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姆勒 2017 年纯利润增长 24%,居然是因为中国人爱奔驰?

· Feb 02, 2018 333

德国时间 2 月 1 日,戴姆勒公布了 2017 年财报。2017 年,戴姆勒集团总营收达到 1643.3 亿欧元,同比前一年的 1532.61 万欧元,增长了 7%。另外,2017 年戴姆勒纯利润达到 108.64 亿欧元,和前一年的 87.84 亿欧元相比,增长了 24%。 2017 年,戴姆勒的总营收和纯利润都达到史上最高。 对此,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长兼梅赛德斯-奔驰 CEO 蔡澈(Dieter Zetsche)表示:「 我们双业绩增长的最重要原因是新车销量好,特别是利润率高的 SUV 等车型,在中国市场上销售顺利。」 蔡澈还把这次的好数据概括为:戴姆勒在销量不稳定的时代取得了稳定的成功。 根据戴姆勒官方发布的数据,2017 年戴姆勒集团销售汽车 327 万辆,同比增长 9%。其中,梅赛德斯-奔驰品牌(包括子品牌 smart)在内全球销量达 242.4 万辆,同比增长 9.9%,在戴姆勒整体销量中的占比达到七成。2017 年梅赛德斯-奔驰(包括子品牌 smart)在中国市场交付了 61 万辆新车,同比增长 25%。中国成为其全球唯一突破 60 万辆销量的单一市场。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奔驰第二家电池工厂今年完工,将打造「全球电池供应网络」

· Jan 30, 2018 333

在电动车领域,奔驰的表现一直很积极。最近,奔驰宣布要建成「 全球电池供应网络」。 一家汽车制造商对电动车重不重视,从它的电池供应链就能看出来。现在,除了特斯拉、比亚迪这种能源企业,几乎没有汽车制造商有自己的电池工厂。奔驰这次要建立自己的全球电池网络,可以说是它在电动车领域的一个大动作。(不差钱是真的…)奔驰在电池领域已经投入了不少精力,去年奔驰与韩国电池制造商 SK 公司达成合作。SK 公司最近宣布,今年计划将电池产量翻倍,达到每年 4GWh,来满足奔驰以及其他车厂的需求。另外,去年奔驰还投资了 10 亿美元用于生产 EQ 电动车和建设电池工厂。 如今,奔驰正式宣布位于德国 Kamen 的第二家电池工厂即将完工,而奔驰生产 EQC 电动车(2019 年量产)的工厂正位于 Kamen 附近的 Bremen。这样一来,就能为奔驰节省不少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为了应对其他奔驰工厂对电池的超额需求,奔驰还做好了对外出口电池的准备。 未来,奔驰将一共建成 6 座电动车工厂和 5 座电池工厂,分布在全球 3 个大洲,车型涵盖 2 座小车(smart)以及大型 SUV。 从奔驰花真金白银新建电池工厂,我们可以看到奔驰的电动化决心,以及传统车企稳扎稳打的做事风格。奔驰的电动车,真的不远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2017,这几辆车让我们离自动驾驶更进一步

