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元宇宙概念正火,GeekCar 办公室里的小伙伴感叹:什么时候咱们能参加个车企的元宇宙发布会,一家家媒体的虚拟小人坐在下边……
没让我们等太久,这元宇宙的发布会就来了。
6 月 8 日,集度首场品牌发布会 ROBODAY 上,集度的首款概念车 ROBO-01 亮相。这场发布会「元宇宙」的特别彻底:虚拟的现场,虚拟的主讲人,虚拟的观众,以及虚拟的概念车形象 ROBO-01。抛开特殊时期的不得已而为之,这个元宇宙的发布会,跟集度一直强调的汽车机器人概念还真有点不谋而合。
不知道作为集度的首款概念车,ROBO-01 这款汽车机器人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
什么是汽车机器人
从一个新品牌成立到概念车亮相,需要多长时间?集度给出的答案是 463 天。在发布会上的每一个标志性事件阶段,都是以天为单位:2021 年 3 月 2 日,集度注册成立;100 天,首次媒体沟通会;110 天,油泥模型曝光;216 天,模拟样车智能驾驶开发……
2021 年开始造车晚不晚?不算晚,但也绝对时间紧迫。因此,ROBO-01 这款概念车不同于传统的概念车,更像是集度集度对于自己量产车设计的一次印证。集度 CEO 夏一平也表示,未来量产车与概念车的重合度将高达 90%,量产车也将在几个月后的秋季亮相。
在 ROBO-01 身上,我们能看到的不只是集度的设计理念,也是在几个月后的未来即将落地的量产车产品。
作为第一款概念车,ROBO-01 身上有一个区别于同行的标签——汽车机器人。在集度看来,当车辆拥有了 AI 大脑,就成了一个机器人,相应地具备了汽车之外的属性:面向未来主义的设计,机器人化的 AI 感知能力,以及能够与人进行情绪交流的共情能力。
这三个概念都比较抽象,我们来看看具体怎么回事儿呢。
在未来感方面,ROBO-01 还原了科幻电影中对未来交通工具的刻画——极简设计,能删就删。不仅取消了车门把手,采用无痕侧窗,座舱内也是完全无物理按键设计。去物理按键化在如今的智能座舱中并不罕见,用触控屏幕、语音交互来替代物理按钮,可以说是智能汽车的基本操作;不过将全车门把手、换挡杆、方向盘拨杆等物理控键都删掉,还是有点大胆的。至于如此极简的设计会不会在量产车上保留,就要等量产车发布了。
提到机器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变形金刚,「变形」可以说是大家对机器人的第一印象。ROBO-01 的机器人化,简单来说就是主动化的变形能力。比如,前不久引发何小鹏和李想下场讨论的双激光雷达设计,集度为了兼具双激光雷达的感知性能、车辆整体造型的美观度,以及量产车行驶时的安全性,采用了前机盖「跳灯式」可升降激光雷达,当车辆检测到即将发生碰撞时,激光雷达自动溃缩;同样可以主动变形的还有可根据车速、风向主动升降的尾翼 ROBOWing,在自动驾驶模式下,通过线控转向技术实现方向盘的自动折叠、隐藏、变动转向比的 U 型方向盘等等。
而车辆的共情能力,则交给了车外的 AI 灯语,系统可以根据自身对于外部环境的感知,将其思考结果以 AI 灯语的方式传递出来,点个赞,比个心。不过,对于坐在车里的用户来说,这个功能可以说是既看不到又摸不着。设计这个功能难道是为汽车开辟了新的社交属性?
