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车市场:别急,还没完事呢

· Jun 17, 2015 333

不太久的曾经,我手机里有个 App 文件夹名字叫做「 用车软件」。里面星罗密布好几个相关 App,包括拼车类的。不过到现在,留下来并且常用的就 2、3 个了。 最近几家拼车软件都在或明或暗的较着劲,身边小伙伴乐呵呵的感叹,上下班用了优惠券之后花几块钱就能通勤,突然有种「 共产主义社会」 提前到来的幸福错觉。那么,拼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 拼车的壁垒有多高? 其实拼车市场的进入门槛并不是那么高,所以这也是初期「 百花齐放」 场面出现的一个原因。不过随着用户量的积累、产品细节的不断优化以及营销和资本的助推,这个壁垒是在逐渐提高的。 整个拼车市场的增量还有很大空间,所以还没有到「 短兵相接」 的最后关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已经过了「 群雄逐鹿」 的阶段,爱拼车的「 死亡」 就揭开了拼车市场快速淘汰的序幕。嘀嗒的迅速成长,天天用车、51 用车结盟百度,滴滴顺风车的强势进入甚至是人民优步(宽泛意义的拼车服务)的本土化落地等等,让其他一批还没有来得及快速「 上位」 的拼车 App 提前被宣告了「 死期」。 至于留下来的这些公司,还没有到「 尘埃落定」 的那一步,不过差距和变化正在很微妙的发生着,算是一个逐步的「 定型期」。区分度不大的拼车市场,可以借用天天用车 CEO 翟光龙说的一个词来形容当前的格局——「 纠缠」。 「 补贴」 过猛,悠着点儿 补贴这东西在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完全成了标配:从美食外卖类平台漫天纷飞的各种券,再到那场记忆犹新的滴滴快的烧钱大战,补贴在拼车里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像 GeekCar 曾经采访过的一些拼车 App 公司,开始都是用一定的补贴吸引车主和用户,并且教育他们。对于补贴这件事,我承认它很重要。 而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拼车需求的 High 点很明确——一是能拼到车,二是价格划算。前者包含了拼车的成功率以及拼车的响应时间,基于此,如果便宜那更好。 补贴背后依靠的是强大的资本,滴滴顺风车依靠阿里腾讯,51 和天天背靠百度,嘀嗒也融了 1 亿美金的 C 轮,巨头们已然集结,补贴会是整个拼车市场里面的一剂猛药。 不过仔细想来,这剂猛药或许也会产生副作用。 我们来看看各家大概的补贴情况:就在今天(6.17),51 用车北京「 全城免费拼车」 活动的火爆程度让系统都几近崩溃;嘀嗒今年以来对于补助算是比较「 理性」 的,评价 5 星一般 10 块钱的补贴;滴滴顺风车目前的补贴延续了之前的激进,高峰期补贴司机一单 35 块,乘客也是每次有金额不等的优惠券;而天天用车的翟光龙肯定了补贴的必要性,但是也客观谈到「 和滴滴顺风车相比,天天用车肯定不能,也没法硬碰硬」。 补贴「 过了」 的副作用我想以「 顺风车」 为例来分析一下。我们得明确拼车的目标群体需求是什么:主要是上下班的顺路搭乘以及少许的其他顺路情况,这就决定了车主和乘客的来源。滴滴顺风车的大力度补贴吸引普通车主加入的时候也转移了很大一部分滴滴平台上的快车司机以及所谓的「 黑车司机」。在「 抢单」 过程中,最符合拼车本质的那些优质车主们会遭遇接单困难,那么「 顺风车」 产品也就失去了本质的东西。 何况补贴不是永久的,当补贴潮水退去,这些严重「 趋利」 的司机们肯定会粉转路人,到时候乘客也会明显感受到平台上拼车响应速度的变化。一言蔽之,这样的补贴让产品背离了「 顺风车」 的初衷。 当然也得承认,药效还是很猛的,上线不到 3 周的滴滴顺风车在北京的日单量已经达到 10 万+,而且正在往其他主要城市扩张。不过滴滴顺风车业务在滴滴里面一下子上升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让它和自家的快车业务有了矛盾,两者自然地左右互搏。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这几大业务之间在内部也形成了「 竞争」,公司内部的资源分配,财务投入等等都变得很微妙。据不愿具名的朋友透露,目前滴滴可能考虑把顺风车业务从滴滴 App 里面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 App 产品。 变化太快,变数很大 有咨询机构的报告称,4 月份嘀嗒已在拼车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了 60% ,不过具体的数据我们无法做更精准的核实。但是,市场上目前还算活跃的几款拼车 App,我认为他们都还有机会。因为变化太快,未来的半年内变数一定会很大。 目前这几家 App 除了深耕已有的几大城市以外,还在积极扩张布局二三线城市。就拿北京为例,即使没有一家能完全掌控帝都市场,他们对外的扩张步伐仍然很快。这里面的逻辑很简单:扩张的边际效益仍大于扩张的边际成本,同时更大的用户量也是为下一步做准备。 产品口碑的积累,再加上产品细节方面的优化探索,我觉得是接下来大家硬磕的地方。 当我向天天用车、嘀嗒拼车等问及他们今年或者一个季度的具体目标时,他们都不约而同的笑着回答——目前的情况是每周甚至每天都在进行目标的制定和调整,拼车市场在几个月里也许就会发生不可预知的大变化。 我思忖着:也许同样都有百度投资的天天和 51 会「 联合」?嘀嗒能否继续保持着「 先发优势」?滴滴顺风车能否复制打车业务的成功策略?甚至另一个强大力量 Uber(人民优步)在中国的拼车市场又会是一个怎样的变量? 变化太快,变数很大。拼车市场的纠缠还会继续下去,大家且行且关注。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拼车市场来了大玩家,优势背后暗藏哪些危机?