· Dec 27, 2017

2017 年,我们看到「 智能驾驶」 从概念向产品开始逐步进化,有更多的量产车搭载了不同程度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那么问题来了:2017 年有哪些产品在这方面做到了领先水平? 我们的评判标准:用户体验是否足够突破、技术是否足够领先、产品是否足够有话题性。 年度最佳:奥迪 A8——首款 L3 自动驾驶量产车 就像标题中所写,新一代奥迪 A8 是全球第一款号称实现 L3 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量产车,同时也是第一款搭载激光雷达传感器的量产车,它的突破性毋庸置疑。 新 A8 中控台上的那个「Audi AI」按键,承担着唤醒自动驾驶功能的「重任」,同时也颇有象征意义。在科技公司、新造车公司大举入侵自动驾驶领域的大背景下,它让人看到传统整车厂商的自我革新力度。奥迪也在「灯厂」之外,给自己贴上了新的标签。 在车辆行驶速度不高于 60km/h 时,这套系统可以在法律允许的区域内实现自动驾驶,车子可以自己控制加速、制动以及转向动作。而自动驾驶系统处于激活状态时,一旦车速超过 60km/h,车辆本身会进行 8-10 秒钟的缓冲,随后提醒驾驶员接管车辆。否则,车子会自动减速到静止。 在自动驾驶状态下,这套系统可以解放驾驶员的双手以及部分注意力。要知道,把安全视为头等大事的传统整车厂们,对于「解放双手」是十分保守的,同样,他们对于「自动驾驶」以及「驾驶辅助」这些词语的用法,也非常讲究。既然公开提出「实现 L3 级别自动驾驶」(即使是在特定速度区间内),相信奥迪一定是做了不少准备。 在自动驾驶系统的硬件层面,A8 也有突破。 首先,它搭载了由法雷奥提供的 4 线激光雷达,在量产车里这是首次。激光雷达被很多人认为是自动驾驶系统不可或缺的传感器硬件,但是价格奇高。虽然 A8 搭载的是成本更低的小型化混合激光雷达,但是供应商将它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大规模量产,对于自动驾驶来说本身就有巨大意义。 除了激光雷达,A8 还搭载了 1 个前视摄像头、5 个毫米波雷达、4 个环视摄像头、12 个超声波雷达,它基本达到了量产车中最丰富的传感器配置水平。 其次是名为 zFAS 的多域控制器,由德尔福提供。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电脑中的主板、自动驾驶的中央大脑。在这块板子内部,集成了英伟达 Tegra K1 处理器、 Mobileye 的 EyeQ3 芯片以及 Altera 的 Cyclone 5 FPGA 芯片。其中 Tegra K1 内部包含 192 颗 GPU、可以完成 4 路环视处理,例如自动泊车中的边线识别。而 Cyclone 5 FPGA 芯片则负责传感器预处理、地图融合等环节。某种意义上来说,大脑决定了自动驾驶能力的高低。 通用 Super Cruise:专注于高速公路的自动驾驶系统 说到传统厂商在 2017 年自动驾驶领域的作为,不得不提的还有通用。他们在今年秋天北美上市的 2018 款凯迪拉克 CT6 上终于搭载了测试已久的 Super Cruise 高速公路自动驾驶系统,我们还在今年夏天亲赴美国底特律,体验了这套系统。 要用最精简的语言说清它的功能,应该是:一套适用于分车道高速公路场景下的单车道自动驾驶系统,在驾驶员注意力集中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解放双手。 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更高级的 ACC+车道保持系统。不过,从功能和体验层面上来说,Super Cruise 系统只能在高速公路上开启。但它最大的不同在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系统不会对双手离开方向盘的时间做出限制,可以做到完全解放双手,而目前量产车上与之类似的主动车道保持系统则不行。 通用如何做到的? 答案是增加驾驶员注意力保持系统,以及引入高速公路高精度地图。在新款 CT6 内部,方向盘上多出了警示灯带,同时增加了拍摄驾驶员眼部和面部的两个摄像头。这两个摄像头协同工作,如果系统判断出驾驶员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在前方,就会通过方向盘上的灯带以及其他方式发出提醒。根据不同的警示级别,车辆会进行不同的处理。 通用采集并制作了全美范围内的高速公路高精度地图,据此,系统就可以判断车辆是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以此来约束 Spuer Cruise 的开启与否。同时,高精度地图还可以帮助车辆更好的预判前方道路情况,以便整车控制系统做出更好的决策。 想要实现 Super Cruise 功能,只能购买新款 CT6。由于硬件层面上差别,老款车型无法通过软件升级解决问题。在国内,这套系统的落地或许要等到 2019 年。 和奥迪一样,通用也大方的承认自己的系统属于「自动驾驶」的范畴,它也很具有突破性。 传统车企的稳步迭代 在传统车厂阵营,我们还想再提三个品牌,分别是奔驰、日产和领克。 奔驰在新款的 S 级上搭载了名为「Drive Pilot」的驾驶辅助系统,它的功能有点儿类似于特斯拉 Autopilot 1.0,可以实现自动车道保持、自动跟车、自动变道,司机的双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解放。 在今年发布的全新一代日产 Leaf 电动车上,搭载了名为 ProPilot 的驾驶辅助系统。功能上,ProPilot 系统被激活后,车辆可以自行控制转向、加速以及制动。当然,它也是一套高速公路单车道驾驶辅助系统,不能实现自动变道功能。另外,即使 ProPilot 被激活,日产也不允许驾驶员双手离开方向盘。 今年国内的重磅车型领克 01 搭载了多达 17 项驾驶辅助功能,我们在这辆车上看到了更高级别技术的下放。 其中,领克 01 的 AEB 主动紧急刹车系统可以探测 80cm 以上站立或行走的行人,车速在 30km/h … 继续阅读

