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无人车被「首杀」,和大洋彼岸的百度形成完美互动…
上个周末帝都天气晴好,朋友圈里飘满了各种蓝天白云。或许是沉浸在好天气里不能自拔,很少人注意到美帝那边 Uber 无人车翻车了。 看到这个新闻,我还是挺吃惊的。我们之前也写过无人车路测车祸,不过都是小剐小蹭,维修还停留在钣金+喷漆的阶段,万万没想到这次直接翻车了。综合无人车路测史来看,这是人类司机首次直接撞翻一辆无人车。 下面先还原一下事故现场。 这次事故发生在美国亚利桑那州 Tempe,具体位置是 McClintock Drive 路和 Don Carlos Drive 路的交叉口。 有了地址后,我打开谷歌地图看了看事发地的街景,是这样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只是个典型的美国小镇十字路口,车道线清晰,有红绿灯,并且也不是什么繁华地带。 当时 Uber 的 XC 90 无人车正在直行通过路口,一辆福特锐界左转但未避让正在直行的 Uber 无人车。两车发生碰撞发生后,Uber 无人车翻车,事故还牵连了一辆现代伊兰特。(就是这么巧,XC90 居然直接翻车了…)综合各方面消息,目前可以肯定的是:Uber 无人车前排有两个人,均为 Uber 工程师,当时该车处于自动驾驶状态。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严重受伤。根据当地警察的说法,这起事故责任在于由人驾驶的福特锐界,原因是福特在左转时未能避让直行的 Uber 无人车。 遭遇这起翻车事故后,Uber 叫停了在亚利桑那州、旧金山和匹兹堡的无人车路测项目。作为 Uber 的重要合作伙伴沃尔沃,还未发表任何声明。 所以在这起看似严重的事故中,Uber 基本就是躺枪的。这条新闻出来后,有人认为我们太需要无人驾驶汽车了,这样就没有撞翻无人车那种司机了。其实也不妨这样想,假如那辆 Uber 那辆车由人类驾驶,是不是能躲开锐界的「 袭击」?当然,历史没有假设… 可以肯定的是,这辆被撞翻的车拉回去之后,Uber 一定会好好分析其中的数据,从中学习经验教训。 Uber 的「 内乱」 我们暂且不讨论 Uber 的技术如何,如果你持续关注 Uber 的话就会发现,这家公司最近遇上了不少麻烦。 特朗普上台之后,广大群众游行的游行,示威的示威,按说这种事跟科技公司扯不上什么关系。可是就在纽约出租车司机在肯尼迪机场罢工期间,Uber 宣布关闭在肯尼迪机场的动态调价功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以为 Uber 这是在和人民群众作对,于是发起「 删除 Uber」 运动,超过 20 万人参加。 在公司内部,也有不少员工质问 Uber 创始人卡兰尼克为何站在特朗普顾问团中。两天后,卡兰尼克宣布退出特朗普顾问团。 删除 Uber 运动刚平息下来,Uber 一位女工程师发帖揭露公司存在性别歧视,在遭到性骚扰后人力资源部门不作为,并且 Uber 的女性员工越来越少。在她的控诉中,还提到 Uber 员工之间的斗争:「Uber 管理阶层的关系就像电视剧《权力游戏》式的政治斗争,都只想着要升官,也直接影响了底下工程师的工作内容。」 性骚扰丑闻曝光后,在卡兰尼克的压力之下,当事人 Amit Singhal 离职,他之前是负责技术的高级副总裁。 更有意思的是,Uber 创始人卡兰尼克本人在一次搭 Uber 的时候,居然和司机吵了起来。巧合的是,司机刚好在车内装了摄像头,事后把这段视频上传到了网上。 可能是看到 Uber 负面不断,Uber 总裁 Jeff Jones 在一周前离职。 其实 Uber 关键人才离职潮早已开始,已经离职的包括 Uber 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 Gary Marcus、无人驾驶汽车团队成员 Charlie Miller(之前破解自由光那位黑客)、产品增长副总裁 Ed Baker。一周前,Uber 的地图负责人 Brian McClendon 宣布本月底将离职。 Uber 无人车翻车确实不关 Uber 的事,只不过翻车这件事又把 Uber 在「 负面」 的路上推了一把。 所有这一切内部争端,似乎源起 Uber 收购 Otto 自动驾驶公司,因为 Uber 自身的无人驾驶团队和 Otto 团队之间存在分歧,而负责 Uber 整个无人驾驶汽车部门的是 Otto 创始人莱万多斯基。当然,卡兰尼克的压力也很大,在急着寻找新的 COO 帮他管理公司。 同病相怜的百度 一大波关键人才的离职,和大洋彼岸的中国似乎形成了某种「 互动」。众所周知,百度自动驾驶事业最近也频上头条,同样是因为关键人才流失。 就在今天,前百度高级副总裁、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宣布将在 4 月离职,自己创办自动驾驶公司,并已获得融资。同样从百度离职的自动驾驶人才包括:吴恩达(前百度首席科学家)、余凯(前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倪凯(前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高级科学家)。 回到我们开头说的「Uber 无人车翻车」 这件事,车祸其实只是把 Uber 又拉回大众视野,给了人们重新讨论 Uber 无人车的借口。 … 继续阅读
