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汽车科技圈的「好基友」,出门问问发布了一款智能手表

· Jun 03, 2015 333

今天下午,在 751 时尚设计广场,出门问问发布了自己的智能手表硬件 Ticwatch。看完整个发布会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因为整个产品在我看来真的是很棒。不过我要写的也不是软文,存在的问题我也会在文章里提到。 出门问问这个团队大家可能并不是很熟悉,但是用过 Moto 360 的用户对他们研发的中文操作系统 Ticwear 不会陌生。之前我们就介绍过这个以语音搜索技术起家的公司,「 刷表」 这个词也是由他们而起。 从软件到硬件的必然 利用 Moto 360 搭载 Ticwear 系统只是出门问问布局的第一步。真正想要将系统的体验做到极致,自己做硬件是必然的。于是,Ticwatch 搭载着 Ticwear 3.0 诞生了。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很多人都觉得出门问问团队在模式上和小米有很多的相似点。出门问问 CEO 李志飞也承认在营销手段、粉丝经营的层面,他们都向小米借鉴了许多。不过在核心技术方面,技术壁垒相对很高的语音搜索作为出门问问的立身之本,也是他们自己认为比之于小米的优势所在。 整个硬件设计是由 Frog 团队负责的,生产则由歌尔声学负责,线上的渠道商则是京东。外观整体造型是圆形,还利用技术消灭了 Moto 360 上存在的黑下巴。不过也由于圆形的空间利用率较低,导致表盘面积很大,因此看起来更像一款男士手表。不知道女性朋友怎么看? 用户体验是核心 下面来谈谈一款智能手表的核心,也就是交互体验。Ticwatch 有四种交互模式: 1. 语音交互:这是出门问问的技术核心,也是我认为 Ticwatch 的最强竞争力所在。 2. 触控交互:最传统的交互模式,但也是目前最直观的方法。 3. 全新交互— Tickle 挠挠:在表盘的右边有触摸条,可以实现例如放大缩小,菜单选择等多样化操作。这个交互方式也需要由硬件来支撑完成的。 4. 创新交互—摇摇手势:摇晃手腕可以呼出语音控制界面,也可以和朋友交换名片或更换表盘。这样的交互在手机领域已经有过,但用到手表上可能更符合人的动作。 利用这样的交互方式,Ticawtch 在操作中给我的感觉就是人性化。特别是语音交互的智能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 Siri 等主流语音助手,当然这也得益于出门问问是中国团队,本土化的特性在这时优势就很明显了。 至于具体功能其实并不需要赘述,例如接打电话,短信,天气,录音,记步等功能都是必须有的。安装 App 之后就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据说目前已经有数百个应用适配 Ticwatch ,比较主流的有微信、京东、搜狗地图、滴滴打车、易到用车、大众点评等,基本可以涵盖用户的日常需求。 除了日常的个人使用外,Ticwatch 还将汽车和智能家居纳入了使用场景之中。连接 BroadLink 之后,Ticwatch 就能成为智能家居的操控中心。利用语音可以控制家中的电灯,电视,空调等家电。 当 Ticwatch 与博世的车机手机互联系统 mySPIN 相连接后,可以利用手表完成接打电话、回复消息、导航、控制音乐等操作。还能实现智能钥匙、语音输入、触觉反馈的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司机的操作。当然目前还需要一些手动来完成。 价格喜人 说他好,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售价感人。当我们都普遍猜测 1500 左右的价位时,李志飞给了我们一个「 电视购物即视感」 的价格——999 元。在京东众筹还能以 899 元的价格入手。按照目前的价格,硬件成本可能还是会高于售价。但李志飞认为只要有完善的供应链以及产量的提升,未来至少可以实现售价 Cover 整个硬件成本,甚至略有盈余。 生态建设的挑战 对于一个目前只有三万个用户的系统来说,怎样去和软件商合作是一个问题。相比于手机,手表 App 需要重新进行适配,并且还会涉及到系统及软件的升级。这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维护,这个维护交给谁来做?显然以出门问问目前的体量,肯定是办不到的。如果需要让软件商来承担这个工作,那么需要一个很大的用户量来支撑。 软件思维主导的出门问问,在硬件上其实做的并不差。用户体验也极大的增强了竞争力。可以说,有了硬件支撑后的系统得到了彻底的发挥。但是怎样把生态迅速建立起来,并且持续进行维护,这个问题需要出门问问好好的思考。 我们之所以从去年就开始关注这家公司,并与之发展了一段基友般的感情,主要还是因为,语音交互在未来会和汽车结合,产生出极大的力量。去年我们坚信这一点,而今天的发布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个判断。 滴滴、易到、博世、搜狗地图等和汽车有关的公司都出现在了发布会现场。如果说在手表上使用地图和用车 App 已经是常规项目,那么出门问问和博世 mySPIN 的合作就有点意思了。通过 mySPIN,他们终于和汽车产生了关系,这是他们一直想做的。 李志飞还透露,目前他们正在和其他一些车载系统厂商谈合作。在未来的车内交互领域,出门问问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  

