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姆勒和博世的这次联手,把属于未来的停车场搬到了北京

· Sep 28, 2018 333

一百多年前,两个老家都位于斯图加特的德国兄弟企业联手缔造了汽车帝国,一百多年后,这两家公司在自动驾驶及相关商业化应用领域的合作,或许预示着汽车行业变革新的风向标,以及更多商业化落地的可能性。 上周,戴姆勒与博世,两个汽车行业的巨头,在位于北京望京地区的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中国研发中心的地下车库,展示了他们联合研发的自动代客泊车技术,这也是此项技术继去年在德国奔驰博物馆展示后,首次在华做展示,并且测试难度比此前增加了不少,例如增加了双向车道、以及更加复杂的停车场景。   对于戴姆勒来说,自动代客泊车是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落地重要的应用场景,可以为本土客户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务和体验,有着很大的商业化想象空间。而对于博世来说,这是今年刚刚成立的智能网联事业部在中国本土主导和执行的、也是前期非常重要和标志性的项目之一。从这项技术的成功展示,到后面的商业化落地可能,也预示着「 场端自动驾驶」 在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 那什么是「 自动代客泊车」 呢?其实代客泊车这个概念在欧美国家很常见,当你把车开到某酒店或商场门口,你经常会看到两类停车指示牌:Self-Parking(自主泊车)、Valet-Parking(代客泊车)。与自主泊车相比,代客泊车就是有服务生帮你把车开到停车场,等你要离开时再帮你把车开回来,节省了寻找停车位和停车时间,提高了效率,但相应要负担一些费用。 而自动代客泊车,不言而喻,就是不需要「 代泊小哥」,只需要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就能让你的车从停车场的落客区,自动行驶并停放至其指定车位,或从其指定车位自动行驶至停车场上客区。 实际上此次的体验是这样的: 视频中展示了四种工况,几乎覆盖了所有可能遇到的情况以及场景化需求,包括:一台车从落客区-用户手机点击停车-车辆自动停车入位-自动开到上客区;自动代客泊车状态下,车辆行驶途中遇到突发情况、固定及移动障碍物出现时车辆的反应;两台车同时寻找车位,一个车位被占的情况;两台车同时出车位开到上客区的情况。 那么有人会问了,这不就是自动驾驶吗?其实不然,我们从下面这张图上可以看出,自动代客泊车技术有别于高速公路自动驾驶和复杂城区内自动驾驶,是一种「 场内自动驾驶」 技术,不单单需要基于车辆本身的传感器和处理器,更多的是依靠场内的通信。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博世和戴姆勒是怎样合作的,他们又到底对停车场和车做了什么?才能让这项技术得以实现。 这其实是戴姆勒自动驾驶事业部,与博世智能网联事业部的一次合作。首先是车,其实自动泊车技术的实现对车本身的要求门槛并不是很高:电子驻车、电子助力转向(包含 EPS)、制动(包含 ESP)、自动换挡、远程车辆启停,这些技术是必须的,这些技术现阶段上市的很多车上其实已经配备。另外,还需要在你的车里装上一台互联服务器,用于和停车场进行通讯。当电器架构和硬件符合要求时,还需要将软件写进车辆 ECU,让车辆可安全地执行指令。车辆的改装升级,以及停车场的提供与布置是由戴姆勒来提供。 其次是停车场方面,需要对普通的停车场进行一定的改造。首先要给停车场装上「 眼睛」(目前测试用的是激光雷达,未来考虑降低成本可使用摄像头),其次就是用于储存地图和提供路径规划的本地服务器和云端后台,最后还需要和车内进行互联的互联服务器。博世主要负责的是传感器、通讯和后台服务器方面。 有了这些对车和停车场的改造以及适配工作,你的车就能和停车场互联,接收到来自停车场的车位路径规划,并且通过你的手机 App,实现自动代客泊车功能了。 当然,自动代客泊车技术的应用除了可以为车主节省停车时间,提高停车效率之外,还有很多想象空间。例如,当自动代客泊车这类场内自动驾驶技术成熟之后,未来的停车场都可以作为「 电动车服务中心」,实现自动泊车、充电、维修保养、洗车等增值服务的提供。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顶着「最美大众车」的光环,全新一代 CC 能 C 位出道吗?