为了这款不到 10 万的电动车,奇瑞把奔驰告了…
最近汽车圈里出了件大事:奇瑞把奔驰告了,原因就是奔驰电动车子品牌「EQ」 和奇瑞「eQ」 电动车重名了,而奇瑞早在 2014 年就注册了该商标,并且 eQ 电动车早已上市。 如今,奇瑞 eQ 家族迎来了第二个成员 eQ1,也就是我们常叫的「 小蚂蚁」。从概念车到量产车,小蚂蚁经历了 5 年的时间。关于小蚂蚁的产品体验,我们已经聊了两次,就差价格了。 昨天,奇瑞宣布小蚂蚁正式上市,售价 4.98-9.98 万元。除了国家和地方补贴外,奇瑞自掏腰包,每辆车再补贴 2 万元,经过三重补贴后才有了如今这个价格。用互联网语言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奇瑞电动车用户的单个获客成本是 2 万元… 在 4.98-9.98 万这个价格区间,共包含了 5 款不同配置的车型,主要区别在于有无快充、有无车顶行李架、有无 GPS 导航、扬声器数量、座椅材料等等。令人欣慰的是,这几款车型电池组容量相同,标配安全气囊。如果你一定要买一辆的话,我们推荐你选择带快充的车型。 在公布售价时,是由低到高,当奇瑞方面销售负责人念出 4.98 万元的价格时,坐在发布会现场后方的经销商们欢呼了起来。不过,随着高配车型价格的出现,大家就没那么激动了。确实,对于一款续航 180km(60km/h 等速)的城市代步小车来说,接近十万元的价格有点高了。 在汽车之家上查询一下你就会发现,在售的基本都是智炫版,标价 6 万元。至于高配车型,可能要再等等了。 在我们上一篇关于小蚂蚁的文章中,提到小蚂蚁可能更适合分时租赁。果然,在发布会上奇瑞直接叫来了小伙伴首汽集团,双方现场签署了 2017 年采购合作协议,并签订首批采购订单 1 万台,未来这些车会用于分时租赁。有意思的是,在奇瑞对外公布的配置表中,特别列出了「 分时租赁型」。 除了首汽集团的高管,参加这次小蚂蚁发布会的还有其他分时租赁公司的代表,包括恒天易开、云杉智慧、环球车享等等,看来小蚂蚁的销路基本不用愁了。 在此,有必要介绍一下以上提到的几家公司。恒天易开位于安徽芜湖,和奇瑞在一个地方,主营业务包括租车、充电和停车服务,旗下易开分时租赁服务使用了奇瑞 eQ;云杉智慧定位新能源车出行服务平台,提供的分时租赁车型包括乘用车、物流车和商用车,其中乘用车也用了奇瑞 eQ;环球车享是上汽集团旗下子公司,由 e 享天开和 EVCARD 合并而来,主要在上海布局,车型包括荣威 e50、e550 和奇瑞 eQ。 除了以上三家公司之外,使用奇瑞 eQ 作为分时租赁用车的公司还包括:首汽 Gofun、绿狗租车、车纷享、行之有道、友友用车(已倒闭)等。 使用 A0 级小车作为分时租赁用车,比较符合城市用户代步需求,投放占地小,更重要的是车便宜。缺点也有,比如部分小车安全性堪忧,不带快充功能从而导致使用率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分时租赁版小蚂蚁带快充功能。(至于到底应该是两座车还是四座车,就得通过市场调研才能得出结果了)对于个人用户来说,几万元选购一台 A0 级两座电动代步小车,如果不考虑无法上牌的低速电动车的话,可选的产品包括知豆、众泰 E200、众泰芝麻。其实在这个价位也有两排座位的车型,实用性更强,比如北汽 EC180、长安奔奔电动版。 在诸多竞品中,小蚂蚁的优势在于配置相对高一些,宽度较大,支持快充。在未来奇瑞还会推出小蚂蚁四座版,不过后排可能有点局促。 跳出产品本身,从整体布局来看,奇瑞似乎比其他车企更注重分时租赁领域。产品刚上市就拿下 1 万辆的订单,已经领先不少对手了。 继奇瑞 QQ 电动版、eQ 之后,小蚂蚁是奇瑞第三款纯电动车型。作为一款 2017 年上市的新车,小蚂蚁几乎具备了所有科技要素,包括大屏、手机互联功能等等,小蚂蚁也成为奇瑞在新能源市场竞争的重要棋子。 至于奇瑞为小蚂蚁下血本推出的 2 万元/辆厂家补贴效果如何,还是市场说了算。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明天就上市的宝沃 BX5,我们替你先试了试
