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觉得智能座舱横评没有意义?

· Oct 29, 2020

当智能座舱逐渐成为智能汽车的重要一维之后,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把这个部分作为研发、宣传的重点之一。所以不可避免的,在汽车的横向对比之中,智能座舱也成了关键一环。

在上周,GeekCar 就在同一时间体验了理想 ONE、特斯拉 Model 3、小鹏 P7 以及哈弗 F7 这四辆车的智能座舱。

对于这四辆车,关注汽车行业的小伙伴肯定不陌生,都是在智能化领域有一定积累的车型。在最近一段时间,这几个品牌也都在智能化层面有不小的动作。

GeekCar 的车机测评栏目《奇妙车机情报局》也对每辆车都做过详细的测试,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搜索相应的文章。

虽然多车横评是汽车行业内比较常见且常规的一种内容形式,但在过去,车辆的横评基本会被限制在同级别、同价位以及同车型,然后进行细分的对比从而给出结论。但是在智能座舱层面,在我看来横评的意义不大,我也不打算大篇幅的梳理功能和差异性。(老板我真的不是在偷懒!!)

先说感受,再说原因。

实际使用下来,每辆车都给了我截然不同的感受。

例如理想 ONE 的三连横屏,确实在硬件上有了实现更多功能的可能性,人机页面也靠齐 iPhone 生态,视觉上非常亲切;Model 3 则有着难用到无法吐槽的第三方生态和语音功能;哈弗 F7 则是有很好的软件功能,但是硬件上过于「老旧」;小鹏 P7 的智能座舱则确实处在自主品牌的顶尖行列,软硬件功能都非常优秀。

WechatIMG9

每辆车的智能座舱都有着各自的性格,带有主观意志的个体很难对此进行理性比较。每个用户的关注点也都有区别,信息传递也一定会有误差和遗漏。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车辆的设计、功能都和品牌形象、车型定位等因素高度相关。盲目的脱离用户画像去谈功能对比,不免有些「耍流氓」。

例如特斯拉的用户和长城哈弗的用户,很显然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群,有着完全不同的标签。用户无法分出高下,但是需求可以被进行很好的归类。

特斯拉的用户更在意科技感,而长城的用户可能更需要实用、接地气的座舱。所以在产品层面,特斯拉选择极简的大屏,哈弗则用了更传统的布局。虽然我个人更喜欢特斯拉的风格,但这不代表哈弗的产品思路有问题。对更传统的用户来说,或许特斯拉看着很简陋而哈弗的「老旧」更实用。

WechatIMG12

当目标用户的需求无法放在同一个维度的时候,横向对比的意义除了车企研发时的参考之外,可能就没有别的什么了。

这也是我不希望去做这样一篇横评的原因。

当然,在体验过几辆车的座舱系统之后,我还是有一些感受希望分享出来:1. 相同的 CP/SP 供应商提供的体验趋同;2. 硬件更能直观的体现差异性;3. 软件数量并不是决定体验的关键;4. 用户的核心需求数量有限;5. 不同车型需要有不同性格的座舱定义。

当然,肯定还有很多细节是我短短几小时的体验无法详细感知的。对智能座舱的发展来说,发挥整车智能化的优势,也一定比把车机屏幕当成大号平板来开发要更有意义。

现在的车机功能研发,其实陷入了一个怪圈,就是别人没有的我得有,别人有的我也得有甚至还要更多。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偷懒的研发思路。BAT 这种打包方案商的进入,虽然短期内帮助车企实现了一部分智能座舱的能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趋势的发展。差异化的目的,一定是为了更好的服务自己的用户,而不是为了宣传和 PR。

深入的找准自身定位的人群,发掘真实用户的真实需求,远比找来不同定位的产品做粗暴对比有意义。也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有各自特色的座舱功能出现,而不是不同产品间的盲目趋同。

0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