奔驰要在 CES 发布新的车载系统,这次终于用上触摸屏了

· Dec 14, 2017 333

今天的文章有三个关键词——奔驰、车载系统、交互设计。 如果要在现有的奔驰车里找最亮眼的科技要素,双 12.3 寸大屏应该是大部分的首选答案。不管是在内饰设计层面还是人机交互层面,这一代奔驰 S、E 级上面的横向双屏设计,都绝对算得上是标杆产品,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有多少人模仿奔驰的路数就知道了,横向双屏成为继特斯拉纵向大屏之后的又一个车载屏幕设计潮流。 很没有悬念的是,奔驰刚刚发布了新一代 G 级的内饰官图,里面也保留了 12.3 寸双屏的设计。(当然,在 G 和 E 的低配车型上,左面的全液晶仪表通常会被机械仪表所替代)上面说到的这几款车都属于中高端产品,在更廉价、更入门的车型上,应该怎么沿袭大屏的卖点呢?前几天发布的新一代 A 级给了我们答案:双屏还是那个双屏,尺寸弄小一点儿就好了。于是大家都惊呼,奔驰的内饰果然又逆天了,A 级都能做成这样……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另一个维度:车载大屏的人机交互。 众所周知,德系厂商对于大屏的人机交互一直持相对保守的态度,当我国人民都纷纷在自主品牌车型上用上触摸屏的时候,奥迪奔驰宝马们还在坚守按键+旋钮的屏幕操作方式。相对来说宝马还算「先进」,在最近一两年的新一代 7 系、5 系以及改款 3 系上引入了触摸屏。而奔驰呢,上一代产品用的是按键+旋钮,在新一代的 C、E、S 上他们又加入了一个无比光滑的「触摸板」。至于触摸屏?不存在的。 但是这两天我们注意到一个信息:奔驰准备在 2018 年 CES 上发布新一代的车载大屏交互系统,这套系统落地的第一款量产车,就是刚才提到的新 A 级。新系统会被定名为「Mercedes-Benz User Experience」。 可以肯定的是,新系统不仅仅新在软件上,在硬件、交互方式上也会产生新的变化。按照新闻里的描述,新的系统「操作将更加直观,同时提供更多车载互联的功能」。 目前透露出的信息确实不多,但是我们问了问戴姆勒内部员工,得到的说法是,他们已经在国内见过搭载新系统的测试机,屏幕为可触摸式。而这也意味着,新 A 级将会是第一款搭载触摸屏的奔驰车型。因此,整个系统的交互界面和交互逻辑肯定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另外他还告诉我,这套新系统的代号是 NTG6,这也符合奔驰 COMAND 系统的代号沿革(以 C 级为例,目前的系统代号为 NTG 5.X)。进一步查找 NTG6 的信息可以发现,除了触屏,它还会加入最新的自然语音交互功能,并且带有 OTA 在线更新功能。 既然新系统会搭载在 A 级上,那我们不如看看新 A 级到底什么样。 在奔驰官方公布的内饰图片里,横向双屏的设计得以保留,而奔驰给出的信息是,这套屏幕会分为三种搭配,分别是 7 寸仪表+7 寸中控屏、7 寸仪表+10.25 寸中控屏以及 10.25 寸仪表+10.25 寸中控屏的方案。不管仪表盘的话,那么 NTG6 系统也至少会适配 7 寸和 10.25 寸的中控大屏。 另一个重要的改变是是中央扶手区域的触摸板。 以前的 COMAND 系统,操作区域是多维旋钮+按键:(上一代奔驰 C 级,图片来源:汽车之家)在这一代的 C、E、S 上,多维旋钮仍然存在,但是在它上面叠加了一块极富美感的触摸板: 而在新 A 级上面,我们已经看不到多维旋钮的存在了: 判断是否是新一代的车载系统,从这个区域应该就能看出来了,比如这几天发布的新一代 CLS 和 G 级,用的还是现有设计,当然,其中一个解释是,它们的中控大屏都是 12.3 寸的: 而网上流传出的中期改款 C 级图片,仔细看用的却是新设计:(图片来源:汽车之家)2013 年,奔驰 S 级换代的时候首先搭载了当时最新的 NTG5 系统,也就是说,5 年过去了,奔驰终于又对自己的车载交互系统进行了一次大的迭代。虽然这个迭代周期要短于德系车辆本身 7-8 年的换代周期,但是你想想看,2013 年我们用的还是 iPhone 5 呢。 还有个有意思的事儿:我在网上找到了一本 2013 年的 NTG4.5 版本系统操作指南。在这个指南里,奔驰居然花了 270 页的篇幅,教你用他们的车载交互系统……可以说是非常捉急了。 最后,我们来看看最近 20 年,奔驰对他们的中控大屏做了些什么(图片来源:http://www.mercupgrades.com)。 NTG1: NTG2: NTG3: NTG4: NTG5: 希望半个月之后的 CES 上,我们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 COMAND … 继续阅读

Car2Share 通勤体验 | 德国血统的「分时租赁汽车」好不好?

