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未分类

「卷王」怎么又是零跑?

· Mar 11, 2025 333

激光雷达、4 纳米 8650 智驾芯片、端到端智驾、CTC2.0 电池底盘一体化、8295 座舱芯片、AI 大模型座舱、一体中央域控、600 公里续航…10.98-13.98 万预售价。 当零跑高级副总裁曹力介绍完 B10 这款全新的全球化 SUV 车型,并且公布预售价格之后,我相信在场的所有人都会发自内心地问到:卷来卷去,卷王怎么又是零跑?? 即便是在如此内卷的中国汽车市场,零跑却还是能一次又一次地刷新大家对于汽车价值以及智能化普及速度的认知。「价格屠夫」这个标签,零跑看来是贴定了。而且从 B10 这款车开始,这家公司正在用全域自研的技术逻辑和成本定价的商业哲学,将智能电动汽车的「科技平权」推向新的高度。「超级大脑」的革命「极简主义」的胜利 在我看来 B10 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首先,它是零跑对智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自研成果最好的样板间。比如 LEAP 3.5 架构。 如果说传统汽车是机械与电子的交响乐,零跑的 LEAP3.5 架构则像一场颠覆性的数字交响——「用一块芯片指挥全局,用一根线束串联未来」。在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史上,零跑 LEAP3.5 的中央域控架构堪称「第三次革命」——从分布式到域集中,再到中央计算,零跑用一块芯片重构汽车神经中枢。 此前的 LEAP 3.0 架构将动力域、智驾和智舱域和车身域实现「四合一」,而 3.5 中央域控又采用了全新的智驾高通骁龙 8650 和智舱 8295 芯片,线束长度仅 996 米,比特斯拉 Model 3 减少 500 米。这种架构使系统响应速度提升 3 倍,能耗降低 25%,ECU 数量从行业平均 100+骤降至 22 个。 这种「做减法」的集成哲学,如同将臃肿的台式电脑进化成超薄笔记本。 先说智舱,基于 30TOPS 算力的高通 8295 芯片,零跑 B10 首次实现 DeepSeek 与通义千问双 AI 大模型融合,支持语音、图像、手势的多模态交互,语音响应速度达毫秒级。 在我们此前的体验视频中,大家不仅可以看到 14.6 英寸 2.5K 屏上 Leapmotor OS 4.0 系统流畅丝滑的「一镜到底」画面,还有堪比 3A 游戏的动态渲染效果,还能看到更加强大的语音交互能力和 AI 能力。「白菜价」的激光雷达「被平权」的智驾 再来说说这次颇具亮点的 B10 智驾能力。自从年初比亚迪首推天神之眼智驾系统之后,智能汽车的竞争已经进行到了下半场,今年的关键词就是「智驾普及」。而零跑 B10 的出现,让这场智驾普及之战直接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当行业还在争论激光雷达的必要性时,零跑 B10 以 12.98 万元价格搭载禾赛 ATX 激光雷达,标志着感知硬件的「民主化运动」进入高潮。 回顾 2022 年,128 线激光雷达成本还高达 1 万美元,而零跑通过规模化采购(禾赛 ATX 订单超 50 万颗)和自研算法适配,将成本压缩至 2000 元内。零跑的实践证明:硬件成本下降速度远超预期,关键在于车企能否率先锁定供应链。 搭载 300 米探测距离激光雷达+高通 8650 芯片的 B10,在 12 万级市场实现「硬件冗余」:当广汽丰田铂智 3X 刚刚还在为 15 万元以内的激光雷达「沾沾自喜」时,零跑直接将高阶智驾门槛又拉低了 2 万元。这种「顶配即标配」策略,迫使行业重新思考智能汽车的定价逻辑。 除了硬件,在模型层面,B10 采用了端到端技术,理论上拥有更加拟人和丝滑的城区智驾体验,同时该智驾系统是国内唯一在软件系统层面采用 QNX Safety 版本,即具备更高安全等级的 CTC,为智驾功能提供最高安全保障。 不过对于智驾系统来说,在硬件、模型算法和算力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用户体验和持续进化迭代,我们期待尽快实车体验到 B10 的城区智能领航和泊车功能,并且期待未来升级的「车位到车位」的智驾功能。 B10,十万级市场的「六边形战士」单把智舱和智驾两项拿出来比较,B10 在紧凑型纯电 SUV … 继续阅读

