狂欢。 10 月 2 日,当 Musk 发布了那条「 著名」 的推特之后,以瘾科技为代表的科技媒体率先对此有所反应,猜测的序幕也由此拉开。时值国庆假期,国内的媒体编辑们顾不上抱怨,也都纷纷加入这场狂欢:不管是把国外的观点拿来为己所用还是自己另辟蹊径上下求索,总之,大家对于 Tesla 的这场发布会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至于传统汽车媒体,他们的目光全投向了法国巴黎。在那里,全世界历史最悠久(之一)的车展正在进行中。 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PingWest 中文网的直播成了很多人关注发布会的主要渠道,而在晚些时候各个媒体的报道中,引用的图片也大多数来源于瘾科技和 PingWest 等科技媒体。 一次汽车产品的发布会,由科技媒体进行图文直播,这种事情放到两年之前,绝对无法想象。 为什么科技媒体对此如此看重? 在 Tesla 之前,汽车似乎并不属于它们的报道方向,因为二者实在没有太多交集。虽然汽车本身就是科技的产物,但对于站在科技生活前沿的这些媒体来说,汽车话题的吸引力远比苹果、谷歌这些题材弱。 Tesla 的出现改变了一切。Elon Musk 以及 Tesla 本身,都具有极强的话题性。它想颠覆传统汽车行业的态度正是科技媒体需要的调调,从技术上来说,Tesla 纯电动的特性也总算是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而其营销策略以及性格特质,又具有浓厚的互联网气息。 更重要的是,移动互联网开始侵入汽车。科技媒体们见证了移动互联网改变一个又一个领域,所以当汽车成为下一个被改变的目标时,他们当然不会缺席。 于是,科技媒体接二连三的开设了汽车频道,一大批专注于汽车科技的媒体也应运而生。 不过,侵入汽车行业的准备,科技媒体们做好了吗?昨天,3.2 秒的「 百公里加速」 被误传了几乎一天,而事实是,这只是 0-60 英里/时的加速数据(英里* 1.6=公里),这款车实际的 0-100 km/h 的加速时间为 3.4 秒。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在传统汽车媒体里,估计是被吊打的节奏。而例如把自适应巡航、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混为一谈这样的失误,放在科技媒体圈里也显得太过业余。相比之下,搞不清一辆车是否属于超级跑车的事情,就可以给予充分的理解。但是,也有最不能忍受的案例,比如某门户网站的记者在亲自采访了 Musk 之后,在文章里抛出诸如「Model D」、「100 英里加速 3.2 秒」 这样的语句……对不起,Tesla 确实没有 Model D 这款车…… 更夸张的传闻是,在某科技媒体里做汽车内容的团队居然无一人拥有驾照。是否真实,我们不予置评。 在网络通道上指点江山,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世界。联结现实的能力,却并不是人人都有。 其实这并不是科技媒体专有的现象。当互联网试图改变汽车这个古老行业的时候,当虚拟世界试图联结汽车这个实体现实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类似的问题。 汽车和互联网的结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于是我们听到许许多多的抱怨,比如,互联网人说,和汽车厂商合作太难、汽车厂商太慢,等等……汽车厂商也会说,那些做互联网的根本不懂汽车,汽车是一个系统工程,哪是说颠覆就能颠覆的? 不过 Tesla 至少从目前来说是成功者,也正是他们自己给科技媒体和互联网界带来了改变。如果以后有一部汽车科技传播史,我想这次的「D」 事件无疑会成为里面重要的一笔。而类似这样的故事,以前一次次出现,以后只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