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融「复出」,再造一个华晨?
最近,宾尼法利纳宣布将联合正道集团参加今年的日内瓦车展,并发布了一张正道 H600 概念车的预热图。宾尼法利纳是著名的汽车设计公司,有不少优秀的车型就是出自他们之手。 正道 H600 一辆新能源豪华轿车,目前也只有一张车屁股的图片,动力系统细节不明。说到正道 H600 的主人 正道集团,可能很多人就不熟悉了。 正道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是仰融,不知道仰融是谁?那你一定知道华晨汽车,见过华晨宝马。先来扫盲仰融的履历(来自维基百科): 仰融(1957 年—),真名杨骐榕,是一位中国企业家,籍贯安徽,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市北国镇(现顾山镇),早年参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曾经负伤,后在西南财经大学获博士学位。参加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第一家企业华晨汽车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工作,成为第一家中国国有企业海外融资的企业,后接管金杯汽车。仰融曾是 2001 年度《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三位。他在 2002 年 5 月,自称受到「 迫害」 出走美国,2002 年 10 月,因涉嫌经济犯罪,涉嫌侵吞国有资产被辽宁省检察院批准逮捕。他后来在美国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政府和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资产侵权,成为中国历史上地方政府首次在国外被起诉的案例。 仰融的经历可以用传奇来形容,上百度搜那么一下,在文末出现了太多政治敏感的「 相关搜索」 关键词,绝对的风云人物。现在网上关于他的文章,真真假假都有。 这次仰融造车的故事,还要从成立于 1995 年的正道集团说起,这是一家在百慕大注册的公司,港交所上市。 仰融从 1999 年开始就担任正道集团的执行主席,2008 年左右仰融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2010 年,经过仰融的一系列操作,正道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确立新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及其核心系统的研发。 正道集团有限公司的 Logo 是这样的: 正道集团的产业布局包括:金融、三电系统、正道 eBus、增程轿车和石墨烯。 金融是仰融的老本行,他本来就是个老练的金融玩家,自创一套仰氏金融模型,号称已获美国专利。有钱,才能为正道 eBus、增程轿车和石墨烯板块不断输血。 三电系统方面,正道集团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已经在江苏连云港成立电池技术公司,连云港基地具备年产 1 万套客车电池系统的能力。该基地主要研究对象包括: 除了自建研发团队外,正道集团还于去年 7 月控股了美国 UQM 技术公司。UQM 公司是纽交所上市公司,主要业务是为商用卡车、巴士、传播、军工市场开发、制造及销售功率密度、高效率电动马达、发电机、电力电子控制器及燃料电池压缩机。 正道 eBus 是正道集团研发的一款电动公交,是在德国 MAN 客车技术基础上开发而成的车型,充电 10 分钟续航 45 公里,满电续航 110 公里。 不过电动公交不是正道集团的重点,乘用车才是。 从官网信息来看,正道集团增程式轿车的核心技术是微型涡轮发电增程器,优点就是尺寸小、震动小、寿命长、噪声低、排放低和多燃料适用性。 看着是不是有点眼熟?之前我们写过的中国泰克鲁斯超跑,也用的是微型涡轮发电增程器。泰克鲁斯有中国航天军工背景,相关技术积淀深厚。 根据我们的判断,正道集团此前并无涡轮相关技术的积淀,具体怎么搞定生产制造这件事,不得而知。(吐槽一下,正道集团的 PPT 水平真的堪忧,以下两张图片来自正道官网)我们前面提到的正道 H600 概念车,正是为了让更多人正道集团在造车这件事而打造的。 关于仰融的造车理念,此前他接受《汽车商业评论》的采访时,透露了这么三点: 第一,正道增程式乘用车项目规模 100 万辆,拟委托国内一家汽车制造商代工,双方联合发布只待时日。 第二,不管是商用车,还是乘用车,正道新能源汽车均不需要国家补贴,「汽车厂还有 20%以上的回报(仰融语)」。 第三,金融是主业,而非汽车,以前则有些错位。 看上去,格局很大。代工 100 万辆增程车,不知道现在和代工方、供应商方面接洽得如何了。至于第三点,则充分说明了仰融选择造车的本质,他本来就是个玩金融的专家,而非造车。 至于正道造车能不能走上「 正道」,拭目以待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不用钥匙就能打开特斯拉前备箱,是「缺陷」还是为了「安全」?