(社恐人士及车辆表示:并不想在路上打招呼)
背靠 Apollo,「开箱即用」的智能驾驶
作为百度亲自下场联手造车打造的品牌,集度身上最大的期待可能就是智能驾驶。
对于自动驾驶这样一门技术来说,需要多重场景的实际道路测试驱动算法升级迭代,大量的测试数据「喂养」算法不断完善。
对于国内的自动驾驶玩家来说,可能没有几家拥有百度的积累,2700 万公里的自动驾驶测试里程,数量庞大的 Robotaxi 路测车队真实道路测试,作为行业内唯一全栈应用 Apollo 自动驾驶「无人化」能力和安全体系的品牌,这些百度在 L4 级 Robotaxi 上积累的场景和数据,以及在 L2 级智能驾驶层面与整车厂合作的经验,都将被运用到集度这个「亲儿子」身上。
为了配合 Apollo 的算法,集度的制动驾驶系统搭载了英伟达「双」Orin X 芯片,全车配备 31 个车外传感器,包含 2 个激光雷达,5 个毫米波雷达,12 个超声波雷达,12 个摄像头。
这样有了软硬件的加持,集度的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实现高速、城市、泊车「三域融通」,实现点到点的高阶自动驾驶。根据发布会上透露,集度目前现已跑通无保护左转、红绿灯识别、障碍物避让、自由上下匝道等功能。产品上市交付时,用户可以实现「开箱即用」。
不过将 L4 级自动驾驶技术运用到 L2+量产车的智能驾驶中,也并非想象中那样「降维打击」。当有限测试路段下的场景,几十辆几百辆的测试车数据,迁移到道路复杂程度和不可控程度几十倍、上百倍的量产车上时,是否能像设想中那样「开箱即用」呢?
左手 8295,右手英伟达
对于智能驾驶来说,算法、数据、软件的能力固然很重要;底层架构、芯片、算力的支持也不可或缺。过去的一年里,芯片和算力,绝对是智能汽车领域的热门话题,高通 8155 芯片,英伟达 Orin X 芯片,成了新车们亮相的噱头。
在 ROBO-01 上,集度采用了「双顶级芯片」架构,通过高阶自动驾驶智能化架构 JET,将应为 Orin X 芯片与高通 SA8295 芯片整合,整车 AI 算力达到 538Tops。这也是高通 SA8295 这款 5nm 制程 SoC 芯片在国内车型上的首次亮相。
有了双顶级芯片的加持,JET 架构可以实现全驾舱融合,将算力、感知、服务共享。双芯片、高算力的融合架构,一方面能够支持更强的双重感知能力,通过前机器盖的 180°FOV 升降式双激光雷达与感知摄像头配合,视觉+激光雷达相互独立的双重感知方案为智能驾驶系统的提供了感知冗余。
另一方面,在满足智能驾驶感知系统需求的同时,双顶级芯片提供的高算力,对于座舱内最明显的效果就是足以提供多种 3D 动态的交互模式。比如,在智能驾驶状态下,智驾域控制器可以支持座舱内 3D 人机共驾地图的 AI 交互,将静态地图导航和动态感知数据融合。
说到人机共驾地图,系统对于导航的需求是精确的坐标数据,无论是 2D 还是 3D 的导航效果,更多的是让驾驶员体验到更沉浸式的导航效果。所以如何实现 3D 人机共驾地图的交互效果,一度让我费解。从发布会展示的效果来看,3D 人机共驾地图的交互模式,更像是在第三视角下的 AR 3D 导航,或者配合 HUD 实现的导航效果。
「类人感应」的智能座舱
自从特斯拉开启了座舱的极简化时代,长联屏、去物理按键设计越来越成为智能座舱的趋势。不过尽管看惯了各种极简设计的座舱,ROBO-01 的座舱还是「极简」的令人惊讶。不仅去掉了物理按键,连方向盘控制键,拨杆、车门把手统统去掉。方向盘也采用可以主动折叠的模式。
不过,既然去掉了各种物理控键,要想保障体验,自然对车内语音交互、主动式交互的能力提出了考验。
最后
如今智能汽车的赛跑到了哪一阶段?有的说刚刚开始,有的说已经赛程过半。在集度 CEO 夏一平看来,如今的智能汽车进入了汽车 3.0 阶段。在这个阶段,「时代变革的起点是『驾驶权』由人类向 AI 转移,AI 驱动汽车进化」。
这就意味着车辆要具备足够的智能化属性:智能驾驶能力、主动化交互能力……显然,智能化正是 ROBO-01 的主打牌,加了猛料的智能化硬件和架构,以及颇为大胆的交互尝试。
不知道集度这款在元宇宙中发布的概念车,当量产车落地时,能否突围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