进口电动车或许会在北京免摇号了

· Jun 03, 2015

据悉,当前北京市政府正在研究对进口纯电动汽车放开牌照,最快将于 6 月份宣布。「 方案已经商讨有一段时间了,主要是将进口纯电动汽车纳入新能源汽车摇号的政策中,该牌照支持政策很快就会对外公布。」 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透露。 据经济观察网 6 月 2 日消息,北京市市长王安顺 5 月 29 日会见了美国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一行。特斯拉内部人士透露,马斯克此行的关键内容之一便是促进特斯拉电动汽车在北京获取新能源汽车牌照。 不同于上海市政府为进口纯电动车提供 3000 张免费牌照的政策,北京市政府将从目前的新能源汽车牌照中拿出部分牌照来专供进口纯电动汽车。「 具体的数量还不清楚,虽然仍需要摇号,但竞争很小,肯定会对进口纯电动车的销量有促进作用。」 知情人士透露。 据了解,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北京,特斯拉等进口电动车可以享受上牌方面的照顾,但无法像国内生产的电动车一样享受政府补贴。 目前,共有北汽、上汽、比亚迪 (76.00, 0.00, 0.00%)(76 停牌,咨询)、江淮、华晨宝马、长安 9 个品牌的 14 款车型在北京市场享受新能源汽车摇号的政策优惠。随着此前《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的废除,北京市将新能源推广目录改为备案,但未列入目录的新能源汽车无法在北京销售。 相较于上海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政策,北京的新能源汽车政策被认为略为保守,北京市对于新能源政策的争议声音也一直存在。「 其实北京对于新能源汽车 的支持是很坚定的,但是北京的情况更为特殊些,在制定政策方面把关也比较严。事实上。在今年 4 月初发布不限行政策时 (进口电动车包含在该优惠政策中),就 在讨论对进口纯电动汽车牌照的优惠政策,政策是一步步来的」。上述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转载自中国证券报)