· Aug 29, 2018 333

想在现有大众车型产品序列中挑选出一款「 一见钟情」 的车,真是一件难事。随着平台化的应用,大众也算是最早把「 套娃脸」 玩的溜的厂商,从捷达到迈腾,大众集团的 MQB「 没区别」 平台实在是让人「 脸盲症」 病情逐渐加重。而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大众汽车里一直有一款「 清流车型」,从诞生之初,就以优雅别致的造型 C 位出道,10 年后,这款车型的全新换代之作又重新「 鹤立鸡群」,发布之初就被冠以「 最美大众」 的名号,如今终于以骄傲的姿态上市了。她就是全新一代的大众 CC。 从外观上来看,新 CC 称得上「 最美大众」。这台强调「 魅力」 和「 灵动」 设计语言的轿跑车型很好地将力量和柔美融合在了一起。U 型前脸的前格栅与 LED 灯组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辨识度极高。地平线式的腰线与后尾灯也很好地衔接,使得车身侧面线条非常硬朗和流畅,再搭配尾部翘起的小鸭尾,给整车增添了足够的运动感。 基于 MQB-B 平台打造的新 CC,在尺寸上明显比现款车型大了一圈,由于平台优势,除了前轮轴中心到发动机防火墙距离的工程尺寸不可变,前后悬、轴距都可灵活改变,新款 CC 的长宽高都有增加,轴距更是比上代车型增加了 129mm,尺寸已经赶上了更加商务取向的迈腾,但通过独特的设计以及无框车门、掀背造型等因素,车身并没有给人很臃肿的感觉,内部空间尤其是后排空间,也没有因为掀背造型而收到太大的影响,可以说把实用性和美观通过设计和平台优势,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但坐进车内,这台「 最美大众车」 的内饰设计似乎没有刻意突出运动轿跑独特的身份象征,除了配色、缝线、碳纤维饰条之外,其他方面和现款迈腾如出一辙。当然,12.3 英寸的全液晶数字仪表、9.2 英寸的中控大屏这些人机交互硬件配置的出现是必不可少的,Nappa 高级打孔真皮座椅、Dynaudio 丹拿高级环绕音响这些豪华配置也将提升整台车的品质。同时作为一台运动车型,HUD 抬头显示器的出现也是在意料之中。 但说实话,作为一台拥有如此完美外观的个性化轿跑车型,我对内饰设计的需求这台车并没有完全达到,而只是做到了及格分,当然这或许也是受制于平台化的考虑。 除了一个充满「 魅惑力」 的外表,以及相对保守且有品质的内饰,这台全新一代 CC 又用一系列科技配置武装了自己的大脑。例如 ACC 3.0 高级自适应巡航系统、Lane assist 车道保持系统、Side assist 变道辅助系统、360 度全景可视泊车系统、MIB High Navi 导航功能等。 作为一款脱胎换骨的产品,昨天也终于有了售价,四款车型,搭载同样的 EA888 2.0T 涡轮增压发动机,以及 7 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根据调校不同分为 330TSI 186 匹低功率版本和 380TSI 220 匹高功率版本,价格从 25.28-30.98 万元。这个价格和上一代车型的指导价相差不多。但考虑到现款车型终端售价折扣、同平台车型迈腾的顶配售价、以及豪华入门级车型价格下探这样的市场竞争环境,顶着「 最美大众车」 的光环的全新一代 CC 能赢得年轻人的心吗? 或许并不是所谓的「 为信仰充值」,也不是「 颜值既正义」,而是平衡理性和个性化的用车需求。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面对出行变革,博世是如何「顺势而为」的?

