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牌全球化战略新时代开启,摩卡(Coffee 01)PHEV 首秀慕尼黑
2021 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即 2021 慕尼黑国际车展)正式拉开帷幕。作为疫情后的首次「 世界五大车展」,此次展会不仅成为了全球汽车未来发展的新风向标,同时也是中国汽车品牌向世界展示全新面貌的一次绝佳机会。 本届车展,魏牌以 THE NEW WEY,A WAY FORWARD(全新物种,智创未来)为主题,携「 新一代智能汽车」 魏牌的全球化战略车型摩卡(Coffee 01)PHEV 首秀慕尼黑。凭借领先的「 咖啡智能」 平台和智能混动技术,魏牌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高端汽车品牌的硬实力。以 2021 慕尼黑国际车展为起点,魏牌将全面发力欧洲市场,通过整合国际化研发团队,集合全球优势资源打造更加全球化的产品,以全球视野逐鹿世界行业竞争。 魏牌欧盟品牌副总裁强孙兵在发布会上表示:「 作为长城汽车海外战略的领军者,魏牌将凭借领先的技术和可靠的品质率先登陆德国市场,并以此为起点,开启魏牌进军欧洲之旅;我们将以最好的产品和服务,致力于为欧洲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用车体验。」 「 无里程焦虑智能新一代 SUV「 摩卡(Coffee 01)PHEV 重新定义欧洲智能汽车 作为魏牌的全新旗舰车型,同时也是「 全球首款智能汽车人」,摩卡自今年 5 月上市以来,凭借其行业领先的超高智能水平,收获了权威机构、媒体、用户的一致认可。摩卡问世后,凭借突出的产品实力通过了智能驾驶机构的权威认证,收获了「 使用智能驾驶高速公路行驶距离最长的智能汽车」 世界纪录、「2021 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最高赛段金奖」、 J.D. Power「 2021 中国汽车智能化体验研究品牌创新奖第一名」 等多项荣誉大奖,摩卡成为高阶智能驾驶新标杆。上市至今仅三个月的时间,摩卡就已斩获近 3 万台订单,取得了销量和口碑的双丰收。 而作为魏牌征战欧洲市场的「 排头兵」,摩卡(Coffee 01)PHEV 定位「 无里程焦虑智能新一代 SUV」,是一款拥有先端混动技术的智能驾驶新物种。其在传承摩卡车型优秀产品基因的同时,更以其独有的超长续航里程、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赢得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评价。新车预计 2021 年底开始接受预定,2022 年上半年首批陆续交付。 本次车展期首秀的摩卡(Coffee 01)PHEV 采用了 P2+P4 架构车型,具有动力性强、多场景应用经济性好、驾驶模式多样且灵活的优点,这为摩卡 PHEV 带来了可适用多场景的插混动力,其纯电续航里程高达 150km,超越一众同级竞品,将让用户彻底告别出行里程焦虑,肆意纵情诗和远方。 作为「 智行物种」 新一代智能汽车人,摩卡(Coffee 01)PHEV 具备了诸多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其中就包括可实现智能变道、低速无车道线场景下自动跟车、弯道运动控制等多项高阶驾驶操作的 HWA 高速公路辅助驾驶系统。此外,该车还配备了还原世界、融合泊车、探索前进/循迹倒车等业内领先的智驾黑科技,并且整车支持 FOTA 升级,常用常新,让用户天天开新车。 智能座舱方面,摩卡(Coffee 01)PHEV 配备了四屏交互、在线娱乐、全实景 AR-HUD、AI 智能面部识等智能科技,同时用户还可以自定义应用场景,如定时开启空调、氛围灯,在固定车辆位置开启音乐。另外,该车还全球首搭高通 8155 旗舰级智能座舱芯片,8 核处理器,2.1GHz 主频、12G DDR4 内存,64G UFS 存储空间,NPU 神经网络处理,定义新一代智能汽车最强大脑。 以客户为中心,魏牌以全新智能生态系统破局欧洲市场 魏牌「 立足中国,走向全球」,发展至今已形成以保定为中心,遍布欧盟、北美和亚洲的「 七国十地」 研发格局。