· Nov 11, 2017 333

  共享经济这个词目前处于中国互联网热潮的浪潮之巅,而现在大部分的共享经济其实更贴近「分时租赁」这个词语。自从共享单车火爆全球之后,陆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共享,像充电宝、雨伞、马扎等等新奇的玩意儿层出不穷,只有你想不到的就没有共享不了的,甚至还有网友用短视频炒作共享女友…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比单车成本还要高的出行工具——汽车。没错,共享汽车也已经出现在我们身边很久了。和共享单车一样,品类多多的共享汽车拯救了我们的中短途出行。 作为一名北京的 95 后,住在北城的我单程通勤需要 20 公里。早晨根本就上不去那谜一样挤的 5 号线,公交地铁是指望不上了,所以共享汽车几乎成为了我每天通勤的选择,我注册并使用过很多共享汽车,比如一度用车、北京出行(现更名为摩范出行)、TOGO 途歌和 EZZY 等,为了通勤我也是交出去很多很多的押金啊。这次,我来体验一下拥有德国血统的「分时租赁汽车」—— 戴姆勒 Car2Share 随心开。 共享  smart 就是德国血统? Car2Share 是戴姆勒旗下的「分时租赁汽车」,说白了它和奔驰是一家子,所以所用的运营车辆都是清一色的奔驰 smart 。 与其他「分时租赁汽车」不同,Car2Share 是没有 App 的,从微信中搜索并关注了「戴姆勒 Car2Share 随心开」公众号,从菜单栏注册入口进行了和其他平台一样的身份证与驾驶证的信息验证。 等待验证通过后使用微信缴纳了 500 元押金,不得不说相对于其它一些平台 1500~ 2000 元的押金,Car2Share 的确是更合理一些。   整个注册过程以及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所有操作都是在微信中打开的网页里进行的,所以点击选项和菜单的时候会有一定网络加载所带来的延时。微信相对于 App ,优势在于减少了下载占用流量和手机存储空间,但是难免也会让一些习惯了 App 的用户用起来不那么顺手。 我有点转向了,这怎么破? 我上班在朝外 SOHO ,地下车库就有 Car2Share 的点位,但都是 smart fortwo,之前通过其他平台已经开过很多很多次了,从没有开过 smart forfour 的我于是决定体验一下。于是我预定了旁边的中骏世界城点位的 smart forfour。等我到中骏世界城之后开始犯迷糊,世界城的停车场地下一共三层,Car2Share 点位到底在哪里? 在 B3 地库绕了一大圈无果之后,我致电客服,经过几分钟身份信息验证之后 ,问题解决。 和其他平台的共享  smart 有哪些不同? Car2Share 解锁使用的是网络解锁,手机在取车界面点击取车后,车门会自动解锁。车钥匙在中控台下侧悬挂,即使我取车时是晚上,在车内氛围灯的映衬下也能轻而易举的找到。 驾驶感受和平时开的 smart fortwo 差不多,刹车点头、起步仰头、踏板行程长、雨雪天气易打滑等等都是 smart 车型的通病。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目前开过配置最高的「共享 smart」,座椅加热、倒车影像、倒车雷达、蓝牙连接、自动大灯、全景天窗(非电动天窗)。倒车影像和倒车雷达在停车入库时对驾驶员的帮助很大,我开过的多数共享汽车因为选用低成本的低配车型所以几乎都没有倒车影像,只是偶尔车型会有倒车雷达。驾驶体验中给我的亮点就是座椅加热,深秋的北京晚上还是比较冷的,座椅加热这个功能用一个词形容就是「雪中送炭」。 到家之后,我直接把车开到了地库。此时的关锁已不需要手机控制了,就像开自己家的车一样,拔下钥匙用钥匙遥控锁车,第二天早晨也是用钥匙遥控开锁,中途锁车期间一定要记得保管好车钥匙。 还车与支付费用 到达还车点位后,将车停放到点位里,将车钥匙后悬挂的磁卡插入感应区中。 在「戴姆勒 Car2Share 随心开」公众号菜单栏选择我的助手,点击我的订单,进入当前订单后选择还车。   还车前会与你确认一些注意事项比如:车是否在站点内、钥匙是不是在感应区、车灯和车门是否关闭、你是否在车外等等。       之后,后台会开始检查。   全部通过之后,就可以看到账单并支付了。 我订车时选择的是晚 18:00 至第二天早 9:00 的 smart forfour 夜间套餐,78 元包含时间段内的时长费,超时后需要额外支付时长费,并且所有里程费是不包含在套餐里的,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晚上老老实实的把车停在了地库。 因为早高峰堵在路上,结果晚还车 30 分钟左右,看到账单时的我是心痛的,这应该是我最贵的一次通勤了。往返一共花费 162 元,其中包含:夜间套餐 78 元、41 公里的里程费 73.8  元、超时费用 10.2 元。相比较打车通勤的费用,往返整整高出了 60 元。         1. 支付之后,就完成了本次「戴姆勒 Car2Share 随心开」的体验。当然,说了这么多使用流程,我也要总结一下这德国血统的「分时租赁汽车」。 外观、内饰干净整洁,没有看到其他用户遗留的烟灰、垃圾,可以说明运维人员会按时检查并清理所有使用过的车辆。 2. 车辆配置完善,可以大大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基本需求。 3. 站点在系统中没有更精确的标注,如果第一次在不熟悉的站点租用车辆,可能会多花一些时间找车。建议系统对网点标注位置标注更清楚一些,或者增加网点实景照片。 4. 选择夜间套餐,可以保证第二天一早有车通勤,不用担心一大早和别人抢订汽车的情况。 5. 如果个人使用的话,费用会比较高,但是有同行的朋友或同事平分费用的话,还是比较合适的。 6. 微信中进行注册、预定、开锁、还车、支付等操作时,有一定加载延迟,流畅性不如 App 来的更痛快。 7. 从车的整体感觉来说,多花点钱得到更好的车况、更好的车内环境与更好的车内配置,这样一想,偶尔体验一下还是不错的。 8. 如果你每天早上都在和附近的陌生人在抢订共享汽车的话,我建议你可以试一下「戴姆勒 Car2Share 随心开」。如果你是和我一样自己一个人通勤,你可以选用 smart fortwo,更低价格的 58 元夜间套餐和更低里程费,更适合单人或双人通勤。 因为有戴姆勒的背书,所以 Car2Share 在品牌层面给人的感觉是比较靠谱和踏实的,这是整车厂主导的共享用车项目和创业公司项目比起来的一大优势。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通过这两款概念车,奔驰想要「再次发明汽车」

