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国内发生了这些和汽车科技有关的大事

· Dec 30, 2015 333

昨天,我们盘点了在发生在 2015 年的国外重大汽车科技事件,这次该国内部分了。和国外相比,国内今年的热闹程度一点都不差,我们在沿着属于自己的轨迹运行着,中间还时不时的有点小波折。不过,在下面的盘点里,你会发现,我们的关注点并不仅仅是「 汽车」,而是拓展到了整个交通出行方式方面,同时涉及更多的移动互联网相关内容。 李想、李斌宣布造车 关键词:互联网造车的代工模式靠谱吗? 把汽车垂直媒体做到极致之后,还能做什么?汽车电商当然是一方面,但是易车网和汽车之家的创始人李斌李想给出的答案是造车。先是由李斌主导的蔚来汽车 NextEV 浮出水面,这家公司的资方包括了高瓴、腾讯以及刘强东等,他们想造高性能的电动车,并且还投身到电动方程式比赛里。比别人更充足的资金,迅速让蔚来汽车成为互联网造车团队里的重要力量。 下半年,曝出李想创立「 车和家」 的消息,和蔚来汽车不同,他们想造小而美的电动交通工具。 这两家公司的曝光,也伴随着悬念重重的剧情。但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们引发了一场关于「 代工模式是否靠谱」 的思考,这场思考,让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电动车的生产制造本身,而不是不明就里的看热闹。不管怎么看,这都是一次利大于弊的讨论。 百度发布 CarLife 关键词:大公司的产品,以飞快的速度落地 2015 年一月,百度发布了自己的手机车机互联方案 CarLife。这套方案兼容苹果和安卓,可以让用户以更安全的方式在车机屏幕上使用地图、音乐、电话等功能,功能类似 CarPlay。发布之后,CarLife 迅速落地,目前已经有包括北京现代新途胜、起亚 k5、比亚迪宋在内的多款车型前装了 CarLife。 在 CarLife 之后,腾讯、乐视等互联网巨头也都各自发布了自己的车联网软件产品,一时间,各种国产车机手机互联方案应接不暇,BATL 们也终于找到了一个快速进车的途径。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整车厂的需求,也是催生这些产品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和整车厂,就这么带着各自的目的,开始相伴而行。当然,软过之后,BATL 们其实也都在谋划「 硬」 的那一部分,很快就会有产品出现。 滴滴快的合并 关键词:格局重塑,移动互联网深刻改变日常出行 2 月份,滴滴快的正式宣布合并,终结了腾讯和阿里的烧钱大战,也重塑了国内专车市场的格局。7 个月之后,滴滴更名为「 滴滴出行」,想要拓展更多的出行业务,也在一直努力实现「 合法化」。于是,现在滴滴有了巴士、顺风车、快车、出租车、专车、代驾、试驾共 7 个产品线。 这一年,Uber、易到、神州专车等同类产品也在做着各种资本、产品层面的改变,但是滴滴快的的合并,迅速让他们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Uber 极力寻找融资,曾经的专车行业老大易到用车归入乐视阵营……这场由打车、专车引发的竞争,在 2015 年开始升级为出行平台以及大公司战略格局层面竞争,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移动互联网对于出行方式的改变,会在 2016 年迸发出更大的价值。 博泰发布 Project N 概念车 关键词:兴奋之后需要冷思考 在 4 月份的上海车展上,博泰发布了名为「Project N」 的概念车。博泰把它定义为「 超级智能终端」,在它身上,你可以看到诸如健康监测、虹膜识别、自动驾驶、表情和手势识别、眼球追踪等功能。在上海车展上它得到了巨大的关注,博泰擎感汽车项目也被当做了互联网造车的典型。不过在前一段时间,传出擎感汽车负责人沈晖离开博泰的消息,博泰造车是否继续,也成了很多人讨论的话题。 这是互联网造车阵营里第一个拿出实物的项目,所以还是有标志性意义的,但是后续的事情有点让人意外。造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资金、人、供应链、每一个环节都异常重要,这或许是兴奋之后的冷思考。 小牛电动创众筹记录 关键词:电动两轮车,下一个被颠覆的市场? 6 月 1 日,牛电科技发布了「 小牛 N1」 电动车,带着李一男这个主角光环的 N1,在京东众筹了 7200 万,创造国内众筹记录,并且引发是否造价的猜测。在产品层面,他们宣称 N1 是「 锂电革命」,此后这辆车迅速出现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大街上。11 月,牛电科技推出了包括盗抢险、人身意外险和第三者责任险在内的「 牛油保」 业务。 同样跟汽车没什么关系,但是跟交通出行深度相关的事件。我们的电动两轮车(不包括滑板、自平衡车)市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产品,而它进入的又恰恰是一个巨大的、还没有被「 颠覆」 的市场。