借助此次慕尼黑国际车展,魏牌进入德国市场,肩负着中国高端汽车品牌赶超合资的主力军角色,目标是打破合资垄断。秉承「 让豪华触手可及、让科技洞悉人心」 的品牌使命,魏牌以摩卡(Coffee 01)PHEV 登陆欧洲主流汽车市场诠释产品竞争力,是品牌和产品达到全球最严苛级别、实力过硬的极致体现。 魏牌不仅仅是一个整车品牌,更是一家移动服务提供商。为此,魏牌正致力构建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新智能生态系统。以车为起点,围绕智能、低碳出行,拓展用车相关生活场景,为用户提供出行便利服务。今后,魏牌将聚焦智能新体验,打造 ABO 订阅模式和直营模式,智能化提升用户全生命周期体验;同时提供智能新服务,聚焦「 看车-试车-买车-用车」 四大环节,诠释温情服务理念,建立智能化服务体系;在智能新技术方面,魏牌将以咖啡智驾技术平台为依托,为品牌持续提供智能化动力。此外,魏牌还将打造欧洲首款以社交、智能生活为核心的汽车品牌 APP,成就智能社交圈,与用户玩在一起,携手共创品牌智能生态文化。 对于魏牌来说,欧洲是极其重要的市场,独特的魏牌精神将在这里得到孵化和体验。第一个欧洲品牌体验中心将于 2022 年在慕尼黑开幕,同时第一年将建设 60 多个服务站为用户提供服务。在全球化战略下,魏牌将携智能新体验、智能新服务、智能新技术、智能新社交、智能新文化全面构建魏牌智能化基因,重新定义欧洲智能汽车。
IAA 上的军备竞赛,离不开这家「德国军火商」
尽管疫情让整个世界显得有点「 割裂」,但是首届慕尼黑国际车展还是牵动着广大汽车 er 的心。 在今年的 IAA Mobility 上,无论是宝马发布的 BMW i 循环概念车、奔驰的纯电四连发,还是大众的自动驾驶版 ID.Buzz,德系三巨头为代表主机厂们,都把未来出行的主旋律瞄准了可持续、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在这些主机厂背后的传统供应商们,如何应对转型呢? 电动化的攻势: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 汽车行业寒冬将至,要做好停滞多年的准备。」 这是 2019 年博世 CEO Volkmar Denner 对行业做出的判断,当然,这个判断是建立在彼时燃油车主流市场上的,此后燃油车销量的下滑也印证了这个判断。 不过,谁也没有想到,新能源汽车爆发的如此之快,电动化和智能化的火热,让我们都来不及感受传统汽车寒冬期的冰冷。但是,对于依靠传统汽车零部件打天下的 tier1 们,在「 此消彼长」 中抓住新的市场显然更加急迫。毕竟,根据机构预测,2033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就将跟燃油车打成平手,到了 2035 年,新注册车辆中将有 60%是电动汽车。 在通常的概念里,电动化与传统汽车似乎是相悖而行的两条路,似乎是传统供应商的短板,现实却并非如此。 在 IAA Mobility 上,博世公布了电动出行业务今年的销售额,预计将达到十亿欧元,成为博世的核心业务之一,这可能要得益于它更早的布局,和更全面的产品、技术路线。 从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到商用车、电动工程机械,博世累计投资近 50 亿欧元,来打通不同的电动化产品线,从碳化硅芯片到预集成的电桥模块,不同零部件甚至不同的技术路线都有提前「 埋伏「。 前不久,特斯拉宣布在 Model 3 中使用了碳化硅(SiC)芯片,这个能提升充电效率和续航里程的第三代半导体虽然刚刚在汽车上使用,不过早在几年前,罗姆、英飞凌、博世等企业就开始了在碳化硅领域的布局,也正是这种提前布局让 SiC 比预期更早的使用在电动车上。 不只是针对电动车,在不同的新能源技术路线上也是如此。 氢燃料电池作为使用时零排放的「 终极清洁能源「,储氢难、运氢难的能源储运问题,却让各家车企在乘用车上望而却步。但是技术进步离不开产品落地的推动,因此,长途、重载、方便定点补能的商用车就成了燃料电池落地的理想场景。8 月中旬,博世与庆铃汽车合作的首批燃料电池商用车在重庆落地,搭载了先进电堆、氢气供给模块、电子空压机和系列传感器的氢动力商用车正式投用在物流、公交线路上。 当然,这种全面覆盖的产品和技术路线,需要的不仅是「 先发制人「 的研发投入,也需要足够的「 补给能力」,给多元化的技术储备买单。 