· Sep 13, 2017 333

对于 IAA 这种级别的车展来说,各大车企尤其是德国品牌非常重视。不过即便同为德国车企,也有一家公司希望能够力拔头筹,那就是汽车发明者「 奔驰」。一共三层的大型展厅似乎在宣誓主权,让大家明白法兰克福车展究竟是谁的主场。 电动化、共享化等概念基本上已经被各大主机厂所认同,而奔驰也借助这次车展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其中 Concept EQA 以及 Smart vision EQ fortwo 这两款车型则代表了奔驰旗下车型对于未来趋势的判断。 EQ 家族的又一成员 去年的巴黎车展上,奔驰发布了 EQ 家族的第一款车型 Concept EQ,而这一次他们则将另一款车型「EQA」 带到了法兰克福车展现场。奔驰对于这款车型的解释是将 EQ 战略引入到紧凑级车型领域,从外形上来看,EQA 的尺寸的确与 A 级相差不大。不过为了表明纯电动车的身份,EQA 上还是添加了不少特有的外形设计因素。全封闭式的前格栅可以添加虚拟程序,用户可以自行选择格栅显示造型。 遍布车身四周的圆月弯刀状蓝色曲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 EQA 的辨识度。另外,随着车身侧腰线向后,EQA 的车厢上半部分曲线逐渐收紧,这种设计似乎让一些人联想到了大众尚酷。至于车尾部分,最大的亮点就要看尾灯设计了,OLED 灯组搭配上螺旋式造型突出了整车科技感。奔驰还透露,EQA 的尾灯内部使用了一种激光激活介质,螺旋状造型设计是受电动机铜线绕组所启发。 动力方面,奔驰在 EQA 的前后轴上各布置了一台电动机,两台电机的综合输出功率为 200kW。EQA 上配备两种驾驶模式,可以用不同的比例分配前后轴扭矩,随之改变驾驶特性。另外,这款纯电动车型还使用了一套容量为 60kWh 的电池组,整车最大续航里程为 400 公里。这一次,奔驰还将 EQ 平台的电池组带到了现场。今后,所有 EQ 家族车型的电池组都将基于这一平台打造,唯一的区别就在于电池容量的不同。 或许是担心大家的续航里程焦虑症,奔驰还开发了一套计算电动车续航里程的 App。用户只需要输入天气温度等外界条件,App 就可以计算出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以及充满电池的所需时间。 如果用户打算驾驶电动车长途旅行,输入出发位置以及目的地之后,奔驰的这款 App 就可以告诉用户,电池电量是否可以支撑到终点。如果电量撑不到目的地,App 还会告知用户最远驾驶位置在哪里。工作人员告诉我,不仅仅是奔驰,未来这款 App 还可以适用于任何品牌的纯电动车型。 一辆为 2030 年打造的 Smart 对于未来交通出行,奔驰显然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这一次带来了一辆 Smart vision EQ fortwo 概念车。奔驰认为,这款车型可以满足 2030 年的交通出行需求。 Smart vision EQ fortwo 内部没有方向盘、油门、刹车踏板,奔驰认为 2030 年时完全自动驾驶可以实现。另外,这款车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从一开始就为共享用车而打造。车辆内部具备优先级算法,可以自动分配车辆解决用户的交通出行需求。 至于外观方面,Smart vision EQ fortwo 的车身以及内饰配色可以根据用户进行个性化改变,前进气格栅以及侧门的屏幕还可以显示广告、天气预报或者新闻。全透明车门以及车内的超大液晶屏提升了这款车型的科技感,翻转式的车门打开姿势也很符合这款概念车的气质。 一辆 EQA,一辆 Smart vision EQ fortwo,奔驰通过这两款车型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交通出行的理解。戴姆勒董事长蔡澈在现场说,到了 2022 年,奔驰将会在市场上推出 10 余款纯电动车型。至于 EQA 概念车,2020 年奔驰就将量产。不过,他们在现场透露,在此之前,奔驰将会量产 EQ 家族的第一款车型「EQC」。这款车型基于去年在巴黎车展上发布的 Concept EQ 打造,奔驰会于 2019 年在不莱梅工厂投产 EQC。至于 EQA,奔驰则可以通过这款紧凑级电动车降低售价,同时扩大市场份额。 而 Smart vision EQ fortwo 对于奔驰而言,则是布局于共享用车的一颗重要棋子。毕竟这是一款起初就为「 共享」 而打造的车型,无论是全自动驾驶、智能算法分配还是车身个性化定制,都表达了奔驰想要通过这款车型改变交通出行领域的决心。 在其余对手纷纷发力的同时,奔驰也开始投入大量资源占据未来交通出行市场的有利地位。至于能否像他们自己所说的「 再次发明汽车」,大家做好准备拭目以待。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F1 赛车可以合法上路?奔驰说「我觉得 OK」