于是,围绕小牛电动,你会看到各种争论、非议以及赞赏,在不同的声音背后,是传统电动车从业者的惶恐、不屑,车主的犹豫、怀疑,以及更多想进入这个市场的互联网后来者的伺机而动。「 冲过来的对手都是行业外的」,小牛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明年,进入者会更多。 游侠发布会引来巨大争议 关键词:PPT 造车 7 月,游侠召开发布会,发布了他们的电动轿跑「 游侠 X」。发布会后,游侠引来了铺天盖地的质疑声,被冠以「PPT 造车」 的名号。人们将矛头直指游侠团队的抄袭和无知,认为他们直接套用特斯拉底盘才拿出样车,并且外观抄袭。11 月,有传闻说游侠已经散伙,但随即他们予以否认,目前,他们即将引入新的投资。 游侠是最早提出造车的互联网公司,但是也因为他们,很多人给互联网造车打上了「 不靠谱」 的标签,甚至是那些对「 互联网造车」 持支持态度的阵营,也一时难以对「PPT 造车」 进行反驳。不过在客观上,因为游侠的这场发布会,「 互联网造车」 开始被普通大众所了解,也由此催生出更多准备投身电动车创业的团队。另外,「 敬畏之心」 这个词,开始被越来越多人所提及。 吉利发布新能源战略 关键词:最「 激进」 战略,2020 年新能源车销量占 90% 11 月,广州车展开幕前一天,吉利在广州发布会上宣布了新能源战略。其中最令人「 吃惊」 的一条就是,到 2020 年的时候,吉利希望销量的 90%为新能源车,其中插电、油电混动占 65%,纯电占 35%。为此,吉利也计划在技术路线上走 EV、PHEV(插电混动)和 HEV(油电混动)三条技术路线,包括三个平台:中高端纯电动汽车 FE 平台、小型专属纯电动汽车 PE 以及 CMA 模块化平台。 越来越严格的排放和油耗指标,让自主品牌加快了发展新能源的步伐,而最「 极端」 的例子就是吉利,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 5 年。这些自主品牌的新能源道路究竟该怎么走?不同的车厂有不同的想法,吉利的优势在于品牌和产品都在提升,对沃尔沃的成功也让他们更具备国际视野,另外,以李书福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人,在自动驾驶、新能源等汽车新科技方面有了越来越高的话语权。 博湃养车资金链断裂 关键词:跑的越快,死的越惨? 12 月,O2O 上门保养品牌博湃养车融资失败,导致资金链断裂,中止了所有服务。博湃在今年三月份获得了 1.1 亿元人民币融资,投资方包括易车、京东等。此后他们快速扩张,先后在 22 个城市开展业务,市场份额上升至第一位。而后又开展了上门钣喷业务,自建钣喷中心,希望走一条越来越重的路子。但在转型成功之前,他们烧完了钱,后续融资失败。 资本寒冬+后市场 O2O 模式质疑,在博湃身上同时生效。一直以来,汽车后市场的巨大价值都在吸引创业者不停进入,在没有明确盈利模式的情况下,为了获取客户,烧钱成为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而博湃养车也只是众多出局者的一个代表人物。在对后市场垂涎欲滴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任何商业的本质都是赚钱,当我们面对着一块大蛋糕的时候,能不能吃动、怎么吃,都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经过了一年汽车后市场 O2O 的疯狂之后,明年我们应该可以以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市场了。 百度无人驾驶车上路 关键词:是不是真的? 12 月,百度无人驾驶汽车完成了往返约 30 公里的路试,几天之后,百度宣布成立「 无人驾驶事业部」。百度的无人驾驶车由宝马 3 系 GT 改装而来,基于百度的高精度地图,使用了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百度准备在三年之内实现无人驾驶技术的商用,面对这个目标,有人兴奋,有人质疑。 百度以如此激进的态度进行无人驾驶研发,出乎不少人的意料。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像百度这样同时拥有深度学习能力以及高精度地图的互联网公司,确实在无人驾驶和自动驾驶的研发方面有先天优势,当然,在这件事上,显然不是互联网公司依靠单打独斗就可以完成的,由自动驾驶带来的各种跨界融合的机会,是不能忽视的趋势。 乐视汽车生态持续热门 关键词:造车、造势 2015 年,乐视有条不紊的建设着自己的汽车生态:各路人马先后加盟,超级汽车项目发声成为常态,布局「 生态专车」,乐视车联网产品落地,等等等等,各种报道想必大家已经耳熟能详。 在一年的演进中,乐视的汽车生态越来越清晰。 乐视在传播上的策略经常被人诟病,但是在造势之余,他们确实做了一些事情,当然,不同的人对于乐视有不同的价值观判读,但是从现在来看,乐视在汽车生态上的布局,已经有领先的趋势了。而另一方面,通过乐视,我们终于明白「 生态」 是怎么一回事。另外,互联网公司到底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进入汽车行业,这也是乐视留给我们的思考。 总结: 看国内的事情,总是会有所干扰,经过了 2015 年的「 锻炼」,在 2016 … 继续阅读