如果说 BX7 的出现,是为了给宝沃在中国树立全新品牌形象,那么 BX5 绝对是为了「 走量」。目前,BX5 传出的预售价为 17-22 万,居然和 BX7 的价格区间 16.98-23.48 万元重合。考虑到 BX5 的定位,所以我们推断 17-22 万的预售价一定是个烟雾弹,上市价格可能要减去 3-4 万。 脱离价格评判一辆车都是耍流氓,所以看待 BX5 的时候,请记得它 15 万元左右的价格。 上周,我和同事分别在北欧、三亚试驾了 BX5,所以这篇文章包含了我们两个人的观点。 先来说设计,BX5 采用了宝沃最新家族式设计,官方说是继承了宝沃 Isebella 的 Wingline 鹰翼式线条设计。Isebella 是宝沃在上世纪辉煌时期推出的一款车,长这样: BX5 好看不好看每人看法不同,我个人的感觉是:第一眼看上去不算惊艳,但车头有一定辨识度。作为一个全新品牌的产品,有一个颇具辨识度的前脸,非常重要。 有意思的是,BX5 在宣传中用了「 宽体」 这样的措辞,因为 BX5 比奥迪 Q3、奔驰 GLA 和宝马 X1 都要宽,达到了 1877mm。 至于内饰,就比较符合广告中的「 德系车」 的风格了。没有过多夸张的设计,一切都是中规中矩,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用料方面,唯一值得吐槽的是副驾驶位置硬塑料用多了,手感欠佳。 下面再聊聊 BX5 的机械部分。 BX5 搭载了一台 1.8T 发动机,最大功率 190hp(140kw)/5500rpm,最大扭矩 280Nm/1750-4500rpm。虽然这是一台涡轮增压发动机,但动力输出还算线性,不会随着转速拉升突然「 蹿」 那么一下。变速箱采用了爱信 6AT,四驱系统来自博格华纳。(令人欣慰的是,宝沃没有选择被大家诟病的双离合)这样的动力组合,对于 BX5 来说绝对够用了。不过,在三亚试驾的同事表示,车速上了 100km/h 之后噪音有点大。 宝沃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品牌。一款新品牌的新车,最重要的是得跟得上时代,增加科技配置,抓住用户痛点。最能证明 BX5 是 2017 年的新车的配置,就是前装行车记录仪,并带有夜视功能。 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就是 BX5 的人机交互系统。BX5 的中控是 1080*720 分辨率的 8 寸触控屏,可以通过挡把附近的旋钮来控制,旋转按钮切换选项,按下代表「 确定」。 车机系统名字为「B-link」,系统主页有收音机、多媒体、电话、导航等基础服务。屏幕右侧则为卡片式设计风格,6 个方框内分别为天气预报、歌曲播放、语音助理、CarPlay、360 全景以及通讯录页面。 系统 UI 采用了黑红配色,背景为黑色+少许红色,红色代表选中某选项。这样的配色有点不太直观,因为背景的红色和选项卡的红色混在了一起。如果你觉得车机不好用,可以使用 Carplay。 下面是我们的体验视频。 「B-link」 的另一个主打功能,就是智能互联系统,即通过手机上的宝沃 App 远程控制车辆。 打开 App,可以看到一键呼叫、远程控制、发送到车、车辆诊断、导航到车以及一键寻车这 6 个主要功能。一键呼叫功能有点类似于通用的安吉星,其中包括车联网服务和道路救援等功能。 远程控制功能方面,用户则可以通过手机 App 直接控制车窗开启、座椅加热、门锁、空调和发动机开启关闭选项。远程控制最爽的地方在于,你可以出门前启动车辆,打开空调/座椅加热,冬暖夏凉。 发送到车功能主要是对导航体验的优化,用户可通过手机 APP 搜索并下发目的地(+途经点)到车机,路线提前规划,合理出行;在最后 1km 中,车机会将导航路线发送到手机 App,解决最后 1km 导航问题。相应的,当你找车时,可以使用导航到车功能。 很多人就会说了,为什么不直接用 Carplay 连接手机来导航,对此上亿安卓用户表示不满… 车辆诊断功能,用户可以在手机上对于车辆直接进行诊断,包括音响控制单元、环视控制单元、四驱系统控制单元、发动机控制单元等 9 项模块检测。当然,这么做只是满足用户好奇的心理,真修车还得跑 4S 店。 除了以上几项功能外,宝沃 App 还有一些信息查询功能,包括剩余油量、行驶总里程、车内温度和电压等。 实际体验之后,我们想用三个字来总结一下宝沃的 B-link 车载互联系统:「大而全」。用户对于各项功能的使用频率肯定不同,如果没有办法让每一位用户都满意,那就尽可能将功能做的丰富些,让用户自己做出选择。 BX5 作为一款「 走量」 的产品,依然选择以 SUV 车型切入,大的方向是对的,据说还会有 1.4T 车型继续拉低门槛。很多人依然在拿宝沃的身世说事,在我们看来,这是个拼产品力的时代,只要产品力足够强,总会有人买单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 继续阅读
在德国开一辆宝沃 BX5,是怎样的体验?