前两天,一个名为 Salomondrin 的 UP 主在 Youtube 上搞了个大新闻。 在视频中,他展示了如何无需钥匙就能打开一辆特斯拉的前备箱,点击次数超过 30 万。具体步骤是这样的(请勿用于盗窃…): 先用在前进气格栅的右下方找到一个塑料盖板,用螺丝刀撬开(有点像找拖车钩的方法)。撬开之后就会发现两个红色的拉环,使劲拉一下,前备箱就解锁了,同时车也会响起警报。 也就是说,只用一个螺丝刀,在趁人不备的时候就能打开已经上锁的特斯拉的前备箱。对了,上面这辆被玩坏的特斯拉是改款后的车型,即新前脸。 至于老款车型(有黑色中网那一代),我和一位车主聊了聊,他表示知道特斯拉有这样的设定,但老款车型需要打开整个黑色中网,才能看见能打开前备箱的红色拉环。打开方式也很简单,直接「 一脚踹开」。 听上去有点耸人听闻?其实一辆车有这样的设定,不无道理。因为电动车和燃油车不一样,电路是常通的(ALWAYS ON),发生事故后可能会漏电。无论漏电概率多大,车企必须考虑周全,所以就有了如何通过外力切断高压电的设定。 在特斯拉的车主应急手册上,明确提到了「FRONT TRUNK FIRST RESPONDER CUT LOOP」 这件事,就是为了教会第一个发现事故的人如何从前备箱切断电源。(操作人员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装置)方法很简单:先打开前备箱,一种是通过钥匙或车内大屏操作,一种是用我们上面提到的方法。锁车依然能打开前备箱的设定,是为了减少救援过程的麻烦。 在打开前备箱后,用钳子剪断靠近前挡风玻璃处的红色电线。为了保证 100%切断电线不出现虚接,需要剪两次。这根红色的电线是根低压线,剪断后能断掉电池组的高压电和气囊系统,以免在救援过程中发生漏电和误弹气囊的二次伤害。 下面进入实操阶段… 2016 年 9 月,一位特斯拉车主在荷兰发生车祸,车撞上了路边的一棵树后起火,在消防员到现场时,这位车主已经死亡。当时,这件事还上了荷兰国家电视台。 参与灭火的消防员说,火非常难扑灭,并且他们不知道如何在保证不触电的情况下接近车辆。(从图上可以看出,一些电池组碎片散落在地上还在燃烧)消防队的发言人 Ronald Boer 说,如果车的四个轮子还在,消防队很容易就能关闭电池系统,但是这辆车已经完全撞毁了,很难复原。在这种情况下,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后来,特斯拉派出技术人员,指导消防员如何切断电源。 同样是在去年 9 月,一位 62 岁的老大爷开着一辆 Model S 在奥地利发生车祸。当时车撞上了路边的路牌,滑行了 200 多米后才停下来,随后车起火,不过好在这位老大爷没受伤。 当地消防部门公布了一些救援过程中有意思的细节:在灭火之后为了保证这辆车真正的断电了,消防人员拿出笔记本,上网搜了特斯拉应急手册,就是为了找到「FIRST RESPONDER CUT LOOP」 来切断高压电。 为了教会广大消防员如何正确处理一辆事故特斯拉,德国人还把一次特斯拉事故做成了案例。 在去年 4 月,一位特斯拉车主在 Abensberg 发生车祸,但受伤较轻,消防人员到达时也已经离开事故车辆。于是,Abensberg 消防部门就抓住机会,教大家如何切断特斯拉高压电。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不愿看到车祸,但车企必须设计周全,来保证绝对的安全。设计一辆电动车和燃油车并不完全相同,如同燃油车要考虑油箱、油路的安全一样,电动车要考虑电池组、电路的安全。对于救援人员来说,处理一辆电动车和燃油车也有所不同,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 至于前面提到的前备箱放东西容易遭窃的事,奉劝广大特斯拉车主不在前备箱放贵重物品,被撬了顶多损失一个塑料盖。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在加油站里建充电桩,这些石油公司已经开始革自己的命了?