· Jun 04, 2015 333

(本文转载自腾讯科技,分析:相欣)【研究结论】1. 滴滴顺风车入局拼车市场,其拥有的优势是过去三年所积累的海量数据和用户画像,产品无需冷启动且天然具备社交属性; 2. 嘀嗒拼车、51 用车、天天用车等最早入局拼车领域,已有用户积累和品牌沉淀。在体验为先的拼车市场,滴滴顺风车即便再次掀起补贴大战,也不会轻易像占据出租车市场那样迅速登顶拼车这个增量市场; 3. 与市场中其他玩家的激烈竞争相比,来自滴滴快的内部业务竞争的危险系数更高。 序·进击的「 巨人」 6 月 1 日,滴滴顺风车终于正式上线,这个被滴滴快的内部称作「 激进」 的业务无疑将搅动拼车市场这一池春水。 有数据显示,滴滴顺风车已招募 100 万车主和 200 万乘客。本月内滴滴顺风车将在上海、深圳、杭州、广州、天津等 26 个城市上线,7 月将在全国范围内上线。滴滴期望在一个月内,顺风车订单量达到 10 万单,年内超过 100 万单。 滴滴顺风车近乎于「 疯狂」 的推进速度和强度,会给之前市场中存在的其他玩家带来多大影响?是否会像抢占出租车、专车市场那样抢占到拼车这个增量市场?以及拼车市场会产生哪些变化? 一、滴滴顺风车核心竞争力 ·无需冷启动 实际上,滴滴顺风车的车主和乘客通过滴滴快的原有平台,就能以非常低的成本迁移过来。与其他拼车软件相比,庞大用户量和软件下载量是滴滴顺风车的有力保障。因此无需冷启动,以低成本实现用户和车主的转换。 ·海量数据积累 滴滴快的平台上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用户行为和用户画像,包括经常使用的出行方式和支付方式。综合这些信息,滴滴快的能够准确地判定乘客和车主是否值得信任,这对于拼车软件来说是很占优势的竞争力。 ·较高技术门槛 顺风车作为 C2C 的平台,拥有较高的技术门槛,通过技术积累可更好地解决匹配、发单、接单等各方面的技术问题。 ·天然社交属性 滴滴顺风车倾向于自然的连接和匹配,放弃打分评价,采用标签评价的方式。未来,顺风车也会根据车主和乘客的标签,进一步为用户匹配相似的同路人,用户将有机会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此外,滴滴顺风车已经可以绑定微信账号,后续顺风车的社交也还会和微信做更多的连接。 二、风险预警 ·外部同行业竞争 滴滴顺风车入局相对较晚,但凭借其在出租车和专车市场的补贴大战经验,一旦将补贴蔓延到拼车市场,必将掀起新一轮资本狂欢,但未必能够「 如鱼得水」。 从数据上来看,作为拼车市场的前三强 ,嘀嗒拼车、51 用车、天天用车几乎占据拼车市场超过 95%的份额,即便滴滴顺风车具有上述几点优势,仍然具有较高的竞争壁垒。 以拼车市场中份额最高的嘀嗒拼车为例,嘀嗒拼车在 13 个城市开通了拼车业务,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南京、苏州、武汉、西安、郑州、重庆、成都,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是汽车保有量前十名的城市,属于人口密集的大城市。 用户量方面,截至目前,嘀嗒拼车用户 下载 超过了 430 万。其中,有超过 30 万的认证车主,剩余 400 万的用户里,约有 200 万是有车的用户,每天的搭乘需求超过 30 万,实际的搭乘超 15 万。 