· Aug 29, 2018 333

「 汽车与出行行业的变革」 这件事,已经从几年前的行业内话题,逐渐转向为 C 端用户能直接感受到的产品体验。而我们则一直更关注这个变革的「 幕后推手」——那些行业内的供应商们,他们用最直接的技术创新,不断地支持着这股浪潮。作为他们其中公认的「 引领者」——博世集团,在上周牙克石测试厂举办的第三届技术创新日上,展示了他们面对「 出行变革」 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及更深刻的思考。 「2018 年 1 至 6 月中国乘用车销量增速超过 4.6%。市场增长为企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博世中国在 2018 年上半年在汽车与智能交通领域发展稳健,截至到 6 月底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近 8%。」 这是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徐大全博士给出的数据。而在他看来,「 博世稳健的业绩发展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技术、自动驾驶及驾驶员辅助系统等创新技术的发力。」 然而虽然上半年的业绩出色,但因为客观市场经济在下半年或将处于下行区间,汽车行业也将必定受到一定影响,所以对于博世来说,下半年的市场态势和挑战将会更加严峻。 博世集团在自动化、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的技术创新和解决方案落地,算是在这个严峻的市场背景下,面对更大业绩压力时的「 稻草」。在自动化方面,博世的 L2 级别驾驶员辅助系统已经在吉利博瑞 GE 上搭载,功能包括 60km/h 时速以内的交通拥堵辅助功能,以及高速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刚刚上市的 WEY VV6,也搭载了类似的功能,在未来,这套系统还会在多款国内首发新车上实现量产交付。 对于更高级别自动驾驶所需的硬件,博世也在持续研发第五代雷达、第三代多功能/立体摄像头、第六代超声波传感器、域控制器 2.0 等等,让车的「 眼睛」 和「 大脑」 变得更加发达,并且结合博世创新的「 博世道路特征」 技术,实现更加准确和实时的高精度定位。 在自动驾驶的执行层面,此次我们还体验到了博世全新研发的线控转向冗余技术和 iBooster 2,以及 ESP 9.3 的冗余制动技术。 对于线控转向其实我们并不陌生,此前英菲尼迪 Q50 车型就曾经应用过,但博世此次展出的技术不同:在方向盘执行机构和前转向轴之间完全没有机械连接结构,而是通过一个 12 向电机、2 套 ECU、2 套控制电机、2 套电池提供冗余,保证车规级的安全性。线控转向最大的好处在于,在 L4 甚至 L5 自动驾驶时代,方向盘可以自动调节位置,或完全收起来,布局灵活。此外,还可以通过算法调节转向反馈手感,在车辆几近失控的边缘可以通过电脑控制把车救回来。同时,转向比也可根据车速自动调节。对于车企来说,也有着平台整合的优势。 另外 iBooster 和 ESP 结合的冗余制动机构,也为自动驾驶的到来保驾护航。相比于传统 ESP,iBooster 具有高动态建压能力,我们在测试中也模拟了 ESP 失效的状态下,iBooster 启动时车辆的制动效果,保证了车辆的制动冗余。 有了这些技术的创新和安全保障,博世在不断推进 L2 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同时,也在部署更加前瞻的 L4/L5 自动驾驶技术。