不止有一位专家预测过,地球上的石油将在 XXXX 年耗尽,上世纪甚至有人说是 2000 年。然而实际情况是,全球各地每年都会发现新的油田,毫无「 资源耗尽」 的悲壮气氛。 当然,石油公司的老板们肯定知道固执地挖油只能坐吃山空。所以不如搞点副业,以显示自己与时俱进、热爱环保的决心,比如投资点新能源产业,免得以后被革了命。先来说大家最熟悉的国内两桶油… 目前来看,国内两桶油在新能源方面的布局刚刚开始,导致很多人并不了解他们干了点什么。 2016 年 1 月,中石油和一汽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和互联网智能汽车领域展开合作。中石油将在重点城市或高速公路建设充电站和加气站,在产业链上支持一汽新能源车,双方还将建立联合实验室,加大润滑油产品的研发力度。 中石油+一汽,也算是门当户对了。再来看看中石化这边。 早在 2010 年,中石化就和北京首科集团宣布共同出资成立中石化首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1000 万元。首科集团致力于纯电动车的研发,自称在相关领域内处于领先地位。 在新公司成立之初,双方计划投资 27 亿元建设充电站:到 2015 年共形成 130 座充电站建设规模,以满足北京市电动汽车能源供给需求。并计划投资 17 亿元建设完成新能源应用研发中心,致力于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研发。 2015 年 7 月,中石化还和北汽新能源展开合作,利用加油站为北京北汽电动出租车提供换电效率,首批开展换电业务的有双榆树、东经路两座加油站。 快 2 年过去了,不知道中石化新能源落地了多少技术,换电站还有没有在运行… 下面再来看看国外。 法国道达尔(Total)石油公司曾在 2011 年收购 SunPower 太阳能公司,又在 2016 年花 10 亿美金收购了电池制造商 Saft。Saft 公司原本生产动力电池,曾为奔驰 S 400 Hybrid 供货,但生意不好根本拿不到大单。 按照道达尔的说法,他们将利用 Saft 的电池做储能产品,与 SunPower 的太阳能技术互补。(怎么听起来有点像特斯拉和 Solarcity 的套路?)对了,很多分析师认为,最终储能产品对电池的需求,将超过汽车行业。 道达尔还将在法国依托自己的加油站,建设充电站,并且已经开始研究这件事的可行性。 另一个欧洲石油巨头荷兰壳牌,也在研究在加油站装充电桩的事,但醉翁之意不在酒。 壳牌集团全球下游业务总裁 John Abbott 说,在未来几十年油车都不会替代电动车,他把充电桩看做是一个潜在的商业机会。由于充电时间较长,人们总会去加油站的便利店吃吃喝喝。(千万别小瞧加油站便利店的收入…)挪威石油巨头 Statoil 感兴趣的则是海上风力发电,他们正在测试 HyWind 海上风力发电机。这些风力发电机为海上钻油平台供电,在过去 6 年中为公司节省了 30%的开支。 石油公司拥抱新能源,特别是在电动车行业布局,本身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已有的加油站就搞定了用地和用电。在高速公路上,具有垄断性的石油公司提供充电服务优势更大。目前,我们已经能在不少高速上的加油站见到充电桩。 问题在于,做惯了石油生意的巨头,能不能玩转电,有没有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毕竟,充电行业不像搞石油一样有那么高的壁垒,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巨头之间的竞争已经开始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在超级碗「广告大战」里,福特也不忘安利一发「移动出行」
想象一下如下场景:坐缆车被卡在半空、风筝被挂在书上、上房顶梯子倒了、篮球卡在了篮筐上、船坏在了湖中央、车在雪中打滑就是不动… 这种「 不上不下」 的感觉,时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而福特则把这一系列「 不上不下」 的场景汇集起来,做成了今年他们在超级碗亮相的广告。在每年的超级碗广告大战中,各种酷炫的镜头铺天盖地,而福特这次则打了一张「 生活」 牌,但实际上却在宣传自己的「移动出行」计划。 这段广告全长 1 分 43 秒,在第 60 秒的时候才出现福特的元素。随着一辆福特皮卡把陷在雪里的车拉出,一切不再「 被卡住」,象征着未来人们出行更顺畅、无缝。在广告后半部分,福特则展示了一系列移动出行相关产品,包括 SYNC 3、Fordpass 移动出行 App、共享自行车以及自动驾驶汽车、新能源车等等,基本上所有和移动出行相关的组成部分,都被浓缩在了这则广告里。 对了,还有福特粉必看的福特 GT…… 欣赏一下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连续三年参加日内瓦车展,今年这家「骗子」公司又来了?