小偷都进化了,车锁也不能闲着——Linka 自动智能自行车锁

· Jun 03, 2015

什么是【酷玩儿】: 当我们想让交通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时候,我们发现无法仅仅寄希望于庞大的汽车公司。Geek 精神从来不是坐等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所以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比如,在这里给你推荐有趣的、好玩的、任何和交通有关的产品。 免责声明:看完之后心里长草、钱包变空,我们概不负责。 扯闲篇: 一个段子: 一神车车主和一个骑行者撕逼,神车车主无屑一顾的碾过了自行车,等交警赶到,自行车主拿出了发票——闪电迈凯伦限量版,17 万刀。这个段子教育我们,哪个圈子都有高人。当然,对于高人,自行车都有车库。对于我等普通地球人,给自行车上配上三道大锁,车都不一定保得住。所以,给车锁进化一下变得相当有必要。 酷玩儿: 美国加州奥克兰的 Geek 团队,丢车丢怕了的同时也想享受一下汽车的配置——自动解锁和自动上锁,于是他们发明了这么个智能「 传统」 车锁——Linka。这是一款外观相当复古的自行车锁,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和手机 App 和蓝牙,可以感知到车主靠近和远离,当车主靠近自行车时,Linka 就会自动解锁,方便车主优雅的驶离。当车主需要远离爱车时,只要摁一下 Linka 上的摁扭,车辆就会锁上——这种设计可以防止骑行时,手机突然离身(或者被偷)车主直接飞出去。当然,如果你手机已经没了(被抢被偷或者忘了带……),也可以通过密码直接解锁,解密方式更是类似摩斯电码。 Linka 安装在车架上,不用将自行车和别的物体锁在一起,所以相较于同类智能车锁,它的自动锁止功能更人性化——毕竟不能要求车锁链自动穿过一个孔然后把自己锁上吧! 当然作为锁,基本节操还是应该有的,9mm 厚的不锈钢链可以防止液压钳的破坏。而且自带振动传感器,处于锁止状态时,一旦出现强行把整个车搬走的行为,它会发出 100 分贝的警报,同时车主的手机也会接到报警提示。如果你还不放心,他们也配置了一款锁链。车主可以将单车通过这条锁链与其他物品锁在一起,然后另一端连接到 Linka 上。 智能,除了体现在自动和交互上,还体现在大数据上,Linka 连接了 Bikeindex.org,每次当你锁车时,他都会检查用户停车区域的安全状况。如果这个区域并不太安全,用户会接到来自 Linka 的提醒。并可以给你指明更安全的停车地点。 怎么买: Velasso 正在为 Linka 自动锁进行众筹,短短几天已经达到 2.5 万美刀的目标,目前 Linka 的最低价格为 99 美刀。各位车主抓紧进化装备!准备和偷车贼大战 300 回合! 有话说: 现在还真的有小偷偷自行车吗?当然,偷什么也不行!

BI intelligence 自动驾驶汽车报告要点

· Jun 03, 2015 333

光是听「 自动驾驶」 这个词,就已经把汽车科技小编们的耳朵磨起了很厚的茧。奔驰、宝马、特斯拉等整车厂公司已经或是将要发布不同程度的自动驾驶的技术,科技公司在这波技术浪潮里面也不甘示弱甚至一度引领风骚。 下面一份来自 BI Intelligence 的最新报告,结合现在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状态分析自动驾驶汽车市场,提供了一个对于接下来 5 年时间关于自动驾驶汽车进展的分度分析。(此报告对自动驾驶的分析还综合了经济大环境的可能影响以及一些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下面我们将会把报告的一些要点做一个简要陈列, 全文报告请参考链接(需注册 BI intelligence)。 1. 自动驾驶汽车其实并不是那么「 未来」,实际上现在路上跑的车已经具备了一些自动驾驶特征。(报告中对于自动驾汽车的定义是汽车在行驶中的加速、制动、转向等操作限制性或者完全没有驾驶员干预。)2. 自动驾驶汽车将会分类两类:半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完全不依赖人为操控实现 A 到 B 的移动。)3. 在接下来可预测的的时期内,世界上将会存在 1 千万的汽车满足上述定义的自动驾驶汽车特征。 4. 完全自动驾驶汽车进一步将会被分为:用户可操作和无人驾驶。(因为法规和保险等问题,用户可操作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就会在 5 年内走向市场;但是无人驾驶汽车则会面临漫漫长路。)5. 自动驾驶汽车带来最大的好处是提高道路安全、便捷人们的生活。(在英国,KPMG 毕马威预估自动驾驶汽车从 2014 到 2030 间将会减少 2500 例死亡。我对这个数字表示有点小失望,应该 10 多年减少的数字远大于 2500 吧,毕马威的人是不是保守得有点过分。)6. 自动驾驶面临着重重障碍。(成本需要得到较大幅度的下降,法规需要来引导和能促进自动驾驶成为普及等等一系列需要客服的困难。)具体报告中会有一系列的图标和数据,更详细的东西可以去看原报告。 再来总结一下报告涉及了哪些方面: 1. 解释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定义(BI Intelligence 的定义),并且把自动驾驶汽车分成了 5 个不同功能的阶段。 2. 对目前和预测的自动驾驶汽车市场的体量做了一个分析,包括产量以及销量。 3. 分析了为什么汽车和科技公司在自动驾驶方向的融合。 4. 具体分析了无人驾驶带来的种种好处。 5. 具体分析了成本和一些法规问题。(编译自 BI)

