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新一轮融资后,MINIEYE 继续深耕自动驾驶

· Nov 05, 2020

10 月 28 日,自动驾驶初创公司 MINIEYE 宣布完成 2.7 亿元人民币 C 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嘉实投资、东方富海、元璟资本、华勤通讯、杉杉创投,老股东四维图新、康成亨继续增持。

MINIEYE 创始人及 CEO 刘国清表示,C 轮融资将首先用于缓解大规模交付带来的供应链压力,增加现金流储备,从而稳定保障主机厂的采购需求得到及时满足;另一方面,继续投入到高级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中,保持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

渐进式路线

从创立之初,MINIEYE 就坚持走渐进式发展路线,在感知上下大量功夫,而这也成为 MINIEYE 商业化发力点: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

智能驾驶方面,MINIEYE 不断进行能力的延展,从之前单纯依靠一个摄像头做预警功能到将摄像头与雷达融合来做 L1、L2,再到现在针对全车 360 度感知做 L2+/L3,持续增强以感知为核心的自动驾驶能力。量产产品包括控制型和预警型自动驾驶产品,如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

得益于在辅助驾驶感知上的技术积累,MINIEYE 也将之应用在了智能座舱上,在功能方面,从此前的驾驶员监控(DMS)向乘员监控系统(OMS)扩展。目前,MINIEYE 的驾驶员监控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在了许多商用车队上,为超过 3 万台巴士、物流车、网约车提供安全保障。据 MINIEYE 透露,接下来还将发布其自己做的一整套智能座舱感知交互解决方案。

乘用车、商用车双管齐下

而在业务方面,MINIEYE 采取的策略是乘用车和商用车双管齐下。

商用车方面,由于针对这种驾驶辅助类系统的强制法规的出台,商用车也必须搭载部分辅助驾驶功能。2019 年 3 月发布的《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例第 2 部分:牵引车辆与挂车》(JT/T1178.1-2018)规定,从 2020 年 9 月 1 日开始,总质量大于 1800kg 且最高车速大于 90km/h 的载货汽车,应具备车道偏离报警功能和车辆前向碰撞预警功能,与之对应的是,国内商用车市场近乎是一块尚未被开发的掘金地。众多厂商都注意到了这一点,MINIEYE 自然也是其中之一。「现在这个市场自身对于这种更好的安全类的系统有比较明确的需求,我们今年可能在相对于乘用车市场、商用车市场量会起更快一些。」

MINIEYE 透露,商用车对于辅助驾驶需求主要集中在 L0 和 L1,整体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前边头部企业,目前头部四大商用车厂 MINIEYE 已经做进了三家,这保证了其在商用车市场很好的份额。「我们还是把精力放在卡车市场,尤其今年以重卡市场为主。」

而在乘用车这一块,MINIEYE 的重心主要集中在 L1、L2/L2+。据其透露,现在已经有一系列的量产项目,明年规模量产的项目也已经开始。「相较于去年,预计今年的收入规模会增长 250%以上。」

目前,MINIEYE 获得前装定点的主机厂包括美国通用、江铃福特、上汽、比亚迪、东风、重汽、陕汽、江淮、江铃等。「今年下半年或年底可能会和一些车厂有联合的品牌宣传。」除此之外,MINIEYE 还获得了某商用车主机厂的 L3 项目定点。而在后装市场,覆盖物流、客运、公交、环卫等多个行业。就在今年年初,MINIEYE 推出第一代面向消费者、专门服务国人驾驶环境的 ADAS 产品—— AI 防碰仪。

MINIEYE 坚持用数据驱动研发,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的扩展,比如帮助客户进行高精度地图相关数据的更新。与战略投资方四维图新的合作中,MINIEYE 通过量产设备,根据特定的需求实时回传数据,帮助四维持续保持高精度地图的「鲜度」优势。

MINIEYE 透露,另外还有一家合作的商家,今年已经出了 8600 多台设备,一方面帮助这些车辆提升安全性,另一方面,借助这些传感器来进行地图的采集以及建图工作。「围绕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和包括智慧城市、运营商等在内的合作伙伴,进行一些数据层面上的交易,这有利于商业模式的拓宽。」

小结

MINIEYE 的自动驾驶之路走的很稳,始终瞄准下沉市场。在技术方面,以感知作为切入点,走迭代路线,瞄准 L3 以下的智能驾驶。在刘国清看来,这个市场它的生命周期有五到十年。

商业方面,MINIEYE 不单瞄准乘用车单一市场,而是两手抓。在乘用车这一块,高级别自动驾驶尚须些时日才能来到我们身边,未来几年依然是辅助驾驶的天下,随着智能化的大趋势,这一块市场将会迎来增长;而在商用车这一部分,随着法规要求的强制上车,这也会是一块蓝海市场。作为一家初创企业,MINIEYE 很敏锐的抓住了这两波长线机会,同时积极绑定主机厂客户,保证了一定的造血能力。

不过,机遇始终与危机并存。辅助驾驶市场的主导者还是国外供应商巨头。对于像 MINIEYE 这样的自动驾驶初创企业来说,要想在这种竞争格局中求得生存,自然动作自然要更快:产品过硬是基础,其次就是积极寻找变现机会,与此同时,不断补齐和扩张自己的能力边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拿下更多订单。

0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