· Sep 12, 2017 333

有人说,越是精密凶猛的机器,长得越漂亮。当技术达到一定高度,与之匹配的「皮囊」也不会差的太多。比如: 在看见下面这辆车之前,我差一点儿就信了: 这就是奔驰在这次法兰克福车展上发布的 AMG project one,也就是千呼万唤已久的那辆 hypercar。 这辆性能怪兽有超过 1000 匹马力,全球限量 275 台,售价超过 270 万美元,目前已经销售一空。 但是这个外观…… 客气一点儿说,虽然算不上丑,但是和以上罗列的「光环」相比,这个外观其实还挺让人失望的,尤其是把它和当今三大神车放在一起对比,落差还是有点儿大的。 还有人说,这个外观感觉像是在「致敬」当年的迈凯伦神车 F1。 当然,如果不讨论外观的话,奔驰这次对待 Project One 的方式,还确实挺极客的。因为,这辆车在本质上来说,就是一台能合法上路的 F1 赛车,而并不是什么所谓的「借鉴了来自 F1 的技术」。 按照奔驰的说法,这辆车的定位就是 F1 for road——披着超跑外壳的 F1,尽管这个外壳不那么美。这一下子,就让 Project One 和三大神车拉开了距离。 Project One 的动力系统几乎照搬了奔驰 F1 赛车上的设计。1.6T 发动机和 8 速变速箱,其实都和 F1 上用的一样。 不过严格的说,1.6T 发动机还是有些小区别,因为奔驰把用在 Project One 上面的发动机调低了最高转速,从原来的 13500 转下调到 11000 转,这么做可能更多还是出于引擎寿命的考虑。 整套动力系统还包括了 F1 赛车上面使用的 MGU-K 和 MGU-H 系统。它们分别和刹车、涡轮相连。前者是所谓的「动能电机」,负责刹车时的能量回收,后者是「热能电机」,负责把涡轮废气能量进行回收,而且和 F1 赛车上面一样,MGU-H 还可以顺便解决涡轮迟滞的问题。 奔驰说,整个动力单元的热效率超过 40%。 实际上这辆 Project One 上面有四台电机,相比 F1 多出来的两台被放置在了两个前轮上,每台电动机的功率是 120kW,最高转速达到 50000rpm。 电池组重 100 公斤,这个数据是 F1 W06 赛车上的四倍。整个电力系统使用的是 800V 平台。 结果是,这辆车除了在赛道上飞驰之外,还可以用纯电行驶 25 公里。 悬挂也是采用的和 F1 类似的形式,后悬挂直接和变速箱连接在一起,不过材质由 F1 上的碳纤维改成了金属。 下面这个小动画,可以帮你更清楚的看清 Project One 和 F1 赛车在动力结构上的区别: 只能说,有了这一套底子,一切性能参数都显得没太大意义了。你会去怀疑一台 F1 赛车的性能吗? 至于内饰嘛,当然别认为它会走 S 级的豪华路线,虽然两块大屏还有,但是被分开了,长方形方向盘很有 F1 的感觉,但是左右两边的多功能按键在提醒我们这是一辆可以上路的量产车。方向盘控制区域设计和 E 级类似,也用到了小面积的触摸板,放大了仔细看,我靠,这辆车居然还给手机设计了储物槽,而且居然还带语音控制功能…… 其实最近也有另外一辆以 F1 技术为基础打造的 hypercar,就是红牛和阿斯顿马丁合作开发的 AM-RB:001,相比那辆车,Project One 虽然没有夸张的空气动力学套件,但确实让人觉得更加 exciting(外观除外)。 而说到 F1,发动机寿命等等话题不可避免,前面提到了,Project One 调低了引擎转速,整车行驶 5 万公里才需要做一次大保养。头哥阿隆索听到这个消息,可能要哭晕在厕所了…… 除此之外,还会有人好奇,Project One 这货,和蔚来的 EP9 比,到底谁更快呢? 来让我们总结一下:当头哥哭晕在厕所的时候,蔡澈老爷子可能刚刚接完朋友的求购电话,放下电话,老爷子微微一笑:都说我们这车丑?然而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 继续阅读

