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6 万元起售的 Aion LX ,自主纯电的「新里程碑」?

· Oct 29, 2019 333

此前,我曾参加了 Aion LX 的预售会,对这台中型纯电 SUV 进行了静态体验,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点击此处阅读该篇文章)。 现在,Aion LX 正式上市,售价 24.96 万元-34.96 万元,共 5 款车型。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正式上市的 Aion LX 与预售时有许多的不同,那么正式「 定型」 的 Aion LX 在「 电动车界」 的地位是否发生了改变? 与预售车型有何区别? 预售会的时候 Aion LX 公布了四款车型,分别是:60 版本、70 版本、80 版本和 80D 版本,预售价格是 25-30 万元。 正式上市后,Aion LX 新增了一款 80D Max 车型,与 80D 版本的主要区别在于标配了 ADiGO 自动驾驶功能以及部分舒适功能。 从价格上看,正式上市的车型好像比预售会的价格要便宜?但其实仔细看一下车型配置你会发现,价格「 不降反涨」。 那么差别在哪里?最明显的就是 Aion LX 的动力性能。 Aion LX 能够让大家熟知,除了 650km 的 NEDC 续航能力,还有就是 3.9 秒的百公里加速性能。 但如今,选配配置里多出了一项「 极致加速包」,选配价格 1.56 万元。而 80 版本和 80D 版本默认的零百加速数据变为了 4.8 秒,如果你想要体验一下「 三秒俱乐部」 的乐趣,要记得把这个 1.56 万元的配置选上。 在预售会的时候,我基于 80D 版本进行了选配,当时满配价格是 38.74 万元,而正式上市之后满配价格变为了 40.26 万元,多出来的也差不多就是这个「 极致加速包」 的价格。 还有就是交付时间的改变,60 版本相较于预售时的原计划交付时间向后推移了半年,其余版本的交付时间没有改变,新车型版本 80D Max 与 80D 版本交付时间一致。 Aion LX 再体验 车内智能化方面与预售时的体验一致,没有什么改变,大家可以看预售会的文章,写的还是比较全面的,在这里就不过多的讲了。 后排腿托 当时还有一个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配置就是后排的右侧座位的电动腿托,这个配置与蔚来的「 女王副驾」 有些相似,不过 Aion LX 把它放在了后排。 这次,我在后排特意体验了一下,结果却发现了一个人机工程学的「BUG」。 将副驾座椅移至最前、靠背向前最倾的时候,把腿托升起,我大腿始终处于悬空,只有小腿抵在腿托板上。因为大腿没有支撑所以会非常的「 酸爽」。 所以,以目前的体验来看这个配置对于个子较高或者「 腿长」 的人来说有些不太「 友好」。 加速性能 让 Aion LX 挺近「 三秒俱乐部」 的 3.9 秒百公里加速怎么样?一个字「 爽」,换个字「 快」。 以前我们在聊燃油车的时候,都在聊什么「 推背感」。那在 Aion LX 上是什么感觉?又怎样来形容? 如果说「 推背感」 像是座椅在向前推你,那 Aion LX 的加速感就像是有人把你向后按在座椅上。 从现场的体验中,大家可以看到,由于起步太快,前段会出现轮胎打滑的情况。一旦恢复抓地力,中后段的加速是非常明显的。 续航能力 在现场,广新也请来了几位参加过试驾活动的媒体老师站台,几位媒体老师都对 Aion LX 的续航感到满意,而且在前不久也有媒体实测的续航里程高于 NEDC 续航。 之前我也确实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例如试驾过的 2019 款奇瑞小蚂蚁。那台车锁住了一部分电量,以备不时之需。 由于没有实测过 Aion LX,所以对它的真实续航水平,目前我们不能下定论。 不过,作为搭载了宁德时代 NCM811 电池的纯电量产车型,我对其续航能力还是比较好奇的。 自主纯电的「 新里程碑」 从竞品车型里来看,自主品牌纯电中型 SUV … 继续阅读

作为半导体 IP 供应商,Arm 如何布局自动驾驶?