极氪全尺寸 SUV 命名极氪 9X,光辉版预计售价 100 万起

· Mar 10, 2025 333

【2025 年 3 月 10 日,杭州】今日,极氪公布旗下全尺寸 SUV 命名为极氪 9X,定位全球超豪华 SUV 新旗舰,首发搭载极氪超级电混技术,并同步推出极氪 9X 光辉车型,与极氪 009 光辉组成「 光辉家族」。极氪 9X 将在 4 月上海车展正式亮相,第三季度正式上市。 「 只有将黄金作为幕布,才能成为超豪华 SUV 的新时代启幕」,极氪 9X 光辉此次亮相的黑金涂装采用了昂贵的黄金工艺,硬朗的轮廓、流畅的线条、澎湃的动态张力,加上黄金的脉络,尽显极氪 9X 的尊崇华贵、无出其右的恢弘气度和凌厉气质,一个全新的超豪华时代的王者登场。   极氪 9X 首发搭载的极氪超级电混技术,完美融合了纯电、插电式混动和增程式技术的各自优势,从性能,效率,体验三个层面带来颠覆性创新,既是「 最强的纯电」,又是「 最强的混动」。 作为极氪豪华旗舰的又一款里程碑式车型,极氪 9X 从豪华气场到性能操控,从智驾智舱到极致安全,都将超越用户期待,成为全球新能源旗舰的新标杆。同步推出的极氪 9X 光辉,将与极氪 009 光辉组成极氪品牌下的「 光辉家族」,为高端人群提供超豪华的产品和用车体验。极氪 009 光辉作为「 光辉」 系列首款车型,树立了超豪华 MPV 产品天花板,成为众多企业家、明星名流、奥运冠军等成功人士的出行首选。自上市以来,极氪 009 光辉稳居超豪华四座车销量榜冠军。 从豪华旗舰 MPV、四座超豪华旗舰,再到全球超豪华 SUV 新旗舰,极氪 9X 和极氪 9X 光辉的推出将再一次丰富极氪超豪华产品矩阵,为用户带来更多极致豪华体验的同时,也将重塑全尺寸豪华 SUV 的市场格局,更进一步提升中国品牌在全球豪华市场的竞争力。

凯迪拉克,为机械荣光和燃油信仰再呐喊一次

· Mar 07, 2025 333

赛道、引擎轰鸣、烧焦的轮胎味道,再加上一句「blood never cold」 的 slogan,这就是上个周末我的关键词。 3 月 1 日的浙江国际赛道,引擎声浪如战鼓般撕裂黑夜,轮胎与沥青摩擦的青烟裹挟着汽油的焦香直冲天际。阔别三年的凯迪拉克 Vday 性能大赏以车队蛇形跟车、原地回旋等操作开场。这场机械盛宴,既是凯迪拉克对百年赛道基因的致敬,更是向电动化浪潮掷出的战书。 血脉觉醒:从勒芒到浙赛的传奇接力   年轻的小孩们似乎只会在互联网上玩儿凯迪拉克的梗,但他们一定不知道,线下赛道中的凯迪,也是一只猛兽。 自 1950 年搭载 V8 引擎的勒芒赛车”Le Monstre” 首次征战赛道起,凯迪拉克便将机械信仰刻入血脉。74 年间,品牌累计斩获 230 次领奖台荣誉,其中包括 31 次 IMSA 原型车组别冠军,在戴通纳 24 小时耐力赛等顶级赛事中缔造传奇。 2004 年 V 系列横空出世,CTS-V 以 7 分 59 秒 32 刷新纽博格林北环” 最速四门量产车” 纪录,XLR-V 与 STS-V 则凭借机械增压引擎开启美式性能车黄金时代。 正是这些功勋,让凯迪在赛车史上刻下” 速度(Velocity)、胜利(Victory)、征服(Vanquishment)” 的 V 字图腾。 而今,这份机械信仰在全新 CT5 上完成进化:其赛道性能版以 1 分 49 秒 681 刷新浙赛纪录,超越迈凯轮 570S。在今年,当 CT5-V BLACKWING 以 1 分 38 秒 421 刷新浙赛全速,加冕” 最速四门量产油车时,或许雨刮器上甩落的不是雨水,而是内燃机黄金时代的热泪。 性能平权:百万级技术的普惠革命   现在什么都讲一个「 普及」 和「 平权」,可这并不是科技圈和互联网的专属玩法,对于凯迪拉克来说,雷军的那句「 让热爱的人真正买得起」 他们早就深入骨髓并付诸行动。全新 CT5 的诞生,标志着豪华性能车进入” 技术民主化” 时代,其搭载的” 超跑四件套” 曾专属于百万级性能车。 当新势力把 CDC 当做 PPT 中介绍底盘那页最重要的营销点的时候,凯迪拉克已经在二三十万的 CT5 上玩儿起了和法拉利 SF90 同款的 MRC 电磁悬挂。 MRC 可以实现每秒 1000 次路面扫描频率,响应速度比传统 CDC 快 10 倍(5ms vs 50ms),弯道侧倾抑制水平可以达到传统悬挂的 1/10。它可以帮助你在日常买菜过程中过滤颠簸,而在赛道场景下又提供液压挺杆般的支撑性,实现接近” 零俯仰和侧倾” 的车身姿态。 除此之外,全新 CT5 还搭载 mLSD 机械限滑差速器,通过双向摩擦片可以实现 62.5%单侧牵引力分配,漂移时动力输出比电子限滑系统精准 30%,配合可变转向齿比,可以让后驱车失控边缘变得可控可玩,即便你是小白,也可以很快上手,漂移精准度堪比专业赛车。 经常跑赛道的你一定懂,在赛道中,如果只是跑得快没有用,更重要的是连续几个飞驰圈后还能刹的住。CT5 搭载 Brembo 四活塞卡钳+FNC 碳氮刹车盘,让热衰减减少 30%,100km/h 刹停仅需 33.08 米,连续十次急刹性能衰减<5%,可以说媲美保时捷 911 Carrera S 了。 最后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但又是性能车最重要的一个部分,那就是轮胎。 CT5 采用电动方程式同源胎纹技术的米其林 PS4S 轮胎,它的湿地抓地力提升 30%,胎壁刚性增强 15%,配合 … 继续阅读