故事还要从一个人说起,他叫 Nunzio La Vecchia。如果你去谷歌搜一下,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是的,这位大哥是个最早是个唱歌的,十年前他一共发布了 20 多首歌。在 Youtube 上,也有他不少演出视频和 MTV。虽然点击率不高,但网友们的评价还挺积极。(我听了几首,还不错…)或许是音乐事业不得志,这个意大利人后来就不唱歌了,不知为何, 突然跨界……开始……搞汽车了。 音乐人跨界造车?听上去有点任性,但 Vecchia 除了唱歌,还自称是一名物理学家、自学者,有博士学位,并且还是赛车手、飞行员。简直就是一名人生赢家,听上去有点夸张对不对?下面来看看他造了一辆什么车… 在 2009 年,柯尼塞格和 NLV 公司联合打造了 Koenigsegg Quant 概念车,但后来双方中止合作。这是一辆电动超跑,表面覆盖了 NLV 公司的太阳能电池,可以给车供电。NLV,就是 Nunzio La Vecchia 名字的缩写,也就是这位主人公创办的同名公司,号称从 1991 年开始就开始研究太阳能技术。 对了,在车上装太阳能电池板这件事,我们很早就说过这种做法有多不靠谱。 到了 2013 年,Vecchia 成立了 nanoFLOWCELL 公司,以每年一辆的速度推出概念车,并且高调的参加日内瓦车展。截止到 2016 年,他们一共带来了三款概念车,分别是 Quantino、Quant E 和 Quant F。 nanoFLOWCELL 公司的这几辆概念车所宣扬的核心技术,就是液流电池。液流电池并不是什么新鲜技术,国内外都有相关研究。 原理是这样的:液流电池中,电极部分和电解液部分是分离的,在充放电的过程中,电解液在泵的作用下通过电极,电解液中的电解质在电极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释放吸收电子,电子通过电极上的集流设备连接外接电路进行充放电。 下面是它的原理图: 也就是说,当需要补充能量时,只需把原来的电解液替换掉就行,比充电快多了,有点像加氢。另外,nanoFLOWCELL 公司自称这种电池的能量密度是特斯拉锂电池的五倍。 在今年的日内瓦车展上,这家公司会带来 QUANT 48VOLT 概念车,加入了 48V 系统。这辆车性能强悍,使用 4 台 140kW 电机,2.4 秒破百,极速 300 公里,续航超过 1000 公里。 迄今为止,nanoFlowcell 公司并没透露更多技术细节。再次经过一番谷歌,我发现许多热衷于技术的外国网友都对 nanoFLOWCELL 公司提出质疑,因为他们所公布的那些东西太无力了。 至于实车上路,我上 Youtube 搜了搜大部分 CG 特效,只有一家媒体曾捕捉到它上路时的样子: 看到这里,我已经隐约觉得 Vecchia 在吹牛逼了,于是,我扒了扒 Vecchia 这个人背后的故事。 事实上,Vecchia 之前给自己贴的标签:物理学家、博士学位,都无法被证实,他本人也拒绝透露在哪获得了学位。 不过,有外媒爆料说他的博士学位是花钱买的,更有意思的是 Vecchia 的发家史,故事来自于 2013 年的一篇瑞士媒体的德文报道。 根据这篇报道,Vecchia 早年曾惹上一起官司。 Vecchia 是一名意大利裔瑞士人,他在 2001 年前后,结识了一位老太太。关于这位老太太,原文措辞是:「 老、有钱、独自生活、需要爱情」。(小鲜肉勾搭富婆的套路?)当时 NLV 公司有一项非常先进的太阳能技术,为了「 融资」,Vecchia 开始说服这位老太太投钱。 于是在 2001 年,这位老太太给 Vecchia 写了两封信,分别是《生活中的杰作》、《完美的解决办法》。(说明这位老太太要掏钱了)随后老太太掏出了 3900 万瑞士法郎、Ascona TI 和 Küsnacht ZH 两处工厂地块,因此持股 25%。NLV 公司需要将 Alpha-Solarzellen 项目投放市场并申请专利,但是并未达成。 2003 年,老太太有所察觉,认为受到欺骗(可能是技术没 Vecchia 吹得那么先进),于是把 Vecchia 告上法庭。但是 Vecchia 的解释是:出于安全考虑,在 1999-2000 年期间销毁了技术原型机。(也就不能证明他的技术到底靠不靠谱)由于缺乏证据,于是楚格州立法院判决 Vecchia 无罪。随后的日子里,这位老太太不断为这起官司奔波。在这期间相关法律也不断完善,楚格州州立法院于 2010 年 … 继续阅读
用数据说话:自动驾驶技术哪家强?
