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行 | 专车出行这件事,真的可以「理性」到仅凭价格选择平台吗?

· Jul 13, 2016 333

前几天,朋友圈莫名流传出了一张手写算数表。有人用一组两元一次方程组,通过带入 Uber、滴滴以及易到的每公里、每分钟单价和补贴,之后计算不等式得出了在不同范围里程下,应该选择哪种出行方式。 最终,计算结果告诉我们,低于 9km 选 Uber,9~16km 选滴滴,超过 16km 选易到。 这很不严谨!! 乍一看,写下这些计算式的同学初中数学不错,分别运用了加减法、等量替换、假设等等各种技巧,完美的解出了这个方程。 不过,这个结论在我看来完全没有任何参考意义。 当然,我们首先得知道这里计算的「 专车价格」,其实分别指的是 Uber 的人民优步、滴滴快车以及易到的 Young!车型。 至于我说「 没有参考意义」 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个模型设定的价格和优惠是固定的,这就是最大的漏洞。 其实在目前的阶段,国内专车出行的市场份额已经稳定,基本是滴滴>Uber>易到。不过,在易到推出了充百返百活动之后,他们「 纯专车」 的市场份额反超了 Uber。 也就是说,能在一段时间内影响用户选择的原因,补贴是重要因素。并且,这个补贴额度是随着企业融资、对手市场策略、KPI 需求等各种因素实时变化的。 简单举几个例子,我的手机基本上隔三差五就能收到 Uber 发来的优惠短信,有些优惠手段甚至让我很难理解;易到也在 7 月份把「 充 100 返 100」 的力度降低到了「 充 100 返 50」;而滴滴也在最近一段时间提价 30%。 再加上各家在运力紧张时,都会通过各种不可描述的算法,最终给你一个或高或低的溢价。也就是说,如果要比较哪家产品最便宜,用户唯一能做的其实是在出行前,实时计算比较价格,而不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固定公式决定。 影响选择的因素只是价格么? 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专车服务最早进入市场的时候,价格便宜服务却很好。补贴带来了超高的性价比,我甚至能用现在快车的价格,体验到高端车型和服务,比如司机负责开关门、各种敬语、西装革履等等。 但这样做对于专车公司来说需要投入的补贴成本很高,不可能长时间进行。并且,过高的门槛也限制了服务的大规模复制性。 所以,减少补贴、增加低端车型成了大家共同的认知,也导致了滴滴快车、人民优步、易到 Young!的出现。这也是这些产品能大范围复制推广的关键因素。 这说明,价格是在市场这样的宏观层面影响力很大,甚至说是决定性因素也不为过。 但是,如果把视线从市场转变到单个用户的单次出行上,这件事就没这么简单了。事实上,在没有标准化的服务之前,出行体验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我不否认价格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绝对不是唯一因素。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同时用 A 和 B 软件叫车,A 比 B 便宜 5 块钱,但是你需要额外付出 10 分钟的等待时间。这时,价格就不会成为很多人唯一选择因素。过高的等待成本必然会影响一部分人的决策。 其次,每个产品的产品思路也有差异。例如易到的可选择司机,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功能。再比如每个产品对自家司机、车型的要求也都有所不同。这些细节体验的不同,也会影响到用户的最终选择。 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价格没有足够大优势的时候,用户选择还会受到各种「 感性因素」 影响。至于价格优势大到多少,才能足够决定用户的选择,这就需要考虑用户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并且,每个人都不同。 或许当标准化的自动驾驶时代到来之后,人们对于出行的诉求变成纯粹的 A 到 B 点的移动,这才是纯理性的行为。到那时候,价格这种理性因素才会真的在全方面处于主导地位。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147 万!特斯拉 Model X 顶配限量版国内售价公布

· Feb 02, 2016 333

今天,特斯拉公布了 SUV 车型 Model X 顶级限量 Signature Red 版 P90D 在国内的售价,价格为 147.95 万。另外,Model X 90D 的价格区间也同时被公布,为 96.1-117.18 万。 推出 Signature 版是特斯拉的惯例,Roadster、Model S 都有这个先例,而 Model X 的 Signature Red 版会拥有一个特殊的红色涂装。Ludicrous 模式下,百公里加速 3.4 秒,续航里程 450 公里。在美国,Signature 版本的售价是 13.2 万美元(约合 86.8 万人民币)。 据特斯拉所说,引进 Signature Red 版 Model X 是应中国消费者的呼声,也表达了特斯拉对中国消费者的重视和谢意。而 Model X 的定价规则和之前一样,「 不针对中国市场特意加价」。 目前,特斯拉已经开始电话邀请预定 Model X 的消费者进行车辆选配。官方给出的时间表是今年第二季度开始交付 Model X。 除去 Signature 版不提,不知道 Model X 90D 的价格是否在你的预期之内。这次特斯拉并没有公布入门版 70D 车型的售价,而 Model S 70D 基础配置的价格是 71.8 万。 在正式发售之前推出限量版,这种策略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厂商所采用了,比如沃尔沃在国内上市 XC90 车型之前,也做了限量版车型的线上抢购。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这家公司想把电动车电池大幅降价,但或许这不是一件好事?