雷军凭什么能把性能车的价格打下来?

· Mar 06, 2025 333

「要让喜欢这辆车的人真正买得起」这是上周我在小米 SU7 Ultra 发布会上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在雷军说完这句话之后,台下给到了无数的尖叫、欢呼和掌声。 52.99 万元起售,三电机 1548 马力、1.98 秒破百的小米 SU7 Ultra 就像一颗核弹,在被雷军扔出来的一瞬间,性能车的天似乎快要塌了。 如果说国产智能电动车的加速内卷已经搅动了家用代步车的市场,让传统的「大众」车企苦不堪言、苦苦追赶,那小米 SU7 Ultra 的出现,便开始触动豪华品牌的根基和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跑车& 高性能房车,这个在过去几十年一直难以被撼动的、被看作是汽车技术和品牌金字塔尖的品类,而现如今,正在被小米逐步瓦解。 雷军凭什么能把性能车的价格打下来?对我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要比 SU7 Ultra 的性能更有吸引力。 性能的赌徒 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梦想。任何人都可以「环顾四周」,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看不到自己想要的那台车」的时候像费迪南德·保时捷先生那样自己造一台出来。 认真造一台性能车,需要的是能力、魄力和勇气。 如今靠造跑车或限量版性能版车型做营销、给自己「贴金」的品牌不少,对他们来说,一个高昂的、不接地气的售价恰好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价,换句话说,反正也不是用来「走量」的。真正把性能这件事儿刻在骨子里并始终如一的品牌不多,保时捷肯定算是一个,或许这也是为什么雷总无数次在社交媒体和发布会上提到保时捷的原因,他发自内心地尊重这家企业。很多人都说「保时捷只有一款车,它就是 911」,过去的六十年中,历经 8 代,才成为人们眼中的那台传奇跑车。 保时捷可以用 Macan、卡宴或者帕美赚取利润,但最终这些钱都会花在新款 911 车型的设计和工程研发上。这也足以证明在燃油时代,研发一款极致性能和操控的跑车要付出的精力和成本是多么巨大。 对于小米来说,一定是战略定力铸就了技术纵深。例如早在 23 年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就宣布锁定 800V 高压平台和碳化硅电控技术,如果往前推算 1000 天的研发周期,那早在 21 年应该就有所布局。此外小米在布局汽车业务初期就已投资多家 SiC 供应商。明确的品牌基因和产品定位+核心技术的提前布局,让小米汽车有了方向和底气。 对于小米来说,把品牌的第一款车就定位在「性能和操控」,这种险并不是谁都敢冒的。但雷军「赌上所有积蓄和荣誉」做了这个决定造出了 SU7,单靠这单一车型冲到新势力销量榜的前列,现在来看,赌对了,基本盘稳了。 如果说小米 SU7 的诞生点燃了普通用户对性能和驾驶的欲望,那么 SU7 Ultra 就是一台强大的鼓风机,让这把火烧向了整个性能森林。既然基因有了,那么 Ultra 的出现就是必然的,我相信雷军和小米的高管们清楚地知道,想要真正染指高端性能车市场,让那些性能车玩家以及 BBA 车主转向小米,在现阶段,除了真刀真枪的实力,还需要一个很重要的导火索——定价。 颠覆性定价背后的技术创新和供应链革命 在高性能这条赛道上,几乎没有作业可抄。 在燃油时代,无论是那些鼎鼎大名的 V8、V12 传奇发动机,还是让人津津乐道的 PDK 变速箱,或是大杀四方的 Quattro 四驱…全部都来自车企几乎无上限的技术研发投入以及多年的赛道验证和调教,才有可能被写入汽车史册。到了电动时代也是同样的道理,「无非就是多加几个电机」这种说法,真的有点不过大脑。 对于小米来说,同样需要自研去攻克诸多难题,例如超级电机 V8s 的研发。 正如大排量发动机的研发一样,高性能电机的研发的难度也同样是「地狱级」的。比如材料、散热、效率、噪声、体积等等,而且除了电机本身,还会涉及到控制器、传动系统以及散热、磁场多个方面,是系统性的问题。 最终,在团队的努力之下,采用强度超 960MPa 硅钢片的转子铁芯,以及超薄硅钢片的定子组件,V8s 的转速高达 27200 转/分钟,刷新了全球量产电机的纪录,也荣获了小米团队内部 1000 万元奖金的最高级别技术奖项。 也正是在这台电机的加持下,SU7 Ultra 的原型车才可能在纽北这个绿色地狱刷出 6 分 46 秒 874 的圈速。 当然,除了自研,Ultra 的诞生也离不开生态协同的能量,例如电池。 如果说 V8s 电机是 SU7 Ultra 的心脏,那么又宁德时代定制的全球首发的麒麟 II 高功率电池包则是 Ultra 的灵魂,这个电池包创造了三项行业纪录,也是目前性能最强的量产电池包之一。 首先它的放电功率可以达到恐怖的 1330kW,可以支撑三个电机输出最大 1548 马力;其次在电量仅剩 20%时,放电功率依旧可以达到 800kW;而且通过高导电解液和超高孔隙率电极技术,它的电芯内阻可以降至全球最低的 0.25m Ω。 除此之外,这个电池包最高充电倍率可以达到 5.2C,10%-80%充电只需 11 分钟,CLTC 续航可以达到 630km。并且针对纽北赛道这种极限场景,还运用了小米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双大面主动冷却带来更强的散热能力。 小米 SU7 Ultra 全方位升级了散热系统,压缩机、水泵、散热风扇、散热器性能都得到大幅提升,每分钟最大散热量达到 2.7*10⁶J,为普通电车散热能力的 3 倍,有效保障纽北连续飞行 2 圈不过热。 除了核心技术的自研与深度合作,在供应链方面,小米也展现了强大的势能和议价能力。 以往豪华品牌跑车或性能车上的碳纤维和 Alcantara 的使用,都会以昂贵的选配套件方式出现,而在 SU7 Ultra 上,无论是内饰的碳纤维方向盘、中控台饰板、迎宾踏板、出风口饰条、前排座椅背板,还是外饰的碳纤维后视镜、侧裙、固定式大尾翼,全车高达 … 继续阅读