如果你去美国加州旅游,在街上看见个什么自动驾驶汽车,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因为截止到今年 1 月,美国加州已经给 21 家公司颁发了自动驾驶路测牌照。在推动自动驾驶发展的这条路上,加州政府跑在了前面。 有了上路的权利之后,相关公司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就是每年年末给加州 DMV(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提交一份当年的测试报告。最近,加州 DMV 公布了 11 家公司提交的 2016 年度自动驾驶路测报告。 这 11 家公司包括:宝马、博世、通用 Cruise、德尔福、福特、谷歌/Waymo、本田、日产、奔驰、特斯拉和大众。这 11 份报告长短不一,谷歌的多达 34 页,短的只有 1 页(大众),与各家公司路测进展有关。 按照加州 DMV 的要求,相关公司必须在报告中说明 2016 年中发生「Disengagement」 的次数和缘由,即车辆在自动驾驶状态下,工程师不得不插手干预的情况。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只考虑 Disengagement 的次数并不科学、严谨,加州 DMV 也并未要求大家提供十分详尽的数据,比如:自动驾驶系统失效时的天气、地点?是不是第一次在该地测试?是不是在跟着高精度地图在跑?另外,每位工程师工作方式也不太一样(有的谨慎些,有的胆子大…)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数据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可以反映出每家公司的技术进步速度。研究完枯燥无味的报告后,下面说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发现: 谷歌去年在加州路测里程为 102 万公里,在路测里程增长迅速的同时,人工介入次数却大大降低。在 2015 年,谷歌无人车每 1600 公里平均人工介入次数为 0.8 次;在 2016 年,每 1600 公里平均人工介入次数为 0.2 次。 谷歌路测基本都在山景城的郊区,发生人工介入的情况时原因很多,比如激光雷达和摄像头采集到的数据由出入(主要原因);车辆非必要的动作;遇到了其它的鲁莽的司机。 其实继续往下看,你就会知道谷歌的成绩有多优秀了。 通用主要在旧金山路测,在 2015 年 6 月路测里程仅为 8 公里。2016 年 3 月收购了 Cruise 公司后,进步飞快,6 月的路测里程为 640 公里。到了下半年,通用的自动驾驶汽车跑上百公里都不用人工介入,进步飞快。 据传当年通用收购 Cruise 公司花了 10 亿美金,虽然是个天文数字,但总算没掉队。 同样进步明显的是日产,在 2015 年的日产路测中,工程师平均每 22.4 公里就得人工介入一次,而到了 2016 年,这个数字变成了 395 公里。 除了不远万里跑到美国做路测,日产肯定也在日本本土积攒了不少经验,不应忽视。 德尔福在加州有两辆奥迪 SQ5 测试车,去年一共在加州跑了不到 5000 公里。在报告中德尔福详细统计了每次人工介入时的情况,看下面这张图: 其中 62 次人工干预都是因为在交通繁忙时并线引起的,看来这是德尔福同学的短板。 福特在密歇根州有最大的自动驾驶测试车队,但只在加州部署了 2 辆。福特在加州只选择在白天并且天气和道路状况良好时才进行测试,所以他们的车在 880 公里的测试里程中仅需人工干预 3 次。 至于福特在密歇根玩得怎么样,还不知道,因为密歇根监管机构不需要相关公司提交路测报告。 特斯拉作为在自动驾驶方面最为激进的一家公司,2016 年麻烦不少。在 2016 年,特斯拉在加州的路测里程为 880 公里,并且绝大部分由 4 辆车在 2016 年 10 月跑完,可能是为了新 Autopilot 系统做准备。 虽然特斯拉路测少得可怜,但别忘了全球所有特斯拉在 Autopilot 模式下已经跑了超过 3.5 亿公里。这些数据上传给特斯拉后,对特斯拉升级 Autopilot 或多或少多有帮助。(这才是众包…)再重复一遍,以上是各家公司向加州 DMV 提交的报告,只反映了该公司在加州地区的路测情况。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加州只是路测地之一。所以靠上面的数据不能给出个绝对的排名,只能看出个大趋势。 仅仅两年的时间,不少公司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即使是谷歌这样领先的公司,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自动驾驶任重而道远。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 继续阅读