· Nov 05, 2015

在电动车电池领域,最近发生了不太「 寻常」 的事儿。 前几天,电池供应商 LG 化学和通用宣布合作,LG 将从 2016 年起,向 Bolt 车型提供电池组,双方还将合作建造电池工厂。 据说,这次合作的价格很低,甚至有国外媒体曝出了 145 美元/kWh 的数字,不过随后 LG 化学予以否认。 除了通用,他们在最近还拿下了特斯拉的订单。他们将会向 Tesla Roadster 车型提供新的电池组。这次的价格没有被透露,但是众所周知,特斯拉和松下是好基友,LG 能够夺人所爱,估计是在价格方面做出了不小的牺牲。 我们可以来看看 Model S 电池组的成本。根据报道,松下给特斯拉提供的 18650 电池,价格约为 250 美元/kWh,也就是大约 1.6 元/Wh。而实际上,因为需求量巨大,特斯拉的电池成本已经远低于其他电动车了。 一场抢占份额的价格战 145 美元/kWh 的价格,相当于每瓦时不到一块钱人民币。在电池能量密度和成本没有突破性进展前提下,如果这个价格属实,几乎就只有用「 赔本赚吆喝」 才能解释的通了。 先来看看背景。 目前,全世界比较强的几个动力电池供应商分别是松下、三星 SDI、AESC、LG 化学、比亚迪等等,基本是中日韩竞争的格局。 松下抱了特斯拉的大腿(确切的说应该是特斯拉抱了松下大腿),双方甚至在美国合作建造「Gigafactory」 电池工厂。三星 SDI 的客户包括宝马、克莱斯勒和大众等公司,而 LG 化学则与通用、福特、雷诺、现代、起亚、沃尔沃、日产、戴姆勒、大众和奥迪等公司合作。 LG 化学在 2014 年的动力电池供应商排名中,虽然位列第三,但增幅只有 9%。相对于松下(靠特斯拉吃饭)的 60%增幅来说差距比较大,比亚迪虽然排名第四,但增幅是 290%… 这么看,LG 的动机就好解释了,这或许是一场用来抢占市场份额的价格战。虽然拿下了通用的订单,他们还是不太开心,因为「 其他车厂给的比这数多得多」。 LG 有点当年松下的影子。当时,为了拿下特斯拉的订单,松下不惜赔钱卖 18650 电池给特斯拉,当特斯拉已经「 离不开」 松下的时候,松下选择了提价。 中国也被拉了进来 最近,韩国电池企业的中国工厂相继竣工。 10 月 22 日,三星 SDI 在西安的工厂竣工投产,年产能可满足 4 万辆电动车使用。 10 月 28 日,LG 化学在南京的工厂竣工。年产能在 2016 年可满足 5 万辆电动车使用,并计划在 2020 年达到 20 万辆。 在国内建厂,无非是因为中国电动车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电池来支撑,而且国内土地、人工、原材料成本相对低廉。在这种情况下,假设韩系企业要发起一场「 价格战」,意味着什么呢? 客观上来说,国内的动力电池在能量密度、一致性等方面不如日韩产品,如果价格没有优势,车厂选择谁的产品,就显而易见了。对于国内的电池厂商来说,失去车厂订单,甚至退出动力锂电池生产,为了减少库存造成的损耗,大量库存电池会低价处理,这都是可能的。 那些本土锂电池公司,显然不愿意看到这种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外企业的「 价格战」 相当于是致命的。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打价格战的产品,所占市场份额非常小,那这一小部分产品的价格波动不会影响到其他品牌,到头来价格战只是一场笑话。不过,这还是取决于产品质量。 应对方式也很简单,国内电池厂要想生存,就只能在这个「 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里依靠技术推动发展。 反过来说,从用户角度来看,不管是由于技术发展还是价格战,电动车电池成本的降低,也就意味着整车价格的降低,对于电动车的普及,这可能反倒会有好处。 不过,我们更愿意看到因为技术发展导致的成本降低,而价格战,或许在这个过程里,会是一个催化剂。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