不久前嘀嗒拼车宣布完成 1 亿美元 C 轮融资,该轮融资由崇德投资领投,挚信资本、易车网和 IDG 等跟投,创下拼车应用最高融资记录。融资后,嘀嗒拼车增加市场推广费用,保持对车主和用户的补贴,目标是日活跃订单数超过 100 万单,扩张至 100 个城市。 无论是出租车、专车、快车还是即将登场的顺风车,滴滴快的一直都在借助资本补贴的巨大力量聚拢用户、抢占市场。包括出行市场的其他玩家在内,竞争背后的关键在于,提高接单率,完善用户体验,满足用户的出行需求。在嘀嗒拼车、51 用车、天天用车已经积累了一定用户和口碑后,滴滴顺风车弯道超车的难度很大。 ·内部跨业务竞争 滴滴顺风车上线后,滴滴快的六大业务均已齐全,包括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和公共交通。其中代驾和拼车将会是滴滴快的下一阶段重点发力的业务。 除了来自外部的竞争之外,滴滴顺风车还有一个隐形的敌手,这也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即滴滴快的旗下快车业务带来的市场挤压。 从定价来看,滴滴顺风车在北京计价规则是 10 元起步价,再加上每公里 1 元的里程费,99 元封顶。采取预约方式,限定只能预约 20 分钟之后的订单。但在不同城市,滴滴采用了不同的收费标准,起步价为 5 元到 10 元之间,里程的分摊费基本为每公里 1 元。 滴滴顺风车本身非但不盈利,还要为培育市场投入长期补贴,相比于快车,滴滴顺风车如果不能做到足够的差异性,很容易受到快车市场挤压。 ·政策风险 去年元旦,北京出台《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关于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力促拼车合法化,但也有严格限制。 比如《意见》第五条规定,「 上下班通勤合乘和节假日返乡、旅游合乘各方当事人,可以合理分摊合乘里程消耗的油、气、电费用和高速公路通行费用。」 其中有两个标志体现,一是顺路,二是收取费为成本的 50%,也就是说不以盈利为目的。 而目前,滴滴顺风车对车主和乘客的合乘线路有所限制,要求一致;但对于车主接单的单数并没有严格限制。 三、新玩家带来的变化 移动互联网在改善传统生活方式上提供了很多可创新的机会,包括打车软件、专车等都是在过去原有的出行生态中衍生出的新出行方式,相比较而言,拼车则是一个过去不曾出现过的市场。 自 2015 年年初,拼车领域的竞争开始激烈起来,但相对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出租车、专车市场,仍然尚未出现市场份额遥遥领先的巨头公司,可以说整个拼车市场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并将会发生下述变化。 ·拼车领域投资接近饱和 从资本层面来看,随着资本雄厚的巨头接连进入拼车市场,早先发起拼车项目的创业公司纷纷加快融资进程。今年 4 月,天天用车和 51 用车先后获得来自 百度 、红杉资本的数千万美元 C 轮融资;嘀嗒拼车于 5 月完成 1 亿美元 C 轮融资。 拼车市场基本已经被现有玩家抢占,且此领域的融资也基本被这些玩家融完,后来者很难进入。 ·进入整合阶段,跑在前面很重要 滴滴顺风车的入局,预示着拼车领域将逐渐成为巨头们的战场。从市场需求方面来看,拼车的需求和频次相对较低,能否出现下一个估值十亿的公司很难判定,并购的可能性则更大。