特朗普移民禁令之后,Uber 一条推特让自己损失 20 万用户
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人民开始陷入「 水深火热」 之中。在特朗普签署针对七个穆斯林国家的移民禁令后,美国民众对特朗普的反对之声达到高潮。 1 月 28 日,纽约的出租车司机们开始以实际行动,抵制特朗普的移民禁令,他们打算在 1 月 28 日 18:00 – 19:00 停止在肯尼迪机场接客。(利益相关:美国出租车司机群体中有大量外来移民)发起 1 小时罢工运动的,是纽约出租车工作者联盟,当时他们发了这么一条推特: 上面这条推特的大概意思是:司机们应该团结起来,抵制这种不人道的、违反宪法的行为。 资本主义的工会是个很神奇的存在,一言不合就发起罢工运动。工人工资太低?罢工;特朗普禁止穆斯林入境?罢工。 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一次「 工会活动」(也就一小时),Uber 却不识相地参与了进来。在肯尼迪机场打不到车的时候,Uber NYC 推特号发了一条信息: 主要就是说「Surge pricing(动态调价)」 在肯尼迪国际机场取消了,所以大家可能得多等会,要耐心。 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大吃瓜群众认为 Uber 这是在背后捅刀子,想趁机推广自己的打车生意。没想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的 Uber,现在叛变革命了? 还没等 Uber 反应过来,愤怒的网友发起了「#DeleteUber」(删除 Uber)运动。更重要的是,一些大 V 也纷纷加入这次运动,晒出了删除 Uber 的图。 看看大家游行时愤怒的表情和举的牌子,就知道大家为什么反应如此激烈了: 根据《纽约时代》的报道,最终有超过 20 万人删除了自己的 Uber 账户。在删除 Uber 之后,很多人加入了 Lyft 的阵营。在这几天,Lyft 在 Apple Store 的排名最高曾爬到过第四,超过 Uber。另外,Lyft 还玩了一把借势营销,向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捐款一百万美元。 愤怒的用户们转投 Lyft 的时候,也不忘给 Uber 个差评,在 Uber 的用户评价中,最近基本全是一星评价+骂街。 截止到今天,Uber 在 App Store 的评分平均只有两星: 为了安抚群众情绪,Uber 设立了 300 万美元的基金,用来为司机们提供法律援助,包括翻译服务和全天候电话咨询。 其实大家抵制 Uber 的另一个原因,就是 Uber CEO Travis Kalanick 是特朗普商业顾问团的一员。Kalanick 于 2016 年 12 月加入特朗普的顾问团,当时特朗普已经赢得美国总统大选。目前,特朗普的顾问团还有特斯拉 CEO Elon Musk,通用 CEO Mary Barra,百事可乐 CEO Indra Nooyi,沃尔玛 CEO Doug McMillon,迪斯尼 CEO Bob Iger… 在吃瓜群众看来,这就是赤裸裸的「 站队」 行为。所谓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也难怪广大群众抵制 Uber。 除了来自外部的压力之外,Uber 内部员工也对 Travis 的站队行为不满。在这周二的会议上,至少有两位员工问起 Travis 为什么不退出顾问团。周三,Uber 的员工们还写了一封长达 25 页的《致 Travis 的一封信》,来控诉 Travis 的行为如何影响员工们的心情。 周四,Travis 宣布退出特朗普顾问团。 但 CEO 们不是这么想的,出了#DeleteUber 这件事后, Travis 说:「 加入特朗普的顾问团,并不意味着为总统背书。很不幸的是,人们误解了这件事。」 Elon Musk 也有相同的观点,他还特地发了一条长推特,来说明他为什么继续留在特朗普的顾问团中。大概意思是:我和其他的 CEO 们,将会就移民禁令问题向总统提出反对意见;加入顾问团并不代表我同意政府的决策。 其实老板们也挺无奈,万万没想到遇上这样一个总统。更尴尬的是在特朗普的竞选期间,不少硅谷大佬是反对特朗普的。 话是这么说,但是仔细想想,没有哪个老板敢和总统作对。想想特朗普的几条推特,就让车企老板们把几亿美金投资转回国内。相比之下,体量小得多的 Uber、特斯拉又能如何?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 继续阅读
特朗普请三巨头 CEO 吃饭,大佬们终于「认怂」了