「 零事故」「 低门槛」,让自动驾驶回到汽车的节奏 本届 IAA 前夕,大众汽车 CEO 赫伯特·迪斯发出感叹: 「 相比自动驾驶,汽车制造商转向电动汽车更容易一些,真正能改变汽车行业游戏规则的是自动驾驶汽车。」 正是这种对改变行业规则的期许,让不少车企、供应商、科技公司在自动驾驶这条路上大步前进,走的激进起来。最近发生的一系列自动驾驶事故似乎在敲响警钟,也许在传统供应商身上,可以让激进前进的自动驾驶找回汽车原本的节奏。 什么是汽车原本的节奏呢? 汽车百年工业史告诉我们, 安全是汽车的底线,那些为用户带来方便、容易普及的技术笑到了最后。 从博世对待自动驾驶的态度上,也能看出这一点。尽管提供了从域控制单元、传感器、到人工智能各个环节的组件,不过博世还是把重点对准了驾驶辅助功能:从防侧滑电子控制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到支持驾驶员双手脱离方向盘的增强辅助功能,这些前沿技术的开发都是为了提高安全性,为了实现「 零事故」 的目标。 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降低自动驾驶功能的门槛就成了另一个目标。当一辆车的自动驾驶能力几乎完全依赖于自身传感器、芯片时,自动驾驶的成本直接由单车价格来承担。这种模式下,当你选择了一款中低端车型,或者是旧款车型,很遗憾,就无法享受某些特定场景下、新的自动驾驶服务的推送。车辆的硬件无形中给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设置了壁垒。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把一部分自动驾驶能力从车端解放,放到云端、场端。博世在自动代客泊车(AVP)技术上使用的基于场端的技术,通过在停车场布置智能摄像头和软件算法,让停车场的系统来感知、决策、引导车辆自动泊车,这样只要是一台智能网联汽车,无论它自身的自动驾驶水平如何,都能在停车场的「 引导」 下找到停车位、自动泊车了。 这样,车辆使用 AVP 技术的成本和门槛更低,在让人头疼的「 最后一公里」,自动驾驶技术更容易被普及了。 互联时代,得集成者得天下? 在传统的座舱内,车载通讯娱乐功能相对简单,音乐、电台、GPS……几个软件的集成工作自然交给了供应商。 从传统的代步工具,到现在永远 online 的互联模式,汽车座舱迎来了软件爆炸式的发展。根据博世给出的预测,到了 2025 年车载电脑的性能和复杂程度将是目前的 2 倍。无论是车载娱乐电脑、域控制器,还是未来电子架构演进下更集中式的车载大脑,都要面临一个共同的技术难题,就是不同来源的功能集成到一起,来自 OEM 的、软件公司的、供应商的,甚至来自车外智能家居的…… 车载娱乐系统的功能从简单到爆发,技术发生了改变,形态就不再是单一的音乐、电台、GPS 三件套,甚至分工也发生了变化:不再由 tier1 统一提供集成化的软件模块,而是 OEM 和 tier1 灵活分工。但是,将不同软件模块集成,确保集成后能可靠操作,依然是最重要、最复杂的核心能力。 年初,博世宣布与微软合作,基于微软 Azure 系统,提供车端与云端一体化的软件开发工具和软件平台,就是打造了一个软件预集合的车用「microsoft store」。在这个平台上,车企可以自己开发软件、选择供应商提供的软件,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软件开发者制作的软件。对于不想丢掉「 软件定义汽车」 的灵魂,又急需补充软件集成能力的车企来说,多了一个选择。 最后 「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引发对行业重新洗牌的探讨,汽车现在面临的电气化、数字化转型也不例外。 不过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到用户手中,并不是百米冲刺的直线跑,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每次冲刺、盘旋、回落、再冲刺…… 考验的不只是企业直线加速能力,更是考验谁的步伐更稳、更准。 也许,平稳过弯的经验,就是汽车行业先行者们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