滴滴顺风车体验日记:牺牲体验换来的实惠

· Jun 01, 2015 333

计划在 6 月 1 号上线的滴滴顺风车,在上周六悄悄上线了。前前后后宣传了好几个月,稿子也写了好几篇,还没上线就搅得拼车市场「 人心惶惶」,他终于来了。 等了这么久,到底滴滴推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呢?为此我们的小伙伴 Jony 专门去注册了滴滴顺风车的车主,用他的津牌 01 款宝来。这辆车曾经注册过嘀嗒,Uber 等无一例外都失败了。从这一点就能看出,顺风车的门槛其实很低(此处真的不是黑你车)。 昨天一下午,Jony 同学一共接了三单,回家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根本挣不着钱啊。计算下来,确实能在抵消油费之外略有盈余,但付出的是极大的时间成本。被他吐槽的除了挣不到钱,还有坑爹的交互体验逻辑。由于某些不知名的原因,用户想要取消 Jony 的订单,但是找不到取消的按钮。这也导致他未取消订单过多,不能接新单。 听他这么一说,我想结合着车主和乘客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滴滴顺风车的使用体验。 交互逻辑不清楚 整个使用流程大概是这样的:1. 乘客预约下单 2. 司机接单 3. 乘客点击客户端前往 4. 司机点击确认将乘客送达 5. 乘客付款 6. 双方评价。 实际体验下来我发现人机交互相当混乱。没有注册过车主的用户也可以在乘客和车主的选项之间切换,导致我经常找不到自己已经下的订单在哪。 在车主端,用户可以看到待处理、附近订单以及顺路订单。还可以设置自己的路线,这样系统就会推送顺路订单。不过虽然我可以看到这么多车主端的信息,但是却没有在里面找到注册成车主的入口,请原谅我的愚蠢吧。最后我才发现,「 乘客」 需要点击「 接单」,才会提示完善注册信息,隐藏的很深啊。 和嘀嗒拼车相同,当车主接单后,乘客是可以看到车主的车辆信息的。这就导致乘客可能会因为车辆档次的问题取消订单,会给车主的体验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一点其实可以参考 51 用车的做法,将车辆划分等级,然后设置不同的价格。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在使用顺风车之前,滴滴提示我绑定微信。绑定之后顺风车的头像和名字就跟微信一样了。或许这是滴滴顺风车在「 社交」 上面埋的一个伏笔。 用这个划算吗? 除了略显混乱的交互,费用其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不管是车主还是乘客,使用一款软件的前提应该都是能在相同情况下挣得更多或花的更少。 先来看乘客端。我们将滴滴顺风车与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同类产品嘀嗒拼车,51 用车来进行比较。三家的计价规则分别如下(从左到右分别是嘀嗒拼车,滴滴顺风车,51 用车): 以北京为例,我们发现超过 30 公里之后,51 用车的 45 元封顶是最便宜的。30 公里以内的话,10 公里时最便宜的是顺风车的 17 元;20 公里时最便宜的还是顺风车的 27 元。不过三者之间的差距就是两三块钱,区别不是很大。因此影响选择的最大因素就是补贴力度以及叫车的难易程度这两点了。 我们再来看车主端的补贴,除了完成每单的固定收益之外,滴滴顺风车还会给车主一定程度上的补贴。(6 月)可能你会被上面的高峰期双倍所吸引,但是由于滴滴设置了奖励上限,而且每天的补贴最多也就是四单,所以这个补贴活动只能看做是前期吸引车主的一个手段。和 Uber 的高额补贴相比,显得没那么疯狂。所以,这次的顺风车终于算的上是名副其实的「 顺风车」 了。 至于刷单的问题,是任何平台都不能避免的。在之前我还幻想滴滴会有一些特别牛逼的算法来预防这个现象。为此我和 Jony 也冒着被封号的危险尝试了一下(别报警),但结果是很轻松的就完成了一次刷单,而且车主和乘客双方都没有产生实际的位移。虽说滴滴不差钱,但是怎么预防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匹配订单之后,不管是在司机端还是乘客端,滴滴应该都没有对 GPS 轨迹进行跟踪。当然,在拼车平台上,这是理所应当的。 不过,如果滴滴顺风车取消了补贴,刷单这种情况应该会随之减少。 总结一下 总的来看,滴滴顺风车产品并没有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拼车的本质倒是蛮纯粹。整个交互逻辑让我觉得这次上线还是有些仓促,用户使用流程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也需要在不断地使用中进行优化。 同时,顺风车作为滴滴 App 里的全新版块,总是让我觉得和其他产品有些格格不入。这应该也是由于拼车在本质上跟专车打车出行的区别,其中的契约精神和使用流程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车主和乘客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服务关系,更多的是同行。 对于滴滴来说,进入顺风车市场的时机其实已经不算早。除了在价格上拉开差距之外,改善目前还有些混乱的用户体验也是当务之急。一个好的产品还是需要慢慢打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