从中国车谷走向世界:东风猛士 917 引领东方豪华电动越野新高度

· Mar 05, 2025 333

3 月 1 日,中国车谷·武汉造汽车品牌全球发布会系列活动——猛士品牌专场推介会在东风猛士科技园区举行。作为中国首个豪华电动越野品牌,东风猛士科技以「 无畏·征服」 之姿,向观众展示了品牌的深厚底蕴和领先技术,以及旗下首款豪华电动越野产品东风猛士 917 的硬核实力与智能科技。此次发布会通过近 60 分钟的精彩直播,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猛士品牌的硬核越野魅力。  线上线下联动,名场面解锁硬核越野之旅 发布会伊始,东风猛士科技副总经理、首席品牌官王炯与主持人一同开启了这场「 硬核之旅」。王炯以「 硬核」 一词来形容猛士品牌,并详细介绍了东风猛士 917 的硬核实力:「 它不仅仅是一台车,更是一个『 智能科技与硬派越野』 的集合体。」 作为东风猛士科技的首款豪华电动越野力作,东风猛士 917 不仅传承了猛士军车的硬核越野基因,还融合了智能化与电动化技术,堪称「 硬核六边形战士」。 为了更形象地展示东风猛士 917 的硬核实力,现场特别设置了「 硬碰硬」 环节。通过抡铁锤砸车架的测试,东风猛士 917 以坚不可摧的抗冲击能力上演硬核名场面,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勇闯八大硬核关卡,一次体验一把过瘾 真硬核,敢挑战。越野赛道体验环节,东风猛士 917 迎战八大硬核关卡,包括蟹形体验、0-100 公里加速、侧坡、交叉轴、爬坡、涉水等。每个关卡都极具挑战性,充分展现东风猛士 917 的硬核性能。 蟹形体验中,东风猛士 917 通过后轮线控转向技术,灵活避开障碍物脱困,成功完成「 不一样的麋鹿挑战」。0-100 公里加速体验则让观众感受到了东风猛士 917 的超级动力,增程版车型搭载三电机驱动,马力高达 816 匹,6 秒破百,风驰电掣。同时,东风猛士 917 以仅 5.1 米的最小转弯半径,灵活绕过桩桶,展现了既能野性释放,又能灵活穿行的黑科技魅力。 40 度侧坡和 60cm 交叉轴对于普通越野车来说极具挑战,东风猛士 917 凭借强大的悬架系统和电子限滑技术,轻松闯关。而 100%爬坡体验,更是让观众惊叹不已,东风猛士 917 搭载了全球首个集成差速锁、两挡变速箱的电驱总成,提供了强大的爬坡能力,助其成功征服百分之百陡坡,震撼全场! 涉水体验环节,东风猛士 917 稳健驶过 900mm 的最大涉水深度,远超国标要求的 300mm,是国标的 3 倍。无论是城市暴雨积水还是越野浅滩溪流,东风猛士 917 都能轻松跨越,全地形适应能力爆表。 最后一项挑战难度系数更是拉满——「 盲驾」 过岩石路。东风猛士 917 凭借 540°透明底盘黑科技,一键开启「 上帝视角」,从容完成挑战。透明底盘技术宛如驾驶者的「 透视」 神器,无论坑洼、石头还是泥泞路况,尽收眼底。   探访品牌故事,揭秘硬核科技背后的奥秘 实力源自持之以恒的创新。猛士的硬核密码,就藏在猛士品牌展厅里。越野体验结束后,发布会移步展厅,王炯详细介绍了猛士品牌的历史、传承与技术优势。 东风猛士科技自诞生以来,始终肩负着推动民族汽车品牌向上的重任。从初代猛士军车到如今的豪华电动越野车,猛士品牌承袭三代猛士军车硬核品质,不断突破创新,将豪华、电动与智能融入品牌基因,成为中国越野新标杆。 东风猛士 917 搭载的猛士智能越野架构 M TECH,是中国首个豪华电动越野技术解决方案,涵盖了平台、动力、越野三大领域的硬核技术。猛士越野平台 MORA 支持纯电和增程动力。猛士动力 MEGA POWER 则提供了超 1000 匹马力的超级动力,零百加速最快 4.2 秒。猛士全地形系统 M ATS 则能实现六种越野驾驶模式,确保九种复杂路面全程无忧。 东风猛士 917 还创造了八个中国第一,包括成功穿越腾格里沙漠天坑、完成火焰山连续两小时零百加速挑战、登顶世界海拔最高沙峰库木库里等。这些壮举不仅展示了东风猛士 917 的硬核性能,也凸显了东风猛士科技在越野领域的领先地位。 武汉造全球范,驭猛士成大事。东风猛士科技将秉承「 无畏·征服」 的精神,推动中国豪华电动越野品牌走向全球,让世界见证「 武汉造」 的极致东方魅力。