当我开着一辆宝沃,行驶在德国法兰克福,引得不少德国人纷纷侧目。即使到了邻国卢森堡、荷兰,宝沃依然有很高的「 群众基础」。 在半个多世纪前,宝沃和现在的德国三驾马车奔驰、宝马和奥迪并驾齐驱,占据着德国 60%的汽车出口额。不过,这家公司红极一时之后,却陷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沉寂。 宝沃曾率先推出了德国首款自动变速箱汽车和首款气动悬架汽车,鼎盛时期单车销量破 10 万。在汽车赛事方面,宝沃当时能和保时捷、捷豹正面 PK。 从自动变速箱、气动悬架到参加赛事,可以看出这一家钻研技术的公司。不过, 由于宝沃在新技术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子品牌 Lloyd、Goliath 和宝沃的零件不能共享,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严重亏损。并且宝沃的创始人并不信任银行,开始用宝沃品牌的盈利去填补子品牌的资金漏洞。 最终,宝沃在 1961 年被实施强制破产。其实宝沃的破产还充满种种疑云,关于宝沃的故事,能写成一本书了。所以在宝沃的诞生地德国,开一辆宝沃汽车,被围观+议论纷纷是经常事。 对于欧洲的消费者来说,宝沃有一定的认知度。在中国,宝沃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工作,发现有约 53%的德国人依然认识宝沃的菱形标。在北欧自驾途中,我们经常遇到拿出手机给车拍照的人。我想,大部分外国人肯定在纳闷,怎么看到了宝沃的新车。 最有意思的是在荷兰鹿特丹,一对年轻情侣看到我们的车后便开始拍照,还特地拿出手机翻来翻去,似乎是在查资料。后来才得知,这个女生的祖父曾在宝沃工作,于是他们和这辆车合了张影,不知她的祖父看到后作何感想。 来到中国的宝沃,会水土不服吗? 来到中国的宝沃,对消费者来说则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品牌。或许只有资深德系车粉,才会知道宝沃的身世。宝沃首款车以 SUV 切入,起码把握准了中国市场的方向,剩下的就要看车怎么造了。 宝沃的设计由德国斯图加特的团队负责,成员包括前保时捷设计总监 Roland Sternmann(设计了宝沃 BX7),前 MINI 首席设计师 Anders Warming,也有从大众、奔驰和宝马等公司挖来的成员。无论是宝沃的外观还是内饰,都充满了德系风格。 宝沃在中国的团队,则负责进行市场调研,最终根据中国用户的用车习惯,定下配置和相应的价格。 在宣传层面,宝沃一直在强调自己的德国属性。这样做也引起了不小争议,不少人认为它本质上是一辆国产车。在我看来,如今这个年代,汽车零部件采购已经国际化了,再加上进口的生产设备,所以一辆车的身份并不重要, 关键还得看「 产品力」。 在 2016 年 4 月,宝沃 BX7 上市,定价 16.98-23.48 万元,其中主力车型基本都在 20 万元以上。20 多万的价格,已经触及到了国产车的上限。国人对国产车的认可度暂且不说,更重要的是这个价格区间面临着合资车型的竞争,比如翼虎、途观。宝沃品牌复兴后的第一款车就做出这样的定价,也是挺需要勇气的。 截止到去年年底,BX7 一共收到超过 4 万订单,下半年连续多月销量超过 5000。这样的成绩对于一个「 新品牌」 来说已经不错了。如果你觉得这没什么,可以关注一下那些定价 20 多万国产 SUV 的境遇。 事实证明品牌只是一方面,只要产品力足够,适应这个市场,消费者还是愿意买单的。至于宝沃汽车的实际体验如何,我们下篇再说。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日内瓦车展上的「中国版」柯尼塞格:燃气轮机,1360 匹马力,2.5 秒破百
如果要寻找今年日内瓦车展上的中国元素,备受瞩目的正道集团算是一个,而另一个,应该就是今天要聊的泰克鲁斯了。 在车展现场,我们又看到了熟悉的泰克鲁斯展台,这是这个中国品牌第二次参加日内瓦车展。去年的这个时候,他们在这儿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款概念车,给国内和欧洲的汽车圈带来不小的震动,同时也引来很多讨论和非议。 泰克鲁斯来自中国,有航天军工背景,一直走高端超跑路线,其最大亮点就是使用了「 微型燃气轮机」 来作为增程器。 今年的发布会上,泰克鲁斯带来了「 最终量产版」 车型,取名「 至仁」。关于名字,官方解释是:「 至仁」 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常「 仁,义,礼,智,信」 之首。正是因为「 仁」 所代表的人道与善良,与致力于这个项目,受人尊敬的科学家、工程师和设计师们的精神高度契合。 在至仁这辆车上,泰克鲁斯主要做的动力系统,外形/内饰设计、底盘等交由欧洲的公司搞定。先来看外观: 至仁开门的方式很有意思,整个车门会向后升起。当顶篷打开时,「 至仁」 仪表盘的每个部件都会收缩,同时转向柱以及侧面舱位的乘客脚踏板都会自动前移。驾驶员进入驾驶舱后,顶篷关闭,每个构件则会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上下车有这种「 礼遇」,也就能在科幻片里看到了。 