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体验吉利 icon,GKUI 车机是设计之外的最大亮点

· Nov 01, 2019

2018 年北京车展,吉利发布了 CONCEPT ICON 概念车。在后续的宣传中,吉利也把这款概念车的量产版,也就是吉利 icon,盖上了「来自未来 5 年的全球车」这样的标签。

前两天,吉利 icon 第一次向外界静态展示了量产实车,我也进行了一些简单体验,下面聊聊感受。

一种全新的设计风格

吉利 icon 是吉利 BMA 模块化架构的第二款 SUV,从外观上,吉利 icon 最大的亮点就是高度还原了概念车 CONCEPT ICON。不得不承认,能在工程上实现概念车超过 90%的设计,本身需要很强的研发能力。

WechatIMG19

由于这次是首次静态展示量产车,所以很多参数依然没有透露。

根据官方介绍,吉利 icon 长宽高分别是 4350、1810 以及 1615mm,轴距 2640mm,车内部拥有 1017mm 的头部空间、后排臀部空间 1183mm、肩部空间 1355mm。

在紧凑型 SUV 当中,这个参数并不优秀,属于中规中矩。不过根据简单的试坐,吉利 icon 的内部空间感觉并不局促。

整车内外饰大量采用了「圆角矩形」的设计元素,前脸日行灯采用了目前非常流行的细长条设计风格,融合了制动灯、转向灯、位置灯,集成一体式造型设计。前大灯则是三体晶格风格,采用了分体式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呼应了「圆角矩形」和「时间沙漏」的设计语言。另外,像前格栅、尾灯等位置都有大量的元素进行呼应。

WechatIMG20

内饰方面,整体感受和外饰给人的感觉类似,大量「圆角矩形」元素的使用,包括材质的选择都让人有比较新颖的感觉。全景天窗、72 色极光氛围灯等配置加入,也给人在观感上有不小的提升。

值得专门拿出来提一下的是,吉利 icon 整体采用了中轴对称的设计风格,视觉上让人感受非常舒服。但是这个设计风格在实际使用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后面的视频里也会提到。

WechatIMG22

吉利 icon 确实在设计语言上采用了非常新的元素,但很多细节的处理还不是很成熟。大量圆角矩形的加入,使得车身的很多细节都显得很有层次感,但在某些位置给人过于凌乱的感受。另外,吉利 icon 并没有采用大量流畅的线条勾勒车身的动态,和我们目前主流的审美可能会有些差异。例如腰线的处理,线条并不是从前到后连贯的设计,就显得比较有特点。

WechatIMG31

当然,外观这件事非常的主观,有人喜欢就肯定会有人不喜欢。特别是在我们看到了很多设计风格类似的车型之后,有一些差异化风格的出现,也能给用户和市场多一种选择。

GKUI 体验起来怎么样?

抛开内外饰,我们回归产品本身看看吉利 icon 上其他的一些细节。

由于是静态体验,所以关于自动驾驶、驾乘感受的内容没办法实际体验。所以我们今天重点说说吉利 icon 上搭载的这套 GKUI 车机系统。

对于这套系统的功能和体验,我也录了一个简单的上手视频。不过由于车辆没有激活绑定用户 ID,所以很多功能都没能深度了解。

大家可以看下面这个视频,有我对 GKUI 功能的体验和感受,当然也有一些吐槽(仅针对我的主观体验)。

这套 GKUI 有不少亮点,我在视频里也有详细的解释。例如方向盘控制可以在控制中控和仪表间切换,很多设置可以直接看着仪表完成;三指在仪表上投射地图,能减少驾驶过程中侧头看中控的频率。这些功能设计都有效的解决了一些驾驶场景中的问题,在这里给个好评。

不过吉利 icon 也有一些比较遗憾的点。

双 10.25 寸的仪表和中控的处理有些突兀,悬浮外挂的风格加上塑料感十足的屏幕卡扣,都和整体内饰有些不搭。

WechatIMG25 1

为了和中控设计保持一致,仪表也取消了「帽檐」的设计。这样悬浮的设计风格对屏幕质素要求很高。虽然 icon 的两块屏幕表面处理的防指纹和眩光镀膜肉眼可见,但阳光直射下还是非常影响信息的查看。

再比如为了中控对称效果,在副驾位置的两个按钮,不利于主驾使用。虽然给副驾的按钮增加了自定义的功能,还是免不了给我「功能追随形式」的感受。而在现代设计理论中,更多时候「形式追随功能」才是比较合理的一种方案。这里面的主次取舍,在心理上给了我一些不合理的感受。

WechatIMG29

还有就是虽然在内外饰上,吉利 icon 非常强调设计语言,但是在车机层面,我没有发现「圆角矩形」这个核心设计元素在软件层面的体现。这套系统的页面搭配任何一套内外饰风格,好像都不会很明显的不搭。当然,这个只是我个人对于视觉一致性上的要求,只能算是「如果做到会更好」的范畴。

最后总结几点感受。

GKUI 一直以来主打的就是兼容各家生态的能力,并且还在硬件上有自己的投入,之前也发布了自研的车机芯片。但体现在产品层面,这个战略的执行可能还有比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产生这样的感受,是因为虽然 GKUI 能支持 BAT 各家的地图导航,但三指左滑将地图投射到仪表的功能目前只支持高德地图。

这在很大程度上能说明,各个地图供应商在核心能力上可能还有一定差距。当然,这件事也非常考验开发者的软硬件配套开发能力。根据工程师的介绍,这个地图的投射功能,需要通过 CAN 总线的私有协议进行专门定制,工作量也并不小。但从实际的体验来看,确实是一个能提升驾驶体验的功能。所以也从侧面证明,这样的研发思路确实有优势。

对于想要做出差异化的车机系统来说,大量的研发和产品投入是必不可少的。CPSP 资源绝大多数都掌握在 BAT 的手里,如果不想被其中的某一家「绑架」,那势必只能通过标准接口进行开发,二次开发就成了作出差异化的关键。

特别是一些需要软硬件配合的功能,非常考验团队的开发能力。这样的事情,往往不是某家车企或者供应商能够单独完成,更需要能集成主机厂和互联网 CPSP 能力。也就是在硬件上要有话语权,软件也有能力进行深度的二次开发。也只有这样,车机系统才能在「用手机就够了」这样的呼声中,体现出自身的必要性而不是被吐槽鸡肋。

在最近一段时间里,除了吉利的亿咖通之外,长城的仙豆智能、奇瑞的雄狮智云等等,也都是在这个思路下产生的团队。在国外,大众也专门成立了软件部门来做车规级 OS。所以在这里我也大胆预测一下,未来这样的例子还会越来越多。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会逐渐把车机系统的话语权拽回自己的手中,而不是找到一个打包方案的供应商。

当然,思路对了很重要,但后续的产品视野、研发和落地能力也一样重要。但透过吉利 icon 的这套 GKUI 车机,我对未来几年的车机系统更期待了。

0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