无人驾驶+共享用车:奔驰对未来出行的设想,终于补齐最后一块拼图

· Sep 01, 2017 333

熟悉奔驰品牌玩法的同学应该都知道,每当有大型车展或 CES 展的时候,他们都会推出一台概念车来展示自己对于未来出行的理解,比如以下几辆: Vision Van 物流车+无人机,改变未来货物配送模式: Future Truck 2025,可以自动驾驶的卡车,改变未来货运模式: Future Bus,可以自动驾驶的超豪华大巴,重塑未来公交系统: 迈巴赫 Vision 6 Concept,王思聪们的未来座驾: Vision Toyko,氢燃料动力,minivan 定位,全家出游必备良品: IAA 概念车,商务范儿轿跑: F015,奔驰未来概念车系列的原点,可自动驾驶,可人工接管: 这些车有相对统一的设计语言,在外壳下面有更清洁的动力系统作支撑,同时还有高科技的自动驾驶技术加持,从轿车、轿跑,到公交、货车,奔驰在全方位的向我们展示汽车厂商在未来的自我修养。 等等,是不是忘了什么?好像这里面一直没出现「共享出行」的身影? 别急啊,这就来了。奔驰这两天发布了一台名为 smart vision EQ fortwo 的概念车,就展示了他们对于 2030 年的共享出行展望。这辆车会在这个月开始的法兰克福车展上亮相。 围绕这辆车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纯电动、自动驾驶、共享。 先来看几张图感受一下: 外观还是和现在的 smart 一样娇小(我说的是双门 smart,不是那个四门版本……),四轮四角,两个车门呈透明设计,而且是朝上开启的。 这两个车门还可以作为信息显示屏来使用,比如显示天气预报信息。所以是……行走的广告牌? 如果有人拿着这车的图片骗我说这是苹果电动车的渲染图,我照样会相信的。 内部,最大的不同是没有方向盘和油门刹车踏板,也意味着,这辆车是完全无人驾驶的,和谷歌当初那个呆萌的无人驾驶小车是完全相同的理念。当然,车里还是有一个尺寸不小的显示屏,用来给乘客显示各种信息。 电池组容量是 30kWh,预估续航里程约 250 公里。不过毕竟是为了展示 2030 年的概念,暂时不可能有量产计划,所以这些车辆参数数据现在说的意义不大。 刚才说到了这辆车的三个关键词,其实最有的聊的是「共享」这个词。可以说,通过这辆车,奔驰把自己对于未来共享出行的设想展现的淋漓尽致。 怎么理解呢? 大家可能知道,戴姆勒在共享用车领域起步是比较早的,他们有一个叫做 car2go 的分时租赁平台,这几乎是每个分时租赁行业从业者都要拿来研究的案例。car2go 发展的规模相当大,并且还进入了中国,可以说这是汽车厂商主导共享用车平台的标杆。car2go 所用的车型就是奔驰 smart。 那么,10 年、20 年之后,car2go 这样的平台要如何发展呢?奔驰给出的答案就是:把它变成无人驾驶车运营平台。这其实有点儿像 Elon Musk 对于 Tesla Network 的设想。 通过官方视频我们大概可以看出这个平台的使用流程:  女主角拿出炫酷的透明手机(可能是 iPhone 20),在 App 上预约了一辆无人车,车辆到达之后,会在车外显示屏上显示出「欢迎 XXX」的字样,女主上车,车辆以自动驾驶的方式向预订目的地前进。 在这趟行程里,女主的朋友也有了一个用车需求,恰好女主的车要顺路,于是行程得以匹配,配对成功的信息通过手机 App 和车内显示屏分别传达到两个用户那里,最后两个人开开心心的一起乘车前往目的地。 情景介绍完了,我们来分析这里面的道理。 首先,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是未来的趋势,这个是毋庸置疑的,而技术的发展就意味着随之而来的商业模式问题,也就是落地场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把无人驾驶技术和共享用车相结合,是有巨大潜力的应用场景。 无人驾驶+共享用车,会至少涉及到两部分,一是搭载无人驾驶技术的车辆硬件,二是运营平台。那么这其中就存在几种落地模式:1. 造车的厂商可以提供车、提供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然后由 Uber、滴滴这样的叫车平台采购车辆进行运营;2.Uber、滴滴甚至是现在的分时租赁平台,可以自己造车或者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将硬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3. 汽车厂商可以自己造车、自己做无人驾驶,同时自己搭运营平台,把软件+硬件的整个流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基于这些可能性,很多事情就解释的通了。比如,现有的这些打车平台开始研发起了无人驾驶技术、而整车厂开始频繁的和打车用车平台接触,甚至是投资入股。当滴滴、Uber 这样的平台把车辆都换成无人驾驶车,这个变化带来的效应,例如对于运营效率的提升,对于商业营收的提升,都是难以估量的。 其实对于整车厂来说,转型成移动出行服务商是一种必然,所以,如何为将来的用户提供出行服务,就是在未来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最理想的状态是自己做平台,然后把自己的车辆、无人驾驶技术和这个平台结合,做无人车的按需租用。 软件+硬件的完美结合,这不就是苹果成功的秘诀么?把这个模式套到未来出行上,整车厂如果这么做,可以不用担心数据归属问题,可以不用担心会沦为硬件代工厂的问题。而且也因为出行领域潜力巨大,所以未来的财报也不用太过担心了。 而奔驰呢,car2go 的多年运营,给他们带来了大量的运营经验以及宝贵数据,当然还有百万级的用户。因此,要把这个平台升级成无人驾驶运营平台,对他们来说其实是有很多先天优势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未来的共享用车平台,其实就是如今的汽车分时租赁模式的「无人驾驶版本」。 而这辆 smart 概念车的推出,也表明了奔驰的另一个思考:针对无人驾驶共享运营来说,最好是有为它量身打造的汽车硬件。这辆概念车,没有人工接管模式,很显然奔驰压根就不想卖给个人用户。 所以你应该也看出来了,对于未来出行,汽车厂商们真的是野心勃勃。之前奔驰打造那几台概念车的时候我们就说过,他们是想展现自己对于未来出行的全景思考。但是,「共享出行」的思考,在那几台车里不曾被提及。现在,随着这辆车的推出,这个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终于被奔驰补全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用西红柿和椰子也能造车?居然还有这种操作!