「广积粮,缓称王」—正在提前布局的充电公司(欧洲)

· Jun 03, 2015 333

前面两篇里面介绍了中国和美国的充电公司的一些情况,把眼光转到欧洲。我们发现,欧洲的充电网络起步之早,尤其是一些小的国家,对于电动车和充电网络的支持力度之大。所以今天我们来看看欧洲的充电公司 Chargemaster。 来自欧洲的充电大师 – Chargemaster 英国,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同样拥有辉煌的汽车工业,是全球重要的汽车研发中心。关注 F1 的朋友一定知道大名鼎鼎的银石赛道(Silverstone Circuit),历史上第一场 F1 锦标赛的赛道。如果你是一个车迷,恰好又在英国,那么我建议你立即买一张 5 月 12 号去 Northamptonshire 的票,开始一天的朝圣之旅(说到这里电脑前的小编默默叹了口气)。 那么银石赛道和我们所要谈的「充电大师」– Chargemaster 有什么关系呢? 5 月 12 日,将在银石赛道举办 2015 年的 Fleet Show,Chargemaster 也将作为参展厂商展示自己的最新科技和概念。 或许常人看起来 Chargemaster 参展或许只是一个小新闻,但在这背后是电动车在英国乃至欧洲一步步被认可、走向成功的一个标志。 在整个欧洲,Chargemaster 是电动车充电网络建设的业内引领者。自 2012 年 9 月开始,在英国范围内 Chargemaster 已经为电动车主提供了超过一百万次的充电服务,这比美国 ChargePoint 的数据还要多。在这个过程中,消耗了约 9500 万度电。 作为业内霸主,Chargemaster 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安装了 10000 余个公共/商业充电桩,而且上了英国「Sunday Times Hiscox Tech Track 100」的公司成长最迅速前 100 的榜单。 该公司通过其后台 Chargevision 系统来统计全国的充电桩的使用情况。从 2012 年 9 月到 2014 年 7 月,从零到第 50 万次充电,花了两年的时间,但成长最迅速前 100 名公司不是吹的,这之后的 50 万次充电次数只用了短短 6 个月的时间。由此可见,在英国电动车增速很快,人们也渐渐接受这种新的交通方式。Chargemaster 充电网络覆盖下的快速增长的电动车数据由 SMMT 提供,其数据显示了 2013-2014 年间在英国注册的插电式车辆的数量。 Chargemaster 迅速成长的背后是长达 25 年的车载信息系统和汽车相关的制造经验,这是该公司能够不断扩张占领市场的秘密所在。在技术方面 Chargemaster 是毋庸置疑的,其产品和所提供的建设方案适合各种场合,如路边、停车场、办公楼下、家中等等。当然英国绅士们还为它准备了三年的质保,全国范围内的工程师上门服务。 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充电网络的建设也少不了互联网的血液,Chargemaster 的管理系统 Chargevision 功能强大,易于上手。充电桩通过内置的 SIM 卡与 Chargevisio 管理系统连接,这样充电桩主人便可以在线管理自己的充电桩。充电桩的设置既可以是免费充电,造福群众,也可以升级计费系统,成为桩东,坐等收钱。在其官网上,我们也可以通过其「LIVE MAP」来查看每个充电桩的实时状态,以安排行程,但不足的是在官网我们并未看到该公司推出了相关的官方 APP,但在有了如此庞大的充电网络后,推出 APP 也是分分钟的事。 在 Chargemaster 的顾客中看到的评论最大特色就是赞这家英国公司的工程师服务态度,以一位顾客的评论为例:「不得不说 Chargemaster 从一开始下订单到最后的完成安装整个过程都很棒。公司提供了有效的的沟通和指导令整个过程简单了起来。在安装方面,你们的工程师 Thomas Heath 非常准时,有礼貌,很有经验,衣着整洁。总之,这次服务很令人愉快,我非常高兴地向大家推荐 Chargemaster 的服务。」基本在所有的购买过 Chargemaster 服务的人都会说,工程师有礼貌、准时、按照提前约定的时间到达而且技术过关,与客户能够沟通,满足客户一切要求。可见,这家公司不仅在不断扩张自己的充电网络,研究新的充电技术,而且还以工程师的绅士般服务态度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Chargemaster 迅速成长的背后必然有其独特的一面,悠久的制造业史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财富,严谨经营的态度获得了大量用户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顾客还是公司,达成了双赢的局面。 GeekCar 总结: 盘点了这么多的电动车充电网建设公司,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充电网科技、富电科技、ChargePoint、ChargeMaster,都毫无例外地采用了「线下充电网建设+线上信息同步」的模式,线上线下紧密结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也可以让企业及时获得反馈,不断调整战略。这些公司都在培养消费者用 APP 去充电、付费的习惯,减小运营成本,同时获得良好的广告效应。当然,APP 的背后是大量的数据,在各行各业都讲究「大数据」的时代,这些正在布局的公司也在不断地收集数据。 美国的 ChargePoint 和欧洲的 ChargeMaster 目前都是各自为王的状态,仍在不断扩张。但我国的充电网建设尚处于初步阶段,各充电网建设公司还面临许多挑战。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各家公司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如何利用「大数据」?如何找到新的的盈利模式?都是未来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博世:Boxberg 试车场里的汽车科技大集结

