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5 年提前实现「碳中和」? 是谁给了长城底气?

· Jul 02, 2021

「碳中和」这个词,对于我们可能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对于企业,迫在眉睫的转型已经开始。

作为能源行业的大佬,「两桶油「之一的中石化都已经开始转型清洁能源,布局加氢站,甚至给出了预测: 到 2060 年,汽油柴油等成品油的供应量归零。

微信图片_20210702123358

如果加油站里不再提供汽油,那我们的汽车怎么办?

别急,在这之前比用户更着急的,是车企。

碳中和会给汽车行业带来什么?

车企们有多着急?从它们陆续陆续公布的停产燃油车的时间就能看出来:大众汽车宣布最晚 2035 年在欧洲停止生产传统燃油车;奥迪将在 2026 年将新车型全面切换为纯电动产品……

这么急迫的转型,是因为碳中和对汽车的影响太大了。

首先是产业格局的变化,以纯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车型逐渐取代燃油车。 如果说前两年,新能源汽车还在普惠期,那随着渗透率的提高,已经到了新能源跟燃油车正面交锋的时候。这种趋势迫使着车企或主动、或被动的切换赛道,布局电动汽车。

如果说从马车到蒸汽机车,是技术的突破推动产业革新;在能源革命中,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倒推着技术的前进,为了代替燃油车、为了在未来的清洁能源汽车中占有一席之地,车企不得不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更长的续航里程、更安全的电池、性能更优秀的电驱动系统…… 这在提升电动汽车产品力的同时,也在无形中让车企在电动车上的竞争更加「内卷」。

其次是对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考核。 全生命周期,顾名思义是从原材料、生产、运输、开车使用、回收再利用……当考核的周期放到全生命周期,是否使用燃油就不是评价汽车是否绿色的唯一指标,新能源汽车的原材料选择,使用什么样的工艺,生产工厂是否减少碳排放,都让车辆在生产之处就需要考虑采用新的技术。

以最近火热的全铝铸造车身为例,被特斯拉带火的一体化铝压铸车身固然减少了工序步骤、降低成本,让车身更轻量化,不过全铝车身的碳排放比全钢、钢铝混合车身高出 16%,因此在碳中和的考量下,拥有那么多优点的全铝车身就不是最佳选项了。这只是冰山一角,类似的碳中和推动的技术,只会越来越多,而这些技术会成为碳中和先行企业们的绿色壁垒。

最后,当碳中和成为一个可量化的数字指标,每个车企、每台车都碳指标就可以直观评估,甚至可以交易。 就像过去燃油车会因为「国六」推出,导致一批车辆无法上路一样,碳指标标准化后,是否会有类似的「碳六」来约束新能源汽车呢? 当碳指标全球化后,一台新能源汽车是否绿色,也会成为它飘洋过海的一个考核指标,影响着电动汽车「出海「的计划。

长城为什么敢说 2045 年实现碳中和?

对碳中和做出具体承诺的车企越来越多:宝马承诺在 2030 年减少供应链环节 20%的碳排放;福特将在 2035 年将碳排放量降低 76%….. 在这些承诺中,最近也增加了来自中国自主品牌的声音:长城汽车承诺,将在 2045 年实现碳中和,在 2025 年新能源车型的比例提高到 80%。这个目标当然不能是一时冲动的喊口号,背后需要的是大量的工作和技术储备。我们就来看看长城为什么有勇气提前完成碳中和目标呢?

微信图片_20210702122252

1. 新能源产品线多元化

提到汽车节碳减排,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燃料,发展新能源汽车来逐步代替燃油车,这是广大车企们的选择,长城也是这么做的。尽管纯电动车目前已经成为主流趋势,不过长城显然不想「死磕」纯电一条路,而是选择了混动、纯电、氢能多元化并行的路线,来满足用户在不同时间、空间下的汽车需求。要实现 2025 年销售 400 万辆,新能源占比 80%的目标,单靠一两款爆款车显然是不够的,因此长城推出了覆盖全车型的多元化技术路线。

柠檬混动 DHT 技术,配合一系列的解决方案,覆盖全系车型,推出坦克、WEY 摩卡等车型来满足用户对越野、动力性的需求。

c2fdfc039245d6887cb022e3f7f55316d31b2482

纯电品牌欧拉,配合刚公布的无钴电池、大禹电池,瞄准电池的安全问题痛点,满足日常通勤等适合纯电场景下的需求。

长城甚至在前不久推出了氢能乘用车品牌——沙龙,利用满足车规级氢动力系统的氢柠技术,来瞄准氢能乘用车的市场。

很多人调侃长城推出的坦克 300、欧拉好猫等爆款车型时,会用到一个词:「细分王者」。在多元化能源线上,长城也算得上是「细分王者」了。

2. 「埋伏」清洁能源关键技术

就像前边所说的,碳中和趋势的汽车能源革命,推动技术前进的同时,也让车企间建立了自己的绿色技术壁垒。这种壁垒不是生产一款新能源汽车就能解决的,需要车企长期在能源技术领域的「埋伏」、自研自主开发。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长城的碳中和论坛上,我们看到了长城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的投入。比如以燃料电池和储氢技术链为主线的未势能源,瞄准的就是氢能产业链核心技术电堆——储氢瓶、膜电极、高压阀门等。

微信图片_20210702122238

也许现在看来,氢能源在汽车上的落地仍然有很大的阻力,成本、制氢加氢等基础设施的不足让氢能汽车,这些技术的投入无法短期看到结果,但技术的储备永远要走在商业化的前边。建立车规级的氢能研发体系和测评体系,从矿山重卡等小规模的商用车入手,来优化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的关键工艺,只有这样,当氢能的基础设施打通、技术成熟时,才能快速跟上步伐,甚至成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领导者。

当然除了新能源车型和技术的储备,在生产过程中的碳减排同样重要。建立绿色工厂,选择低碳排放的原材料,减少生产、运输环节的碳排放,这是长城汽车也是很多车企目前在努力的工作。

最后

碳中和,就像一个无形却又紧迫、激烈的战争,迫使着车企、供应商、汽车行业的不同企业都加入到这场战争中来。

今天我们看到长城汽车在碳中和上的应战,未来也会看到越来越堵的车企加入到这场能源革命中来。这需要勇气、魄力,更需要的是技术作为背后坚实的后盾。

0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