今年七月份,博世与戴姆勒宣布双方正在持续深化合作,推动加快城市道路的 L4 完全自动驾驶及 L5 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双方将在加利福尼亚打造首个自动驾驶试点城市。2019 下半年,博世和戴姆勒将在加利福尼亚的某主要城市,在指定道路上为客户提供自动驾驶汽车班车服务。和车企合作,在特定区域实验或试运营 L4/L5 自动驾驶技术,对于供应商来说此前也有案例,这种尝试有助于快速高效积累数据,并对硬件和软件算法进行迭代更新,在真实场景下积累更多的「 实战经验」,为以后的自动驾驶商用化奠定坚实基础。 在电动化领域,博世自 2018 年初整合成立了博世动力总成解决方案事业部,博世多项新能源技术在中国实现全球首次量产,例如博世 48V 电池技术拿到了国内外几十个客户的订单,今年 11 月开始将在无锡实现量产,此外还有第二代 48V 系统的开发,主要特点是支持「 纯电起步」 模式。中国也将作为博世全球电桥项目首个量产市场,太仓的工厂正在建设筹备过程中,明年即将实现量产。 电桥作为集成化产品,将电机、逆变器和减速器合为一体,高度集成的设计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系统效率优化大于 93%,可以让更低的电池需求和更高的续航里程成为可能。同时,设计紧凑,降低了重量,并且可以快速批量化生产。 除了汽车技术的创新,博世也在试图开拓一块新的「 疆土」——交通服务和相关数字服务。随着智能化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汽车这个主体以外的「 出行」 市场规模在逐渐扩大,仅 4 年内,交通服务和相关数字服务的市场规模就将达到 1400 亿欧元,互联交通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 博世在今年初成立了全新的智能网联事业部,这个事业部作为博世集团的「 排头兵」,已经着手在智能汽车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以及自动代客泊车方面进行创新和解决方案的落地。(关于这个事业部的具体情况,之后会有专访文章详解)具体有这么几个信息点: 1. 博世此前和戴姆勒在德国合作了自动代客泊车项目,并且在斯图加特奔驰博物馆的停车场里试运行,这次我们得到的消息是,自动代客泊车项目今年也会在国内进行试点。 2. 博世还在研发基于互联技术的无钥匙进入功能。博世这套技术的差异化在于,可以在原有的智能手机虚拟钥匙化之外,增添个性化设置等互联服务功能。车辆所有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将车辆使用权限授予给其他用户,为共享出行以及车队的运营管理提供更多便利。 3. 博世的 FOTA(无线刷写)技术也会在自主品牌车型中量产落地。类似特斯拉的那种 FOTA 的好处在于,可以拓展互联网服务开发的延展性,促进硬件的技术迭代。同时,FOTA 也能减少召回,车主也不用再去 4S 店做软件升级。 「 电动化、智能化、自动化」 似乎在近几年成为供应商和车企公认的三大方向,而对于供应商来说,技术创新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因为那是他们的立命之本,但重要的是,如何在这汹涌多变的浪潮中,确立自己的优势技术,并找到市场突破点,然后尽可能快地将技术落地,把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对供应商来说,探讨「 创新」 或是「 保守」 这个话题似乎没太大必要。重要的是,在这个变革时代,谁能在对的跑道上跑得更快,才有可能跑得更远。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全新一代福克斯的「坚持」与「改变」

