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灵」的是谁的良心?

· May 11, 2022

曾经轰动一时的「刹车门」事件,终于有了新进展。

5 月 9 日晚,「温州特斯拉制动失控事件」的车主陈先生在其微博上公开道歉,承认造成之前交通事故的原因是错把油门当成刹车。这也意味着特斯拉的「刹车失灵」事件,在相关事实数据前以及法院的宣判后,应该有了一个各方都认可的且比较公正客观的结果。

640

640 (1)

「刹车门」事件回顾——一场极其惨烈的交通事故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那起事故:2020 年 8 月 12 日,车主陈先生驾驶的 Model 3 在温州某小区内高速冲撞停车场道闸。根据相关报道显示,这场事故不仅导致车主本人被急救了 7 个小时,输血近 5000 毫升后才脱离生命危险,更是导致了车主大肠被截 30 厘米、腰骨碎裂被鉴定为九级伤残;同时周边 10 余台车辆也因为这场事故而严重受损。

640 (2)

其实我们也可以理解车主在发生这场交通事故之后的心情,一旦被认定是车主自己的责任,那不仅是自己身体和车辆遭受事故伤害,对周围车辆和设施造成的破坏性损失可能还会面临无法被保险覆盖的高额赔偿。

因此,在道歉信中车主写道,「明知自己把油门当作刹车,但心有不甘」;甚至在相关人员帮其解读了 EDR 数据之后,明知错把油门当刹车,但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依然在多个媒体上捏造「特斯拉自动加速刹车失灵」等内容,也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而在法院一审裁决之后,这位车主依然不服,选择二审继续上诉,最终才被驳回。随后也就有了我们都看到的道歉信。

在道歉信中,车主除了承认自己把油门当刹车外,还有一个信息出现:  主动支付所有一审律师费用的「某平台」。

在温州特斯拉车主事件中,这个平台为其安排了律师,主动承担了一审律师的所有费用。而据其他媒体爆料,该律师平台主动出资参与了好几场特斯拉车主维权案。

如果说温州特斯拉车主最初的行为,是这场「闹剧」的导火索,那这个「平台」就成了这场闹剧愈演愈烈、沸沸扬扬的助燃剂。不过很可惜,这段长达一年多的纠纷,最终以事件当事人陈先生的赔偿和道歉信画上了句号,陈先生付出了应有的代价;但是那个「热心平台」却继续隐身了,我们不知道该平台的背后究竟是谁,更无法得知该平台主动支付诉讼费、参与好几场维权背后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呢?

制动系统失灵?没那么容易

在这件事随后的几次「刹车门」事件,一度将「刹车失灵」与特斯拉,甚至与电动车的单踏板模式画上等号。特斯拉的刹车系统,甚至电动车的刹车系统,是否真的那么容易失灵?

作为汽车安全系统的重要一环,制动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意义毋庸讳言。因此无论是车企自身,还是国家法规都会从更加保守的角度来制定各种规范,在最大程度上确保车辆不会出现制动失灵。而之前相关事件发酵的时候,更多还是从特斯拉是电动车的角度入手。

电动汽动车与传统内燃机车,在动力系统和制动系统的构造上的确有所差异,但是两者在防止制动系统失效上的却同样做了十足的工作:

640

  • 一方面,无论是对于燃油车还是对于电动车来说,液压制动都是占据绝对的主导。 虽然包括特斯拉这样的电动车会引入部分电制动用以回收车辆的动能,并回馈给电池提升一部分的续航里程,但电制动的比例和液压制动相比非常小。所以,即便电动车的程序出错,电制动完全消失,液压制动站绝对主导性的液压制动依然会保障制动系统正常运行。这就意味,就算极端情况下电动车的电制动完全消失,对于一款车型的制动性能来说,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制动失效的锅,电制动不背。
  • 另一方面的差异就在于制动助力系统上。 传统车辆通常使用真空助力泵,真空源由发动机提供。但电动车没有内燃机,因此也就没有了真空源。而为了达到助力的效果,电动车通常选择电动助力泵来为制动提供助力。和机械真空助力泵相比,电控的零部件的确存在一定失效的可能,即便这个可能同样非常小。