· Jun 03, 2015 333

上个月 20 号 GeekCar 参加了博世在德国 Boxberg 的国际汽车媒体交流大会。与其说是大会,不如说这是博世的一场汽车科技大集结,让我这个汽车科技记者兴奋于各种科技成果或者产品的「 尝鲜」 之中。 博世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部门主席 Rolf Blander 博士在会上向我们介绍了博世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部未来的三大发展方向:电气化、自动化、互联化,同时也对博世作为系统供应商的定位做了具有远瞻性的分析。他的一句「From cars to smart homes,at Bosch,mobility solutions have grown in scope beyond the hood-redefining the role of a system supplier.」 让我在稍后的实际技术产品的体验中感受颇深。 电气化下的燃油机还有春天 相比于国内柴油主要用于货卡等非乘用车领域,国外厂商们如博世、德尔福等在乘用车领域对于柴油则是积极拥抱。由于电动车的发展,我对于传统燃油机其实多多少少持有一些偏见,认为不太符合环保、高效的趋势。博世把电子化等技术运用到柴油机和汽油机上,让电气化引领传统内燃机走向新的高度:实现汽油车低于每百公里 7 升、柴油车每百公里 5 升的低油耗。 针对汽油机,博世新一代的 汽油缸内直喷系统 可以实现 350bar 的喷射压力(之前的技术喷射压力只能达到 200bar),更高的喷射压力可以使燃料能够充分的雾化,整个燃烧过程更为充分,减少了尾气中的颗粒物排放。同时还有倒置直喷技术可实现低速高扭矩以及降低 15%的油耗。 柴油技术能够很有效的减少碳排放,这也是博世积极推行「 清洁柴油」 项目的原因。博世 Denoxtronic 系统可在实际驾驶过程中减少高达 95%的氮氧化合物排放。GeekCar 参观了博世的柴油发动机工厂,深刻体会了博世生产工艺的高标准和创新性。 其中两个亮点给我很深的印象:一是为了开发新一代的 柴油共轨系统 ,首先通过硬纸板做模型,然后根据硬纸板模型在电脑上进行 3D 建模从而更精准地开发整体的生产线;另一点是在生产线上看到了每个零件产品的独特二维码,这样的精细化的管理帮助以后产品的追溯体系和「 产品云管理」 有着极大的意义。 最后的尾气处理系统,通过先进的催化和吸收功能能够大幅度降低氮氧化合物等有毒气体的释放。 我还参观了先进的博世发动机研发测试实验室,作为一个航空制造实验室前从业者,我不得不说博世的发动机测试平台的整体化和标准化使得让我有点惊呆。这样的一台重达几吨的发动机测试整体样品在空气反作用力下可以轻松地移动到试验台,接口的标准化使得这个准备过程从传统的十几个小时缩短到约半小时。 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内燃机技术仍然是高效交通的技术。传统燃油机在电子化的助力下,重新焕发了生机。未来更多的电子化元素融入到传统燃油机里面,燃油机的界定边界将会模糊,这是博世对于传统技术的优化的极致追求。 全方位的自动驾驶到底需要哪些技术? 整天盯着谷歌、ABB 的自动驾驶技术如何如何,来了博世 Boxberg 试车场你就能体会到,作为一个供应商对自动驾驶有如何的深度积累。现场有两辆用于自动驾驶体验的车(一辆特斯拉一辆宝马),我在特斯拉上体会了博世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在博世董事会成员 Dirk Hoheisel 博士的讲演中,他提到博世正致力于为自动驾驶开发全方位产品和技术,总的来说需要集合自动刹车系统、电动转向系统、传感系统(即以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为首的各类传感器)、人机交互和导航系统、动力控制单元、互联技术、驾驶员监控系统、系统网络架构 8 方面的技术。 