· Aug 12, 2018

福克斯,提起这个名字,就好像在三十岁的年纪偶然又听到了一首少年时期痴迷的朋克音乐,脑海里浮现的尽是大学时期刚刚拿完驾照,晚上和朋友偷摸开着车出去鬼混的「 荷尔蒙回忆片段」。仔细想想,自从第二代福克斯进入中国市场,到如今已经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了,这台有着 20 年历史的经典两厢运动车型,不知承包了多少和我差不多年代朋友的青葱记忆,应该可以算是一位合格的「 汽车启蒙老师」 了吧? 如今,这款经典车型迎来了它全新的第四代车型,十年之后,与汽车行业结缘的我,有幸在法国尼斯蜿蜒崎岖的乡间山路,第一时间体验了它,用两天的时间,好好感受这台车的「 坚持」 与「 改变」。 今年四月初,这款全新福特福克斯在重庆完成全球首秀,说实话,对这台车的第一眼印象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算不上惊艳和深刻,朋友圈的评论也是截然不同。而这一次的试驾,我似乎明白了设计师的用意:对于外观设计,这款车绝对算是「 耐看」。 更宽、更低的车身、更长的轮距、更短的前后、前推的 A 柱,比上一代车型显得更加的激进和运动,车身线条非常流畅,个人觉得这是一款设计偏向「 欧洲风格」 的车型。尤其看起来最协调的 ST-Line 车型,降低的 10mm 车身高度,再配上熏黑的前隔栅和更大的枪灰色轮毂,最为「 顺眼」。 同样在设计上改变较大的方面还有内饰。坐进车内最大的感受是仪表台往前「 推」 了不少,车内空间显得不那么局促了。如果说外观上来看 ST-Line 车型抢足了风头,那么从内饰设计和用料做工来看,Vignale 版本(我更愿意把这个版本叫做「 轻奢版」)自然是略胜一筹。 而且据工程团队表示,新款福克斯车内减少了 50%的物理按键,中控操作区域也明确地被分割成上、下两个区域,再搭配有着 SYNC 3 交互系统的触控屏幕,整车的人机交互算不上激进,也没有夸张的大屏,但作为一款以运动驾驶见长的车型来说,还算中规中矩。我们熟悉的 SYNC 3 系统操作逻辑清晰,但 UI 设计稍显保守,屏幕硬件操作流程度和清晰度很好,而且还支持 CarPlay 手机互联功能。 除了内外饰的变化,这次试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体验这台新福克斯的看家本领:驾驶体验。 先来说说动力系统硬件配置。在发动机选择上,因为考虑到福克斯是一款全球车型,所以为了适应各地区不同的排量政策,发动机排量分为 1.0T 和 1.5T ECO Boost 两款,在欧洲市场搭配 6 速手动变速箱以及 8AT 变速箱,未来在国内上市的车型会以 8AT 变速箱为主,并且分为高、低功率版本。或许未来在国内还会考虑引进 1.5 升非直喷自然吸气发动机,并搭配 6 速手动变速箱,降低入门价格门槛。 这代车型最大的变化就是全系配备「 颇受争议」 的直列三缸发动机,当然,我觉得这也算此次试驾最大的一个「 惊喜」,因为传说中「 又抖又吵」 的三缸机好像这次变「 乖」 了不少,除了启动瞬间的抖动,全程开下来几乎就没有被这件事情所烦到,发动机舱噪音的抑制在这个级别车型中做的算是非常不错,而且虽然三缸机的声音质感不足,但福特工程师似乎意识到了这点,在排气声音上做了些微小的调整,让声音变得悦耳了不少。而且,这款发动机还带有闭缸功能,在适当的工况下,通过凸轮轴的变化实现气门的关闭。 而驾驶质感方面,新福克斯的优势在法国南部的山路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 ST-Line 车型,由于车身高度降低了 10mm,悬架支撑非常好,再加上高强度车身,以及 SLA 长短臂刀锋后独立悬架让这台车的底盘表现更加扎实稳健,在公路很难探测到这台小车的极限。方向盘相较上代车型来说更轻,但指向精准性却「 还是那个味道」。 当然这台车除了「 福克斯血统」 中所传承的关于驾驶那部分基因之外,在新款车型中还增添了不少科技配置,比如福特 Co-Pilot 360 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在返程的一小段高速上,我们简单体验了这个功能。 这套系统硬件和软件算法具备 L2 级别自动驾驶能力,包含 ACC 自适应跟车、车道保持、行人识别、信号灯识别、自动刹车、限速识别、十字路口提醒等等。联系到此前福特在上海嘉定国际汽车城的测试厂测试 V2X 等自动驾驶技术,可以想像未来在国内上市的车型中,Co-Pilot 高级辅助驾驶功能或许会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在未来软件算法层面或许也会实现更多的技术功能升级。 在高速上用方向盘左边的按钮开启这个功能,便可以保持在车道线中间并跟随前车行驶,即便有加塞或轻微转弯,这台车也能从容面对,但这些只是辅助驾驶功能,驾驶员还是要时刻准备接管车辆。 作为一台运动车型,我们试驾的车上还配备了 HUD 抬头显示器,投射亮度很高,投射距离也够远,显示内容包含当前时速、当前道路信息、简易导航信息、限速信息等,个人认为非常实用,不知国内上市车型是否会选配此功能。 对于福特来说,全新一代福克斯车型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要传承和延续产品本身的经典以外,也肩负着帮助福特摆脱在华销售颓势的重要作用,所以福特针对中国市场和需求,在产品层面会做出适当调整,例如会有中国市场专属的定制设计。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福克斯面对的不再仅仅是十年前那几台屈指可数的两厢运动车型竞品,在这个价格区间,会面临自主品牌和豪华品牌的「 上下夹击」。那么坚持和传承扎实「 底子」 和驾驶感受的福克斯,能否通过在智能化、舒适感、和实用性方面配置的改变,来赢得越来越聪明的消费群体呢?这对福特来说一定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褪去驾驶者之车标签的「全新一代宝来」| 极客评车

