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扎堆的自动驾驶巴士,前景如何?

· Oct 07, 2022

「找工作么?自己贷款给自己发工资的那种。」

这句看起来像是黑色笑话的话,源自于前不久网上流传的一张真实截图:已近 4 个月没有发薪酬的兰州公交集团,提出以员工个人名义签署「薪易贷」定制贷款,职工自己贷款给自己发工资,公交公司做担保。

3801213fb80e7bec0431a11b8b954d3299506ba3

究其原因是公交公司亏损,负债率 72%。民营公交公司日子难过,不只兰州公交一家,入不敷出、依赖政府财政、工资停发的司机荒,在很多城市发生。

多家媒体的报道,把公交的问题摆到台面上。面对中小城市公交需求下降难以提高营收的局面,解决的方法要么调整运力节省运营成本,要么节省人工成本。

痛点背后就是新的机遇,智能化运营、无人驾驶跟城市公交、接驳车这样的领域结合起来,成了不少自动驾驶公司新的关注点。这两年,从亚马逊旗下的 ZOOX 发布形似 Robobus 的无人驾驶网约车,到国内的百度 Apollo 打造自动驾驶巴士,再到轻舟智航、文远知行等分别开发了自动驾驶小巴,无人巴士成了被追捧的新赛道。

前不久的 2022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我们就看到了多家公司在自动驾驶巴士领域不同的尝试。其中,就有蘑菇车联发布的两款搭载「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的自动驾驶前装量产巴士,以及它们所搭载的蘑菇自动驾驶汽车大脑。

图片2

作为备受追捧的自动驾驶巴士,它的前景和「钱景」究竟如何?融合了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的前装量产自动驾驶巴士,能带来哪些不一样的体验呢?

商业化 需求是第一生产

一直以来,Robobus 和 Robotaxi 是自动驾驶在公共交通领域最受关注的两大落地场景。从载人的作用上来看,两者殊途同归,也很难摆脱对两者之间的比较。

在 Robotaxi 热度火了几年后,各家为什么纷纷转投 Robobus 领域?

对于这个问题,蘑菇车联给出的答复是: 有商业化需求

2022 年对于任何一家自动驾驶公司来说,不以商业化量产为目的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为什么说自动驾驶巴士更有商业化需求呢?

「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相对稳定的行驶路线」「一定的车速限制」,这是当前各城市自动驾驶测试和运营都需要遵守的规则。在这个规则之下,就决定当前的 Robotaxi 与我们熟悉的出租车、网约车之间有着根本区别——难以满足大多数人门到门的出门需求。

WechatIMG286

试运行的 Robotaxi 更像一个向消费者传播自动驾驶技术的媒介,消费者通过迁就自动驾驶当前的规则,来认识、体验、了解前沿技术和产物。

而当前自动驾驶测试运营规则,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另一类出行工具——巴士、公交、园区接驳车,它们与自动驾驶技术相结合,衍生出 Robobus。

对消费者来说,乘坐有人驾驶的公交与乘坐无人驾驶的 Robobus,本质上并不会有体验降级。这就成为 Robobus 商业化落地的第一个优势。

第二个优势,就是 Robobus 正好填补了一些需求缺口。

「据了解,我们很多地方都出现公交司机都用工荒。」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公交困局,蘑菇车联也察觉到目前公交、巴士司机的缺口,以及缺口下的机遇。

WechatIMG287

借助智能化手段,自动驾驶巴士的规模化运营一方面可以弥补用工荒,节省人员成本;另一方面,将自动驾驶巴士与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结合,能够根据需求实时调配车辆,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将运营成本最小化。

自动驾驶对于城市出行需求的迎合和满足,对于公交巴士用工荒的弥补,创造了商业化需求,商业化需求也驱动着自动驾驶巴士的崛起。

单车智能 +车路协同 ,1+1>2

有了商业化驱动力,如何用技术去迎合需求,安全、高效地运行,就成为每一个自动驾驶巴士玩家要经历的考验。

要完成这个目标,既离不开车辆本身的自动驾驶能力,也离不开对路况整体把控能力。换句话说,对于自动驾驶巴士来说,单车智能水平和城市交通智能水平,二者缺一不可。

这次蘑菇车联推出的两种 Robobus 就将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技术相结合。