车辆制动方面,博世开发的智能化电控机械式助力器 iBooster 和电子稳定程序 ESP 能各自独立地对汽车进行制动,而无需驾驶员主动操作。iBooster 和 ESP 两项技术能够相互补充,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形成有效的备用机制,是未来自动驾驶不可缺少的功能。 电动助力转向技术,能够在实际驾驶中感知到驾驶员在转向时候的「 幅度」,会协同帮助驾驶员在转向过程中实现更精准得操控。在半自动驾驶通往完全自动驾驶得道路上,这项技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说到自动驾驶,传感系统必然是重中之重,它是汽车的眼睛。体验的特斯拉上面装载了博世的 6 个雷达、6 个激光雷达以及一个立体摄像头以及 GPS 定位器,同时现场还展示了博世最先进的各类传感器。现场工作人员透露,目前在德国,博世的传感器能够完全识别道路标示,这也是自动驾驶必备的技能。博世在传感器上的领导者地位毋庸置疑,这些 sensor 技术将会运用到汽车以及工业生产中,今年将会有 10 亿件规模的产量。 HMI(人机交互)方面在体验中表现得较为直观,在跟车和单独行驶的两种模式中,特斯拉里面的博世测试专用屏幕上会显示绿色的无障碍物体(如周边的茅草)、前方的黄色障碍物(如前方车辆)、自身则显示为白色。当然整个交互则操作简单,仅仅是点击相应的按钮就可以跟入或者退出自动驾驶模式。 体验了博世的自动驾驶后,我们都些许感到了一些头晕。后来博世自动驾驶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告诉 GeekCar,目前还是测试车,很多性能其实可以调节,进入市场后乘客的舒适感也会重点考虑,目前只是证明技术的可实现性。 自动驾驶的挑战其实还是很多的,博世从几个方面来做好准备:传感器的可靠性、车辆数据的安全、系统构架的冗余(备份)、安全模拟(通过模拟房展,要达到一亿到十亿的次数中只能有一次错误)以及法规。 未来的博世互联 博世董事会成员 Markus Heyn 博士表示「 互联在电气化和自动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博世的互联依靠 3S(传感器、软件、服务)来打通。路况地图信息以及未来的充电等都依靠云端数据和车辆的互通,例如车辆能够提前预知到前方路况自动报告给车辆的 ESP 系统进行一定的干预,同时通过云端接受的天气等数据提醒驾驶员注意路面湿滑等情况。 目前博世在互联化上的最大落地产品是 mySPIN,通过手机汽车互联将更多的内容呈现在车内。目前,国内和国外的 mySPIN 分别接入不同的 App,国内的合作 App 更多的是本土化的一些应用。 互联不仅仅体现在博世的汽车技术上,未来互联还可能扩展到整个智能家居、智能工业生产领域。目前博世在工业 4.0 技术下开开发和生产产品,目标是让每个零部件互联,从而使它们能够无缝地传达生产、测试和运行方面的数据。产品出厂后互联技术还可以帮助预测性诊断,比如,可以使用互联控制单元搜集柴油机注油器在整个使用寿命内的运行数据,并从云端在线监控其运行。加入数据显示,有机相表面发生了磨损或者工作状态发生改变,就可以自动安装运行图的修改版,就像通过互联网一样实现 OTA 的调整。 这次博世的展示十分丰富,让我难以一一展开。但是体验给了我们最近距离接触到最新的各种技术,那些在脑海里面「 电影」 过无数次的未来技术,或许很多都将从博世的 Boxberg 试车场里面走入寻常百姓家。