罗永浩:大家镇静一下,我真的要开始导航了

· Dec 30, 2015

虽然在 Smartisan T2 发布会之前的预告海报中,锤子就已经透露要对车载导航做点什么。但当我看到锤子科技产品总监朱萧木真的拿出一款导航产品——「 锤子驾驶」 的时候,还是震惊了两下。 第一下震惊是出于情怀的「 惯性」,我下意识的发出了类似于「 卧槽」、「 牛 X」 的感叹。毕竟导航软件对于锤子来说,相当于一个全新的领域。而对于我,也终于有机会报道一下这个我最关注的公司(没错我就是罗粉)。 而产生第二下震惊,却是因为看到了 icon 的设计有些「 另类」 的不像实力派。讲真,作为一家设计驱动型企业,把 icon 画成这样真让我觉得心里落差挺大。嗯,你们自己感受一下吧。 不过进入导航页面之后,「 锤子驾驶」 的呈现方式还是让我感受到了锤子产品团队交互设计的功力。乍一看,你可能会觉得界面简单、甚至有些简陋。但实际上,这却是深度考虑了驾驶场景之后的呈现方式。 在设计「 锤子驾驶」 时,锤子做了两件事:1. 限制用户需求;2. 简化导航界面。 首先,锤子科技把用户开车的需求限制为导航、音乐、电话三个功能。导航功能由高德地图配合开发。高德为锤子提供 SDK,锤子科技负责地图的个性化设计。导航的语音识别方案由科大讯飞提供。所以无论从地图还是语音识别的角度,锤子的队友还是挺有保障的。 限制用户需求的产品思路,在目前车载产品领域不算常见。总体上来看,车载产品做加法的多,减法的少。而用户是否真的会接受这样的功能设定,这个目前还说不准。 其次,对于导航界面的简化到了极限。无论是三个大色块区分主体功能,还是导航时切换功能的大块按钮设计,这都是为了保障用户在驾驶场景中,尽量减少盯着手机的时间(甚至可以通过余光去触控大概位置触发功能)。毕竟在车里,多盯着屏幕 0.1 秒,都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危险。 从驾驶安全的逻辑上看,「 锤子驾驶」 的思路合理,我不能赞同更多。但如果考虑到用户在车内的那些「 不合理」 的合理需求(炒股、听笑话、看电视、微信、短信等等等等),那「 锤子驾驶」 在和同类导航产品(前后装各种)竞争时并没有优势。 有意思的是,在发布会上,朱萧木还发布了一款老罗版严(qing)肃(huai)导航海报。虽然目前还没有消息说老罗真的要去做导航语音包,但考虑到和高德的深度合作以及背后同为阿里系的资本因素,老罗版导航语音包应该还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而不久前,网上也流传着各种网友脑洞大开版的「 老罗版导航语录」。例如「 大家镇静一下,我要开始导航了。」;「 我们现在到了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 前方右转高速入口,左转大坑,请左转,因为我爱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 这(或许是)是东半球最准的导航。」 等,这些语句都画面感极强,是吧。 说到底,「 锤子驾驶」 和以后可能发布的导航语音包,都不足以说明太多问题。毕竟在手机日常应用中,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场景,没必要上升到太高的高度。而对于锤子手机的潜在用户来说,这也不会对于购买产生太大影响。 不过这至少说明了一个趋势,科技公司对于车联网领域也逐渐开始重视起来。除了苹果、谷歌、乐视等等等等之外,未来我们肯定也能见到更多汽车行业外的科技厂商进入这一领域。 写到最后,我们也不妨脑洞大开一下。作为自认的乔布斯的「 接班人」 和早些年的资深果粉,苹果造车的事他肯定有关注。如果按照老罗对苹果产品的一贯套路,「 锤子车机」、「 锤子汽车」 也不是不可能?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12.30:限量版 Model X 开始交付