白宫办公室的椅子还没坐热,特朗普就马不停蹄地约见了通用、福特和菲亚特克莱斯勒(FCA)的三位 CEO,形式是「 吃早餐」。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特朗普在这方面异常积极。 这次三巨头老板被约谈,让我想起了年初特朗普和硅谷大佬们的那次见面。当时的特朗普刚赢得大选,想先把硅谷这帮人招安,会谈气氛严肃、尴尬,各个大佬一脸「 摊上大事」 了的样子。(因为之前很多大佬反对特朗普…)这次特朗普约谈车企老板的初衷,还是为了美帝人民的工作问题。见面之前 ,特朗普不忘发个推特: 众所周知,特朗普主张在美国本土创造工作机会。白宫发言人 Sean Spicer 说:「 特朗普是为了倾听大家的意见,看看如何一起把更多工作带回汽车行业。」 其实,潜台词就是:总统都亲自出马了,你们配不配合看着办。 不配合的话,后果很严重,就是直接加税。在此之前,特朗普曾说从墨西哥或其他国家进口的车,会强加 35%的关税(逼着大家在本土造车)。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嘴炮选手,他上台的第一天,就签署了第一份总统令宣布美国退出 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看到这里,想必通用、福特和 FCA 老板可能就有点服气了… 上一次通用、福特、FCA 和美国总统坐在一起,还是在 2011 年 7 月。当时奥巴马和大家达成的共识是减少排放,目标是在 2025 年前油耗值达到 54.5mpg,几乎是当时的一半。 对比两次约谈你就会发现,只要总统把大家叫到一块开会,基本没什么好事。总统们都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比如奥巴马喜欢主张搞环保,特朗普是个主张把工作机会带回美国本土的总统。 车企能做的,就是在互相博弈的基础上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在看到奥巴马表态后,各大车企也纷纷表示赞同。除了口头赞扬之外,美国车企还做出了实际行动,但他们却说这和特朗普政治没什么关系,完全是商业决策,并且已经执行很长时间了。(不能在舆论上向总统低头)下面看看福特、通用和 FCA 都曾经干了点什么: 在 2016 年 9 月,福特 CEO Mark Fields 说对墨西哥的投资不会造成美国本土工作机会的流失,他当时的措辞是:「Absolutely not. Zero.」。当 CNN 的记者问起如果特朗普当选,真的要加 35%的关税时,Mark Fields 则拒绝回答这种有关「 假设」 的问题。 在今年 1 月,福特撤销了在墨西哥的 16 亿建厂计划,宣布将在密歇根投资 7 亿建厂。但福特的小型车(福克斯)将继续在墨西哥现有的工厂生产。在会见完特朗普之后,福特 CEO Mark Fields 说,即使是特朗普没有当选,他们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上周,通用确认将会在今年增加 10 亿美金的投资,并把部分在墨西哥生产的零部件转移至美国本土生产。在此之前,通用 CEO Mary Barra 会见特朗普的时候,说这笔投资会为美国本土增加 1500 个工作岗位。 同样是在这个月,FCA 宣布要花 10 亿改建在美国中西部的两座工厂,此举带来 2000 个工作岗位。另外,还可能把道奇 Ram 皮卡的生产从墨西哥转移至密歇根。 对了,FCA 最近还摊上了一件大事,就是柴油车涉嫌排放作弊,可能要步大众的后尘,面临美国 EPA 和司法部的调查。FCA 只是信誓旦旦的说:「 会和特朗普政府说明此事,并公平、公正地解决。」 新任总统特朗普如何解决此事,值得围观。 车企搞海外工厂是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主要还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想想墨西哥和美国工人的工资差距)。在特朗普上台前后,车企密集表态并作出战略调整,说不受政治影响我们也不信。 在和特朗普吃完早餐后,三家车企中只有福特 CEO Fields 接受了采访,他是这么评价这次会面的:「 新任总统非常、非常认真的在让美国的经济变得更强大,并且通过政策、税收、贸易和法规来促成这件事,我对此充满信心。这将会鼓励所有 CEO 决定不断向前。」 无论车企的官方口径如何,特朗普的上台都给美国汽车工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受影响的主要是美国本土车企的全球化进程。大家也已经纷纷把投资撤回国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谁让人家是总统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特斯拉被判「无罪」,但依然是个不安定分子