埃安 UT 洗牌 A 级纯电,6 万价值清场

· Mar 05, 2025 333

8 万未能清场?那就 6 万!2 月 28 日,埃安 UT 上市,售价 6.98 万起,如果叠加国家置换补贴,更是只要 5.48 万就能入手。上市直接跟大家摊牌了,这不是来交朋友的,这是来砸场子的呀。 埃安 UT 大一圈,高级很多,把 A 级体量、高速操稳能力、AI 智能和国际安全标准带到 6 万级市场。轴距 2750mm 准 A 级体量更适合家用,大后排坐满三个成年人,后面还能再装 5 个 20 寸行李箱。100kW 电机动力足,215mm 宽胎够稳,俩配置都是同级最优。已经是同级最大双屏还给了 AI 大模型,IBCM 智能车控系统,走近自动解锁,踩刹车挂挡直接出发,主打一个智能和方便。当然,不要以为这个级别就不安全,71%高强度钢,15 万以下唯一 V 型侧气帘,还有对新手更友好的倒车 AEB。以往 20 万以上车型才具有的配置,现在都「 卷」 到了 6 万,通勤代步电车又多一个好选择,埃安这次很懂年轻人。 广汽这次抛出了价格的「 核弹」,6.98 万起通吃 A0 和 A 级,这次埃安 UT 的确很有诚意,还限时推出了价值 5000 元的智行升级礼包,免费赠送全场景超级充电宝、LED 日间行车灯、自感应雨刮、全车底护板,更有日供低至 54 元的 0 首付方案。6 万的价格同样能拥抱精品,预测埃安 UT 下个月的销量榜上至少能冲上前三,全年有望 A0 级和 A 级双料冠军。