· Dec 30, 2015 333

「 签名版系列」Model X 今年已交付 悄悄地,Model X 已经交付了。少数特斯拉客户已经收到了他们之前花 4 万美金预定的「 签名版」 Model X。「 签名版」 Model X 是全功能限量版车型,售价为 13.2 万美元至 14.4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85.6 万元至 93.4 万元)。 据特斯拉发言人卡赫比·布鲁克林称,公司现在已经生产了数百辆 Model X,普通版 Model  X 也计划很快发货。马斯克很肯定地说 Model X 产量将在年底前提升至每周几百辆,但交付情况可能会遇到「 物流挑战」。 签名版来了,普通版还会远吗? 电装预计 2020 年自动驾驶相关收入将大幅增长 日本零部件供应商电装公司预计,到 2020 年其安全与自动驾驶系统方面的营业收入将增长 60%。 虽然执行副总裁 Yasushi Yamanaka 表示并不认为四年后自动驾驶领域能够实现质的飞跃,不过随着汽车驾驶辅助功能需求的增长,自动刹车、车道保持等驾驶辅助系统会呈现较快速度的增长。因此,他们预计 2020 年其主动安全系统方面的年收入有望达到 1 万亿日元(约合 38 亿美元)。而目前,这个数值大约是 6,300 亿日元(约合 52 亿美元)。电装还表示将在公司内部单独设立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先进驾驶员辅助系统。 嘴上嫌弃着自动驾驶大时代来得慢,但已经开始算靠自动驾驶相关能赚多少钱了。教科书般的傲娇。 宝马将在 CES 发布概念车 Vision Car 在即将开幕的 CES 上,宝马将会带来一款名为 Vision Car 的全新概念车,主要展示车内通过动作姿态控制的信息娱乐系统。 Vision Car 的大部分新功能通过 AirTouch 展开,AitTouch 的传感器被安装在汽车的仪表盘上,可以让驾驶者通过简单地手势来控制车载导航、娱乐和连接性。除了左侧的方向盘之外,车门部分也都有可以验证手势的 AirTouch 按钮,更方便前排乘客进行手势控制。至于其他的技术元素,一切都还需要等到 CES 开幕才能公开。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索纳塔 2016 年可付费使用 CarPlay 现代汽车从 2016 年开始,将在北美为旗下的索纳塔车型装备苹果 CarPlay 系统。通过付费的方式,索纳塔获得了使用苹果 CarPlay 的权限,车主需要购买一块带有新软件的 SD 卡,就可以使用 CarPlay。 然而实际上,现代的这个计划整整晚了一年。按照他们之前的计划,2015 年索纳塔可以搭载苹果 CarPlay,并且是免费下载。但现在不仅晚了一年,还变成了有偿,这其中必有蹊跷。 现代: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苏打出行说自己不是分时租赁,那他们是什么?

