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的艺术造诣,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 Nov 26, 2021
最近,不太关注建筑圈的我,被一件事儿刷屏了。

起因是一位西北老人参加某档旧房改造综艺,耗资 132 万的改造费用后,最终交付给老人的是一座坐落在西北农村的「毛坯风」红砖房。点开视频,我的屏幕就被「退钱」两个字糊的严严实实。而让广大网友打抱不平的,就是所谓的「设计」和「艺术」,跟老人的需求和实际使用之间的差距。

微信图片_20211125203533

 

你没走错,这里还是极客汽车。

之所以跑题聊了前面那些,是因为自从自动驾驶兴起,关于座舱是「移动的家」的概念就层出不穷,汽车也跟建筑间扯上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最近几年不少车企把建筑元素融入概念车设计中。不过,相比于节目中「脱离群众需求」的设计,车企们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可是绞尽脑汁:用户共创、自主定义、个性化座舱…… 可以说是把用户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

将人文艺术与智能科技融合的智己,能带来什么不同呢?

汽车遇到建筑,座舱的边界在哪里?

在广州车展上,我们就看到智己展示了以建筑设计理念打造的概念车 AIRO,而且这款车将在 2024 年量产。既然两年后就要落地,AIRO 也更让我好奇,汽车+建筑,究竟能把汽车的边界拓展到哪里?

d2c5c7dd8341a3ad9fcc0a8b2dc6183b

如果说建筑的外型,承载着建筑师对艺术的理解,那对于使用建筑的人来说,内在的设计和布局则是直接影响着住进去的每一天,用户也更愿意把房间设计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智己对于未来汽车的理解也是类似:AIRO 采用无 B 柱的 Uni-BOX 车身架构和” 天鹅颈式” 对开门设计,造型和线条简洁、圆润;而这款概念车设计的重头戏都放在了座舱内,把定义座舱的主动权交给了用户,让用户自己来 DIY。

开门

AIRO 座舱内一个有意思的点就是采用模块化磁吸热靴架构。智能座舱的发展,让我们逐渐熟悉座舱千人千面的设定,把 DIY 座舱的主动权交给用户。不过这通常指的是座舱内的软件功能。智己在 AIRO 的座舱自定义直接打起了硬件的主意。

模块化磁吸热靴架构,让座舱的内壁变成一个「想吸哪里吸哪里「的空间。比如,带着宠物上车,可以在后排磁吸一块猫抓板;想在车里玩游戏,自己把游戏机、手柄、ipad 都磁吸上去;甚至平时在车里容易找不到的那些零零碎碎,干脆都吸在」墙「上。这个磁吸功能,有点像家里墙上用于收纳的洞洞板,区别就是它可以支持电源网络和数据的交换,让自己磁吸到车上的电子产品可以跟车机互动起来,就可以 DIY 一个属于自己的车内空间了。

01 (1)
除了磁吸功能,AIRO 座舱内设计了四个可旋转的座椅,在 L4 级自动驾驶可以实现的情况下,可以将座椅放倒、旋转,这样座舱就变成起居室或者会客厅。L4 级自动驾驶也许离我们还有点距离,不过想一下上班的时候去车里放倒座椅午睡一会儿,或者自驾游的途中把座椅旋转大家一起吃个饭的,这个功能就离我们不太远了。

为了让座舱可以随意布置、功能无缝拓展,AIRO 采用了可进行列阵式无限扩展的智驾、智舱芯片算力和模块化智能纯电平台「Cube-A」,电池、屏幕、电子架构、车机系统等软硬件都可以敏捷迭代,跟得上座舱功能的自定义。

当然,作为一款量产级概念车,目前这些磁吸方案、车身布置、鹅颈式开门的工程方案、全新一代底盘的方案等都还处于工程推进的阶段,磁吸设备究竟能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外设硬件与车机系统本身如何兼容、配合,还要看智己在未来两年如何打磨了。

01

智能驾驶的加持,让「艺术」落地

AIRO 的设计让我们看到了汽车作为车本身的功能之外,那些可以扩展的功能。不过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就是只有足够强大的智能驾驶功能的加持,才能让驾驶人有更多的精力去开发和享受座舱。

640 (1)

两个月前的成都车展时,智己汽车 IM AD 智能驾驶工程测试车在晚高峰进行了智驾挑战,包括上匝道汇流、拥堵路况智慧跟车、遭遇近距离 cut-in、大曲率 U 型弯道行驶、识别障碍物汇入主路等复杂路况和场景。虽然部分场景看起来转向比较慢,不过 IM AD 的确都顺利完成,做到了零接管。

640

这一方面来自于 IM AD 多传感器融合的感知系统架构;另一方面,与 momenta 之间深度、完全打开底层代码的深层合作,提供了全流程数据驱动的感知和规划算法,让系统通过数据驱动来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培养出适合驾驶员自己的智能驾驶风格,也让 IM AD 的智能驾驶系统的反应更接近真人。

智己汽车智能驾驶项目高级总监 -脱悦 分享智己汽车IM AD智能驾驶系统挑战广州」不夜城」

 

另外,为了建立人与车之间的信任感,IMOS 操作系统与辅助驾驶系统合作一起提供 wifi 预警式的信任增强系统。通过对路况、智驾、座舱内信息的多维度感知和全方位动态预测,wifi 式预警显示可以出车辆现在所处的危险等级。这有点类似于游戏中人物的血条:

  • 当「满血」时,车辆系统可以轻松应对路况,驾驶员可以适当的放松一下;
  • 当系统开始「掉血」,意味着危险升级,路况变得复杂起来。这时候车内屏幕的警示图标开始闪烁,滴滴滴的预警声音和语音提示会响起,DLP 数字投影大灯投射出危险信号,安全带也开始震动,多模态交互方式融合,似乎都在告诉驾驶员:「系统有点应付不来了,随时做好接管车辆的准备」。

最后

智能汽车的进化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跨界玩法。这种跨界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来参与造车,更是把其他领域的理念融入汽车本身,比如将建筑艺术与座舱融合,将网游、区块链与用户共创融合……

当然,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硬核的科技,还是柔软的艺术,都是为了打造出一台我们真正需要、好用的汽车。

0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