    但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内燃机车辆上所使用的真空助力泵同样存在失效的可能性;另外一方面,国标规定了,一旦真空助力失效,驾驶员依然需要能够将车辆刹停,只不过那个时候踩制动踏板的制动力会大很多。

    在生死瞬间,几乎所有的驾驶员都会拼尽全力来踩制动踏板,所以车辆的制动系统依然可以被激活,只是制动踏板会明显变硬而已,不会出现完全控制不住刹车的情况发生。这也是此前电动车包括特斯拉的部分事故中,当事人反映刹车「变硬」了的原因。

640 (1)

真正能够让制动失效的,往往只有目前更多的 X 型布置的两根制动管路同时被物理上剪短。至于制动卡钳以及制动盘这些零部件,时间长了可能出现相关性能衰退,但是不至于导致车辆制动完全失灵的情况发生。所以要让刹车失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一点需要被指出的是,对于特斯拉以及不少新一代的车型来说,往往都会搭载一个「黑盒子」,这个黑盒子就和飞机上的黑盒子一样,会把行驶相关数据全部记录下来,就是俗称的 EDR(Event Data Recorder)数据。在后期,只要通过分析 EDR 数据,就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到当时的行车状态。驾驶员是踩了制动踏板失效还是误踩了油门踏板,其实很容易就可以被追踪到。从最初设计和定义的角度来说,作为后期交警部门执法的依据,EDR 数据后期被篡改的可能性非常小。

640 (2)

是「店大欺客」?还是网友的同情心被滥用?

与具有专业法务部门、体量庞大的车企相比,在维权中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难免会让作为看客的网友天然产生共情感。在汽车行业,此前就有福特平托事件的先例,福特在宣布召回并采取一定的保护装置以及对客户进行赔偿之间,经过计算为了节省近 9000 万美元而选择了后者。因此在遇到维权纠纷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选择站消费者。

640 (3)

不过太多反转的例子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维权纠纷,都是「店大欺客」的锅。

与「刹车门」类似的,是前不久发生的特斯拉车内「灵异音频事件」。

640 (4)

地下停车场的氛围、瘆人的 BGM,让这件事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不过通过后台的数据分析发现,相关的音频和客户彼时正好在喜马拉雅上收听的名为《祸心》的音频在内容上重合。也就是说,特斯拉的问题最多是屏幕在短时间内被大量点击出现了卡顿, 智能汽车上时有发生的车机卡顿被演变成了「灵异事件」,这传播效果至少是指数级暴涨了,至于后续的真相又有多少人会在乎呢?

与传统汽车相比,处在成长中的智能电动车注定会经历一段磨合期,这里既有车企对于智能化、电动化功能的打磨和完善;也有用户在使用中对于新功能的熟悉和磨合。但这不应该成为「污名化」某个品牌,甚至智能电动车的原因。

640 (5)

这次「刹车门」的闹剧,最终以一封道歉信和 5 万元赔偿费用画上的句号,法院的宣判挽回了品牌的颜面和声誉,但是产生的影响不只是这些。从去年年底的一审判决到如今的道歉,过去了半年时间,「刹车失灵」的标签依然时有出现。在道歉信下的留言中,依然有「不相信」,「这次是冤枉的,但其他不一定」的声音出现。当机构鉴定、EDR 数据、法律判决与道歉信都摆在眼前时,依然选择「不听不听」的人,也许这就是网友口中的「非蠢即坏」,或者是「又蠢又坏」?

不论是对于特斯拉,还是其他智能电动车汽车品牌,销量风光的背后,是建立在技术快速迭代变革期、尚且年轻的品牌,在舆论面前,车企也经不起几次颠倒黑白的闹剧。

而作为吃瓜群众的网友来说,将自己带入消费者的身份来支持自己眼中的「弱者」,最终却以反转收尾,眼看着自己的共情被滥用。这种「狼来了」的闹剧多了,谁还会相信真正需要支持的消费者呢?

 

最后

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发生和维权的门槛降低,也让维权这个原本是车企与消费者甲乙双方的问题,变得多方复杂起来,比如在道歉信中出现的「某平台」。

当智能电动车的竞争开上了快车道,我们希望多一些产品、技术真刀真枪的 PK,少一些「盘外招」较量。

0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