在现场,我们碰到了泰克鲁斯国内团队的设计师,他告诉 GeekCar,其实最早至仁有两个设计方案,分别由泰克鲁斯上海、无锡设计团队和乔治亚罗团队完成。后来选定了乔治亚罗的方案,并最终融合了国内设计团队的元素,才有了现在的至仁。 至仁这辆车采用了模块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座椅的模块化,二是动力系统的模块化,可根据用户的需求定制。至仁可以配置一个、两个或三个座椅,无论几个座椅,驾驶座都是在中间。在两座椅配置下,一边是乘客一边可以放行李;三座椅配置下,两边坐乘客。(带俩人起飞,也是够带感的)由此可见,至仁更多强调了驾驶员的地位,绝对保证驾驶员的驾驭感。据说,这样做是因为泰克鲁斯 CTO 靳普之前试驾了朋友的迈凯伦 F1,一辆同样驾驶位在中间的超跑。 至于动力系统的模块化,就有点黑科技了。 前面提到,泰克鲁斯的核心技术是「 微型燃气轮机」。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燃气轮机可仅为车上电池组充电,仅为驱动电机供电,或两者同时进行。也就是说,燃气轮机不驱动车轮,仅负责发电。 根据用户不同需求,至仁可以安装一个、两个或三个微型燃气轮机,有 30kW 和 80kW 两种功率可选。这已经是泰克鲁斯的第二代微型燃气轮机,比上一代机型更小、更轻、转速更高。 至仁的动力系统同样可定制,可选择两个、四个或六个轴向磁通液冷电机,由 YASA 公司制造。(YASA 是英国一家电动机/发电机制造商,最初为高性能赛车提供电机,柯尼塞克 Regera 概念车就使用落地 YASA 的产品。另外,YASA 现在也为海军和航天部门供货。)在后驱双电机配置下,每个电机各驱动一个后轮;四电机配置下,每个电机驱动一个车轮;顶配六电机,前轮各有一部电机,后轮各有两部电机。 一台 YASA 电机的输出功率为 160kW,最大扭矩 390Nm。六电机配置下,共可输出 960kW、2340Nm。电池组容量同样可选,有 14kWh、25kWh、32kWh 三种容量,支持直流快充,15 分钟充 80%电量。 其中,25 千瓦时的电池组有 1344 个电池单元,可提供 1200 A 的电流,可在全功率下驱动六个轮毂电机。 为了说明至仁这辆车动力有多猛,官方还给出了一个表格来对比竞品: 除了变态的性能之外,至仁还有一些科技配置。 至仁前脸中部,配备了雷达和摄像头,是 ADAS 系统的一部分,具体功能包括紧急制动、盲点探测并提供多种驾驶模式。官方并未提及更多信息。 在车内,有三个显示屏,可显示车尾和车两侧摄像头捕捉到的画面。座椅的头枕自带扬声器和麦克风,乘客配备独立的摄像头和折叠屏幕,方便驾驶者和乘客交流。目测这种通话配置,只有在赛道上才能用到。至仁车外两侧的徽标处,也有扬声器和麦克风,方便人和车外的人交流。(可能是因为每次说话都得开门,有点不方便…)在方向盘上也有一个数字仪表,无论方向盘怎么转,数字仪表显示的内容都能保持水平,原理类似智能手机。 在了解至仁这款车之后,我倒觉得它不像是一个「 最终量产版」 车型,因为它的设计和理念看上去比去年的 96 车型更加超前。官方表示,至仁在日内瓦车展期间接受预订,「 可能」 在 2018 年投产。至于去年的 96 赛道版车型,将在意大利手工打造,预计年产 10 辆。 在观察了两年之后,我认为泰克鲁斯算中国新造车团队里比较另类的一个。扎根欧洲,手工生产,不用担心生产资质之类的问题。泰克鲁斯只要做好自己的微型燃气轮机,底盘、外壳、底盘之类的交给欧洲有经验的公司做,大家合作好就行。所以,也就别再问这车能不能量产了,在欧洲只要有钱就能造车,何况 10 辆。 放眼全球,既然有人买得起柯尼塞格,想必泰克鲁斯也能找到生存空间。靳普说,他们在欧洲的被了解程度,比国内还要更好一些。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大众集团的「第一辆」概念车,怎么长得这么像面包机?
刚从排放门事件缓过神来的大众,迫不及待要重新做人。日内瓦车展作为世界级车展,全球记者将欢聚一堂,自然是个露脸的好机会。 对于汽车来说,现在的潮流当属电动化和自动驾驶。所以推出一辆自动驾驶电动车,是绝对的政治正确,万无一失。至于什么时候量产,再说,毕竟它显示了咱的决心和愿景。 于是,大众昨天在日内瓦带来了 Sedric 概念车,这个名字来源于单词 Self-driving(无人驾驶)。没有方向盘、油门踏板,真正的 Level 5 无人驾驶。Sedric 是第一辆以大众「 集团」 名义发布的概念车,前脸写着「Volkswagen Group」,之前的几辆挂着大众标的概念车只是大众「 品牌」 的概念车。 Sedric 方方正正的造型,加一个愤怒的前脸,有点像是一个行走的面包机。轮胎采用封闭式设计,拐弯的时候柔性材料会随之变形。 进入车内,两个对坐式的座椅,彻彻底底的「 移动空间」 概念。 有意思的是,在前挡风玻璃后方,有一个绿植区,可以种一些花花草草。在大众的上一辆概念车 BUDD-e 中,也在仪表台上花了心思,放了一个悬浮的人偶。既然未来无人驾驶汽车不需要真正的仪表台了,所以就有了更多花样,养养鱼也是可能的。 