升舱不加价!「满配 SUV」全新智己 LS6 剧院版上市,权益价 21.99 万~28.29 万元

· Mar 05, 2025 333

每卖出 6 台中大型纯电 SUV,就有 1 台是智己 LS6!2 月 26 日, 2024 年度「 中大型纯电 SUV」 销冠车型-全新智己 LS6,满配再升舱,全系进阶剧院版 。新车在延续前沿黑科技灵蜥数字底盘与智慧四轮转向、行业第一梯队 IM AD 直觉智驾、顶奢舒适大五座等满级配置之上, 软硬件大升级,智舱体验全维焕新 。更具诚意的是,新车 全系升舱不加价,5 大版本限时权益价 21.99 万~28.29 万元,堪称「20 万级纯电 SUV 性价比之王」。 移动头等舱,百变空间娱乐带娃,舒适又惬意 全新智己 LS6 剧院版全维升舱,将 座舱的舒适性、娱乐性以及智能化拉升至新高度, 为每一位家庭成员打造 集休憩、娱乐、亲子于一体的「 移动头等舱」 体验。LS6 剧院版空间又大又爽,2,960mm 的超大轴距和超 85%得房率,搭配意式轻奢 POPO Sofa 座椅,营造出松弛宽适的「 五座大平层」 空间体验,身体随心舒展,久坐不累,长途出行也轻松。 「MPV 级大彩电」IM MAX 第二代智慧屏全系上车是「 升舱」 的一大亮点,与 LS6 独有的「 零重力、贵妃椅、大床房」 三躺模式绝妙搭配,拓展出百变空间,坐着躺着观影都舒服,实现「 移动头等舱」 的娱乐自由 。 同级最大 17.3 英寸 3K 高清屏幕,联动全车 21 个扬声器打造的 WANOS 7.1.4 全景声场,打造剧院般沉浸视听享受。作为全能座舱,它既是带娃神器,又可以化身双人浪漫的私享影院;露营时,K 歌房或 Switch 游戏空间自如切换,快乐翻倍;甚至紧急会议时还能投屏移动办公,每一位成员的需求都能得到充分满足。 值得一提的是,LS6 剧院版智能化体验将实现大进化。智驾方面, 端到端 2.0 智驾大模型即将上车 , 实现 ETC 收费站自主通行 等高难度场景; 年内还将实现「 车位到车位」 的自主通行 。智舱方面,智己携手阿里旗下斑马智行共建「AI 生态座舱」,基于 苹果同源 AI 引擎 的强大技术底座,落地更多 AI 新奇体验,打造果粉最好用的智能车。此外,超炫智舱将深度融合 DeepSeek 大模型;迎来自定义语音唤醒词、方言语音等 500 余项功能和体验优化,为用户带来更智能、更灵活、更个性化的智能出行体验。   满配 SUV,全维体验拉满,二十万级闭眼入 销冠基因,一脉相承。全新智己 LS6 剧院版 入门即满配 ,将 首创科技灵蜥数字底盘、行业顶流智驾智舱、三电科技最高配、「 十万台零自燃」 的安全性能等全部拉满 。 LS6 剧院版同级唯一标配「 灵蜥数字底盘」 和百万豪车才有的科技选装「 智慧四轮转向」,让用户 二十万即可享有百万级豪车的驾控质感,开得爽也坐得舒服 。城市中穿街走巷,近 5 米长的车身开起来就像 MINI 一样灵巧,窄路调头一把过;高速过弯、路口急刹时,平稳不晕车。智驾方面,IM AD 直觉智驾已实现 「 全国都好开,有空就能停 」,让每一位用户 能够安心享受安全、高效和流畅的智驾自由 。在家庭用户最为关注的安全方面,智己车型自交付至今, 电池零自燃 ,已经成为 十万用户的「 移动安全堡垒」,全方位守护驾乘人员的安全,让用户出行更安心,更放心。 满配再升舱,已是同级最强智能 SUV。发布会上,智己汽车诚意加码,还公布了极具吸引力的用户权益。3 月 31 日前锁单,可享 5,000 元预付款兑换价值 25,000 元购车现金抵扣券,即直享 21.99 万~28.29 万元限时权益价;及 价值 36,800 元的 IM AD 无图城市 NOA 终身免费使用 … 继续阅读