· Aug 02, 2018 333

17 年前,宝来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凭借强劲的动力和良好的操控性,仅仅 4 个月就卖出 1.3 万辆,被称为「驾驶者之车」。 17 年后,移植到 MQB 平台的全新宝来,虽然褪去了驾驶者之车的标签,但却演化成为更加成熟的全能家用车。 充足的空间,实用的科技配置,再加上 MQB 平台提供的轻量化优势,让它在 12-15 万的价格区间内成为了一个很有竞争力的产品。 不过话说回来,这次的 MQB 移植似乎又给了选择困难症的消费者出了一个难题,除了宝来之外其它 A 级的兄弟也会来自 MQB 平台,让我们越来越难以分辨这些套娃脸了。

把安全放在首位:新一代福特福克斯在欧洲 NCAP 安全测试中获「五星好评」

· Jul 23, 2018 333

新一代福特福克斯经独立碰撞测试机构欧洲 NCAP 的测试,获得安全 5 星满分评价。这是欧洲 NCAP 升级更严苛的测试方式后,获得最高评价的首批车型。 什么是 NCAP 安全测试? NCAP 全称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它不同于那些由政府机构组织实施的强制性安全认证,它是一个汽车碰撞测试的民间组织。目前在欧洲、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都有类似的评价机构。我国的 C-NCAP 已于 2005 年正式启动。 NCAP 碰撞测试具体内容大约包括两个方面:正面和侧面碰撞。 正面碰撞有 50 公里/时正面 100%刚性壁碰撞,正面 64 公里/时 40%ODB(重叠可变性壁障); 侧面碰撞速度通常是 50 公里/时,另外还有中柱碰撞测试后碰测试等。 碰撞测试成绩则由星级(★)表示,共有五个星级,星级越高表示该车的碰撞安全性能越好。 福克斯是如何完成「五星好评」的? 首先,福克斯拥有为了避免或减轻事故的伤害所设计的众多功能。 这些功能包括受欧洲 NCAP 推崇的带行人识别功能的「 福特智能感应制动保护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识别道路前方、甚至意图穿过车辆行进路线的行人。如果检测到存在潜在的碰撞风险,且驾驶员没有对警告作出任何回应,这个系统将自动进行干预:车辆制动减速。智能感应制动保护系统在天黑时,也能依靠前大灯的照明正常工作。 其次,福特全新的 C2 平台的正面碰撞载荷能力提升了 40%,车身结构中的 33%采用了高强度钢及硼钢,助力福克斯在欧洲 NCAP 的成人和儿童保护测试中获得高分。 在模拟两车碰撞的测试中,福克斯在侧面碰撞测试中获得满分。     安全配置的提升 相比过去的福特车型,新一代福克斯带来了一系列更丰富的前瞻驾驶辅助科技。 车辆配备了: 3 个雷达 2 个摄像头 12 个超声波传感器 车辆搭载的安全功能包括: 升级版的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daptiveCruise Control)速度标志识别(Speed Sign Recognition)智能领航系统(Lane-Centering)车道保持辅助技术(Lane Keeping Aid)弯道预见照明(Predictive curve light)规避转向辅助系统(EvasiveSteering Assist)自动碰撞后制动系统(Post-Collision Braking)广角倒车影像(Rear wide-view camera)两侧来车预警功能(Cross Traffic Alert)其中,弯道预见照明可以在预见到弯道的情况下提前调节前大灯照明范围,为驾驶员提供更好的照明条件,该技术的使用在行业内是首次。自动碰撞后制动系统在探测到初次碰撞后,将自动施加合适的制动压力,以缓解潜在的二次碰撞危险。让车辆减速可减轻事故对车内乘客可能的更多伤害。两侧来车预警功能不仅可以在驾驶员倒车出库时提醒他们后方盲区来车,现在还首次带有自动制动功能。如果驾驶员没有对警示做出反应,它可以自动刹车以减少碰撞的风险。 第一批新一代福克斯很快就要交付到欧洲消费者的手中了。不过不要着急,今年晚些时候新一代福克斯将在中国上市,有三厢轿车和两厢轿车两种车身形式,其中还有首次引入中国的福克斯 ST-Line。

「智能汽车」标杆?评测特斯拉 MODEL X 的电动化与智能化 | 极客评车

· Jul 05, 2018 333

我们之前推送了车和家创始人李想写的特斯拉 Model X 评测体验(点击此处相关文章进行阅读),其中,他对于特斯拉的科技感和智能化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在现阶段,如果说市面上有什么「智能汽车」,那特斯拉 Model X 无疑就是最接近这个称呼的车,但是从昨天文章的评论来看,其实还是有很多人对于特斯拉的智能化水平了解不足。 如这篇推送的标题所说,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个视频,从智能化角度再次对 Model X 做个全面介绍。同时,我们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汽车智能化及电动化的评分体系,在视频里你也会看到我们基于这套评分体系对 Model X 做出的打分。 作为智能汽车「标杆」的特斯拉,你认为它会有怎样的成绩?

开一台回头率超高的小尛电动车,是什么体验? | 极客评车

· Jun 17, 2018 333

又是一年毕业季,刚刚步入社会的同学们想买一辆什么样的车?超跑?性能小跑?轿跑?小钢炮?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总是骨感的,刚步入社会的你可能仅仅需要的是一台通勤代步车,那么北汽新能源 ARCFOX 旗下的第一款电动车 LITE,你会不会选择? 双门双座,150km 续航,110km/h 最高时速,重要的是后置后驱还能漂… 车辆参数: 长宽高(mm):2986*1676*1492 最大功率(kW):36 最大扭矩(N·m):120 最高车速(km/h):110 整备质量(kg):895 NEDC 最大续航(km):150 电池容量(kWh):16.4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