本田玩大了 思域挑战吉尼斯油耗最低纪录

· Jun 03, 2015 333

为了创造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油耗最低纪录,本田汽车近日宣布,该公司将开启一段穿越欧洲 24 国总行程达 8,500 英里(13,679 公里)的旅行。 完成此次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之旅的车型为本田思域旅行版,该车搭载了一台 1.6 升 i-DTEC 柴油发动机,最大功率输出为 120 马力,峰值扭矩为 300 牛·米。 在之前的欧洲联合循环测试中,本田思域旅行版的成绩也较为突出,其百公里油耗仅为 3.8 升,这也意味着该车一次性加满柴油续航里程可达 817 英里(1315 公里),而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仅为 99 克/公里。 本田称,该公司欧洲研发中心的两名成员 Fergal McGrath 和 Julian Warren 已经报名参与此次挑战之旅,旅行已于 6 月 1 日开始,起点为比利时阿尔斯特,沿荷兰和德国以顺时针方向在欧洲大陆行使,预计将于 25 天后返回起点,整个行程约 8,500 英里。 根据挑战规则,Fergal McGrath 和 Julian Warren 两名驾驶者必须全程在车上,其每天驾驶里程大约为 370 英里(595 公里)。整个行驶过程中,驾驶者所驾驶的思域旅行车每到一个国家,都将收集各种数据,包括燃料/里程记录、GPS 数据、视频、照片和「 目击证人」 等。 为了确保能够准确地监测路线、行车时间和驾驶距离,本田还在车上还安装了由 Tantalum 公司研发的追踪装置,该装置能够提供实时行程信息,并支撑其自动化数据的可靠性,从而满足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要求。 此外,此次挑战还规定本田思域旅行车必须为标准车型且未经过任何改装,在从起点出发以及返回起点时,车辆也将经过审核。为了防止车辆通过降低重量来获得优势,此次挑战还要求汽车每到达一处加油站时都必须将油箱加满。 如果此次挑战成功,本田思域旅行版将缔造一项新的记录,该记录同样适用于混动车和电动车。而本田在现实驾驶条件下的油耗也将更加具备参考价值,届时思域旅行版也将成为名副其实的「 省油达人」。(转自盖世汽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