2016 年 5 月,特斯拉车主 Joshua Brown 开着一辆特斯拉,在 Autopilot 模式下撞上一辆卡车,结果车毁人亡。随后,此事引起轩然大波,并且有更多起 Autopilot 事故被曝光。 针对第一起 Autopilot 致死事故,美国 NHTSA 也介入了调查,如今终于调查完毕,最终的调查报告中显示特斯拉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下面是这份报告的部分截图: 报告显示这起调查从 2016 年 6 月 28 日开始,2017 年 1 月 19 日结束(closed),主要调查对象是 2014-2016 款的 Model S 和 Model X,调查的问题是:特斯拉 Autopilot 系统的 AEB 功能可能达不到设计要求,从而增加碰撞风险。 上图中 ODI 的全称是 Office of Defects Investigation,即缺陷调查办公室。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一个失效(failure)的情况也没出现,AEB 系统在技术要求方面是合格的。 在最后的总结中,NHTSA 是这么说的: ADAS 系统诸如特斯拉的 Autopilot,需要用户时刻注意路况,并做好避免碰撞的准备。AEB 系统是用来在紧急情况下,避免/减轻车辆的前后碰撞的。这套系统的功能有限,不能侦测到所有威胁并发出警告、提前制动来避免碰撞。 特斯拉已经在用户手册中写明了系统限制,通过仪表盘、提示音来警告用户,并且还有驾驶员监视系统来保证用户时刻把注意力放在开车上。 用户应该充分了解说明书中关于 ADAS 系统的说明和警告,包括这套系统受限的地方。ADAS 系统依然在不断进步,当可能发生碰撞时,用户不应该依赖 AEB 系统刹车。 NHTSA 的调查并未发现 Autopilot 系统的设计和性能存在缺陷,或是功能达不到设计要求。特斯拉 AEB 系统只是针对前后碰撞场景的,并不适用于所有场景,包括其他车辆横穿马路时。特斯拉在研究 Autopilot 系统时,已经意识到了用户可能会分心。特斯拉的做法是加入了监测功能,保证用户双手时刻在方向盘上。目前这个功能已经升级,加入了「strike out」 策略,如果用户无视系统提示(把双手放在方向盘上),Autopilot 功能则会关闭。 目前此次调查并未发现安全相关的缺陷,但并不保证以后不会出现。所以这次调查已经结束,但并不代表 NHTSA 宣布特斯拉不存在安全缺陷。NHTSA 会持续监测此事,并保留采取进一步行动的权力。 事情已经很清楚了,特斯拉在技术方面并没有犯错,AEB 功能符合技术规范,并且在用户说明书中详细说明了所有功能要注意的地方。在开启 Autopilot 功能后,也有相应的监测和退出机制,需要用户时时刻刻把注意力放在开车上。 注意,NHTSA 给 Autopilot 的定义是一个 ADAS 系统,完全跟自动驾驶不沾边。也就是说,车辆依然由用户在操控。如果用户麻痹大意发生车祸,要自己承担责任。最近 NHTSA 的一份调查显示,装备了 Autopilot 系统的特斯拉,气囊打开率(即发生事故)下降了 40%,充分肯定了 Autopilot 系统的作用。 很大程度上,这次事故的责任划分,特斯拉要感谢他们的那本说明书。相信特斯拉在编这本说明书时,也聘请了一堆专家,来最大限度规避潜在法律责任。 在我们看来,特斯拉错就错在「 用户教育」 上,不断纵容用户一次又一次试探 Autopilot 的底线。最近一年,特斯拉也变得谨慎了不少,比如曾把 Autopilot 译名改为「 自动辅助驾驶」,以免对让用户混淆概念。 汽车作为一款特殊的商品,其要求本来就很苛刻,各种「 车规级」 要求不是没有道理。我们并不怀疑特斯拉的技术实力,他们的 AEB 系统也不存在明显短板,但很多人搞混了人和机器对车的主导权,这是一把双刃剑。 全新 Autopilot 硬件和新的负责人 在看到 NHTSA 的调查结果后,Elon Musk 应该大舒一口气,毕竟这是影响到特斯拉未来的一次调查。 在接受调查的同时,特斯拉也在不断研发新的自动驾驶技术,推出了第二代 Autopilot 硬件,传感器数量比上一代硬件多出几倍。新硬件有了,但当时相应算法还未成熟,特斯拉打算通过 OTA 的方式推给用户。 最近,Elon Musk 通过 Twitter 宣布,适用于第二代 Autopilot 硬件的系统已经开始推送,还特地警告大家要小心,部分车型的摄像头角度需要去店里调整。 在推送初期,自动转向功能(Autosteer)被限制在 72 公里/小时以下才能使用,自适应巡航功能(Traffic Aware Cruise Control)被限制在 120 公里/小时以下才能使用。另外,新系统还开启了 FCW 前向碰撞预警功能,但并未开启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