图片11

在单车智能方面,MOGO BUS 通过搭载蘑菇车联自主研发的全栈软硬件解决方案,标配 8 颗固态激光雷达,多类型传感器,能实现 360 度无盲区、200 米超远距离、多重冗余感知。作为智能驾驶的大脑,蘑菇自动驾驶汽车大脑集成自动驾驶计算单元、高精定位单元、车路协同通信单元三大功能模块,将软硬件一体化,通过最高 1100TOPS 算力的双 Orin 芯片模组来支持巴士精确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让车辆在单车智能系统下也能拥有 L4 级自动驾驶能力。

图片8

另一方面,作为全球首款搭载了「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的自动驾驶前装量产巴士,MOGO BUS 也拥有强大的车路协同能力。路端智能设备能够与 M1、M2 车辆实现实时通讯、协同感知、协同分析,蘑菇车联 AI 云平台(Mogo Cloud System)能够获取 M1、M2 车型实时动态信息,使车辆轻松应对「鬼探头」,实现超视觉感知、道路信息预警、绿波通行、智能调度等功能。

WechatIMG288

道路上行驶的智能汽车并不是一个个互不干扰的独立个体,如果说单车智能考验的是车辆对于路上突发状况的感知、判断、决策能力,那车与车、路、行人之间的协同配合就像是未雨绸缪的准备。这两者的配合,让自动驾驶巴士能够达到 1+1>2 的效果。

从后装到前装,从量产到无人

以技术迎合需求,让 Robobus 成了自动驾驶商业化一块儿天然的试验田。

有限的范围内,路线的相对固定,可控的速度,让 Robobus 的落地有了天然优势:可控的中低速场景,降低乘客对车速的预期,也降低了行驶风险;相对固定的路线,让 Robobus 能够在同一条路线上反复磨练,确保安全性;多人出行的属性,不仅提高交通出行效率,也让它能够更快地实现商业化闭环。

这些天然优势,让大家看到 Robobus 的前景,但并没有降低技术难度。

Robobus 更大的车身体积,对感知系统应对盲区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载客能力强,也要求安全性和稳定性更高;而投入商业化使用,显然需要可靠性、安全性和以执行等各方面有高于测试车的要求。这些都是 Robobus 走向量产的难点。

以蘑菇车联发布的 MOGO BUS M1 和 MOGO BUS M2 两款自动驾驶巴士为例,作为前装量产 Robobus,这款车基于实际需求进行正向开发。

一方面从实用性角度考量,MOGO BUS 采取嵌入式设计,将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嵌入车身内部,让整车传感器看起来并不突兀。不仅提升车辆的美观性和科技感,也能有效缩减车辆尺寸,避免突出的传感器导致行驶中的安全隐患。

图片6

另一方面,作为一款前装量产车,MOGO BUS 每一处设计都需要出于整车安全性、可靠性、一致性的考量,采用模块化设计,这不仅让整车的可靠性更有保障,也提高生产、调试以及定制化改装效率,更有利于未来大规模量产,支撑项目落地。

图片10

在这一系列的研发难点下,MOGO BUS M1 去掉了方向盘、刹车、油门装置,实现真·无人驾驶设计,车内设计更简洁,对于要满足多人出行需求的 Robobus 来说,提高了车内空间的利用率。通过搭载蘑菇车联高级别自动驾驶算法,车辆可以完成复杂场景自动驾驶。未来,配合蘑菇车联的「车路云一体化」系统 2.0 方案,这套 Robobus 方案也能在更多的区域内迅速落地、推广。

最后

MOGO BUS M1 和 MOGO BUS M2 的量产,让我们看到自动驾驶在商业化道路上的新前景。当下,「实现商业化落地」已经成为自动驾驶行业共同的课题,Robobus 与 Robotaxi、物流配送、清扫车等多场景一起,让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实现多脚着地,也让自动驾驶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0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