乾崑版新增两大版型 全新岚图梦想家推动高阶智驾平权

· Feb 24, 2025 333

【2025 年 2 月 19 日,武汉】2 月 19 日,开创 MPV 高阶智驾时代的全新岚图梦想家再开行业先例,推出四驱卓越乾崑版、四驱尊贵乾崑版两大版型,全新岚图梦想家四驱卓越乾崑版 PHEV 版售价 35.99 万元、EV 版售价 37.99 万元,全新岚图梦想家四驱尊贵乾崑版 PHEV 版售价 38.99 万元、EV 版售价 40.99 万元。作为唯一搭载华为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的高端大家庭用车,全新岚图梦想家乾崑版系列车型将为多口家庭带来最强智能、最佳舒适、最大空间的出行体验。 全新岚图梦想家自 2024 年 9 月上市以来,迅速登顶新能源 MPV 销量榜,上市 5 个月,订单已突破 60000 辆;在 35 万元以上 MPV 市场,每卖出 3 台车,就有 1 台岚图梦想家。此次两款新版型的推出,在助力全新岚图梦想家销量攀升的同时,也将加快高阶智驾普及进程,推动行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高端大家庭用车唯一最强智驾 全新岚图梦想家推动高阶智驾平权 随着汽车产业深度转型,智能驾驶逐渐成为行业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并加速「 驶向」 广大消费者,数据显示,2024 年,L2 级辅助驾驶在国内乘用车中的渗透率已超 55.7%,预计 2025 年将接近 65%。对智驾接受度迅速提升的同时,汽车消费市场迫切需求智驾提「 智」 升级,有观点认为,2025 年是 L3 级智能驾驶开启元年,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将迎来历史性突破。 打破技术与价格壁垒、推动高阶智驾平权,是 L3 级智能驾驶落地的关键驱动力。目前,家用大车市场上的高阶智驾产品集中在 40 万元以上,且在场景覆盖度、决策成熟度、安全冗余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全新岚图梦想家乾崑版新版型推出后,首次将城市领航、车位到车位、泊车代驾、离车泊入、全向防碰撞等尖端智驾功能和经过高强度多工况充分验证、具备强大后天学习能力的真正高阶智驾带入到 35 万级新能源 MPV 领域,让更多用户享受到全球市场最先进的智驾体验。 全新岚图梦想家乾崑版引领的高阶智驾平权,开启了一场从「 少数人专享」 到「 更多人共享」 的技术普惠,不仅让更多人平等享受科技带来的安全与便捷,也将重塑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激励更多车企在高阶智驾领域加大投入,尽快落地应用最先进的智驾技术,从而实现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突破传统 SUV、MPV 车型界限 全新岚图梦想家将成大家庭首选 高阶智驾平权重新定义了「 出行自由」,也为家庭多场景用车提供了更好的选择。据统计,在岚图梦想家用户中,63%的需求来自 SUV 增换购,这意味着岚图梦想家打破了传统 MPV 与 SUV 的品类边界,在家用大车市场发起变革。 长期以来,SUV 在家庭用车中的占比显著高于 MPV,这源于家庭用户对 MPV 能耗、操控和安全性的顾虑。岚图梦想家两次开行业先河,在将高端 MPV 从燃油时代提升至电动化时代和智能化时代后,再将 MPV 带入高阶智驾时代,赋予 MPV 顶级全域安全、全能百变空间、越级驾控品质,并通过华为乾崑智驾 ADS3.0 和鸿蒙座舱满足用户智能驾驶、泊车、主被动安全和人机交互的需求。同时,全新岚图梦想家的 5.3 米超长车身确保第三排和后备厢拥有充足空间,弥补了大六座 SUV 的容纳短板。 全面兼容 SUV 功能的全新岚图梦想家,覆盖长短途自驾、上下班通勤、接送家人、休闲购物等家用全场景,成为家用大车的最终形态。两个新版型上市后,全新岚图梦想家形成具备六大版型、两种动力形式的家用大车军团,满足家庭用户细分需求,将在更广阔的价格区间和受众群体中攫取更多份额,成为越来越多精英大家庭的智能出行首选。 全新岚图梦想家乾崑版新版型的推出,不仅是产品矩阵扩容,更是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的重要里程碑。它通过技术与价格的双重突破,让智能出行惠及更多用户。未来,岚图汽车将在全品类车型上搭载全球领先的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推动行业从「 电动化」 向「 智能化」 全面跃迁,为消费者开启更安全、更便捷、更愉悦的智能出行新时代。 关于岚图 岚图汽车创立于 2019 年 4 月,是东风汽车旗下高端智慧新能源品牌,整合东风公司 55 年造车技术和优势资源,以用户为中心构建创新商业模式,是中国「 造车新实力」,致力于成为「 中国高端电动汽车领先者」。作为根植于中国文化诞生的品牌,岚图以「 让汽车驱动梦想,为美好生活赋能」 为品牌使命,以「 淡、静、雅」 的品牌人格,为当代社会新中坚力量创造现代格调的美好生活。 岚图汽车产品以性能驾控、极致安全和中国美学为基因,为用户提供可靠、安全和豪华的出行体验,形成了高端新能源「SUV+MPV+轿车」 的产品阵营,是产品布局最完整的中国新能源车企。 岚图品牌发布四年以来,已先后相继推出「 公路旅行家」 岚图 FREE、「 梦想的移动城堡」 岚图梦想家、「 新行政电动旗舰」 岚图追光和「 新奢纯电 SUV」 岚图知音,形成了「 三年三品类 四年四款车」 的产品布局。2024 年 9 月 19 日,「 全景豪华科技旗舰 MPV」 全新岚图梦想家正式上市,是全球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的 MPV。

