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ekCar Daily」 9.11: 为了打败 Uber,滴滴投资了 Lyft

· Sep 11, 2015 333

1. 滴滴快的投资 Lyft 滴滴快的联合腾讯阿里(双方家长)给 Lyft 投资了,融资之后的 Lyft 估值大约为 25 亿美元。作为 Uber 在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Lyft 已经讨论了与中国投资者合作与 Uber 展开战略竞争。 滴滴快的和 Uber 打的火热,Lyft 笑了。 2.Uber 向卡内基梅隆大学捐赠 550 万美元 为了研发无人驾驶技术,Uber 之前从卡内基梅隆大学国家机器人工程中心挖来了 50 名科学家。不过 Uber 最近好像有些「 良心发现」 了,宣布为卡内基梅隆大学捐赠 550 万美元,用于招募新的机器人学院院长以及 3 名院士。 有什么问题是钱解决不了的呢?财大气粗我只认 Uber …… 3. 丁磊加盟乐视 乐视 CEO 贾跃亭在微博上宣布丁磊加盟乐视。丁磊出身上海通用,从工程师一直做到了总经理,前两年担任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可以说是汽车圈和政界圈的跨界选手了。对于乐视来说,这类人才带来的资源已经不仅仅在于车了,人脉资源也是很大部分原因。 我就想问,用钱挖人真的那么容易吗? 4. 专车监管意见最快本月发布 酝酿了许久的专车监管意见终于有消息了。据称监管意见中规定私家车可以作为营运车辆,但需要把车辆属性变更为营运车辆;同时司机需要获得上岗证;价格方面专车价格要高于出租车定价的 50%。 如果真这么规定,那么私家车数量肯定减少,有关部门这招还是机智啊~ 5. 考拉班车宣布停止服务 互联网共享大巴平台考拉班车宣布将在 9.11 号结束服务,这是自考拉班车上线之后整整半年的日子。考拉还宣布之后的服务将由滴滴巴士提供。用他们的话说,结束服务唯一影响因素是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冬天来的还是挺快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苹果发布会,让车厂「操碎了心」

· Sep 11, 2015 333

虽然大家看完之后都在各种吐槽,但我们依旧不能否认苹果的发布会是每年科技圈最引人注意的发布会(应该没有之一)。 自认为汽车科技「 跨界」 媒体从业者的我,也熬夜看完了整场发布会,生怕有一些汽车相关的内容发布被错过。毕竟苹果在汽车圈的知名度也是越来越高了,万一要是错过了 Apple Car 的发布你说得多糟心。 当然发布会实际情况也跟大家会前预测的情况很类似,「 剧透」 的产品我们都看见了,也就没必要再说了。 雷同的海报 不过在今天,朋友圈的几张与苹果相关的海报反倒是引起了我的注意。当然,这些海报都不是苹果发布的(但都提到苹果的产品),这几张海报代表了几家「 高大上」 的车厂,分别是奥迪、沃尔沃和凯迪拉克。 海报的作者可能不是某家车厂单独出品,但风格却很统一,像是有人总结的一些规律。主题都突出一个公式:iPhone 6S+Car=?(答案都指向 CarPlay)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到,这套海报突出了一个现象:很多车企开始用 CarPlay 作为产品的宣传点了。 当然,这么做的车企可不单单是海报里的那三家。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宝马宣布将在 17 年给旗下车型搭载 CarPlay,在国产车当中也有例如吉利 NL-3 等也都开始支持 CarPlay 了。 自降身价? 在很多人看来,汽车可能是他们一生中能买到的最贵的产品。而奥迪、凯迪拉克、沃尔沃等豪华厂商,他们生产的汽车更应该是处在工业产品链的顶端,至少要比手机这类产品「 高级」 很多。而且很多车厂都拥有着自己研发的车机操作系统,体验肯定也不一定比 CarPlay 差。 那么用这样「 自降身价」 的宣传手段来贴近苹果,是不是有些得不偿失呢?如果答案真的这么简单,我们可能就真的低估了这些传统企业。 他们这么做其实是有充分原因的。从趋势上来看,目前科技的发展肯定是要快于传统汽车发展速度人们对于科技产品的接纳程度也高于汽车(或者说手机这样的科技产品更接地气)。 举个例子,我买得起最新款 iPhone,却很难消费得起一辆全新的 XC90。我可以一年换一次手机,却很难一年换一辆汽车。所以对于很多普通用户来说,了解一辆车的难度要比了解一款手机要难(别跟我说可以看视频,看到的肯定没有亲自体验来得直观)。 所以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可能有 100 万人是苹果的用户,而其中只有 1 万人会是某辆车的直接受众(即买得起的同时也考虑买)。 但其实在这 100 万人中,可能还有 20 万人也是能够消费的起这款车却没有了解的途径(或者说事件的引爆点)。车企利用 Apple 的 CarPlay 作为宣传点,就刚好能让这部份人有机会了解更多关于车的内容。 车企也意识到汽车已经开始逐渐脱离单纯的工业机械产品,反而更像是一款科技产品。车联网、无人驾驶等概念,科技公司的形象定位更符合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 不过如果是车厂直接转型科技公司,这难度目前来看很大。所以用汽车切近科技反倒是目前更合理的办法。 苹果作为科技公司中的老大哥,很不幸「 躺枪」 了。这次的发布会我们可以看做这些车厂的一个很好的宣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借势向外界「 炫耀」 他们的产品是如何如何贴近最前沿的科技。 从发布会上苹果的表现来看,车厂的行为显得有些「 热脸贴了冷屁股」,我甚至没注意到库克说过 Car 这个词。 不过,现在不说不代表以后也不说,这种「 借科技产品自我宣传」 的营销手段以后也会越来越多。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生态」并不是乐视的专利,车厂其实也在做