· Aug 11, 2017 333

在这个环保主义盛行的时代,各家车企都在积极探索哪些新材料可以投入到汽车制造环节当中。 不过,除了车企之外,有一群学生们也没闲着,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的学生们制作了一辆叫作「Lina」 的试验车,重要的是这辆试验车的大部分材料使用的都是植物。 这些学生们首先构思了一套新材料搭配方案,他们选用亚麻作为生物基复合材料,亚麻的强度接近于玻璃纤维,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刚度。随后,他们使用由甜菜降解之后的树脂制作了一组生物塑料蜂窝材料,这种材料被夹在两层亚麻生物纤维中间共同组成整车结构体。 由甜菜和亚麻共同组成的复合材料构成了 Lina 的车身、底盘以及内饰部件,除了以上结构之外,这辆试验车上搭载了一套纯电动动力系统,两台电动机的综合最大功率为 8kW,Lina 极速为 80km/h。(妥妥的老年代步车…)另外,试验车的车门上还使用了 NFC 技术,可以用来识别不同用户,为投入到共享汽车平台中做好准备。 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的学生团队认为,与其他新材料相比,他们的甜菜亚麻复合材料可以有效减小碳排放量。不过,Lina 是否能够通过碰撞试验还很难说,因此这款试验车距离量产还有一段距离。 既然提到了大学生团队,就不得不再提一支队伍:华威大学。他们打造的 F3 赛车中使用了甜菜和胡萝卜。其中赛车方向盘由胡萝卜纤维打造而成,车身则使用了甜菜以及其它蔬菜纤维材料。另外,这辆 F3 赛车搭载了一台从宝马车上拆下的柴油发动机,这台发动机允许使用生物燃料驱动。燃料当中包含一部分红酒及巧克力残渣。 团队负责人的介绍,赛车的极速可以超过 200km/h。  福特看中了植物纤维材料的潜力 看完了学生团队的作品,我们再来看看车企是如何使用食物材料造车。早在 1941 年,福特就曾尝试使用黄豆、小麦等农作物作为材料打造整车,而在 2014 年的时候,他们又与亨氏达成了合作(就是为肯德基提供番茄酱那家公司)。 亨氏平均每年要消耗 200 吨番茄用来制造番茄酱,同时产生大量的籽、根茎、表皮等废料。恰好福特认为这些废弃的番茄纤维可以用来替代石油化工材料,他们将干燥处理之后的番茄表皮用来制造内饰部件。 除了番茄之外,福特还使用椰壳、椰棕制作了一批车用塑料加强件。未来,这些椰子混合材料还将用在车身外饰部件上。也许是看中了植物纤维材料环保又不依赖能源的特性。去年,福特与龙舌兰酒制造商 Jose Cuervo 也达成了合作,他们将龙舌兰植物纤维用于汽车空调系统线束及车内储物格当中。 作为烈性酒的生产原材料,龙舌兰植株的生长周期最短为 7 年,收割之后,植株的中心部分将会被烘烤压榨制酒,最后则会有大量的纤维剩余。龙舌兰纤维在美观度、耐久度及耐高温方面表现优秀,因此,福特决定选用这项材料来替代现有车型当中的塑料元件。 奔驰曾使用一种天然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用来打造内饰件,这种复合材料一共由麻纤维、竹纤维、甘蔗渣纤维组成,价格低廉的同时还具备可降解、可回收、可再生等优点。与木质纤维相比,奔驰使用的这种复合纤维材料可塑性非常强,可以满足一些复杂的构造成型。 三菱化学目前开发出了一种叫作「Durabio」 的材料,这种材料以从植物当中提取的异山梨醇为原料,同时具备耐热、耐湿等特点。根据他们的介绍,Durabio 材料可以用于汽车触控面板领域,例如制造中控大屏。 在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蔬菜以及植物纤维材料也开始慢慢展现自己的潜力,低成本、利于环保、可塑性强等特点意味着这些材料完全适用于汽车。可以预见的是,食物材料未来应用于汽车上的案例将会越来越多,汽车终究有一天不再是冰冷的钢铁机器。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