· Dec 30, 2015

分时租赁,说白了就是把平台上的车辆按小时甚至分钟进行出租。它被很多人公认为是未来汽车共享的重要模式之一,但是,「 分时租赁」 这四个字虽然听上去简单,里面的学问、门道却相当多,也因为这些原因,在这个领域里,国内有不少玩家不停的进入,也有很多玩家相继离开。 「 苏打出行」 是进入者之一。这个项目最初隶属于车联网创业公司飞驰镁物,在 2015 年 7 月份,它被独立出来,单独成立公司进行运营,10 月 15 号,苏打开始内测,现在已经进入公测阶段。 我们好奇的是,经过了这几个月的时间,苏打平台运营的怎么样了?他们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商业模式的? 不过,苏打科技的 CEO 余涛首先明确了一下概念,他并不觉得他们的模式是传统意义上的「 分时租赁」,而是一种更先进的智能交通模式。 苏打采用的是轻资产、重平台的方式,没有自购车辆,没有自建充电桩,而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模式本身。轻或者重取决于自己的体量和依托的资源,和有着北汽、富士康背景的绿狗租车相比,初创的苏打采用这种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模式,其实是顺理成章的事。他们投放了 30 辆启辰晨风电动车,目前的网点仅有几个,按照苏打的说法,现在属于产品和模式验证的阶段。 个性、年轻、碎片 据苏打出行介绍,通过这几个月的运营,他们总结出了三个特征:个性化、年轻化、碎片化。 先来看一组数据:在他们的用户里,78%的人是 85-95 年龄段的;用户群中 67%的人驾龄在两年以下;目前有 52%的订单租用时间小于 37 分钟。 事实上,个性、年轻、碎片,也正符合苏打的初衷。 个性化:通过场景还原,他们发现,用户的使用时段和场景非常多样化,包括下午茶、商务出行、朋友聚餐、下班应酬等等。而以他们在成都天府软件园的试点为例,他们想服务的是孵化器群体,对入驻孵化器的人群来说,「 交通出行」 是和会议室、打印机、网络性质类似的基础服务,所以他们会针对这些创客人群提供更定制化的服务,目前他们投入了 10 台车在天府软件园做试验。 年轻化:在用户群选择上,苏打更想以年轻人为主体,同时也希望他们的品牌也体现出这种年轻化的特征。 碎片化:这包括两层意思,首先,他们想让每一辆车子都在自由流动中,其次,车辆作为一种「 资产」,也是需要被碎片化的。 苏打的竞争力是什么? 苏打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部分:碎片化、用户体验、数据。 苏打似乎特别强调「 碎片」 这个词。接着上面说的两层意思来细化一下:1. 车子的自由流动意味着,用更少的车子可以覆盖更大的范围,服务更多的人,这样可以让单车价值最大化,而理想状态是,车子一直在路上行驶,更低的停留率意味着停车位、充电点等问题都可以被弱化。2. 车子本身的碎片化,这个下面会详细分析。 用户体验方面,一方面苏打要在接下来继续打磨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他们也想把更多的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接入进来。 而数据其实是最有意思的一点,他们想通过共享车的投入,减少交通的流量,减少碳排放,减少交通拥堵。虽然目前苏打平台的数据量有限,但是他们想通过不断的运营,把自己的数据和整个城市的交通布局数据、公共交通的数据、线网密度的数据、OD 数据等相结合,来模拟和推演出一个模型,告诉当地管理者,投入不同数量的共享用车和网点,可以分别解决多大的交通流量问题。另外,更精准的数据也可以支撑苏打自身的运营,包括运动模型、财务预测等。 苏打想做什么? 在余涛看来,未来的整个共享用车网络应该像是物理世界里的粒子系统,粒子的运动看起来是无规律的,但事实上在这背后,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苏打想通过一些数据来发现这种内在的规律,来促使整个车辆的流动性,让整个系统的运营效率更高,让车服务更多的人,减少私家车的出行。模式是 B2C 以及 B2B2C。 在一些现实问题上,他们也给出了解决办法。车源上,他们会在接下来六个月内维持三位数的规模,一方面和更多的电动车企业合作,另一方面,接入更多的租赁公司车源,甚至是以用户「 众筹」 的方式增加车辆。在充电桩和停车场方面,他们会和充电桩公司合作,整合更多的行业资源,同时也会去和商场、园区去谈合作,入驻这些场所。 「 社区」 是他们重点想做的事情。也就是从站点的模式,引申到自由流动的模式,由点成块再成面,以此来实现更大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到底选择哪些「 社区」 入驻?他们的做法是,在投放车辆之前捕捉用户需求。需求的来源又分为两部分,一是根据公共交通数据和 OD 数据推测热点,二是结合一些社交平台,让用户反馈他们的需求,然后由把这些需求汇总到一起,形成整个的热点图和单个的模式图,做更精准的车辆投放。 其实说到底,他们想做中国的 Autolib。这个法国巴黎的共享用车项目,正是一种轻资产、重平台的模式,他们提供平台,让不同的租赁公司车辆接入进来,通过自己的平台优势和数据分析能力,让车子达到自由流动的目的。 至于如何盈利的问题,他们的答案很明确:盈利的增长点并不在租赁业务本身,比如,在形成规模效应之后,通过碳排放的交易,来引申出新的商业模式。 所以看来看去,现在对于苏打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反而是让更多的车辆接入进来,并且拓展更多的网点,让平台运转的更快。而且,在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之前,难免会用相对不那么超前的一些做法来保证正常运营。 在骨感的现实面前还能坚持多少未来的理想,这是一个问题。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