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体验滴滴自动驾驶出租车:我们离告别「测试感」还有多远?

· Aug 10, 2020

这是一次迟来的体验。

虽然第一时间就预约了滴滴在上海嘉定区测试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名额,但直到这件事的热度逐渐淡去,我才收到了审核通过的消息。

不过换个角度想,避开媒体集中报道时间段的体验,反而能带来更真实的视角。我也可以用更贴近普通用户的视角,来聊聊这次体验。

滴滴的测试区被设置在了安亭,这也是上海测试智能网联车辆的主要场地之一。在这个区域内,除去各种政策方面的支持之外,包括道路侧的智能设备在内的硬件设施也更完善,对于自动驾驶的测试也更友好。

体验相对友好

整个体验环节其实很简单,全程包括「上海汽车会展中心~颖奕皇冠假日酒店」的往返,单程大约 3 公里,道路情况也相对简单,沿着博园路一路过去也没有过多的转弯等复杂路况。

由于是预约制体验,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滴滴官方手机的 App 来进行预订。在出发点,我们直接下单召唤自动驾驶出租车。乘客上车之后系好安全带,通过手机在后排的大屏上扫码确认行程即可出发。

WechatIMG14

乘车环节的体验对用户很友好,这是我最直观的感受。

后排两个座位前都有可视化的大屏,能够实时显示车辆的状态。包括路况、当前车道位置、信号灯状态以及预计到达时间等等,几乎能满足我乘车时对当前状态的所有好奇。在大屏上,用户还能切换不同视角查看车辆四周的路况。 另外,需要用户操作的环节都有比较好的可视化设计,无论是 App 或者车内大屏,展示的信息都比较清晰。

WechatIMG16

WechatIMG24

当然,在可视化层面,这套系统依然是有缺陷的。例如车辆虽然有各种传感器进行四周环境的感知,但在可视化时对不同道路参与并没有做很好的标注,目前只能识别行人、两轮车以及汽车三个种类,更多细分状态无法显示。当然,对用户来说这可能也不是关注的重点,只是我的职业病罢了。

WechatIMG25 1

除了大屏之外,用户在车内能够操作的还有后排空调出风口位置的三个紧急按钮,能够在特殊情况下对车辆发出一些紧急指令。物理按键的存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用户的安全感。

WechatIMG23

在实际的乘坐体验上,由于体验时常和路况的问题,我并没有经历到太多「意外」,也很难客观的给出判断。在正常模式下,车辆的启动、加速以及刹车和转向都相对平滑。所以滴滴的自动驾驶决策算法究竟如何,还需要更详细长期的观察。

不过有一点值得说说,在我回程的时候,车辆在低速状态时遇到行人靠近,直接进行了一次「急促」的刹车,等到行人远离之后自动恢复了正常模式。

从乘坐者的角度看,车辆在处理意外时还是显得「逻辑正确」但「体验不足」,这也是需要后续持续迭代的一个重要方向。

特别是当车辆的测试区越来越接近真实路况的时候,如何平衡体验、安全绝对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特别是遇到突发情况时,车辆的处理需要及时且合理,而不是总是依靠安全员来进行纠错。

WechatIMG22

总之,对于自动驾驶出租车来说,算法永远没有 100%完美的状态。而滴滴要做的,就是持续的进行迭代完善,从从而应对更多真实的复杂场景。

硬件没太多「新意」

硬件上,滴滴的测试车辆主要由沃尔沃 XC60(主力)和少量的林肯 MKZ 组成,总共大概有十几辆。而在传感器的配置上,主流的方案是车顶的「1 个 64 线的旋转式激光雷达+2 个 16 线固态激光雷达」、涵盖四周影像的 7 个高清摄像头以及负责高精度定位的 GPS 模块。再加上车身四周的毫米波雷达,这些硬件大体上就组成了我们肉眼可见的自动驾驶功能的感知模块。

WechatIMG20

不过在部分车辆上,也出现了不使用 64 线旋转式激光雷达的方案。根据工作人员的介绍,激光雷达的供应商是禾赛,不过我也见到了来自 Velodyne 的产品。这也说明,在当前的技术方案下,主流的激光雷达在技术指标之间的区别不会特别大,影响可能更多会体现在成本方面。

另外,在路侧安装了 V2X 的设备(在一个上坡桥面紧接着的路口),提前检测路况传递给车辆,使的算法能够进行提前的决策。在某种程度上,这种 V2X 设备也是决定车辆乘坐体验的关键,随着运行范围的扩大,车辆可能会遇到的情况越来越复杂,利用多种传感器实现冗余的必要性也会越来越强。

告别「测试感」很重要

作为一项离普通用户还有些距离的新兴技术,其实自动驾驶出租车除了需要技术层面的持续迭代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培养用户的认知。

从我的现场观察看,前来体验的人群也很有意思。一部分是相关产业的同行,特别是在附近汽车创新港上班的人,很多都利用午休时间来体验,还能顺便代步回公司。除此之外,媒体老师也是主力的体验者。这些用户毒自动驾驶的测试有很高的热情,在我看来丝毫不意外。

不过让人有些没想到的事,我还遇到不少普通用户从各地赶来体验,其中就有带着孩子过来尝鲜的妈妈。在闲聊中我还得知,有位爷叔甚至特地从浦东坐地铁到嘉定来体验。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技术就该早点应用,能够方便很多人的出行需求。另外,这可能也是上海人骨子里的赶时髦基因吧。

但是我能明显感觉到的是,普通用户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认知越来越清晰,无论是热情和接受度都变得越来越高。这也是整个产业参与者持续努力之后的结果。

在过去,我们体验的同类产品给人的往往是「工程师向」的感受。但说回滴滴的测试,我在各个环节都感受到了更「用户向」的逻辑,能有效的拉近和用户的距离。现场用户也用反馈告诉我,滴滴做的还不错。

WechatIMG12

所以当我们聚焦在技术、成本、软件算法甚至法律法规等专业层面的时候,其实也不能忽视对用户的渐进式普及。

当我们能感知到「测试感」正在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离我们能够随意的用手机叫来一辆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日子其实也不会太远了。

0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6 responses to “实地体验滴滴自动驾驶出租车:我们离告别「测试感」还有多远?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