Sedric 的门是侧滑式对开门设计,方便上下车,和克莱斯勒 Portal 概念车理念一致。黄色的内饰,有点像大众 Buzz 概念车。未来大众集团的无人驾驶汽车,应该少不了黄色。 在车顶,有四个犄角状的东西,应该是激光雷达。由于它还是一辆概念车,所以我们就不过多分析它的无人驾驶系统了。或许,它上台的时候是遥控的,毕竟只是一辆 show car。 在超级理想的无人驾驶时代,人们不必拥有一辆车,那么人和车之间如何解决「 连接」 的问题?如何才能打到一辆无人驾驶出租车? 大众的办法是做了一把智能钥匙,长得像一个 U 盘。用户按下钥匙上的按钮,即可叫一辆无人驾驶汽车。这把钥匙通过灯光变化来提示用户车还有多久到达,另外它还能通过震动来提醒视力障碍人士。看来在无人驾驶技术成熟前,大家已经开始琢磨怎么叫车这件事了。除了大众之外,谷歌也想了一套办法来让用户呼叫无人驾驶汽车,不过是通过手机 App。 上车后,用户可以通过语音的方式告诉车去哪、走哪条路等等信息。融合了 AR 技术的前挡风玻璃,会显示各种信息,这也是人车主要交互方式之一。 作为大众集团的第一辆概念车,Sedric 的理念和设计势必会反映在旗下所有子品牌车型上,包括奥迪、斯柯达和保时捷等。 在描述这辆车的重要地位时,大众的措辞就显得有点令人觉得怪异了。官方新闻稿里是这么说的:「Sedric 是大众集团无人驾驶的先锋派,也是诸多未来个人出行概念的父亲(father)。未来,Sedric 将会在大众集团品牌下诞生出孩子(children)和孙子(grandchildren)。」 看了这么多概念车,我倒深深的觉得未来汽车的外形已经不重要了,现在的轿车、SUV 或许都将消失,变成一个又一个方盒子。 真到那时候,就有人会感叹:「 现在要是 21 世纪就好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我们去全国最堵的城市济南,看了一次「魔幻主义」车展
上周六,我和同事去了趟济南,就是为了看看传说中的「 济南国际车展」。 济南是中国最堵的城市之一,打车去展馆时我们有了切实感受。其实我对济南最早的认知,来自于小学课本里的趵突泉。不过朋友告诉我,那是个去了肯定后悔的景点。 这次济南国际车展,没有奔驰宝马,只有清一色的低速电动车。因为山东是中国低速电动车产业的聚集地,济南作为省会,自然成了办展地。在济南市区,低速电动能见度还是挺高的。 一辆画着美国队长盾牌的电动三轮,穿梭在小轿车和自行车之间,才是「 老头乐」 的真实写照。(注:老头乐是低速电动的别称)我们这次来济南的目的,就是为了探访一个真实的低速电动车行业,和业内人士聊聊。 刚下出租,我们就被低速电动车们包围了。「 真实,太真实了」,这是我们当时发出的感叹。 进展馆之前需要经过一个广场,广场上大部分是小厂或个人展位,大部分低速电动牌子我们从未听过,可以划为「 低端产品」。除了车之外,还有供应商参展,方向盘、仪表盘、车灯、车壳、轮毂等应有尽有。 想攒一辆低速电动,来这里逛一圈就行。据小道消息,某大型车企主推的某款电动车,就是找山东一家公司做的车壳。 对了,还有一些卖字画、空军皮带、饮料和煎饼果子的摊位,组成了本次国际车展的副展。 有意思的是,展馆门口两个展位被力帆和众泰包了,分别展出的是力帆电轿系列和芝麻 E30。两个正儿八经的汽车制造商,来参加低速电动展,可见低速车厂商和高速车厂商已经短兵相接了。(听说,有的能拿到补贴的厂家,会把车挂靠到租赁公司里,上牌后再把牌子摘了,卖给三四线城市。)进了展馆后,才是真正的低速电动车展。每个厂商的实力直接反应在场地搭建上,巨头就那么几家,包括:御捷、雷丁、丽驰、乐唯等等,各自展台规模和逼格不一样。大家唯一的共识,就是 BGM 一定要最大声,展馆里各种嗨曲交杂在一起,我既听不清歌也听不清我同事在说什么。 下面还是看看车吧,低速电动的外形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山寨,比如下面的 smart forfour、路虎和福特。 第二类,是有原创设计,但没有审美,还不如大学生作品; 第三类,是既有原创设计也有审美,相当于低速电动业里的宾尼法利纳,比如开云汽车和比德文。比德文还把自己的设计师叫来了,摆了几个工位,还原设计现场。其实也不是说他们的设计有多好,而是这个行业平均设计水平太低。 至于车内,就别期望太多了,最实用的配置就是座椅、方向盘和油门刹车踏板。所有这一切的槽点,都可以用一句话来「 洗地」:三四万块钱的车,还奢求什么?(所以我更期待车和家的 SEV 了)再来聊聊这次国际车展上的「 人」。 几乎在每个展台,都有人直接趴地上看车的底盘。问了问懂行的人才知道,看底盘的是经销商。其实过去经销商判断一辆车只看价格和外表,但这几年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经销商们也学聪明了,开始关注底盘结构。另外,由于政策的不明朗,很多经销商都不敢有大量库存,搞不好这批车就砸手里了。 除了经销商之外,最懂低速电动车的就是造车的人了。 了解了一圈我发现,低速电动车行业同样有不少互联网人,丝毫和保守、传统这样的词汇沾不上边。比如丽驰负责品牌的人曾在上海搞 O2O 创业,他说丽驰以后不仅要「 下乡」 还要「 进城」,并请了外国设计团队;易咖团队里有人之前是做游戏的,懂用户的他们,给车加上了倒车自动刹车功能,防止老人操作不当撞车。 