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开始自营网约车平台,为什么我不看好?

· May 13, 2019

今年 1 月,网上曝出小鹏汽车注册「有鹏出行」商标的新闻,小鹏汽车要涉足网约车业务吗?

答案是肯定的。今天小鹏汽车确认拿下广州的网约车牌照,@电动星球蟹老板还在微博上曝出了小鹏 G3 网约车版的涂装:

目前他们拿到的还只是广州的网约车牌照,所以先期只能在广州运营。至于涂装怎么样,就先不评价了,这不是本文重点。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小鹏做网约车的逻辑以及我们的看法。

小鹏汽车做网约车,并不是没有预兆。值得注意的是,何小鹏在上海车展上透露,他们今年的目标是在 7 月底前交付 1 万台 G3,年底前交付 4 万台。

一个新造车团队凭什么在产品上市第一年就定下交付 4 万台的目标?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小鹏要做共享出行了。

汽车行业的一个未来大趋势是,车企纷纷转型成为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小鹏做网约车,也算是亲身实践,投身大趋势了。

什么是「移动出行服务」?就我们常见的模式来说,比如网约车,比如分时租赁,比如一嗨神州那种日租,再比如共享单车等等。这些,又可以用「共享出行」一词以蔽之。

放眼国内,把电动车用来做共享出行的并不少见,第三方分时租赁平台如 GoFun、EVCARD,自营如吉利旗下使用帝豪电动车的网约车平台「曹操出行」。如果再具体到新造车阵营,其实也有,例如威马的「即客行」,主要做自驾租车,目前在海南岛已经开始运营,另外,车和家也和滴滴成立了合资公司,双方要共同针对网约车场景研发定制款电动车。

但是也有不想把自己产品拿来做共享出行的,例如蔚来。早在 ES8 推出之前,李斌就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说过,不想 ES8 日后流入网约车或分时租赁市场,不管是官方还是车主行为。

那么,小鹏自营一个网约车平台,是什么逻辑?

我们其实可以参照曹操出行的模式,来理解有鹏出行。小鹏做网约车平台的基本逻辑,可以归纳为两点:

一、用一个共享出行平台来实现「自产自销」,解决 G3 的销路问题。这其实也是很多国内主机厂做电动车时都会想到的一个思路,不管是共享出行还是网约车,都需要大量车源,把这些车算到新车销量里,数字会比较好看。何小鹏定出的「年底交付四万台」的目标,我相信其中一大部分可能会来源于有鹏出行,甚至不排除他们和其他出行平台合作的可能性。

二、收集数据。网约车每天行驶里程可观,会产生大量数据,一方面是车辆本身的数据,一方面是运营层面的数据,这一点不难理解。如果只靠 C 端车主的行驶来收集数据,目前来看应该满足不了新造车企业对数据的渴求。当然,即使是做网约车,产生大量数据的前提也是要有大量的车在路上跑,这就看有鹏出行的车辆投放速度了。

这个逻辑看起来没毛病,这么操作,销量数字固然会变得好看,但是对于新造车团队来说,自营一个网约车平台,是有百利无一害吗?我觉得未必。

理由有如下几点:

一、对于产品线较多的车企来说,拿出某一两款车做移动出行服务,问题不大。但是对于目前只有一款车型的新造车品牌来说,把仅有的一款车投入网约车市场,可能不利于品牌形象建设。

在中国,可能很少有人愿意买一台网约车同款私家车,而那些已购车用户又如何看待自己的车变成「网约车同款」呢?我这几年使用过各种网约车/分时租赁平台,很难对体验过的车型产生一种想拥有的冲动。

换个角度说,国内的绝大部分移动出行平台,都很难以「高端」的形象示人,如果大家已经默认小鹏是一个「网约车同款」的品牌,对于志在卖到 30 万以上的第二款量产车 P7 来说,在营销上可能就比较难了。

二、从我的角度来说,如果有一款智能电动车被用来做移动出行服务,那么我更愿意去驾驶它,而非乘坐。小鹏 G3 这样的产品,有大量的智能化亮点,而当我坐上这样一台网约车之后,却只能远观而无法亵玩,那种感觉应该挺难受的……当然,对于车企来说,网约车是比分时租赁更「安全」的运营模式,后者已经被证明缺乏足够有说服力的商业模型,除非是实力雄厚的车企巨头,否则很难玩转。

三、小鹏 G3 并非一款为网约车场景专门设计车型,同时小鹏需要搭建一套完整的网约车运营系统和体系,这应该是个挑战。在这方面,我觉得车和家的做法可能比较稳妥:和有网约车运营经验的滴滴合资,并且从零研发一个针对网约车场景的车型。这个车型的设计寿命、车内布局、单位运营成本等,都是经过考量的,同时,网约车专用车型又不会和理想品牌的现有产品产生冲突。

不过话说回来,小鹏自营网约车平台,也算是新造车里的第一例,总得有人吃螃蟹,我们还是得期待有鹏出行的新消息,以及将来的运营数据。

1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