· Sep 11, 2015 333

提到车厂和「 智能出行」 这个话题,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福特。他们针对智能出行,提出层出不穷的实验项目,并且被媒体广泛关注。 而人们普遍用来说事的点是,福特最先以流水线方式生产出汽车,如今却在智能出行上狠下功夫,甚至做共享用车这样的尝试,因此,福特被看成是自我革新的典型。 但其实,在这方面进行尝试的车厂,远不止福特一家,比如今天这篇文章要说的宝马。 这个话题的由头,是前几天宝马和普天共建充电桩,推出 ChargeNow 服务。事实上,这个全球范围内的 ChargeNow 服务,就属于宝马在创新出行方面做的许多尝试之一。 这些服务包括 Now 系列,Mycityway 以及 Liife360 等等。而其中 Now 系列又包括 DriveNow、ParkNow。DriveNow 是一个基于 i3 的电动车共享项目,类似 Car2Go,目前在旧金山湾区运营。ParkNow,顾名思义,用来寻找、预约停车位,甚至进行停车费支付,以 App 和网页版的形式存在,目前也是在旧金山提供服务。 Mycityway 可以为人民提供位置导航和生活资讯服务,而 Life360 和汽车没太大关系,它是一个可以让用户共享位置给其他人的家庭社交 App。 除了创新出行上的尝试,宝马和 App 公司也有交集。我们曾经报道过一款查看前方红绿灯情况的 App——EnLighten,宝马就和他们进行了合作,把它引入自己的互联驾驶系统里。引入车内之后,EnLighten 获得了比手机上更好的使用体验。不过,这个应用目前也只在美国的四个城市可用。 当然,如果再把目光放宽到 MINI 品牌上,几个月之前非常火的那台 VR 眼镜,其实也算是车厂「 不务正业」 的表现之一。 留心就会发现,以上这些创新,大多数和美国有关。这绝对和宝马在美国「 有人」 分不开。早在 1998 年,宝马就在硅谷的山景城设立了技术中心。这个动作,比大多数车企都要早。宝马的硅谷技术中心研究的主要内容就包括可持续交通、流行趋势监测、可穿戴设备、车载互联等等。 而从这些项目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车内应用类的,二是车主应用类的,三是车与环境发生关系的,比如 Now 系列。说宝马在进行着全方位的动作,也不过分。人、车、环境,正好是未来智能交通三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你说这属于「 生态」 吗?如果真的在这三方面都有深度研究,那宝马其实还真能形成一个由自己主导的汽车生态。 看起来像乐视才会干出的事?只是看起来像而已。车厂心里比谁都明白,光靠卖车绝对不行,必须得看得远一点。相信有很多车厂都画过类似的模式图,但是,能真正行动的,目前来看还真不多。 福特和宝马,在这个过程中相信都经过了内心的纠结。福特是一个老牌车企,虽然本身就在美国,很容易受到环境的感染,但是把自己从汽车公司变为科技公司,还是需要巨大的勇气。而宝马这样的德国车企,能放下自己的固执,用更互联网的方式去想问题,也并不容易。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