当然,和厂家的人聊,绕不开的是「 国标」。说起「 国标」 两个字,厂家的心情是复杂的。 在低速电动车国标推出之前,厂家就没有标准可参考,也没有革新的动力,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群魔乱舞的市场。部分有实力的厂家,会按照欧洲标准生产,但更多的是铅酸电池+四个轮子+车壳的路线。其实他们也很「 头疼」,因为太多作坊式的产品搅乱了市场。 一位主管市场的哥们说,「 你出去看看,都成什么样了。」 至于国标的推出时间,厂家的人说也不知道,都在猜。所以大型厂家会储备锂电池技术,换电池也是分分钟的事,以免国标推出后铅酸电池被淘汰。在很多展台上,我们都看到了锂电池展车,不过市场还是卖铅酸电池车。这就像大型车展上的概念车一样,不卖,反映了未来的技术趋势。 国标的制定,本质上就是既得利益者之间的博弈。低速电动车企业希望标准不能太高,不然成本上去了,就失去了最大卖点「 便宜」;有资质的乘用车企业希望标准不能太低,不然自己的利益被蚕食了。有意思的是,不拿补贴的低速电动车卖得比拿补贴上牌电动车还多。关于标准之争这件事,想要说明白就又是另一篇文章了。 当然,那些有四大生产线的实力派厂家,也都在想着拿资质、造高速车,直面传统车企。 逛完车展已经是傍晚时分,展馆外的展商开始收摊,我和同事去旁边的万达吃了个饭,结束了这次「 魔幻主义」 之旅。回到北京,我拍到了这样一张照片: 一个是充满科技属性的玩具特斯拉,一个是人民出行的刚需低速电动。电动车就是这样,可以很高大上也可以很接地气,都有属于自己的市场。 不过,低速电动车市场,早该有人管管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这家造工程机械的新加坡公司,居然造了 1500 马力的电动超跑……
很多人把新加坡称为「 坡县」,因为新加坡跟中国一个县差不多大。坡县实在是没什么汽车制造业,所以汽车主要靠进口。 不过,最近在新加坡,有一家名为 Vanda Electrics 的公司造了一辆超跑,还声称要参加一周后的日内瓦车展。按理来说,每个国家的超跑都有自己的个性,比如日本特产东瀛战神 GTR,所以,坡县超跑是啥样的呢? 先来看车,后面再聊 Vanda Electrics 这家公司,这就是坡县「战神」: 这辆车叫做 Dendrobium,名字来源于一种兰花。 Dendrobium 是一辆两门两座的电动超跑,账面参数十分诱人:四电机驱动、最大扭矩 4000Nm、最大功率 1500 马力、0-100km/h 加速时间 2.6 秒、极速 400km/h、配备全时四轮扭矩矢量控制。 Dendrobium 的电池组容量可能会在 90-100kWh 之间,续航里程在 400 公里左右。当然,这个续航里程是理想值,激烈驾驶情况下,续航能力一定会大打折扣。 事实上,兰花是一辆「汇集了多方智慧」的产物。它的动力系统和空气动力学设计,由英国威廉姆斯先进工程公司完成。没错,著名的威廉姆斯 F1 车队就是这家公司的。所以 Dendrobium 用到了很多方程式赛车上的技术,比如和 Formula E 赛车类似的电池组。实际上,FE 赛车的电池组就由威廉姆斯公司提供。 兰花的内外饰设计则由 Vanda Electrics 公司和英国 EPTA 设计公司共同完成;车内的皮革,则由英国 Bridge of Weir Leather 公司提供。 如此看来,这辆车似乎更像是一辆英国车。至于它的更多细节,我们会在日内瓦车展上帮你们看看。 关于价格,目前还未公布,不过官方表示,「兰花」全球限量只有 10 辆。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 Vanda Electrics 是什么来路。虽然这家公司的名字念起来像是「 万达」,但它和思聪家的万达真没什么关系。 Vanda Electrics 是由 Wong Fong 公司的几个高管投资成立的公司,看起来,Vanda Electrics 更像是 Wong Fong 的一个子公司。至于 Wong Fong,这是一家搞工程机械(挖掘机及各种特种车辆)的新加坡本土公司,成立已有 50 多年。后来,Vanda Electrics 拿到了美国 Titan 资本的 1000 多万新加坡元的投资。 顺便说一句,Vanda Electrics 的 CEO 是位美女,看她的照片,我们怎么也没办法把她和这么高性能的电动跑车联系到一起…… 其实,Vanda 拿这点儿钱造一辆展车去参加日内瓦车展没什么问题,但是要完成 10 台车的生产制造,基本上是肯定不够的。在去年 2 月,Wong Fong 公司的发言人曾经说过,他们清楚的知道,购地、建厂、设备和人工需要的钱可能超过 1.5 亿美元。 在造超跑之前,Vanda Electrics 也有过两款其他作品,非常有意思,分别是 ANT TRUCK(蚂蚁卡车)和 MOTOCHIMP 摩托车。 蚂蚁卡车是一辆多用途迷你电动车,可以根据需求改装。设计出这样一款产品,应该和其母公司 Wong Fong 所在的工程机械行业有关。 蚂蚁卡车使用了 48V 交流电机,支持快充,极速为 40 公里/小时,满电续航大约 100 公里,最大载重量是 1 吨。看见这辆车,我想起来了国内开云汽车造的电动皮卡 PICKMAN。看来在「农夫车」方面,大家的产品理念是差不多的。 至于 Motochimp,这是一辆电动摩托车,设计灵感来自于一副 10 岁女孩的画,外形有点像本田的「 小板凳」 迷你摩托。Motochimp 搭载了一台功率为 350W 的电机,最高时速 32km/h,充电一小时续航约 60 公里,电池就位于车身内部。 它的座垫能打开,里面就是充电线。这辆车使用了 RFID 技术解锁,不需要实体钥匙。用户买到车之后会得到一把主「钥匙」,这把主钥可以再配 5 把副钥匙。 对于 Vanda Electrics … 继续阅读