宝马的电动革命,圆柱的文艺复兴

· Feb 22, 2025 333

当全球电动车企在方形电池和软包电池的赛道上疯狂内卷时,宝马用第六代 eDrive 电驱技术中的大圆柱电池,在 2025 年上演了一场令人惊叹的” 技术变道超车”。这场看似回归圆柱形态的电池革命,实则是宝马对动力电池底层逻辑的彻底重构,其背后隐藏着对电动车核心痛点的精准打击。   圆柱电池的” 文艺复兴”   要理解宝马大圆柱电池的技术颠覆,必须回到圆柱电池的进化长河之中。 1991 年,索尼用一枚直径 18mm、长度 65mm 的 18650 圆柱电池开启了锂电池商业化时代;2008 年,特斯拉 Roadster 横空出世,车底密密麻麻嵌着 6831 颗松下 18650 电池;真正的转折发生在 2020 年,特斯拉发布直径 46mm、高度 80mm 的 4680 电池,用无极耳设计将单体容量推高至 21700 电池的 5 倍。 在特斯拉 4680 电池掀起圆柱路线复兴浪潮五年后,宝马用 46mm 直径、95/120mm 高度的” 大圆柱 Pro Max” 似乎给出了终极进化方案。 几年前在宝马宣布将在新世代车型中使用大圆柱电池的时候,我是有些意外的,毕竟这家德国车企是方壳电池坚定的支持者,为什么这次选择了大圆柱呢?我觉得能量密度、集成度和成本或许是最重要的原因。 相比特斯拉的 4680 电池,宝马通过「 无模组+电池车身一体化」 的设计,在能量密度提升 20%的同时,实现更薄的电池包和更高的空间利用率,同时以更优秀的空气动力学表现和更低的中心,会给以「 操控」 著称的宝马新世代车型带来更好的驾驶乐趣。 特斯拉有 4680+超充,而宝马第六代动力电池将采用 800V 高压平台,可实现快充 10 分钟续航增加 300 公里,除去补能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在车端,宝马的新世代车型将会拥有天花板级的充电补能体验。   攻克量产” 不可能三角”   大圆柱电池量产曾被行业视为” 不可能三角”——高一致性、低成本、快节拍难以兼得。当行业还在争论” 大圆柱是否适合量产” 时,宝马的工程团队早已在实验室里破解了这道世纪难题,要把大圆柱量产,至少需要有创新的电化学体系、突破性的工程制造工艺,还有正确的核心策略。 虽然在宝马官方给到的资料里没有看到具体的工程和技术细节,但我们可以推测,宝马的「 秘方」 大概率藏在电芯、工艺和结构上。 正极镍含量提升至 90%以上,钴减少 50%,负极掺入硅材料,让每颗电芯的能量密度暴增 20%;负极石墨含量减少 20%,引入硅基材料提升锂离子嵌入效率,配合预锂化技术缓解膨胀问题;采用低粘度电解液配方(如添加氟代碳酸乙烯酯),结合钟罩式真空注液工艺,解决大圆柱内部浸润难题。 在制造工艺上,特斯拉曾经为「 干法」 电极工艺头疼,良品率一度不到 30%,而宝马选择更成熟的湿法工艺,涂布速度冲到 80 米/分钟,量产良率直接拉到 98%。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两大巨头保驾护航,用激光焊接、闭环张力控制等「 精密外科手术」,把极耳切割精度控制在±0.1mm,粉尘量减少 80%。 从技术路径看,宝马选择渐进式创新:在材料体系上激进(如硅负极占比超 10%),但在制造工艺上保守(沿用湿法),这种策略既能规避特斯拉的干法工艺风险,又能通过供应商协作快速实现量产。   结构设计的降维打击   宝马工程师在第六代电池包上玩出了真正的” 空间魔法”:通过 Cell to Pack 无模组技术,将大圆柱电芯像蜂巢般紧密排列,省去传统模组占用的 30%冗余空间;再以 Pack to Open Body 技术将电池包与车身底盘深度融合。这种空间重构的思路,可以大幅度降低电池包厚度,给车内座舱留出更大的垂直空间。这就好像「 把行李箱从硬壳换成真空压缩袋」,装的更多,还更轻巧。 相比于之前的 C2B 技术,宝马的这种 C2C 在提升了空间利用率、降低重心、增加密度的同时,也将降低 pack 部分的成本。同时使用蛇形水冷拓扑优化,冷却管路与电芯曲面贴合度大于 95%,能更好地控制温差。   「 重新发明」 电池管理系统   如果说电池结构是骨骼,那么宝马全新推出的「 能量智控系统」 就是最强大脑,也必须通过这个大脑,才能更全面、更精准、更迅速地监测和控制电池,实现毫秒级的故障隔离,并且在 800V 平台下实现快充电流的精准调控,提升充电效率。 这套全新的中央控制单元由宝马自主研发,位于电池包顶部,拥有更高的集成度,实现全局掌控高低压电源以及电池数据,同时对电机和整车电气系统能量供给进行智能精准调控,全面优化车辆性能与能效表现,带来更好的宝马电动驾趣。「BMW 能量智控系统」 集成了多项创新技术并申请了专利,包括智能安全电子保险等。该系统将于今年 8 月在宝马兰茨胡特工厂进行投产。   制造革命:中德智造合璧的精密工程   自 2017 年,宝马在中国本土动力电池生产与研发设施上的累计投资已经超过了 140 亿元人民币。正是这种不忘初心和持之以恒的投入,才让宝马在电动时代有了坚定的底气和坚实的「 朋友圈」。 例如目前已经发展成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的宁德时代,曾经从宝马手里拿到了第一个汽车客户的订单,以及来自宝马的 800 页德文生产标准,这也算是宁德时代通往全球化的开端。而如今通过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中国供应商的深度合作,宝马将德国精密制造基因与中国智造效率相结合,在生产精度、量产速度和可持续制造上,都实现了质的突破。 宝马早在 1972 年就曾推出纯电动原型车。如果说这家企业有什么值得人尊敬的,那应该就是「 坚持原创技术创新」,而非简单的「 拿来主义」。如今,宝马着力打造了全球顶尖的电动化技术研发团队,这个团队当中就有电池技术的领军人物,宝马首席电池技术科学家彼得·兰普博士 (Dr. Peter … 继续阅读