· Oct 29, 2019 333

10 月 23 日,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知识产权供应商 Arm 在北京召开了「2019 ARM 技术峰会」。在发布会上,针对机器学习,Arm 又推出两款全新的主流 ML 处理器,以及最新的 MaliGPU 与 DPU,同时分享了很多在机器学习、车用解决方案以及物联网等领域的思考。 对于 Arm 这家公司,大家可能会觉得又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好像在涉及到软件的地方我们总会看到它的身影,陌生则是因为无法直接感受到它为我们带来的变化。我们还是先解答这个疑惑——Arm 是谁? Arm 是谁? Arm 是国际知名的半导体供应商,他们并不直接制造芯片,只是会授权芯片的设计架构,然后厂商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在 Arm 提供的架构的基础上开发自家芯片产品,最直观的案例可能就是手机了,你现在知道的高通骁龙、三星猎户座以及华为海思麒麟芯片都用到 Arm 的架构,而在汽车行业,则是像供应商 NXP 恩智浦、人工智能公司 NVIDIA 英伟达、地平线等公司,他们的芯片也都有 Arm 的专利授权。 经过这么多年的技术积累,Arm 在中国已经拥有超过 200 多个合作伙伴,累计出货量超过 160 亿,在国产的 SoC 中,95%都是基于 Arm 处理器技术。看清楚了,是 95%,实力可见一斑。 也正是因为 Arm 如此高的影响力,可能就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果 Arm 不再提供授权,将会影响到很多芯片厂商,比如之前闹的沸沸扬扬的华为事件(此前因为中美问题,Arm 暂停向华为授权)。华为为什么能够那么快推出海思麒麟芯片,就是因为采用 Arm 的底层架构,加快了开发进程。 这次的发布会上,Arm 明确表示:「 我们经过法务的严谨调查已经确认,不管是 Arm 的 V8 架构还是 V9 架构,都是源自于英国的技术, 会像过去一样持续的对中国的合作伙伴全面开放、继续授权、继续支持 。」 这就解决了很多公司的后顾之忧。 掘金自动驾驶 「 在下一波数据驱动技术革命中,Arm 将会把计算嵌入到数据的生成决策中,也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算力、更低的功耗以及更低的成本来驱动多元化的智能设备发展。」 从 1991 年到 2017 年,Arm 用 26 年实现基于 Arm 技术的芯片出货 1000 亿,在接下来的 4 年(2017 年-2021 年),将实现第二个 1000 亿芯片(目前累计出货 1500 亿),未来将实现出扩 1 万亿芯片,届时从各种传感器、门禁卡、手机、家电、汽车,到工业机械、通信基站、数据中心、云服务器,基于 Arm 架构的芯片真的会无处不在。 根据麦肯锡此前的报告:到 2020 年,全球自动驾驶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 6140 亿人民币,其中中国市场将达到 2000 亿人民币,这是一个充满「qian 景」的市场,为自动驾驶提供算力支撑的芯片市场自然也会是掘金地,在这个领域中,Arm 绝对大有可为。 一个很鲜明的例子就是特斯拉。之前在自动驾驶日上,特斯拉发布自家的自研芯片,算力达到 144TOPS,确实还是让行业震惊,一家只有十几年的造车企业居然可以自研自动驾驶芯片,而且性能还不差。这里必须要说的是,特斯拉并不是完全从 0 开始自研,能够这么快推出自动驾驶芯片其中就有 Arm 的功劳。 上面这张图就是特斯拉自研的自动驾驶芯片主板,其中用到了 Arm 的 IP 架构,站在「 巨人」 的肩膀上进行自己的芯片的研发,自然能够少走很多弯路。 在发布会现场,Arm 也将特斯拉作为演示案例。作为总是敢第一个吃螃蟹的车企,特斯拉确实是一个典型代表。 构筑生态,赋能合作伙伴 其实 Arm 很早开始就进入汽车领域,并为合作伙伴提供 IP 架构支持。1996 年 Arm 正式进入汽车领域,从刹车控制芯片开始,到现在已有 20 多年。根据 Arm 的数据显示,目前在 IVI 领域(车载娱乐系统),85%的处理器采用 Arm 架构;在 ADAS 领域,超过 65%的应用处理器采用的是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