不好了!这些汽车公司又来 MWC 和手机厂商抢地盘了
MWC(Mobile World Congress)是一个世界级的移动通讯展会,参会的一般都是三星、诺基亚、高通、华为这种公司。大家参展无非是带几个手机、VR 眼镜,聊聊最新的无线通讯技术。一般来说画风是这样的: 可是你知道吗,近几年,车企也爱在 MWC 上凑热闹,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今年,参加 MWC 的车企也不少,其中包括标致、奔驰、宝马和福特等公司。 标致 最有意思的就是标致,他们直接在 MWC 上发布了一款概念车。要知道,一周后就是著名的日内瓦车展,如此重要的概念车不放在车展上发布,有点令人意外。 标致可能是最热衷于搞概念车的车企之一,并且喜欢走激进路线。这次在 MWC 上,他们带来了一辆名为 Instinct 的概念车。 从外形上来看,Instinct 倒没那么太马行空: 关于这辆车的设计理念,标致概念车和前沿设计总监 Matthias Hossann 是这么说的:「 在未来,或许你能买到只有无人驾驶汽车,人开车甚至会是违法的。这种转变将会花很长时间,我们展现的就是这种转变的过程。」 Hossann 说,Instinct 和其他车不太一样,因为它是「 从里到外」 设计的。所以先来看内饰(以下图片来源于 The Verge): 第一眼看上去,Instinct 内饰就有满满的科技感。它的方向盘和踏板可以收缩(适应自动驾驶模式),中控是一块大屏,车内还有个 i-Device 设备用来调节氛围灯颜色和驾驶模式。 座椅是 3D 网格状设计,可以适应人体形状,提供更好的支撑(腰疼人士的福音)。 Instinct 的智能互联功能是标致联合三星打造的,车机整合了三星 Artik 物联网平台。比如,你戴着三星智能手表,手表监测到你刚健身结束,很累,上车后车辆会自动切换到自动驾驶模式。 所以,Instinct 并不是完全的无人驾驶汽车,有不同的驾驶模式可选。 至于外形,标致方面说它的灵感来自自己「 伟大的车型设计传统」,采用了大量的空气动力学套件,前进气格栅和尾灯有多种颜色的灯光。(这辆概念车大小和一辆标致 308 差不多)不过,这个外观,真的不能不让人想到法拉利 GT4 Lusso。 关于量产,标致方面表示不会早于 2025 年(目测量产希望渺茫了…)。标致 Instinct 在 MWC 完成首秀后,将会被运到日内瓦继续参展。 奔驰 和标致相比,奔驰展出的东西就没那么炸裂了,都是主旋律产品。他们带来的是戴姆勒集团的 CASE 理念,即 Connected, Autonomous, Shared & Service(互联、自动驾驶、分享和服务)。 既然是移动通讯展,奔驰就利用了很多新技术来让用户体验奔驰的产品,比如观众到展台可以使用 VR 设备来体验奔驰 EQ 概念车,或是奔驰 E 级 Coupe 中的 COMAND Online 互联导航服务。这样一来,就省得把实车运到现场了… 除此之外,奔驰还展示了面向 smart 用户的「ready to drop」 和「 ready to share」 服务。当然,要使用这两项服务,还得给 smart 加装通讯设备。 sm smart ready to drop 即后备箱快递,奔驰正联合 DHL 在德国科隆和斯图加特试运行。操作流程是,快递员先通过 GPS 定位找到收件人的 smart,然后使用一个一次性密码打开后备箱,直接把快递放进车主后备箱中。 smart ready to share 即汽车共享,smart 车主可以把自己的车共享给别人,同时收取一定费用。车主通过手机,即可为用车的人解锁车辆。这项服务将会在今年春天在德国某些城市试运行。 除此之外,奔驰还在 MWC 上展示了 car2go 汽车分时租赁服务。其实,在去年 car2go 就已经进驻了重庆,而在北京,戴姆勒也有类似的 smart 分时租赁服务,叫做 Car2Share。 宝马 有奔驰的地方,就会有宝马,这次 MWC 也不例外。 宝马这次改装了两辆 i3,用于演示 CoPilot 功能,即自动泊车。按下钥匙上的一个按钮,i3 就会自动进入车库。需要用车的时候,车能自己开出来。(有点类似特斯拉的召唤功能)有意思的是,宝马这两辆 i3 能够和苹果手表连接,用户下车后挥舞手臂(像赶鸭子那样),苹果手表感应到手势后,会向车辆发送自动泊车信号,车辆就能自动进入车位。(下图中的这位小哥,就是在努力挥动手腕上的苹果手表)从外观上来看,这两辆 i3 并未做太多改动,目前还不清楚使用了哪些传感器。 除了 i3 外,宝马还展示了 Vehicular CrowdCell 技术,基于过去的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